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234   

《藝文類聚》正文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經典談講讀書史傳集序

◇經典

《釋名》曰:經,徑也,如五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

又曰:三墳,墳,分也,論三材,分天地人之始分也,其體有三也,五典,典,鎮也,製教法,所以鎮定上下,差等有五也,八索,玉法,[《釋名》六作著素王之法,此有脫訛。]若孔子者,聖而不至,[《釋名》作王。]製此法者有八也,九丘,丘[《釋名》丘下有區也二字。]區別九州土氣教化所宜者也,此皆三玉,[《釋名》作王。]以前,上至羲皇時書也,唯堯典存。

《禮》曰: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春秋說題[題字原脫,據馮校本補。]辭》曰:六經所以明君父之尊,天地之開辟,皆有教也。

《尚書璿璣鈐》曰:尚書篇題號,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節度書也,如天行也。

《博物誌》曰:聖人製作曰經。

楊雄《法言》曰:或問周官,曰立事,左氏傳,曰品藻。

又曰:書不經,非書也。

劉向《七略》曰:孔子三見哀公,作三朝記七篇,今在大戴禮。

《漢書》曰:昔宓羲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土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子為之彖象係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曆三古。

又曰: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古者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又曰:帝王質文,世有損益,至周,曲為之防,事為之製,故曰禮經三百,威儀三千。

又曰:六藝之文,樂以和神,詩以正言,禮以明體。

《廣雅》曰:昔在周公,製禮以導天下,爾雅以釋其意義。

鄭玄別傳曰:任城何休,好公羊學,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盲,穀梁廢疾,玄乃發墨守,針膏盲,起廢疾。

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春秋說題辭》[辭字原脫,據馮校本補。]曰:尚書者,二帝之跡,三王之義,明天下情,帝王之功,尚,上也,上帝之書。

又曰:禮,體也,禮得則天下鹹得厥宜。

又曰:詩天人之精,皇後之度,故詩為言誌。

【詩】晉傅鹹孝經詩曰:立身行道,始於事親,上下無怨,不敢惡人,孝無終始,不離其身,三者備矣,以臨其民,[其一。]以孝事君,不離令名,進思盡忠,不議則爭,匡救其惡,災害不生,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其二。]

又論語詩曰:守死善道,磨而不磷,直哉史魚,可謂大臣,見危授命,能致其身,[其一。]克己複禮,學優則仕,富貴在天,為仁由己,以道事君,死而後已,[其二。]

又毛詩詩曰:無[自九八三頁四行釋名曰三字起,至此止,宋本缺,據明本補。]將六[《初學記》二十一作大。]車,惟塵冥冥,濟濟多士,文王以寧,顯允君子,大猶是經,[其一。]聿脩厥德,令終有淑,勉爾遯思,我言惟服,盜言孔甘,其何能淑,讒人罔極,有靦麵目,[其二。]

又周易詩曰:卑以自牧,謙尊而光,進德脩業,既有典常,輝光日新,照於四方,小人勿用,君子道長,[其一。]

又周官詩曰:惟王建國,設官分職,進賢興功,取諸易直,除其不蠲,無敢反側,以德詔爵,允臻其極,[其一。]辨其可任,以告於正,掌其戒禁,治其政令,各修乃職,以聽王命,[其二。]

梁武帝撰孔子正言竟述懷詩曰:誌學恥傳習,弱冠闕師友,愛悅夫子道,正言思善誘,刪次起實沉,殺青在建酉,孤陋乏多聞,獨學少擊叩,仲冬寒氣嚴,霜風折細柳,白水凝澗溪,黃落散堆阜,康哉信股肱,惟聖歸元首,獨歎予一人,端然無四友。

梁昭明太子詠書秩詩曰:擢影兔園池,抽莖淇水側,幸雜絪囊用,聊因班女織。

【賦】後漢杜篤書扌扈賦曰:惟書扌扈而麗容,象君子之淑德,載方矩而履規,加文藻之脩飾,能屈伸以和禮,體清淨而坐立,承尊者之至意,惟高下而消息,雖轉旋而屈橈,時傾斜而反側,抱六藝而卷舒,敷五經之典式。

【讚】晉王凝之妻謝氏論語讚曰:衛靈問陣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嚐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庶則大矣,比德中庸,斯言之善,莫不歸宗,粗者乖本,妙極令終,嗟我懷矣,興言攸同,孔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未見蹈仁而死者矣。

【銘】後漢李尤經橈銘曰: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進新習故,不舍於口,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及年廣學,無問不知。

宋謝靈運書帙銘曰:懷幽卷賾,戢妙抱密,用舍以道,舒卷不失,亮惟勤玩,無或暇逸。

【表】梁沈約上宋書表曰:若不觀風唐世,無以見帝媯之美,自非睹亂秦餘,何用知漢祖之業,是以掌言未記,爰動天情,曲詔史官,追述大典,若夫英主啟基,名臣建績,極[《初學記》二十一作拯。]世夷難之功,配天光宅之運,亦足以勒銘鍾鼎,昭被方策,臣遠愧南董,近謝遷固,以閭閻小才,述一代盛典。

