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339   

《藝文類聚》正文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地野關岡岩峽石塵

○冀州楊州荊州青州徐州兗州豫州雍州益州幽州並州交州

○河南郡京兆郡宣城郡會稽郡

◇地

《神農書》曰:湛濁為地。

《黃帝素問》曰:積陰為地,故地者濁陰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總丘陵原隰阪險曰地。

《春秋元命苞》曰:地者易也,言養物懷任,交易變化,含吐應節,故其立字,土力於乙者為地。

《河圖括地象》曰:地廣東西二萬八千,南北二萬六千,有君長之州,州有九,阻中土之文德,及而不治。

《山海經》曰:帝令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萬九千八百八步,豎亥左手把筭,右手指青丘北。

《孝經援神契》曰:計九州之別壤,山陵之大,川澤所注,萊沮所生,鳥獸所聚,九百一十一萬八千二十四頃,蛇堯埆不墾者千五百萬二千頃。

《易》曰: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又曰:在地成形。

又曰:坤,地也。

《禮記》曰:孟冬之月,地始凍,仲春之月,地始坼。

又曰:今夫地,一撮土之少,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而萬物載焉。

《周官》曰: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圖,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辯五地之物。

《樂聲儀》曰:下元者,地氣也,為始萬物,生育長養,蓋藏之主也。

《春秋元命苞》曰:地所以右轉者,氣濁精少,含陰而起遲,故轉右迎天,佐其道。

《爾雅》曰:東至泰遠,西至邠國,南至濮鉛,北至祝栗,謂之四極,孤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老子》曰:地得一以寧,地無以寧將恐發。

《墨子》曰:禽子問天與地孰仁,《墨子》曰:翟以地為仁,太山之上,則封禪焉,培塿之側,則生鬆柏,下生黍苗莞蒲,水生黿鼉龜魚,民衣焉食焉,家焉死焉,地終不責德焉,故翟以地為仁。

《孔子家語》曰:子夏曰:商聞山書曰: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山為積德,川為積形,高者為生,下者為死,丘陵為牡,谿穀為牝。

【啟】梁昭明太子謝敕賚地圖啟曰:漢氏輿地,形茲未擬,晉世方丈,比此非妙,疋之長樂,唯畫古賢,儔之未央,止圖將帥,未有洞該八藪,混觀六合,域中天外,指掌可求,地角河源,戶庭不出,豈問千秋,自識烏桓之地,脫逢莊武,方著博物之書。

【論】晉裴秀禹貢九州地域圖論曰:圖書之設,由來尚矣,自古垂象立製而賴其用,三代置其官,使掌其職,暨漢祖屠鹹陽,丞相蕭何盡收秦之圖籍,今秘書既無古今之地圖。又無蕭何所得秦圖書,唯有漢氏所畫輿地及諸雜圖,各不設分率。又不考正準望,亦不備載名山大川,其所載列,雖有粗形,皆不精審,不可依據,或稱外荒迂誕之言,不合事實,於義無取,今製地圖之體有六,一曰分率,所以辯廣輪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裏,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六者各因地而製形,所以校夷險之故也,有圖象而無分率,則無以審遠近之差,有分率而無準望,雖得之於一隅,必失之於他方,雖有準望,而無道裏,則施於山海絕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裏而無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準望之正,故必以此六者參而考之,然後遠近之實,定於分率,彼此之實,定於準望,徑路之實,定於道裏,度數之實,定於高下方邪迂直之筭,故雖有峻山巨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準望之法既正,則曲直遠近,無所隱其形也。

◇野

《爾雅》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

《說文》曰:野,郊外也。

《山海經》曰: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舞九代馬,[事具獸部馬篇。]

又曰:都廣之野,後稷葬焉,爰有黍稷,百穀自生,鸞自歌,鳳自舞,靈壽寶華,草木所聚。

《尚書》曰:大野既豬,東原底平。

《毛詩》曰: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爾居。

《左傳》曰:辛有適伊川,見被發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

又曰:晉文公過衛,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欲鞭之,子犯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

又曰:裨諶能謀於野,於野則獲,謀於國則否,鄭國有難,子產載以如野,謀四國之事。

《穆天子傳》曰:曠原之野,飛鳥之所解羽。

《莊子》曰: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方明為禦,昌宇參乘,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塗,適遇牧馬童子,乃問塗焉,[事具帝王部。]

又曰:北門成問黃帝曰: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而懼,後聞之而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

《楚辭》曰:獨不見鸞鳳之高翔於大皇之野,循四極而回周,見盛德而下。

《韓詩外傳》曰:孔子出遊少原之野,有婦人哭甚哀,問之,婦人曰:向刈蓍薪,亡吾簪,是以哀也,非傷亡簪,不忘故也,[事具草部。]

《帝王世紀》曰:炎帝[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作黃帝。]戮蚩尤於中冀,[索隱作冀。]

