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作者:歐陽詢年代:唐代1339   

《藝文類聚》正文 卷二十·人部四

聖賢忠孝

◇聖

《尚書》曰:睿作聖。

又曰:聖作則。

《莊子》曰:以德分人謂之聖。

《白虎通》曰:才稱萬人曰傑,倍傑曰聖,《風俗通》曰:聖者,聲也,通也,言其聞聲知情,通於天地,條暢萬物也。

《家語》曰:聖者,德合天地,變通無方也。

《易》曰: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禮記》曰: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燾,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又曰: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叡智,足以有臨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齋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毛詩》曰:周公攝政,遠則四國流言,近則王不知,周大夫美不失其聖也。

又曰:思齊,文王所以聖也。

《大戴禮》曰:聖人有國,則日月不食,星辰不孛。

又曰:哀公問曰:何謂聖人,孔子對曰:所謂聖人者,智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測物之情性者也。

《論語》曰: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禮記》曰: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家語》:國有聖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猶卻步而求及前人也。

《六韜》曰:聖人與天下之人皆安樂。

又曰:聖人守無窮之府,用無窮之才,天下仰之而治。

《管子》曰:聖人若天然,無私覆,若地然,無私載也,私者亂天下也。

《老子》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文子》曰:聖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聖人之同死生,明於分理也,愚人之同死生,不知利害所在也。

又曰:聖人以仁義為準繩,中繩之謂君子,不中繩之謂小人。

《列子》曰:龍叔謂文摯曰: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摯即命龍叔背明而立,文摯從後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幾聖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今聖智為病者,或由此乎。

又曰: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與,答曰:聖則丘何敢,曰:三王聖者與,答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丘弗知,曰:五帝聖者與,答曰:五帝善任仁義者,聖則丘弗知,曰:三皇聖者與,答曰:三皇善因時者,聖則丘弗知,商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曰:西方聖者,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又曰:庖犧女媧神農夏後,蛇身人麵牛首,此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事具帝王部女媧篇。]

《孟子》曰: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莊子》曰: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者,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教之其果為聖人也。

又曰:堯辭封人曰:我以汝為聖人,曰:夫聖人鶉居而鷇食,鳥行而無跡,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間,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

《孫卿子》曰:神固謂之聖人,聖人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此矣。

又曰: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聖人者天下利器。

《淮南子》曰:聖人不貴尺璧而重寸陰,故禹之趍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掛而弗顧。

又曰:唯聖人為能知權,言而必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行也。

又曰:孔子不黔突,墨子不暖席,是故聖人蒙恥辱以幹世主者,非以貪祿慕位,欲事天下之利,除萬民之害也,神農憔悴,堯瘦臞,舜微黑,禹胼胝,由此觀之,則聖人之憂勞百姓亦甚矣。

又曰:古者聖人,勞形盡慮,為民興利除害,羸天下之憂,而任海內之事,聖人之憂民,如此其明也。

楊子《法言》曰:或問孔子之時,諸侯有知孔子聖者與,曰:知之,若知之則曷為不用,曰:不能,曰:知聖而不能用,可得聞乎,曰:用之則棄其所習,逆其所從,彊其所劣,捐其所能,非天下之至,孰能用之。

《韓詩外傳》曰:辟土殖穀者,後稷也,決江疏河者,禹也,聽獄執中者,皋陶也,然而有聖名者,堯也。

《神異經》曰:西南大荒中,人身長十丈,其腹圍九丈,踐龜蛇,戴朱鳥,左手憑青龍,右手憑白虎,知河海鬥斛,識山石多少,知天下鳥獸言語,識土上人所道,知百穀可食,識草木鹹苦,名曰聖,一曰哲,一名通,一名無不達。

《尚書大傳》曰:天無別風淮雨,中國有聖人。

姚信士緯曰:聖人高不可極,深不可測,窮神知化,獨見先識,仁若春陽,信若影響,此所稟於天也。

《說苑》曰:聖人之於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饑者食之,寒者衣之,將之養之,育之長之,唯恐其不至於大也。

【頌】後漢張超尼父頌曰:岩岩孔聖,異世稱傑,量合乾坤,明參日月,德被八荒,名充遐外,終於獲麟,遺歌魯衛。

晉孫楚尼父頌曰:皇矣尼父,聖哲之傑,德比天地,明齊日月,周室陵遲,大道蕪穢,禮樂崩阻,奸雄罔世,乃養門徒,廣延俊乂,垂訓列國,頌聲魯衛,威震夾穀,義厭陳蔡,德之休明,幽而彌泰,超美三代,風馳雲邁。