【啟】齊謝朓隨王賜左傳啟曰:思勸挾策,慈勖下帷,朓未窺山笥,早懵河籍,業謝專門,說非章句,庶得既因[《初學記》二十一作困。]而學,括羽瑩其蒙心,家藏賜書,籝金遺其貽厥。

梁劉孝綽謝為東宮奉經啟曰:皇太子四術夙知,三善非學,猶複旁求儒雅,應物稽疑,業光夏校,德茂周序,諸侯宋魯,於焉觀則,參陪盛禮,莫匪國華,臣雖職典經圖,而同官不一,推擇而舉,尚多髦俊,寵光曲被,獨在選中,他日朝聞,猶甘夕死,況茲恩重,彌見生輕。

【書】後漢孔融答虞仲翔書曰:示所著易傳,自商瞿以來,舛錯多矣,去聖彌遠,眾說騁辭,曩聞延陵之理樂,今睹吾君之治易,知東南之美者,非但會稽之竹箭焉。又觀象雲物,察應寒溫,本[吳誌十二虞翻傳作原其,此有脫文。]禍福,與神會契,可謂探賾窮道者已,方世清,聖上求賢者,梁丘以卦筮寧世,劉向以洪範昭名,想當來翔,追蹤前烈,相見乃盡,不複多陳。

◇談講

《論語》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是吾憂也。

《韓子》曰:夫耕之用力也勞,而民為之者何,得以富,戰之為事也危,而民為之者何,得以貴,今脩文學,習談論,則無耕之勞,而有富之實,無戰之危,而有貴之尊,則人孰不為也。

《戰國策》曰:蘇秦說李兌,抵掌而談,兌送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

《史記》曰:齊宣王時,稷下複盛。

《漢書》曰:董仲舒下帷,講論讀誦,弟子以文[漢書五十六,董仲舒傳作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麵。

又夏侯勝每講,常謂弟子曰:士病不明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爾,學不明,不如歸耕。

又曰: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

《東觀漢記》曰:朱祜,字仲先,初上學長安時,過朱祜,祜常留上講,竟乃談語,及車駕幸祜家,上謂祜曰:主人得無去我講乎。

漢書[按本條見後漢書一百鄭太傳,此脫後字。]曰:鄭太說董卓雲,孔公謂[後漢書作緒。]能清談高論,噓拓[後漢書作枯。]吹笙,[後漢書作生。]

《典略》曰:漢樊準為郎中令,乃上疏曰:方今學者約少,遠方又甚,博士倚席不講,大學多治產業。

謝承《後漢書》曰:戴馮,字次仲,拜郎中,正旦朝賀,帝令群臣說經義,有不通者,輒奪其席,以益通者,馮重五十席,京師議曰:解經不窮戴侍中。

《管輅別傳》曰:冀州刺史裴徽,召文學從事,一相見,清談終日,不覺罷倦,再相見,轉為钜鹿從事,三相見,轉為治中,四相見,轉為別駕,至前十日,舉為秀才。

魏文帝[按本條本書六十三,《太平禦覽》六百十五作魏書,此脫書名。]集諸儒於肅城[禦覽作成。]門內,講論大義,侃侃無倦。

張載別傳曰:張載文章殊妙,嚐為濛汜池賦,傅玄見之,歎息稱妙,以車迎載,言談終日。

殷氏《世傳》曰:殷亮,建武中,徵拜博士,諸儒講論,勝者賜席,亮重至八九。

《竹林七賢論》曰:王濟嚐解禊洛水,明日,或問王濟曰:昨日又有何論議,濟曰:張華善說史漢,裴逸人敘前言往行,袞袞可聽,安豐侯道子房季劄之間,超然玄著。

《抱樸子》曰:王充所著論衡,北方都未有得之者,蔡伯喈常到江東,得之,歎為高文,恒愛玩而獨秘之,及還中國,諸儒覺其談更遠,搜求其帳中,果得論衡。

《郭子》曰:範汪,[原訛注,據馮校本改。]字玄平,在簡文坐談,欲屈,引長史[王仲祖也。]曰:卿助我,王曰:此非拔山之力所能助。

《語林》曰:劉真長與桓宣武共聽講《禮記》:桓公雲,時有入心處,便咫尺玄門。

又曰:劉真長謂許玄度曰:卿為不去,我將成輕薄京尹,世說曰:宋處宗甚有思理,嚐買得一長鳴雞,籠盛著,遂作人語,與處宗談論,宗因此功大進。

又曰:何晏為吏部尚書,時談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見,晏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極,可得複難不,弼便作難,坐人便以為屈,於是弼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

又曰:孝武時,將講孝經,謝太傅與諸人私逆講習,車武子謂曰:不問則德音有遺,多問則重勞二謝,袁曰:必無此嫌,車曰:何以知爾,袁曰:何當見明鏡於古照,泛清流於惠風,[按世說言語篇作何嚐見明鏡疲於屢照,清流憚於惠風,此有脫訛。]

