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4   

《藝文類聚》正文 卷六十·軍器部

牙劍刀匕首鋏弓箭弩彈槊

◇牙

《兵書》曰:牙旗者,將軍之精,凡始豎牙,必以剛日,剛日者,謂上剋下也,立牙之日,吉氣來應,大勝之徵,《黃帝出軍決》曰:始立牙之日,旗幡指敵,或從風而舉,暉暉絕[《太平禦覽》三百三十九作終。]日,不絕[禦覽作繞。]竿,勇氣奔逸。

又曰:將軍出兵,有所討伐,引兵出城門,望見白雲及白水者,舉白牙旗,五色牙旗,隨天氣四時。

《魏誌》曰:典韋初為張邈士屬,趙寵牙門長大,莫能勝,韋一手建之,寵異才力。

《吳誌》曰:陸遜為右部督,會丹陽賊帥費棧,扇動山越,權遣遜討棧,棧支黨多,所往兵少,遜乃益施牙幢,分付鼓角,夜潛出穀間,鼓譟而前,應即破散。

《抱樸子》曰:軍所始舉牙立旗,風氣和調,幡校飄飄,終日不息者,其軍有功。

【賦】吳胡綜大牙賦曰:黃初八年,黃龍見夏口,孫權稱號,因瑞改元,作黃龍大牙,常在軍中,進退視其所向,命綜為賦曰:狼狐[《初學記》二十二作弧。]垂蒙,[《初學記》作象,《太平禦覽》三百三十九作曜。]實惟兵精,聖人觀法,是效是營,始作器械,爰求厥成,明明大吳,實天生德,仍律天時,製其神軍,取象太一,五將三門,疾則如電,遲則如雲,進止有度,約而不煩,四靈既布,黃龍處中,周製日月,實曰太常,傑然特立,六軍四望。

【祭文】後漢滕輔祭牙文曰:恭羌太守,[《初學記》二十二作恭脩太牢,太平禦覽三百三十九作恭羞太牢,此訛。]絜薦遐靈,推轂之任,實討不庭,天道助順,正直聰明。

晉袁宏祭牙文曰:天生五材,治道所司,廢一不可,靜亂輔時。

晉顧愷之祭牙文曰:維某年某月日,錄尚書事豫章公裕,敢告黃帝蚩尤五兵之靈,兩儀有政,四海有王,奉命在天,世德重光,烈烈高牙,闐闐伐鼓,白氣經天,簡揚神武。

宋王誕伐廣固祭牙文曰:敬建崇牙,顯茲威靈,使鳴金輟釁,無戰有寧,皇風幽被,凱旆歸旌。

宋鄭鮮祭牙文曰:絜牲先事,薦茲敬祭,崇牙既建,義鋒增厲,人鬼一揆,三才同契,惟茲靈鑒,庶必有察,逆順幽辯,忠孝顯節,使凶醜時殲,主寧臣悅,振旅上京,凱歸西蕃,神器增暉,四境永安。

◇劍

《釋名》曰: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

《韻集》曰:鐔,劍口也。

《字林》曰:瑑,劍鼻也。

《龍魚河圖》曰:流州在西海中,上多積石,名為昆吾石,治其石成鐵,作劍,光明四照,洞如水精,[事具地部石篇。]

又曰:劍名飛揚,《管子》曰: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製之,以為劍鎧矛戟。

《山海經注》曰:汲郡塚中,得銅劍一枚,長三尺五寸,今所名幹將劍,明古者通以錫銅為兵器。

又曰: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事具人部讓篇。]