【讚】晉陸機孔子讚曰:孔子叡聖,配天弘道,風扇玄流,思探神寶,明發懷周,興言謨老,靈魄有行,言觀蒼昊,清歌先誡,丹書有造。

晉湛方生孔公讚曰:文王既沒,微言將墜,邈哉孔公,龍見九二,闡化係象,素王洙泗,發揮中葉,道映周季。

【碑】後漢禰衡魯夫子碑曰:受天至精,純粹睿哲,崇高足以長世,寬容足以廣包,幽明足以測神,文藻足以辯物,然而敏學以求之,下問以諏之,虛心以受之,深思以詠之,湣周道之回遹,悼九疇之乖悖,故發憤忘食,應聘四方,魯以大夫之位,任以國政之權,譬若飛鴻鸞於中庭,騁騏驥於閭巷也,是以期月之頃,五教克諧,移風易俗,邦國肅焉,無思不服,懿文德以紆餘,綴三五之紀綱,流洪耀之休赫,曠萬世而揚光,夫大明以動,天則也,廣大無疆,地德也,六經混成,洪式也,備此三者,聖極也,合吉凶於鬼神,遂殂落於夢寐,是以風烈流行,無所不通,故立石銘勳,以示昭明,辭曰:煌煌上天,篤降若人,邈矣悠哉,千祀一鄰,明德弘監,情性存存,弈弈純嘏,稽憲乾坤,曜彼靈祇,以訓黎元,終日乾乾,配天之行,在險而正,在困而亨,窮達之運,委諸穹蒼,日月則陰,天地不光,聖叡殂崩,大猷不綱。

【論】後漢孔融聖人優劣論曰:荀愔等以為聖人俱受乾坤之醇靈,稟造化之和氣,該百行之高善,備九德之淑懿,極鴻源之深閭,窮品物之情類,曠蕩出於無外,沉微淪於無內,器不是周,不充聖極,荀以為孔子稱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是為覆蓋眾聖,最優之明文也,孔以堯作天子九十餘年,政化洽於民心,雅頌流於眾聽,是以聲德發聞,遂為稱首,則易所謂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百年然後勝殘去殺,必世而後仁者也,故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堯之為聖也,明其聖與諸聖同,但以人見稱為君爾。

梁沈約辯聖論曰:聖人蓋人中之含明德,盡照精粹凝玄者,或三聖並時,或千載寂蔑,聖人遺情忘己,常以兼濟為念,若不登九五之位,則其道不行,非以黃屋玉璽為尊貴也,文王造周而未集,武王集之而未成,周公雖無王錄,而父兄二聖之烈,不可以終,若夫表以聖功,製禮作樂,則太平之基不著,二聖之美不彰,孔子當無錄之運,值自晦之時,而雲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欲以聖德示天下,垂來世,當仲尼在世之時,世人不言為聖人也,伐樹削跡,幹七十君而不一值,或以東家丘,或以為喪家犬,若不高歎鳳鳥,稱夢周公,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則當世安知其聖人乎。

◇賢

《毛詩》曰:丘中有麻,思賢也。

又曰:南山有台,樂得賢也,得賢則能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

《春秋繁露》曰:氣之清者為精,人之清者為賢,治身者以積精為寶,治國者以積賢為道。

《尚書》曰:所寶惟賢,則邇人安。

又曰:野無遺賢。

《論語》曰:賢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

又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者也。

又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

又曰:臧文仲其[《太平禦覽》四百零二其下有竊位者歟四字,此脫。]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又曰:賢賢易色。

京房《易飛候》曰:視四方常有大雲,五色具而不雨,其下有聖賢人隱。

《家語》曰:孔子讀史,至楚複陳,喟然曰: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非申叔時之忠,弗能見其義,非莊王賢,弗能受其訓。

又曰:哀公問孔子曰:當今之君,孰者最賢,孔子曰:有衛靈公乎,公曰:吾聞其閨門無別,而子賢之何也,對曰:靈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靈公任之,有大夫史鰌,以道去衛,而靈公卻舍,琴瑟不禦,臣以此賢之,不亦可乎,國語曰:臼季使於冀野,見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賓,歸而進之曰:得賢人,敢以告,文公曰:子何,以知其賢也,對曰:臣見其不忘敬也,使為下軍大夫。

《列子》曰:治國之難,在於知賢,而不在自賢。

尹《文子》曰:尹文子見齊宣王,宣王歎國寡賢,尹《文子》曰:使國悉賢,孰處王下,王曰:國悉不肖,[《太平禦覽》四百二肖下有可乎尹文子曰國悉不肖十字,此脫。]孰理王朝,王曰:賢與不肖,皆無可乎,《文子》曰:不然,有賢,有不肖,故王尊於上,臣卑於下,賢賢退不肖,所以有上下也。

