《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339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七十五·方術部

養生卜筮相疾醫

◇養生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文子》曰: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胃,閉嗜欲,養生之末也。

《莊子》曰:吹籲呼吸,吐故納新,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也,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韓子》曰:神不注於外則身全,身全之謂得,得者得身也。

華他別傳曰:他嚐語吳普,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自使極爾,體常動搖,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疾則不生,卿見戶樞,雖用易腐之木,朝暮開閉動搖,遂最晚朽,是以古之仙者,赤鬆彭祖之為導引,蓋取於此也。

《抱樸子》曰:爾乃咀吸寶華,穀神太清,外珍五耀,內守九精。

又曰:城陽郤儉,少時行獵,墮空塚中,饑餓,見塚中先有大龜,數數回轉,所向無常,張口吞氣,或俯或仰,儉素亦聞龜能導引,乃試隨龜所為,遂不複饑,百餘日,頗苦極,後人有偶窺塚中,見儉而出之,後竟能咽氣斷穀,魏王召置土室中,閉試之,一年不食,顏色悅澤,氣力自若。

【論】魏嵇康養生論曰: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雲上壽一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此皆兩失其情,粗試論之,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持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而世不精,故莫能得之,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唯蒸之使重而無所輕,害之使闇而無所明,染之使黃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藥性者,[《文選》五十三作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者,此有脫文。]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

◇卜筮

《禮記》曰:龜為卜,筴為筮。

又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無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褻事上帝,[言動任卜筮也。]是故不犯日月,不違卜筮。

《尚書》曰:立卜筮人。

古史考曰:庖犧氏作,始有筮,其後殷時巫鹹善筮。

《穆天子傳》曰:天子筮獵萃澤,其卦遇訟,逢公占之曰:藪澤蒼蒼,其宜正公,戎事則從。

《左傳》曰:邾文公卜遷於繹,史曰:利於民而不利於君,邾子曰: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

《史記》曰:卜者以法天地,象四時,於民仁義,分策定卦,旋式正綦,而後言天地利害,事之成敗,昔先王定國,必先龜筴日月,而乃敢代,正時日,乃後入,家產子,必先占吉凶,後乃育之,伏犧作八卦,為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句踐放文王八卦,以破敵國,霸天下。

【論】晉庾闡蓍龜論曰:夫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數,有數而後吉凶存焉,蓍者尋數之主,非神明之所存,龜者啟兆之質,非靈照之所生,何以明之,夫求物於闇室,夜鑒者得之,無夜鑒之朗。又以火得之,得之功同也,致功之跡異也,不可見目因火鑒,便謂火為目,神憑蓍通。又謂蓍為神也,由此言之,神明之道,則大賢之闇室,蓍龜之用,豈非顏子之龍燭耶,蓍龜之運,亦所以感興卦兆,求通逆數。又非爻象之體,擬議之極者也,安得超登仙而含靈獨備哉,且殊方之卜,或責象草木,或取類瓦石,而吉凶之應,不異蓍龜,此為神通之主,自有妙會,不由形器,尋理之器,或因他方,不係蓍龜,然經有天生神物,不載圓神之說,言者所由也,直稱神之美,以及其跡,亦猶筌雖得魚,筌非魚也,蹄雖得兔,蹄非兔也,是以象以求妙,妙得則象,忘蓍以求神,神窮則蓍廢。

【箴】宋顏延之大筮箴曰:餘因讀易,偶意蓍龜,友人有請決遊宦務誌,卦有咎占,故作大箴以悟焉,先王設筮,大人盡慮,卦遭同人,變而之豫,先號後笑,初睽末遇,時至運來,當在三五,功畢官成,幾乎衍數,慶在坤宮,災在坎路,不出戶庭,獨立無懼,違此而動,投足失步,無惰爾儀,靈骨有知,無曰餘逆,神筴不豫,南人司箴,敢告馳騖。