《晉書》曰:郭象如懸河,惟新既新爾史既辯爾疑[按惟新以下十字,係自下竄入,應刪。]

範曄《後漢書》曰:楊震,字伯起,賓客於朝,不答州郡禮命,有鸛雀銜三鱣魚,集講堂前。都講曰: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三台,先生自此升矣,位至太尉。

【詩】晉潘嶽於賈謐坐講漢書詩曰:治道在儒,弘儒由人,顯允魯侯,文質彬彬,筆下摛藻,席上敷珍,前疑惟辨,舊史惟新,惟新爾史,既辨爾疑,延我寮友,講此微辭。

梁任昉厲吏民講學詩曰:暮燭迫西榆,將落誡南畝,曰餘本疏惰,頹暮積榆柳,踐境渴師臣,臨政饑益友,旰食原橫經,終朝思擁帚,雖欣辨蘭艾,何用辟蒿莠。

【碑】梁元帝皇太子講學碑曰:皇太子洊雷種德,重離作兩,業觀孟侯,道高上嗣,宮壇累仞,高山仰止,承華之闥,更似通德之門,博望之園,反類華陰之市,家丞庶子,並入四科,洗馬後車,俱通六學,轉金路而下壁雍,晬王裕[《初學記》二十一作容。]而經槐市,詳其懸鏡高堂,衢樽待酌,瞻後思前,博文約禮,將使東極長男之宮,不獨銘於銀榜,南皮太子之序,豈徒擅於金碑。

隋江總皇太子太學講碑曰:我大陳之禦天下,若水渙其長瀾,瑤星踵其永曆,重華誕宥,興於大鹿之野,敬仲繼業,盛矣鳴鳳之占,兼以鴻才海富,逸思泉瀉,含毫落紙,動八闋之歌謠,隻句片言,諧五聲之節奏,雲飛風起,追壓漢帝之辭,高觀華池,遠跨魏皇之什,爰複建藏書之冊,開獻書之路,帷帳叢殘,家壁遺逸,紫台秘典,綠帙奇文,羽陵蠹跡,嵩山落簡,外史所掌,廣內所司,靡不飾以鉛槧,彫以緗素,此文教之修也。

【表】梁簡文帝請右將軍朱異奉述製旨易義表曰:臣聞仰觀俯察,定八卦之宗,河圖洛書,符三易之教,譬彼影圭,居四方之中極,猶彼黃鍾,總六律之殊氣,疑關永辟,逾弘農之洞啟,辭河既吐,邁龍門之已鑿,臣以庸蔽,竊尚名理,鑽仰幾深,伏惟舞蹈,冒欲請侍中右衛將臣異,於玄圃宣猷堂,奉述製旨易義,弘闡聖作,垂裕蒙求,謹以表聞,伏原垂允。

又請尚書左丞賀琛奉述製旨毛詩義表曰:臣聞樂由陽來,性情之本,詩以言誌,政教之基,故能使天地鹹亨,人倫敦序,故東魯夢周,窮茲刪采,西河邵魏,著彼纘述,葉星辰而建詩,觀鬥儀而命禮,以為陳徐雅頌,膏肓匪一,燕韓篇什,痼疾多端,北海鄭君,徒逢箋釋,南郡太守,空為異序,庶令中和永播,碩學知宗,大胥負師,國子鹹紹,孝敬之德,化洽天下,多識之風,道行比屋。

陳周弘正請梁武帝釋乾坤二係義表曰:自非含徽體極,盡化窮神,豈能通誌成務,探賾致遠,而宣尼比之桎梏,絕韋編於沴宇,軒轅之所聽瑩,遺玄珠於赤水,至若爻畫之包於六經,文辭之窮於兩係,名儒劇談以曆載,鴻生指掌以終年,自製旨降談彖繇,裁成易道,析至微於秋毫,渙曾冰於幽穀。

【啟】梁簡文帝謝敕齎中庸講疏啟曰:若睹玄圭,如觀金版,洽日九披,流光照灼,慶雲五色,垂采氤氳,天經地義之宗,出忠入孝之道,實立教之關鍵,德行之指歸,自非千年有聖,得奉皇門,無以識九經之倫,稟二門之致,竊以周發上聖,問五行於箕子,宣尼照極,訪六舞於萇弘,未有懸鏡獨曉,仰均神鑒,方知始畫八卦,風羲有慚,正名百物,軒轅為陋。

梁王僧孺謝齊竟陵王使撰眾書啟曰:伏惟殿下,銅爵始成,早摛從後之句,柏梁初構,首屬驂駕之辭,楚史所受,曾不雲述,沛獻斯陳,良未足采,徒以原讬後車,以望西園之客,攝齊下坐,有糅南皮之遊,謬服同於魯儒,竊吹等乎齊樂。

【書】後漢孔臧與子琳書曰:告琳,須[連叢子作頃。]來聞汝諸友生講肄[原訛肆,據馮校本改。]書傳,孜孜晝夜,衎衎不怠,善矣,人之進道,唯問其誌,取必以漸,勤則得多,山澗至柔,石為之穿,蠍蟲至弱,木為之弊,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堅剛之體,豈非漸之致乎。