《申子》曰:千裏有賢者,是比肩而立也。

《孫卿子》曰:古之賢人,食則餰鬻不足,衣則短褐不完,然而非禮不進,非義不受。

《呂氏春秋》曰:公孫枝獻百裏奚於繆公,三月,請屬事焉,公曰:買之五羊之皮而屬事,無乃為天下笑乎,枝曰: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議賢而下之,臣之忠也,夫誰笑哉。

又曰:賢者遺人以仁。

又曰:得地千裏,不如得一賢也。

又曰:魏文侯過段幹木之閭而式,其仆曰:君胡式,曰:幹木賢者也,吾安敢不式。

《韓子》曰:晉平公問叔向曰:吾群臣孰賢,對曰:趙武賢,武立如不勝衣,言如不出口,然其所舉者數十人,皆令德也。

黃石公三略曰:傷賢者殃及三世,蔽賢者身當其害,達賢者福流子孫,嫉賢者名不存。

《韓詩外傳》曰:聖人求賢者以自輔。

又曰:魏文侯問孤卷子曰:父子兄弟臣賢,足恃乎,對曰: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子賢不過舜,而瞽瞍拘,兄賢不過舜,而象傲,弟賢不過周公,而管叔誅,臣賢不過湯武,而桀紂伐,君欲治,亦從身始,人何可恃。

《物理論》曰:賢人為德,體自然也,故語曰:黃金累千,不如一賢。

【頌】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曰:夫賢者國家之器用也,所任賢,則趍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則用力少而就效眾,故工人之用鈍器也,勞筋苦骨,終日矻矻,及巧冶鑄幹將之樸,清水淬其鋒,越砥斂其鍔,水斷蛟龍,陸剸犀革,使離婁督繩,公輸削墨,雖崇台五層,延袤百丈而不溷者,工用相得也,故服絺綌之涼者,不苦盛暑之鬱燠,襲狐貉之暖者,不憂至寒之淒滄,何則,有其具者易其備,有賢人君子,亦聖王之所以易海內也,君人者,勤於求賢,而逸於得人,人臣亦然,昔賢者之未遭遇也,圖事揆策,則君不用其謀,陳見悃誠,則上不然其信,進仕不得施效,斥逐又非其愆,是故伊尹勤於鼎俎,太公困於鼓刀,百裏自鬻,甯子飯牛,及其遇明君,遭聖主也,運籌合上意,諫爭則見聽,進退得關其忠,任職得行其術,剖符錫壤而光祖考,傳之子孫,以資說士,故世必有聖智之君,而後有賢明之臣,詩曰:思皇多士,生此王國,故世平王聖,俊乂將自至,若堯舜禹湯文武之君,獲稷契皋陶伊尹呂望之臣,明明在朝,穆穆列布,故聖主必待賢臣而弘功業,俊士亦俟明主以顯其德,上下俱欲,歡然交欣,千載一會,論說無疑,翼乎如鴻毛遇順風,沛乎若巨魚縱大壑,其得意如此,則胡禁不止,曷令不行,化溢四表,橫被無窮,遐夷貢獻,萬祥必臻,是以聖王不遍窺望,而視已明,不殫傾耳,而聽已聰。

【讚】晉夏侯湛顏子讚曰:知彰知微,體深研機,明象介石,量同聖師,探賾罔滯,在言靡遺,仰諸惟高,瞻之攸希。

又左丘明讚曰:世亂讒勝,君子道憂,丘明達聖,致誌春秋,微言逃難,旁行不流,庶幾斯文,希誌訓猷。

晉戴逵顏回讚曰:神道天絕,理非語象,不有伊人,誰憐誰仰,際盡一時,照無二朗,契彼玄跡,冥若影響。

晉孫楚顏回讚曰:束身勵行,宗事聖道,鑽仰孜孜,視予猶考。

【碑】後漢禰衡顏子碑曰:稟天地之純和,鍾嶽瀆之休靈,睿哲之姿,誕自初育,英絕之才,顯乎嬰孩,在束脩之齒,入宣尼之室,德行邁於三千,仁風橫於萬國,知微知章,聞一覺十,用行舍藏,與聖合契,名為四友之冠,寔盡疏附之益,爾乃安陋巷,挹清流,甘簞瓢以充饑,雖屢空而不憂,於時河不出圖,周祚未訖,仲尼無舜禹之功,先生包元凱之烈,其辭曰:亞聖德,蹈高蹤,遊洙泗,肅禮容,備懿體,心彌衝,秀不實,振芳風,配聖饋,圖辟雍,紀德行,昭罔窮。

【論】魏高貴鄉公顏子論曰:心不違仁,行無二過,用行舍藏,與同進退,聽承聖言,罔有不喻,敘之於易,以章殊異,死則悲慟,謂天喪己,所以殷勤至於此者,聖人嘉美良才之效也,設使天假之年,後孔子沒,焉知其不光明聖道,闡揚師業,有卓爾之美乎,百慮之所得,愚者有焉,原後之君子,詳覽之焉爾。

