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2   

《藝文類聚》正文 卷八十九·木部下

楊柳檉椒梓桂楓豫章無患朱樹君子樅檜茱萸柟柞楸櫟楛靈壽女貞長生木槿樗木蘭夫栘橚若木合歡杉並閭荊棘黃蓮梔子竹

◇楊柳

《爾雅》曰:旄,澤柳,[生澤中也。]楊,蒲柳。

《詩》曰:楊柳依依。

《左傳》曰:董澤之蒲。

《莊子》:支離叔觀於冥伯之丘,昆侖之墟,黃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

《戰國策》曰:楚有養由基,善射,去楊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漢書》曰:昭帝時,上林苑中大柳樹斷,臥地,一朝起生枝葉,有蟲蝕其葉為字,曰公孫病已立,及昭帝崩,亡嗣,大臣迎立昌邑王,王即位,淫亂失道,霍光廢之,更立昭帝兄衛太子之孫,是為宣帝,帝本名病已雲。

《文士傳》曰:嵇康性絕巧,能鍛,家有一柳樹,乃激水以圜之,夏天甚涼,居其下遨戲及鍛。

陶潛曰:五柳先生,不知何許人,亦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因以為號。

許慎淮南子注曰:展禽之家,樹柳行惠德,因號柳下惠,一曰邑名。

《琴操》曰:其思革子尹文子叔儋子,相與為友,聞楚成王賢,俱往見之,至嶔岩之間,卒逢飄風暴雨,共伏於空柳之下,衣寒糧乏,自度不能俱活,以革子為賢,乃並衣糧與之,二子遂凍餓而死,革子見楚王,楚王知其賢,陳酒設鍾鼓而樂之,革子操琴而作別散之音,楚王賜其百金,以葬二子。

《易大過卦》曰:枯楊生梯,[注(原訛窪,據馮校本改。)生華。]老夫得其女妻。

焦贛《易林》:豫之晉曰,鵲巢柳樹,鳩奪其處,任力劣薄,天命不祐。

《毛詩》:東方未明曰:折柳樊圃,[柳,弱枙(《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六作脆。)之木,樊,藩也,折柳為藩,無益於禁。]

《毛詩義疏》曰:蒲柳之木二種,一種皮正白,可為箭竿,傳曰:董澤之蒲,今人以為其雚,可為矢。

《詩義疏》曰:樹杞,杞柳也,生水旁,樹如柳,葉粗而白,木理微赤,今人以為轂,《大戴禮》曰:正月柳梯,梯者發葉也。

《爾雅》曰:檉,河柳。

《說文》曰:楊,薄柳也,從木昜聲,檉,河柳也,從木聖聲,柳,小楊也,從木卯聲也。

《晉中興書》曰:陶侃明識過人,武昌道種柳,人有竊之,植於其家,侃見而識之,問何以盜官柳種,於時以為神。

沈約《宋書》曰:蕭惠開為少府,不得誌,寺內齋前香草蕙蘭悉鏟除,列種白柳。

《續搜神記》曰:上虞魏金,家在縣北,忽有一人,著孝子服,皂笠,手巾掩口,來詣金家,語曰:居有錢一千萬,銅器亦如之,大柳樹錢在其下,取錢當得耳,書居大不吉,仆尋為君作此,便去,自爾出三十年,遂不複來,金亦不取錢。

盛弘之《荊州記》曰:緣城堤邊,悉植細柳,綠條散風,清陰交陌。

三齊略記曰:台城東南,有蒲台,高八丈,始皇所頓處,在台下縈馬,至今蒲生猶縈,似水楊而堪為箭。

孔氏誌怪記曰:會稽盛逸,嚐晨興,路未有行人,見門內柳樹上,有一人,長二尺,衣朱衣冠冕,俯以舌舐樹葉上露,良久,忽見逸,神意如驚,遽即隱不見。

《管子》曰:五沃之土宜柳。

《孟子》曰:性猶杞柳,義猶柸棬。

崔寔《四民月令》曰:三月三日,以及上除,采柳絮,柳絮愈瘡。

夢書曰:楊為使者。

《本草經》曰:柳花一名絮。

《論語》曰:鑽燧改火,春取柳榆木。

《毛詩》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又曰:東門之楊,其葉牂牂。

又曰:東門之楊,刺時也,婚姻失時,男女多違。

又曰:北山有柳。

又曰:菀彼柳斯,鳴蜩嘒嘒。

又曰:菀柳,[篇名。]刺幽王也,暴虐而刑罰不中,有菀者柳,不尚息焉。

楊之水,不流束蒲,[蒲柳可以為矢。]

《文選》曰:閑居賦,長楊映碧沼,脩楊夾廣津。

又曰:細柳夾道生。

又,高楊拂地垂。

又,二月楊花滿路飛。

春林本自奇,楊柳最相宜。

又曰:長楊蔭清沼。

鬱鬱園中柳。

潘嶽又曰:柳條恒著地,弱柳蔭脩衢。

古樂府有折柳曲。

一齊,[《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七作齊書。]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武帝植於太昌雲和殿前,常玩嗟之,曰:楊柳風流可愛,似張緒常,[禦覽作當時二字。]見賞如此。

晉,[《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六作《晉書》:下桓溫條同。]王恭,字孝伯,美姿容,人多悅之,或目之濯濯如春月之柳。