《周官》曰: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不能為良,地氣然也。

《管子》曰:羽劍珠飾者,斬生之斧也。

《吳越春秋》曰:越王允常,聘區冶子作名劍五枚,一曰純鉤,二曰湛盧,三曰豪曹,或曰盤郢,四曰魚腸,五曰巨闕,秦客薛燭善相劍,王取純鉤示之,薛燭矍然望之曰:沉沉如芙蓉始生於湖,觀其文,如列星之行,觀其光,如水之溢塘,觀其文色,渙渙如冰將釋,見日之光,王曰:客有賣此劍者,有市之鄉三十,駿馬千疋,千戶之都二,其可與乎,薛燭曰:不可,臣聞王之造此劍,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吉日良時,雨師灑道,雷公發鼓,蛟龍捧爐,天帝壯炭,太一下觀,於是區冶子因天地之精,造為此劍,取湛盧視之,薛燭曰:善哉,銜金鐵之英,奇[《初學記》二十二作寄。]氣讬靈,服此劍者,可以折衝伐敵,人君有逆謀則去之,允常以魚腸湛盧豪曹獻吳王僚,後闔閭為一女,殺生以送死,湛盧之劍惡其無道,乃去如楚,昭王寐而得之,召風胡子問之,此劍直幾何,對曰:赤堇之山已合,若耶之溪,深而不測,群神一[《太平禦覽》三百四十三作上。]天,區冶子已死,雖有傾城量金珠玉,猶不可與,況駿馬萬戶之都乎。

《越絕書》曰:楚王召風湖子而問之曰:寡人聞吳有幹將,越有區冶子,寡人原請此二人作鐵劍,乃令風湖子之吳,見區冶子幹將,使之作為鐵劍,曰泰阿,晉鄭聞而求之,不得,興師圍楚,於是王引泰阿之劍,登城而麾之,三軍破敗,士卒迷惑,流血千裏,江水抑揚,折晉鄭之頭畢日,[《太平禦覽》三百四十三作白。]《列子》曰:衛孔周,其祖得殷帝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其一曰含光,視之不可見,運之不知其所觸,泯然無際,經物而物不覺,二曰承影,將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際,北麵察之,淡焉若有物在,莫識其狀,其觸物也,寂無有聲,而物不疾,三曰霄練,方晝,見其影,不見光,驢[字衍。]騞然而過,隨合,覺疾而不血刃,此三寶傳之十三世矣。

又曰:宋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君,弄七劍,迭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

又曰:周穆王征西戎,西戎獻昆吾之劍,赤刃,切玉如泥。

《莊子》曰:昔趙文王喜劍,《莊子》曰:臣聞大王喜劍,臣有三劍,惟王所用,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代為鍔,晉衛為脊,周宋為鐔,韓魏為鋏,統以渤海,帶以常山,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諸侯之劍,以智勇士為鋒,以精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聖士為鐔,以豪傑為鋏,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於前,此無異鬥雞,一旦命以絕矣,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

《孫卿子》曰:桓公之慈,太公之闕,文王之琢,莊君之忽,闔閭子幹將莫耶,巨闕辟閭,皆古良劍也。

《屍子》曰:水試斷鵠雁,陸試斷牛馬,所以觀良劍也。

《呂氏春秋》曰: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遂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也,舟止,從其所契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又曰:荊有佽飛者,得寶劍於江幹,遂還反,涉江至於中流,而兩蛟夾繞其舡,佽飛攘臂袪衣,拔寶劍赴江,刺蛟殺之,荊王聞之,仕以執圭。

《史記》曰:吳季劄之初使,北過徐,徐君好季劄劍,口不敢言,季劄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其寶劍,係徐君塚樹而去。

又曰:秦昭王臨朝歎息,應侯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憂,臣敢請其罪,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矣,以遠思慮而禦勇士,恐楚之圖秦。

又曰:高祖送徒驪山,到豐而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原還,高祖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斬蛇,蛇分為兩,道開,[事具帝王部。]

又曰:高祖擊英布時,為流矢所中,高祖問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慢罵之曰:吾從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又曰:陳平間行杖劍,亡渡河,舡人見其美丈夫獨行,疑其亡將,腰中有金寶,因之欲殺平,平恐,解衣佐刺舡,舡人知其無,乃止。

《說苑》曰:經侯往過魏太子,左帶玉具劍,右帶環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事具衣冠部觖佩篇。]《異苑》曰:晉惠帝元康三年,武庫火,燒孔子履高祖斬白蛇之劍,鹹見此劍,穿屋飛去,莫知所向。

《漢書》曰:雋不疑,字曼倩,帝使暴勝之為直指使者,素聞不疑賢,遣吏請與相見,不疑冠進賢冠,帶衤畾具劍,[衤畾磊落壯大之濬。]

又曰:陸賈常乘安車駟馬,從歌鼓琴瑟侍者十人,寶劍直百金,其遊漢庭,名聲藉甚,[言狼藉其盛。]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帶分景之劍,上元夫人帶流黃擇精之劍。