◇忠

《說苑》曰:逆命利君謂之忠。

《孝經》曰: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左傳》曰:晉獻公使荀息傅奚齊,對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公曰:何謂忠貞,對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

又曰:晉懷公命無從亡人,狐突之子毛及偃,從重耳在秦,弗召,懷公執突曰:子來則免,對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策名委質,貳乃辟也,父教子貳,何以事君,乃殺之。

又曰:楚子滅若敖氏,其孫葴尹克黃使於齊,聞亂,其人曰:不可以入矣,葴尹曰:君,天也,天可逃乎,遂歸複命,自拘司敗。

又曰:季文子卒,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備,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於公室也,相三君矣,而無積,可不謂忠乎。

又曰:楚子囊將死,遺言謂子庚曰:必城郢,君子謂子囊忠,將死不忘衛社稷,可不謂忠乎,忠,民之望也。

《家語》曰:孔子曰:晏子於君為忠臣,於行為恭敏。

《晏子》曰:梁丘據問《晏子》曰: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從焉,仁人固多心乎,對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

《韓詩外傳》曰:有大忠,有次忠,有下忠,若周公於成王,可謂大忠,管仲於桓公,可謂次忠,子胥於夫差,可謂下忠矣。

又曰:狄人殺衛懿公,盡食其肉,獨舍其肝,弘演使還,哭畢呼天,因自出其肝,內懿公之肝,齊桓公聞之曰:弘演可謂忠矣。

《史記》曰:項籍圍漢王於滎陽,漢將紀信曰:事已急,請為王,王可間出,紀信乘黃屋左纛,曰:城中食盡,漢王降,楚軍皆呼萬歲,漢王與數十騎出,項王燒殺紀信。

《說苑》曰:楚莊王立,三年不聽朝,令於國曰:諫者死,蘇從曰:處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祿,愛死不諫,非忠也,乃諫,[事具諫篇。]

又曰:卑身賤體,進賢不解,數稱往古之行事,以厲王意,庶幾有益,以安國家,如此者忠臣也。

《漢書》曰:非劉氏不王,高祖製詔禦史,長沙王吳芮忠,其定著令。

又曰:王莽遣使者,即拜龔勝,以印綬就加勝身,勝輟推不受,曰:吾受漢家厚恩,無以報,豈以一身事二姓哉,語畢,遂不複飲食,積十四日死。

《東觀漢記》曰:光武指王常謂群臣曰:此家率下江諸將,輔翼漢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是日遷常為漢忠將軍。

《續漢記》曰:陰識拜特進,極言正議,至與賓客語,不及國事,常慕仲山甫夙夜匪解。

又曰:溫序為護軍校尉,行部至隴西,為隗囂將荀宇等所劫,欲生降序,序大怒。以節撾殺人,賊趍欲殺序,宇止之曰:義士欲死節,賜劍令自裁,序受劍,銜須著口中,歎曰:無令須汙土,遂伏劍。

謝承《後漢書》曰:漢安元年,選遣八使,巡行風俗,餘人受命之部,而張綱獨埋輪於洛陽都亭,曰:銶狼當路,安問狐狸,遂奏大將軍梁冀無君之心十五事,皆臣子所切齒者也。

《魏誌》曰:王脩為大農郎中令,時嚴才反攻掖門,脩聞變,將官屬出至宮門,太祖在銅雀台,望見之曰:彼來者,必王叔治也,相國鍾繇謂脩曰:舊京城有變,九卿各居其府,脩曰:居府雖舊,非赴難之義也。

又曰:典韋拜都尉,太祖引置左右,將親兵數百人,常繞帳,韋性忠至謹重,常晝夜立侍,終日夜宿帳左右,稀歸私寢,《蜀誌》曰:初諸葛亮自表後主,成都有桑八百,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至於臣在外任,隨身衣食,悉仰於官,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嬴財,及卒,如其所言。

周處別傳曰:互[《初學記》十七作氐。]賊為亂,以處為建威將軍,以兵五千,受夏侯俊節度,處遂進軍大戰,仰天歎曰:古者良將受命,鑿凶門以出,蓋有進無退,我為大臣,以身殉國,不亦可乎,遂戰死。

