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2   

《藝文類聚》正文 卷八十二·草部下

芙蕖菱蒲萍苔菰荻蓍茗茅蓬艾藤菜蔬葵薺蔥蓼

◇芙蕖

《爾雅》曰:荷,芙蕖,其莖茄,其葉葭,其本蔤,其花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子也。]的中薏,[子中心也。]的蓮實。

《廣雅》曰:菡萏,芙蓉也。

《周書》曰:藪澤已竭,即蓮藕掘。

《毛詩》曰: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又曰:隰有荷花。

《說文》曰:芰,菱也。

《管子》曰:五沃之土生蓮。

真人關令尹喜傳曰:真人遊時,各各坐蓮花之上,一花輒徑十丈。

《楚辭》曰:集芙蓉以為裳。

又曰:因芙蓉而為媒,憚褰衣而濡足。

又曰:搴芙蓉兮木末。

又曰:披荷稠之炅炅。

又曰:製芰荷以為衣。

又曰:荷衣兮蕙帶。

又曰:芙蓉始發雜芰荷,紫莖屏風文綠波。

洛神賦,灼若芙蓉出綠波。

《文選》:芙蓉散其華。

又曰:神飆自遠至,左右芙蓉披。

又曰:菡萏溢金塘。

又曰:魚戲新荷動。

又曰:神蔡止荷心。

《毛詩義疏》曰:的可磨以為散,輕身益氣,令人強健。

《拾遺記》曰:漢昭帝遊柳池,有芙蓉,紫色,大如鬥,花素葉甘,可食,芬氣聞車之內,蓮實如珠,宋起居注曰:泰始二年,嘉蓮一雙,駢花並實,合樹同莖。

《宋書》曰:臧質,字文含,[宋書七十四臧質傳作含文。]兵敗,走入南湖,無食,啖蓮,追至,質絡頸沈,出鼻,兵見,斬首傳京。

《搜神記》曰:王敦在武昌,鈴下儀仗生蓮花,五六日而落。

又曰:無錫上湖陂,陂吏丁初,雨止,見一少婦人,著青衣,戴傘,呼之不得,自投陂中,是大蒼獺,衣傘皆是荷花。

《萬歲曆》曰:太和二年,烏程縣閤下生蓮花。

顧啟期《婁地記》曰:婁門東南有華墩,陂中生千葉蓮花,其荷與眾蓮荷無異,菡萏色白,豈佛經所載者也。

王歆之《神境記》曰:九疑山過半路,皆行竹鬆下狹路,有清澗,澗中有黃色蓮花,芳氣竟穀。

《浮圖澄傳》曰:澄咒缽中青蓮花生。

《古今注》曰:一名水且,一名水芝,一名澤芝,一名水花。

《華山記》曰:山頂有池,池中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名華山。

【詩】江南可采蓮,荷葉何田田,魚戲荷葉東,魚戲荷葉西,魚戲荷葉南,魚戲荷葉北。

古詩曰: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晉傅玄歌詩曰:度江南,采蓮花,芙蓉增敷,曄若星羅,綠葉映長波,回風容與動纖柯。

又曰:煌煌芙蕖,從風芬葩,照以皎日,灌以清波,陰結其實,陽發其花,金房綠葉,素株翠柯。

晉陸筠芙蕖詩曰:綠房含青實,金條懸白璆,俯仰隨風傾,煒燁照清流。

晉張華荷詩曰:荷生綠泉中,碧葉齊如規,回風蕩流霧,珠水逐條垂,照灼此金塘,藻曜君玉池,不愁世賞絕,但畏盛明移。

梁簡文帝詠芙蓉詩曰:圓花一蒂卷,交葉半心開,影前光照曜,香裏蝶徘徊,欣隨玉露點,不逐秋風摧。

又采蓮詩曰:晚日照空磯,采蓮承晚暉,風起湖難度,蓮多摘未稀,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

梁朱超詠同心芙蓉詩曰:青山麗朝景,玄峰朗夜光,未及清池上,紅蕖並出房,日分雙帶影,風合兩花香,魚驚畏蓮折,龜上礙荷長,雲雨留輕潤,草木應嘉祥,徒歌涉江曲,誰見緝為裳。

梁劉緩詠江南可采蓮詩曰: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紅,楫小宜回逕,船輕好入叢,釵光逐影亂,衣香隨逆風,江南少許地,年年情不窮。

梁劉孝威和采蓮詩曰:金鏘木蘭船,戲采江南蓮,蓮香隔浦渡,荷葉[原訛芙,據馮校本改。]滿江鮮,房垂易入手,柄曲自臨盤,露花時濕釧,風莖乍拂鈿。

梁吳筠采蓮詩曰: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問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蓮,遼西三千裏,欲寄無因緣,原君早旋反,及此荷花鮮。

梁沈約詠芙蓉詩曰:微風搖紫□,輕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綠,待我汎紅光。

又詠新荷應詔曰:勿言草卉賤,幸宅天地中,微根才出浪,短幹未搖風,寧知寸心裏,蓄紫複含紅。

梁江洪詠荷詩曰:澤陂有微草,能花複能實,碧葉憙翻風,紅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讬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應與飛蓬匹。

