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339   

《藝文類聚》正文 卷八十八·木部上

木[花葉附]鬆柏槐桑榆桐

◇木

《春秋元命苞》曰:木之為言觸也,氣動躍也。

《易》曰:巽為木,坎,其於木也為堅多心,艮,其於木也為堅多節,離,其於木也為科上槁,[堅多心謂剛中也,山木堅直,故多節也,陰含氣,故曰科,科,空也,為日所乾,故上槁。]

又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積小成高大。

《爾雅》曰:木族生為灌,灌木,叢木也。

《尚書》曰:兗州厥木惟條,[長也。]楊州厥木惟喬,[高也。]

又曰:三曰木,木曰曲直,曲直作酸。

《禮記》: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孟春之月,無伐大樹,[妨農故也。]

毛詩曰:黃鳥於飛,集於灌木。

又曰:樛木,後妃逮下也。

又曰:南有喬木,不可休息。

又曰:伐木丁丁,鳥鳴嚶嚶。

《禮鬥威儀》曰:君乘木而王者,其政升平,則草木豐盛。

《春秋孔演圖》曰:麟,木精也。

《六韜》曰:冬冰可折,夏條可結。

《莊子》曰:南伯子綦遊於商之丘,見木焉,有異,結駟千乘,隱將庇其類,子綦曰:此何木也,然必異材,從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俯而視其木根,不可以為棺槨,舐其葉則舌爛,嗅之則使人狂醒,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以至其大矣。

《慎子》曰: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

《屍子》曰:木之精氣為必方。

《孫卿子》曰:玉在山而木潤。

《玄中記》曰:百歲之樹,其汁赤如血,千歲之樹,精為青羊,萬歲之樹,精為青牛。

又曰:大樹之山西,則有采華之樹,服之則通萬國之言,《博物誌》曰:員丘土有不死樹,食之乃壽。

《十洲記》曰:聚窟洲,海中申未地,上有大樹,與楓木相似,而花葉香聞數百裏,名為反魂樹,於玉釜中煮取,汁如黑飴,名之為反生香,香氣聞數百裏,死屍在地,聞氣仍活。

《漢書》:晁錯上書曰: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地寒故也。]《淮南子》曰:凡幹木生鹿木根枝木者生於鹿木,凡見葉落而知歲暮,故葉落而長年悲,[長年人忌木黃,善時。]

謝承《後漢書》曰:方儲幼喪父,事母終日,負土成墳,種奇樹千株。

洪範,五行曰:三曰木。

聲子曰:深根固蒂。

《書》曰:木從繩則正。

《詩》曰:出自幽穀,遷於喬木,荏苒柔木,君子樹之。

稽命錄[《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二作徵。]曰:出號施令合民心,作樂製禮得天心,則草木有益於人者長,以養民,王者得禮之製,澤穀中生赤木。

又,宗廟生木。

又,夫子墳方一裏,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之。

又,萬木細為杪。

傳曰:慈母之恕其子折木,鳥能擇木。

《陰符》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剋。

《國語》:伐木不自其本,必有後生,塞水不自其源,必有後流,除禍不自其本,必有後亂。

人之有孝也,猶樹之有枝葉,猶庇蔭之,況君子乎。

魏管輅過毌丘儉墓,[原訛武丘山險暮,據馮校本改。]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誄惟美,無複可守,玄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

子路曰:二親之壽,怱若塵過隙,草木長,霜露不息,使賢者欲養二親,其道不行。

《老子》曰: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又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呂令[《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二作呂氏春秋。]曰:夫蜦蟬者,精在乎明其火,振其樹而已,火不明,雖振何益,明不獨在乎火,在闇,當今之世,闇則甚矣,人主有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歸也,若蟬之走明火矣。

又曰:木方盛,終日采之而複生,秋風下霜,一夕而零。

欲鳥者先樹木。

人之有民,如木之有根,根深則本固。

《文選》:樹木者憂其蠹,根杇則葉危。

《淮南子》曰:直木先伐,甘泉先竭。

撗海有魚,抱大樹能語,精名靈陽,午日稱仙人者,老樹也,[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二作抱樸子。]

《山海經》曰:少室山上有木,名帝休,黃花黑葉,服之不怒。

仙序,王[《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二王下有須字。]少年入學,家最遠,往來先,流輩怪之,常見如提一木三尺餘,至則柱屋間,流輩知取者,後不見。

《禮》曰:入山行木,無有斬伐。

《離騷》曰:一夫九首,拔木九千。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脫,[《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三作木葉下。]

罾何為兮木上。

搴芙蓉於木末。

《論語》:朽木不可雕也。

【詩】魏劉楨詩曰:昔君錯畦畤,東土有素木,條柯不盈尋,一尺再三曲,隱生寘翳林,控傯自迫速,得讬芳蘭苑,列植高山足。

周庾信詠樹詩曰:交柯乍百傾,擢本或千尋,楓子留為式,桐孫待作琴,殘核移桃種,空花植棗林,幽居對蒙密,蹊逕轉深沉。

陳李爽賦得芳樹詩曰:芳樹千株發,搖蕩三陽時,氣軟來風易,枝繁度鳥遲,春至花如錦,夏近葉成帷,欲寄邊城客,路遠詎能持。

陳賀循賦得庭中有奇樹詩曰:三春節物始芳菲,遊絲細草動春暉,香風飄舞花間度,好鳥和鳴枝上飛,臨池間竹偏增綠,依階映雪遠如玉,溫室庭前竟不言,鼓吹樓中能作曲,曾聞遠別舊難思,攀折會取贈佳期,長條本自堪為帶,密葉由來好作帷,星稀漢轉月輪明,徘徊夜鵲屢相驚,欲識幽人蘭杜逕,山窗芳桂複叢生。

梁何遜詠雜花詩曰:井上發新花,誰言不經染,已如薄紫拂,複以濃紅點,狀錦無裁縫,依霞有舒斂。

梁蕭子範落花詩曰:綠葉生半長,繁英早自香,因風亂胡蝶,未落隱鸝黃,飛來入鬥帳,吹去上牙床,非是迎冬質,寧可值秋霜。

梁劉孝威望隔牆花詩曰:隔牆花半隱,猶見動花枝,當由美人摘,詎止春風吹。

周庾信詠園花詩曰:蹔往春園傍,聊過看果行,枝繁類金穀,花雜映河陽,自紅無暇染,真白不須妝,燕送歸菱井,蜂銜上蜜房,非是金爐氣,何關柏殿香,總衣偏定好,應持奉魏王。

