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4   

《藝文類聚》正文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螺蚌蛤蛤蜊烏賊石劫

蟬蠅蚊蜉蝣蛺蝶螢火蝙蝠叩頭蟲蛾蜂蟋蟀尺蠖蟻蜘蛛螳螂

◇螺

《爾雅》曰:蠃小者蜬。

《易》曰:離為蠃,[剛在外也。]

魏書曰:自遭荒亂,率乏糧穀,袁紹河北軍,人仰棗椹,袁術在江淮,取蛤蒲蠃,民人相食,州部蕭條。

《搜神記》曰:晉安謝端,侯官人,少孤,年十八,恭謹自守,後於邑下得一大螺,如鬥許,取貯甕中,每早至野還,見有飲飯湯火,端疑之,於籬外窺,見一少女從甕中出,至灶下燃火,便入問之,女答曰:妾天漢中白素女,天帝哀卿少孤,使我權相為守舍炊煮,待卿取婦,當還去,今無故相伺,不宜複留,今留此殼貯米穀,可得不乏,忽有風雨而去。

《南州異物誌》曰:扶南海有大螺,如甌,從邊直旁截破,因成杯形,或合而用之,螺體蜿蛇委曲,酒在內自注,傾覆終不盡,以伺誤相罰為樂。

又曰:鸚鵡螺,狀如覆杯,頭如鳥頭,向其腹,視似鸚鵡,故以為名,肉離殼出食,飽則還殼中,若為魚所食,殼乃浮出,人所得,質白而紫,文如鳥形,與觴無異,故因其象鳥,為作兩目兩翼也。

又曰:寄居之蟲,如螺而有腳,形如蜘蛛,本無殼,入空螺殼中,戴以行,觸之縮足如螺閉戶也,火炙之乃出走,始知其寄居也。

王韶始興記曰:桂陽貞女峽,傳雲,秦世有數女,取螺於此,遇風雨,一女忽化為石人,今形高七尺,狀如女子。

《異苑》曰:鸚鵡螺形似鳥,故以為名,常脫殼而遊,朝出,則有蟲類如蜘蛛,入其殼中,螺夕還,則此蟲出,庾闡所謂鸚鵡內遊,寄居負殼者也。

【詩】宋謝惠連詠螺蚌詩曰:輕羽不高翔,自用弦網羅,纖鱗惑芳餌,故為釣所加,螺蚌非有心,沉跡在泥沙,文無雕飾用,味非鼎俎和。

◇蚌

《易》曰:離為蚌。

《大戴禮》曰:十一月,雉入淮為蜃,蜃,蒲盧[二字原倒,據馮校本改。]也。

《呂氏春秋》曰:月者,[者下有脫文。]群陰盈,晦則蚌蛤虛,群陰缺。

《戰國策》曰: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趙惠王曰:川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相[《太平禦覽》九百四十一作挾。]其啄,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蚌脯,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見死鷸。

《淮南子》曰:明月之珠,螺蚌之病,而我之利也,虎爪象牙,禽獸之利,而我之害也。

徐哀[《太平禦覽》九百四十一作衷。]南方記曰:珠蚌殼長三寸,在漲海中。

盛弘之《荊州記》曰:馬牧城東三裏,有蚌城,相傳雲,饑年,民結侶采蚌,止憩其中,故因為名。

又雲,城隨洲勢,上大尖,其形似蚌,故有蚌號。

《汝南先賢傳》曰:周燮好潛養靖誌,唯典籍是樂,有先人草廬,廬於東坑,其下有陂,魚蚌生焉,非身所耕漁,則不食也。

【讚】晉郭璞蚌讚曰:萬物變蛻,其理無方,雀雉之化,含珠懷璫,與月盈虧,協氣晦望。

◇蛤

《說文》曰:蛤有三,皆生於海,蛤蠣,千歲鳥所化也,海蛤,百歲燕所化也,〈鬼寸〉蛤,一名複老,服翼所化。

《本草經》曰:文蛤,表有文。

又曰:馬刀一曰名蛤。

《禮記》曰:季冬,雀入水為蛤。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曰:仙藥次有白水靈蛤。

《南越誌》曰:凡蛤之屬,開口聞雷鳴,不複閉口。

【論】晉裴頠崇有論曰:鳥無胃,[《太平禦覽》八百二十五胃下有肺字。]藏,[禦覽藏上有蛤無五三字,此脫。]經[禦覽經作蛭。]以空中而生,螢,[禦覽螢作蠶。]無胃而育。

【啟】陳徐陵謝賚蛤啟曰:比鴻,[句有脫訛。]雀入猶新,才變秋程,已聞冬獻。

◇蛤蜊

《淮南子》曰:若士乃卷龜殼而食蛤蜊。

《論衡》曰:若士食蛤蜊之肉,乃與民同食,安能升天。

《抱樸子》曰:蛤蜊各煮炙,凡人所能啖,況君子與士乎。

臨海土物記曰:蛤蜊殼薄且小。

【啟】梁元帝謝賚車螯蛤蜊啟曰:車螯,味高食部,名陳物誌,蛤蜊,聲重前論,見珍若士,並東海波臣,西王母藥,雀文始化,燕羽猶在,體潤珠胎,形隨月減。

陳徐陵謝東宮賚蛤蜊啟曰:舡俗嚴戈,漁人資設,於彼海童,冒茲水豹,望樓闕之氣,得波潮之下。

◇烏賊

《本草經》曰:烏賊魚骨,治寒熱驚氣。

南越記曰:烏賊魚有矴,遇風浪,便虯前一須,不[《太平禦覽》九百三十八作下。]矴而住,腹中血及膳,[禦覽作膽。]正黑,中以書也,世謂烏賊懷黑[禦覽作墨。]而知禮,故俗雲是海君白事小史,或曰古之諸生,常自浮水上,烏見以為死,便往啄之,乃卷取烏,故謂烏化為之。