【序】梁元帝洞林序曰:蓋聞玄枵之野,鬼方難測,朱鳥之舍,神道莫知,而緹幔曉披,即辯黃鍾之氣,靈台夕望,便知玉井之色,複以談乎天者,雖絕名言之外,存乎我者,還居稱謂之中,餘幼學星文,多曆歲稔,海中之書,略皆尋究,巫鹹之說,偏得研求,雖紫微迢遞,如觀掌握,青龍顯晦,易乎窺覽,羨門五將,亟經玩習,韓終六壬,常所寶愛,至如周王白雉之筮,殷人飛燕之卜,蓍名聚雪,非關地極之山,卦有密雲,能擁西郊之氣,爻通七聖,世經三古,山陽王氏,直解談玄,河東郭生,才能射覆,兼而兩之,竊自許矣。

◇相

《孫卿子》曰:古者姑布子卿,今之世有唐舉,相人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世俗稱之,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不勝術,術正而心從之,則形相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

又曰:[按本條前有脫條,文亦有脫訛。]許負唐舉鄧通條侯,此四公皆善相。

《史記》[按此褚少孫補見史記九十六張丞相傳。]曰:韋賢至大鴻臚,有相工相之,當至丞相,賢有男四人。又使相之,至第二子玄成,曰:此子貴,亦當為丞相,賢曰:我若為丞相,有長子在,是安得為之,賢後竟為丞相,既死而長子有罪,乃立玄成,[事具職官部丞相篇。]

《東觀漢記》曰:孝順梁後,永建三年,選入掖庭,相工萊通見,矍然驚駭,卻再拜賀曰:此所謂日角偃月,相之極貴,臣所未嚐見也。

又曰:班超行詣相者,曰:布衣諸生爾,當封侯萬裏之外,超問其狀,相者曰:生燕頷,飛而食肉,此萬裏侯相也。

【論】魏陳王曹植相論曰:世人固有身瘠而誌立,體小而名高者,於聖則否,是以堯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參漏,文王四乳,然則世亦有四乳者,此則駑馬一毛似驥耳。

又曰:宋臣有公孫呂者,長七尺,麵長三尺,廣三寸,名震天下,若此之狀,蓋遠代而求,非一世之異也,使形殊於外,道合其中,名震天下,不亦宜乎,語雲,無憂而戚,憂必及之,無慶而歡,樂必還之,此心有先動,而神有先知,則色有先見也,故扁鵲見桓公,知其將亡,申叔見巫臣,知其竊妻而逃也,荀子曰:以為天不知人事耶,則周公有風雷之災,宋景有三次之福,以為知人事乎,則楚昭有弗禜之應,邾文無延期之報,由是言之,則天道之與相占,可知而疑,不可得而無也。

魏王朗相論曰:然仲尼之門,童冠之群,不言相形之事,抑者亦難據故也,古之人,固有懷不副其貌,行不稱其聲者,是故夫子以言信行,失之於宰予,以貌度性,失之於子羽,聖人之於聽察精矣,然猶或有所不得,以此推之,則彼度表捫骨,指色摘理,不常中必矣,若夫周之叔服,漢之許負,各以善相稱於前世,而書專記其效驗之尤著者,不過公孫氏之二子,與夫周氏之條侯而已。

【讚】周庾信以蔡澤就唐生相讚曰:蔡澤羈旅,唐生決疑,無勞神策,不問靈龜,富貴自取,年壽須期,雖雲異相,會待逢時。

【序】梁陶弘景相經序曰:相者,蓋性命之著乎形骨,吉凶之表乎氣貌,亦猶事先謀而後動,心先動而後應,表裏相感,莫知所以然,且富貴壽夭,各值其數,董賢甫在弱冠,便位過三公,貲半於國,而裁出世,身摧家破,馮唐袴穿郎署,楊雄壁立高閣,而並至白首,或垂老玉食,而宦不過尉史,或穎惠若神,僅至齠齔,或不辯菽麥,更保黃耇,此又明其偏有得也。

梁劉孝標相經序曰:夫命之與相,猶聲之與響,聲動乎幾,響窮乎應,雖壽夭參差,賢愚不一,其間大較,可得聞矣,若乃生而神睿,弱而能言,八采光眉,四瞳麗目,斯實天姿之特達,聖人之符表,洎乎日角月偃之奇,龍樓虎踞之美,地靜鎮於城纏,天關運於掌策,金搥玉枕,磊落相望,伏犀起蓋,隱轔交映,井宅既兼,食匱已實,抑亦帝王卿相之明效也,及其深目長頸,頹顏慼齃,蛇行鷙立,猳喙鳥咮,筋不束體,血不華色,手無春荑之柔,發有寒蓬之悴,或先吉而後凶,或少長乎窮乏,不其悲歟,至如姬公凝負圖之容,孔父眇棲遑之跡,豐本知其有後,黃中明其可貴,其間或躍馬膳珍,或飛而食肉,或皂隸晚侯,初形未正,銅岩無以飽生,玉饌終乎餓死,因斯以觀,何事非命。