周明帝和王褒詠摘花詩曰:玉碗承花落,花落碗中芳,酒浮花不沒,花含酒更香。

陳張正見賦得岸花臨水發詩曰:奇樹滿春洲,落蕊映紅浮,影間蓮花石,光涵濯錦流,漾色隨桃水,飄香入桂舟,別有仙潭菊,含芳獨向秋。

梁劉孝威詠翦采花詩曰:葉舒非漸大,花發是家開,無論人訝似,蜂見也爭來。

梁朱超詠翦采花詩曰:淺深依樹色,舒卷聽人裁,假令春已度,終住手中開。

梁鮑泉詠翦采花詩曰:花生翦刀裏,從來訝逼真,風動雖難落,蜂飛欲向人,不知今日後,誰能逆作春。

梁豫章王蕭綜悲落葉詩曰:悲落葉,聯翩下重疊,重疊落且飛,從橫去不歸,長枝交蔭昔何密,黃鳥關關動相失,夕蕊雜凝露,朝花翻亂日,亂春日,起春風,春風春日此時同,一霜兩霜猶可當,五晨六旦颯已黃,乍逐驚風舉,高下任飄颺,悲落葉,落葉何時還,夙昔共根本,無複一相關,各隨灰土去,高枝難重攀。

【賦】晉劉柔妻王氏春花賦曰:千葩粲其昭晰兮,百卉蒨而同榮,蘭圃翹以含芳兮,芝薄振而沉馨,翠穎競臻,眾條頻英,或異色同形,或齊芳殊製,自然神香,不可勝計,爛若羅宿之垂光,灼若隋珠之宵列,爽若翡翠之群翔,練若珊瑚之映月,詩人詠以讬諷,良喻美而光德,工女準於妙規,飾王後之首則。

周庾信枯樹賦曰:殷仲文風流儒雅,海內知名,世異時移,為東陽太守,常忽忽不樂,顧庭槐而歎曰:此樹婆娑,生意盡矣,至白鹿貞鬆,青牛文梓,根祇盤魄,山崖表裏,桂何事而銷亡,桐何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開花建始之殿,落實睢陽之園,聲含嶰穀,曲抱雲門,將雛集鳳,比翼巢鴛,臨風亭而唳鶴,對月峽而吟猿,乃有拳曲擁腫,盤坳反覆,節樹山連,文橫水蹙,匠石驚視,公輸眩目,雕鐫始就,剞劂仍加,重重碎錦,片片真花,若夫鬆子古度,平仲君遷,森梢百頃,槎枿千年,秦則大夫受職,漢則將軍坐焉,莫不苔埋菌壓,鳥剝蟲穿,低垂於霜露,撼頓於風煙,東海有白木之廟,西河有枯桑之杜,北陸以楊葉為關,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則叢桂留人,扶風則長鬆[原訛杜,據馮校本改。]係馬,豈獨城臨細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若乃山河阻絕,飄零離別,拔本垂淚,傷根流血,火入空心,膏流斷節,木魅〈目皋〉睒,山精妖孽,橫洞口而欹臥,頓山腰而半折,戴癭衝瘤,藏穿抱穴,況複風雲不感,羈旅無歸,既傷搖落,彌嗟變衰,淮南雲,木葉落,長年悲,斯之謂矣,乃為歌曰:建章二月火,黃河千裏槎,若非金穀滿園樹,即是河陽一縣花,桓大司馬聞而歎曰:昔年移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淒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晉庾闡浮查賦曰:有幽岩之巨木,邈結根乎千仞,體洪傭以秀直,枕朅奇而特俊,冠岑嶺以高棲,獨雍容於嵒峻,混全樸於不才,倬淩霄而絕韻,故能紆餘盤骫,森蕭頹靡,陽飄飆結,華裂水灑,遺美賈於翠璧,蹶懸根於朽壤,曳洪波於海湄,鼓長風而飄蕩,旦馺波而乘飛潦,夕舉浪而赴奔潮,吹雲霧而出洞穴,灌炎石而過沃焦,江河不俄晷,萬裏不一朝。

【讚】晉郭璞甘水聖木讚曰:醴泉睿木,養齡盡性,增氣之和,祛神之冥,何必生知,然後為聖。

又不死樹讚曰:萬物暫見,人生如寄,不死之樹,壽蔽天地,請藥西姥,焉得如羿。

【啟】梁元帝為妾弘夜姝謝東宮賚合心花釵啟曰:未得投壺,先應含笑,不因鸞鳳,自能歌舞,夜姝昔往陽台,雖逢四照,曾遊澧浦,慣識九衢,未有仍代爵釵,還勝翠羽,飾以南金,裝茲麗玉,脩靡夫人,本分章華之裏,中山孺子,獨荷春宮之恩,有誌當熊,無期投閣。

◇鬆

《毛詩》:徂來[山名。]之鬆。

又曰:鬆桶[《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三作桷。]有舄,路寢孔碩。

又曰:陟彼景山,鬆柏丸丸,鬆柏有挺,旅楹有閑,寢成孔安。

《禮記》曰:其在人也,如鬆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不改柯易葉。

《左傳》曰:晉侯使張骼附躒致楚師,求禦於鄭,鄭人卜,宛射犬吉,子太叔戒之曰:大國之人,不可與也,對曰:世無有眾寡,其上一也,太叔曰:不然,培塿[塿,小阜也。]無鬆柏。

又曰:楚夾敖即位,王子圍為令尹,[康王弟也。]鄭行人子羽曰:是謂不宜,必代之昌,鬆柏之下,其草不殖,[言楚君弱,令尹強,物不兩盛也。]《論語》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又曰:夏後氏以鬆。

《禮鬥威儀》曰:君乘木而王,則鬆為常生也。

《穆天子傳》曰:天子升長鬆之墱,[墱阪有長鬆也。]

《屍子》曰:荊有長鬆文梓。

《呂氏春秋》曰:故百仞之鬆,本傷於下,而末槁於上。

《列仙傳》曰:仇生赤,當湯時,為木正,常食鬆脂,自作石室,周武王祠之。

又曰:偓佺好食鬆實,能飛行逮走馬,以鬆子遺堯,堯不能服,鬆者,樠鬆也。

《漢書》曰:賈山言治亂曰:秦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作壁如甬道,隱,築也,以鐵椎築之。]樹以青鬆,為馳道之麗,至於此也。

焦贛《易林》曰:溫山鬆柏,鸞鳳以庇。

《漢官儀》曰:秦始皇上封太山,逢疾風暴雨,賴得鬆樹,因複其道,封為大夫鬆也。

聖賢塚墓記曰:東平思王歸國,思京師,後薨,葬東平,其塚上鬆柏皆西靡。

張勃《吳錄》曰:丁固夢鬆樹生其腹上,人謂曰:鬆字十八公也,後十八年,其為公乎。

《廣州先賢傳》曰:猗頓至孝,母喪,猗獨立墳,曆年乃成,居喪逾製,種鬆柏成行。

《晉書》曰:山濤遭母喪,歸鄉裏,濤雖年老,居喪過禮,手植鬆柏。

嵩高山記曰:嵩嶽有大樹鬆,或百歲千歲,其精變為青牛,或為伏龜,采食其實,得長生。

《抱樸子》曰:天陵偃蓋之鬆,太穀倒生之鬆,[本書柏篇及《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三作柏。]王羲之遊四郡記曰:永寧縣界海中,有鬆門,西岸及嶼上皆生鬆,故名鬆門。

