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339   

《藝文類聚》正文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書檄移紙筆硯

◇書

《廣雅》曰:書記曰書。

《漢書》曰:蘇武使匈奴,被留,昭帝即位,求武等,匈奴言武已死,後漢使至匈奴,教者謂單於,言天子射上林中,雁足有係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單於顧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於是遣還,[事具鳥部雁篇。]

《漢書》曰:陳遵為河南太守,既至官,遣從吏,乃召善書吏十人於前,治私書,謝京師故人,遵憑幾口授書吏,且省官事,數百封親疏各有意。

又曰:穀永,字子雲,便於筆劄,故時人雲,穀子雲之筆劄,樓君卿之唇舌。

《吳錄》曰:王宏為冀州刺史,不發私書,不交豪族,號曰王獨坐。

《典略》曰:太祖嚐使阮瑀作書與韓遂,於馬上具草,書成呈之,太祖覽[○《太平禦覽》五百九十五作攬。]筆欲有所定,而竟不能增損。

嵇康與山濤書曰:素不便書,不憙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幾,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堪。

《蜀誌》曰:王平,字子均,生長戎旅,手不能書,所識不過十字,而占授作書皆有意,使人讀史漢諸書聽之,通知其義,往往論說,不失其旨。

《魯國先賢誌》曰:孔翊為洛陽令,置器水於前庭,得私書,皆投其中,一無所發,彈治貴戚,無所回避。

張華別傳曰:大駕西征鍾會,至長安,華兼中書侍郎,從行,掌軍事中書疏表檄,文帝善之。

《語林》曰: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人寄百餘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咒之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達書郵。

沈約《宋書》曰:劉穆之朱齡石,並便尺牘,嚐於高祖坐,與齡石共答書,自旦至日中,穆之得百函,齡石得八十函,而穆之應對無廢。

【書】漢鄒陽上書梁王曰: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豈不哀哉,昔玉人獻寶,楚王誅之,李斯竭忠,胡亥極刑,是以箕子佯狂,接輿避世,語曰:白頭如新,傾蓋如故,蘇秦相燕,人惡之於燕王,燕王按劍而怒,食以駃騠。白圭顯於中山,人惡之於魏文侯,文侯投以夜光之璧,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故百裏奚乞食於道,繆公委之以政,甯戚飯牛車下,桓公任之以國,此二者,豈素官於朝,借譽左右,然後二主用之哉,昔魯聽季孫之說,逐孔子,宋信子舟之計,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於讒諛,而二國以危,何則,眾口鑠金,積毀消骨也,今人主誠能去驕傲之心,懷可報之意,則桀之狗可使吠堯,蹠之客可使刺由,況因萬乘之權,假聖王之資乎,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於道,眾莫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輪囷離奇,而為萬乘器者,以左右先為之容也。

後漢班固上書東平王曰: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將軍膺千年之任,躡先王之蹤,體弘懿之資,據高明之勢,昔卞和獻寶,以罹折趾,屈子納忠,終於沉身,已而和氏之璧,千載垂光,屈子之篇,萬世彌章。

齊陸厥與沈約書問聲韻曰:長門上林,殆非一家之賦,洛神池雁,便成二體之作,孟堅精整,詠史無虧於東主,平子恢富,羽獵不累於憑虛,王粲初征,他文未能稱是,楊脩敏捷,暑賦彌日不獻,率意寡尤,則從事乎一日,醫醫[南齊書五十二陸厥傳作翳翳。]愈伏,而理賒於七步,一人之思,遲速天懸,一家之文,工拙壤隔,何獨宮商律呂,必責其一人也。

梁簡文帝答張纘謝示集曰:纘好文章,於今二十五載矣,竊嚐論之,日月參辰,火龍黼黻,尚且著於玄象,章乎人事,而況文辭可止,詠歌可輟乎,不為壯夫,楊雄實小言破道,非謂君子,曹植亦小辯破言,論之科刑,罪在不赦,至如春庭落景,轉蕙承風,秋雨旦晴,簷梧初下,浮雲生野,明月入樓,時命親賓,乍動嚴駕,車渠屢酌,鸚鵡驟傾,伊昔三邊,久留四戰,胡霧連天,征旗拂日,時聞塢笛,遙聽塞笳,或鄉思淒然,或雄心憤薄,是以沉吟短翰,補綴庸音,寓目寫心,因事而作。

又答新渝侯和詩書曰:垂示三首,風雲吐於行間,珠玉生於字裏,跨躡曹左,含超潘陸,雙鬢向光,風流已絕,九梁插花,步搖為古,高樓懷怨,結眉表色,長門下泣,破粉成痕,複有影裏細腰,令與真類,鏡中好麵,還將盡[全梁文十一作畫。]等,此皆性情卓絕,親致英奇,故知吹蕭入秦,方識來鳳之巧,鳴瑟向趙,始睹駐雲之曲,手持口誦,喜荷交並。