《臨海異物誌》曰:烏賊之骨,其大如楯居者,[句有訛。]一枚作鮓滿器,受五升。

【啟】陳徐陵謝敕賚烏賊啟曰:變逯庸臣,伏增銘悚。

◇石劫

【賦】梁江淹石劫賦曰:石劫一名紫{艸囂},蚌蛤類也,春而發華,有足翼者,夫海君[本集作若。]之小臣,具品色於滄溟,既爐天而論形,先[本集作光。]避伏而不曜,知理冥而難發,何弱命之不禁,永至於天代,[本集作夭閼。]請去人[本集人上有海字。]之仄陋,充公子之嘉客,儻委身於土[本集作玉。]盤,從風雨其何惜。

◇蟬[蟲豸部]

《爾雅》曰:蜩,螂蜩,[五采具者。]螗蜩,[俗呼為胡蟬。]{截蟲}茅蜩,[似蟬而小青。]蝒馬蜩,[蟬中最大者。]蜺寒蜩,[寒螿也,小,青赤。]

方言曰:蟬楚謂之蜩,宋衛之間,謂之螗蜩,[今胡蟬也,鳴聲清亮,江南呼螗螂也。]陳鄭之間謂之螂蜩,秦晉之間謂之蟬,海岱之間謂之〈蟲奇〉,或謂之蝒馬,其小者謂之麥禮,[小而青。]

又曰:蛥蚗,[上音祈,下音決。]齊謂之螇螰,[奚音,鹿音。]楚謂之蟪蛄,自關以東,謂之虭[貂。]蟧,[聊。]

《禮記》曰:仲夏之月,蟬始鳴,季夏之月,寒蟬鳴。

《毛詩》曰:螓首蛾眉,[螓,青蟬也。]

《莊子》曰: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有道耶,曰:我有道,五六月累二丸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二丸於竿頭,是用手停審也,故其承蜩所,不過錙銖之間。]

又曰:鵬之飛,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蜩與鶯鳩笑之曰:我決起而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奚以九萬裏而為。

《楚辭》曰: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

華嶠《漢書》曰:蔡邕在陳留,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彈琴者,邕至門潛聽之,曰:嘻,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邕具以告,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螂方向鳴蟬,蟬將去,螳螂為之一前一卻,吾心唯恐螳螂之失蟬也,此豈為殺心而形於聲者乎,邕笑曰:此足以當之。

《風土記》曰:七月而蟪蛄鳴於朝,寒螿鳴於夕。

《搜神記》曰:淮南內史朱誕,給使妻有鬼病,夫疑為奸,密闚,見婦在機中織,望桑樹上所笑,見樹上有十四五小兒,衣青布褶,青縿頭,乃射之,化為鳴蟬,其大如箕,飛去。

【詩】古詩曰:庭前有奇樹,上有悲鳴蟬。

陳張正見寒樹晚蟬疏詩曰:寒蟬噪楊柳,朔吹犯梧桐,葉迥飛難住,枝殘影共空,聲疏飲露後,唱絕斷弦中,還因搖落處,寂寞盡秋風。

梁簡文帝聽早蟬詩曰:草歇題鳴初,蟬思花落後,乍飲三危露,時蔭五官柳,莊書哂鵬翼,衛賦宜螓首,桂樹可淹留,勿謂山中久。

梁沈約聽蟬鳴應詔詩曰:輕生宅園篽,複得棲嘉樹,豈敢擅洪枝,輕條遭所寓,葉密形易揚,風回響難住。

梁褚澐賦得蟬詩曰:避雀芳枝裏,飛空華殿曲,天寒響屢嘶,日暮聲逾促,繁吟欲如盡,長韻還相續,飲露非表清,輕身易知足。

梁範雲詠早蟬詩曰:生隨春冰薄,質與秋塵輕,端綏挹宵液,飛音承露清。

隋王由禮賦得高柳鳴蟬詩曰: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露下綏恒濕,風高翅轉輕,葉疏飛更迥,秋深響自清,何言枝裏翳,遂入蔡琴聲。