《東觀漢記》曰:世祖時,有獻名馬寶劍,直百金,馬以駕鼓車,劍以賜騎士。

《吳越春秋》曰:伍子胥過江,解其劍與漁父曰:此劍中有七星北鬥,其直百金。

《典論》曰: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劍,長四尺二寸,淬以清漳,厲以蛇監諸,飾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飛景。

雷次宗豫章記曰:吳未亡,恒有紫氣見牛鬥之間,張華聞雷孔章妙達緯象,乃要宿,問天文,孔章曰:惟牛鬥之間有異氣,是寶物也,精在豫章豐城,張華遂以孔章為豐城令,至縣,掘深二丈,得玉匣,長八尺,開之,得二劍,其夕鬥牛氣不複見,孔章乃留其一匣,而進之,劍至,光曜煒曄,煥若電發,後張華遇害,此劍飛入襄城水中,孔章臨亡,戒其子,恒以劍自隨,後其子為建安從事,經淺瀨,劍忽於腰間躍出,遂視,見二龍相隨焉。

《文士傳》曰:魏文帝愛楊脩才,脩誅後,追憶脩,脩曾以寶劍與文帝,帝後佩之,告左右曰:此楊脩劍也。

沈約《宋書》曰:初世祖賜謝莊寶劍,莊以與豫州刺史魯爽,別後,爽反叛,世祖因宴集,問劍所在,答曰:昔以與魯爽別,竊為陛下杜郵之賜,上甚悅,當時以為知言。

【詩】宋鮑昭詩曰:雙劍將別離,先在匣中鳴,雌沉吳江裏,雄飛入楚城,吳江深無底,楚闕有崇扃,一為天地別,豈直限幽明,神物終不隔,千祀儻還並。

梁吳筠詠寶劍詩曰:我有一寶劍,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鍔邊霜凜凜,匣上風淒淒,寄語張公子,何當來見攜。

【銘】後漢士孫瑞劍銘曰:天生五材,金德惟剛,從革庚辛,含景吐商,辯物利用,勳伐彌彰,暨彼良工,區冶幹將,爰造寶劍,巨闕墨陽,精通皓靈,獲茲休祥,剖山竭川,虹蜺消亡,曜威燿武,震動遐荒,楚以定霸,越以取強。

晉裴景聲文身劍銘曰:器以利顯,實以名舉,長劍耿介,體文經武,陸斷玄犀,水截輕羽,九功斯像,七德是輔。

晉張協太阿劍銘曰:太阿之劍,世載其美,淬以清波,礪以越砥,如玉斯曜,若影在水,不運自肅,率土從軌。

【啟】梁簡文帝謝敕賚方諸劍等啟曰:才發紫函,彫奇溢目,始開泥檢,麗飾交陳,已匹丹霞之暉,乍比青雲之製,身文且貴,器用惟宜,寒暑兼華,左右相照。

梁沈約為東宮謝敕賜孟嚐君劍啟曰:田文重氣徇名,四豪莫及,寶劍雄身,故能威陵秦楚,人高事遠,遺物足奇,謹加玩服,以深存古之懷。

◇刀

《字林》曰:琫,佩刀下飾也,天子以玉,諸侯以金,琕,佩刀上飾也。

《太公兵法》曰:刀子之神,名曰脫光。

《禮記》曰:割刀之用,鸞刀之貴,貴其義也。

《論語》曰: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事具人部笑篇。]

《楚辭》曰:鉛刀進禦,遙棄太阿。

《孔叢子》曰:秦王得西戎利刀,以之割玉,如割木焉,《漢書》曰:龔遂為渤海太守,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何為帶牛而佩犢。

班固與弟超書曰:竇侍中遺仲叔,楚滕陵錯橫刀玉〈王戚〉早削一枚,金錯半垂刀一枚。

《東觀漢記》曰:馬嚴為陳留太守,建初中,嚴病,遣功曹,史李龔,奉章詣闕,上召見龔,問疾病形狀,以黃金十斤,葛縛佩刀書刀革帶付龔,賜嚴。

又曰:賜鄧遵金對[東觀漢記作剛。]鮮卑緄帶一具,金錯[東觀漢記,《太平禦覽》三百四十五下有刀字,此脫。]五十,辟把刀墨再屈環橫刀金鏡[○《東觀漢記》、《禦覽》作錯。]屈尺八佩刀各一。