【讚】梁元帝忠臣傳記[《初學記》十七作受。]讬篇讚曰:太真英挺,投袂勤王,伯猷蹈節,身殞名揚,嶷嶷景倩,主亡與亡,嗟乎尚矣,惟國之良。

又忠臣傳諫[原作陳,據本書二十四諫篇引序改。]爭篇讚曰:子政鏗鏗,誠存社稷,朱遊折檻,遂其婞直。

又忠臣傳執法篇讚曰:設官分職,鹹曰師師,彼己之子,邦之直司,銶狼當路,安問狐狸,昏明有世,直道無時。

【表】梁元帝上忠臣傳表曰:資父事君,寔曰嚴敬,求忠出孝,義兼臣子,是以冬溫夏凊,盡事君之節,進思將美,懷出奉之義,羲軒改物,殷周受命,三能十亂,九棘五臣,靡不夙夜在公,忠為令德,若使縉雲得姓之子,姬昌魯衛之臣,是知理合君親,孝忠一體,性與率由,因心致極,臣連華霄漢,憑暉日月,三握再吐,夙奉紫庭之慈,春詩秋禮,早蒙丹扆之訓,宣帝褒德,麟閣畫充國之形,顯宗念功,雲台圖仲華之象。

【箋】梁王筠答湘東王示忠臣傳箋曰:竊以孝實天經,忠為令德,百行攸先,一心靡或,昔淮南鴻烈,事無的準,沛王通論,義止儒術,東平獲譽為片言,臨淄見稱文辭小道,孰若理冠君親,義兼臣子,謹當宣示遐邇,光揚德音。

【序】梁元帝忠臣傳序曰:夫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因生所以盡孝,因位所以立忠,事君事父,資敬之理寧異,為臣為子,率由之道斯一,忠為令德,竊所景行,且孝子烈女逸民,鹹有別傳,至於忠臣,曾無述製,今將發篋陳書,備加論討。

又忠臣傳死節篇序曰:自非識君臣之大體,鑒生死之弘分,何以能滅七尺之軀,殉一顧之感,然平路康衢,從容之道進,危塗險徑,忠貞之節興,登平路者易為功,涉險塗者難為力,從容之用,世不乏人,忠貞之槩,時難屢有。

◇孝

《爾雅》曰:善事父母曰孝。

《孝經》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又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又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禮記》曰:《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又曰: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孝者先意承誌,諭父母於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

又曰: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誌嗜欲,不忘乎心。

又曰:生則敬養,死則敬享。

《毛詩》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育我,長我畜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論語》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又曰: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子遊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屍子》曰:曾子每讀喪禮,泣下霑襟,常以一夕五起,視衣之厚薄,枕之高卑。

《韓詩外傳》曰:《曾子》曰:往而不可還者,親也故孝欲養而親不待,是故椎牛而葬,不如雞豚之逮親存也,初吾為吏,祿不及釜,尚欣欣而喜者,非以為多也,樂其逮親也,既沒之後,吾嚐南遊於楚,得尊官焉,堂高九尺,轉嚐[○初學記十七,《太平禦覽》四百十四作轂。]百乘,然猶北鄉而泣涕者,非為賤也,悲不逮吾親也,故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

《說苑》曰:曾子常有為不中,曾晳怒,援木擊之,曾子有頃乃蘇,退鼓瑟而歌。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內也,昔舜事瞽瞍,索而使之,未嚐不在側,索而殺之。未嚐可得,而小箠則受,大箠則走,今曾子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義,不孝孰大乎。

又曰:韓伯瑜有過,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未嚐泣,今何泣,對曰:他日得笞,嚐痛,今母之力不能痛,是以泣也。

又曰: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複有二子,子騫為其父禦車,失轡,父持其手,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故曰:孝哉閔子騫,一言其母還,再言三子溫。

《列女傳》曰: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采衣,嚐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啼,或弄烏鳥於親側。

《漢書》曰:淳於緹縈,齊人淳於意,五女無男,坐事當刑,緹縈最小,涕泣隨父到長安,上書曰:妾父為監,齊中皆稱廉平,今坐事當刑,妾乞沒為官婢,以贖父罪,文帝詔免意罪,並除肉刑。

又曰:文帝母薄太後疾,文帝侍養數年,衣不解帶,親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詔。

又曰:金日磾母,教誨兩子,甚有法度,上聞而嘉之,母病死,詔圖畫於甘泉宮,署曰休屠王閼氏,日磾每見畫,常拜之涕泣。

《東觀漢記》曰:長沙義士古初,父喪未葬,鄰人火起,及初舍下,棺不可移,初冒火伏棺上,俄而火滅。

又曰:趙谘至孝,躬率子孫,耕農為養,盜嚐夜往劫之,谘恐母驚懼,乃先至門迎盜,因請為設食,謝曰:老母八十,疾病須養,居貧,乞置衣糧,妻子餘物無所惜,諸盜皆慚歎,跪曰:所犯無狀,幹暴賢者,言畢奔走。

又曰:黃香父為郡五官,貧無奴仆,香躬執勤苦,盡心供養,冬無被袴,而親極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溫席。