陳祖孫登詠城巉中荷詩曰:白水麗金肩,青荷承日暉,葉似〈王還〉城蓋,香亂上橋衣,岸高知水落,影合見菱稀,猶疑涉江處,空望采蓮歸。

又賦得涉江采芙蓉詩曰:浮照滿川漲,芙蓉承落光,人來間花影,衣渡得荷香,桂舟輕不定,菱歌引更長,埰采嗟離別,無暇緝為裳。

隨殷英童詠采蓮詩曰:蕩舟無數伴,解纜自相催,汗粉無傭拭,風裙[原字壞,據馮校本補。]隨意開,棹移浮荇亂,船進倚荷來,藕絲牽作縷,蓮葉捧成杯。

【賦】後漢閔鴻芙蓉賦曰:乃有芙蓉靈草,載育中川,竦脩幹以陵波,建綠葉之規圓,灼若夜光之在玄岫,赤若太陽之映朝雲,乃有陽文脩嫮,傾城之色,楊桂枻而來遊,玩英華乎水側,納嘉實兮傾筐,珥紅葩以為飾,盛桃夭而歌詩,申關雎以自敕,嗟留夷與蘭芷,聽鶗窸而不鳴,嘉芙蓉之殊偉,讬皇居以發英。

魏陳王曹植芙蓉賦曰: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靈,結脩根於重壤,泛清流以擢莖,其始榮也,皎若夜光尋扶桑,其揚暉也,晃若九陽出暘穀,芙蓉蹇產,菡萏星屬,絲條垂珠,丹榮加綠,焜焜韡韡,爛若龍燭,觀者終朝,情猶未足,於是狡童媛女,相與同遊,擢素手於羅袖,接紅葩於中流。

吳蘇彥芙蕖賦曰:偉芙蓉之菡萏,耀煒燁之丹花,舒紅采於綠沼,映的皪於朱霞。

晉孫楚蓮花賦曰:有自然之麗草,育靈沼之清瀨,結根低於重壤,森蔓延以騰邁,爾乃紅花電發,暉光燁燁,仰曜朝霞,俯照綠水,潛緗房之奧密兮,含珍藕之甘腴,攢聚星列,纖離相扶。

晉潘嶽蓮花賦曰:偉玄澤之普衍,嘉植物之並敷,遊莫美於春台,華莫盛於芙蕖,於是惠風動,衝氣和,眄清池,玩蓮花,舒綠葉,挺纖柯,結綠房,列紅葩,仰含清液,俯濯素波,脩柯婀娜,柔莖苒弱,流風徐轉,回波微激,其望之也,曄若皦日燭昆山,其節之也,晃若盈尺映藍田。

晉夏侯湛芙蓉賦曰:臨清池以遊覽,觀芙蓉之麗華,潛靈藕於玄泉,擢脩莖乎清波,煥然蔭沼,灼爾星羅,若乃回縈外散,菡萏內離,的出豔發,葉恢花披,綠房翠蒂,紫飾紅敷,黃螺圓出,垂蕤散舒,纓以金牙,點以素珠,固陂池之麗觀,尊終世之特殊,爾乃采淳葩,摘圓質,析碧皮,食素實,味甘滋而清美,同嘉異乎橙橘,參嘉果以作珍,長充禦乎口實。

晉潘嶽芙蓉賦曰:蔭蘭池之豐沼,育沃野之上腴,課眾榮而比觀,煥卓犖而獨殊,狎獦雲布,窋吒星羅,光擬燭龍,色奪朝霞,丹煇拂紅,飛鬢垂的,斐披赩赫,散煥熠爚,流芬賦采,風靡雲旋,布濩磊落,蔓衍夭閑,發清陽而增媚,潤白玉而加鮮。

宋傅亮芙蓉賦曰:考庶卉之珍麗,寔總美於芙蕖,潛幽泉以育藕,披翠蓮而挺敷,汎輕荷以冒沼,列紅葩而曜除,徼旭露以滋采,靡朝風而肆芳,表麗觀於中沚,播鬱烈於蘭堂,在龍見而萌秀,於火中而結房,豈呈芬於芷蕙,將越味於沙棠,詠三閭之披服,美蘭佩而荷裳,伊玄匠之有瞻,悅嘉卉於中渠,既暉映於丹墀,亦納芳於綺疏。

宋鮑昭芙蓉賦曰:感衣裳於楚賦,詠夏思於陳詩,訪群英之豔絕,摽高名於澤芝,青房兮規接,紫的兮圖羅,樹妖遙之弱幹,散菡萏之輕柯,上星光而倒景,下龍鱗而隱波,戲錦鱗而夕映,濯繡羽而景過,結遊童之湘吹,起艕妾之□[○本集作吳。]歌,被碧塘之周流,繞金渠之空曲,排積霧而楊芬,鏡洞泉而含綠,葉折水而為珠,條集露而成玉,潤蓬山之瓊膏,暉蔥河之銀燭,冠五華於仙草,超四照於靈木。

梁簡文帝采蓮賦曰:望江南兮清且空,對荷華兮丹複紅,臥蓮葉而覆水,亂高房而出叢,楚王暇日之歡,麗人妖豔之質,且棄垂釣之魚,未論芳蘋之實,唯欲回渡輕船,共采新蓮,傍斜山而屢轉,乘橫流而不前,於是素腕舉,紅袖長,回巧笑,墮明璫,荷稠刺密,亟牽衣而綰裳,人喧水濺,惜虧朱而壞妝,物色雖晚,徘徊未反,畏風多而榜危,驚舟移而花遠,歌曰:常聞蕖可愛,采擷欲為裙,葉滑不留綖,心忙無假薰,千春誰與樂,唯有妾隨君。