◇讀書

《墨子》曰:周公朝讀百篇,夕見七十士。

《莊子》曰:臧與穀,相與牧羊,俱亡其羊,問臧奚事,挾策讀書,問穀奚事,博塞以遊。

《尚書大傳》曰:子夏讀書畢,見夫子,夫子問之,何為於書,子夏曰:書之論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如參辰之錯行,商所受於夫子者,誌之於心,不敢忘也。

《史記》曰:孔子晚喜易,讀之韋編三絕。

《漢書》曰:劉向精專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又,班遊以選受詔,進讀群書。

《東觀漢記》曰:章帝詔黃香,令詣閤東觀,讀所未嚐見書,謂諸生曰:此日下無雙,江夏黃童也。

又曰:曹襃寢則懷鉛筆,行則誦詩書。

又曰:高鳳讀書,夜不絕聲,妻之田曝麥,以竿授鳳,令護雞,天暴雨而意不在,不覺流麥。

謝承《後漢書》曰:王充,字仲任,家貧無書,至京師市讀書,一見輒誦憶。

又曰:應世叔讀書,五行俱下。

《漢書》曰:匡衡鑿壁,引鄰家火光,孔中讀書。

孫卿,有子惡臥,而焠其掌。

《西京記》曰:魯國陳正,字叔方,為太官令,進禦食,發貫炙,光武欲斬正,正曰:臣當死者三,臣朗月書章奏,側光讀書,不見發,三也。

《物理論》曰:裏語,白能絲,可讀詩。

《魏略》曰:侍中董遇好學,避難采薪負販,常挾經書,投閑習誦,人從學者,遇不肯教之,雲先讀百遍,而義自見。

又曰:賈逵,字梁道,好春秋,及為牧守,常自課之,月一遍。

《吳誌》曰:闞澤,字德潤,好學居貧,常從人賃書寫,寫既畢,誦亦遍。

《上黨記》曰:太行山箐有射熊,於岩間見諸生讀書,往覓不知處,傳以為仙人。

《晉書》曰:王歡,字君厚,專精讀書,不營產業,家無升鬥,妻患,或毀其書。後為通儒。

《宋書》曰:車胤,字武子,少勤學,家貧無燈,夏月乃聚螢照讀,冬曾聚雪,仕至司徒。

《晉書》曰:劉寔,字子真,平原人,家貧好學,織牛衣以賣而自給,仕至侍中。遷司徒。

《漢書》曰:朱買臣,字翁子,會稽人,少家貧,勤學不事產業,位至本郡太守。

《後漢書》曰:孫敬,字文質,好學,閉戶讀書,不堪其睡,乃以繩懸之屋梁,人曰閉戶先生。

又曰:倪寬與人傭力,帶經書耕鉏,仕至丞相。

【詩】宋陶潛讀山海經詩曰:既耕亦已種,且還讀我書,汎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

宋謝惠連讀書詩曰:賁園奚足慕,下帷故宜遵,山成由一簣,崇積始微塵,虞軒雖眇莽,顏隰亦何人。

齊王融抄眾書應司徒教詩曰:說禮固多才,惇詩信為善,岩笥發仙華,金縢開碧篆。

【賦】晉束晳讀書賦曰:耽道先生,澹泊閑居,藻練精神,呼吸清虛,抗誌雲表,戢形陋廬,垂帷帳以隱幾,被紈素而讀書,抑揚嘈囋,或疾或徐,優遊蘊藉,亦卷亦舒,頌卷耳則忠臣喜,詠蓼莪則孝子悲,稱碩鼠則貪民去,唱白駒而賢士歸,是故重華詠詩以終已,仲尼讀易於身中,原憲潛吟而忘賤,顏回精勤以輕貧,倪寬口誦而芸耨,買臣行吟而負薪,賢聖其猶孳孳,況中才與小人。

【讚】庾信高鳳讀書不知流麥讚曰:高鳳好學,專心不回,留連經笥,對玩書台,石門雲度,銅梁雨來,麥流雖遠,書卷猶開。

【銘】後漢李尤讀書枕銘曰:聽政理事,怠則覽書,傾倚偃息,隨體興居,寤心起意,由愈宴娛。

【書】後漢馮衍說鄧禹書曰:衍聞昔者先王學大道以觀於政,夫為君而不明於道,上無所承天,下無以化民,為臣而不明於道,進無以事君,退無以修身,聖朝天然之資,將軍純茂之德,誠少遊神乎經書之林,馳情乎玄妙之中,明照於日月,而智溢於四海,聖朝享堯舜之榮,將軍荷稷契之烈,自然理也。

後漢孔融與宗從弟書曰:知晚節豫學既美,大弟因而能寤。又合先君加我之義,豈唯仁弟,實專承之,凡我宗族,猶或賴焉。

◇史傳

《釋名》曰:傳,傳也,以傳示後人。

《博物誌》曰:賢者著行曰傳。

《漢書》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戒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

