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作者:李延壽年代:唐朝1556   

《北史》本記 本記·卷八

世祖武成皇帝諱湛,神武皇帝第九子,孝昭皇帝之母弟也。儀表瑰傑,神武尤所鍾愛。神武方招懷荒遠,乃為帝娉蠕蠕太子庵羅辰女,號鄰和公主。帝時年八歲,冠服端嚴,神情閑遠,華戎歎異。元象中,封長廣郡公。天保初,進爵為王,拜尚書令,尋兼司徒,遷太尉。乾明初,楊愔等密相疏忌,以帝為大司馬,領並州刺史。帝既與孝昭謀,誅諸執政,遷太傅、錄尚書事、領京畿大都督。皇建初,進位右丞相。孝昭幸晉陽,帝以懿親居守鄴,政事鹹見委托。二年,孝昭崩,遺詔征帝入統大位。及晉陽宮,發喪於崇德殿。皇太後令所司宣遺詔,左丞相斛律金率百僚敦勸,三奏乃許之。
齊後主名緯,字仁綱,是武成皇帝的長子。母親為胡皇後,她夢見在海上坐在一隻玉盆裏,太陽進了她的裙子下,便懷了孕。天保七年(556)五月五日,在並州府邸生下了後主。高緯小時候長得容貌俊美,武成皇帝格外疼愛他,立為世子。武成皇帝繼承皇位後,在太寧二年(562)的正月十六日,立為皇太子。河清四年(565),武成帝禪位於後主。

大寧元年冬十一月癸醜,皇帝即位於南宮。大赦,改皇建二年為大寧。乙卯,以司徒、平秦王歸彥為太傅;以尚書右仆射、趙郡王睿為尚書令;以太尉尉粲為太保;以尚書令段韶為大司馬;以豐州刺史婁睿為司空;以太傅、平陽王淹為太宰;以太保、彭城王浟為太師、錄尚書事;以冀州刺史、博陵王濟為太尉;以中書監、任城王湝為尚書左仆射;以並州刺史斛律光為右仆射。封孝昭皇帝太子百年為樂陵郡王。庚申,詔大使巡行天下,求政善惡,問人疾苦,擢進賢良。是歲,周武帝保定元年。
天統元年(565)夏四月二十四日,後主即位於晉陽宮,大赦天下,改河清四年為天統元年。二十五日,任命太保賀拔仁為太師,太尉侯莫陳相為太保,司空、馮翊王高潤為司徒,錄尚書事、趙郡王睿又為司空,尚書左仆射、河間王孝琬為尚書令。二十六日,任命瀛州刺史尉粲為太尉,斛律光為大將軍,東安王婁睿又為太尉,尚書右仆射趙彥深為左仆射。六月十一日,彗星出現在文昌星的東北,大得像一隻手,後來又不斷加長,直長至一丈多,百天以後才滅。十八日,太上皇帝派兼散騎常侍王季高出使陳國。

河清元年春正月乙亥,車駕至自晉陽。辛巳,祀南郊。壬午,享太廟。丙戌,立妃胡氏為皇後,子緯為皇太子。戊子,大赦,內外百官,普加泛級;諸為父後者,賜爵一級。己亥,以前定州刺史、馮翊王潤為尚書左仆射。詔普斷屠殺,以順春令。二月丁未,以太宰、平陽王淹為青州刺史、太傅、領司徒;以領軍大將軍、宗師、平秦王歸彥為太宰、冀州刺史。乙卯,以兼尚書令、任城王湝為司徒。詔散騎常侍崔瞻聘於陳。夏四月辛醜,皇太後婁氏崩。乙巳,青州刺史上言。今月庚寅,河、濟清。以河、濟清,改大寧二年為河清,降罪人各有差。五月甲申,祔葬武明皇後於義平陵。己醜,以尚書右仆射斛律光為尚書令。秋七月,太宰、冀州刺史、平秦王歸彥據州反。詔大司馬段韶、司空婁睿討禽之。乙未,斬歸彥,並其三子及黨與二十人於都市。丁酉,以大司馬段韶為太傅;以司空婁睿為司徒;以太傅、平陽王淹為太宰;以尚書令斛律光為司空;以太子太傅、趙郡王睿為尚書令;中書監、河間王孝琬為尚書左仆射。癸亥,行幸晉陽。陳人來聘。冬十一月丁醜,詔兼散騎常侍封孝琰使於陳。十二月丙辰,車駕至自晉陽。是歲,殺太原王紹德。
秋七月十五日,太上皇帝令增設一位都水使者。

