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3   

《藝文類聚》正文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璧珠貝馬瑙琉璃車渠玳瑁銅

◇璧

《白虎通》曰:方中圓外曰璧,璧之為言積也,內方象地,外圓象天。

《爾雅》曰:璧大六寸謂之瑄,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

《尚書·中候》曰:堯沉璧於河。

《周官禮》曰:子執穀璧,男執蒲璧,以蒼璧禮天。

《左傳》曰: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又曰:晉荀息請以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

又曰:初衛莊公自城上見己氏之妻發美,使髧之,以為呂薑髢,既出奔而入焉,示之璧,曰:活我,吾與汝璧,己氏曰:殺汝,璧其焉往,遂殺之,而取其璧。

又曰:秋楚子圍許,蔡穆侯將許僖公以見楚子於武城,許男麵縛銜璧,大夫縗絰,士輿櫬,楚子問諸逢伯,對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啟如是,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祓,除凶之禮也。]

又曰:初楚恭王無塚適,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乃有大事於群望,而祈請神擇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見於群望曰:當璧而拜者,神所立也,乃埋璧於太室之庭,使五人齋而長入拜,康王跨之,靈王肘加焉,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壓紐。

《穆天子傳》曰:天子賓於西王母,乃執白珪璧以見之。

《莊子》曰:孔子問子桑雩曰:吾見逐於魯,伐樹於宋,親交益疏何也,對曰:子獨不聞假之亡與,[假,國名也。]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彼以利合者,迫窮相棄也,天屬者,迫窮相收也,《孫卿子》曰:聘人以珪,問士以璧。

《呂氏春秋》曰:魯郤成子聘於晉,過衛,右宰穀臣觴之,陳樂而不樂,乃送之以璧,成子曰:觴我以酒,懽我也,陳樂不樂,告我憂也,送我以璧,寄讬之也,衛其有亂乎,背衛三十裏,聞甯殖之難作,右宰穀臣死之,乃使人迎其妻子,隔宅居之,分祿食之,其子長而反其璧。

《戰國策》曰:齊欲伐魏,魏使謂淳於髡曰:弊邑有寶璧二雙,文馬二駟,請致之,髡入請說齊王曰:魏,齊之與國也,伐之名醜而實危,齊王乃止,客謂齊王曰:髡受魏璧馬,王問髡曰:先生有諸乎,曰:有之,伐魏之事便魏,雖刺髡,於王何益,若誠不便,魏雖封臣,於王何損,百姓無被兵之患,髡有璧馬之寶,於王何傷。

又曰: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王,楚王遣使車百乘,獻夜光之璧。

《史記》曰:張儀嚐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儀,掠笞不服,儀謂妻曰:視吾舌存否,妻曰:存,曰:足矣。

又曰:虞卿躡屩簷簦,一見趙王,賜白璧一雙,黃金百鎰。

又曰:趙惠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王書曰:原以十五城,請易璧,王召見藺相如,遂遣奉璧西入秦,秦王大喜,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謂秦王曰:趙王齋戒五日,使臣奉璧,今大王見臣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為戲弄,無償趙王城色,故臣複取璧,王必欲急臣,臣頭與璧俱碎於柱矣,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舍相如廣成傳,相如使人從他道,以璧還趙。

《韓詩外傳》曰: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雙,聘莊子以為相,莊子固辭。

《列士傳》曰:秦召魏公子無忌,無忌不行,使朱亥奉璧一雙,秦王大怒,將朱亥著猛獸圈中,亥瞋目視之,眥裂血出,濺猛獸,猛獸終不敢動。

《漢書》曰:沛公見項羽鴻門,步從間道走去軍,使張良留謝羽,羽問沛公安在,良曰:聞將軍有意咎過之,脫身去,間至軍矣,[脫身逃還其軍。]故使臣獻璧,羽受之。

《東觀漢記》曰:驃騎將軍東平王蒼,辟朱暉為掾,正月旦,將軍當奉璧賀,故事,少府給璧,時陰就為少府,吏甚驕慢,求不可得,暉遙見就主簿持璧,謂曰:我數聞璧,未嚐見,借觀之,主簿授暉,暉授令使,主簿遽白,就曰:朱掾義士,勿求之,蒼罷朝,謂暉曰:掾自視孰與藺相如。

《續漢書》曰:大秦國有夜光璧。

《鍾離意傳》曰:意為魯相,省視孔子授堂,男子張伯剗草階下,土中得璧七枚,懷藏其一,以六白意,意曰:甕中素書文曰:後世脩吾書,董仲舒,璧有七,張伯取其一,意召問之,伯叩頭出之。