魏武帝令曰:往歲作百辟刀五枚,適成,先以一與五官將,其餘四,吾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學,將以次與之。

《典論》曰:昔者周魯寶赤刀孟勞。

又曰:平造百辟寶刀,名靈寶,其二采似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鏗似崩霜,名曰素質。

費褘別傳曰:孫權以手中常所執寶刀贈之。

《蜀誌》曰:初孫權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剛猛,有諸兄風,侍婢百餘人,皆親執刀侍立,先主每入,心常栗栗。

《物理論》曰:古有阮師之刀,天下之所寶貴也,初阮之作刀,受法於金精之靈,七月庚辛,見金神於冶監之門,其人光色煒燿,向而再拜,神執其手曰:子可教也,既致之,閑宴設饌而問焉,神教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陶,用陰陽之候,取剛軟之和。

陸機《晉書》曰:王濬之在郡也,夢懸四刀於其上,甚惡之,濬主簿李穀,拜賀曰:夫三刀為州,而見四,益一也,明府其臨益州乎。

聖證論曰:昔國家有優曰史利,漢氏舊優也,雲梁冀有火浣布切玉刀,一朝以為誕而不信也,正始初,得火浣布,乃信。

《晉中興書》曰:初魏徐州刺史呂虔,有佩刀,工相之,以為必三公可服此刀,虔謂別駕王祥曰:苟非其人,刀或為害,卿有公輔之量,故以相與。

蒲元傳曰:君性多奇思,於斜穀,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刀成,自言漢水鈍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謂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於成都取江水,君以淬刀,言雜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雜,君以刀畫水,言雜八升,取水者叩頭雲,於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以竹筒內鐵珠滿中,舉刀斷之,應手虛落,因曰神刀,金屈耳環者,乃是其遺範。

【賦】魏陳王曹植寶刀賦曰:建安中,魏王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以龍熊鳥雀為識,太子得一,餘及餘弟饒陽侯,各得一焉,有皇漢之明後,思潛達而玄通,飛文義而博致,揚武備以禦凶,然後礪以五方之石,鑒以中黃之壤,規圓景以定環,攄神功而造像,陸斬犀象,水斷龍舟,輕擊浮截,刃不瀸流,逾南越之巨闕,超西楚之太阿,寔真精之攸禦,永天祿而是荷。

【銘】後漢馮敬通刀陽銘曰:脩爾甲兵,用戒不虞,見危致命,臨事而懼,文不可匿,武不可黷,文武孔純,荷天子祿。

又刀陰銘曰:溫溫穆穆,配天之威,苗裔無疆,福報永綏。

後漢李尤錯佩刀銘曰:佩之有錯,抑武揚文,豈為麗好,將戒有身。又金馬書刀銘曰:巧冶煉剛,金讬於刑,[《初學記》二十二,《太平禦覽》三百四十六作金馬讬形。]黃又[禦覽作文。]錯鏤,兼勒工名。

魏文帝露陌刀銘曰:於鑠良刀,胡煉亶時,譬諸麟角,靡所任茲,不逢不若,永世寶持。

魏陳王曹植寶刀銘曰:造茲寶刀,既礱既礪,匪以尚武,予身是衛,麟角匪獨,鸞距匪蹶。

魏王粲刀銘曰:相時陰陽,製茲利兵,和諸色刳,考諸濁清,陸剸犀兕,水截鯢鯨,君子服之,式章威靈。

魏何晏斫猛獸刀銘曰:徒摶不兵,作戒宣丘,用造斯器,螭獸是劉,製禽允良,昏明亶時,永釐厥後,蠲民之災。

晉張協文身刀銘曰:寶刀既成,窮理盡妙,繁文波回,流光電照。

又把刀銘曰:弈弈名金,昆吾遺璞,裁為把刀,利亞切玉,時文斯偃,含精內燭,威助雖化,武不可黷。

晉裴景聲文身刀銘曰:良金百煉,乙名[《太平禦覽》三百四十六作名工。]展巧,寶刀既成,理[禦覽作窮。]理盡妙,文繁波流,回光電照,在我皇世,戢而不耀。

【啟】梁簡文帝謝敕賚善勝威勝刀啟曰:冰鍔含采,雕琰表飾,名均素質,神號脫光,五寶初成,曹丕先荷其一,二勝今造,愚臣總被其恩,錫韓非之書,未足為比,給博山之筆,方此更輕。