梁元帝答劉縮求述製旨義書曰:學山學海,未臻其極,為龍為光,或從王事,所賴昔經陝服,頗足良書,憑幾據梧,靜供遊目,枕中之記,即用為枕,帷前之秩,仍可為帷,對此自娛,敬而待命,叩而必應,已謝懸鍾,汲而無竭,複乖井養。

梁沈約與範述曾論竟陵王賦書曰:夫眇汎滄流,則不識涯涘,雜陳鍾石,則莫辯宮商,雖複吟誦環回,編離字滅,終無所辯,仰酬睿旨,微表寸長。

梁劉孝綽答梁元帝書曰:伏承自辭皇邑,爰至荊台,未勞刺舉,且摛高麗,近雖預觀寸錦,而不睹金玉,昔臨渦辭賦,悉與楊循,[全梁文六十作修。]未殫寶笥,顧慚先哲。

梁江淹詣宋建平王上書曰:昔者賤臣叩心,飛霜擊於燕地,庶女告天,振風襲於齊台,下官蓬戶桑樞之民,布衣麻帶之士,謬得升降承明之闕,出入金華之殿,何嚐不局影凝嚴,側身扃禁者乎,寧當爭分寸之末,競錐刀之利,積毀消金,積讒摩骨,遠則直生取疑於盜金,近則伯魚被名於不義。

梁劉之遴與劉孝標書曰:間聞足下作類苑,括綜百家,馳騁千載,彌綸天地,纏絡萬品,撮道略之英華,搜群言之隱賾,鉛摘既畢,殺青已就,義以類聚,事以群分,述征之妙,楊班儔也,擅此博物,何快如之,雖複子野調聲,寄知音於後世,文信構覽,懸百金於當時,居然無以相尚,自非沉鬱澹雅之思,安能閉誌經年,勤成若此,吾嚐聞為之者勞,觀之者逸,足下已勞於精力,宜令吾見異書。

梁劉孝標答劉之遴借類苑書曰:九冬有隙,三餘暇時,多遊書圃,代樹萱蘇,若夫采亹亹於緗紈,閱微言於殘竹,嗢飫膏液,咀嚼英華,不知地之為輿,天之為蓋,靡測回塘,莫辯輿馬,烏足以言乎,是用周流墳素,詳觀圖諜,搦管聯冊,纂茲英奇,蛩蛩之謀,止於善草,周周之計,利在銜翼,故鳩集斯文,蓋自綴其漏耳,豈冀藏山之石,播於士大夫哉。

◇檄

《說文》曰:檄,二尺書也,從木敫聲。

《釋名》曰:檄,激也,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書文也。

《漢書》曰:申屠嘉為丞相,鄧通居上旁,怠慢,嘉為檄召通曰:不來且斬,通恐,入言於上,上曰:速往,吾令召汝,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頓首謝。

《東觀漢記》曰:光武數召諸將,置酒賞賜,坐席之間,以要其死力,當此之時,賊檄日以百數,憂不可勝,上猶以餘間講經藝。

又曰:隗囂,故宰府掾吏,善為文書,每上書移檄,士大夫莫不諷誦。

又曰:廬江毛義,少時家貧,以孝行稱,南陽張奉慕其義,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適至,以義守令,義奉檄而入,喜動顏色。

《典略》曰:張儀,魏人,常從楚相飲,楚相亡璧,意儀盜之,掠笞數百,既相秦,為檄告楚相曰:吾從汝飲,不盜汝璧,善守汝國,我且盜汝城。

又曰:陳琳作諸書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讀琳所製,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數加厚賜。

《魏誌》曰:孫放善為書檄,三祖諮命招喻,多放所為。

李充《起居戒》曰:軍書羽檄,非儒者之事,且家奉道法,言不及殺,語不虛誕,而檄不切厲則敵心陵,言不誇壯則軍容弱,請姑舍之,以擬能者。

《續晉陽秋》曰:何無忌母,劉牢之姊也,無忌與高祖謀,夜於屏風裏製檄文,母潛登屏風上窺,既知其謀,大喜曰:汝能如此,吾讎恥雪矣。

【檄文】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文曰: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議不反顧,計不旋踵,彼豈樂死惡生,而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折珪而爵,終則遺顯號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於不滅,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澤潤野草,而不辭也,今奉幣役至南夷,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身死無名,諡為至愚,恥及父母,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豈不遠哉。

魏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曰:操父嵩,乞丐攜養,因贓假位,輿金攢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續遇董卓,侵官暴國,於是收羅英雄,棄瑕取用,故遂與操,同諮合謀,操遂承資跋扈,肆行凶慝,割剝元良,殘賢害善,爵賞由心,刑戮在口,所愛光五宗,所惡滅三族。又特置發丘中郎,摸金校尉,所過墮突,無骸不露,乃欲摧橈棟梁,孤弱漢室,除滅忠正,專為梟雄,某俯奉漢威靈,折衝宇宙,長戟百萬,胡騎千群,奮虎賁育獲之士,騁良弓勁弩之勢,並州越太行而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後,若舉炎火以爇飛蓬,覆滄海以沃熛炭,有何不消滅者。