梁元帝采蓮賦曰:紫莖兮文波,紅蓮兮芰荷,綠房兮翠蓋,素實兮黃螺,於時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故以水濺蘭橈,蘆侵羅衤廌,菊澤未反,梧台迥見,荇濕霑衫,菱長繞釧,泛柏舟而容與,歌采蓮於枉渚,歌曰: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因持薦君子,原襲芙蓉裳。

梁昭明太子芙蓉賦曰:色兼列采,體繁眾號,初榮夏芬,晚花秋曜,興澤陂之徽章,結江南之流調。

梁江淹蓮花賦曰:蕊金光而池色,藕冰折而玉清,戴紅蓮以吐秀,披終華以舒英,故河北棹歌之姝,江南采菱之女,春水廣兮楫潺湲,秋風駃兮舟容與,看縹芰兮出波,攬緗蓮兮映渚。

【頌】顏延之碧芙蓉頌曰:澤芝芳豔,擅奇水屬,練氣紅荷,比符縹玉,棹麗滄池,飛映雲屋,實紀仙方,名書靈躅。

【讚】晉郭璞芙蓉讚曰:芙蓉麗草,一曰澤芝,泛葉雲布,映波赮熙,伯陽是食,饗比靈期。

【表】晉範寧為豫章郡守,新淦縣聽事前陸地,生一蓮花,入冬花,十六年,更生四枚,今年複生二十六枚,鮮明可愛。

【啟】劉表[按當作孝。]威謝東宮賚藕啟曰:色華玉樹,味奪瓊漿,根出楊池,聞之僮約,子為靈散,得自莊篇,楚後江萍,秦公海棗,凡厥水羞,莫敢相輩。

◇菱

《說文》曰:菱,{艸陵}也。

《廣誌》曰:钜野大於常{艸陵},淮漢以南,凶年以菱為蔬,猶以橡為資也。

《周官》曰:冬食{艸陵}藕棗栗杼實。

《國語》曰: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屬之曰:祭我必以芰,[屈到,楚卿也,宗老,家臣也,屬,讬也。]《楚辭》曰:製芰荷以為衣。

《呂氏春秋》曰:杜厲叔事莒公,自以為不見知,居於海上,夏食菱芡,冬食橡栗,莒公有難,將死之,其友曰:不知故去,今往死之,是知與不知無別也,厲叔曰:吾將以醜後世人主不知其臣者也。

《幽明錄》曰:東平呂球,豐財美貌,乘船至曲阿湖,值風不得行,泊菰際,見一少女,乘船采菱,舉體皆衣荷葉,因問姑非鬼耶,衣服何至如此,女則有懼色,答雲,子不聞荷衣兮蕙帶,倏而來兮忽而逝乎,然有懼容,回舟理棹,逡巡而去,球遙射之,即獲一獺,向者之船,皆是蘋蘩蕰藻之葉,見老母立岸側,如有所候望,見船過,因問雲,君向來,不見湖中采菱女子耶,球雲近在後,尋射,複獲老獺,居湖次者,鹹雲,湖中常有采菱女,容色過人,有時至人家,結好者甚眾。

【詩】梁簡文帝采菱詩曰:菱花落複含,桑女罷新蠶,桂棹浮星艇,徘徊蓮葉南。

梁費昶采菱詩曰:妾家五湖口,采菱五湖側,玉麵不關妝,雙眉本翠色,日斜天欲暮,風生浪未息。

梁江淹采菱詩曰:秋日心容與,涉水望碧蓮,紫菱亦可采,試以緩愁年,參差萬葉下,泛漾百流前,高采溢通壑,香氛麗廣川,歌出棹女曲,舞入江南弦。

梁陸罩采菱詩曰:參差雜荇枝,田田競荷密,轉葉任香風,舒花影流日,戲鳥波中蕩,遊魚菱下出,不與文王嗜,羞持比萍實。

梁江洪采菱詩曰:風生綠葉聚,波動紫莖開,含花複含實,正待佳人來。

又曰:白日和清風,輕雲雜高樹,忽然當此時,采菱複相遇。

【啟】梁庾肩吾謝賚菱啟曰:上林紫水,雜蕰藻而俱浮,雲夢清池,間芙蓉而外發,珍逾百味,來薦晝盤,恩重千金,遂沾菲席,淩霜朱橘,愧此開顏,含露蒲桃,慚其不饣肙。

◇蒲

《山海經》曰:孟於之山,其上多蒲。

《爾雅》曰:莞,符離,其上蒚,[今水中莞蒲,可作席也。]

《毛詩》曰:彼澤之陂,有蒲與菅。

又曰:魚在在藻,依於其蒲。

《左傳》曰:齊侯澤之雚蒲,舟鮫守之,不與民共。

又曰:臧文仲妾織蒲。

古歌曰:蒲葉何離離。

《離騷》曰:抽蒲兮陳坐,援英兮為蓋。

《文選》:新蒲含紫茸。

又曰:新蒲節轉促。

《史記》,[馮校本雲,史記不書獻蒲事,今見文選潘安仁西征賦野蒲變而為脯注。]趙高將為亂,先設驗,獻蒲以為脯,惑二世,有言蒲者,誅之。

《漢書》:路溫舒父為裏監門,使溫舒牧羊,乃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

又曰:元帝疾,時史丹以親密侍疾,唯上獨寢,直入臥內,頓首伏青蒲上,[青,綠,蒲,席也。又以蒲青為席,鋪地也。]《東觀漢記》曰:劉寬遷南陽太守,溫仁多恕,吏民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已。