《續漢書》曰:申徒蟠九歲喪父,孝毀過禮,服除,不進肉十餘年,每忌日,輒三日不食。

郭林宗別傳曰:茅容耕於野,避雨樹下,眾皆夷踞相對,獨容危坐愈恭,林宗行,見而奇之,與言,因請寓宿,既而日夕,容殺雞為饌,林宗謂為己設,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菜蔬供客同飯,林宗起拜曰:卿賢乎我哉。

《汝南先賢傳》曰:薛苞好學篤行,喪母,以至孝聞,父娶後妻而憎苞,分之令出,苞日夜號泣不能去,至被驅杖,不得已,廬於舍外,旦入而掃,父怒。又逐之,乃廬於裏門,昏晨不廢,積歲餘,父母慚而還之。

《蜀誌》曰:先主在樊,率其眾南行,諸葛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以此方寸心,今已失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於此別,遂詣曹公。

《吳書》曰:顧悌,以孝悌廉正,聞於鄉黨,每得父母書,灑埽整衣服,設幾案,舒書其上,拜跪讀之,每句應諾畢,複再拜,父有疾耗之問,臨書垂泣哽噎,父終,水漿不入口五日,孫權為作布衣一襲,強令悌釋服,悌雖以公義自割,猶以為不見父喪,常畫壁作棺象,設神坐於下,每對之哭泣,服未闋而卒,晉中興書曰:吳隱之少有孝行,遭母憂,哀毀過禮,太常韓康伯鄰居,隱之每哭,康伯母輒輟事流淚,悲不自勝。

蕭廣濟《孝子傳》曰:媯皓父昆,被劾入重,皓年十六,髡頭詣闕,通章不省,皓不飲食,懷石腰中,詣公卿,輒出石置地,叩頭流血覆麵,莫不傷懷,遂奏理昆罪。

師覺授《孝子傳》曰:程曾年七歲,喪母,哀號哭泣,不異成人,祖母憐之,嚼肉食之,覺有味,便吐去。

宗躬《孝子傳》曰:吳坦之,隱之兄也,母葬夕,設九飯祭,坦之每臨一祭,輒號慟斷絕,至七祭,吐血而死。

又曰:張景胤六歲喪母,母遺物悉散施,唯留一畫扇,每感思,輒開匣流涕,父邵為吳興太守,暴疾報至,天雪水涸,便徒跣上岸,左右捉履靺逐,發都,夜晝三日半至郡,入郭奉諱,氣絕吐血,久乃蘇。

又曰:華寶八歲,義熙中,父從軍,語寶曰:吾還,當營婚冠,值鹹陽喪亂,吉凶兩絕,寶年六十,遂不冠娶,舉言流涕。

又曰:何子平事母至孝,為楊州從事,月俸得白米,輒貨市粟麥,人或問之,答曰:尊老在東,不辦常得米,何容獨食白粲,母喪,年將六十,有孺,子之慕,晝夜號叫,暑避清涼,冬不衣絮。

又曰:桑虞喪父,年十四,毀瘠過禮,日食百粒,以糝藜藿。

《續搜神記》曰:吳猛性至孝,小兒時,在父母邊臥,時夏月,多蚊虻,而終不搖扇,雲懼蚊虻去我及父母,父母終,行服墓次,蜀賊縱暴,焚燒邑屋,發掘丘隴,民人迸竄,猛在墓側,號慟不去,賊為之感愴,遂不犯。

荀氏家傳曰:荀顗年逾耳順,而母年九十,色養烝烝,以孝聞,在喪憔悴,貌不可識,若嬰孺之號,哀慟傍人。

【詩】魏王粲思親詩曰:穆穆顯妣,德音徽止,思齊先姑,誌侔薑姒,躬此勞瘁,鞠予小子,小子之生,遭世罔寧,烈考勤時,從之於征,奄遘不造,隱憂是嬰,谘予靡及,退守祧祊。

晉孫綽表哀詩曰:天地之德曰生,生之所恃者親,親存則歡泰情盡,親亡則哀悴理極,故老萊婆娑於膝下,曾閔泣血於終年,哀悼之思至矣,自然之性篤矣,餘以薄祜,夙遭閔凶,越在九齡,嚴考即世,未及誌學,過庭無聞,天覆既淪,俯憑坤厚,殖根外氏,賴以成訓,然以不才,不能負荷仁妣,弘母儀之德,邁榮寒之操,雕琢固頑,勉以道義,庶幾砥礪犬馬之報,豈悟一朝,複見孤棄,上天極禍,怨痛莫訴,皆由惡積咎深,不能通感,自丁荼毒,載離寒暑,茵帷塵寂,棟宇寥怳,仰悲軌跡,長自矜悼,不勝哀號,作詩一首,敢冒諒闇之譏,以申罔極之痛,詩曰:茫茫太極,賦授理殊,谘生不辰,仁考夙徂,微微衝弱,眇眇偏孤,叩心昊蒼,痛貫黃墟,肅我以義,鞠我以仁,嚴邁商風,恩洽陽春,昔聞鄒母,勤教善分,懿矣慈妣,曠世齊運,嗟予小子,譬彼土糞,俯愧陋質,仰忝高訓,悠悠玄運,四氣錯序,自我酷痛,載離寒暑,寥寥空堂,寂寂響戶,塵蒙幾筵,風生棟宇,感昔有恃,望晨遲顏,婉孌懷袖,極原盡歡,奈何茲妣,歸體幽埏,酷矣痛深,剖髓摧肝。