又檄吳將校曰:孫權小子,未辯菽麥,要領不足以膏蕭斧,名字不足以汙簡墨,謂為舟楫足以拒皇威,江湖可以逃嚴誅,不知天網設張,以在綱目,爨鑊之魚,期於消爛也,若使水而可恃,則洞庭無三苗之墟,子陽無荊門之敗,朝鮮之壘不刊,兩越之旌不拔也,丞相銜奉國威,為民除害,元惡大憝,必當梟夷,蓋鳳鳴高岡,以遠罻羅,聖賢之德也,鸋窸之鳥,巢於葦苕,苕折子破,下愚之惑也,今江東之地,無異葦苕,諸賢處之,信亦危矣。

魏鍾會檄蜀文曰:今主上聖德欽明,紹隆前緒,宰輔忠肅,明允劬勞,王室布政垂惠,而萬邦協和,施德百蠻,而肅慎致貢,悼彼巴蜀,獨為匪民,是以命授六師,恭行天罰,今邊境乂清,方內無事,蓄力待時,並兵一向,而以蜀一州之眾,分張守備,難以禦天下之師,比年以來,曾無寧歲,征人勤瘁,難以當子來之民,此皆諸賢所共親見,誠能鑒茲成敗,邈然高蹈,投跡微子之蹤,橫身陳平之軌,則福同古人,慶流來裔。

晉孫惠為東海王討成都王檄文曰:穎稟性強暗,增崇位號,阿比奄官,專任孟玫,遂使恣睢,殺活由己,疾諫好讒,小人滿側,官以賄成,位以錢獲,囚以貨生,獄以幣解,百官卷舌,朝野隱伏,案穎之罪,書記未有,禍甚叔帶,逆隆魯桓,為子則不孝,為臣則不忠,為弟則不順,為主則不仁,四惡具矣,豺狼之性,有甚無悛。

晉庾闡為郤鑒檄青州文曰:蓋天地有盈虛之期,皇代有盛衰之會,姬文至聖,猶西患昆夷,周室哲王,而北難獫狁,天步禍亂,有自來矣,是以石勒因曩者之弊,遇皇綱暫弛,遂陵跨神州,剪覆上國,二十餘載,毒流四海,人神含憤,天誅自滅,而石虎窮凶,襲其餘業,內肆豺狼之暴,外有無辜之禍,念諸文武百姓,同為和氣之民,而不蒙太陽之施,奔波於海岱之間,逼迫於寇戎之手,行者窮征役,居者困重賦,死生契闊,良難為心。

又檄李勢曰:告巴蜀士民,夫昏明代運,否終則泰,賢哲睹機以知變,不肖滅亡以取禍,昔者皇運中消,乾綱暫弛,耀[按當作曜,謂劉曜。]勒窮凶,肆暴神州,李劉啟逆,竊逼岷川,翼以不才,任符分陝,未能仰宣皇恩,招攜以禮,而使三巴之民,製於犬羊之群,元元之命,懸於豺狼之口,所以假寐永歎,疾疢如首者也,凡百黎萌,秋毫不犯,檄到勉思良圖,自求多福,無使蘭艾同焚,永作鑒誡,信誓之明,有如皎日。

又為檄石虎文曰:石勒因釁,剪覆舊京,窮凶極逆,偽號累祀,百姓受灰沒之酷,王室有黍離之哀,不有少康之隆,孰能祀夏,不有宣王之興,誰剋舊物,羯帥石虎,僣襲凶葉,負恃其眾,陸梁河朔,每念忠順之士,懷仁抱義,含膽飲血,離其禍酷,心存倒戈,而力不能奮,今遣使持節荊州刺史都亭侯翼,高旗連雲,組練映日,運孫吳之籌,按尚甫之略,莫不張膽咀鐵,人思自百,以此眾戰,其猶烈火之燔秋蓬,衡飆之掃落葉也。

晉桓溫檄胡文曰:胡賊石勒,暴肆華夏,齊民塗炭,煎困讎孽,至使六合殊風,九鼎乖越,每惟國難,不遑啟處,撫劍北顧,慨歎盈懷,寡人不德,忝荷戎重,師次安陸,經營舊邑,瞻望華夏,暫成楚越,登丘淒覽,征夫憤慨,昔叔孫絕粒,義不同惡,龔生守節,恥存莽朝,曆既逋僣,一朝蕩定,拯撫黎民,即安本大,訓之以德禮,潤之以玄澤,信感荒外,武揚八極,先順者獲賞,後伏者前誅,德刑既明,隨才攸敘,此之風範,想所聞也。