陳劉刪詠蟬詩曰:聲流上林苑,影入侍臣冠,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

隋江總詠蟬詩曰:白露涼風吹,朱明落照移,鳴條譟林柳,流響遍台池,忖聲如易得,尋忽卻難知。

【賦】後漢蔡邕蟬賦曰:白露淒其夜降,秋風肅以晨興,聲嘶嗌以沮敗,體枯燥以水凝,雖期運之固然,獨潛類乎太陰,要明年之中夏,複長鳴而揚音。

後漢曹大家蟬賦曰:伊玄蟲之微陋,亦攝生於天壤,當三秋之盛暑,陵高木之流響,融風被而來遊,商焱厲而化往。

魏陳王曹植蟬賦曰:唯夫蟬之清素,潛厥類於太陰,在炎陽之中夏,始遊豫於芳林,內含和而弗食,與眾物而無求,棲高枝而仰首,漱朝露之清流,隱柔桑之稠葉,快閑居以遁暑,苦黃雀之作害,患螳螂之勁斧,有翩翩之狡童,運徽黏而我纏,委厥體於膳夫,歸炎炭而就燔,狄[本集作秋。]霜紛以霄下,晨風冽其過庭,氣憯怛而薄軀,足攀木而失莖,吟嘶啞以沮敗,狀枯槁以喪形。

晉明帝蟬賦曰:尋長枝以淩高,靜無為以自寧,邈焉獨處,弗累於情,在運任時,不慮不營。

晉溫嶠蟬賦曰:饑吸晨風,渴飲朝露。

晉陸士龍寒蟬賦曰:昔人稱雞有五德,而作者賦焉,至於寒蟬,才齊其美,獨未思之,而莫斯述,夫頭上有蕤,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享,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守常,則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則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豈非至德之蟲哉,伊寒蟬之感運,迓嘉時以遊征,含二儀之和氣,稟乾元之清靈,體貞粹之淑質,吐〈口爭〉〈口營〉之哀聲,容麗蜩螗,聲美宮商,飄如飛焱之運驚風,眇如輕雲之麗泰陽,爾乃振脩蕊以表首,舒輕翅以迅翰,挹朝華之墜露,含煙煴以夕飧,望北林以鸞飛,集樛木而龍蟠,若夫歲律雲暮,上天其涼,感運非聲,貧士含傷,或歌我行永久,或哀之乎無裳,原思歎於蓬室,孤竹吟於首陽,不銜草以穢身,不勤身以營巢,誌高於鳴鳩,節妙乎鴟鴞,附枯枝以永處,倚峻林之迥條,乃綴以玄冕,增成首飾,映華蟲於朱裳,表馨香乎明德。

晉傅鹹黏蟬賦曰:櫻桃為樹則多陰,為果則先熟,有蟬鳴焉,聊命黏取,退惟當蟬之得意於斯樹,不知黏之將至,亦猶人之得於富貴,而不虞禍之將來也,有嘉果之珍樹,蔚弘覆於我庭,在赫赫之隆暑,獨肅肅而自清,遂寓目以周覽,見鳴蜩於纖枝,翳翠葉以長吟,信厥樂之在斯,苟得意於所歡,曾黏往之莫知,匪爾命之遵薄,坐偷安而忘危,嗟悠悠之躭寵,請茲覽以自規。

又鳴蜩賦曰:有嘒嘒之鳴蜩,於台府之高槐,物處陰而自慘,奚厥聲之可哀,秋日淒淒兮,感時逝之若頹,曷時逝之是感兮,感年歲之我催,孰知命之不憂,詠梁木之有摧,生世忽兮如寓,求福貴於不回,且明明以在公,唯忠讜之是與,佚履道之坦坦,登高衢以自棲。

晉孫楚蟬賦曰:惟大化之廣禦,何品數之多名,當仲夏而始出,據長條而悲鳴,翼如羅纏,形如枯槁,終日不銜一粒,激哀響之煩擾。

宋顏延之寒蟬賦曰:始蕭瑟以攢吟,終嬋媛而孤引,越客發度障之歌,代馬懷首燕之信,不假蕤於範冠,豈鏤體於人爵,折清飆而下淪,團高木以飄落。

隋盧思道聽鳴蟬曰:此聽悲無極,群嘶玉樹裏,回噪金門側,長風送晚聲,清露供朝食,晚風朝露實多宜,秋日高鳴蟬獨見知,[句有衍文。]輕身蔽數葉,哀鳴抱一枝,流亂罷還續,酸傷更合離,蹔聽別人心即斷,才聞客子淚先垂,故鄉已迢忽,空庭正蕪沒,一夕複一朝,坐見涼秋月,河流帶地從來嶮,峭路幹天不可越,紅塵早弊陸生衣,明鏡空悲潘掾發,長安城裏帝王州,鳴鍾列鼎自相求,西望漸台臨太液,東瞻甲觀拒龍樓,說客恒持小冠出,越使常懷寶劍遊,學仙未成便尚主,尋源不見已封侯,富貴功名本多豫,繁華輕薄盡無憂,詎念漂姚嗟木梗,誰憶闌單倦土牛,歸去來,青山下,秋菊離離日堪把,獨焚枯宴林野,終成獨校子雲書,何如還驅少遊馬。

【讚】晉郭璞蟬讚曰:蟲之精絜,可貴惟蟬,潛蛻棄歲,飲露恒鮮,萬物皆化,人胡不然。

梁昭明太子蟬讚曰:茲蟲清絜,惟露是餐,寂寞秋序,咽哳夏闌,定伊不美,曜彼華冠。

◇蠅

《爾雅》曰:蠅醜扇,[好搖翅也。]