《秦記》曰:符洪之先,居武都,家生蒲,長五丈,狀如竹,鹹異之,謂之蒲家,因以氏焉,洪後以讖文草付應王,遂改姓苻[原訛符,據馮校本改。]氏。

《續述征記》曰:烏常沉湖[齊人謂湖為沉。]中,有九十台,皆生結蒲,雲秦始皇遊此台,結蒲係馬,自此蒲生則結。

《幽明錄》曰:河東常醜奴,將一小兒,湖邊拔蒲,暮恒宿空田舍中,時日向暝,見一少女子,姿容極美,乘小船,載蓴,逕前投醜奴舍寄住,因臥,覺有臊氣,女已知人意,便求出戶,變為獺。

【詩】古詩曰:青蒲綠蒂,生我池中。

齊謝朓詠蒲詩曰:離離水上蒲,結水散為珠,初萌實雕俎,暮蕊雜椒塗,所嗟堂上曲,遂鑠黃金軀。

梁元帝賦得蒲生我池中詩曰:池中種蒲葉,葉影蔭池濱,未好中宮薦,行堪隱士輪,為書聊可截,匹柳複宜春,瑞葉生符苑,鏤璧獻周人。

◇萍

《爾雅》曰:蘋,萍也,其大者曰蘋。

《周禮》曰:穀雨一日,萍始生,萍不生,陰氣增盈。

《秋官》曰:萍氏,掌禁川遊者,萍草無根,取名不沈溺。

《異術》曰:萬年血為萍。

古詩曰:泛泛江漢萍,漂蕩水無根。

《江賦》曰:萍實時出而漂泳。

《東都賦》:發蘋藻潛魚。

《風賦》:起青蘋之末。

何晏詩曰:原為綠蘋草,讬身寄清池。

劉靈曰: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水之載浮萍。

王逸曰:自比如萍,隨水浮遊。

《本草經》曰:水萍一名水華,味辛寒,治暴熱,身癢下水,烏鬢發,久服輕身,一名水簾。

《毛詩》曰:於以采蘋,南澗之濱。

《禮記月令》曰:季春之月,萍始生。

《呂氏春秋》曰:菜之美者,昆侖之蘋。

《家語》曰:楚昭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鬥,圓而赤,直觸王舟,舟人取之,問群臣,莫能識之,使問孔子,孔子曰:此謂萍實,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能獲焉,王遂食,大美。又遣問孔子,何以知之,子曰:吾昔過陳,聞童謠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鬥,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吾是以知之。

《淮南子》曰:夫萍樹根於水,木樹根於土。

【詩】晉司馬彪萍詩曰:汎汎江漢萍,飄蕩永無根。

梁庾肩吾賦得池萍詩曰:風翻乍青紫,浪起時疏密,本欲歎無根,還驚能有實。

【賦】晉夏侯湛浮萍賦曰:步長渠以遊目,覽隨波之微草,既紛潎以澄茂,羌孤生於靈沼,罔纖根以自滋,乃逸蕩乎波表,散圓葉以舒形,發翠采以含縹,蔭脩魚之華鱗,翳蘭池之清潦,既澹淡以順流。又雍容以隨風,有纏薄於崖側,或回滯乎湍中,紛上下而靡常,漂往來其無窮,停不安處,行無定軌,流息則寧,濤擾則動,浮輕善移,勢危易蕩。

晉蘇彥浮萍賦曰:餘嚐汎舟遊觀,鼓楫川湖,睹浮萍之飄浪,乃觸水而自居,體任適以應會,亦隨遇而靡構,伊弱卉之無心,合至理之冥符。

【讚】郭璞萍讚曰:萍之在水,猶卉植地,靡見其布,漠爾鱗被,物無常讬,孰知所寄。

【論】晉杜恕篤論曰:夫萍與菱之浮,相似也,菱植根,萍隨波,是以堯舜歎巧言亂德,仲尼惡紫之奪朱。

◇苔

《爾雅》曰:藫,石衣也。

《說文》曰:苔,水衣也。

《淮南子》曰:窮穀之汙,生青苔。

《風土記》曰:石發,水衣也,青綠色,皆生於石。

遊名山誌曰:石篢[《太平禦覽》一千作簀,按據禦覽四十七引賀循會稽記,當作簣。]山,緣崖而上,高百許丈,裏悉青苔,無別草木。

《古今注》:苔或紫或青,一名員蘚,一名綠錢,一名綠蘚。

《拾遺記》曰:晉武帝時,租梨園[《太平禦覽》一千作祖梨國。]獻蔓苔,亦曰金苔,亦曰夜明苔。

江文通詩曰:青苔日夜黃。

江賦,綠苔鬖髿乎研上,[研,石也。]

江淹青苔賦,鑿山楹為室,有老苔焉。

天台山賦,踐莓苔之滑石。

古詩,青苔依空牆。

【詩】梁沈約詠青苔詩曰:緣階已漠漠,汎水複綿綿,微根知欲斷,輕絲似更聯。

梁庾肩吾新苔詩曰:隨潮染岸石,逐脈聚浮查,徒令阿穀麗,停筐不汰沙。

【賦】江淹青苔賦曰:嗟青苔之依依,無色類而可方,必居閑而就寂,似幽意而深傷,故其處石則鬆栝交陰,泉雨長注,橫澗俯視,崩壁仰顧,若其在水,則鏡帶湖沼,綿匝池林,春塘秀色,陽烏好音,乃生水而搖蕩,遂出波而沉淫。