【詩】魏阮瑀詩曰:誤哉秦穆公,身沒從三良,忠臣不達命,隨驅就死亡,低頭闚壙戶,仰視日月光,誰謂此可處,恩義不可忘,路人為流涕,黃鳥鳴高桑。

又詩曰:燕丹養勇士,荊軻為上賓,圖擢盡匕首,長驅西入秦,素車駕白馬,相送易水津,漸離擊築歌,悲聲感路人,舉坐同谘嗟,歎氣若青雲。

宋陶潛詠荊軻詩曰: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久已沒,千載有餘情。

陳周弘直賦得荊軻詩曰:荊卿欲報燕,銜恩棄百年,市中傾別酒,水上擊離弦,匕首光陵日,長虹氣燭天,留言與宋意,悲歌非自憐。

陳楊縉賦得荊軻詩曰:函關使不通,燕將重深功,長虹貫白日,易水急寒風,壯發危冠下,匕首地圖中,琴聲不可識,遺恨沒秦宮。

晉袁宏詩曰:周昌梗槩臣,辭達不為訥,汲黯社稷器,棟梁表天骨,陸賈厭解紛,時與酒檮杌,婉轉將相門,一言和平勃,趨舍各有之,俱令道不沒。

又詩曰:無名困螻蟻,有名世所疑,中庸難為體,狂狷不及時,楊惲非忌貴,知及有餘辭,躬耕南山下,蕪穢不遑治,趙瑟奏哀音,秦聲歌新詩,吐音非凡唱,負此欲何之。

陳阮卓賦詠得魯連詩曰:魯連有高趣,意氣本相求,笑罷秦軍卻,書成燕將愁,聊棄南金賞,方從滄海遊,寄言人世客,非君能見留。

晉左思詠史詩曰: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岡,濯足萬裏流。

吾希段幹木,偃息蕃魏君,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又詠史詩曰:鬱鬱澗底鬆,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籍舊業,七葉弭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又詠史詩曰:主父宦不達,骨肉還相薄,買臣困樵采,伉儷不安宅,陳平無產業,歸來翳負郭,長卿還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當其未遇時,憂在填溝壑,英雄有屯邅,由來自古昔,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

晉張協詠史詩曰:昔在西京時,朝野多歡娛,藹藹東都門,群公祖二疏,朱軒曜金城,供帳臨長衢,達人知止足,遺榮忽如無,抽簪解朝衣,散發歸海隅。

宋孝武詠史詩曰:聶政憑驍氣,荊軻擅美風,孤刃駭韓庭,獨步震秦宮,懷音豈若始,捐驅在命終,雄姿列往誌,流聲固無窮。

宋鮑昭詠史詩曰:五都矜財雄,三川養聲利,百金不市死,明經有高位,京城十二衢,飛甍各鱗次,仕子飄華纓,遊客竦輕轡,明星辰未晞,軒蓋已雲至,賓禦紛颯遝,鞍馬光照地,寒暑在一時,繁華及春媚,君平獨寂漠,身勢兩相棄。

陳張正見賦得韓信詩曰:淮陰總漢兵,燕齊擅遠聲,沉沙擁急水,拔幟上危城,野有千金報,朝稱三傑名,所悲雲夢澤,空傷狡兔情。

陳劉刪賦得蘇武詩曰:奉使窮沙漠,抆淚上河梁,食雪天山近,思歸海路長,係書秋待雁,握節暮看羊,因思李都尉,還漢不相忘。

陳祖孫登賦得司馬相如詩曰:雍容文雅深,王吉共追尋,當壚應酤酒,讬意且彈琴,上林能作賦,長門得賜金,唯當有漢主,知懷封禪心。

隋王由禮賦得馬援詩曰:二帝已馳聲,五溪還總兵,受詔金鞍動,論功銅馬成,唯稱聚米勢,無慚薏苡情,雖謝雲台影,猶傳千載名。

【誌】後漢班固述五行誌曰:河圖命宓,洛書賜禹,八卦成列,九疇追敘,世代是寶,光演文武,春秋之占,各徵是舉。

又藝文誌述曰:伏羲畫卦,書契後作,虞夏商周,孔纂其業,纂書刪詩,綴禮正樂,彖係大易,因史立法,六學既登,遭世罔弘,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循其缺,劉向司籍,九流區別。

【銘】宋顏延之家傳銘曰:曠彼琅邪,實唯海宇,誰其來遷,時聞遠祖,青州隱秀,爰始貞居,內辭鼎府,外秉邦閭,建節中平,分竹黃初,刑清齊石,[○《初學記》二十一作右。]政偃營區,葛嶧明懿,平陽聰理,式薦公庭,或登宰士,列美霸朝,雙風千裏,華萼之茂,於昭不已。