梁劉孝儀為晉安王謝東宮賜玉環刀啟曰:苗峰珍鋌,利極鉤铓,謹當擁以雄身,藉而安體,不令北海小雍,孤擅穿滕之寄,廬江佩刀,獨表不欺之驗。

◇匕首

《通俗文》曰:匕首,劍屬,其頭類匕,故曰匕首,短而便用。

《說苑》曰:秦王以五十裏封鄢陵之君,辭不受,使唐且謝秦,秦王怒曰:嚐見天子之怒乎,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裏,唐且曰:大王嚐聞布衣韋帶之士怒乎,一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即按其匕首起曰:今將是矣,王變色曰:先生就坐,寡人喻矣,秦破韓滅魏,鄢陵獨以五十裏存者,徒用先生故也。

諸葛故事曰:成都作匕首五百枚,以給騎士。

《典論》曰:昔周魯寶雍狐之戟,屈盧之矛,孤父之戈,徐氏匕首,凡斯皆上世名器,君子雖有文事,必有武備矣。

又曰:魏太子造百辟匕首二,其一理似堅冰,名曰清剛,其二曜似朝日,名曰揚文。

《神仙傳》曰:有書生姓張,就李仲文學隱術,久無所得,患之,張懷匕首斫之,仲文笑曰:我寧可殺。

【銘】晉張載匕首銘曰:元民造製,戒豫惟謹,匕首之設,應速用近,既不忽備,亦無輕忿,利以形彰,切以道隱。

◇鋏

《戰國策》曰:馮諼為孟嚐客,彈劍鋏而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銘】晉張協長鋏銘曰:五才並建,金作明威,長鋏陸離,弭凶防違,素刃霜厲,溢景橫飛。

又短鋏銘曰:器用多品,詭製殊觀,亦有短鋏,清暉載爛,昔在先朝,戢兵靜亂,惟皇寶之,優而弗玩。

◇弓

《釋名》曰:弓,穹也,張之穹隆然,其末曰簫,言簫稍,[原訛邪,據馮校本改。]又謂之弭,以骨為之,滑弭弭也,中央曰弣,弣,撫也,所撫持也。

《山海經》曰:少皞生股,是始弓矣,[世本雲,牟夷作矢,揮作弓,弓矢一器,作者兩人,於義有疑,此言股作之是也。]

《世本》曰:揮作弓,[揮,黃帝臣。]

《龍魚河圖》曰:弓之神,名曰曲張。

《爾雅》曰:弓有緣謂之弓,無緣者謂之弭,以金者謂之銑,以蜃者謂之珧,以玉者謂之圭。

《方言》曰:弓藏謂之鞬,式謂之韇。

《說文》曰:角端獸,狀似豕,角善為弓,出胡休夕[《太平禦覽》三百四十七作胡屍國,注雲一曰出休屍國,按說文作胡休多國。]國。

《易》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廣雅》曰:繁弱钜黍弓也。

《周官》曰:司弓,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辨其名物,而掌其守藏,與其出入,中春獻弓弩,中秋獻矢箙,[箙,盛矢器。]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規,諸侯合七而成規,大夫合五而成規,士合三而成規。

又曰: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幹者以為遠也,角者以為疾也,筋者以為深也,膠者以為和也,絲者以為固也,漆者以為受霜露也,凡取幹之道七,柘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

《毛詩》曰:彤弓,天子賜有功諸侯也。

《左傳》曰:顏高之弓六鈞,[顏高,魯人也,三十斤為鈞。]

又曰: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後氏之璜,封父之繁弱。

郭璞毛詩拾遺曰:象弭魚服,毛雲,弭弓反末,以象骨為之,蓋俗說之誤也,《左傳》曰:左執鞭弭,弭者弓之別名,謂以象牙為弓,今西方有以犀角及鹿角為弓者。

《列子》曰:紀昌學射於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後能。又使學視小如大,紀昌以氂懸虱於牖,南麵而望之,三年之後如輪,睹物皆山丘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幹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楚辭》曰:帶長劍,挾秦弓。