桓溫自江陵北行,往少時所,種柳處,皆十圍,慨然歎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

顧愷之,字長康,癡信小術,桓玄嚐以一葉柳詒之,曰:此蟬翳葉也,以自蔽,人不見己,愷之引葉自蔽,玄就溺焉,愷之信不見,以珍重之,俗傳愷之有三絕,此癡之一絕。

《山海經》曰:沃民之國有白柳。

《戰國策》曰:夫楊橫樹之則生,倒樹之亦生,折而樹之又生,然十人拊之,一人拔之,則無楊矣,且以十人眾拊易生之初,然而不勝一人者何也,拊之難而去之易故也。

《古今注》曰:楊員華弱蒂,微風則大搖,[雲雲。]一名高飛,一名燭搖。

先賢傳曰:鄭敬以弟[按當作茅。]葭為席,隨杞柳之陰。

又曰:有細柳營。

【詩】古詩曰:白楊初生時,乃在豫章山,上葉拂青雲,下根通黃泉。

梁簡文帝詠柳詩曰:垂陰滿上路,結草早知春,花絮時隨鳥,風枝屢拂塵,欲散依依采,時要歌吹人。

又折楊柳詩曰: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曲中無別意,並是為相思。

又和湘東王陽雲樓簷柳詩曰:曖曖陽雲台,春柳發新梅,柳枝無極軟,春風隨意來,潭拖青帷閉,玲瓏朱扇開,佳人有所望,車聲非是雷。

梁元帝詠陽雲樓簷柳詩曰:楊柳非花樹,依樓自覺春,枝邊通粉色,葉裏映吹綸,帶日交簾影,因吹掃席塵,拂簷應有意,偏宜桃李人。

又折楊柳詩曰:巫山巫峽長,垂柳複垂楊,同心宜同折,故人懷故鄉,山似蓮花豔,流如明月光,寒夜猿鳴澈,遊子淚沾裳。

又淥柳詩曰:長條垂拂地,輕花上逐風,露霑疑染淥,葉小未鄣空。

梁劉邈折楊柳詩曰:高樓十載別,楊柳濯絲枝,摘葉驚開駛,攀枝恨久離,年年阻音息,月月減容儀,春來誰不思,想思君自知。

梁沈約玩庭柳詩曰:輕陰拂建章,夾道連未央,因風結複解,霑露柔且長,楚妃思欲絕,班女淚成行,留人未應去,為此還故鄉。

陳祖孫登詠柳詩曰:馳道藏烏日,鬱鬱正翻風,抽翠爭連影,飛綿亂上空,高葉臨朝塞,長枝拂漢宮,欲驗傷攀折,三春橫笛中。

【賦】魏文帝柳賦,昔建安五年,上與袁紹戰於官渡時,餘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載矣,感物傷懷,乃作斯賦,曰:伊中域之偉木,瑰姿妙其可珍,彼庶卉之未動,固肇萌而先辰,應隆時而繁育,揚翠葉之青純,脩幹偃蹇以虹指,柔條阿那而蛇伸,上扶疏而孛散,下交錯而龍鱗,在餘年之二七,植斯柳乎中庭,始圍寸而高尺,今連拱而九成,嗟日月之逝邁,忽亹亹以遄征,昔周遊而處此,今倏忽而弗形,感遺物而懷故,俯惆悵以傷情。

魏應瑒楊柳賦曰:赴陽春之和節,植纖柳以承涼,攄豐節而廣布,紛鬱勃以敷陽,三春倏其奄過,景日赫其垂光,振鴻條而遠壽,回雲蓋於中唐。

魏繁欽柳賦曰:有寄生之孤柳,讬餘寢之南隅,順肇陽以吐牙,因春風以揚敷,交綠葉而重葩,轉紛錯以扶疏,鬱青青以暢茂,紛冉冉以陸離,浸朝露之清液,曜華采之猗猗。

魏王粲柳賦曰:昔我君之定武,改天屆而徂征,元子從而撫軍,植佳木於茲庭,曆春秋以逾紀,行複出於斯鄉,覽茲樹之豐茂,紛旖旎以脩長,枝扶疏而覃布,莖森梢以奮揚。

晉成公綏柳賦曰:宅京宇之西偏,濱犢鼻之清渠,啟橫門於大路,臨九達之通衢,湣行旅之靡休,樹雙柳於道隅,彌年載而成陰,紛憚援而扶疏。

晉伍輯之柳花賦曰:步江皋兮騁望,感春柳之依依,垂柯葉而雲布,揚零華而雪飛,或風回而遊薄,或霧亂而飆零,野淨穢而同降,物均色而齊明。

晉傅玄柳賦曰:無邦壤而不植兮,象乾道之屢遷,紛猗靡以從風兮,若將往而複旋。

【序】魏陳王曹植柳頌序曰:餘以閑暇,駕言出遊,過友人楊德祖之家,視其屋宇廖廓,庭中有一柳樹,聊戲刊其枝葉,故著斯文,表之遺翰,遂因辭勢,以譏當今之士。

◇檉

《爾雅》曰:檉,河柳,[河旁赤莖小楊也。]

《南越誌》曰:綏南縣多連山檉鬆杞梓。

【詩】梁簡文帝詠檉詩曰:淩寒競貞節,負雪固難虧,無慚雲母桂,詎減珊瑚枝。

【頌】梁江淹檉頌曰:碧葉菴藹,赬柯翕赩,方陋筠檟,遠笑荊棘。

◇椒

《春秋運鬥樞》曰:玉衡星散為椒。

《爾雅》{毀木},大椒也,[今椒實大者名{毀木}也。]

《山海經》曰:琴鼓之山,其木多椒,景山多秦椒。

《毛詩》曰:椒聊之實。

範子《計然》曰: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秦椒出天水隴西,細者善。

《離騷》曰:雜申椒與菌桂,[申,重也。]

又,播椒芳兮成堂,[布香椒於堂上。]

又,奠桂酒兮椒漿。

《孫卿子》曰:民之視我,驩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蘭。

應劭《漢官儀》曰:皇後稱椒房,取其實曼延盈升,以椒塗室,亦取其溫暖。

張璠《漢記》曰:桓帝竇皇後崩,中常侍曹節王甫,欲以貴人禮葬,太尉李固,自抉[《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八作扶。]輿起,搗椒自隨,謂妻子曰:若太後不得配桓帝,吾不生還矣。

崔寔《四民月令》曰:正月之旦,進酒降神畢,室家無大小,次坐先祖之前,子孫各上椒酒於其家長,稱舉白。

《魏氏春秋同異》曰:鍾繇嬖庶子會之母,黜其夫人,文帝命繇複焉,繇恚忿,餐椒致禁,帝乃止。

《世說》:石崇以椒為泥,泥屋,王君夫以赤石脂泥壁。

《援神契》:椒薑禦溫,蒲益聰。

《博物誌》曰:外國豉法,以酒浸,令極乾,以麻油蒸之,後曝三日,篩椒屑,以意多少合投之,胡椒酒方,以好酒五升,乾薑一兩,胡椒七十枚,末好石榴五枚,管收計[句有訛。]著中下氣。

《毛詩》曰:貽我握椒,男女結情好也。

《文選》曰:大王之風,徘徊椒桂之間。

【頌】晉劉臻妻元日獻椒花頌曰:美哉靈葩,爰采爰獻,聖容映之,永壽於萬。

蜀椒久服之,頭不白,令寒者熱,熱者輕,輕者重,出武都,赤色者,[按本條見本草經,末句下有脫文。]