名其地曰絕轡之野。

《幽明錄》曰:桓溫北征姚襄,在伊水上,許遜曰:不見得襄,而有大功,見襄走入太玄中,問曰:太玄是何等也,答曰:南為丹野,北為太玄,必西北走也,果如言。

【讚】晉郭璞都廣之野讚曰:都廣之野,珍怪所聚,爰有羔穀,鸞歌鳳舞,後稷讬終,樂哉斯土。

◇關

《周官》曰:司關掌國貨之節,以聯門市,凡貨不出於關,舉其貨,罰其人,國凶劄則無關門之征。

《禮記》曰:仲夏之月,關市無索。

又曰:古者關譏而不征。

蔡邕《月令章句》曰:關在境,所以察出禦入。

《左傳》曰:臧文仲不仁者三,廢六關。

《孟子》曰:古之為關也,將以禦暴也,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也。

《燕丹子》曰:燕丹去秦,夜到關,關門未開,丹為雞鳴,眾雞皆鳴,遂得逃歸。

《史記》曰:秦昭王囚孟嚐君,孟嚐君變姓名,夜半至函穀關,關法,雞鳴出客,孟嚐君恐追至,客居下坐者,能為雞鳴,於是眾雞皆鳴,遂出關。

《戰國策》曰:中山與燕趙為王,齊閉關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萬乘之國也,中山千乘國也,何侔名於我乎。

《楚漢春秋》曰:沛公西入武關,居於灞上,遣將軍閉函穀關,無內項王,項王大將亞父至關,不得入,怒曰:沛公欲反耶,即令家發薪一束,欲燒關門,關門乃開。

《列仙傳》曰:關令尹喜,周大夫也,善內學,老子西遊,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與俱之流沙,[事具仙部。]

《漢書》曰:秦王子嬰,誅滅趙高,遣將將兵距嶢關,沛公欲擊之,張良曰:秦尚強,未可輕,原先遣人益張旗幟於山上,為疑兵,使酈食其陸賈往說秦將,啗以利,秦將果欲連和,因而攻之。

又曰:景帝四年春,複置諸關,用傳出入。

又曰:武帝三年冬,徙函穀於新安。

又曰:終軍初從濟南嚐詣博士,入關,關吏與軍繻,軍問以此何為,吏曰。為複傳還,當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遊,終不複傳還,棄繻去,後軍為謁者,使行郡國,建節東出關,關吏識之,曰: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

《東觀漢記》曰:隗囂將王元謂囂曰: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穀關,此萬世一時也。

又曰:郭丹初之長安,從宛人陳洮買入關符,以入函穀關,既入,封符乞人。曰:不乘使者車不出關,丹自從入關後,不歸家十二年,後奉使乃出關,竟如本心。

又曰:李恂餉遺無所受,處新安關下,拾橡實為食。

《吳越春秋》曰:伍子胥與太子建子勝俱奔吳,夜行晝伏,出到昭關,關吏欲執之,胥因詐曰:上之所以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將告子欲取之,關吏因舍焉。

吳書,陸凱奏曰:臣愚以西陵國之關首,宜重其備,備重則敵不敢輕,輕備則為敵所侮。

何禎集曰:以正始六年,為弘農太守,表省崤關曰:易稱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孟軻雲,古者關譏而不征,關險之設,所由尚矣。

段國沙州記曰:龍涸北四十裏,有白馬關,關甚嶮峻,使十人固險,雖萬夫亦不能前。

【詩】陳周弘正入武關詩曰:武關設地險,遊客好邅回,將軍天上落,童子棄繻來,揮汗成雲雨,車馬漾塵埃,雞鳴不可信,未曉莫先開。

【賦】後漢李尤函穀關賦曰:爾乃周覽以汎觀,曆眾關以遊目,惟迂闊之顯麗,羌莫盛乎函穀,施雕礱以作好,建峻敞之堅重,殊中外以隔別,翼巍巍之高崇,命尉臣以執鑰,統群類之所從,嚴固守之猛厲,操戈鉞而普聰,蕃鎮造而惕息,侯伯過而震惶,惟函穀之初設險,前有姬之苗流,睢背魏而西逝,讬衾衣以免搜,大漢承獘以建德,革厥舊而運脩,準令宜以就製,因茲勢,以立基,蓋可以詐非司邪,栝執喉咽,季末荒戍,墮闕有年,天閔群黎,命我聖君,稽符皇乾,孔適河文,中興再受,二祖同勳,永平承緒,欽明奉循,上羅三關,下列九門。

【銘】後漢李尤函穀關銘曰:函穀險要,襟帶喉咽,尹從李老,留作二篇。孟嚐離秦,奔騖東征,夜造稽疑,譎以雞鳴,範睢將入,自盛以囊,元鼎革移。錯之新安,舍彼西阻,東即高原,長墉重閣,閑固不逾,簡易易從,與乾合符。

◇岡

《爾雅》曰:山脊曰岡。

《毛詩》曰: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地理誌》曰:秦望氣者雲,東南有天子氣,使赭衣徒鑿雲陽縣北岡,改名曲阿。

又曰:天門零陽縣有半石崗,崗上有石,名仙人樓。

山謙之《丹陽記》曰:句容縣東三十裏,有龍崗,崗頂有龍沸潭,周十三丈,聞人聲,水便沸動,常日則不動。

劉楨京口記曰:城北四十餘裏,有小崗,高二丈許,有人鼻形,著崗西頭,有口在上,而鼻在下,方圓數尺,狀如燋土,古老相傳,因名下鼻,今無複鼻,厥口猶在。

王韶之始興記曰:郡西南有芙蓉崗,高若玉山,鄰枕郊郭,可四十餘裏。

又曰:含洭縣白鹿城南,有白鹿崗,晉鹹和中,縣令張魴,有德惠,白鹿群遊崗上,因以為名。

雷次宗豫章記曰:洪井西有鸞崗,舊說,洪崖先生乘鸞所憩之處也。

顧徵《廣州記》曰:四會縣有金崗,行人往往見金於崗側。

裴氏《廣州記》曰:城北有馬鞍崗,秦時,瞻氣者言南方有天子氣,始皇發民鑿破北崗,地中出血,鑿處猶在,增城縣有雲母岡,日出,照之晃曜。

武昌記曰:城北有岡,高數丈,名為鳳闕,其處顯敞勝闕,以望川澤,多所遠瞻,吳黃龍元年,有鳳皇集此岡,故謂之鳳闕,鳳闕南十裏,有金牛岡,古老相傳雲,有金牛出此岡,岡今半崩,坑深數丈,牛踐堈邊,遺跡尚存。