周景式廬山記曰:石門北岩,即鬆林也,南臨石門澗,澗中仰視之,離離如駢麈尾,號麈尾鬆。

《玄中記》曰:鬆脂淪入地中,千歲為伏苓。

神境記曰:滎[按當作營。]陽郡南有石室,室後有孤鬆千丈,常有雙鶴,晨必接翮,夕輒偶影,傳曰:昔有夫婦二人,俱隱此室,年既數百,化成雙鶴。

夢書曰:鬆為人君,夢見鬆者,見人君也。

《毛詩》曰:南有喬鬆,隰有遊龍。

又,蔦與女蘿,施於鬆柏。

又,檜楫鬆舟。

《離騷》曰:山中人兮芳杜若,飲泉石兮蔭鬆柏。

又[明本作古詩。]曰:嘉樹生朝陽,凝霜封其條,[嘉樹,鬆柏也。]先聖本紀曰:許由欲觀帝意,曰:帝坐華堂,麵雙闕,君之榮,顧亦得矣,餘坐華堂,森然有鬆生於戶,雲生於牖,雖麵雙闕,異乎鸞之榮昆侖,餘安知其所以取榮哉,帝美由,師之。

玉策雲,千載鬆柏樹,枝葉上杪不長,望如偃蓋,其中有物,如青牛剃佗青人,服皆萬歲。

謝混與從子靈運齊名,時人謂混風韻為高日望葵,蕭如寒風振鬆,康樂凜凜如霜台籠日。

孫興公前種一株鬆,枝高勢遠,鄰居曰:鬆樹非不楚楚可憐,但恐無棟梁用耳,楓柳雖合抱,亦何所施,[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三作世說。]

張湛好於齋前種鬆柏,時人曰:張湛屋下陳屍,[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三作齊書。]符堅平鄴,糧竭,馬無草,削鬆木而食之。

《魏誌》:孫權自將軍至合肥新城,魏使滿寵赴之,募壯士數十,日折鬆為炬,從上風放火燒,賊退。

《國語》曰:鬆柏之地,其土不肥。

泰山記,岱宗小天門,有秦時五大夫鬆在。

《史記》:鬆柏為百木長也,而守宮闕。

《本草經》曰:鬆脂一名鬆肪,渴[《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三作溫。]中,久服輕身延年。

周太似夢周梓化為鬆,[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八作周書,似作姒。]《莊子》曰: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知鬆柏之茂。

漢武內傳,藥有鬆柏之膏,服之可延年。

青[按青下當脫青字。]陵上鬆,亭亭南山柏,光寒冬夏茂,根蒂無凋落。

尚書,岱畎絲枲鉛鬆怪石。

【詩】魏劉公幹詩曰:亭亭山上鬆,瑟瑟穀中風,風聲一何盛,鬆枝一何勁,風霜正慘淒,終歲恒端正,豈不羅霜雪,鬆柏有本性。

晉傅玄詩曰:飛蓬隨飄起,芳草摧山澤,世有千年鬆,人生詎能百。

晉許詢詩曰:青鬆凝素髓,秋菊落芳英。

晉袁宏詩曰:森森千丈鬆,磊砢非一節,雖無榱桷麗,較為梁棟桀。

晉張華詩曰:鬆生壟阪上,百尺下無枝,東南望河尾,西北隱昆崖,網風振山籟,朋鳥夜驚離,悲涼貫年節,蔥翠恒若斯,安得草木心,不怨寒暑移。

晉王凝之妻謝氏擬嵇中散詩曰:遙望山上鬆,隆冬不能彫,原想遊下憩,瞻彼萬仞條,騰躍未能升,頓足俟王喬,時哉不我與,大運所飄颻。

梁範雲詠寒鬆詩曰:脩條拂層漢,密葉帳天潯,淩風知勁節,負霜見直心。

【賦】齊王儉和竟陵王高鬆賦曰:山有喬鬆,峻極青蔥,既抽榮於岱嶽,亦擢穎於荊峰,若乃朔窮幹紀,歲亦暮止,隆冰峨峨,飛雪千裏,嗟萬有之必衰,獨貞華之無已,積皓霰而爭光,延微飆而響起。

齊謝朓高鬆賦曰:若夫脩幹垂蔭,喬柯飛穎,望肅肅而既閑,即微微而方靜,懷風音而送聲,當月路而留影,乃阡眠於廣隰,亦迢遞於孤嶺,青春爰謝,靈物含明,江皋綠草,曖然已平,淩翠山而如翦,施懸蘿而共輕,至於星回窮紀,沙雁相飛,同雲泱其無色,陽光沉而滅暉,豈雕貞於寒暮,不受令於霜威。

梁沈約高鬆賦曰:鬱彼高鬆,棲根得地,讬北園於上邸,依平台而養翠,若夫蟠株聳幹之懿,含星漏月之奇,經千霜而得拱,仰百仞而方枝,朝吐輕煙薄霧,夜宿迷鳥羈雌,露雖滋而不潤,風未動而先知,既梢雲於清漢,亦倒景於華池,輕陰蒙密,喬柯布護,葉斷禽蹤,枝通猿路,聽騷騷於既曉,望隱隱於將暮,曖平湖而漾青綠,拂增綺而籠丹素,於時風急壟首,寒浮塞天,流蓬不息,明月孤懸,檀欒之竹可詠,鄹枚之客存焉,清都之念方遠,姑射之想悠然,擢柔情於蕙圃,湧寶思於珠泉,豈徒為善之小樂,離繳之短篇,若此而已乎。

【讚】宋謝惠連鬆讚曰:鬆惟靈木,擬心雲端,跡絕玉除,刑寄青巒,子欲我知,求之歲寒。

戴逵鬆竹讚曰:猗嶼鬆竹,獨蔚山皋,肅肅脩竿,森森長條。

◇柏

《山海經》曰:白於之山,其上多柏,土山多柏。

又曰:三株樹生赤水,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

《尚書》曰:荊州貢杶幹栝柏。

《毛詩》曰:新甫之柏,[新甫山名。]