◇菰

《說文》曰:蔣,菰也。

《廣雅》曰:蔣菰,其米謂之彫胡。

《廣誌》曰:菰可以為席,溫於蒲,生南方。

《莊子》曰:孔子之楚,舍於蟻丘之蔣。

《禮記》曰:十月收水澤之賦。

江賦曰:泛泛之遊蔣。

吳都賦,菰穗彫胡,菰子作餅。

宋玉之,[《太平禦覽》九百九十九作賦曰二字。]主人女為炊彫胡飯。

【詩】梁沈約詠菰詩曰:結根布洲渚,垂葉滿皋澤,匹彼露葵羹,可以留上客。

◇荻

《爾雅》曰:菼,薍也,[似葦而小。]

《毛詩》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詩疏義》曰:薍或謂之荻,至秋堅成,謂之雚也。

焦贛《易林》:剝之坤曰:從風縱火,荻芝俱死。

《漢書》曰:董偃見寵館陶公主,安陵袁叔謂偃曰:顧成廣遠,無宿宮。又有荻竹藉田,足下何不白主,獻長門園於上,此上所欲也。

《抱樸子》曰:吳世有姚光者,有火術,吳主身臨試之,積荻數千束,光坐其上。又以數千束荻累之,因猛風燔之,火盡,光端坐灰中,振衣而起。

晉中興書徵祥說曰:童謠雲,官家養蘆化成荻,蘆生不止自成積,是時盧循竊據廣州,國未能討,因而用之,是官養之蘆也,荻猶敵也。

《毛詩》: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

又曰:誰謂河廣,一葦航之。

又曰:有漼者淵,雚葦淠淠。

《禮記》曰:七月納材葦。

《呂氏春秋》:季秋之月,命虞人材葦供國。

搜神記,朽葦化蛩也。

《毛詩》曰:毳衣如菼,[菼,蘆荻也。]

又八月雚葦。

《異苑》曰:盧龍將攻京師,謠曰:十丈瓦屋,蘆作柱,薤作欄。

郭璞奏曰:不宜禁荻地,禮雲,名山大澤不封,蓋欲以民通財共利,不獨專之也。

【詩】梁元帝賦得春荻詩曰:翠菼玉池前,遙映江南蓮,非秋無有眊,未燒不生煙。

【詔】宋武帝詔曰:少府前歲所封諸洲蘆荻,可開以利民。

◇蓍

《逸禮》曰:天子之蓍九尺炁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蓍千歲三百莖者,先知也。

《史記》曰:天下和平,蓍莖長一丈,其聚生百莖,共根,今世取蓍,八十莖,長八尺,即難得矣,得六十莖,長八尺,即可用。

洪範五行曰:蓍之言為耆也,百年一本生百莖,此草木之壽,亦知吉凶者,聖人以問鬼神。

《淮南子》曰:上有叢蓍,下有伏龜。

【詩】梁範筠詠蓍詩曰:數奇不可偶,性直誰能紆,禎蔡伏靈異,祥雲降溫腴。

【賦】晉傅玄蓍賦曰:春邁衡德於青陽,混百卉而萌生,逮朱夏而修茂,暨商秋而堅貞,雖離霜而未彫,與潛龜乎通靈,於是原極以道,極形以度,以類萬物之情,以通天下之故,豈唯終始於事業,乃參天而倚數,棄原野之蕭條,升雲階而內禦,運茲莖於掌握,爻象形而星布,信鉤深而致遠,實開物而成務。

◇茗

《爾雅》曰:檟,苦茶,[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

《吳誌》曰:孫皓每饗宴坐席,無能否,每率以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韋曜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密賜茶茗以當酒。

吳興記曰:烏程縣西有溫山,出禦荈。

《續搜神記》曰:晉孝武帝世,宣城人秦精,嚐入武昌山中采茗,忽見一人,身長一丈,通體皆毛,精見之大怖,毛人徑牽其臂,將至山曲大叢茗處,放之便去,須臾複來,乃探懷中橘與精,精甚怖,負茗而歸。

《異苑》曰:剡縣陳務妻,少寡,與二兒為居,宅中先有古塚,每日作茗摶,輒先以著墳上,二子患之,曰:古墓何知,徒以勞意,欲掘除之,母苦禁乃止,夜即夢見一人,自說沒來三百餘年,謬蒙惠澤,賢二子恒欲見毀,相賴保護,雖潛壤與朽骨,敢忘翳桑之報,明日晨興,於外屋得錢十萬,似久埋者,而貫皆新,提還告其兒,並有慚色,自是設饌愈謹。

【賦】晉杜育荈賦曰:靈山惟嶽,奇產所鍾,厥生荈草,彌穀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靈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則〈山氏〉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澤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沬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茅