【表】梁簡文帝上昭明太子集別傳等表曰:臣聞無懷有巢之前,書契未作,尊盧赫胥之氏,墳典不傳,昭明太子,稟仁聖之姿,縱生知之量,孝敬兼極,溫恭在躬,明月西流,幼有文章之敏,羽籥東序,長備元良之德,蘊茲三善,弘此四聰,地尊虢嗣,外陽之術無徽,[昭明太子集首作徵。]位比周儲,緱山之駕不反,無以歈揚盛軌,宣記德音,請備之延閣,藏諸廣內,丞彰茂實,式表洪徽。

【傳】梁江淹自序傳曰:淹字文通,濟陽考成人,為建安吳興令,地在東南嶠外,閩越之舊境也,爰有碧水丹山,珍木靈草,皆淹平生所至愛,不覺行路之遠也,山中無事,專與道書為偶,及悠然獨往,或日夕忘歸,放浪之際,頗著文章自娛,常原卜居築宇,絕棄人事,苑以丹林,池以淥水,左倚郊甸,右帶灑澤,青春受謝,則梜弋平皋,素秋澄景,則獨酌虛室,侍姬三四,趙女數人,不則逍遙經紀,彈琴詠詩,朝露幾間,忽忘老之將至雲爾,淹之學盡此而已矣。

【論】宋範曄宦者論曰:宦人之在王朝者,其來舊矣,將以其體非全氣,意誌專良,通關中人,易以役養乎,漢仍襲秦製,置中常侍官,然引用士人,以參其選,皆銀璫左貂,給事殿省,中興之初,宦者悉用閹人,不複雜調他士,和帝即祚幼弱,而竇憲兄弟,專總權威,內外臣僚,莫由親接,所與居者,唯閹官而已,故鄭眾得專謀禁中,終除大憝,遂享分王之封,超登公卿之位,於是中官始盛焉,改以金璫右貂,兼領卿署之位,鄧後以女主臨政,而萬機殷遠,帷幄製令,不出房闈之間,不得不委刑人,寄之國命,其後孫程定立順之功,曹騰參建桓之策,跡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從,上下屏氣,雖時有忠公,而競見排斥,舉動回山海,呼吸變霜露,阿旨曲求,則光寵三族,直情忤意,參夷五宗,漢之綱紀大亂矣。

梁沈約王僧達顏峻傳論曰:世祖弱歲臨蕃,遊道未曠,披胸解帶,義止賓僚,及運鍾傾波,身危慮切,擢膽抽肝,猶患言未盡已也,至於憑玉負扆,威行萬物,有欲必從,事無暫反,既而憂歡異日,甘苦變心,主挾今情,臣追昔款,宋昌之報,上賞已行,同舟之慮,下望愈結,嫌怨既萌,誅責自起,竣之取釁於世,蓋由此乎,為人臣者,若能事主而損其私,立功而忘其報,雖求顛陷,不可得也。

◇集序

孔安國尚書序曰:序者,所以序作者之意。

魏陳王曹植文章序曰:故君子之作也,儼乎若高山,勃乎若浮雲,質素也如秋蓬,摛藻也如春葩,汜乎洋洋,光乎〈月高〉々,與雅頌爭流可也,餘少而好賦,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雖觸類而作,然蕪穢者眾,故刪定別撰,為前錄七十八篇。

梁昭明太子文選序曰:夫椎輪為大路之始,大路寧有椎輪之質,增冰為積水所成,積水微增冰之凜,何哉,蓋有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麗,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隨時變改,難可詳悉,眾製鋒起,源流間出,譬陶匏異品,並為入耳之娛,黼黻不同,俱為悅目之玩,作者之致,蓋雲備矣。

梁簡文帝臨安公主集序曰:四德之美,戚裏仰以為風,七行之奇,濯龍規以為則,若夫讬句陳之貴,出玉台之尊,鳳儀閑潤,神姿照朗,愛敬之道夙彰,柔嫻之才必備,鳳桐遐遠,清管遼亮,湘川寂寞,淚筱葳蕤,北渚之句尚傳,仙靈之典不泯,況複文同積玉,韻比風飛,謹求散逸,貽厥於後。

梁元帝職貢圖序曰:竊聞職方氏掌天下之圖,四夷八蠻,七閩九貉,其所由來久矣,漢氏以來,南羌旅距,西域憑陵,創金城,開玉關,絕夜郎,討日逐,睹犀申則建朱崖,聞蒲陶則通大宛,以德懷遠,異乎是哉,皇帝君臨天下之四十載,垂衣裳而賴兆民,坐岩廊而彰萬國,梯山航海,交臂屈膝,占雲望日,重譯至焉,自塞以西,萬八千裏,路之峽者,尺有六寸,高山尋雲,深穀絕景,雪無冬夏,與白雲而共色,水無早晚,與素石而俱貞,逾空桑而曆昆吾,度青丘而跨丹穴,災風弱水,不革其心,身熱頭痛,不改其節,故以明珠翠羽之珍,細而弗有,龍文汗血之驥,卻而不乘,尼丘乃聖,猶有圖人之法,晉帝君臨,寔聞樂賢之象,甘泉寫閼氏之形,後宮玩單於之圖,臣以不佞,推轂上遊,夷歌成章,胡人遙集,款開蹶角,沿溯荊門,瞻其容貌,訴其風俗,如有來朝京輦,不涉漢南,別加訪采,以廣聞見,名為貢職圖雲爾。