王孚安城[《太平禦覽》十作成。]記曰:萍鄉西津裏南五裏山,名玉女岡,天氣當雨,水輒先湧出,石開而有五色玄黃,百姓謂之玉女披衣。

鄧德明《南康記》曰:陳蕃墓有青龍岡,土人傳雲,昔見一物,龍形而通身純青,數出此岡頂,故因以為名青龍也。

又曰:贛縣有馬脊岡,其形如馬脊,故以為名也。

《衡山記》曰:衡山有曾青岡,出曾青,可合仙藥,有靈壽岡,多靈壽木。

《圖墓書》曰:塚前左右有小岡如投筭,相連數裏,名為導引岡,葬之出富貴。

又曰:經言糟遇沉岡,遠至二十年,皆絕世無後,葬遇浮岡,隨世沉浮,著土必安,終無災厄,葬遇飛岡,弈世富貴,亦出神仙。

【詩】宋謝靈運入華子岡麻原第三穀詩曰:南州實炎德,桂樹淩寒山,銅陵映碧澗,石磴寫紅泉,既枉隱淪客,亦棲肥遁賢,遂登群峰首,邈若勝雲煙,羽人絕仿佛,丹丘徒空荃,圖牒複磨滅,碑板誰聞傳,莫辨百代後,安知千載前,且申獨往意,乘月弄潺湲。

【賦】宋傅亮登龍岡賦曰:靜潛處以永念,聊駕言以寫憂,蒙旭露而夙軫,稅餘轡於龍丘,南臨平隰,西際荒疇,比宇連甍,幽榛四周,眺江都之廣澨,究川陸之回脩,羨翔羽之嬉林,樂綠蘋之在流,乘清漪以汎濫,翳稠枚而命仇,信遂生之有所,何怵迫於人尤。

◇岩

晉中興書徵祥[原訛拜,據馮校本改,按何法盛晉中興書有徵祥說,下傅字衍。]傅說曰:鹹和四年,廬山西大岩崩,俄而郭默害江州刺史,伏誅。

《尋陽記》曰:赤山崖峻壁上多靈岩,生仙菜,村人恒采之也。

《嵩高山記》曰:少室山大岩中,有一石室,雲有自然經書,自然飲食,室前有一石柱,象承露盤,上有石脂,滴滴流下,服之一合,壽與天地同畢。

盛弘之《荊州記》曰:平樂縣有山,臨水,岩間有兩目,如人眼,極大,瞳子白黑分明,名為目岩。

又曰:始興機山東,有兩岩相向,如鴟尾,石室數十所,經過皆聞有金石絲竹之聲。

鄭緝之《東陽記》曰:北山有春草岩根竹岩仙姥岩間不生蔓草,盡出龍須,尤多藥物。

【詩】梁丘遲夜發密岩口詩曰:弭棹才假寐,擊汰已爭先,敞朗朝霞澈,驚明曉魄懸,方尋仰危石,百丈窺重泉,叢枝上點點,崩溜下填填。

◇峽

《續漢書》曰:虞詡為武都太守,下辯東三十裏,有峽,中有大石,鄣塞水流。春夏輒濆溢,敗壞城郭,詡使人燒石,以水灌之,石皆罅裂,因鑴去,遂無沉溺之害。

庾仲雍《荊州記》曰:巴楚有明月峽廣德峽東突峽,今謂之巫峽秭歸峽歸鄉峽。

袁山鬆宜都記曰: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裏,入峽口,其山行周回隱映,如絕複通,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也。

鄧德明《南康記》曰:雩都峽去縣百裏,兩邊傍江,江廣三十餘丈,高嶺稠疊,連岩石峙,其水常自激湧,奔轉如輪,春夏洪潦,經過阻絕。

王韶之始興記曰:梁鮮二水口下流,有滇陽峽,長二十餘裏,山嶺紆鬱,叢流曲勃,中宿縣有貞女峽,峽西岸水際,有石,如人形,狀似女子,是曰貞女,父老相傳,秦世有女數人,取螺於此,遇風雨晝昏,而一女化為此石。

【賦】梁蕭子範建安城門峽賦曰:原夫城門之所都,乃設險於閩區,艱難過於身勢,襟要甚於飛狐,長湍一流而沸湧,曾山兩判而盤紆,對巘雙分,幹宵帶雲,怪石隨波而隱見,枯槎橫出而不群,顧瞻左右,重巒接阜,其間如礪,其絕如鬥,千乘馳輪,匹夫可守,巃崧呀呷,蹙浪楊華,雁門飲羽,西施浣沙,朅詭豐隆,質狀不同,班黃糅采,玄紫潛通,水奔湍其如電,聲疾烈其如風,樹低柯而翠鬱,潭隱日而青空。