《離騷》:荃壁兮紫壇,芳椒兮成堂,[按此與上條,當移前藝類中。]

【銘】晉成公綏椒華銘曰:嘉哉芳椒,載繁其實,厥味惟珍,蠲除百疾,肇惟歲始,月正元日,永介眉壽,以祈初吉。

【讚】晉郭璞椒讚曰:椒之灌植,實繁有榛,薰林烈薄,馞其芬辛,服之不已,洞見通神。

◇梓

大傳曰:伯禽康叔見周公,三見而三笞,商子曰:二三子觀乎南山之陰,見梓,晉然實而俯,[晉,肅貌。]二子見商子,曰:梓者,子道也,二子入門而趨,登堂而跪,周公拂其首,勞而食之。

《毛詩》曰:惟桑與梓,必恭敬止,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北山有梓。

秋小葉複,[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八作爾雅曰楸小葉曰榎。]

《左傳》曰:季孫為已樹六檟於蒲圃東門之外,定姒薨,匠慶請蒲圃之檟以為櫬,君子曰:多行無禮,必自及也。

《禮鬥威儀》曰:君乘火而王,其政和平,梓為常生。

《爾雅》曰:楰,鼠梓。

《史記》曰:子胥告其人曰:必樹梓吾墓上。

漢元帝初光年,皇後曾祖父濟南平陵王伯墓門梓柱,卒生枝葉,上屈,劉向以為王氏代漢之象,是王莽之歲。

衛子夫入宮,歲餘不得見,涕泣請出,曰:吾昨夢子夫中庭生梓樹,出非至告乎,[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八作漢武故事,出非至告乎作豈非天乎。]

曹子建書曰:斬泗濱之梓,以為箏也。

◇桂

《春秋運鬥樞》曰:椒桂合剛陽,[椒桂,陽星之精所生也,合猶連體而生也。]

《山海經》曰:招搖之山,其上多桂,[桂長丈餘,味辛。]皋塗之山,上多桂木。

桂木[《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七作林。]八樹,在賁隅東,[八樹成林,言其大也,賁隅,番禺。]

《禮鬥威儀》曰:君乘金而王,其政訟平,芳桂常生。

《春秋潛潭巴》曰:宮桂鳴,下土諸侯號有聲,[桂好木,植於宮中,猶天子封有聲譽者為諸侯,令(《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七作今。)乃鳴,是乃成聲名於下土之祥也。]

《楚辭》曰:桂棹兮蘭枻。又,桂棟兮蘭橑。

又曰:結桂枝兮延佇。

又,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卷兮枝相繚。

又曰:麗桂樹之冬榮。

又曰:沛吾乘兮桂舟。

《呂氏春秋》:伊尹說曰:物之美者,招搖之桂。

《戰國策》曰:蘇秦謂楚王曰:楚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

《韓詩外傳》曰:宋玉因其友見楚襄王,襄王待之無以異,讓其友,其友曰:夫薑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親。

《列仙傳》曰:範蠡好食桂,飲水賣藥,人世世見之。

又曰:桂父,象林人,常服桂皮葉,以龜腦和之。

《漢書》:陸賈傳曰:尉他獻桂蠹二器,[桂樹之蠹蟲也。]

《廣誌》曰:桂出合浦,而生必於高山之巔,冬夏常青,其類自為林,間無雜樹,交阯置桂園。

《神仙傳》曰:離婁公服竹汁,餌桂得仙,許由父,箕山得丹石桂英,今在中嶽。

《闞子》曰:魯人有好釣者,以桂為餌,黃金為鉤。

《羅浮山記》曰:羅浮山頂有桂,《山海經》曰:所謂賁禺之桂。

《臨海記》曰:石山望之如雪,山有湖,傳雲金鵝之所集,八桂之所植。

《說文》曰:桂江南木,百藥之長。

《爾雅》曰:梫,木桂,皮厚曰木桂,一樹,[二字衍。]

漢武帝悼李夫人賦曰:氣潛以淒戾兮,桂枝落而銷亡,神煢煢而遙鬼兮,精浮遊而去疆,淮南王安好道,感八公,共登山,少攀桂樹,安作詩曰:攀桂樹兮聊淹留。

《異物誌》曰:桂之灌生,必粹其族,柯葉不渝,冬夏常綠,匪桂植,[句有脫文。]在乎嵩嶽。

《文選》曰:秋風生桂枝。

又,蒼蒼山中桂,團團霜露色,桂枝生自直。

又,桂樹冬榮。

吳都賦,丹桂灌叢。

天台賦曰:八桂森挺以淩霜。

桂椒信芳,而非園林之實。

《山海經》曰:桂生南隅,拔萃岑嶺,廣熙葩陵,霜秀津穎,氣王百藥,森然雲挺,[按此郭璞桂讚,見下,重出應刪。]

廬山記曰:山有三石梁,廣不盈尺,俯盻者[《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七作杳。]然無底,吳猛將弟子過此梁,見老翁坐桂樹下,以玉杯承甘露與猛。

《世說》曰:客問陳季方曰: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答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太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泉,上為甘露所霑,下為川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太山之高,川泉之深,不知有功德歟。

莊子,桂可食,故斧伐之,夫人生天地之間,猶騁駟而過隙,然在用之,有盈篋爨之不足,食之則厭,一則令人用其身也,若爨之然,故曰不足,若用之於善,則與天地相弊。

又,春華秋英名曰桂,[按本條屍子文,見下,重出應刪。]

《洞冥記》曰:酆過國,獻能言之龜,青玉匣,朔日惟桂露以飲之,置之於通風之器。

甘泉宮南,有昆明,中有靈波殿,皆以桂為柱,風來自香,[明本本條作漢武故事,按今見三輔黃圖。]

《拾遺記》曰:岱名[《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七名字無,此衍。]輿一名浮折,北有玉梁千丈,駕玄流之上,峰旁有丹桂,墨紫白,可為舟。

始皇起定明台,窮四方木,南得熛有碧,是,[句有脫文。]

闇河之北,有紫桂成林,群仙餌焉,韓終采藥詩曰:闇河之桂,實大如粟,得而食之,後天而老。

《離騷》曰:桂樹列兮紛敷,吐紫花兮布條,實孤鸞之兩居,今集兮唯鴞。

又曰:乘赤豹兮從文貍,華移車兮結桂旗。

又曰:飲菌若之朝露兮,構桂木以為室。

又曰: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蟲不知死乎葵葉,葛藟累之於桂樹,[喻小人在位。]