梁任昉齊王儉集序曰:公之生也,誕授命世,體三才之茂,踐得二之機,信乃昴宿垂芒,德精降祉,有一於此,蔚為帝師,若乃金版玉匱之書,海上名山之旨,沉鬱澹雅之思,離堅合異之談,莫不總製清衷,遞為心極,斯固通人之所包,非虛明之絕境,不可窮者,其唯神用者乎,時司徒袁粲,有高世之度,脫落風塵,見公弱齡,便望風推服,歎曰:衣冠禮樂,盡在是矣,時粲位亞台司,公始弱冠,年勢不侔,公與之抗禮,因贈粲詩,要以歲暮之期,申以止足之誡,時聖武定業,肇基王命,寤寐風雲,寔資人傑,是以宸居膺列宿之表,圖緯著王佐之符,俄遷長史,齊台既建,以公為尚書右仆射,領吏部,時年二十八,宋末艱虞,百王澆季,禮紊舊宗,樂傾恒軌,自朝章國紀,典彝備物,奏議符策,文辭表記,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頃,神無滯用,公在物斯厚,居身以約,玩好絕於耳目,布素形於造次,室無姬薑,門多長者,立言必雅,未嚐顯其所長,持論從容,未嚐言人所短,弘獎風流,許與氣類,造理常若可幹,臨事每不可奪,約己不以庶物,弘量不以容非,攻乎異端,歸之義正,昉行無異操,才無異能,得奉名節,迄將一紀,一言之譽,東陵侔於西山,一眄之榮,鄭璞逾於周寶,士感知己,懷此何極,出入禮闈,朝夕舊館,瞻棟宇而興慕,撫身名而悼恩,公自幼及長,述作不倦,固以理窮言行,事該軍國,豈直彫章縟采而已哉。

梁王僧孺臨海伏府君集序曰:袁粲領袖一時,儀形物右,聲逾裴樂,譽出王劉,士有懷道蘊義,望塵而趨者,或三年而未識,乍四旬而一見,與君道合神遇,投分披衿,敷文研理,匪晨伊暮,至於神經怪諜,綠笥丹筒,金版玉箱,錦文緹帙,並藏諸靈府,秘在瑤台,而君莫不遍探冥賾,具閱局檢,常以前賢往學,亟與聖違,賈馬盧鄭,非無紕越,荀郭何王,彌多踳謬,二義可辨,未值高卿之疑,九事非難,不逢五叔之問,其詩賦銘誄,所作尤多。

又詹事徐府君集序曰:君稟靈川嶽,懸精辰象,早照珪璋,夙表岐嶷,孝睦天稟,友愛冥深,故以事顯家庭,聲著同族,年十八,見召為國子生,曳裾持卷,寔華庠璧,有均閉戶,靡因餘灶,每攝齊函丈,左右屬目,蓄以鄰幾之性,加以入神之資,聞一知二,師逸功倍,遊魏闕而不殊江海,入朝廷而靡異山林,未嚐捉刺權門,驅車戚裏,遨遊梁董,去來賈郭,時春秋猶少,人爵未崇,而清風嘉譽,震灼朝野,非直俯致貴仕,故可坐享通侯,而緤馬懸車,閉門高枕,聊為詭遇,識此行藏,及皇運聿興,重氛載廓,君藏器待時,合猶符契,陵扶搖而高騖,排閶闔而容與,故位隨德顯,任與事隆,重以姿儀端潤,趨眄淹華,寶佩鳴風,豐貂映日,從容帷扆,綽有餘輝,自綢繆軒陛,十有餘載,溫樹靡答,露事不詶,省中之言無漏,席下之跡不疑,故以主聖臣賢,應同廛璽,以石投水,如鱗縱壑,行稱表綴,言成模楷,猶複忘彼豐愉,安茲素薄,衣同屢補,食等三杯,車服不事鮮明,室宇畏其彫奐,九德無遺,百行備舉,至於專心六典,精賾必深,汎遊群籍,菁華無棄,搦劄含毫,必弘靡麗,摛綺縠之思,鬱風霞之情,質不傷文,麗而有體。

陳劉師知侍中沈府君序集曰:陳亢有雲,趨庭學詩。又聞君子毛萇亦曰:登高能賦,可為大夫,言其善觀民風,則與圖王政,若沈恭子者,斯乃當世才焉,至如敦厚之詞,足以吟詠情性,身之文也,貞固之節,可以宣被股肱,邦之光也,然此者君之小道,猶曰餘行,何則,德之所本,教之所由,實乃孝篤天倫,義感殊類,有美於斯,鬱為高士,則餘與夫子,古所謂世親者歟,亦所謂友益者歟,疇昔一麵,朅來二紀,自總角而接清塵,蒙長者之嘉釂,屯險驟更,懽娛中阻,班超既反,盛憲猶存,春秋美景,朝遊夕宴,酒酣得意,賦詩聯章,顧餘不肖,齒義懸絕,降德忘年,交情彌至,增榮廣價,知己難忘,南浦之送未淹,北印之辭仍及,於時屬有烽燧,方勤帷扆,遂使褐裘莫計,寶劍無追,痛此生芻,同茲宿草,九原方遠,百身寧購,若乃帳懸秋月,一雁孤飛,落花春風,數湋爭弄,伯牙之弦,寂寥長絕,山陽之管,惆悵徒聞,夫盛烈清徽,便傳乎帝載,遺文餘論,被在乎民謠者,斯所以沒而猶彰,死且不朽,今乃撰西還所著文章,名為後集。