隋江總貞女峽賦曰:倦辛苦於嶺表,遂沉淪於海外,跡飄颻於轉蓬,情繚繞於懸旆,駭茲峽之珍怪,佇奇峰而矖矚,或邐迤而四成,乍嶵{山隗}而五曲,含照曜之燭銀,渧潺湲之膏玉,山蒼蒼以墜葉,樹索索而搖枝,澄碧源之見底,聳翠壁以臨危。

◇石

《物理論》曰:土精為石。

《尚書》曰:青州,厥貢鉛鬆怪石。

《周官》曰:大司寇,以嘉石平罷民,有罪者坐諸嘉石,以肺石達窮民,凡煢獨老幼,欲複於上而未達者,立於肺石,[注曰:嘉石,文石也,肺石,赤石也。]

《毛詩》曰: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穆天子傳》曰:天子升於采石之山,於是取采石焉,鑄以成器,於黑水之上。

《屍子》曰:昔者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踐東宮,履乘石,祀明堂,假為天子七年,[乘石,王所登上車之石也。]

《列子》曰:天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之石,以補其闕。

《隋巢子》曰:禹產於昆石,啟生於石,[王韶之雲,啟生而母化為石。]

呂氏春秋曰:石可破也,不可奪其堅。

《史記》曰:王翦[原訛剪,據馮校本改,下同。]代李信擊荊,荊兵數挑戰。終不出,久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翦曰:士卒可用矣。

又曰:張良見老人出一編書,曰:讀是則為王者師,後十二年,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也,良後果得黃石,寶而祠之,及死,並葬黃石,伏臘祠之。

《韓詩外傳》曰:楚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彎弓而射之,沒金飲羽,下視,知其石也,因複射之,矢摧無跡,[漢書載李廣,亦如之。]

十洲記曰:流洲,在西海中,上多積石,名為昆吾石,冶其成鐵,作劍,光明照洞,如水精狀,割玉物,如切泥土焉。

《闞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台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寶,周客聞而觀焉。主人齋七日,端冕玄服以發寶,革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與瓦甓不殊。

應劭《漢官儀》曰:馬伯弟登太山,見石二枚,其一是武帝時石,用五車載不能上,因置山下為屋,號曰五車石,其一是紀號石,刻文字,紀功德,立壇上。

《博物誌》曰:桃林,在弘農湖城縣休牛之山,有石焉,曰帝台之椹也,五色而文,狀如鶉卵。

《神仙傳》曰:白石生者,恒煮白石為糧,就白石山居,故號白石先生。

遊名山誌曰:芙蓉渚有聳石,頭如初生芙蓉,色皆青白。

三齊略記曰:始皇作石塘,欲過海看日出處,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輒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陽城山石盡起立,嶷嶷東傾,狀如相隨行,[事具神篇。]

王韶之《南康記》曰:湘源有長瀨,其傍石,或像人形,或似牛羊,其土人名人形者為令史。

鄧德明《南康記》曰:雩都縣有金雞石。

武昌記曰:盤龍石,舊傳雲,有龍盤於此石,積日方去。

庾仲雍《荊州記》曰:歸鄉縣有屈原宅,女須廟,搗衣石,猶存。

荊州圖副曰:宜都有石穴,穴有二石,相去一丈,俗雲,其一為陽石,其一為陰石,水旱為災,鞭陽石則雨,鞭陰石則晴。

《異苑》曰:永康王曠井上有一洗石,時見赤氣,後有二胡人寄宿,忽求買之。曠怪所以,未及度錢,子婦孫氏,睹二黃鳥鬥於石上,疾往掩取,變成黃金,胡人不知,索市愈急,既得撞破,石內空段,有二鳥處。

《幽明錄》曰:宜都建平二郡之界,有倚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對,俗謂二郡督郵爭界於此。

又曰:宮亭湖邊傍山間,有石數枚,形圓若鏡,明可以鑒人,謂之石鏡。

【詩】陳陰鏗詠石詩曰:天漢支機罷,仙嶺博棋餘,零陵舊是燕,昆池本學魚,雲移蓮勢出,苔駮錦文疏,還當穀城下,別自解兵書。

陳周弘正詠石鯨應詔詩曰:石鯨何壯麗,獨在天池陰,騫鰭類橫海,半出似浮深,吞航本無日,吐浪亦難尋,聖帝遊靈沼,能懷躍藻心。

【賦】陳張正見石賦曰:連山蔽虧,巨石嶔崎,上興雲而蔚薈,下激水而推移,舒丹霞於九折,混白露於三危,鎮方城於濮水,固天闕於湯池,開五嶽之靈圖,集九老之仙都,韜神弓於射的,產利劍於昆吾,魚躍湘鄉之水,雁浮平固之湖,嶞山鵲之金印,碎驪龍之寶珠,奄藹披衣,氤氳翠微,精衛取而填海,天孫用以支機,隨西王而不落,傍東武而俱飛。

【讚】晉郭璞磁石讚曰:磁石吸鐵,琥珀取芥,氣有潛通,數亦冥會,物之相感,出乎意外。

◇塵

《山海經》曰:黑水之南,有玄蛇,食塵,大人之國,有大青蛇,頭方,食塵。

又曰:前有塵埃,則載鳴鳶。

《毛詩》曰:無將大車,維塵冥冥。

《左傳》曰:晉楚戰於城濮,狐毛設二旆而退之,欒枝使輿曳柴而偽遁,[曳柴起塵,作卻走。]