《孫卿子》曰:天子彫弓,諸侯彤弓,大夫黑弓,禮也。

《戰國策》曰: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繳加歸雁之上者,頃襄王聞而召問之,對曰:見鳥六雙,王何不以聖人為弓,以勇士為繳,時張而射之,此六雙者,可得而囊載也。

《家語》曰:楚共王出遊,亡其烏號之弓,[烏號,良弓名也。]左右請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孔叢子》曰:楚王張繁弱之弓,載忘歸之矢,以射蛟兕於雲夢。

《列女傳》曰:晉平公使工為弓,三年乃成,射不穿一劄,公怒,將殺工,其妻見公曰:妾之夫造此弓,亦勞矣,幹生太山之阿,一日三睹陰三睹陽,傅以燕牛之角,纏以荊麋之筋,糊以河魚之膠,此四者天下之選也,而不穿一劄,是君不能射也,妾聞射之道,左手如拒,右手如附支,右手發,左手不知,公以其儀而穿七劄,弓工立得出,賜金三鎰。

闕子曰:宋景公使弓工為弓,九年來見,公曰:為弓亦遲,對曰:臣不得見公矣,曰:臣之精盡於弓矣,獻弓而歸,三日而死,公張弓登台,東西而射,矢逾孟霜之山,集彭城之東,其餘力逸勁,飲羽於石梁。

《淮南子》曰:淇衛箘簵,[箘簵,箭竹也,出於淇地,銜箭羽。]飾以金銀錫,雖有薄縞之幨,然獨不能穿也,若假之筋角之力,弓弩之勢,則貫兕甲而經於革楯矣。

《新序》曰:楚熊渠夜行,見寢石,彎弓射之,沒矢飲羽,下視知石也,卻複射之。矢摧無跡,[事具地部石篇。]

《東觀漢記》曰:蓋延,字巨卿,身長八尺,彎弓三百斤。

張璠《漢記》曰:陳球為零陵太守,州兵朱蓋等反,球守城,弦大木為弓,羽矛為矢,機發之,遠射千餘人,[《太平禦覽》三百四十七作步。]斬朱蓋等。

《風俗通》曰:烏號弓者,柘桑之枝,枝條暢茂,烏登其上,乘下著地,烏適飛去,從後撥殺,取以為弓,因為烏號耳。

◇箭

《釋名》曰:矢,指也,其有所指向迅疾也。又謂之箭,箭,進也,其本曰足,矢形似木,木以下為本,以根為足,其末曰括,括,會也,與弦相會也。

《說文》曰:矢,弓弩矢也,象鏑括羽之形。

《世本》曰:夷牟作矢也。

《太公兵法》曰:箭之神,名續長。

《易》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也。

《周官》曰:庭氏,掌射國中之妖鳥,若不見其鳥獸,則以救日之弓,救月之矢,夜射之。

《禮記》曰: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誌於其所有事。

《六韜》曰:陷堅陣,敗強敵,大黃參連弩,飛鳧電影自副,飛鳧赤莖白羽,以鐵為首,電影青莖赤羽,以銅為首。

《國語》曰:仲尼在陳,有隼集於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弩,其長尺有咫,陳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館問之,仲尼曰:此肅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於九夷八蠻,肅慎氏貢楛矢石弩,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諸侯於陳。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

魯連子曰:齊田單破燕軍,複齊城,唯聊城不下,燕將守數月,魯仲連乃為書,著之於矢,以射城中,遺燕,[《太平禦覽》三百五十燕下有將字。]燕將得書,泣三日,乃自殺。

《韓子》曰:智伯將伐趙,趙襄子召張孟談曰:奈無箭何,孟談曰:董安於之治晉陽,公宮之垣,皆以楛楚,其楛高十尺,於是登而試之,其堅則幹之勁不能適也,君曰:奈無金何,孟談曰:董安於之治晉陽,宮舍之堂,皆以銅為柱質,君登而用之,有餘金矣。