《毛詩》曰:營營青蠅,止於樊,愷悌君子,無信讒言。

《韓子》曰:以骨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呂氏春秋》曰:以狸致鼠,以冰致蠅。

焦贛《易林》曰:腐肉所在,青蠅集聚,辨別白黑,敗亂邦國。

《漢書》曰:成帝建始中,有青蠅垂萬數,集未央宮殿中朝者坐,公卿已下朝會坐。

又曰:昌邑王賀,夢青蠅之矢積西階東,可五六石,以問龔遂,曰:陛下左側,讒人眾多,原皆放逐之,賀不用其言,卒至於廢。

揚子《法言》曰:或問蒼蠅紅紫,[蒼蠅間乎白黑,紅紫似朱而非朱。]

謝承《後漢書》曰:郭諒師事杜喬,李固之誅,詣闕上書,乞收斂,不聽,因往守視其喪,扇護蠅蟲。

又,揚章為杜喬所辟,為平原令,棄官還,聞固喬曝屍,星行赴雒,著弊衣赤幘,守其屍,驅護蠅蟲,天子嘉其忠義,聽殯斂之。

《魏略》曰:王思性急,執筆作書,蠅集筆端,驅去複來,思恚怒,自起逐蠅,不能得,還,取筆擲地,踏壞之。

虞翻別傳曰:翻放逐南方,自恨犯上獲罪,當長沒海隅,生無可與語,死以青蠅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

《益部耆舊傳》曰:嚴遵為揚州刺史,行部,聞道旁女子哭聲不哀,問之,雲夫遭燒死,遵敕吏輿屍到,令人守屍,曰:當有物自往,吏白有蠅聚頭所,遵令披視,得鐵錐貫,考問,以淫殺夫。

《異苑》曰:晉明帝嚐欲肆眚,乃屏曲室,去左右,下帷作詔,有大蒼蠅觸帳而入,萃於筆端,有頃皆出,帝竊異焉,令人尋之,即蠅所集處,輒傳有赦,喧然必遍。

【賦】晉傅鹹青蠅賦曰:幸從容以閑居,日遊心於典經,覽詩人之有造,刺青蠅之營營,無纖介之微用,信作害之不輕,既反白而為黑,恒懷蛆以自盈,穢美厚之鮮絜,蟲嘉肴之芬馨,滿堂室之薨薨,孰閨寓之得情。

【書】漢張敞書曰:夫蒼龍非不神,不能白日升天,飄風雖疾,不以霖雨,不能揚塵,故蒼蠅之飛,不過十步,自讬騏驥之發,乃騰千裏之路。

【論】後漢班固難莊論曰:眾人之逐世利,如青蠅之赴肉汁也,青蠅嗜肉汁而忘溺死,眾人貪世利而陷罪禍。

◇蚊

《爾雅》曰:鷏蚊母,[俗說此鳥常吐蚊,故名蚊母。]

《大戴禮》曰:聖人有國,蚊虻不食夭駒。

《晏子》曰:景公謂《晏子》曰:天下有極小乎,對曰:有蟲巢於蚊睫,再乳而飛蚊不為驚,名曰焦螟。

《列子》曰:江浦之間,生麼蟲,名曰焦螟,群飛而集於蚊睫,弗相觸也,棲宿去來,蚊弗覺也,見[見字衍。]離朱子羽方晝,拭眥揚眉而望之,弗見其形,師曠方夜,擿耳挽首聽之,弗聞其聲,唯黃帝與容成子居崆峒之上,同齋三月,心死形廢,倏以神視,然見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氣聽,砰然聞之,若雷霆之聲,以有形涉神明之境,嵩山未足喻其巨,以有聲涉空寂之域,雷霆之音未足喻其大。

《東方朔傳》曰:郭舍人曰:原問朔一事,朔得,臣原榜百,朔窮,臣當賜帛,曰。客從東方來,歌謳且行,不從門入,逾我垣牆,遊戲中庭,上入殿堂,擊之柏柏。死者欀々,格鬥而死,主人被創,是何物也,朔曰:長喙細身,晝亡夜存,嗜肉惡煙,為掌指所捫,臣朔愚戇,名之曰蚊,舍人辭窮,當複脫褌。

《莊子》曰:肩吾見狂接輿,接輿曰:中□[《太平禦覽》九百四十五作始。]何以語汝,肩吾曰:以己出仁義,民孰敢不聽而化,接輿曰:是欺德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也。

又曰:由天之道,觀惠施之能,其一蚊之勞者耶。

又曰: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宵不寐矣。

《鶡冠子》曰:夫蚊蚊墜乎千仞之谿,乃始翱翔而成其容。

《孫卿子》曰:空中有人名曰鮫,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

《淮南子》曰:雲台之高,墮者折脊碎腦,而蚊虻適足以翾。

《神異經》曰:方[《太平禦覽》九百四十五方上有南字。]蚊翼下有小飛蟲焉,生九卵,複成九子,飛而俱去,蚊遂不知。

《續搜神記》曰:吳舍人名猛,小兒時,在父母膝下,夏日多蚊虻,而終不搖扇,有同宿人覺,問其故,答雲,懼蚊虻去,噆我父母耳。

蕭廣濟《孝子傳》曰:展勤少失父,與母居,傭作供養,天多蚊,臥母床下,以身當之,《漢書》曰:中山靖王朝,天子置酒,聞樂而泣,問其故,靖王對曰:臣聞眾煦漂山,聚蚊成雷,是以文王拘於羑裏,孔子厄於陳蔡。