梁元帝伐侯景檄文曰:粵若梁興五十餘載,平一宇內,德惠攸長,仁育群生,義征不服,建翠鳳之旗,則六龍驤首,擊靈鼉之鼓,則百神警肅,風牧方邵之賢,衛霍辛趙之將,叱吒則風雲興起,鼓動則嵩華倒拔,葉和萬邦,平章百姓,十堯九舜,曷足雲也,賊臣侯景,匈奴叛臣,鳴鏑餘噍,冒於貨賄,不知其極,敢興逆亂,梗我王畿,賊臣正德,阻兵安忍者,結怨江幹,遠適單於,虔劉我人民,離散我兄弟,臧獲之人,五宗及賞,搢紳之士,三族見誅,南山之竹,未足言其愆,西山之兔,不足書其罪,雷震風駭,直指建鄴,按劍而叱,江水為之倒流,抽戈而揮,皎日為之還舍,如駟馬之載鴻毛,奔牛之觸魯縞。

梁裴子野喻虜檄文曰:天生蒸民,樹之以君,所以對越三才,司牧黔首,蠲其苛慝,除其患難,肇自遂古,以迄皇王,經世字民,鹹由此作,朕撥亂反正,君臨億兆,休牛放馬,載戢幹戈,思與一世之民,躋之仁壽之域,昔者晉失其序,天篤降喪,而四夷交侵,小雅盡缺,宋之初載,實有武功,秦晉之墟,頻梟僣偽,末葉陵遲,遂亡淮濟,曠日長久,莫能克複,朕爰初創業,思閑寧靜,保大定功,未遑遠略,而狡虜遊魂,不式王命,朕謂其君是惡,其民何罪,矜此塗炭,用寢兵革,今戎醜數亡,自相吞噬,重以亢旱彌年,穀價騰踴,丁壯死於軍旅,婦女疲於轉輸,虐政慘刑,曾無懲改,四方同集,九服齊契,譬猶翻東海以注螢爝,倒昆侖以壓螻蟻,其身縻爛,豈假多力,爾二周故老,六輔大姓,蒙恥俯首,有自來矣,濯身明目,今也其時,昔由餘入秦,禮以卿佐,日磾降漢,華豹七葉,苟有其才,豈無大位,梁任孝恭為汝南王檄魏文曰:夫大盜移國,終繼梟翦之誅,凶狡憑淩,必致殲夷之戮,所以董卓稱亂,徒藉群雄之手,王莽偷安,卒成光武之業,故市耀臍燈,府傳飲器,我有魏今臨一境,卜世相承,保乂黔黎,事逾年祀,爾朱榮胡貊遺種,邊塞是居,奸宄妄才,凶愚醜類,茹血餐腥,本非人品,依隨水草,取類馬牛,而包藏禍圖,竊懷反噬,遂長驅種落,用襲我周南,率彼酋豪,侵淩我河縣,所以流離播越,亟淹星紀,仰慕園陵,俯傷黎庶,遂得式仰唐朝,宣奉舜闕,梁大皇帝,功逾五帝,道邁三皇,負扆當軒,平章百姓,垂拱而治,協和萬邦,今遣同州刺史範遵等,董率前鋒,揚旌致討,先取滑台,鼓行金穀,關東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淪蕪,室家顛殞,飲氣吞聲,誌申讎怨,士各懷歸,民思父母,表裏符契,神靈響集,王者之師,有征無戰,鋒刃所裁,幸勿罹染。

後魏魏收檄梁文[全北齊文五據文苑英華六百四十五,通鑒一百六十作杜弼文。]曰:夫辰象麗天,山嶽鎮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建之以邦國,樹之以君長,日月於是莫貳,帝王所以總一,雖五運相推,百王革命,此道所行,孰雲能易,而皇家承統,光配彼天,義洽幽明,化周動植,崇文德以來遠,修禮讓以止訟,舞幹戚於兩階,執玉帛於萬國,玄功潛運,至德旁通,百姓日用而不知,兆民受賜而無跡,唯彼吳越,獨阻聲教,侯景豎子,本無土業,以金陵逋逃之藪,江南流離之地,甘辭卑體,進孰[英華,通鑒作熟。]圖身,而偽朝大小,幸災忘義,主荒於上,臣蔽於下,人而無禮,其能國乎,亦既失信,不亡何待,今帝道休明,皇猷允塞,雖有賊臣去國,亡卒出境,何異一毛之落牛體,雙鳧之飛海濱,彼既連結奸惡,斷絕鄰好,追兵保境,縱盜侵國,蓋物無定方,事無常勢,是以吳侵齊境,遂致句踐之師,趙納韓地,終有上[英華,通鑒作長。]平之役,矧乃鞭撻疲民,侵軼徐部,築壘擁川,舍信邀利,此而可忍,孰不可懷,貞陽以猶子之親,當戎首之任,非但力屈道窮,亦將路無還蜀,兼複狹子垂翅,俱在籠樊,雖複貪利苟得,背同即異,獲一人而失一國,見黃雀而忘深井,智者所不為,仁者所不向,誠既往之難逮,猶將來之可追,侯景以鄙裏之夫,遭風雲之會,位登三事,邑啟萬家,揣身量分,久當止足,彼乃示之以利器,誨之以慢藏,使其勢得容奸,令其時堪乘便,計雖非孫吳猛將,燕趙精兵,猶是久涉行陣,曾習軍旅,拒此則作氣不足,攻彼則為勢有餘,呼之則返速而釁小,不懲則叛遲而禍大,但恐楚國忘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橫使江黃士子,荊楊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露霧之中,人人厭苦,家家思亂,將險躁之風俗,任輕薄之子孫,朋黨路開,兵權在外,必將禍生骨肉,難起腹心,強孥[英華,通鑒作弩。]衝城,長戟指闕,徒探雀鷇,無用府藏之虛,空請熊蹯,詎延漏刻之命,外崩中潰,今實其時,鷸蚌相扼,我乘其弊,方使鍾山渡江,青蓋入洛,荊棘生於建業之宮,麋鹿遊於姑蘇之館,但恐革車之所轥轢,劍騎之所蹂踐,椅梓於焉傾折,竹箭以此摧殘,若吳之王孫,蜀之公子,順時以動,見機而作,歸款軍門,委命下吏,當使焚櫬而出,拂席相俟,必以楚材,終為晉用也。