《淮南子》曰:楚王有白猿,王自射之,則摶矢而阜,[《太平禦覽》三百五十作熙。]使養由基射之,始調弓矯矢,未發,而猿擁柱號矣。

又曰:水激則旱,矢激則遠,夫淇衛箘簵,飾以銀錫,雖有薄縞之襜,然猶不能穿也,若假之弓弩之勢,則貫兕甲革楯也。

《漢書》曰:李陵擊匈奴,一日五十萬矢皆盡,虜攻急,陵歎曰:複人數十矢,足以脫矣。

《東觀漢記》曰:耿弇與張步戰,矢中弇眼,[《太平禦覽》三百四十九作股。]以佩刀摧之,左右無知者。

三齊略記曰:城東南五十裏,有蒲台,高八丈,秦始皇所頓處,時在台下,縈蒲係馬,夾道數百步,到今蒲生猶縈,蒲似水楊而勁,堪為箭也。

【讚】梁昭明太子弓矢讚曰:弓用筋角,矢製良工,亦以觀德,非止臨戎,傷葉命中,猿隨張空。

【銘】後漢李尤弧矢銘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協並,八極同紀。

晉嵇含木弓銘曰:烏號之樸,豐條足理,弦鳴走括,截飛駭止,射隼高牆,出有擬議,既用禦武,亦以招士。

晉李充良弓銘曰:弓矢之作,爰自曩時,鄉射載禮,招命在詩,力稱顏高,功發由基,不爭之美,亦以詳疑。

【啟】齊王融謝武陵王賜弓啟曰:殿下摛藻蕙樓,暢藝蘭苑,敷繢玉於風筵,疊連珠於月[《初學記》二十二下有的字,此脫。]兔園掩秀,鄴水慚奇,融揖讓未工,濫升飲之賞,操弧反矢,奉招賢之錫,文韜鏤景,逸幹梢雲,玩溢百齡,佩流千載。

◇弩

尚書帝今[《太平禦覽》三百四十八作命。]驗曰:玉弩發,驚天下。

《釋名》曰:弩,怒也,有勢怒之,鉤弦者牙以[禦覽作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郭也,含括之口曰機,言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

《史記》曰:龐涓追孫臏,臏量其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下,令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夜至斫木,見白書,乃鑽火燭之,齊君萬弩俱發,龐涓自知智窮,乃自刎曰:遂成豎子之名。

《史記》曰:項羽伏弩,射中漢王,傷焜,乃捫足曰:虜中吾指。

古史考曰:黃帝作弩。

《戰國策》曰:蘇秦為楚合從,元戎以鐵為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按元戎以下係魏氏春秋文,見《太平禦覽》三百四十八引,此有脫文。]

《吳誌》曰:甘寧招合輕薄少年,為之渠帥,群聚相隨,挾持弓弩,負毦帶鈴,民聞鈴聲,即知是寧也。

《晉陽秋》曰:初高祖勒兵闕下,經曹爽門,爽帳下督嚴世,引弩將射高祖,孫謙止之曰:事未可知,三注三止,高祖車乃過。

日南傳曰:南越王尉他[《太平禦覽》三百四十八他下有攻字。]安陽王,有神人皋通,[禦覽通下有為字。]安陽王治神弩一張,一發大[禦覽作萬人二字。]死,三發殺三萬人。

《華陽國誌》曰:鄧芝征涪陵,見玄猿抱子在樹上,引弩射之,中猿母,其子為拔箭,以木葉塞創,芝乃歎曰:吾違物之性,其將死矣,投弩水中。

《會稽典錄》曰:鍾離牧謂朱育曰:大皇帝以中國多騎,欲得騎而當之,然吳神鋒弩,射三裏,貫洞三四馬,騎敢近之乎。

《南越誌》曰:龍川當[《太平禦覽》三百四十八作嚐。]有銅弩牙流出水,皆所[禦覽作以。]銀黃雕鏤,取之者祀而後得,父老雲,越王弩營處也。

《太公兵法》曰:弩之神,名遠望。

《文子》曰:狡兔得而獵犬死,高鳥得而強弩藏。

《風俗通》曰:波[《太平禦覽》三百四十八作汲。]令應郴,請主簿宣,賜酒,北壁上懸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因得病,郴後知之,思惟必懸弩所為也,使致宣,於故處設酒,杯中猶有蛇,因謂曰: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解,病即愈,[事具方術部疾篇一。]