《物理論》曰:語曰:士非玉璧,談者為價。

《抱樸子》曰:安期生賣藥海邊,始皇異之,賜以金璧,直數千萬,安期生去而置之於阜鄉亭,以赤玉菭為報,留書曰:後千歲,求我於蓬萊山。

又曰:餘聞唐堯之為君也,捐金於山,虞舜之承禪也,抵璧於穀。

中興徵祥說曰:王者不隱過則玉璧見。

戴延之《西征記》曰:宋公諮議參軍王智先,停柏穀,遣騎送道人惠義疏雲,有金璧之瑞,公遣迎取,軍進次於崤東,金璧至,脩壇拜受之。

又雲,冀州博陵郡王次寺道人法稱,告其弟子普嚴曰:嵩高皇帝語吾,言江東有劉將軍,是漢家苗裔,受天命,吾以三十二璧金一餅與之,璧數是劉氏卜世之數也,惠義以義熙十三年入嵩高山,即得璧金獻焉。

【表】魏陳王曹植獻璧表曰:臣聞玉不隱瑕,臣不隱情,伏知所進非和氏之璞,萬國之幣,璧為元貢。

梁範筠謝示璧表曰:非郊禋有日,禮天之寶胥降,學校且興,圓水之符已集,絳玉玄珪,未足雲譬。

【檄】梁吳筠檄江神責周穆王璧曰:昔穆王南巡,自郢徂閩,遺我文璧,僉曰此津,貫緯百紀,薦曆千春,念茲文璧,故問水濱,江漢勖之,自求多益,反我名瑞,躍此華璧,則富有漢川,世為江伯,如有負穢心迷,懷釁情戚,藏玉泥中,匿珪魚腹,使公孫躡波而長呼,子羽濟川而怒目,佽飛舞劍而東臨,菑丘躍馬而南逐,打素蛤而為粉,碎紫貝其如粥。又有川人勇俊,處乎閩濮,水居百裏,泥行萬宿,右睨而河傾,左吒而海覆,乃把昆吾之銅,純鈞之鐵,被魚鱗之衣,赴螺蚌之穴,引澍東隅,移燋北島,使蓬萊之根,鬱而生塵,瀛洲之足,淨而可掃,按驪龍取其頷下之珠,搦鯨魚拔其眼中之寶,皇恩所被,繁枯潤涸,威之所加,窮河絕漠,原子三思,反此明玉。

◇珠

《爾雅》曰: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霍山,今在平陽永安縣東北。]

《廣誌》曰:莫難珠,其色黃,生東夷,有明珠,稱夜光,有大珠徑寸,或圍二寸已上,出黃支,有至圓珠,置之平地,終日不停。

《山海經》曰:開明北有珠樹文玉樹。

《尚書》曰:淮夷蠙珠洎魚,[淮夷二水,出蠙珠美魚。]

《大戴禮》曰:川生珠而岸不枯。

《穆天子傳》曰:天子北征,舍於珠澤,珠澤之藪,方三十裏。

《晏子》曰:景公為履,黃金之綦,連以珠,良玉之句,其長尺,冰月服之以聽朝,晏子朝,公迎之,履重,僅能舉足,《晏子》曰:古者聖人製服,冬輕而暖,夏輕而凊,今金玉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

《莊子》曰: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於昆侖之丘,遺其玄珠,使智索之而弗得,使離朱索之而弗得也,使契溝索之而不得,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又河上有人家貧窮,其子沒川,得千金之珠,謂其子取石來鍛之,曰:夫珠必在驪龍頷下,子遭其睡也,使而寤,子尚奚微哉。

又曰:儒以詩禮發塚,大儒臚傳曰:[從上語下曰臚傳。]東方作矣,事久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詩固有之曰:青青之夌,[本書八十五麥部,《太平禦覽》八百零三作麥。]生陵之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接其鬢,擫[接。]其顪,[啄。]而以金推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

王孫子曰:昔衛靈公坐重華之台,侍女數百,隨珠照日,羅衣從風,仲叔禦入諫,靈公下席再拜曰:寡人過矣。

《呂氏春秋》曰: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魚盡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又曰: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也,所用重,所要輕也。

《韓子》曰:楚人賣珠於鄭,為木蘭之〈木匱〉,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瑰玉,緝以翡翠,鄭人買其〈木匱〉,還其珠,可謂善賣〈木匱〉,不可謂善鬻珠也。