晉夏侯湛離親詠曰:剖符兮南荊,辭親[親下明本有了字,當作兮,此脫。]遐征,發軔兮皇京,夕臻兮泉亭,撫首兮內顧,按轡兮安步,仰戀兮後塗,俯歎兮前路,既感物以永思兮,且歸身乎懷抱,苟違親以從利兮,匪曾閔之攸寶,視微榮之瑣瑣兮,知吾誌之愈小,獨申愧於一心兮,慚報德之彌少。

【賦】魏陳思王曹植懷親賦曰:濟陽南澤,有先帝故營,遂停馬住駕,造斯賦焉,獦平原而南騖,睹先帝之舊營,步壁壘之常製,識旌麾之所停,在官曹之典列,心仿佛於平生,回驥首而永逝,赴脩塗以尋遠,情眷眷而顧懷,魂須臾而九反。

晉陸機祖德賦曰:谘時文之懿祖,膺降神之靈曜,棲九德以弘道,振風烈以增劭,彼劉公之矯矯,固雲網之逸禽,既憑形以傲物,諒傅翼而棲林,伊我公之秀武,思無幽而弗昶,形鮮烈於懷霜,澤溫惠乎挾纊,牧希世之洪捷,固山穀而為量,西夏坦其無塵,帝命赫而大壯,登具瞻於太階,濯長纓乎天漢,解戎衣以高揖,正端冕而大觀,戢靈武於既曜,恢時文於未煥,騰絕風以逸騖,庶遐蹤於公旦。

又述先賦曰:仰先後之顯烈,懿暉祚之允輯,應遠期於已曠,昭前光於未戢,抱朗節以遐慕,振奇跡而峻立,在虐臣之貪禍,據西山而作違,招長轂於河畔,飲冀馬乎江湄,頓雲網而潛泳,揮神戈而外臨,敵罔隆而弗夷,逆無微而不禽,茂德韡其既休,元勳曄而薦舉,襲袞服於太階,配三台乎其所是,故其生也榮,雖萬物鹹被其仁,其亡也哀,雖天網猶失其綱,嬰國命以逝止,亮身沒而吳亡。

又思親賦曰:悲桑梓之悠曠,愧蒸嚐之弗營,指南雲以寄款,望歸風而效誠。年歲俄其聿暮,明星爛而將清,回飆肅以長赴,零雪紛其下頹,羨纖枝之在榦,悼落葉之去枚,在顧複之遺忘,感明發之所懷,居辭安而厭苦,養引約而摧豐,忘天命之晚慕,原鞠子之速融,兄瓊芳而蕙茂,弟蘭發而玉暉,感瑰姿之晚就,痛慈景之先違,天步悠長,人道短矣,異途同歸,無早晚矣。

晉劉柔妻王氏懷思賦曰:超離親而獨寄,與憂憤而長俱,雖亮分以自勉,曾無聞乎須臾,思遙遙而忡惙,疾結滯乎肌膚,憶昔日之懽侍,奉膝下而怡裕,集同生而從容,常欣泰以逸豫,何運遇之偏否,獨遼隔於脩路,何恒鳥之將分,猶哀鳴以告離,況遊子之眷慕,孰殷思之可靡,於是仲秋蕭索,蓐收西禦,寒露宵零,落葉晨布,羨歸鴻之提提,振輕翼而高舉,誌眇眇而遠馳,悲離思而嗚咽,彼邁物而推移,何予思之難泄,聊攬翰以寄懷,悵辭鄙而增結。

宋謝靈運孝感賦曰:舉高牆於楊潭,眇投跡於炎州,貫廬江之長路,出彭蠡而南浮,於時月孟節季,歲亦告暨,離鄉眷壤,改時懷氣,戀丘墳而縈心,憶桑梓而零淚,孟積雪而抽筍,王斫冰以鱠鮮,荑葇葉於枯木,起春波於寒川,顧微心之庸褊,謝精靈於昭晢,擁永慕而莫從,曾遐感而靡徹。