《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塵。

《莊子》曰: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者也。

《楚辭》曰: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哉,《淮南子》曰: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謝承《後漢書》曰:範丹,字史雲,所居單陋,有時絕糧,閭裏歌之曰:甑中生塵範史雲也。

應璩與曹公箋曰:昔漢光武與戴子高,有撫塵之好。

蔡邕勸學曰:蚓無爪牙,軟弱不便,穿穴洞地,食塵飲泉。

《博物誌》曰:徐州人謂塵土為蓬塊,吳人謂塵土為埃坱。

李康遊山序曰:蓋人生天地之間也,若流電之過戶牖,輕塵之遷弱草。

《郭子》曰:庾公名位漸重,足傾王公,時庾亮在石頭,王公在城,忽風起揚塵,王公以扇拂之曰:元規塵汙人,[元規,庾亮字,王公,王導也。]

【詩】晉傅玄飛塵篇曰:飛塵穢清流,朝雲蔽日光,秋蘭豈不芬,鮑肆亂其芳,河決潰金堤,一手不能障。

梁簡文帝詠梁塵詩曰:依帷翠濛重,帶日聚輕紅,定為歌聲起,非關團扇風。

梁徐摛賦得簾塵詩曰:朝逐珠胎卷,夜傍玉鉤垂,恒交羅袖拂,不分秋風吹。

◇州部

《春秋說題辭》曰:州之言殊也,合同類,異其界也。

《說文》曰: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名曰州,一曰:州,疇也,疇其土而生之也。

《物理論》曰:九州變易交錯不同,禹貢有梁州,無並州,周官有並州,無梁州,爾雅有營州,無青州,漢興,武帝開拓三方,立十三州,通並梁之數,而增交益焉。

《風俗通》曰:周禮,五黨為州,州,疇也,州有長,使之相周足也。

《河圖括地象》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

《尚書大傳》曰:古之處師,八家[《太平禦覽》一百五十七家下有而為鄰三字。]三鄰而為明,[禦覽作朋,下同。]三明而為裏,五裏而為邑,十邑而為都,十都而為師,州十有二師焉。

張衡靈憲圖曰:昆侖東南,有赤縣之州,風雨有時,寒暑有節,苟非此土,南則多暑,北則多寒,東則多陰,故聖王不處焉。

《史記》曰:鄒衍著書雲,中國於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禹之敘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州者有九,乃謂九州也,有神[《初學記》八,《太平禦覽》一百五十七作裨。]海環之,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是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冀州

《爾雅》曰:兩河間曰冀州。

《周官》曰:河內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其澤藪曰楊紆,其川漳,其浸汾潞,其利鬆柏。

《春秋元命苞》曰:昴畢間為天街,散為冀州,分為趙國,立為常山。

《淮南子》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於是女媧殺黑龍,以祭冀州,[事具帝王部。]

《釋名》曰:冀州,取地以為名也,其地有險有易,帝王所都,亂則冀治,弱則冀強,荒則冀豐也。

【賦】漢班彪冀州賦曰:夫何事於冀州,聊讬公以遊居,曆九州而觀風,亦哲人之所娛,望常山之峨峨,登北嶽而高遊,建封壇於岱宗,瘞玄玉於此丘,遍五嶽與四瀆,觀滄海以周流。

【箴】漢楊雄冀州箴曰:洋洋冀州,鴻原大陸,嶽陽是都,島夷皮服,潺湲河流,表以碣石,三後攸降,列為侯伯,隆周之末,趙魏是宅,冀土麋沸,炫沄如湯,更盛更衰,載從載橫,漢興定製,改列藩王,故治不忘亂,安不忘危,牧臣司冀,敢告在階。

※楊州

《尚書·禹貢》:淮海惟楊州,厥貢瑤琨筱簜,厥苞橘柚。

《周官》曰:東南曰楊州,其山鎮曰會稽,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錫竹箭。

《春秋元命苞》曰:牽牛流為楊州,分為越國,立為楊山。

《續漢書》曰:張禹拜楊州刺史,當濟江行部,土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難於濟涉,禹厲聲雲,子胥若其有靈,知吾誌在理察枉訟,豈危我哉,令鼓楫而過,曆行部邑吏民希見者,人懷喜悅。

益部耆舊傳雲,嚴遵為楊州刺史,行部,聞道傍女子哭聲不哀,問所哭者誰。對雲,夫遭燒死,遵敕吏舁屍到,與語訖,語吏雲,死人自道不燒死,攝女,令人守屍,雲當有[《太平禦覽》二百五十八作有物,此脫。]往,吏白有蠅聚頭所,遵令披視,得鐵錐貫頂,考問,淫殺夫。

【箴】漢楊雄楊州箴曰:天矯楊州,江漢之滸,彭蠡既瀦,陽鳥攸處,橘柚羽貝,瑤琨筱簜,閩越北垠,沅湘攸往,翩彼昭王,南征不旋,人鹹躓於垤,莫躓於山,太伯遜位,其吳紹類,夫差一誤,太伯無祚,周室不匡,勾踐入霸,當周之隆,越裳重譯,春秋之末,侯甸叛逆,元首不可不思,股肱不可不慈,堯崇屢省,舜盛欽謀,牧臣司楊,敢告執籌。

※荊州

《尚書·禹貢》曰:荊及衡陽惟荊州,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杶幹栝柏。礪砥砮丹,惟箘簬楛,苞匭菁茅,厥篚玄纁璣組,九江納錫大龜。