又曰:子胥出走,邊候得之,子胥曰:上求我也,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且曰子取之,邊候憂而釋之。

《戰國策》曰:張醜為質於燕,燕王欲殺之,走出境,境吏得醜,醜曰:燕王所欲殺我者,人言我有寶珠也,王欲得之,我今已亡之矣,而王不信,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奪我珠而吞之,燕王必且殺子,刳子之腹,反子之賸矣,吾要且死,子之賸亦且寸絕矣,境吏恐而放之。

《淮南子》曰:明月之珠,不能無纇。

又,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為之殘,宋王亡其珠於池中,而魚為之殫。

東方朔《神異經》曰:西北荒中,有二金闕,高百丈,上有明月珠,徑三丈,光照千裏。

《漢書》曰:武帝時,使人入海市明月大珠,至圍二寸已下。

又曰:昭帝上官太後,被珠襦,廢少帝為昌邑王。

《列仙傳》曰:朱仲者,會稽市販珠人,漢高後時,募市三寸珠,乃詣闕上之,賜金五百,魯元公主私以七百金,從仲求之,仲獻四寸珠而去,不知所之,漢武故事曰:帝起神屋堂,以白玉為簾,玳瑁為押。

《漢書》曰:董偃與母賣珠為業,偃年十三,隨母入館陶公主家,左右言其夭,好,召見曰:吾為母養之,因得幸。

《東觀漢記》曰:顯宗時,鍾離意為尚書,交趾太守坐贓千金,徵還伏法,詔以資物班賜群臣,意得珠璣,悉以委地,而不拜賜,上怪問其故,對曰:臣聞孔子忍渴於盜泉之水,曾參回車於勝母之間,惡其名也,此贓穢之寶,誠不敢拜受,帝嗟歎曰:清乎尚書之言,乃更以庫錢三十萬賜之。

謝承《後漢書》曰:孟嚐為合浦太守,郡境舊采珠,以易米食,先時二千石貪穢,使民采珠,積以自入,珠忽徙去,合浦無珠,餓死者盈路,孟嚐行化,一年之間,去珠複還。

又曰:汝南李敬,為趙相,奴於鼠穴中得係珠,璫珥相連,以問主簿,對曰:前相夫人,昔亡三珠,疑子婦竊之,因其去婦,敬乃送珠付前相,相慚,追去婦還。

《續漢書》曰:扶風人王[《太平禦覽》八百零二作士。]孫奮,居富而性吝,梁冀自以馬乘具遺之,從貸錢五千萬,奮以五百萬與之,冀大怒,乃告郡縣,劾奮母為其守藏婢,雲盜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奮兄弟,死於獄中,悉沒資財,億七千餘萬。

《三輔故事》曰:秦始皇葬驪山,起陵高五十丈,下以水銀為泉,以明月珠為日月。

《魏略》曰:大秦國出明珠夜光珠真白珠,夫餘出珠,珠大如酸棗。

《魏誌》曰:文帝問蘇則曰:前破酒泉張掖,西域通使敦煌,獻徑寸大珠,可複求市益得不,則對曰:若陛下化洽中國,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貴也,帝嘿然。

《蜀誌》曰:宋豫使吳,孫權遺豫大珠一斛。

《搜神記》曰: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緝績,其人能泣珠。

又曰:隨侯行,見大蛇傷,救而治之,其後蛇銜珠以報之,徑盈寸,純白而夜光,可以燭堂,故曆世稱焉。

又曰:吳王夫差女名玉,死亡,童子韓重,至塚前哭祭之,女乃見形,將重入塚,遺徑寸明珠。

又曰:有玄鶴為弋人所射,窮而歸噲參,參收養,療治瘡,瘡愈而放之,後鶴夜到門外,參執燭視之,鶴雌雄雙至,各銜明珠以報參焉。

《三秦記》曰:昆明池,昔有人釣魚,綸絕而去,遂通夢於漢武帝,求去釣,帝明日戲於池,見大魚銜索,帝曰:豈夢所見耶,取而放之,間三日,池邊得明珠一雙,帝曰:豈非魚之報耶。

萬震《南州異物誌》曰:合浦民善遊,采珠兒年十餘歲,便教入水,官禁民采珠,巧盜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裴氏《廣州記》曰:鯨鯢目,即明月珠,故死不見有目精。