《屍子》曰:春華秋英曰桂。

《選》曰:青霞雜桂旗。

又,桂棟留夏飆。

又,矯菌桂以紉蕙。

【詩】梁範雲詠桂詩曰:南中有八樹,繁華無四時,不識風霜苦,安知零落期。

梁庾肩吾詠桂樹詩曰:新叢入望苑,舊幹別層城,倩視今移處,何如月裏生。

周王褒詠定林寺桂樹詩曰:歲餘彫晚葉,年至長新圍,月輪三五映,烏生八九飛。

【讚】晉郭璞桂讚曰:桂生南裔,拔萃岑嶺,廣莫熙葩,淩霜津穎,氣王百藥,森然雲挺。

◇楓

《山海經》曰:黃帝殺蚩尤,棄其械,化為楓樹。

《離騷·招魂》曰:湛湛江水上有楓,目極千裏傷春心。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楓香三株。

《南方草木狀》曰:楓香樹,子大如鴨卵,二月華色,乃連著實,八九月熟,曝乾可燒,惟九真郡有之。

《異苑》曰:烏傷陳氏,有女未醮,著屐遙上大楓樹顛,了無危閡,顧曰:我應為神,今便長去,惟左蒼右黃,當蹔歸耳,家人悉出見之,舉手辭訣,於是飄聳輕越,極睇乃沒,既不了蒼黃之意,每春輒以蒼狗,秋黃犬,設祀於樹下。

《爾雅》曰:楓,聶,[之枼反。]天風則鳴,故曰聶,聶樹似白楊,葉圓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楓者,[《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七作今之楓香是。]

山名見老[《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七作名山記曰天姥六字,此有脫訛。]山上,長楓千餘丈,肅肅臨澗水。

《周書》曰:渠州言鳳皇集於楓樹,有烏列侍。

【詩】梁簡文帝賦得詠疏楓詩曰:萎綠映青葭,疏紅分浪白,花葉灑行舟,仍持送遠客。

◇豫章

《左傳》曰:白公作亂,殺子西子期,豫章[《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七作子期。]曰:昔者以力事君,不可以[禦覽作不。]終,扶[禦覽作抉,抉下有豫章二字,此誤竄上。]以殺人而後死。

莊子,騰猿得事事,[《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七作豫章。]攬蔓而生長其間,便也。

陳留尉氏年樹生逕中酸棗名朔[本條訛倒,不可句。]

《淮南子》:豫章生七年可知,《荊州記》曰:山陽縣豫章木,徑可伐作鼓顙,顙成,便取奔去。

◇無患

纂文曰:無患,木名也,實可以去垢,核黑如{殹土}。

問[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九作崔豹古今注程雅問,此脫書名。]櫨木曰無患何也,答曰:昔有神巫曰無患,[禦覽作実毦。]此木[二字禦覽無。]能作符劾百鬼,則以此木為棒殺之,世人相傳以此木為眾鬼所惡,競取為器,用以厭鬼,故號無患。

【讚】齊卞敬宗無患枕讚曰:爰茲素樸,名為吉始,匠人斯製,以獻君子。

◇朱樹

《世說》曰:朱,鬆柏屬,故類朱赤公也,[句有訛。]

《山海經》曰:昆侖山上有朱樹。

◇君子

晉宮閣記曰:華林園中,有君子樹三株。

◇樅

《爾雅》曰:樅鬆葉柏身曰樅。

《屍子》曰:鬆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樅。

魯連子曰:鬆樅高千仞而無枝,非夏王室無柱。

◇檜

《尚書》曰:杶幹栝柏。

《爾雅》曰:柏葉鬆身曰檜。

祀應記曰:孔子廟列七碑,無象,檜柏猶茂,西北二裏,有顏母廟,廟象猶嚴,有脩,[句有脫文。]

◇茱萸

《說文》曰:榝似茱萸,出淮南。

《風土記》曰:茱萸,榝也,九月九日熟,色赤,可采時也。

洞林曰:郭璞避難至新息,有以茱萸令璞射之,璞曰:子如赤鈴含玄珠,案文言之是茱萸。

《異苑》曰:庾紹為湘東郡,亡,宗協與紹中表,且服茱萸酒,忽見紹來,仍求酒,執酒柸還置,雲有茱萸氣,協雲,惡之耶,紹雲,上官皆畏之,況我乎。

荊楚記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續齊諧記曰: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南當有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係臂,登山飲菊酒,此禍可消,景如其言,舉家上山,夕還,見雞犬一時暴死,長房曰:此可代之,今人九月九日登高是也。

《離騷》曰:椒專佞以慢諂兮,榝又充其佩幃。

【賦】晉孫楚茱萸賦曰: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曆漢女而始育,關百載而長生,森蔓延以盛興,布綠葉於紫莖,鶉火西徂,白藏授節,零露既凝,鷹隼飄厲,攀紫房於纖柯,綴朱實之酷烈,應神農之本草,療生民之疹疾。

◇柟

《莊子》曰:騰猿得杉柟,攬蔓枝而生長其間,得便也。

《山海經》曰:搖碧山,朝歌山,脆山,多柟。

負霜停翠。

◇柞

《詩》曰:陟彼高崗,折其柞薪,其葉湒兮,維柞之枝,其葉蓬蓬,疏,栩今柞,殼為鬥,可以染皂,今俗及河內雲杼鬥,或橡鬥。

《爾雅》栩,杼。

《漢書》:五柞宮。

風土[《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八作周處風土記。]舜所耕多柞樹。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柞棫佩矣。

◇楸

瑞楸梓常生,[按本條有脫訛,禦覽九百五十八作禮鬥威儀。]

潘嶽懷舊賦,望彼楸矣,感於餘思。

別賦,望青楸之離霜。

陳思王詩曰:走馬長楸間。

漢[《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八作漢書。]淮北滎南河齊之間千樹楸與千戶侯等。

小居千重之[按本條有脫訛,不可句。]

◇櫟

疏,周秦謂柞為櫟,河南謂蓼為櫟。

《爾雅》曰:其實梂椒之屬,其子房生為梂,[具菊。]

莊子,匠石之齊,至曲園,見社樹,曰:是不才,故若是之壽,杜見夢曰:若此文木也,楂梨橘柚之屬邪,熟則剝,故不終天年。

◇楛[音戶,切雲木中矢。]