《論衡》曰:世稱南陽卓公為緱氏令,蝗蟲不入界,蓋以賢明至誠,災蟲不入其縣也,此又虛也,夫同類能相知心,然後慕服,蝗蟲,蚊虻之類也,何能知卓公之化乎,使賢者處於深野之中,蚊虻不入其舍乎。

【賦】晉傅選蚊賦曰:水與草其漸茹,育茲孽而蚊□,[明本蚊下空一格,按下無胎卵而化孕生句衍一生字,疑當在此。]〈口雋〉咮銳於秋毫,刺鋸利於芒錐,無胎卵而化孕生,搏物翼而能飛,肇孟夏以明起,迄季秋而不衰,眾繁熾而無數,動群聲而成雷,肆慘毒於有生,乃餐膚體以療饑,妨農功於南畝,廢女工於杼機。

◇蜉蝣

《爾雅》曰:蜉蝣,渠略,[似天牛而小,有角。]

《說文》曰:秦晉之間,謂之渠略。

又曰:〈蟲巢〉蟲也,一名蜉蝣,蓋朝生暮死。

《廣誌》曰:蜉蝣可燒啖,美於〈蟲巢〉,蜉蝣在水中,翕然生,覆水上,尋死隨流。

《大戴禮》夏小正曰:五月蜉蝣有殷,殷,眾也。

《毛詩》曰:蜉蝣堀閱,麻衣如雪。

《詩疏義》曰:樊光雲,是糞中蟲,陰雨而為之,朝生夕死。

《淮南子》曰:龜三千歲,蜉蝣不過三日,人以數離之壽,憂天下之亂,猶憂河水之少,而泣以益之也。

【賦】晉傅鹹蜉蝣賦曰:有生之薄,是曰蜉蝣,育微微之陋質,羌采采而自脩,不識晦朔,無意春秋,取足一日,尚又何求,戲停淹而委餘,何必江湖而是遊。

◇蛺蝶

《列子》曰:鳥足之葉為胡蝶。

《莊子》曰:昔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胡蝶之為周與,胡[《太平禦覽》九百四十五胡上有周與二字,此脫。]蝶,必有分矣,此謂物化。

【詩】古詩曰:胡蝶胡高飛,暮宿桑樹間。

梁簡文帝詠蛺蝶詩曰:空園暮煙起,逍遙獨未歸,翠鬛藏高柳,紅蓮拂水衣,複此從風蝶,雙雙花上飛,寄語相知者,同心終莫違。

梁徐防賦得蝶依草詩曰:秋園花落盡,芳菊數來歸,那知不夢作,眠覺也恒飛。

◇螢火

《爾雅》曰:螢火,即炤。

《廣雅》曰:景天,螢火,〈蟲粦〉也。

呂氏《本草》曰:螢火一名夜照,一名熠燿,一名救火,一名景天,一名據火,一名挾火。

《禮記》曰:季夏之月,腐草為螢,飛蟲螢火也。

《毛詩》曰:町畽鹿場,熠燿宵行。

《續晉陽秋》曰: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

【詩】梁簡文帝詠螢詩曰:本將秋草並,今與夕風輕,騰空類星隕,拂樹若花生,井疑神火照,簾似夜珠明。

梁元帝詠螢火詩曰:著人疑不熱,集草訝無煙,到來燈下暗,翻住雨中然。

陳楊縉賦得照映秋螢詩曰:秋窗餘照盡,入暗早螢來,忽聚還同色,恒燃詎落灰,飛影黃金散,依帷縹帙開,含明自不息,夜月空徘徊。

【賦】晉傅鹹螢火賦曰:餘曾獨處,顧見螢火,熱[《太平禦覽》九百四十五作執。]以自照,而為之賦,潛空館之寂寂,意遙遙而靡寧,夜耿耿而不寐,憂悄悄以傷情,感詩人之攸懷,覽熠燿於前庭,不以姿質之鄙薄,欲增暉乎太清,雖無補於日月,期自竭於陋形,不進競於天光,退在晦而能明,諒有似於賢臣,於疏外而盡誠,假乃光而爾賦,庶有表乎忠貞。

晉潘安仁螢火賦曰:嘉熠燿之精將,與眾類乎超殊,東山感而增歎,行士慨而懷憂,翔太陰之玄昧,抱夜光以清遊,熲若飛焱之宵逝,彗如星移之雲流,動集漂揚,灼如隋珠,熠熠熒熒,若丹英之照葩,飄飄熲熲,若金流之在沙,歃湛露於曠野,庇一葉之垂柯,無幹欲於萬物,豈顧恤於網羅。