《幽明錄》曰:漢武帝幸河渚,聞弦歌之音,俄而有老公及年少數人出,皆長八九寸,為帝奏樂飲酒,老公顧命取洞穴之寶,一人受命,下沒川底,得一大珠,徑數寸,明耀絕世,上問東方朔,朔曰:河底有一穴,深數百丈,中有赤蚌,生此珠焉。

又曰:王敦召吳猛,猛至江口,入水中,命船人並進,船至大雷,見猛行水上,從東北還逆船,弟子問其故,猛雲,水神數興波浪,賊害行旅,蹔過約敕,以真珠一握為信。

【賦】梁吳筠碎珠賦曰:明珠碎矣,於川之隈,視圓流而失轉,見折水之亡回,謝驪宮之瑞飾,粉靈蚌之神胎,若有人兮聲茫昧,芳徽斷兮明珠碎,明珠碎兮愴何宣,珠兮珠兮不複全。

【銘】晉江統真珠銘曰:嗣茲陰景,係晷太陽,嘉彼令生,廉聲以章。

◇貝

《說文》曰:貝,海介蟲也,古者貨貝而寶龜,至周而有泉,到秦廢貝行泉。

《爾雅》曰:貝居陸焱,在水蜬,[音含。]大者〈魚冗〉,[音沉。]小者鰿,[積音,今之細貝,亦有紫色者,出日南。]玄貝胎貝,[黑色者。]餘蚳黃白文,[音治,黃質白文。]餘泉白黃文,[白質黃文也,詩成是貝錦,則紫貝也,紫貝以紫為質,黑為文點也。]蚆[葩]博而頯,[匡軌反,中廣,兩頭銳。]蜠囷大而儉,責小而惰,[惰狹而長。]

《本草經》曰:貝子一名貝齒,生東海。

《山海經》曰:陽山濁洛之水,注於蕃之澤,中多文貝。

又曰:陰山漁水,中多文貝。

又曰:邽山濛水,多黃貝。

又曰:赤水之東,蒼梧之野,有文貝。

《歸藏》曰:有人將來,遺我貨貝,以至則徹,以求則得,有喜將至。

《毛詩》曰:萋兮斐兮,成是貝錦。

《毛詩義疏》曰:貝,鼊龜屬。又有紫貝,其白質如玉,紫點為文,皆行列相當,大者有徑一尺六寸,今九真交阯以為杯盤,寶物也。

《春秋運鬥樞》曰:搖光得江吐大貝。

太公《六韜》曰:商王拘西伯昌於羑裏,太公謂散宜生,求珍物以免君罪,之九江,得大貝百馮,[詩作百朋]

楚辭九歌曰: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河伯以魚鱗蓋屋,畫龍文,紫貝作闕,朱丹其宮。]

《尚書大傳》曰:文王囚於羑裏,散宜生之江淮之浦,而得大貝,如車渠,以獻紂。

《鹽鐵論》曰:教與民改,弊與世易,夏後以玄貝,周人以紫石也。

《漢書》曰:文帝賜南越王尉他書及衣,他因使者,獻紫貝五百。

又曰:王莽時,大貝四寸八分已上,二枚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牡貝三寸六分已上,一朋直五十,麼貝二寸四分已上,一朋直三十,小貝寸二分已上,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不得為朋,每枚直錢三,是為貨貝五品,貝不盈六分,不得為貨。