楛,荊楚中貢簵楛。

疏,上黨人篾以為箱器,屋[《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九作屈。]以為釵,調問婦人,欲質赭不,灶中自有黃土,買釵不,山中自有楛矢,[具前。]

《詩》曰:瞻彼旱麓,榛楛濟濟。

《選》曰:彼榛楛之勿箭,[《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九作剪。]亦蒙榮於集萃。

◇靈壽

漢哀帝賜霍[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九作《漢書》:霍作孔,此訛。]光靈壽杖。

◇女貞

《山海經》曰:太山多貞木。

鄭氏婚禮謁文讚曰:女貞之樹,柯葉冬生,寒涼守節,險不能傾。

典術曰:女貞木者,少陰之精,冬葉不落。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女貞一株。

【頌】晉蘇彥女貞頌曰:昔東阿王作楊柳頌,辭義慷愷,旨在其中,餘今為女貞頌,雖事異於往作,蓋亦以厲冶容之風也,女貞之樹,一名冬生,負霜蔥翠,振柯淩風,故清士欽其質,而貞女慕其名,或樹之於雲堂,或植之於階庭。

◇長生

《洛陽宮殿簿》曰:明光殿前,長生二株,含章殿前,長生一株。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長生六株,萬年殿前,長生二株。

《鄴中記》曰:金華殿後,有皇後浴室,種雙長生樹,枝條交於棟上,團團車蓋形,冬日不彫,葉大如掌,至八九月乃生華,華色白,子赤,大如橡子,不中啖也,世人謂之西王母長生樹。

【賦】晉嵇含長生樹賦曰:餘嬰丁閔凶,靡所定居,老母垂聖善之訓,以為生事愛敬,沒則無改,宜居墓次,瞻奉威靈,兼覽藝文,可以不殞先軌,祗奉慈令,遂家於墳左,掃除壇封,種植鬆柏,鬆柏之下,不滋非類之草,猥有長生,育於域內,豈老母至行,表徵於嘉木哉,美我親之仁孝,固徵瑞之必招,降祖宗之遺德,振奇木之青條,結根擢幹,載生無漸,弱莖猗猗,綠葉冉冉,處陰冬而愈茂,豈莖葉之有點,感自然以旌賢,諒有道之不掩。

◇木槿

《爾雅》曰:椵,木槿,櫬,木槿,[別二名也,似李樹,花朝生夕落,可食也。]

《說文》曰:舜,木槿也,朝華暮落。

《廣誌》曰:日及,木槿也。

《毛詩》曰:有女同車,顏如舜華,[木槿也。]

《禮記》曰:仲夏之月,木槿榮。

《成相篇》曰:莊子貴支離,悲木槿,[成相,淮南王所作也。]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有三株。

《外國圖》曰:君子之國,多木槿之華,人民食之,去琅耶三萬裏。

《玄中記》曰:君子之國,地方千裏,多木槿之華。

《羅浮山記》曰:木槿一名赤槿,華甚丹,四時敷榮。

【賦】晉盧諶朝華賦曰:覽庭隅之嘉永,莫朝華之可玩,俯浸潤之泉壤,仰晞影於雲漢,晉傅鹹舜華賦曰:佳其日新之美,故種之前庭而為之賦,覽中唐之奇樹,稟衝氣之至清,應青春而敷孽,逮朱夏而誕英,布夭夭之纖枝,發灼灼之殊榮,紅葩紫蒂,翠葉素莖,含暉吐曜,爛若列星,朝陽照灼以舒暉,逸藻采粲而光明,罄天壤而莫儷,何菱華之足營。

晉羊徽木槿賦曰:有木槿之初榮,藻眾林而間色,在青春而資氣,逮中夏以呈飾,挹宵露以舒采,暉晨景而吸赩。

晉夏侯湛朝華賦曰:谘神樹之脩異,寔積陽之純精,蜿潛根以誕節,據川壤以擢莖,皎日升而朝華,玄景逝而夕零,逮明晨而繁沸,若靜夜之眾星,長莖欑起,柔條列布,濯靈柯於時雨,滋逸采於豐露,灼煌煌以煒煒,獨崇朝而達暮,於是茂樹蒼蒼,纖枝翩翩,潛光玉朗,綠葉翠鮮。

隋江總南越木槿賦曰:日及多名,蕤賓肇生,東方記乎夕死,郭璞讚以朝榮,潘文體其夏盛,嵇賦憫其秋零,此則京華之麗木,非於越之舜英,南中斬草,眾花之寶,雅什未名,騷人失藻,雨來翠潤,露歇紅燥,疊萼疑檠,低莖若倒,朝霞映日殊未研,珊瑚照水定非鮮,千葉芙蓉詎相似,百枝燈花複羞燃,蹔欲寄根對滄海,大原移華廁綺錢,井上桃蟲難可雜,庭中桂蠹豈見憐,乃為歌曰:啼妝梁冀婦,紅妝蕩子家,若持花並笑,宜笑不勝花,趙女垂金珥,燕姬插寶珈,誰知紅槿豔,無因寄狹邪,徒令萬裏道,攀折自谘嗟。

【頌】宋顏延之赤槿頌曰:日禦北至,夏德南宣,玉蒸榮心,氣動上玄,華繅間物,受色朱天,是謂珍樹,含豔丹間。

【序】晉蘇彥舜華詩序曰:其為花也,色甚鮮麗,迎晨而榮,日中則衰,至夕而零,莊周載朝菌不知晦朔,況此朝不及夕者乎,苟映采於一朝,燿穎於當時,焉識夭壽之所在哉,餘既玩其葩,而歎其榮不終日。

晉傅玄朝華賦序曰:朝華,麗木也,晉成公綏日及賦序曰:日及者,華甚鮮茂,榮於仲春,訖於孟秋。

晉潘尼朝菌賦序曰:朝菌者,蓋朝華而暮落,世謂之木槿,或謂之日及,詩人以為舜華,宣尼以為朝菌,其物向晨而結,逮明而布,見陽而盛,終日而殞,不以其異乎,何名之多也。

晉嵇含朝生暮落樹賦序曰:草木春榮秋悴,此樹朝生暮落。

【書】東方朔與丞相公孫弘借車馬書曰:木槿夕死朝榮,士亦不長貧也。

◇樗

《詩》曰:蔽芾其樗。

又,山有栳,[栳,山樗。]