【讚】晉郭璞螢火讚曰:熠燿宵行,蟲之微麼,出自腐草,煙若散熛,物之相〈口炰〉,[按當作煦。]孰知其陶。

◇蝙蝠

《爾雅》曰:蝙蝠服翼。

《方言》曰:蝙蝠,自關東謂之伏翼,或謂之飛翼,或謂之老鼠。

吳氏《本草》曰:伏翼或生人家屋間,立夏後陰乾,治目冥,令人夜視有光。

《春秋運鬥樞》曰:行失瑤光,則伏翼兩頭並翔,廣江淮山瀆之祠,則瑤光明,伏翼九足。

《孝經援神契》曰:道德遺遠,蝙蝠伏匿,故夜食。

《玄中記》曰:百歲伏翼,色赤,止則倒懸,千歲伏翼,色白,得食之,壽萬歲。

吳婁縣記曰:太湖東邊別小山,名山洞庭,有三穴,中有大蝙蝠,如烏,拂救人火。

《臨海記》曰:黃石山泄水東南,五峴路口,有鍾乳穴,中伏翼大如鵝鴨。

【賦】魏陳王曹植蝙蝠賦曰:籲何奸氣,生茲蝙蝠,形殊性詭,每變常式,行不由足,飛不假翼,明伏暗動,晝似鼠形,謂鳥不似,二足為毛,飛而含齒,巢不哺鷇,空不乳子,不容毛群,斥逐羽族,下不蹈陸,上不馮木。

◇叩頭蟲

《異苑》曰:有小蟲,形色如大豆,咒令叩頭。又咒吐血,皆從所教,如似稽顙,故俗呼為叩頭蟲。

【賦】晉傅鹹叩頭蟲賦曰:蓋齒以剛克而盡,舌存以其能柔,強梁者不得其死,執雌者物莫之讎,無咎生於惕厲,悔吝來亦有由,仲尼唯諾於陽虎,所以解紛而免尤,韓信非為懦兒,出胯下而不羞,何茲蟲之多畏,人才觸而叩頭,犯而不校,誰與為仇,人不我害,我亦無憂,彼螳螂之舉斧,豈患禍之能禦,此謙卑以自牧,乃無害之可賈,將斯文之焉貴,貴不遠而取譬,雖不能觸類是長,且書紳以自示,旨一日而三省,恒跼蹐以祗畏,然後可以蒙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蛾

《爾雅》曰:蛾羅,[蠶蛾也。]

《說文》曰:蛾,蠶化飛蟲也。

《廣誌》曰:有蠶蛾,有天蛾,凡草木蟲,以蛹化為蛾甚眾,《淮南子》曰:食桑有絲曰蛾,[蠶屬。]

《漢書》曰:有白蛾,群飛蔽日,從東都門至軹道。

《古今注》曰:蛾飛廣五六丈。

洞林曰:東中郎參軍周稚琰,封蠶蛾,令吾射之。

《符子》曰:不安其昧而樂其明,是猶夕蛾去暗,赴燈而死也。

【賦】晉支曇諦赴火蛾賦曰:悉達有言曰:愚人貧身,如蛾投火,誠哉斯言,信而有徵也,翔無常宅,集無定棲,類聚群分,塵合電分,因溫風以舒散,乘遊氣以徘徊,於是朱明禦節,時在盛陽,天地鬱蒸,日月昏茫,燭曜庭宇,燈朗幽房,紛紛群飛,翩翩來翔,赴飛焰而體燋,投煎膏而身亡。

◇蜂

《爾雅》曰:蜂醜〈蟲欲〉,[□(爾雅釋蟲作垂。)其腴也。]土蜂,[在地中作房者。]木蜂,[在樹上作房。]

《廣雅》曰:範,蜂也。

《禮記》曰:郕人有其兄死而不為縗者,聞子皋將為郕宰,遂為縗,郕人曰:蠶則績而蟹有匡,範則冠而蟬有緌,兄則死子皋為之縗。

春秋潭潛巴曰:朝有大蜂武士,中蜂赤強,黑不梁,[蜂有刺毒以扞難,武士象也,梁或為良。]《韓詩外傳》曰:以稷蜂不螫,而社鼠不燻,非以稷蜂社鼠之神也,其所讬者然也,故聖人求賢者以自輔。

《楚辭》曰:玄蜂若壺。

《博物誌》曰:人家養蜂,以木為器,開小孔,以蜜塗器,捕取三兩蜂,內器中,宿昔,蜂飛出,將伴來,作蜜多少,隨歲豐儉。

葛仙翁別傳曰:仙公與客對食,客曰:食畢,當請先作一奇戲,食未竟,仙公曰:諸君得無邑邑,欲見乎,即吐口中飯,盡成飛蜂,滿屋,或集客身,莫不震肅,但自不螫人耳,良久,仙公乃張口,見蜂皆飛還入口中,成飯食之。

《抱樸子》曰:雞有摶遷之雄,雉有擅澤之驕,蟻有兼弱之智,蜂有攻寡之計,人相投禦亦是耳。

【詩】梁簡文帝詠蜂詩曰:逐風從汎漾,照日乍依微,知君不留眄,銜花空自飛。

【賦】晉郭璞蜜蜂賦曰:嗟品物之蠢蠢,惟貞蟲之明族,有叢瑣之細蜂,亦策名於羽屬,近浮遊於園薈,遠翱翔乎林穀,爰翔爰集蓬轉飆回,紛紜雪亂,混沌雲頹,景翳燿靈,響迅風雷,若乃眩猿之雀,下林天井,青鬆冠穀,赤蘿繡嶺,無花不纏,無隙不省,吮瓊液於懸岋,峰赮津乎晨景,於是回鶩林篁,經營堂密,[原訛蜜,據馮校本改。]繁布金房,疊構玉室,咀嚼華滋,釀以為蜜,自然靈化,莫識其術,散似甘露,凝如割肪,冰鮮玉潤,髓滑蘭香,百藥須之以芣和,扁鵲得之而術良,爾乃察其所安,視其所讬,恒據中而虞難,營翠微而結落,徽號明於羽族,閽衛國乎管籥,誅戮峻於鈇鉞,招徵速乎羽檄,集不謀而固期,動不安而齊約。