《漢武故事》曰:柏梁台高二十丈,悉以柏,香聞數十裏,《列士傳》曰:延陵季子,解寶劍帶徐君墓柏樹。

《列仙傳》曰:赤鬆子好食柏實,齒落更生。

《三輔黃圖》曰:漢文帝霸陵,不起山陵,稠種柏。

《東觀漢記》曰:李恂,遭父母喪六年,躬自負土樹柏,常住塚下。

謝承後《漢書》:陳留虞延,為郡督郵,光武巡狩,至外黃,問延園陵柏樹株數,延悉曉之,由是見知。

王隱《晉書》:王褒痛父不以命終,絕世不仕,立屋墓側,旦夕常至墓前朝拜,輒悲號斷絕,墓前一柏樹,襃常所攀,涕泣所著,樹色與凡樹不同。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柏二株。

《泰山記》曰:山南有太山廟,種柏樹千株,大者十五六圍,長老傳雲,漢武所種。

《從征記》曰:泰山廟中柏,皆二十餘圍,俠兩階,赤眉嚐斫一樹,見血而止,今斧瘡猶在。

《陳留耆舊傳》曰:李充喪父,父塚側有夜盜斫充柏樹者,充手刃之。

《述征記》曰:柏穀,穀名也,漢武帝微行所至,長泬賓於柏穀者也,穀中無回車地,夾以高原,柏林蔭藹,窮日幽暗,殆弗睹陽景。

《毛詩》:邶柏舟,衛頃公之詩也。

又,鄘柏舟,共薑自誓也。

《文選》:青青陵上柏。

鬆柏轉蕭瑟,瞻彼陵上柏。

麝食柏而香。

漢,[《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四作漢書。]朱博為禦史大夫,府中列柏,有野烏數千棲其上。

竇武上表曰:今茲大寒,過節城旁,以柏為傷絕。

後漢方儲,字聖明,遭母憂,負土成墳,鬆柏數十株,鸞烏棲其上,白兔遊其下。

《晉書》曰:庾蹇,字升襃,或有斬其父墓柏者,莫知其誰,乃召鄰人,於墓自責,叩頭涕泣,謝祖禰,自後人莫之犯。

郭璞以王丞相為卦,雲有震厄,公命駕西步數裏,得一柏樹,截如公長,置常寢臥處,果震柏粉碎。

宋書,魯郡孔子舊廟,有柏樹二十四株,曆漢晉,其大連抱,土人崇敬之,莫犯也。

孫卿子,柏經冬而不凋,蒙霜不變,可謂得其真也。

《抱樸子》曰:大國[前鬆篇引作穀,此訛。]倒生之柏,皆為天齊其長,地等其久。

《三輔舊事》曰:漢諸陵皆屬太常,有人盜者棄市。

《文選》曰:寒露拂陵苕,女蘿辭鬆柏。

鬆柏隆冬瘁,然後知歲寒。

廣雅,一名汁柏。

《國語》:高山峻原,不生草木,鬆柏之地,其土不肥。

《齊書》曰:王儉,字仲寶,司徒袁粲歎曰:宰相之門也,栝柏豫章,雖小,已有棟梁之器。

《列仙傳》:須子食柏實,齒落更生。

柏台,禦史台也。

《禮》:如鬆柏之有心。

【歌】古歌曰:平陵東,鬆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

古豔歌曰:南山石嵬嵬,鬆柏何離離,上枝拂青雲,中心十數圍,洛陽發中梁,鬆樹竊自悲,斧鋸截是鬆,鬆樹東西摧,持作四輪車,載至洛陽宮,觀者莫不歎,問是何山材,誰能刻鏤此,公輸與魯班,被之用丹漆,薰用蘇合香,本自南山鬆,今為宮殿梁。

又歌曰:行行隨道,經曆山陂,馬啖柏葉,人啖柏脂,不可常飽,聊可遏饑。

【賦】晉左九嬪鬆柏賦曰:何奇樹之英蔚,讬峻嶽之嵯峨,被玄澗之逶迤,帶綠水之素波,布秀葉之蔥蒨,列疏實之離離,馥幽藹而永馨,紛翕習以披離,赤鬆遊其下而得道,文賓餐其實而長生,詩人歌其榮蔚,齊南山以永寧。

◇槐

春秋說曰:槐木者,虛星之精。

《爾雅》曰:守宮槐葉,晝聶宵炕。

周官,麵三槐,三公位焉,[槐之言懷也。]

《春秋元命包》曰:樹槐,聽訟其下。

《左傳》曰:趙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而歎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太公《金匱》曰:武王問太公曰:天下神來甚眾,恐有試者,何以待之,太公曰:請樹槐於王門內,有益者入,無益者距之。

《晏子春秋》曰:齊景公有所愛槐,使人守之,令曰:犯槐者刑,傷槐者死,有醉而傷槐者,且加刑焉。

《莊子》曰:槐之生也,入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

《三輔黃圖》曰: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為博士舍三十區,為會市,但列槐樹數百行,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郡所出物及經書,相與買賣,雍雍揖讓,論議樹下,侃侃訚訚。

槐大葉而黑,江東有樹,與此相返,名合昏槐,[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四作郭璞爾雅注,返作反。]

管子,立沃土,[《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四作五沃之土。]其木宜槐。

沈約宋書,孔子夜夢三槐之間,豐沛之祁,[《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四作邦。]有赤煙氣,驅車對楚西北觀之,見芻兒敵鹿,[禦覽作麟。]傷其左足,薪而覆之。

秦符堅時,關隴人歌曰:長安大街,兩邊樹槐,下走朱輪,上有鸞棲,[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四作晉書。]

《淮南子》曰:老槐生久,[《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四作火。]血為燐。

槐市學也,以[《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四以上有樹字。]青槐。

燧人秋取槐檀之火。

天所覆,地所載,六合所包,陰陽所煦,雨露所扶,此皆於父母所關[禦覽作闕。]於一利[禦覽作和。]也,父天母地,故槐榆與橘柚合五兒[二字禦覽作而,五字疑衍。]為兄弟,有苗與三危通而一家。

老槐生火人不怪。

隋高穎,字昭玄,一名敏,領新都大監,每坐槐棠樹下以聽事,至不依行列,有司伐之,上特令勿去,以示後人,[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四作隋書,下祖士雄條同。]

祖士雄廬側,其庭前有槐樹,先榮茂,及雄居喪,亦枯死,服闋還茂,高祖嘉之,名其裏為累德裏。

晉大司馬府,有老槐樹,殷仲堪對而歎曰:此樹婆娑,生意盡矣,[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四作晉書。]

魏陳王曹植魏德論曰:武帝執政日,白雀集於庭槐。

魏都賦曰:槐以蔭途。

晉摯虞連理頌曰:東宮正德之內,承華之外,槐樹二枝,連理而生,二幹一心,以蕃本根。

庾信枯槐賦,開花建始之殿,結實睢陽之園。

【賦】晉傅選槐賦曰:華葉扶疏,參林蕭蔱,鬆蘿寄生,綿連摽末,延袤千畝,蓊鬱晻藹。

魏文帝槐賦曰:文昌殿中槐樹,盛暑之時,餘數遊其下,美而賦之,王粲直登賢門小閣外,亦有槐樹,乃就使賦焉,有大邦之美樹,惟令質之可佳,讬靈根於豐壤,被日月之光華,周長廊而開趾,夾通門而駢羅,承文昌之邃宇,望迎風之曲阿,脩幹紛其漼錯,綠葉萋而重陰,上幽藹而雲覆,下莖立而擢心,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鴻雁遊而送節,凱風翔而迎時,天清和而溫潤,氣恬淡以安治,違隆暑而適體,誰謂此之不怡。