又,南山有樗。

惠子曰:[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九引作莊子,此脫書名。]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本擁腫,不中繩,小枝拳曲,不中規矩,至於逢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子曰:何不樹之於無何之鄉,廣莫之野,逍遙乎寢臥之下。

◇木蘭

《離騷》曰:朝搴阰之木蘭,[搴,取也,阰,山名也。]

《古今注》曰:孝哀帝元嘉元年,芝生後庭木蘭樹上。

《神仙傳》曰:北海於君病癩,見市有賣藥,姓公孫帛,因問之,公曰:明日木蘭樹下當教卿,明日往,授素書二卷,以消災救病,無不愈者。

《洛陽宮殿簿》曰:顯陽殿前,有木蘭二株。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木蘭四株。

戴延之《西征記》曰:顯陽殿前有木蘭。

【賦】晉成公綏木蘭賦曰:許昌西園中木蘭樹,餘往觀之,遂為賦曰:覽眾樹之列植,嘉木蘭之殊觀,至於玄冥授節,猛寒嚴烈,峨峨堅冰,霏霏白雪,木應霜而枯零,草隨風而摧折,顧青翠之茂葉,繁旖旎之弱條,諒抗節而矯時,獨滋茂而不雕。

◇夫栘

《爾雅》曰:唐棣,栘,[似白楊,江東呼夫栘。]

《詩》曰:何彼穠矣,唐棣之華。

又,山有苞棣。

六月食鬱及薁,[薁,夫栘也,音鬱。]

夫栘,燕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夫栘之華,萼不煒煒,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禮記疏》曰:夫栘一名薁李,一名鬱梅,一名車下李,一名鬱。

◇橚[音肅,木也。]

《晏子春秋》曰:景公登青堂,見斷橚淮門者,令誅之,晏子諫曰:前冕旒,惡多見也,黈纊塞耳,惡多聞也,人君自生其民,公曰:趨舍之。

◇若木

《山海經》曰:灰野之山,有赤樹青葉,名曰若木,[生昆侖西附西極,其光華赤炤下也。]

《離騷》曰:折若木以拂日,《淮南子》曰:若木在建木西,上有十日,其華照下地。

【讚】晉郭璞若木讚曰:若木之生,昆山是濱,朱華電照,碧葉玉津,食之靈智,為力為仁。

◇合歡

《本草經》曰:合歡,味甘平,生川穀,安五髒,和心誌,令人歡樂無憂,久服輕身明目,生益州。

仲長統《昌言》曰:漢哀帝時,有異物生於長樂宮東廡柏樹,及永巷南闥合歡樹,議者以為芝草也,群臣皆賀受賜,《古今注》曰:知蠲人之忿,則贈以青囊,[《太平禦覽》九百六十作裳。]三[禦覽作一。]名合歡,則忘忿,枝葉若繁互相交結,每一風來,輒自相解,不相牽綴,嵇康種之舍前。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合歡四株。

【詩】晉楊方合歡詩曰:南鄰有奇樹,承春挺素華,豐翹被長條,綠葉蔽朱柯,因風吐微音,芳氣入紫霞,我心羨此木,原徙著餘家,夕得遊其下,朝得弄其葩,爾根深且固,餘宅淺且洿,移植良無期,歎息將如何。

◇杉

《爾雅》曰:披,煔,[今之杉木。]

晉鹹康《起居注》曰:侍禦史秦武,奏平陵前道東杉樹一株萎死,以備預柏栽補之,請收陵令推劾。

鄧德明《南康記》曰:南野巘山,有漢太傅陳蕃,[《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七蕃下有墓字]遙望兩杉樹,聳柯出嶺,垂蔭覆穀。

劉欣期交州記曰:合浦東一百裏,有一杉樹,葉落,隨風入洛陽城內,漢時善相者,雲此休徵,當出王者,故遣二人伐樹,役夫多死,三百人坐株上食,過足相容。

《居名山誌》曰:華子崗上,紫杉千仞,被在崖側。

又雲,金州山西麵杉疏,偏為白猿所凶,竟夕哀鳴,行人所惡。

【頌】梁江淹杉頌曰:桐梓舊麗,鬆括稱奇,焉如茲品,獨秀青崖,群木斂望,雜卉不闚,長入煙氛,永驂鸞螭。

◇並閭

《廣雅》曰:並閭,椶也。

《山海經》曰:脆之山,其木多椶,[椶樹高二丈許,無枝條,葉大而員,岐生枝頭,美實,皮相重被,一行一皮者為一節,可為索也。]

《廣誌》曰:椶一名並閭,葉似車輪,乃在顛下,有皮纏之,附地起,二旬一采,轉複上生。

吳錄《地理誌》曰:武陵臨沅縣,多並閭木,生山中。

《晉令》曰:其夷民守護椶皮者,一身不輸。

【頌】梁江淹並閭頌曰:異木之生,疑竹疑草,攢叢石逕,森蓯山道,煙岫相珍,雲壑共寶,不錦不縟,何避工巧。

◇荊

《春秋運鬥樞》曰:玉衡星散為荊。

《廣誌》曰:楚,荊也,牡荊,蔓荊也。

《廣誌》曰:赤莖大實者,名曰牡荊。又有山荊。

《左傳》曰:伍舉入鄭,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複故,[布荊坐地,共議歸楚。]

《漢書》曰:淮南王安謀反,伍被諫曰:昔子胥諫吳王雲,臣今見麋鹿遊姑蘇之台,臣今亦將見宮中生荊棘,露沾衣也。

《東觀漢記》曰:尹勤治韓詩,事薛漢,身牧豕,事親至孝,無有交遊,門生荊棘。

周景式《孝子傳》曰:古有兄弟,忽欲分異,出門見三荊同株,接葉連陰,歎曰:木猶欣聚,況我而殊哉,還為雍和。

《神仙傳》曰:吳有徐隨,居丹徒,左慈過隋,門下有宿客車六七乘,欺慈,雲徐公不在,慈去,客皆見牛在楊樹杪,車轂中皆生荊木,長一二丈,客懼,入報隋,隋曰:此左公,遣追之,客逐慈,叩頭謝,客還,見牛故在地,無複荊木也。

顧微《廣州記》曰:撫納縣出金荊。

《禮》弓矢圖:楚燩以荊為之,然以灼,正以荊者,凡木心圓,荊心方也。

《廣州記》曰:白荊堪為履,紫荊堪為床。

萬南[《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九作淮南萬畢術。]杜[禦覽作牡。]荊指病自愈,節不相當者,月暈時剋之,養病。