《釋名》曰:荊州,取名於荊山也,荊,警也,警南蠻數為寇逆,其民有道後服,無道先強,常警備之也。

《春秋元命苞》曰:軫星散為荊州,分為楚國,荊之為言強也,陽盛物堅,其氣急悍也。

元康地記曰:荊州於古,蠻服之地也,秦滅楚,置郡縣,漢武分為交州,至魏晉而荊州所部郡國二十。

《周官》曰: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藪曰雲夢,其川江漢,其浸潁湛,其利丹銀齒角。

沈約《宋書》曰:朱脩之為荊州刺史,百城士民贈貺,一毫無所受,去鎮之日,秋毫無犯,計在州以來,內外燃油,及私牛馬食費,以私錢六十萬裨之。

【箴】漢楊雄荊州箴曰:杳杳巫山,在荊之陽,江漢朝宗,其流湯湯,雲夢塗泥,包匭菁茅,金玉砥礪,象齒元龜,貢篚百物,世世以饒,戰戰栗栗,至桀荒溢,我在帝位,若天有日,不順庶國,孰敢餘奪,亦有成湯,果秉其鉞,放之南巢,號之以桀,南巢茫茫,多楚與荊,風飄以悍,氣銳以剛,有道後服,無道先強,世雖安平,無敢逸豫,牧臣司荊,敢告執禦。

※青州

《尚書·禹貢》曰:海岱惟青州,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鬆怪石。

《春秋元命苞》曰:虛危之精,流為青州,分為齊國,立為萊山。

《太康地記》曰:青州,東方少陽,其色青,其氣清,歲之首,事之始也,故以為名,周之建國,表齊東海,居於青州,故吳季劄觀樂於魯,聞齊之詩,雲泱泱乎大國之風也,其表東海者乎。

《周官》曰: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其澤藪曰望諸,其川淮泗,其浸沂沐,[周禮職方氏作沭。]其利蒲魚。

王隱晉書雲,苟晞為青州刺史,役煩賦重,民不堪命,日斬十人,流血成川,號雲屠伯。

【箴】漢楊雄青州箴曰:茫茫青州,海岱是極,鹽鐵之地,鉛鬆怪石,群水攸歸,萊夷作牧,貢篚以時,莫怠莫違,昔在文武,封呂於齊,厥土塗泥,在丘之營,五侯九伯,是討是征,馬殆其銜,禦失其度,周室荒亂,小白以霸,諸侯雖服,複尊京師,小白既沒,周卒陵遲,嗟茲天王,附命下土,失其法度,喪其文武,牧臣司青,敢告執矩。

※徐州

《尚書·禹貢》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貢惟土五色,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厥篚玄纖縞。

《春秋元命苞》曰:天弓星,主司弓弩,流為徐州,別為魯國,徐之為言舒也,言陰牧內安詳也

【箴】漢楊雄徐州箴曰:海岱伊淮,東海是渚,豫州之土,邑於蕃宇,大野既豬,有羽有蒙,孤桐蠙珠,泗沂攸同,降周任薑,鎮於琅琊,薑氏絕苗,田氏攸都,事猶細微,不慮不圖,禍如丘山,本在萌牙,牧臣司徐,敢告仆夫。

※兗州

《尚書·禹貢》曰:濟河惟兗州,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於濟漯,達於河。

《春秋元命苞》曰:五星流為兗州,兗之言端也,言隄精端,故其氣纖殺,分為鄭國。

《周官》曰: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其川河沛,其浸盧維,其利蒲魚。

【箴】漢楊雄兗州箴曰:悠悠濟河,兗州之宇,九河既導,雷夏攸處,草繇木條,漆絲絺紵,濟漯既通,降丘宅土,成湯五徙,卒都於亳,盤庚北度,牧野是宅,箕子歔欷,厥居為墟,牧臣司兗,敢告執書。

※豫州

《尚書·禹貢》曰:荊河惟豫州,厥貢漆枲絺紵,厥篚纖纊,錫貢磬錯,浮於洛。達於河。

《春秋元命苞》曰:鉤鈐星,別為豫州,豫之為言序也,言陰陽分布,各得處也。

《周官》曰: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其川滎洛,其浸波溠,其利林漆絲枲。

【箴】漢楊雄豫州箴曰:鬱鬱荊河,伊洛是經,滎嶓枲漆,惟用攸成,田田相拏,廬廬相距,夏殷不都,成周攸處,豫野所居,爰在鶉墟,四隩鹹宅,宇內莫如,毋曰我大,莫或餘敗,毋曰我強,靡克餘亡,王赧為極,實絕周祀,牧臣司豫,敢告柱史。

※雍州

《尚書·禹貢》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厥貢惟球琳琅玕,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

《春秋元命苞》曰:東井鬼星,散為雍州,分為秦國,東距殽阪,西有漢中,南含高山,北阻居庸,得東井動深之萌,其氣險也。

《春秋文燿鉤》曰:華岐以北,龍門積石,南至三危之野,雍州,屬魁星。

《太康地記》曰:雍州兼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氣雍閼,故取名焉。

《周官》曰: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曰[曰字衍。]嶽山,其澤藪曰弦蒲,其川涇汭,其浸洛,其利玉石。