《爾雅》曰:蔌杜,茅也。

《說文》曰:菅,茅也。

《易》曰:拔茅連茹,以其彙,征吉。

茅蘋一名茹子。

又曰:藉用白茅,無咎,天官甸師,祭祀供蕭茅。

《尚書·禹貢》曰:荊州包匭菁茅。

《毛詩》曰:白華菅兮,白茅束兮。

又曰:野有死麕,白茅苞之。

又曰:晝爾於茅,宵爾索綯。

《左傳》曰:齊侯伐楚,謂楚曰: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典錄曰:武王伐殷,微子啟肉袒麵縛,牽羊把茅,膝行而前。

《六韜》曰:呂尚坐茅而漁。

尹《文子》曰:堯為天子,土階三尺,茅茨不翦。

《屍子》曰:殷湯救旱,素車白馬,身嬰白茅,以身為牲。

《莊子》曰:小巫見大巫,拔茅而棄,此其所以終身弗如。

《離騷》曰:索靈茅以蓬蓴。

又曰:蘭芷變而不芬兮,荃蕙化而為茅。

《史記·封禪書》曰:管仲說桓公雲,古之封禪,江淮間,一茅三節,所以為藉也。

吳錄《地理誌》曰:桂陽郴縣,有菁茅,可染布,零陵有香茅,任土貢之。

沈約《宋書》曰:有三脊茅,生石頭西岸,江夏王義恭,累表勸封禪,上甚悅。

【詩】梁簡文帝香茅詩曰:銅律與鳴琴,俱稱類君子,豈若江淮間,發葉超眾美,珍同自牧歸,茅因彙征起,豈獨邁秦蘅,方知蔑沅芷。

梁定襄侯蕭祗詠香茅詩曰:鶗窸芳不歇,霜繁綠更滋,擢本同三脊,流芳有四時,粗根縮酒易,結解舞蠶遲,終當入楚貢,豈羨詠陳詩。

◇蓬

《毛詩》曰:彼茁者蓬。

又曰:首如飛蓬。

蕪城賦,蔌蔌風威,孤蓬自振,驚沙坐飛。

《列子》曰:見百歲髑髏,搴蓬而指之。

《曾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皆黑。

《商君書》曰:今夫飛蓬,飄風而行千裏,乘風之勢也。

《禮》曰:桑弧蓬矢。

《莊子》曰:斥鷃翱翔蓬蒿之間。

古詩,轉蓬離本根,飄之畏長風。

又曰:孤蓬轉霜根。

《離騷》:蓬艾親人,禦於茅[《太平禦覽》九百九十七作第。]兮。

魯哀公失國,[按本條《太平禦覽》九百九十七作晏子,此脫書名。又按哀晏子春秋作昭。]走齊,公問焉,曰:子之年甚少矣,道至於此乎,吾少之時,多愛我者,吾體[禦覽作禮。]不親,人多諫者,吾忘[禦覽作忌。]不能用,是內無弼,外無輔,輔弼無人,諂諛甚眾,譬之猶秋蓬也,孤其根本,密其枝葉。

《尚書大傳》曰:子夏作壤室,編蓬戶,彈琴瑟其中,以歌先王之風,淮南子曰:見飛蓬轉而知為車。

《三輔決錄》曰:張仲蔚,平陵人也,與同郡魏景卿,俱隱身不仕,所居蓬蒿沒人。

【詩】魏曹植詩曰: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何意回飆舉,吹我入雲中,高高上無極,天路安可窮,類此流宕子,捐軀遠從戎,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複道,沉憂令人老。

晉司馬彪詩曰:百草應節生,含氣有深淺,秋蓬獨何辜,飄颻隨風轉,長飆台飛薄,吹我之四遠,搔首望故株,邈然無由反。

◇艾

《爾雅》曰:艾,冰台也。

《毛詩》曰: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莊子》曰:越王子搜,逃乎丹穴,越國無君,求王子搜不得,從之丹穴,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

崔寔月令曰:三月可采艾。

博物誌,削冰至圓以向日,以艾於後承其影,得火。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楚辭》曰:蕭艾於篋笥,謂蕙芷而不香。

《離騷》曰:扈服艾以盈腰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又曰: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艾。

漢武內傳,西王母神仙次藥,有靈叢艾。

【賦】孔璠之艾賦曰:良藥弗達,妙針莫宣,奇艾急病,靡身挺煙,治匪君臣,得用神火,振淹固於一爛,氣絕息乎無假,淳建投而招祟,鉗椒檮而貽禍,伊茲艾之淑粹,仍索質於中野,嗟乎貞灰與邪燼迭禦,芳煙與苦蘭競薰,是以艾正而賤,蘭妖而珍,故言堯則桀對,舉蘭則艾因。

【讚】孔璠之艾讚曰:藹藹靈艾,蔚彼脩阪,混區群卉,理深用遠。

◇藤

《爾雅》曰:諸慮,山櫐,[今江東呼櫐為藤,藤似葛而粗大也。]

廣雅曰:藟,藤也。

《毛詩》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山海經》曰:卑山其上多櫐,[今狸豆之屬。]

南方草物狀曰:浮沉藤,生子大如齏甌,正月華色,仍連著實,十月臈月熟,色赤,生食之甜酢,生交阯九真,含蘭子藤,生緣樹木,正二月花色,四五月熟,實如{莉木},赤如雄雞冠,取生食之,味淡泊,出交阯合浦,野聚藤,緣樹木,二月花色,仍連著實,五六月熟,子大如羹甌。俚民煮食,其味甜酢,出蒼梧,{艸椒}藤生金封山,俚人往往賣之,其色正赤,出興古。