二年春正月乙亥,帝詔臨朝堂,策試秀、孝。以太子少傅魏收為兼尚書右仆射。己卯,兼右仆射魏收以阿縱除名。丁醜,以武明皇後配祭北郊。辛卯,帝臨都亭錄見囚,降在京罪人各有差。三月己醜,詔司空斛律光督五營軍士築戍於軹關。壬申,室韋國遣使朝貢。丙戌,以兼尚書右仆射趙彥深為左仆射。夏四月,並、汾、晉、東雍、南汾五州蟲旱傷稼,遣使振恤。戊午,陳人來聘。五月壬午,詔以城南雙堂之苑,回造大總持寺。六月乙巳,齊州上言,濟河水口見八龍升天。乙卯,詔兼散騎常侍崔子武使於陳。庚申,司州牧、河南王孝瑜薨。秋八月辛醜,詔以三台宮為大興聖寺。冬十二月癸巳,陳人來聘。己酉,周將楊忠帥突厥阿史那木可汗等一十餘萬人,自恆州分為三道,殺掠吏人。是時,大雨雪連月,南北千餘裏,平地數尺。霜晝下,雨血於太原。戊午,帝至晉陽。己未,周軍逼並州,又遣大將達奚武帥眾數萬至東雍及晉州,與突厥相應。是歲,室韋、庫莫奚、靺鞨、契丹並遣使朝貢。
冬十一月初五,太上皇帝從晉陽回京。十一日,太上皇帝下詔改稱太祖獻武皇帝為神武皇帝,廟號高祖;獻明皇後為武明皇後。文宣帝的諡號,交給有關部門議定。十二月初二,太上皇帝到西郊狩獵。初四,到南郊狩獵。十四日,太上皇帝前往晉陽。十九日,後主從晉陽回京。二十二日,有關方麵奏改諡高祖文宣皇帝為威宗景烈皇帝。

三年春正月庚申朔,周軍至城下而陳。戰於城西,周軍及突厥大敗,人畜死者相枕,數百裏不絕。詔平原王段韶追出塞而還。三月辛酉,以律令班下,大赦。己巳,盜殺太師、彭城王浟。庚辰,以司空斛律光為司徒,以侍中、武興王普為尚書左仆射。甲申,以尚書令、馮翊王潤為司空。夏四月辛卯,詔兼散騎常侍皇甫亮使於陳。五月甲子,帝至自晉陽。壬午,以尚書令、趙郡王睿為錄尚書事,以前司徒婁睿為太尉。甲申,以太傅段韶為太師。丁亥,以太尉、任城王湝為大將軍。壬辰,行幸晉陽。六月庚子,大雨,晝夜不息,至甲辰乃止。是月,晉陽訛言有鬼兵,百姓競擊銅鐵以捍之。殺樂陵王百年。歸宇文媼於周。秋九月乙醜,封皇子綽為南陽王、儼為東平王。是月,歸閻媼於周。陳人來聘。突厥寇幽州,入長城,虜掠而還。閏月乙未,詔遣十二使巡行水澇州,免其租調。乙巳,突厥寇幽州。周軍三道並出,使其將尉迥寇洛陽,楊摽入軹關,權景宣趣懸瓠。冬十一月甲午,迥等圍洛陽。戊戌,詔兼散騎常侍劉逖使於陳。甲辰,太尉婁睿大破周軍於軹關,禽楊摽。十二月乙卯,豫州刺史王士良以城降周將權景宣。丁巳,帝自晉陽南討。己未,太宰、平陽王淹薨。壬戌,太師段韶大破尉迥等,解洛陽圍。丁卯,帝至洛陽,免洛州經周軍處一年租賦;赦州城內死罪已下囚。己巳,以太師段韶為太宰,以司徒斛律光為太尉,並州刺史、蘭陵王長恭為尚書令。壬申,帝至武牢,經滑台,次於黎陽。所經減降罪人。丙子,車駕至自洛陽。是歲,高麗、靺鞨、新羅並遣使朝貢。山東大水,饑死者不可勝計。詔發振給,事竟不行。
當年,高麗、契丹、靺鞨都派使者朝貢。河南發生大瘟疫。