◇蟋蟀

《爾雅》曰:蟋蟀,蛩也。

《方言》曰:楚謂蜻蛚為蟋蟀,或謂之蛩,南楚謂之王孫,即趣織也。

《禮記》曰:季夏之月,蟋蟀居壁。

蔡邕《月令章句》曰:蟋蟀蟲名,斯螽莎雞之類,世謂之蜻蛚。

《毛詩》曰:蟋蟀在堂,歲聿雲暮。

《詩義疏》曰:蟋蟀似蝗而小,正黑,目有光澤,如漆,有角翅,幽州人謂之趣織,督促之言也,裏語趣織鳴,嬾婦驚。

《京房占》曰:七月建申,律為夷則,蟋蟀鳴。

【賦】晉盧諶蟋蟀賦曰:何茲蟲之資生,亦靈和之攸授,享神氣之麼草,體含容之微陋,喓喓咧咧,翾翾,[句有脫文。]候日月之代謝,知時運之斡遷。

◇尺蠖

《爾雅》曰:蠖,尺蠖。

《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晏子》曰:弦章謂景公曰:尺蠖食黃即身黃,食蒼即身蒼。

【賦】宋鮑昭尺蠖賦曰:智哉尺蠖,觀機而作,伸非向厚,詘非令薄,當靜泉停,遇躁風驚,起軒驅以曠跨,伏累氣而並形,故身,不豫讬,地無前期,動靜就觀,於物消息,各隨乎時,從方而應,何慮何思。

【讚】晉郭璞尺蠖讚曰:貴有可賤,賤有可珍,嗟茲尺蠖,體此屈申,論配龍蛇,見歎聖人。

◇蟻

《爾雅》曰:蠪朾螘,[赤駁蚍蜉。]螱飛蟻,[有翅者。]其子蚳,[蟻卵。]《山海經》曰:朱蟻,其狀如蟻,[蟻蚍蜉也。]在昆侖墟。

《禮記》曰:暇脩蚳醢。

《大戴禮》曰:十二月玄駒賁,玄駒者蟻也,賁者走於地中也。

《抱樸子》曰:蟻有兼弱之智。

又,周髀家雲,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天旁轉,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隨天右轉,故日月實東行,而天牽之以西沒,譬之於蟻行磨之上,磨左旋而蟻右去,磨疾而蟻遲,故不得隨磨左回焉。

齊諧記曰:富陽董昭之,嚐乘船過錢塘江,中央見有一蟻,著一短蘆,蘆長二三尺,[原訛屍,據馮校本改。]走一頭回,複向一頭,甚遑遽,昭之曰:此畏死也,欲取著舡,舡中人罵,此是毒螫物,不可長,我當蹹殺之,昭意甚憐此蟻,中夜夢一人,烏衣,從百許人來謝雲,仆不慎墮江,慚君濟活,仆是蟲王,君若有急難之日,當見告語,後昭之遇事係獄,蟻領群蟻穴獄,昭遂得免。

桓公北征孤竹,[本條《太平禦覽》九百四十七作韓子。]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守而有水,乃掘,遂得水。

焦貢[按當作贛,後同。]《易林》曰:震之蹇,蟻封穴戶,大雨相集。

又曰:蚍蜉戴留,不能上山,卻推蹶頓,乃傷其顏。

《吳錄》曰:九真移風縣,有土赤如膠,人視土知蟻,因墾,以木枝其中,則蟻緣而生漆,堅凝如螳螂子蜱蛸,折漆以染堅凝[二字《太平禦覽》九百四十七無。]絮,其色正赤,所謂赤絮,則此膠也。

《廣誌》曰:有飛蟻,有木蟻,古曰玄駒者也。又有黑黃大小數種。

博物誌,蟻知將雨。

《符子》曰:東海有鼇焉,冠蓬萊而遊於滄海,騰躍而上則幹雲,沒而下潛於重泉,有紅蟻者聞而悅,與群蟻相要乎海畔,欲觀鼇之行,月餘未出群作也,數日風止,海中隱淪如{巳山},其高槩天,或遊而西,群蟻曰:彼之冠山,何異乎我之載粒也,逍遙壤封之巔,歸服乎窟穴之下,此乃物我之適,自已而然,我何用數百裏勞形而觀之乎。

《異苑》曰:桓謙,字敬祖,太元中,忽有人,皆長寸餘,悉被鎧持槊,乘具裝馬,從{巳山}中出,精光耀日,遊走宅上,數百為群,部障指麾,更相撞刺,馬既快,人亦便,能緣機登灶,尋飲食之所,或有切肉,[《太平禦覽》九百四十七作肉。]輒來聚力,所遽還入穴,[句有脫文。]蔣山道士朱應子,令作沸湯,澆所入處,寂不複出,因掘之,有斛許大蟻,死在窟中,謙後誅滅。