裴氏《廣州記》曰:土人伐船為業,隨樹所在,就以成槽,皆去水難遠,動有數裏,山生草,名為膏藤,津汁軟滑,無物能比,以此導地,牽之如流,亦五六丈舡,數人便運。

《臨海異物誌》曰:鍾藤,附樹作根,軟弱,須緣樹而作,藤既纏裹,樹便死,且有惡汁,尤令速朽也,藤盛成樹,若木自然,大者或至十圍。

又曰:{艸椒}藤,圍數寸,重於竹,可以為杖蔑,以縛船,及以為席,勝於竹也。

王歆始興記曰:晉中朝,有質子將歸,忽有人寄其書,告曰:吾家在觀亭,亭廟石間有懸藤,君至叩藤,家人自出,歸者如其言,果有二人出水取書,並曰:江伯令君前,入水,見屋舍甚麗,今俗鹹言觀亭有江伯神也。

顧微《廣州記》曰:{艸椒}[《太平禦覽》九百九十五作科。]藤,如栟閭,葉疏破,皮青,多棘刺,高五六丈者,如五六寸竹,小者如筆管竹,類有十許種,續遊,[禦覽作斷。]草藤也,一曰諾藤,二[禦覽作一。]曰水藤,山行渴,則斷取汁飲之,治人體有損絕,沐則長發,去地一丈斷之,輒更生根至地,永不死。

《異苑》曰:永陽縣有山,壁立千仞,岩上有石室,路右名為神農窟,窟前百藥,叢茂,莫不畢備。又別有異藤,花形似菱菜,朝紫,中綠,晡黃,暮青,夜赤,五色迭耀。

【詩】梁簡文帝詠藤詩曰:纖條寄喬木,弱影掣風斜,標春抽曉翠,出霧掛懸花。

◇菜蔬

《毛詩》曰:其蔌維何,惟筍及蒲。

又曰:我有旨蓄,亦以禦冬。

《爾雅》曰:菜謂之蔬,不熟曰饉。

周禮,春官曰:春入學,舍采合舞。

《禮記》曰: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務蓄菜。

《論語》曰: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齋如也。

《孔叢子》曰:菜謂之蔬。

《莊子》曰:顏回不茹葷三月。

《呂氏春秋》曰:菜之美者,壽木之華,赤木之葉,餘瞀之南,有菜名嘉樹,其色若碧。

漢書西域傳曰:罽賓地溫和,冬食生菜。

《魏誌》曰:倭國地溫和,冬夏食生菜。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曰:仙之上藥,有碧海之琅菜。

王充《論衡》曰:董仲舒讀春秋,三年不窺園菜。

《孝子傳》曰:洛陽公輦水作漿,兼以給過者,公補屩,不取其直,天神化為書生,問公何不種菜,曰:無種,即遺數升,公種之,化為白璧,餘皆為錢,公得以娶婦。

大夫有汙豬之宮,雖有美菜,有義之士不食。

莊子,宣尼窮於陳蔡之間,顏回擇菜。

《文選》:野有菜蔬之色。

《儀禮》曰:婚禮,舅姑既沒,則婦三月乃奠菜蔬,蓋用待告。

《漢書》:張竦曰:古叛逆之國,瀦其宮室,以為汙池,名曰凶墟,雖生菜蔬而民不食。

菜之美者,具區之菁。

範宣挑菜,傷指,大啼曰:身體發膚,不敢毀傷,故啼。

蜀都賦,五肉七菜,勝掩腥臊。

《廣州先賢傳》:丁密,蒼梧人,非家織布不衣,非己耕種菜果不食。

杜蘭香別傳曰:香降張碩,齎瓦榼酒,七子樏,樏多菜而無他味,亦有世間常菜,輒有三種色,或丹或紫,一物與海蛤相象,並有非時菜,碩雲,食之亦不甘,然一食七八日不饑。

【啟】梁皇太子謝敕賚河南菜啟曰:海水無波,來因九譯,周原澤洽,味備百羞,堯韭未儔,姬歜非喻。

又謝敕賚大菘啟曰:吳愧千裏之蓴,蜀慚七菜之賦,是知泮宮采茆,空入魯詩,流火烹葵,徒傳豳曲。

◇葵

《說文》曰:葵,菜也。

七啟曰:芳孤精擇,[《文選》三十四作粺。]霜蓄霜葵。

《文選》:青青園中葵,凝露待日晞。

又言,譬如後園葵,有葉待秋霜。

又曰:無以肉食資,取笑葵與藿。

豳風曰:七月烹葵及菽。

《左傳》:仲尼曰:鮑莊子之智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莊子居亂,不能危行言遜,以致刖足。]