【箴】漢楊雄雍州箴曰:黑水西河,橫截昆侖,邪指閶闔,盡為雍垠,上侵積石,下礙龍門,蓋安不忘危,盛不諱衰,牧臣司雍,敢告贅衣。

※益州

《春秋元命苞》曰:觜參流為益州,益之言隘也,謂物類並決,其氣急切決列也。

楊雄《蜀本紀》曰:蜀始王曰蠶叢,次曰伯雍,次曰魚鳧。

又曰:武都人有女,蜀王納以為妃,疾卒,葬於成都,作石鏡一枚,以表其墓。

《十三州誌》曰:蜀王杜宇,自號望帝。

左思蜀都賦曰:外負銅梁宕渠,內函要害膏腴。

【箴】漢楊雄益州箴曰:岩岩岷山,古曰梁州,華陽西極,黑水南流,秦作無道,三方潰叛,義兵征暴,遂國於漢,拓開疆宇,恢梁之野,列為十二,光羨虞夏,牧臣司梁,是職是圖,經營盛衰,敢告士夫。

※幽州

《周官》曰: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其澤藪曰貕養,其川河沛,[周禮職方氏作泲。]其浸菑時,其利魚鹽。

《春秋元命苞》曰: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幽之為言窈也,言風出入窈冥,敏勁易曉,故其氣躁急。

《釋名》曰: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

【箴】漢楊雄幽州箴曰:蕩蕩平川,惟冀之別,伊昔唐虞,實為平陸,周末薦臻,迫於獯鬻,六國擅權,燕趙本都,東限穢犭百,羨及東湖,[《初學記》八作胡。]彊秦北排,蒙公城疆,大漢初定,分狄之荒,元戎屢征,如風之騰,義兵涉漠,偃我邊萌,既定且康,複古虞唐,盛不可不圖,衰不可不忘,隄潰蟻穴,器漏藏亡,牧臣司幽,敢告侍旁。

※並州

《春秋元命苞》曰:營室流為並州,分為衛國之鎮,立為明山,並之為言誠也。精舍交並,其氣勇抗誠信也。

《太康地記》曰:並州不以衛水為號,又不以恒山為名,而雲並者,蓋以其在兩穀之間乎,韓魏趙謂之三晉,即並冀二州,是其地也。

《周官》曰:正北曰並州,其山鎮曰恒山,其澤藪曰昭餘祁,其川虖池嘔夷,其浸漆[周禮職方氏作淶。]易,其利布帛。

【箴】漢楊雄並州箴曰:雍別朔方,河水悠悠,北辟獯鬻,南界涇流,盡茲朔土,正真[《初學記》八作直。]幽方,自昔何為,莫敢不來貢,莫敢不來王,周穆遐征,犬戎不享,爰藐伊意,侵玩上國,宣王命將,攘之涇北,宗幽罔識,日用爽蹉,既不俎豆,又不幹戈,犬戎作難,斃於驪阿,太上曜德,其次曜兵,德兵俱顛,靡不悴荒,牧臣司並,敢告執綱。

※交州

《苗恭交廣記》曰:漢武帝元鼎中,開拓土境,北開朔方,南置交阯刺史,建安二年,南陽張津為刺史,交阯太守土燮表言,伏見十二州皆稱曰州,而交獨為交阯刺史,何天恩不平乎,若普天之下,可為十二州者,獨不可為十三州,詔報聽許,拜津交州牧,加以九錫,彤弓彤矢,禮樂征伐,威震南夏,與中州方伯齊同,自津始也。

《太康地記》曰:交州本屬楊州,取交阯以為名,虞之南極也,周有天下,越裳氏慕聖人之德,重九譯,貢白雉,秦滅六國,南開百越,置桂林象郡,以趙他為龍川令,因秦之末,自擅南裔,漢高革命,加以王爵,始變椎髻,襲冠冕焉。

【箴】漢楊雄交州箴曰:交州荒裔,水與天際,越裳是南,荒國之外,爰自開辟,不羈不絆,周公攝祚,白雉是獻,昭王陵遲,周室是亂,越裳絕貢,荊楚逆叛,大漢受命,中國兼該,南海之宇,聖武是恢,稍稍受羈,遂臻黃支,抗海三萬,來牽其犀,盛不可不憂,隆不可不懼,泉竭中虛,池竭瀨乾,牧臣司交,敢告執憲。

◇郡部

《風俗通》曰:周製,天子方千裏,分為縣,縣有四郡,故《左氏傳》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至秦始皇,初置三十六郡,以監縣。

應劭《漢官》曰:秦用李斯議,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國,陳魯齊吳是也,或以舊名,長沙丹陽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陽是也,或以川源,西河河東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有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樹生庭中,雁門雁之所育是也。

苗恭十四州記曰:秦兼天下,始皇二十六年,廢五等之爵,立郡縣之官,以公國為大郡,侯伯為小郡,大郡曰守,小郡曰尉,郡之言君也,今之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為元首,邑以載民,故取名於君,而謂之郡也。

【箴】後漢劉騊駼郡太守箴曰:有嬴駈除,焚典紀舊,蕩滅蕃畿,罷侯置守,秦發閭左,陳涉奮威,楚築乾谿,靈王不歸,征遐由近,可不肅祗,守臣司境,敢告執機。

※河南郡

應劭《漢官》雲,河南尹,所治周地,秦兼天下,置三川守,河雒伊也,漢更名河南,孝武皇帝,增雲太守,世祖中興,徙都雒陽,改號為尹,尹,正也。

謝承《後漢書》曰:華山鬆,為河南尹,優賢養民,興教崇化,至其剪治強宗。威烈不虧,遂見譖毀。

又曰:羊陟,遷河南尹,下車,計日受俸,嚐食乾飯茹菜,禁斷豪右囑讬。書疏不與交通,斷理冤徒,進用善士,節操者旌表異行。

《魏誌》雲:司馬芝為河南尹,抑強撫弱,私請不行,芝為教與群下曰:蓋君能設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聞也,夫設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聞,吏之禍也,君劣於上,吏禍於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