《毛詩》曰:翹翹錯薪,言刈其楚,[楚,荊也。]

又曰:楊之水,不流束楚。

又曰:綢繆束楚。

又曰:交交黃鳥,止於楚。

《老子》曰: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文選》曰:不別荊者,慶雲之惠君也,荒鬱蕭森,參天榛之蒙籠。

《史記》曰:廉頗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

【詩】晉陸機樂府歌詩曰:三荊歡同株,四鳥悲異林。

【頌】梁江淹金荊頌曰:江南之山,連鄣連天,既抱紫霞,亦嗽絳煙,金荊佳樹,涵雲宅仙,姱節詎及,幽意誰傳。

【讚】宋顏峻幾讚序曰:今上在彭城,賜金荊臥幾。

◇棘

《周書》,程寤曰:文王在翟,夢南[逸周書作商。]庭生棘,小子發取周庭之梓於闕間,化鬆柏栻乍,驚以告文王,文王召發於明堂,拜吉夢,受商大命,秋朝士。

《周禮》曰: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樹棘以為位,取赤心而外刺。

元命苞曰:樹棘聽訟其下者,原心不其赤實也。

吳都賦曰:亦猶棘林之螢耀,與夫尋木之龍燭。

魏都賦曰:榮其文身,驕其險棘。

又曰:尋靡萍於中逵,造木猴於棘刺。

《春秋繁露》曰:美惡之類,各以類應,故以龍致雨,以扇逐暑,軍之所處,生以棘楚。

石季龍大饗群臣於大武殿,[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九作晉書。]佛圖澄曰: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將壞人衣,龍發下石,果有棘生。

《陳留耆舊傳》曰:魏尚[《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九尚下有被係二字,(本條亦見本書九十二卷,文有詳略。)]詔獄,棘[禦覽棘上有有雀集獄四字。]樹上,占曰:夫棘中心赤,外有棘[禦覽作刺,下同。]蒙[禦覽作象。]我言有棘而赤心之至誠也。

《離騷》曰:甘棠苦於豐草,荊棘生於中庭。

《毛詩》曰: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又曰:屍鳩在桑,其子在棘。

又,肅肅鴇羽,集於苞棘。

又,湛湛露斯,在彼杞棘。

又,營營青蠅,止於棘。

又曰:吹彼棘薪。

《後漢書》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

◇黃蓮

《本草經》曰:黃蓮一名王蓮,味苦寒,治熱。

【頌】梁江淹黃蓮頌曰:黃蓮上草,丹沙之次,禦孽辟妖,長靈久視,驂龍行天,馴馬匝地,鴻飛以儀,順道則利。

◇梔子

《漢書》曰:梔,茜園,[梔,支子也。]

《本草經》曰:支子一名木丹。

《地鏡圖》曰:望氣占人家黃氣者,梔子樹也。

《晉令》曰:諸宮[《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九作官]有秩梔子守護者,置吏一人。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梔子五株。

遊名山誌曰:樓石山多梔子。

【詩】齊謝朓牆北梔子樹詩曰:有美當階樹,霜露未能移,金蕡發朱采,映日以離離,幸賴夕陽下,餘景及四枝,還思照綠水,君階無曲池,餘榮未能已,晚實猶見奇,複留傾筐德,君恩信未貲。

梁簡文帝詠梔子花詩曰:素華偏可憙,的的半臨池,疑為霜裹葉,複類雪封枝,日斜光隱見,風還影合離。

【讚】宋顏測梔子讚曰:濯雨時摛素,當飆獨含芬,豐榮殊未紀,銷落竟誰聞。

◇竹

《尚書》曰:筱簜既敷,[筱,竹箭也。]

《山海經》曰:雲山有桂竹,甚毒,傷人必死,[始興小桂縣,出桂竹也。]

《說文》曰:箭矢竹也。

《爾雅》曰: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

又曰:桃枝四寸有節。

《禮記》曰:如竹箭之有筠。

竹譜曰:桃枝竹,皮滑而黃,可以為席。

《山海經》曰:嶓塚之山,嚚水之上,多桃枝竹。

《魏誌》曰:倭國有桃枝竹。

裴氏《廣州記》曰:廣州有桃枝竹。

永嘉記曰:陽嶼有仙石山,頂上有平石,方十餘丈,名仙壇,壇陬輒有一筋竹,凡有四竹,葳蕤青翠,風來動音,自成宮商,石上淨潔,初無粗籜,相傳雲,曾有卻粒者,於此羽化,故謂之仙石。

竺法真羅山疏曰:嶺南道無筋竹,惟此山有之,其大尺圍,細者色如黃金,堅貞疏節。

《異苑》曰:東陽留道德家中筋竹林,忽生連理。

《呂氏春秋》曰:昔黃帝命伶倫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阮隃山之陰,取竹之嶰穀,斷兩節間,長六寸九分而吹之,為黃鍾之宮,律之本也。

竹譜曰:邛竹,高節實中,狀如人剡,俗謂之扶老竹。

《漢書》:張騫至大夏,見邛竹枝,問之,雲賈人市之身毒國。

《丹陽記》曰:江寧縣南三十裏,有慈母山,積石臨江,生簫管竹,自伶倫采竹嶰穀,其後惟此簳見珍,故曆代常給樂府,而俗呼鼓吹山,今慈湖戍常禁采之。

《禮鬥威儀》曰:君乘木而王,政太平,蔓竹紫脫,為之常生,《吳越春秋》曰:越王問範蠡用兵,對曰:越有處女,原君王問之,處女北行見王,道逢老人,自稱袁公,跪拔林於[《太平禦覽》九百六十二作杪。]竹,末折墮地,處女即捷其末,公操其本而刺處女,處女舉扙擊之,公飛上樹,變為白猿。

《博物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啼,以涕揮竹,竹盡班,今下雋有班皮竹。

《山海經》曰:長石山之西,有共穀,其中多竹,衛丘之竹山林在焉,大可為舟,[郭璞曰:竹一節間,可為舡也。]

《易》曰:震為蒼琅竹。

《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征,休於玄池之上,乃奏廣樂,三日而終,是曰樂池,乃樹之竹,是曰竹林。