梁武帝孝思賦曰:念過隙之倏忽,悲逝川之不停,踐霜露而淒愴,懷燧穀而涕零,仲由念枯魚而永慕,吾丘感風樹而長悲,雖一誌而舍生,奉二親而何期,至如獻歲發揮,春日載陽,木散百華,草列眾芳,對樂時而無歡,乃觸目而感傷,朱明啟節,白日朝臨,木低甘果,樹接清陰,不娛悅於懷抱,唯罔極而纏心,寒冰已結,寒條已折,旅雁鳴而哀哀,朔風鼓而烈烈,無一息而緩念,與四時而長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涼氣入衣,淒風動裳,心無迫而自切,情不觸而獨傷,靈蛇銜珠以酬誌,慈烏反哺以報親,在蟲鳥其猶爾,況三才之令人。

【頌】後漢蔡邕祖德頌曰:昔文王始受命,武王定禍亂,至於成王,太平乃洽,祥瑞必降,夫豈後德隆漸,浸之所通也,是以易嘉積善有餘慶,詩稱子孫其保之,非特王道然也,賢人君子,脩仁履德者,亦其有焉,昔我烈祖,暨於予考,世載孝友,重以明德,率禮莫違,是以靈祇降之休瑞,兔擾馴以昭其仁,木連理以象其義,斯乃祖禰之遺靈,盛德之所貺也,豈是童蒙孤稚所克任哉,穆穆我祖,世篤其仁,其德克明,惟懿惟醇,宣慈惠和,無競伊人,岩岩我考,蒞之以莊,增崇丕顯,克構其堂,是用祚之,休徵惟光,厥徵伊何,於昭於今,園有甘棠,別榦同心,墳有擾兔,宅我柏林,神不可誣,偽不可加,析薪之業,畏不克荷,矧貪靈貺,以為己華,惟予小子,豈不是欲,於有先功,匪榮伊辱。

晉庾峻祖德頌曰:思文我祖,降茲嶽靈,綿綿之跡,時惟初生,天難忱斯,駿命靡常,世祚中衰,官族消亡,念昔厎績,惟乃舊章,烈祖勤止,其德允荒,漢後不辟,公族剝亂,難起蕭牆,政由豎官,監彼天眚,我不幹時,縱德遺寵,顯誌遁思,均樂公侯,逸豫無期,烈祖厎戒,營茲垣墉,曾孫篤之,永世攸同。

【讚】晉夏侯湛閔子騫讚曰:聖既擬天,賢亦希聖,蒸蒸子騫,立體忠正,幹祿辭親,事親盡敬,勉心景跡,擢辭流詠。

梁元帝孝德傳皇王篇讚曰:天子之孝,曰聖與仁,重瞳表德,參漏通神,皇矣高祖,連鑣舜禹,天經地義,重規遝矩,道逾七十,聲超三五。

又孝德傳天性篇讚曰:生之育之,長之畜之,顧我複我,答施何時,欲報之德,不可方思,涓塵之孝,河海之慈,廢書歎息,泣下漣洏。

【序】梁元帝孝德傳序曰:夫天經地義,聖人不加,原始要終,莫逾孝道,能使甘泉自湧,鄰火不焚,地出黃金,天降神女,感通之至,良有可稱。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正文
卷一·天部上 卷二·天部下 卷三·歲時上 卷四·歲時中 卷五·歲時下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卷七·山部上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卷九·水部下 卷十·符命部 卷十一·帝王部一 卷十二·帝王部二 卷十三·帝王部三 卷十四·帝王部四 卷十五·後妃部 卷十六·儲宮部 卷十七·人部一 卷十八·人部二 卷十九·人部三 卷二十·人部四 卷二十一·人部五 卷二十二·人部六 卷二十三·人部七 卷二十四·人部八 卷二十五·人部九 卷二十六·人部十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卷三十·人部十四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卷三十八·禮部上 卷三十九·禮部中 卷四十·禮部下 卷四十一·樂部一 卷四十二·樂部二 卷四十三·樂部三 卷四十四·樂部四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卷五十·職官部六 卷五十一·封爵部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卷五十四·刑法部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卷五十九·武部 卷六十·軍器部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卷六十五·產業部上 卷六十六·產業部下 卷六十七·衣冠部 卷六十八·儀飾部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卷七十·服飾部下 卷七十一·舟車部 卷七十二·食物部 卷七十三·雜器物部 卷七十四·巧藝部 卷七十五·方術部 卷七十六·內典上 卷七十七·內典下 卷七十八·靈異部上 卷七十九·靈異部下 卷八十·火部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卷八十二·草部下 卷八十三·寶玉部上 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卷八十五·百穀部、布帛部 卷八十六·果部上 卷八十七·果部下 卷八十八·木部上 卷八十九·木部下 卷九十·鳥部上 卷九十一·鳥部中 卷九十二·鳥部下 卷九十三·獸部上 卷九十四·獸部中 卷九十五·獸部下 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卷九十七·鱗介部下、蟲豸部 卷九十八·祥瑞部上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卷一百·災異部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