廣州誌曰:凡有八,紫貝最其美者,出交州,大貝出巨延州,與行賈質易。

萬震《南州異物誌》曰:乃有大貝,奇姿難儔,[大貝,文貝也,交阯以南海中皆有之。]素質紫飾,文若羅珠,不磨不瑩,采耀光流,思雕莫加,欲琢靡逾,在昔姬伯,用免其拘。

徐衷南方記曰:班貝羸大者,圍之得六寸,小者圍之得五寸,在於海邊,捕魚時時有得之者,大貝出諸薄巨延州,土地采賣之,以易絳青。

劉欣期交州記曰:大貝出日南,如酒杯,小貝,貝齒也,善治毒,俱有紫色。

《南州異物誌》曰:交阯北,南海中,有大文貝,質白而文紫,天姿自然,不假雕琢,磨瑩而光色煥爛,相貝經曰:相貝經,朱仲受之於琴高,琴高乘魚,浮於海河,水產必究,仲學仙於高,而得其法。又獻珠於漢武,去不知所之,嚴助為會稽太守,仲又出,遺助以徑尺之貝,並致此文於助曰:皇帝唐堯夏禹三代之貞瑞,靈奇之秘寶,其有次此者,貝盈尺,狀如赤電黑雲,謂之紫貝,素質紅黑,謂之朱貝,青地綠文,謂之綬貝,黑文黃晝,謂之霞貝,紫愈疾,朱明目,綬消氣鄣,霞伏蛆蟲,雖不能延齡增壽,其禦害一也,複有下此者,鷹喙蟬脊,以逐溫去水,無奇功,貝大者如輪,文王請大秦貝,徑半尋,穆王得其殼,懸於昭觀,秦穆公以遺燕晁,可以明目遠察,宜玉宜金,南海貝如珠礫,或白駮,其性寒,其味甘,止水毒,浮貝使人寡,無以近婦人,黑白各半是也,濯貝使人善驚,無以親童子,黃唇點齒有赤駮是也,雖貝使病瘧,黑鼻無皮是也,嚼貝使胎消,勿以示孕婦,赤帶通脊是也,慧貝使人善忘,勿以近人,赤熾內殼赤絡是也,醟貝使童子愚,女人淫,有青唇赤鼻是也,碧貝使童子盜,脊上有縷句唇是也,雨則重,霽則輕,委貝使人誌強,夜行伏迷鬼狼豹百獸,赤中圓是也,雨則輕,霽則重。

【讚】晉郭璞貝讚曰:先民有作,龜貝為貨,貴以文采,賈以小大,簡則易資,犯而不過。

◇馬瑙

《廣雅》曰:馬瑙,石次玉。

《廣誌》曰:馬瑙出西南諸國。

《玄中記》曰:馬瑙出月氏國。

《魏略》曰:大秦國多馬瑙。

《涼州記》曰:呂纂鹹寧二年,盜發張駿陵,得馬瑙鍾榼。

【賦】魏文帝馬瑙勒賦曰:馬瑙玉屬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錯,有似馬瑙,故其方人因以名之,命夫良工,是剖是鐫,追形逐好,從宜索便,乃加砥礪,刻方為圓,沈光內照,浮景外鮮,繁文縟藻,交采接連,嘉鏤錫之盛美,感戎馬之首飾,圖茲物之攸宜,信君子之所服,爾乃藉彼朱罽,華勒用成,駢居別趾,煥若羅星。

魏王粲馬瑙勒賦曰:遊大國以廣觀,覽希世之偉寶,總眾材而課美,信莫臧於馬瑙,被文采之華飾,雜朱綠與蒼阜,於是乃命工人,裁以飾勒,因姿象形,匪雕匪刻,厥容應規,厥性順德,禦世嗣之駿服,表騄驥之儀則。

◇琉璃

《廣雅》曰:琉璃,珠也。

韻集曰:琉璃,火齊珠也。

《廣誌》曰:琉璃出黃支斯調大秦日南諸國。

《十洲記》曰:方丈山上有琉璃宮。

《漢書》曰:武帝時,使人入海市琉璃。

《魏略》曰:大秦國出赤白黑黃青綠紺縹紅紫十種琉璃。

《吳曆》曰:黃武四年,扶南諸外國來獻琉璃。

諸葛恢集,詔答恢,今致琉璃碗一。

《南州異物誌》曰:琉璃本質是石,欲作器,以自然灰治之,自然灰狀如黃灰,生南海濱,亦可浣衣,用之不須淋,但投之中,滑如苔石,不得此灰,則不可釋。

《世說》曰:滿奮畏風,在武帝琉璃窗內坐,實密似疏,奮有疑,帝問之,答曰:臣猶吳牛,見光而喘。

又曰:武帝嚐降王武子,供饌盤悉用琉璃器。

又曰:王敦尚主,至石崇舍,如廁畢,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王取豆著水中飲之,謂之乾飯。

【賦】晉潘尼琉璃碗賦曰:濟流沙之絕險,越蔥嶺之峻危,於是遊西極,望大蒙,曆鍾山,闚燭龍,覲王母,訪仙童,取琉璃之攸華,詔曠世之良工,纂玄儀以取象,準三辰以定容,光映日曜,圓盛月盈,纖瑕罔麗,飛塵靡停,灼爚旁燭,表裏相形,凝霜不足方其潔,澄水不能喻其清,剛過金石,勁勵瓊玉,磨之不磷,涅之不濁。