陳徐陵檄周文曰:主上恭膺寶曆,嗣奉瑤圖,既稟聖人之材,兼富神武之略,乂安兆庶,共靖戎華,同戢幹戈,永銷鋒鏑,況複追惟在楚,無忘玉帛之言,軫念過曹,猶感盤餐之惠,年馳玉節之使,歲降銀車之恩,庶彼懷音,微悟知感,而反其藏匿,招我叛臣,翊從瀟湘,空竭關壟,荊梁左右,漢沔東西,籥地呼天,望停哀救,夫一人掩泣,猶愴滿堂,百姓為心,彌切宸扆,大都督吳明徹,台司上將,德茂勳高,威著荊湘,化聞庸蜀,叱吒而平宿豫,吹噓而定壽陽,席卷江淮,無淹弦望。

◇移

範曄《後漢書》曰:韓馥見民情歸袁紹,忌方得眾,恐將圖己,常遣從事守紹門,不聽發兵,喬〈王胃〉[《太平禦覽》五百九十七作瑁。]乃詐三公移書,傳驛州郡,說董卓罪惡,企望義兵,以釋國難,馥於是方聽紹舉兵。

王隱《晉書》曰:毛寶據邾城陷,寶屍沉江不出,戴詳移告河伯諸神,使出寶屍,十餘日乃出。

《典略》曰:衛襄,字叔遼,修行至孝,州郡嘉之,時有白波賊眾數萬人,官兵誅討不能平,而使襄要我原解散,於是襄為書移,即平定。

【移文】漢劉歆讓太常博士移文曰:歆欲建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習[漢書三十六劉歆傳作皆。]列學官,哀帝令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其義,諸儒博士或不肯置對,歆因移書責讓之曰: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絕之關,[漢書作闕。]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至於國家將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禪巡狩之儀,則幽冥而莫知其源,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疾妒,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皆以尚書為不備,謂左氏為不傳春秋,豈不哀哉,夫子曰[按子曰二字衍。]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此乃眾庶之所為耳,非所望於士君子也。

梁簡文帝答穰城求和移文曰:屬彼數及侮亡,運逢瓦解,石言水鬥,實驗地凶,飛絮雨粟,還符天怪,故淪俗駿奔,遺黎南請,所以皇略北征,臨[臨字疑衍。]事同拯溺,湣百姓之未安,傷一物之失所,故餘民繈負,掃[原訛揥,據馮校本改。]地來王,而向化之黨,怱覽今移,鹹以陶茲禮樂,重睹衣冠,已變伊川之發,兼削呼韓之衽,寧當生入玉關,死歸建業,民情若此,匪我求蒙,行人遠屆,實亦勞止,想近察時機,遠詳圖緯,早去中原,遽反桑梓,旋地脈[原訛〈月末〉,據馮校本改。]而北移,越天渠而南指,然後三姓二賢,可存十半,如其遂固守株,不達玄象,將恐衛將之師,複有狼居之戰,侯應之討,更睹陰山之哭。