蔡邕幽州刺史議曰:幽州突騎冀州弩,天下精兵,國家贍核,四方有事,未嚐不取辨不[字衍。]於二州也。

【銘】後漢李尤弩銘曰:放自近古,發意所睹,前聖製弓,後世建弩,機牙發矢,執破醜虜,充獲雖屢,猶不可常,忘戰者危,極武者傷。

◇彈

《韓詩外傳》曰:楚莊王將興師伐晉,敢諫者罪至死,孫叔敖進諫曰:臣之國中有榆,其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欲飲清露,不知螳螂在後,螳螂方欲食蟬,而又不知黃雀在後,黃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挾彈丸在榆下,童子欲彈黃雀,不知前有深坑,後有掘株也,皆貪前之利,不顧後害也,楚國不征,而晉國以寧,孫叔敖之力也。

《左傳》曰:晉靈公從台上彈人,觀其避丸也。

《吳越春秋》曰:陳音對越王雲,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生於古之孝子,古者人民質樸,死裹以白茅,投之中野,孝子不忍父母為禽獸所食,則作彈以守之,故古人歌之,斷竹屬木,飛土逐害。

張璠《漢記》曰:班超使於外,原將三十六人,以為蒿矢彈丸之用。

《東方朔記》曰:東方朔對驃騎難曰:以珠彈,不如泥丸,各有所用也。

《太玄經》曰:明珠彈於飛害,其複[《太平禦覽》三百五十作得。]不複。

《世說》曰:前輩人忌日,惟不飲酒作樂,王世將以忌日送客,至新亭,主人欲作音樂,王便起去,持彈往衛洗馬墓下彈鳥。

蕭子顯《齊書》曰:桓崇祖善彈,彈鳥毛盡而鳥不死,海鵠群翔,崇祖登城樓彈之,無不折翅。

【詩】晉桓玄南林彈詩曰:散帶躡良駟,揮彈出長林,歸翮赴舊棲,喬木轉翔禽,落羽尋絕響,屢中轉應心。

【賦】晉夏侯孝若繳彈賦曰:張弱弓,理繁繳,望大群以送丸,審遣放而必獲。

【銘】後漢李尤彈銘曰:昔之造彈,起意弦木,以丸為矢,合竹為樸,漆飾以霑,不用筋角,丸彈之利,以弋鳧鶩,晉靈驕悖,群臣是彈,樂其如躍,趨如避丸。

◇槊

《通俗文》曰:矛丈八者謂之槊。

《後魏書》曰:於栗磾築壘於河上,親自守焉,裕甚憚之,遺栗磾書,假道西上,題書曰黑槊公麾下,栗磾以聞太宗,太宗因授黑槊將軍。

《靈鬼誌》曰:河間王顒,既敗於關中,有給使陳安者,常乘一赤馬,俊快非常,雙持二刀,皆長七尺,馳馬運刀,所向披靡,關西為之歌曰:壟上健兒字陳安,頭細麵狹腸中寬,丈八大槊左右盤。

【詩】晉傅玄詩曰:彎我繁弱弓,弄我丈八槊,一舉覆三軍,再舉殄戎貊。

【書】晉庾翼與燕王書曰:今致朱漆銏三十張,絳碧書幡黑眊副也。

【序】梁簡文帝馬槊譜序曰:馬槊為用,雖非遠法,近代相傳,槊已成藝,鄧蔍榮[《太平禦覽》三百五十四作蔗縈。]魏後之逢,[禦覽作庭。]武而猶質,種[禦覽作桓。]馬入丹陽之寺,雄而未巧,聊以餘暇,複撰斯法,援操抑揚,斟酌煩簡,至春亭落景,秋皋晚靜,嚴霜盡降,密雨初暗,[禦覽作晴。]纖驪沃若,天馬半盼,[禦覽作漢。]歎[禦覽作盼。]金精而轉態,交流汗血,愛連乾而自息,不畏衣,[禦覽衣下有春字。]鏤衢與白刃暉,[禦覽暉上有爭字,此脫。]翠眊與紅塵俱動,足使武夫憤氣,觀者衝冠,巴童留玩,不待輕舟之楫,越女踟躕,無假如皋之箭。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