魏陳王曹植賦曰:治馮[《初學記》二十八作憑,上治字衍。]文昌之華殿,森列峙乎端門,觀朱榱以振條,據文陛而結根,楊沉陰以博覆,似明後之垂恩,在季春以初茂,踐朱夏而乃繁,覆陽精之炎景,散流耀以增鮮。

魏王粲槐樹賦曰:惟中唐之奇樹,稟天然之淑姿,超疇畝而登殖,作階庭之華暉,形禕禕以暢條,色采采而鮮明,豐茂葉之幽藹,履中夏而敷榮,既立本於殿省,植根柢其弘深,鳥取棲而投翼,人望庇而披衿。

晉摯虞槐賦曰:覽坤元之產殖,莫茲槐之為貴,爰表庭而樹門,膺論道而正位,爾乃觀其誕狀,察其攸居,豐融湛{雨對},蓊鬱扶疏,上拂華宇,下臨脩渠,湊以夷逕,帶以通衢,鼓柯命風,振葉致涼,開明過於八闥兮,重陰逾乎九房。

晉庾儵大槐賦曰:餘去許都,將歸洛京,舍於嵩嶽之下,而植斯樹焉,遂作大槐之賦曰:有殊世之奇樹,生中嶽之重阿,承蒼昊之純氣,吸後土之柔嘉,若夫赤鬆王喬馮夷之倫,逍遙茂蔭,濯纓其濱,望輕霞而增舉,垂高暢之清塵,若其含真抱樸,曠世所希,降夏後之卑室,作唐虞之茅茨,潔昭儉以驕奢,成三王之懿資,故能著英聲於來世,超群侶而垂暉,仰瞻重幹,俯察其陰,逸葉橫被,流枝蕭森,下覆靈沼,上蔽高岑,孫鵠徘徊,寡雀悲吟,清風時至,惻愴傷心,將騁軌以輕邁,安久留而涕淫。

◇桑

《爾雅》曰:女桑桋桑,[桋音荑,長條者為女桑,檿桑山桑。]

《山海經》曰:宣山上有桑,大五十尺,其枝四衢,[支交四出。]葉大尺,赤理青華,名之曰帝女之桑。

又曰:陽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毛詩》曰:蠶月條桑,[條桑,被落枝,采其葉。]

又曰:猗彼女桑,[少枝長條不落,束而采之。]

又曰:肅肅鴇行,集於包桑。

《禮記儀》注曰:後妃齋戒,將夫人世婦出采桑。

《左傳》曰:晉公子重耳出奔,及齊,齊桓公妻之,將行,舅犯等謀於桑下,蠶妾在上聞之,以告薑氏,薑氏殺之,[薑氏,重耳妻也。]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誌,其聞之者,吾殺之矣。

又曰:趙宣子田於首山,舍於翳桑,見靈輒餓,曰:不食三日矣,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櫜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介,田(《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五作甲。)士也。]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問何故,曰:翳桑之餓人也。

《春秋孔演圖》曰:孔子母徵在,遊大塚之陂,睡,夢黑帝使請與已交,語曰:女乳必於空桑之中,覺則若感,生丘於空桑之中,[乳,生也。]穆天子傳曰:甲寅,天子作居範宮,[離宮別名。]以觀桑者,乃飲於桑中,桑林之中,天子命桑虞出桑者,用禁暴民,[虞,主桑者也,不得令民暴犯桑。]

《列子》曰:晉文公會欲伐衛,公子鉏仰而笑,公問何笑,曰:臣之鄰人,有送其妻適私家者,道見桑婦,悅而與言,然顧視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竊笑此,公悟其言,乃止,引師還,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

《離騷》[《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五作楚辭。]曰:路室女之方桑,[路室,客舍也。]孔子遇之以自待,[以其貞信自待。]

《呂氏春秋》曰:伊尹之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東走,無顧。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鄰,東走,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為桑,有侁氏采桑,得嬰兒空桑之中,獻之於君,君令乳之,命曰伊尹。

《史記》曰:吳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鍾離,初楚邊邑卑氏之處女,與吳邊邑之女爭桑,二女家相怒,喧兩國邊邑,邊邑長聞之怒,而攻滅吳之邊邑,吳王怒,故遂伐楚兩都。

又,貨殖傳曰:齊魯千畝桑,其人與千戶侯等。

《典術》曰:桑木者,箕星之精神,木蟲食葉為文章,人食之,老翁為小童。

《列女傳》:齊宿瘤女者,初閔王遊東郭,百姓盡觀,宿瘤女采桑如故。王怪,召問之,對曰:妾受父母教采桑,不受教觀大王,王曰:此奇女也,娉迎之。

又曰:陳辨女者,陳國采桑之女也,晉大夫解君甫使於宋,道過陳,過采桑之女,止而戲之曰:女為我歌,吾將舍女,女乃歌曰:墓門有棘,斧以斫之,夫也不良,國人知之。

《東觀漢記》曰:蔡君仲,汝南人,至孝,王莽亂,人相食,君仲取桑椹,赤黑異器,賊問所以,雲黑與母,赤自食,賊義之,遺鹽二鬥。

謝承《後漢書》曰:張堪為漁陽太守,勸民耕種,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蜀誌》曰:先主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憧憧,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車蓋。

《益部耆舊傳》曰:何祗,夢桑生井中,趙直占曰:桑非井中之物,桑字四十八,君壽恐不過此,祗年四十八而卒。

《搜神記》曰:舊說有人遠征,家有一女,馬一疋。女思父,乃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吾將嫁汝。馬乃頓韁而去,迎得父來。後馬見女輒怒,父問之,女具以告。父乃殺馬,曝皮於庭。女之皮所曰:爾馬也,而欲人為婦,自取屠剝何如。言未竟,蹶然忽起,卷女而行。父失女後,於大桑樹枝間,得女及皮,盡化為蠶。績樹上,其繭厚大異常。鄰婦取養之,其收亦倍。今世謂蠶為女兒,古之遺語也。

《易》曰:係於苞桑。

《尚書·禹貢》曰:厥貢檿絲,《毛詩》曰: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又曰:無折我桑。

《禮記》: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春秋元命苞》曰:薑嫄遊閟宮,其地扶桑,履大人跡,生稷。