梁任孝恭答魏初和移文曰:蓋軒轅五十二戰,義在拯民,湯武二十七征,本惟靜難,明異時而同致,信殊政而一撥,[全梁文六十七作揆。]我皇屈茲上聖,承彼百王,卷六合而包容,弘二儀而覆載,照高日月,澤富雲雨,值魏氏紛綸,亟離星晷,競尋幹戈,爭以興廢,王無卒歲,相不浹辰,隻馬泣師,月陳庭闕,裹糧請救,日款關扉,故屢動雲旗,再驅蒼兕,同小白之存亡,等任好之繼絕,匹婦是讎,尺土非利,然百戰百勝,猶苦四民,九拒九攻,終勞萬姓,納皇之念,無忘日昃,李陵失律,暫摧羽鱗,同孟明之反秦,似荀罃之歸晉,並賚來移,聞之委曲,知彼當壁得人,兆龜有主,欲偃兵戈,式敦雅好,鶴鳴九皋,戾天已響,出其言善,良以欣然,輒勒緣邊屯戍,各息烽警,旌旗盡卷,刁鬥夜停,混雞犬於四鄰,接桑麻[原訛床,據馮校本改。]於二境,陳徐陵為護軍長史王質移文曰:比金風已勁,玉露方團,宜及窮秋,幸逾高塞,當使孤旌不反,隻騎無還,非止湯羅,豈知堯德,其承比年民墊,仍歲蘊隆,粒粟貴於隨珠,分糜乏於齊鼎,且氐羌旅拒,已跨伊瀍,胡羯憑陵,方逾汾潞,刺虎之勢,時則卞生,拾蚌之機,彌驗蘇子,但國家體茲明信,有同皎日,豈唯風雨之旦,猶救匹夫,宵夢之言,無欺幽壤,賊華皎,近以臨蕃有譴,作牧無章,既懼檻車之徵,便憂齊斧之戮,遂乃治兵楚夢,竊戴幹戈,傍引西戎,共謀東夏,偽周遣其衛國公宇文直等,總統獯獫,為其羽翼,醜徒濟岸,來攻郢城,逆豎浮舟,同趣夏浦,王師艤棹,素在中流,群帥爭驅,應時殲蕩,羌胡寶馬,縱橫七澤之中,荊楚樓船,彌滿三江之上,浮禽所獲,水陸無遺,華皎擢自芻微,叨居蕃翰,情慚犬馬,罔顧恩靈,翻執幹戈,自圖家國,聞諸間諜,具彼鄰謀,乃授冬官,即為鄉導,雖傷仁義之俗,非敢有私,期和與之情,猶冀無失。

又移齊曰:獲去月二十日移,承羯寇平殄,同懷慶悅,眷言鄰穆,深副情佇,夫天綱之大,固無微而不擒,神武之師,本無征而不克,至如戎王傾其部落,逆豎道其鄉關,非厥英圖,殆難堪戮,況複洞庭遐曠,丘食殷阜,西窮版屋,北罄氈廬,聲冠符姚,勢兼聰勒,庸蜀寶馬,彌山不窮,巴漢樓船,陵波無際,我之元戎上將,協力同心,承稟朝謩,致行明罰,為風為火,殪彼蒙衝,如霆如雷,擊其舟艦,羌兵楚賊,赴水沉沙,棄甲則兩岸同奔,橫屍則千裏相枕,江川盡滿,譬睢水之無流,原隰窮胡,等陰山之長哭,於是黑山叛邑,諸城洞開,白虜連群,投戈請命,長沙鵩鳥,靡複為妖,湘川石燕,自然還舞,克翦無筭,縲禽不貲,欲計軍俘,終難巧曆,所獲其龍駒驥子,百□千蓬,[本集作百千其群。]更開苜蓿之園。方廣騊駼之廄,於是衛霍甘陳,虯髭瞋目,心馳壟路,誌飲河源,乘勝長驅,未知所限,豈如桓溫不武,棄彼關中,殷浩無能,長茲羌賊,方且西逾酒郡,抵我境而置邊亭,東略鹽池,為齊朝而反侵地,此改[本集作政。]亦翦妖氛,未窮巢窟,便聞慶捷,愧佩良深。

◇紙

《東觀漢記》曰:黃門蔡倫,典作上方,作紙,所謂蔡侯紙也。

董巴記雲,東京有蔡侯祗[《太平禦覽》六百零五作紙。]即倫也,故麻名麻紙,木皮名榖紙,故[禦覽故下有魚網作紙,名五字,此脫。]網紙也。

《三輔決錄》曰:韋誕奏,蔡邕自矜能兼斯善[書斷作喜。]之法,非流紈素,不妄下筆,夫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罔[《太平禦覽》七百四十七作用。]張芝筆,古[禦覽作左。]伯紙,及臣黑,[禦覽作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巨[禦覽作臣。]手,然後可以盡徑丈[原訛經文,據馮校本改。]之勢,方寸之言。

王隱《晉書》曰:陳壽卒,詔下河南,遣吏賁紙筆,就壽門下,寫取國誌。

渚宮舊事曰:皇太子初拜,給赤紙縹紅紙麻紙敕紙法紙,各一百。

《抱樸子》曰:洪家貧,伐薪賣之,以給紙筆,晝營園田,夜以柴火寫書,坐此之故,不得早涉藝文,常乏紙,每所寫,皆反覆有字,人少能讀。

《文士傳》曰:楊脩為魏武主簿,嚐白事,知必有反覆教,豫為答數紙,以次牒之而行,告其守者曰:向白事,每有教出,相反覆,若案此弟連答之,已而有風,吹紙亂,遂錯誤,公怒推問,脩慚懼,以實答。