《傅子》曰:傅嘏為河南尹,治以德教為本,然持法有恒,簡而不可犯,見理識情,獄訟不任檟楚而得其實,不為小惠,有所薦達,及有大益於民,皆隱其端跡,若不由己。

又曰:樂廣為河南尹,郡中前廳,多怪病,後人皆於廊下督郵傳中治事,無敢在廳事者,唯廣處之,白日戶自閉,二子凱橫等懾怖,廣使掘牆孔,得狸乃絕。

【箴】後漢崔駰河南尹箴曰:茫茫天區,畫冀為京,商邑翼翼,四方是營,唐虞商周,河洛是居,成王郟鄏,以處鶉墟,諸夏勁強,是從是橫,徹我牆屋,而師尹不匡,霸奪其權,宗器以分,圖籍遷齊,九鼎入秦。

※京兆郡

《漢書》曰:趙廣漢為京兆尹,以和顏接士,事善,推功歸之下,曰:某掾屬所為,非二千石所及,吏皆輸寫心腹,無所隱匿。

又曰:張敞守京兆尹,尹自趙廣漢誅後,皆不稱職,京師寢廢,長安市偷盜尤多,百賈苦之,敞既視事,求問長安偷盜首長數人,居皆溫厚,出從僮仆,閭裏以為長者,敞皆召,既見責問,因貸其罪,乃署吏,令致諸偷以自贖,為置酒。小偷皆來賀之,飲醉,偷長陰以赭汙其衣裾,吏坐門閱,赭汙者輒收之,一日捕得數百人,由是枹鼓希鳴,市無偷盜。

又曰:王駿為京兆尹,成帝欲大用之,故試以政事,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遵王章王駿,皆有名,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後有三王。

【碑】後漢蔡邕京兆尹樊陵碑曰:於顯哲尹,誕德孔彰,膺帝休命,謂篤不忘,爰納忠式,規悟聖皇,欽崇園邑,大孝允光,九命車服,昭示采章,軒軺四牡,承祀蒸嚐,多士時貢,繇役永息,進路孔夷,民清險棘,同體諸舊,兆萌蒙福,惠垂無疆,守以罔極。

※宣城郡

陶氏家傳雲,陶汪,晉鹹康中為宣城內史,君從父猷,先為之,君到郡,乃招隱逸,廣開學舍,以此教民,民有向方者,則辟為掾吏,百姓歌之曰:人當勤學得主簿,誰使為之陶明府。

《晉中興書》曰:桓彝少孤,家貧,而性度高豁,不以簞瓢屑意,年在弱冠,便有知人之鑒,為宣城太守,百姓懷之。

沈約《宋書》曰:羊玄保為黃門郎,善弈棋,棋品第三,太祖亦好弈,數蒙引見。嘉其溫謹,與太祖賭郡,戲勝,以補宣城太守。

【詩】齊謝朓始之宣城郡詩曰:簪發逢嘉惠,教義承君子,心跡苦未並,憂歡將十祀,幸霑雲雨慶,方轡參多士,振鷺徒追飛,群龍難隸齒,烹鮮止貪競,共理屬廉恥,伊餘昧損益,何用祗千裏,解劍北宮朝,息駕南川涘,寧希廣平詠,聊慕華陰市。

又宣城郡內登望詩曰:借問下車日,匪直望舒圓,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山積棱[《文選》三十作陵。]陽阻,溪流春穀泉,威紆距遙甸,巉嵒帶遠天,切切陰風暮,桑柘起寒煙,悵望心已極,敞怳魂屢遷,結發倦為侶,平生早事邊,誰規鼎食盛,寧要狐白鮮,方棄汝南詔,[《文選》作諾。]言稅遼東田。

※會稽郡

司馬彪《續漢書》曰:任延拜會稽南部都尉,時年十九,迎吏見其少,皆驚,會稽多名士,延到官,皆聘請高行俊乂,警[後漢書六十六作敬。]待師友之禮。及掾吏貧乏,輒分俸祿,以賑給之。

《晉中興書》曰:諸葛恢為會稽太守,臨行,上為置酒,謂之曰:會稽,晉之關中,足食足兵,在於太守,以君有涖任之方,是以相屈,四方分崩,當匡振否運,治之所先,君為言之,恢陳謝,因對曰:今天下喪亂之餘,風俗淩遲,宜尊五美,屏四惡,進忠實之士,退浮華之黨,中宗深納之。

又曰:王彪之為鎮軍將軍會稽內史,加散騎常侍,居郡八年,豪強斂跡,亡戶出者三萬餘口。

又曰:王述作會稽太守,外白請諱,答曰:惟祖惟考,四海所知,過此無所複諱。

【啟】齊謝朓為王敬則謝會稽太守啟曰:臣本布衣,不謀遠大,折衝之勤不舉,燮理之義何階,常恐覆餗是貽,咎徵斯應,陛下繼曆勝統,日月重光,得以桓珪袞服,拜奉歲時,視濯獻牲,鞠躬郊廟,而鴻恩妄假,複授龜符,玉節邁於雙璜,表東侔於四履,臨邊三事,既謝張溫,潁川再撫,亦慚黃霸。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