陳留申屠蟠,恥郡無義士,遂閉門養誌,蓬戶萊室,依大桑樹,以為棟梁,[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五作謝承後漢書。]

又曰:汝南尹昆,為汝陰縣功曹,令新到官,問曰:園中有桑,以食蠶,何如,昆曰:非初至所務。

崔晃[《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五作鴻。]三十國春秋,後燕錄曰:初晃之遷於龍城,植鬆為社主,及秦滅燕,大風吹拔,後數年,度社處,忽有桑二根生焉,先是遼川無桑,及廆通於晉,求種江南,平州之桑,息[禦覽作悉。]由晃來。

《晉令》曰:丞尉以官舍有桑果,皆給之,其無桑及不滿三百株,皆使吏卒隨間,於官舍種桑,滿三百株。

《山海經》曰:東北海外,赤水在圓丘南,有三桑,無枝,皆高百仞。

《神異經》曰:東方有樹焉,高八十丈,敷張自輔,葉長一丈,廣六尺,名曰扶桑,有椹焉,長三尺五寸。

《述異記》曰:桓仲[《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五作衝。]為江州刺史,遣人周行廬山,冀睹靈異,既陟崇巘,有一湖,生桑樹,有敗艑赤鱗魚,使者渴極,欲往飲水,赤鱗張鰭向之,使者不敢飲。

列女傳,秋胡子納妻五日而婦采桑,[此有脫文。]自投河死,[事具金部。]

《十洲記》曰:扶桑在碧海中,上有天帝宮,東王所治,有椹樹,長數千丈,二千圍,同根更相依倚,故曰扶桑,仙人食根,[《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五作椹。]體作紫色,其樹雖大,椹如中夏桑也,九千歲一生實,味甘香。

括地圖曰:化民食桑,二十七年,化而身裏,九年生翼,十年而死。

《孟子》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禮》曰:鳴鳩拂羽,戴勝降桑。

《氾勝之書》曰:五種桑,因取椹著水中濯洗,取子陰乾之,治肥田十畝荒久不耕者,先好耕治之,黍椹子各三升,合種之,黍桑俱生,鉏之,桑令疏條適,黍熟獲之,放火燒之,當逆風起火,桑至春生,一畝食三簿蠶。

《本草經》曰:桑根旁行出土上者,名伏蛇,治心痛。

伊陟相太戊,亳有祥桑穀,共生於朝,[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五引作書曰。]

《詩》曰: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春日載陽,爰求柔桑。

交交黃鳥,止於桑。

星言夙駕,稅於桑田。

烝在桑野,禮曰:季春之月,命野虞,無伐桑柘。

桑弧蓬矢。

衡山多桑。

山海經,定山帝女之桑,湯穀有扶桑,十日所沐浴。

《穆天子傳》曰:居範宮,以觀桑。

賈後廢湣懷太子,時桑生於西廂,長數日枯,十二月,後生太子,[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五作《晉書》:後生作後廢。]

枯桑知天風,[《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五作古詩。]

齊太祖宅在武進,宅南有桑樹,擢本三丈,橫出四枝如車蓋,上年數歲,遊於下,從兄敬宗謂曰:此樹為汝生也,[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五十五作齊書。]

【詩】後漢宋子侯董嬌饒詩曰:洛陽城東路,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對,葉葉自相當,春風東北起,花葉正低昂,不知誰家子,提籠行采桑,纖手折其枝,花落何飄颺,請謝彼姝子,何為見損傷,高秋八九月,白露變為霜,終年會飄墮,安得久馨香,秋時自零落,春月複芬芳,何如盛年去,歡如永相忘,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腸,歸來酌美酒,挾琴上高堂。

魏陳王曹植豔歌曰:出自薊北門,遙望湖池桑,枝枝自相植,葉葉自相當。

梁簡文帝采桑詩曰:春色暎空來,先發院邊梅,細萍重疊長,新花曆亂開,連珂往淇上,接幰至叢台,叢台可憐妾,當窗望飛蝶,忌趺行衫領,熨鬥成褫俵,寄語采桑伴,訝今春日短,枝高攀不及,葉細籠難滿。

梁吳筠采桑詩曰:賤妾思不堪,采桑渭城南,帶減連枝繡,發亂鳳皇篸,花舞依長薄,蛾飛愛綠潭,無由報君信,流涕向春蠶。

又陌上桑詩曰:嫋嫋陌上桑,蔭陌複垂塘,長條暎白日,細葉隱鸝黃,蠶饑妾複思,拭淚且提筐。

梁劉邈萬山見采桑人詩曰:倡女不勝愁,結束下青樓,逐伴西蠶路,相攜南陌頭,葉盡時移樹,枝高乍易鉤,絲繩掛且脫,金籠寫複收,蠶饑日已暝,詎為使君留。

梁王台卿詠陌上桑詩曰:令月開和景,處處動春心,桂筐須葉滿,息惓重枝陰。

陳徐伯陽賦得日出東南隅詩曰:朱城壁日啟朱扉,青樓含照本暉暉,遠暎陌上春桑葉,斜入秦家緗綺衣,羅敷妝粉能佳麗,鏡前新梳倭墮髻,圓籠嫋嫋掛青絲,鐵鉤冉冉勝丹桂,蠶饑日晚蹔生愁,忽逢使君南陌頭,五馬停珂遣借問,雙臉含嬌特好羞,妾婿府中輕小吏,即今來往專城裏,欲識東方千騎歸,藹藹日暮紅塵起。

【賦】魏繁欽桑賦曰:上似華蓋,紫極比形,下象鳳闕,萬桷一楹,叢枝互出,乃錯乃並,曄曄隆暑,涼風自生,微條纖繞,隨風浮沉,陽蜩鳴其南枝,寒蟬噪其北陰,秋氣忽其將來,鹹感節而悲吟,玩庇蔭之厚惠,情眷眷而愛深。

晉陸機桑賦曰:皇太子便坐,蓋本將軍直廬也,初世祖武皇帝為中壘將軍,植桑一株,世更二代,年漸三紀,扶疏豐衍,抑有瑰異焉,夫何佳樹之洪麗,超讬居乎紫庭,羅萬根以下洞,矯千條而上征,豈民黎之能植,乃世武之所營,故其形瑰族類,體豔眾木,黃中爽理,滋榮煩縟,綠葉興而盈尺,崇條蔓而曾尋,希太極以延峙,暎承明而廣臨,華飛鴞之流響,想鳴鳥之遺音,惟曆數之有紀,恒依物以表德,豈神明之所相,將我皇之先識,跨百世而勿翦,超長年以永植。