◇車渠

《廣雅》曰:車渠,石次玉也。

《廣誌》曰:車渠出大秦國及西域諸國。

《玄中記》曰:車渠出天竺國。

蘇子曰:車渠馬瑙,出於荒外,今冀州之土,曾未得其奇也。

【賦】魏文帝車渠碗賦曰:車渠玉屬也,多纖理縟文,生於西國,其俗寶之,惟二儀之普育,何萬物之殊形,料珍怪之上美,無茲碗之獨靈,苞華文之光麗,發符采而揚榮,理交錯以連屬,似將離而複並,或若朝雲浮高山,忽似飛鳥厲蒼天,夫其方者如矩,圓者如規,稠希不謬,洪纖有宜。

魏王[《太平禦覽》八百零八王下有粲字。]車渠碗賦曰:侍君子之宴坐,覽車渠之妙珍,挺英才於山嶽,含陰陽之淑真,飛輕縹與浮白,若驚風之飄雲,光清朗以內曜,澤溫潤而外津,體貞剛而不撓,理脩達而有文,兼五德之上美,起[禦覽作超。]眾寶而絕倫。

◇玳瑁

《廣誌》曰:玳瑁形似龜,出南海巨延州。

《周書·王會》曰:伊尹謂湯曰:請以玳瑁為獻。

《史記》曰:趙使於春申君,欲誇楚,為玳瑁簪,劍器悉飾以玳瑁。

續漢書輿服誌曰:貴人助蠶,玳瑁釵。

高文惠與婦書曰:今致玳瑁梳一枚。

《南州異物誌》曰:玳瑁如龜,生南方海中,大者如蘧蒢,背上有鱗,大如扇,發取其鱗,因見其文,欲以作器,則煮之,因以刀截,任意所作,冷乃以梟魚皮錯治之,後以枯條木葉瑩之,乃有光耀。

魏繁欽詩曰:何以表別離,耳後玳瑁釵。

【賦】晉潘尼玳瑁碗賦曰:有玳瑁之奇寶,亦同旅於介蟲,下法川以矩夷,上擬乾而規隆,或步趾於清源,或掉尾於泥中,隨陰陽以潛躍,與龜龍乎齊風,包神藏智,備體兼才,高下斯處,水陸皆能,文若綺波,背負逢萊,爾乃遐夷效珍,越裳貢職,橫海萬裏,逾嶺千億,挺璞荒蠻,摛藻辰極,光曜炫晃,昭爛熻赩,嘉斯寶之兼美,料眾珍而靡對,文不煩於錯鏤,采不假乎藻繢,豈翡翠之足儷,胡犀象之能逮。

【箋】後漢班固與竇憲箋曰:明將軍賜固玳瑁簪。

◇銅

《尚書》曰:淮海惟楊州,厥貢惟金三品,[金銀銅。]

《左傳》曰:鄭伯朝楚,楚子與之金,曰:無以為兵,使鑄三鍾,《越絕書》曰:鄞山破而出錫,若耶涸而出銅,歐冶因為純鈞之劍。

《史記》曰:秦始皇鑄天下兵器為十二金人,重各千斤。

《漢書》曰:凡律度量衡用銅者,所以同天下,齊風俗也,銅為物至精,不為燥濕寒暑變其節,不為風雨曝露改其形,似於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銅也,用竹為引者,事之宜也,[竹長十丈,高一丈,唯竹篾軟而堅,宜為之也。]

又曰:吳有章郡銅山,即招致天下人亡命者,盜鑄錢,以故土賦而國用饒。

又曰:上使善相相鄧通,曰:當貧餓死,文帝曰:能富通在我,何謂貧,於是賜通蜀東道銅山鑄錢。

華嶠《漢書》曰:靈帝時,遂使鉤盾令宋典,繕治南宮。又使掖庭令畢嵐,鑄銅人四,列於蒼龍玄武闕外。又鑄四鍾,皆受二千斛,懸於堂及雲台殿,殿前又鑄天祿蝦蟆,吐水渴烏,施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

《魏略》曰:明帝徙長安諸鍾虡駱駝銅人,承露盤折,銅人不可致,留住霸城。又列坐於司馬門外,晉諸公讚曰:司馬摸居關中,鑄朅銅人爐虡為金器,以易穀。

世語曰:太康八年,淩雲台上生銅。

林邑記曰:林邑王範文,鑄銅屋。

【讚】晉郭璞赤銅讚曰:昆吾之山,名銅所在,切玉如泥,火炎其采,屍子所歎,驗之汲宰。

【表】梁沈約為柳世隆上銅表曰:夫幣以周務,貨以賑民,阜國康治,莫尚乎此,周氏致平,始於圓法,漢世幾厝,資於貫朽,名爐化金,良工盡藝,方將盈金中藏,收功上苑,南楚陋其方府,西京鄙其部內。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