《晉陽秋》曰:劉弘為荊州刺史,每有興發,手書郡國,丁寧款密,故莫不感悅,顛倒恭赴,鹹曰:公一紙書,賢於十部從事也。

《語林》曰:王右軍為會稽令,謝公就乞箋紙,撿挍庫中,有九萬箋紙,悉以乞謝公。

沈約《宋書》曰:張永善隸書。又有巧思,紙及墨,皆自營造,上每得永表啟,輒玩谘嗟,自歎供禦者不之及也。

【賦】晉傅鹹紙賦曰:蓋世有質文,則治有損益,故禮隨時變,而器與事易,既作契以代繩兮。又造紙以當策,夫其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絜性真,含章蘊藻,實好斯文,取彼之弊,以為此新攬之則舒,舍之則卷,可屈可伸,能幽能顯。

【啟】梁劉孝威謝賚宮紙啟曰:臣與謝嘏,俱慚其聖,神[《初學記》二十一作臣。]之衝梯,實愧魯般之巧,嘏之城壘,特無禽子之守,攻弱侮亡,其勞甚薄,策勳行賞,為渥過隆,雖複業[《初學記》作鄴。]殿鳳銜,漢朝魚網,平淮桃花,中宮榖樹,固以彀慚茲靡滑,謝此鮮光。

◇筆

《博物誌》曰:蒙恬造筆。

《釋名》曰:筆,述也,述事而書之也。

《韓詩外傳》曰:趙簡子有臣曰周舍,立於門下,三日三夜,簡子問其故,對曰:臣為君諤諤之臣,墨筆執牘,從君之後,伺君過而書之。

《列仙傳》曰:李仲甫,潁川人,漢桓帝時,賣筆遼東市上,一筆三錢,有錢亦與筆,無錢亦與筆。

《漢書》曰:張安世持橐簪筆,[橐,挈橐也,近臣負橐筆,從備顧問,或有記。]事孝武帝數十年,見謂忠謹。

華嶠《後漢書》曰:班超投筆歎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筆耕乎,[事具人部。]謝承《後漢書》曰:王充於宅內,門戶壚柱,各置筆硯簡牘,見事而作,著論衡八十五篇。

《漢官儀》曰:尚書令仆丞郎,月給赤管大筆雙,篆題曰:北工作楷,於頭上,象牙寸半著筆下。

《廣誌》曰:漢諸郡獻兔毫,書鴻門題,唯趙國毫中用。

《典略》曰:王粲才既高,辯論應機,鍾繇王朗等,雖各為魏卿相,至於朝廷奏議,皆閣筆,不敢措手。

《魏略》曰:王思為大司徒,性急,嚐執筆作書,蠅集筆端,驅去複來,如是再三。思怒,自起逐蠅,不能去,[去字原缺,據馮校本補。]還取筆擲地,蹹壞之。

《魏誌》曰:甄後九歲,憙書,用諸兄筆,或非之,後曰:古賢女皆覽前世成敗,不知書,何由見之。

魏末傳曰:夏侯太初見召,還洛陽,絕人道,不畜筆硯。

傳[《太平禦覽》六百零五作傅。]子曰:漢末,一筆之押,雕以黃金,飾以和璧,綴以隨珠,發以翡翠,此筆非文犀之植,必象齒之管,豐狐之柱,秋兔之翰,用之者必被朱繡之衣,踐雕玉之履矣。

《東宮舊事》曰:皇太子初拜,給漆筆四枝,銅博山筆床副。

【詩】梁簡文帝詠筆格詩曰:仰出寫含花,橫插學仙掌,行因提拾用,遂廁旋台賞。

梁徐擒詠筆詩曰:纖端奉積潤,弱質散芳煙,直寫飛蓬牒,橫承落繡篇,一逢提握重,寧憶仲升捐。

【賦】後漢蔡邕筆賦曰:惟其翰之,所生,於季冬之狡兔,性精亟以摽悍,體遄近以騁步,削文竹以為管,加漆係之纏束,形調摶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書乾坤之陰陽,讚三皇之洪勳,敘五帝之休德,揚蕩蕩之典文,紀三王之功代兮,表八百之肆勤,傳六經而輟百氏兮,建皇極而序彝倫,綜人事於晻昧兮,讚幽冥於神明,象類多喻,靡施不協,上剛下柔,乾坤之位也,新故代謝,四時之次也,圓和正直,規矩之極也,玄首黃管,天地之色也。

晉傅玄筆賦曰:簡脩毫之奇兔,選珍皮之上翰,濯之以清水,芬之以幽蘭,嘉竹翠色,彤管含丹,於是班匠竭巧,名工逞術,纏以素枲,納以玄漆,染芳鬆之淳煙,寫文象於紈素,動應手而從心,煥光流而星布。