四年春正月癸卯,以大將軍、任城王湝為大司馬。辛未,幸晉陽。二月甲寅,詔以新羅國王金真興為使持節、東夷校尉、樂浪郡公、新羅王。壬申,以年穀不登,禁酤酒。己卯,詔減百官食廩各有差。三月戊子,詔給西兗、梁、滄、趙州,司州之東郡、陽平、清河、武都。冀州之長樂、勃海遭水澇之處貧下戶粟各有差。家別鬥升而已,又多不付。是月,彗星見。有物隕於殿廷。如赤漆鼓,帶小鈴。殿上石自起,兩兩相對。又有神見於後園萬壽堂前山穴中,其體壯大,不辨其麵,兩齒絕白,長出於脣。帝直宿嬪禦已下七百人鹹見焉。帝又夢之。夏四月戊午,大將軍、東安王婁睿坐事免。乙亥,陳人來聘。太史奏,天文有變,其占當有易王。丙子,乃使太宰段韶兼太尉,持節奉皇帝璽綬,傳位於皇太子。大赦,改元為天統元年。百官進級,降罪,各有差。又詔皇太子妃斛律氏為皇後。於是群公上尊號為太上皇帝。軍國大事,鹹以奏聞。始將傳政,使內參乘子尚乘驛送詔書於鄴。子尚出晉陽城,見人騎隨後,忽失之。尚未至鄴而其言已布矣。天統四年十二月辛未,太上皇帝崩於鄴宮乾壽堂,時年三十二。諡曰武成皇帝,廟號世祖。五年二月甲申,葬於永平陵。
二年(566)春正月十四日,祭祀於圓丘。十六日,祭祀太廟。下詔減罪人的刑罰,輕重不等。十九日,任命吏部尚書尉謹為尚書右仆射。二十三日,巡幸晉陽。二月初三,太上皇帝從晉陽歸來。初五,陳國派人問聘。三月二十九日,太上皇帝下詔把三台布施給興聖寺。由於大旱,給囚犯減罪。

後主諱緯,字仁綱,武成皇帝之長子也。母曰胡皇後,夢於海上坐玉盆,日入裙下,遂有娠。天保七年五月五日,生帝於並州邸。帝少美容儀,武成特所愛寵,拜世子。及武成入纂大業,大寧二年正月丙戌,立為皇太子。河清四年,武成禪位於帝。
夏四月,陳文帝去世。五月初九,任命兼尚書左仆射、武興王普為尚書令。二十三日,封太上皇帝的兒子高儼為東平王,高仁弘為齊安王,高仁堅為北平王,高仁英為高平王,高仁光為淮南王。六月,太上皇帝派兼散騎常侍韋道儒到陳國問聘。