《師曠占》曰:黃帝問師曠,曰:欲知牛馬貴賤,秋葵下小葵生,牛馬貴,大葵不蟲,牛馬賤。

《史記》曰:公儀休為魯相,食葵而美,拔其園葵棄之。

《韓詩外傳》曰:魯監門女嬰,相從績,中夜泣曰:衛世子不肖,是以泣,其偶問其故,曰:宋司馬得罪於宋,出奔於魯,馬佚,食吾園葵,是歲亡利一半,由是觀之,禍福相及也。

《列女傳》曰:魯漆室女倚柱而嘯,鄰婦曰:欲嫁乎,曰:吾憂魯君老而太子少也,婦曰:此魯大夫之憂,女曰:昔晉客舍吾家,係馬於園,馬佚,踐吾園葵,使吾終歲不厭葵味。

《列仙傳》曰:丁次都,不知何許人,為遼東丁氏作人,丁氏常使買葵,冬得生葵,問何得此葵,雲從日南買來。

《異苑》曰:符堅將欲南師,夢葵生城內,明以問婦,婦曰:若征軍遠出,難為將也。

《博物誌》曰:陳葵子微炒,令爆吒,散著熟地中,遍踏之,朝種暮生,遠不過宿。

北齊彭城王攸在郡,王氏種葵三畝,被人盜之,王密令書葵葉,明旦市看之,遂得偷者。

【詩】古詩,采葵莫傷根,傷根葵不生,結友莫羞貧,羞貧友不成。

晉陸機園葵詩曰:種葵北園中,葵生鬱萋萋,朝榮東北傾,夕穎西南晞,靈露垂鮮澤,朗日耀其暉,時逝和風戢,歲暮傷飆飛,曾露無溫液,嚴霜有凝威,幸蒙高墉德,玄景蔭素蕤,豐條並春盛,落葉後秋衰,慶彼晚彫福,忘此孤生悲。

又詩曰:翩翩晚彫葵,孤生寄北蕃,被蒙覆露惠,微軀後時殘,庇足同一智,生理各萬端,不若聞道易,但傷知命難。

◇薺

《爾雅》曰:{艸折}蓂,大薺,[似薺,葉細。]

又曰:蒫,薺實。

《說文》曰:薺草可食也。

《毛詩》曰: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禮記》曰:孟夏之月,靡草死,[薺,亭曆之屬也。]

《淮南子》曰:薺夌[《太平禦覽》九百八十作麥,下條同。]冬生而夏死。

《抱樸子》曰:薺夌大{艸秝},仲夏而枯。

【賦】夏侯湛賦曰:寒冬之日,餘登乎城,跬步北園,睹眾草之萎悴,覽林果之零殘,悲纖條之槁摧,湣枯葉之飄殫,見芳薺之時生,被畦疇而獨繁,鑽重冰而挺茂,蒙嚴霜以發鮮,舍盛陽而弗萌,在太陰而斯育,永安性於猛寒,羌無寧乎暖燠,齊精氣於款凍,均貞固乎鬆竹。

齊卞伯玉薺賦曰:終風掃於暮節,霜露交於杪秋,有萋萋之綠薺,方滋繁於中丘,《禮記》曰:凡進食之禮,蔥渫處末。

又曰:膾春用蔥,脂用蔥,為君子擇蔥薤,如[《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七作必。]絕其本末。

《爾雅》茖,山蔥,細莖大葉。

劉向別傳[《太平禦覽》九百八十作錄。]曰:都尉有種蔥書,曹公既與先生言,細人覘之,見其拔蔥,[按曹公以下,《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七引,作華陽國誌,當另條。]

《莊子》曰:徐無鬼見武侯曰:先生居山林,厭蔥韭,今老欲甘酒肉之味耶。

又曰:春月飲酒加蔥,以通五髒。

《春秋元命包》曰:天門山上有蔥,所種畦瀧悉著,行人拔取者悉絕,若精神而求,即不拔自出,奇異辛香。

《漢書》:龔遂勸民,令人一口,種五十本蔥,一畦韭,百本薤。

《西河舊事》曰:蔥嶺在敦煌西八十裏,其山高大,上生蔥,故曰蔥嶺。

《列仙傳》曰:阮丘,蛆山上種蔥百餘年,乃去。

《晉令》曰:居洛陽內,園菜欲課以當[三字《太平禦覽》九百七十七作以當課,此倒。]者,耳[禦覽作聽,此訛。]其引長流,灌紫蔥,丁各三畝。

《東觀漢記》曰:孔奮,字君魚,為姑臧長,時天下亂,河西獨安,臧長居數月,輒致資產,奮在姑臧四年,財物不增,唯老母妻子但菜食,或謂奮曰:置脂膏中,亦不能自潤。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曰:仙人上藥,有玄都綺蔥。

邵信臣曰:臣太官種冬蔥,生不時之物,有傷於人也。

◇蓼

《爾雅》曰:薔虞蓼,[虞澤蓼也。]

《詩》曰:予又集於蓼,[言辛苦也。]《離騷》曰:蓼蟲不能從乎葵菜。

吳氏《本草》曰:蓼實一名天蓼,一名野蓼,一名澤蓼。

《禮記》曰:鶉雞羹鴽釀之蓼。

劉向別錄曰:尹都尉書,有種蓼篇,《吳越春秋》曰:越王念吳,欲複怨,非一旦也,苦思勞心,夜以接日,臥則切之以蓼。

魏《文子》曰:蓼蟲在蓼則生,在芥則死,非蓼仁而芥賊也,本不可失。

古詩曰:蘇蓼出溝渠。

【賦】漢孔臧蓼蟲賦曰:季夏既望,暑往涼還,逍遙諷誦,遂居東園,周旋覽觀,憩乎南蕃,睹茲芪蓼,紛葩吐榮,猗那隨風,綠葉厲莖,爰有蠕蟲,厥狀似螟,群聚其間,食之以生,於是寤物讬事,推況乎人,幼長斯蓼,莫或知辛,膏粱之子,豈曰不雲,苟非德義,不以為家,安逸無心,如禽獸何,逸必致驕,驕必致亡,匪唯辛苦,乃丁大殃。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