晉潘尼桑樹賦曰:從明儲以省膳,憩便房以偃息,觀茲樹之特瑋,感先皇之攸植,蔚蕭森以四射,邈洪傭而端直,爾乃徘徊周覽,俯仰逍遙,俯睨靈根,上眺脩條,洞芳泉於九壤,含溢露於清霄,倚增城之飛觀,拂綺窗之疏寮,下迢遞以極望,上扶疏而參差,匪眾鳥之攸萃,相皇鸞之羽儀,理有微而至顯,道有隱而應期,豈皇晉之貞瑞,兆先見而啟茲,起尋抱於纖毫,崇萬匱於始基。

晉傅鹹桑樹賦曰:世祖昔為中壘將軍,於直廬種桑一株,迄今三十餘年,其茂盛不衰,皇太子入朝,以此廬為便坐,伊茲樹之僥倖,蒙生生之渥惠,降皇躬以斯植,遂弘茂於聖世,厥茂伊何,其大連尋,脩柯遠揚,洪條梢椮,布簟枝之沃若,播密葉以垂陰,蔭華宇而作涼,清隆暑之難任,以厥樹之巨偉,登九日於朝陽,且積小以高大,生合抱於毫芒,猶帝道之將升,亦累德以彌光,湯躬禱於斯林,用獲雨而興商,惟皇晉之基命,爰於斯而發祥,從皇儲於斯館,物無改於平生,心惻切以興思,思有感於聖明,步旁遑以周覽,庶仿佛於儀形。

【讚】晉郭璞帝女桑讚曰:爰有洪桑,生濱淪潭,厥圍五丈,枝相交參,園客是采,帝女所蠶。

◇榆

《爾雅》曰:藲{艸至},[詩雲,山有樞,今之刺榆也。]無姑,其實夷,[姑榆也,生山中,葉圓厚,剝取皮,合漬之,味辛香,所謂無夷是也。]

《說文》曰:榆,白枌也,榆有刺莢,為蕪荑。

《毛詩》曰:山有樞,隰有榆。

周官,司烜氏,四時變國火,[春取榆柳(原訛所,據馮校本改。)之火。]

《禮記》:內則曰:槿荁枌榆兔槁滫髓以滑之。

《春秋元命苞》曰:三月榆莢落。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榆條長。

《史記·天官書》曰:凡望雲氣,平望在桑榆上,餘二千裏。

《莊子》曰:鵲上高城之垝,而巢於高榆之顛,城壞巢折,淩風而起,故君子之居世也,得時則義行,失時則鵲起。

《韓詩外傳》曰:楚莊王將伐晉,敢諫者死,孫叔敖進諫王曰:臣園中有榆,榆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飲清露,不知螗螂之在後也。

《漢書》:郊祀誌雲,高祖禱豐枌榆社,[在豐東北十五裏也。]

又,天文誌曰:成帝河平元年,旱,傷麥,民食榆皮。

又,循吏傳曰:龔遂為渤海太守,勸民務農桑,令種榆,一口一樹。

桓譚《新論》曰:劉子駿信方士虛言,為神仙可學,餘見其庭下有大榆樹,久老剝折,指謂曰:彼樹無情,然猶朽蠹,人雖欲愛養,何能使之不衰。

崔寔《四民月令》曰:榆莢成者,收乾以為旨蓄,色變白,將落,收為醬,隨節早晚,勿失其適,《魏誌》曰:鄭渾為魏郡太守,課百姓乏材木,乃課種榆為籬。

嵇康養生論曰:豆令人重,榆令人眠,愚智所知也。

《博物誌》曰:食枌榆則眠不欲覺。

晉宮闕名曰:華林園榆十九株。

《雜五行書》曰:舍北種榆九株,蠶大得。

《毛詩義疏》曰:駮駮馬,梓榆,駮犖,遙視似駮馬。

趙書曰:從幽州大道呼沱河,造浮橋,植行榆五十裏,署行宮。

《廣誌》曰:有姑榆,有郎榆,郎榆無莢,村人[《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六作材又。]任車用,至善,蠶[禦覽作青蠡二字。]者,出渤海東光,以供官。

石虎《鄴中記》曰:襄國鄴路,千裏之中,夾道種榆,盛暑之月,人行其下。

《幽明錄》曰:虎[《太平禦覽》九百六十作虞。]晚家有皂莢樹,有神,隔路有大榆樹,古傳曰:是雌雄,晚被斫,此樹枯死。

範子《計然》曰:蕪荑出地赤心者善。

《淮南子萬畢術》曰:八月榆檽,令人不饑。

《氾勝之書》曰:種木無期,因地為時,三月榆莢雨時,高地強土可種木。

《風俗通》曰:桑車榆轂聞聲之,[句有訛文。]

夢書曰:榆為人君,德至仁也,夢采榆葉,受賜恩也,夢居樹上,得貴官也。

【詩】古詩曰:天上何所有,曆曆種白榆。

【書】魏應璩與龐惠恭書曰:頻見所上利民之術,植濟南之榆,栽漢中之漆。

◇桐

《爾雅》曰:榮,桐木,[梧桐也。]

《尚書》曰:嶧陽孤桐。

《禮》曰:季春之月,桐始華。

《毛詩》曰: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又曰: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詩義疏》曰:有青桐赤桐白桐,白桐宜琴瑟,今雲南牂牁人,績以為布。

《周書》曰:清明之日,桐始華,不始華,歲大寒。

《禮鬥威儀》曰:君乘火而王,其政平,梧桐為常生。

《莊子》曰: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梧而暝。

又曰:鴛雛發南海,而飛到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竹實不食。

《呂氏春秋》曰:成王與唐叔虞燕居,援梧葉以翦珪,以告曰:以此封汝,虞喜,以告周公,周公請封虞,王曰:餘與虞戲,周公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於是遂封叔虞於晉。

鄒山記曰:鄒山古之嶧陽,魯穆公改為鄒,今鄒山嶧陽,猶多桐樹。

齊地記曰:城北十五裏,有桐台,即梧宮。

《異苑》曰:晉武帝世,吳郡臨平岸出一石,打之無聲,以問張華,華雲,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扣之則鳴矣,於是如言,音聞數裏。

又,句章吳平,州門前忽生一株青桐樹,上有謠歌之聲,平惡而斫殺,平隨軍北虜,首尾三載,死桐欻自還立於故根上,聞聲樹巔,空中歌曰:死樹今更青,吳平尋當歸,適聞殺此樹,已複有光輝,平尋歸,如鬼謠。

祖後怪[《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六作祖台之誌怪。]曰:騫保坐[禦覽作至。]檀近[禦覽作丘。]塢,上北樓宿,暮鼓二中,有人著黃練單衣,白恰,[禦覽作帢。]得[禦覽作將。]人持炬火上樓,保懼,藏壁中,須臾,有二婢上帳,使迎一女子上,與白恰人入帳宿,未明,白恰輒先去,保因入帳中,問侍女子,向去者誰,答曰:桐郎,道東廟樹是,至暮[禦覽暮下有鼓字。]二中,桐郎複來,保乃斫取之,縛著樓柱,明日視之,形如人,長三尺餘,檻送詣丞相,渡江未半,風浪起,桐郎得投入水,風波乃息。