《離騷·七諫》曰:便娟之脩竹,寄生於江潭,上葳蕤而防露,下泠泠而來風。

《史記》曰:汧渭川千畝竹,其人與千戶侯等。

《韓詩外傳》曰:黃帝時,鳳皇棲帝梧桐,食帝竹實。

《漢書》曰: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以竹始生皮作冠,今鵲尾冠是也。]及貴,常冠之。

又曰:上發卒塞瓠子河,令群臣將軍以下,皆負薪而下淇園之竹,[衛之苑也,多竹筱也。]

《三輔舊事》曰:竇將軍有青竹田。

《楚國先賢傳》曰:孟宗母嗜筍,及母亡,冬節將至,筍尚未生,宗入竹哀歎,而筍為之出,得以供祭,至孝之感也。

《文士傳》曰:蔡邕經會稽高遷亭,見椽竹可以為籥,取用,果有異聲。

《湘州記》曰:邵陵高平縣有文竹山,上有石床,四麵綠竹扶疏,常隨風委拂此床。

盛弘之《荊州記》曰:臨賀冬山中,有大竹,數十圍,高亦數十丈,有小竹生其旁,皆四五圍,下有盤石,徑四五丈,極方正,青如彈棋局,兩竹屈垂,拂掃石上,初無塵穢,未[《太平禦覽》九百六十二未下有至字。]數十裏間,風吹此竹,如簫管之音。

《述征記》曰:山陽縣城東北二十裏,魏中散大夫嵇康園宅竹林,時有遺竹也,在白鹿嵒東南。

荊州厥貢惟箘簵楛,[本條《太平禦覽》九百六十二作尚書。]楊州厥貢筱簜既敷,[筱竹箭,簜大竹水去已布生。]

《毛詩》曰:如竹笣矣。

籊々竹竿,以釣於淇,竹竿,[篇名。]衛女思歸也,適異國而不見答,思而能以禮也。

《禮》曰:日短至,則伐木,取竹箭。

《莊子》曰:鵷雛非練實而不食,[練食,竹實也,取其絜白也。]

《家語》曰:山南之竹,不搏自直,斬而為箭,射達革。

【詩】齊虞羲見江邊竹詩曰:挺此貞堅性,來樹朝夕池,秋波漱下趾,冬雪封上枝,葳蕤防曉露,蔥蒨集羈雌,含風自颯颯,負雪亦猗猗,金明無異狀,玉洞良在斯,但恨非嶰穀,伶倫未見知。

齊謝朓詠竹詩曰:窗前一叢竹,青翠獨言奇,南條交北葉,新筍雜故枝,月光疏已密,風聲起複垂,青扈飛不礙,黃口得相窺,但恨從風籜,根株長別離。

梁元帝賦得竹詩,嶰穀管新抽,淇園竹複脩,作龍還葛水,為馬向並州,柯亭臨絕澗,桃枝夾細流,冠學芙蓉樣,花堪威鳳遊,邛王若有獻,張騫應拜侯。

梁沈約詠簷前竹曰:萌開籜已垂,結葉始成枝,繁陰上蓊茸,促節下離離,風動露滴瀝,月照影參差,得生君戶牖,不原夾華池。

梁江洪和新浦侯齋前竹詩曰:本生出高嶺,移賞入庭蹊,檀欒拂桂撩,蓊蔥傍朱閨,夜條風析析,曉葉露淒淒,籜紫春湋思,筠綠寒蛩啼,不惜淩雲茂,遂聽群雀棲,原抽一莖實,試看翔鳳來。

梁劉孝先竹詩曰:竹生空野外,梢雲聳百尋,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貞心,恥染湘妃淚,羞入上宮琴,誰能製長笛,當為吐龍吟。

梁劉孝威詠枯葉竹詩曰:枯楊猶更綠,臥柳尚還生,勿嫌鳳不至,終當待聖明。

陳賀循賦得夾池脩竹詩曰:綠竹影參差,葳蕤帶曲池,逢秋葉不落,經寒色詎移,來風韻晚逕,集鳳動春枝,所欣高蹈客,未待伶倫吹。

陳陰鏗賦得夾池竹詩曰:夾池一叢竹,垂翠不驚寒,葉醞宜成酒,皮治薛縣冠,湘川染別淚,衡嶺拂仙壇,欲見淩冬質,當為雪中看。

陳張正見賦得階前嫩竹詩曰:翠竹梢雲自結叢,輕花嫩筍欲淩空,砌曲橫枝屢解籜,階前疏葉強來風,欲知抱節成龍處,當於山路葛陂中。

【賦】晉江逌竹賦曰:有嘉生之美竹,挺純姿於自然,含虛中以象道,體圓質以儀天,讬宗爽塏,列族圃田,緣崇嶺,帶回川,薄循隰,衍平原,故能淩驚風,茂寒鄉,籍堅冰,負雪霜,振葳蕤,扇芬芳,翕幽液以潤本,承清露以擢莖,拂景雲以容與,拊惠風而回縈。

齊王儉靈丘竹賦應詔曰:靈丘深沉,蔓竹凝陰,神根合拱,楨幹百尋,振芳條乎昆嶽,敷綠采於高岑,沿淮海而蔚映,帶沮漳而蕭森,誌東南而擅美,在淇衛而流音,方靈壽而均茂,儀菌桂而成林,若乃青春受謝,九野舒榮,綠蘋齊葉,白芷抽萌,{笞心}々而特秀,筱擢穎而垂英,霜曒鏡於原隰,木衰疏於郊阡,翠葉與飛雪爭采,貞柯與曾冰競鮮。

梁簡文帝脩竹賦曰:玉潤桃枝之麗,魚腸雲母之名,日映花美,風動花輕。

【詔】梁任昉靜思堂秋竹應詔曰:靜思堂,連洞房,臨曲沼,夾脩篁,竹宮豐麗於甘泉之右,竹殿弘敞於神嘉之傍,綠條發丹檻,翠葉映雕梁,入戶掃文石,傍簷拂象床,常生偶蘭桂,結實值鴛皇,逢性與之至道,偶斯文之在茲,歡柏梁之有賦,恨相如之異時。

【讚】晉謝莊竹讚曰:瞻彼中唐,綠竹猗猗,貞而不介,弱而不虧,杳嫋人圃,蕭瑟雲崖,推名楚潭,美質梁池。

【序】晉伏滔長笛賦序曰:餘同僚桓子野,有故長笛,耆老雲,蔡邕之所作也,初邕避難江南,宿於柯亭,柯亭之觀,以竹為椽,邕仰而眄之曰:良竹也,取以為笛,音聲獨絕。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