陳徐陵玉台新詠序曰:陵雲槩日,由餘之所未窺,千門萬戶,張衡之所曾賦,周王璧台之上,漢帝金屋之中,玉樹以珊瑚作枝,珠簾以玳瑁為押,其中有麗人焉,其人也五陵豪族,充選掖庭,四姓良家,馳名永巷,說詩明禮,豈東鄰之自媒,婉約風流,異西施之被教,兄弟協律,生小學歌,少長河陽,由來能舞,琵琶新曲,無待石崇,箜篌雜句,非關曹植,傳鼓瑟於楊家,得吹簫於秦女,寵聞長樂,陳後知而不平,畫出天仙,閼氏覽而遙妒,陪遊馺娑,騁纖腰於結風,張樂鴛鸞,奏新聲於度曲,裝鳴蟬之薄鬢,照墮馬之垂鬟,反插金蓮,橫抽寶樹,南都石黛,最發雙娥,北地燕脂,偏開兩靨,亦有嶺上仙童,分丸魏帝,腰中寶鳳,授曆軒轅,金星與婺女爭華,麝月與姮娥競爽,驚鸞冶袖,時飄韓掾之香,飛燕長裙,宜結陳王之珮,雖非圖畫,入甘泉而不分,言異神仙,戲陽台而無別,加以天情開朗,逸思雕華,妙解文章,尤工詩賦,清文滿篋,非唯芍藥之花,新製連篇,寧止蒲桃之樹,九月登高,時有緣情之作,萬年公主,非無累德之詞,既而椒房婉轉,柘館陰岑,木鶴晨嚴,銅梁晝靖,優遊少讬,寂寞多閑,厭長樂之疏鍾,勞中宮之緩箭,身輕無力,怯南陽之搗衣,生長深宮,笑扶風之織錦,雖複投壺玉女,為歡盡於百嬌,爭博齊姬,心賞窮於六著,無怡神於暇景,唯屬意於新詩,但往世名篇,當今巧製,分封麟閣,散在鴻都,不籍連章,無由披覽,於是燃脂暝寫,弄墨晨書,撰錄豔歌,凡為十卷,曾無參於雅頌,亦靡濫於風人,涇渭之間,若斯而已也,至如青牛帳裏,餘曲未終,朱鳥窗前,新妝已竟,方當開茲縹帙,散此縚繩,永對玩於書帷,長循環於纖豐。

隋江總陶貞白先生集序曰:昔劉向通古今之學,馬融見天下之書,京房察風雨之占,裴[按下雲公矩才免極誅,襄楷字公矩,是裴當作襄。]楷曉陰陽之術,子政傷於簡易,季長敝於驕侈,君明遂不旋踵,公矩才免極誅,鮮有盡美之跡,罕聞克終之譽,若夫德行博敏,孔室四科,經術深長,鄭門六藝,丹陽陶先生備斯矣,至如紫台青簡,綠帙丹經,玉版秘文,瑤壇怪牒,靡不貫彼精微,殫其旨趣,蓋非常之絕伎,命世之異人焉,文集缺亡,未有編錄,門人補輯,若逢遼東之本,好事研搜,如誦河西之篋,奉敕校之鉛墨,緘以緹緗,藏彼鴻都,副在延閣。

周庾信趙國公集序曰:竊聞平陽擊石,山穀為之調,大禹吹筠,風雲為之動,與夫含吐性靈,抑揚詞氣,曲變陽春,光回白日,豈得同年而語哉,柱國公發言為論,下筆成章,逸態橫生,新情掞起,風雨爭飛,魚龍各變,方之珪璧,塗山之會萬重,譬似雲霞,赤城之岩千丈,文參曆象,即入天官之書,韻涉絲桐,鹹歸總章之觀,論其壯也,則鵬起半天,語其細也,則鷦巢蚊睫,豈直熊熊旦上,增城抱日月之光,焰焰霄飛,南鬥觸蛟龍之氣,昔者屈原宋玉,始於哀怨之深,蘇武李陵,生於別離之世,自魏建安之末,晉太康以來,彫蟲篆刻,其體三變,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抱荊山之玉矣,公斟酌雅頌,諧和律呂,若使言乖節目,則曲台不顧,聲止操縵,則成均無取,遂得棟梁文囿,冠冕詞林,大雅扶輪,小生承蓋。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