晉成公綏故筆賦曰:有倉頡之奇生,列四目而兼明,慕羲氏之畫卦,載萬物於五行,乃發慮於書契,采秋毫之類芒,加膠漆之綢繆,結三束而五重,建犀角之玄管,屬象齒於纖鋒,染青鬆之微煙,著不泯之永蹤,則象神仙,人皇九頭,式範群生,異體怪軀,注玉度於七經,訓河洛之讖緯,書日月之所躔,別列宿之舍次,乃皆是筆之勳,人日用而不寤,[自一零四七頁三行第十字(將字)起,至此止,宋本缺,據明本補。]仡盡力於萬機,卒見棄於行路。

梁吳筠筆格賦曰:幽山之桂樹,恒縈風而抱霧,葉委鬱而陸離,根縱橫而盤互,爾其負霜含液,枝翠心赤,翦其片條,為此筆格,趺則岩岩方爽,似華山之孤上,管則員員峻逸,若九疑之爭出,長對坐而銜煙,永臨窗而儲筆。

【讚】晉郭璞筆讚曰:上古結繩,易以書契,經緯天地,錯綜群藝,日用不知,功蓋萬世。

【銘】後漢李尤筆銘曰:筆之強誌,庶事分別,七術雖眾,猶可解說,投足擇言,駟不及舌,筆之過誤,愆尤不滅。

魏傅選筆銘曰:昔在上古,結繩而誓,降及後載,易以書契,書契之興,興自頡皇,肇建一體,浸遂繁昌,彌綸群事,通遠達幽,垂訓紀典,匪筆靡脩,寔為心盡,臧否斯由,厥美弘大,置類鮮疇,德興之著,惟道是揚,苟逞其違,禍亦無方。

晉王隱筆銘曰:豈作其筆,必兔之毫,調利難禿,亦有鹿毛。

【啟】梁元帝謝宮[全梁文十六宮上有東字。]賜白牙鏤管筆啟曰:春坊漆管,曲降深恩,北宮象牙,猥蒙霑逮,雕鐫精巧,似遼東之仙物,圖寫奇麗,笑蜀郡之儒生,故知嵇賦非工,王銘未善,昔伯偕致贈,才屬友人,葛龔所酬,止聞通識,豈若遠降鴻慈,曲覃庸陋,方覺琉璃無昬,隨珠過侈,但有羨卜商,無因則削,徒懷曹植,恒原執鞭。

梁庾肩吾謝賚銅硯筆格啟曰:煙磨青石,已賤孔氏之壇,管撫銅龍,還笑王生之璧,西域胡人,臥織成之金簟,遊仙童子,隱芙蓉之行鄣,莫不並出梁園,來頒狹室。

◇硯

太公《金匱》曰:硯之書曰:石墨相著,邪心讒言,無得汙白。

《漢書》曰:宣帝時,中郎將張彭祖,少與帝微時同席硯書,及帝即位,彭祖以舊恩,封陽都侯,出常參乘。

又曰:薛宣為左馮翊,性密靜有思,省吏職,求其便安,下至財用筆硯,皆為設方略,利用之,省費,吏民稱之。

崔寔《四民月令》曰:正月硯凍釋,命童幼入小學篇章,十一月硯凍,幼童讀孝經論語。

《東觀漢記》曰:蘇竟與劉歆子恭書雲,前世以磨研編簡之才,與國右史[○右史二字衍。]公從事出入。

魏武帝上雜物疏曰:禦物有純銀參帶台硯一枚,純銀參帶員硯,大小各一枚。

《陳留誌》曰:範喬年兩歲,祖父馨卒,臨終,撫其手曰:恨不見汝成人,以吾所用硯與之,始五歲,祖母以此言告喬,喬便執硯涕泣。

《東宮舊事》曰:皇太子初拜,給漆石硯一枚。

陸雲與兄機書曰:君苗能作文,見兄文,輒雲欲燒筆硯。

《從征記》曰:夫子床前有石硯一枚,作甚古樸,蓋孔子生平時物也。

【賦】晉傅玄硯賦曰:采陰山之潛樸,簡眾材之攸宜,節方圓以定形,鍛金鐵以為池,設上下之剖判,配法象乎二儀,木貴其能軟,石美其潤堅,加采漆之膠固,含衝德之清玄。

【讚】魏繁欽讚曰:班采散色,漚潤毫芒,點黛文字,曜明典章,施而不德,吐惠無疆,漸漬甘液,吸受流芳。

【銘】魏王粲硯銘曰:昔在皇頡,爰初書契,以代結繩,民察官理,庶績誕興,在世季末,華藻流淫,文不寫行,書不盡心,淳樸澆散,俗以崩沉,墨運翰藻,榮辱是若,念茲在茲,惟玄是宅,梁武帝硯銘。

音橫德寫

假墨圖心

梁丘遲硯銘。

圖水平

\│/

壁─┼─跡

/│\

明理宣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