◇疾

《史記》曰:陳軫適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否,軫對曰:王聞越人莊舄乎,王曰:弗聞,軫曰:莊舄仕楚執珪,有頃而疾,為越聲,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執珪,貴極矣,亦思越不,或對曰:凡人思故,在其疾也,彼思越,即越聲,不思越,即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也,今臣雖棄逐之楚,豈能無秦聲哉。

《漢書》曰:司馬相如疾甚,上曰:可往悉取其書,使往而相如已死,家無遺書,問其妻,對曰:長卿未嚐有書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來求書,奏之,其遺劄言封禪事,所司奏焉,天子異之。

桓譚《新論》曰:餘歸沛道疾,蒙絮被絳罽裾,乘騂馬,宿東亭,亭長疑是賊,發卒夜來,餘令吏勿鬥,乃相問而去。

又曰:餘少時,見楊子雲之麗文高論,不自量年少新進,而猥欲逮及,嚐激一事,而作小賦,用精思太劇,而立發疹,子雲亦言成帝上甘泉,詔召作賦,卒暴,及倦臥,夢其五藏出在地,以手收內,及覺,大少氣,疾一歲而亡。

《東觀漢記》曰:王良以疾歸,一歲,複徵至滎陽,疾篤,不任進道,乃過其友人,友人不肯見,曰:不有忠言奇謀,而取大位,何其往來屑屑不憚煩也,遂拒之,良慚,自後連徵,輒稱疾。

《三輔決錄》曰:趙岐初名嘉,年三十餘,有重疾,臥蓐七年,自慮奄忽,乃為遺令,敕兄子,可立一員石於吾墓前,刻之曰:漢有逸民,姓趙名嘉,有誌無時,命也奈何,其後疾瘳。

《風俗通》曰:無恙,俗說疾也,凡人相見及書問者,曰:無疾耶,按上古之時,草居路宿,恙噬蟲也,食人心,凡相勞問者曰:無恙乎,非為疾也。

又曰:予之祖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宣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疾,雲蛇入腹,後郴使宣於故處設酒,杯中複有蛇,因謂宣,此乃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怡懌。

【詩】梁簡文帝臥疾詩曰:沉痾類弩影,積弊似河魚,詎逢龍子浴,空歎楚王菹。

又喜疾瘳詩曰:朝窗猶掩扇,宿幔未懸鉤,逍遙臨四注,兼持散九愁,雖同衛子憊,聊喜摯生瘳,災星夜出境,鳴禽晚去樓,蠲邪無賈服,祅氣息梁牛,隔簾蔭翠,映水含珠榴,丹經蘊玉笥,玄水出長洲,結友尋方嶽,采藥訪圓丘,神隨七星變,貌逐五雲留,飛鴻若可駕,輕簪必易抽。

梁劉孝威和簡文帝臥疾詩曰:玉躬耗寒暑,群望崇珪璧,仁祀盛黃縑,禮壇優紺席,憊均楚疾愈,俄同宋年益,豈勞誦賦臣,寧用觀濤客。

梁朱超道歲晚沉痾詩曰:風將夜共靜,空與月俱明,燭滴龍猶伏,爐開鳳欲驚。葉飛林失影,冰合澗無聲,太息興床念,寧敢離衣行,唯畏殘藤盡,不聞桴鼓鳴。

【賦】晉摯虞疾愈賦曰:餘體氣不和,飲食漸損,旬有餘日,眾疾並除,饋食纖纖而日鮮,體貌廉廉而轉損,校朝夕其未殊,驗朔望而減本,形容消而憔悴,體質憊而狼狽,內憂深而慮遠,乃量餐而度帶,講和緩之餘論,尋越人之遺方,考異同以求中,稽眾術而簡良,會異端於妙門,乃歸奇於涉廛,惟茲藥之攸造,寶明中之窅堅,丸以三七為劑,服以四獻為程,勢終朝而始發,景未仄而身輕,食信宿而異量,體涉旬而告平。