《秦記》曰:初長安謠雲,鳳皇止阿房,符堅遂於阿房城植桐數萬株,以至慕容衝入阿房而居,衝小字鳳皇。

《廣誌》曰:梧桐有白者,異[《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六作剽。]國有白木,其葉有白毳,取其毳淹清湑,績織以為布也。

遜山[《初學記》二十八,《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六作遊名山記。]曰:吹台有高桐,皆百圍,嶧陽孤桐,方此為劣。

王孚安成記曰:府君諱保,如今樹梧於苞兩邊,[句有衍訛。]柯葉菴藹,炎暑為之清涼,百姓列宅其間。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木宜桐。

《莊子》曰:空門未[《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六作來。]風,桐乳致巢,[司馬彪注曰:門戶空,風葉而生其葉自箕曰投之也,桐子似乳,著鳥之巢,○禦覽作門戶空,風喜投之,桐子似乳,著葉而生,鳥喜巢之,此有訛倒。]

淮南子曰:智有所不足,故桐不可與為弓。

淮南《萬畢術》曰:桐木成雲,[取十石甕滿中三四日氣水置桐蓋之,三日如雲形,○《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六作取十石瓦罌,滿中水,置桐蓋之,三四日氣如雲作,此有訛倒。]

董仲舒請雨書曰:秋以桐魚九枚。

遁甲,梧桐不生則九州異。

《王逸子》曰:木有狀[《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六作扶。]桑梧桐鬆柏,皆受氣淳矣,異於群類者。

新論曰:神農皇[《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六作黃。]帝,削桐為琴。

崔琦七蠲雲,爰有梧桐,玄子[《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六作生於。]玄谿,傳根朽壤,讬險生危。

枚乘七發曰:龍門之桐,百尺無枝,其中鬱結〈王侖〉菌,扶疏以分離,其根半死半生,冬則風漂霰雪飛。

張協七命曰:寒山桐,出自大冥,含黃鍾以吐幹,據蒼岑以孤生。

《孟子》曰: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楫[《太平禦覽》九百五十六作樲。]棗,則為賤場師矣,[棄大取小。]

蘇子曰:夫人生一世,若曉露之讬桐葉耳,其興幾何。

《古今注》:昭帝丹鳳三年,馮翊人獻桐枝,長六尺,九枚,三葉也。

【詩】魏明帝詩曰:雙桐生空井,枝葉自相加,通泉浸其根,玄雨潤其柯。

晉司馬彪與山巨原[按當作源。]詩曰:苕苕椅桐樹,寄生於南嶽,上陵青雲霓,下臨千仞穀,處身孤且危,於何讬餘足,昔也植朝陽,傾枝俟鸞鷟,今者絕世用,倥傯見迫束,班匠不我顧,牙曠不我錄,焉得成琴瑟,何由揚妙曲,卞和潛幽岩,誰能證奇璞,冀望神龍來,揚光已見燭。

宋伏係之詠椅桐詩曰:亭亭椅桐,鬱茲庭圃,翠條疏風,綠柯蔭宇。

宋鮑昭山行見孤桐詩曰:桐生叢穀裏,根孤地寒陰,未霜葉已肅,不風條自吟,不原見彫斫,為君堂上琴。

齊謝朓遊東堂詠桐詩曰:孤桐北窗外,高枝百丈餘,枝生既婀娜,葉落更扶疏,無華複無實,何以贈離居,裁為珪與璋,足可命參墟。

梁簡文帝賦得雙桐生空井詩曰:季月雙桐井,新枝雜舊株,晚葉藏遷鳳,朝花拂曙烏。

梁王筠奉酬從兄臨川桐樹詩曰:伊昔擅羽儀,待價龍門垂,優遊清露點,徽穆惠風吹,月上陰陽幹,雲覆死生枝,公子存高尚,聊用影華池,棲鸞既不重,舞鶴複何施,方同散木{亠爨},清響竟誰知。

梁沈約詠梧桐詩曰:秋還遽已落,春曉猶未荑,微葉雖可賤,一翦或成珪。

【賦】晉傅鹹梧桐賦曰:美詩人之攸貴兮,覽梧桐乎朝陽,蔚菶々以萋萋兮,鬱株列而成行,夾二門以駢羅,作館宇之表章。

晉夏侯湛湣桐賦曰:有南國之陋寢,植嘉桐乎前庭,闡洪根以誕茂,豐脩幹以繁生,納穀風以疏葉,含春雨以濯莖,濯莖夭夭,布葉藹藹,蔚童童以重茂,蔭蒙接而相蓋,蔽陰澹之南表,覆陽阿之北外,於是詰朝之暇,步趾前廡,春以遊目,夏以清暑,昔詩人之所稱,美厥生之攸奇,植匪崗其不滋,鳳非條其不儀。

宋袁淑桐賦曰:越眾木之薰徇,勝雜樹之藻縟,信爽幹以弱枝,實裏素而表綠,若乃根荑條茂,跡曠心衝,貞觀於曾山之陽,抽景於少澤之東,被籍兮煙霞,懷珮兮星虹,儀丹丘之瑞羽,棲清都之仙宮。

齊王融應竟陵王教桐樹賦曰:梧桐生矣,於邸岫之曾隈,儀龍門而插幹,佇鳳羽以抽枝,蹤楚宮而留稱,籍溜館以翻聲,直不繩而特秀,圓匪規而天成,同歲草以委暮,共辰物而滋榮,豈違心於自外,寧有誌於孤貞。

梁沈約桐賦曰:龍門之桐,遠望青蔥,專岩擅嶺,或孤或叢,枝封暮雪,葉暎書紅,抗蘭橑以棲龍,拂雕窗而團露,喧密葉於鳳晨,宿高枝於鸞暮,合影陽崖,摽峰東陸,俯結玄陰,仰成翠屋,乍仿佛於行雨,時徘徊於丹轂,繞齊采於碧林,豈慚光於若木。

又八詠悲落桐曰:悲落桐,悲落桐早霜露,燕至葉未抽,鴻來枝已素,幽根未蟠結,孤株複危絕,初不照光景,終年負霜雪,勿言草木賤,徒照君末光,末光不徒照,為君含噭咷,陽柯綠水弦,陰枝苦寒蜩,厚德非所任,不敢虛其心,若逢陽春至,吐綠照清潯。

【讚】郭璞梧桐讚曰:桐寔嘉木,鳳凰所棲,爰伐琴瑟,八音克諧,歌以永言,噰々喈喈。

宋孝武孤桐讚曰:珍無隱德,產有必甄,資此孤幹,獻枝楚山,梢星雲界,衍葉炎廛,名列貢寶,器讚虞弦。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