【賦】晉郭璞蚍蜉賦曰:惟洪陶之萬殊,賦群形而遍灑,物莫微於昆蟲,屬莫賤乎螻蟻,淫淫奕奕,交錯往來,行無遺跡,鶩不動埃,迅雷震而不駭,激風發而不動,虎賁比而不懾,龍劍揮而不恐,乃吞舟而是製,無小大與輕重,因無心以致果,有象乎大勇,出奇膠於九真,流赬液其如血,飾人士之喪具,在四隅而交結,濟濟國[北堂書鈔一百五十八,《太平禦覽》九百四十七作濟齊桓。]之窮師,由山東之高垤,感萌陽以潛出,將知水而封穴,伊斯蟲之愚昧,乃先識而似悊。

◇蜘蛛蛸

《爾雅》曰:蜘蛛,蛛蝥,[北燕謂之毒蝥,齊人呼杜公,江東呼蝃蝥。]

又曰:〈蟲蕭〉蛸,長〈蟲奇〉。

又曰土蜘蛛,[在土中布網者。]草蜘蛛,[絡冪草上。]

《毛詩》曰:〈蟲蕭〉蛸在戶,[長〈蟲奇〉。]

《廣誌》曰:草蜘蛛在草上,色青,土蜘蛛在地上,春行草間,秋係在草,有在器下,有以絲於籬壁間,緣壁捕蠅者,長腳,在壁屋為絡者,則爾雅曰長〈蟲奇〉,毛詩之〈蟲蕭〉蛸也。

《異苑》曰:陳都[《太平禦覽》九百四十八作郡。]殷家養子,名琅,與一婢結好,經年,婢死,後猶來往不絕,心患惛錯,其母深察焉,後夕見大蜘蛛緣床就琅,便宴爾怡悅,母取而殺之,琅性理遂解。

焦貢《易林》曰:未濟之蠱,蜘蛛作網,以伺行旅,青蠅求膏腴,觸我羅城,為網所得,死於網國。

又曰:井之遯,蜘蛛南北,巡行網罟。

《符子》曰:公子重耳奔齊,與五臣遊乎大澤之中,見蜘蛛而網,曳繩執豸而食之,公子重耳乃撫仆之手,駐駟而觀之,顧其臣咎犯曰:此蟲也,知之德薄矣,而猶役其智布其網,曳其繩執豸以食之,況乎人之智,而不能廓垂天之網,布絡地之繩,以供方丈之禦,是曾不如蜘蛛之智,孰不可謂之人乎,咎犯曰:公子慎勿言也,君終行之,則有邦有嗣也。

【賦】晉成公綏蜘蛛賦曰:獨星懸於浮處,遂設網於四隅,南連大廡,北接華堂,左馮廣廈,右依高廊,吐絲屬絡,布網引綱,鐵羅絡莫,綺錯交張,於是蒼蚊夕起,青蠅昏歸,營營群眾,薨薨亂飛,掛翼繞足,鞙絲置圍,衝突必獲,犯者無遺。

◇螳螂

《爾雅》曰:莫貈,螳螂,蛑,[有斧蟲也。]不過螳蠰也,其子蜱蛸,[一名搏耀,螳螂卵。]

《方言》曰:螳螂謂之髦,或謂之丁,或謂之羊羊。

《廣雅》曰:芊芊齕肬,螳螂也。

《禮記》曰:仲夏之月,螳螂生。

《莊子》曰:螳螂怒臂以拒車轍,不知不勝任也,是才之美者也。

又曰:莊周遊雕陵之樊,[樊,蕃也。]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可回一寸。]感[原訛威,據馮校本改,下同。]周之[原訛又,據馮校本改。]顙,而集於栗林,[感,觸也。]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遊,[殷,曲大也。]目大不睹,[不見人者。]褰裳攫步,[疾行也。]執彈而留之,睹一蟬而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且將捕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悚然曰: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扌良焉而反走,虞人逐之。

《韓詩外傳》曰:齊莊公出獦,有螳螂舉足,將且轉,[《太平禦覽》九百四十六作將搏其輪。]問其禦曰:此何蟲,對曰:此螳螂也,為蟲知進而不量力,其輕執敵,公曰:此為天下勇蟲矣,回車避之,勇士歸之焉。

《禮記》曰:鄭注雲,螳螂,螵蛸母也,王瓚問,曰:爾雅雲,莫貉[太平禦覽九百四十六作貈。]螳螂,同類物也,今沛魯以南,謂之螳螂,三河之域,謂之螳蠰,燕趙之際,謂之食眈,[禦覽作肬。]齊濟以東,謂之馬敫,然多名其子則同雲螵蛸,是以注雲螳螂螵蛸母也。

【賦】晉成公綏螳螂賦曰:仰乃茂陰,俯緣條枝,冠角峨峨,足翅岐岐,尋喬木而上綴,從蔓草而下垂,戢翼鷹峙,延頸鵠望,推翳徐翹,舉斧高抗,鳥伏蛇騰,鶴擊隼放,俯飛蟬而奮猛,臨蟪蛄而逞壯,距車輪而軒翥,固齊侯之所尚,乃[原訛刀,據馮校本改。]有翩翩黃雀,舉翮高揮,連翔枝幹,或鳴或飛,睹茲螳螂,將以療饑,厲觜脅翼,其往如歸。

【讚】晉郭璞螳螂讚曰:螳螂飛蟲,揮斧奮臂,當轍不回,可踐不避,勇士致斃,厲之以義。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