梁裴子野臥疾賦曰:旅閨禁以永久,迫衰老而殷憂,無筋力以為禮,聊臥疾以來休,是時凍雨灑塵,涼陰滿室,風索索而傍起,雲霏霏而四密,爾乃高歌莫和,旨酒時傾,洗然尚想,何慮何營。

【表】梁簡文帝在州羸疾自解表曰:昔違紫複,曾不弱冠,今夢青蒲,逝將已立,原歸之謁,不逮宸矜,民請之書,遽降天允,屬上黨之雄,山西宣將,五校失道,八尉驕貪,一箭而解重圍,更成戎阻,九戰而絕甬道,翻就喪師,雖王郭不追,朱買難嗣,實以褰襜明目,日夜厲精,地雜黠羌,民多獷俗,人非公孝,欲使任類汝南,勳異伯宗,必須榮逾戊己,州牧良才,實屬多士,無令菲薄,徒積妨賢。

【書】梁簡文帝答湘東王書曰:暮春美景,風雲韶麗,蘭葉堪把,沂川可浴,弟邵南寡訟,時輟甘棠之陰,冀州為法,暫止褰襜之務,唐景薦大言之賦,安汰述連環之辯,盡遊玩之美,致足樂乎,吾春初臥疾,極成委弊,雖西山白鹿,懼不能愈,子預赤丸,尚憂未振,高臥六安,每思扁鵲之問,靜然四屋,念絕脩都之香,皇上慈被率土,甘露聿宣,鳴銀鼓於寶坊,轉金輪於香地,法雷警夢,惠日暉朝,道俗輻湊,遠近畢集,獨以疾障,致隔聞道,豈止楊仆有關外之傷,周南起留滯之恨。

【序】梁陶景肘後百一方序曰:夫生民之所為大患,莫急乎疾疹,疾疹而弗治,猶救火不以水也,今輦掖左右,師藥易尋,郊郭之外,已自難值,況窮村迥陌,遙山絕浦,其間夭枉,焉可勝言,方術之書,卷秩徒繁,拯濟蓋寡,就欲披覽,回惑多端,抱樸此製,實為深益,然尚有闕漏,未盡其善,輒采集補闕,凡一百一首,葛氏序雲,可以施於貧家野居,然亦不止如此,今搢紳君子,若常處閑佚,乃可師藥有方,脫從祿外邑,將命遠途,或祗直禁闈,晨宵閉隔,或羈束戎陣,城壘嚴阻,忽驚急蒼卒,唯拱手相看,孰若便探之枕笥,則可庸豎成醫,故備論節度,使曉然無滯。

◇醫

《左傳》曰: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為猶治也。]未至,公夢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肓,鬲也,心下為膏。]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針之不及,藥不至焉,公曰:良醫也,厚禮而歸之。

《列子》曰:龍叔謂文摯曰: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摯即命龍叔背明而立,曰:嘻吾見子之心矣,子心穴孔流通,一孔不達,今聖智為疾者,或由此乎,[事具人部聖篇。]

《史記》曰:扁鵲,姓秦,名越人,時舍客長桑君,遇而奇之,知非常人,及呼扁鵲與語,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無泄,乃出懷中藥與扁鵲。

又曰: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召扁鵲,扁鵲入視疾,出曰:昔秦穆公嚐如此,七日而寤,居二日半而簡子寤。

《魏誌》曰:華佗遊學徐土,兼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辟,皆不就,精於方藥,處劑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稱量,針亦不過數處,若疾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先令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複。

【賦】晉嵇含寒食散賦曰:餘晚有男兒,既生十朔,得吐下積,日羸困危殆,決意與寒食散,未至三旬,幾於平複,何矜孺子之坎軻,在孩抱而嬰疾,既正方之備陳,亦旁求於眾術,窮萬道以弗損,漸丁寧而積日,爾乃酌醴操散,商量部分,進不訪舊,旁無顧問,偉斯藥之入神,建殊功於今世,起孩孺於重困,還精爽於既繼。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