天統元年夏四月丙子,皇帝即位於晉陽宮。大赦,改河清四年為天統。丁醜,以太保賀拔仁為太師;太尉侯莫陳相為太保;司空、馮翊王潤為司徒;錄尚書事、趙郡王睿為司空;尚書左仆射、河間王孝琬為尚書令。戊寅,以瀛州刺史尉粲為太尉;斛律光為大將軍;東安王婁睿為太尉;尚書右仆射趙彥深為左仆射。六月壬戌,彗星出文昌東北,其大如手,後稍長,乃至丈餘,百日乃滅。己巳,太上皇帝詔兼散騎常侍王季高使於陳。秋七月乙未,太上皇帝詔增置都水使者一人。冬十一月癸未,太上皇帝至自晉陽。己醜,太上皇帝詔改太祖獻武皇帝為神武皇帝,廟號高祖;獻明皇後為武明皇後。其文宣諡號,委有司議定。十二月庚戌,太上皇帝狩於北郊。壬子,狩於南郊。乙卯,狩於西郊。壬戌,太上皇帝幸晉陽。丁卯,帝至自晉陽。庚午,有司奏改高祖文宣皇帝為威宗景烈皇帝。是歲,高麗、契丹、靺鞨並遣使朝貢。河南大疫。
秋八月,太上皇帝前往晉陽。

二年春正月辛卯,祀圓丘。癸巳,祫祭於太廟。詔降罪人各有差。丙申,以吏部尚書尉瑾為尚書右仆射。庚子,行幸晉陽。二月庚戌,太上皇帝至自晉陽。壬子,陳人來聘。三月乙巳,太上皇帝詔以三台施興聖寺。以旱故,降禁囚。夏四月,陳文帝殂。五月乙酉,以兼尚書左仆射、武興王普為尚書令。己亥,封太上皇帝子儼為東平王,仁弘為齊安王,仁固為北平王,仁英為高平王,仁光為淮南王。六月,太上皇帝詔兼散騎常侍韋道儒聘於陳。秋八月,太上皇帝幸晉陽。冬十月乙卯,以太保侯莫陳相為太傅;大司馬、任城王湝為太保;太尉婁睿為大司馬,徙馮翊王潤為太尉,開府儀同三司韓祖念為司徒。十一月,大雨雪。盜竊太廟禦服。十二月乙醜,陳人來聘。是歲,殺河間王孝琬。突厥、靺鞨國並遣使朝貢。於周為天和元年。
秋十月十二日,任命太保侯莫陳相為太傅,大司馬、任城王高氵皆為太保,太尉婁睿又為大司馬。改任馮翊王高潤為太尉,開府儀同三司韓念祖為司徒。十一月,天下大雨雪。有盜賊偷了太廟的禦服。十二月二十三日,陳人前來問聘。

三年春正月壬辰,太上皇帝至自晉陽。乙未,大雪,平地三尺。戊戌,太上皇帝詔,京官執事散官三品已上,舉三人,五品已上,各舉二人;稱事七品已上,及殿中侍禦史、尚書都、檢校禦史、主書及門下錄事,各舉一人。鄴宮九龍殿災,延燒西廊。二月壬寅朔,帝加元服,大赦。九州職人,各進四級;內外百官,普進二級。夏四月癸醜,太上皇帝詔兼散騎常侍司馬幼之使於陳。五月甲午,太上皇帝詔以領軍大將軍、東平王儼為尚書令。乙未,大風,晝晦,發屋拔樹。六月己未,太上皇帝詔封皇子仁機為西河王,仁約為樂浪王,仁儉為潁川王,仁雅為安樂王,統為丹楊王,仁謙為東海王。閏六月辛巳,左丞相斛律金薨。壬午,太上皇帝詔尚書令、東平王儼錄尚書事。以尚書左仆射趙彥深為尚書令,並省尚書右仆射婁定遠為尚書左仆射,中書監徐之才為右仆射。秋八月辛未,太上皇帝詔以太保、任城王湝為太師,太尉、馮翊王潤為大司馬,太宰段韶為左丞相,太師賀拔仁為右丞相,太傅侯莫陳相為太宰,大司馬婁睿為太傅,大將軍斛律光為太保,司徒韓祖念為大將軍,司空、趙郡王睿為太尉,尚書令、東平王儼為司徒。九月己酉,太上皇帝詔諸寺署所綰雜保戶姓高者,天保之初,雖有優放,權假力用未免者,今可悉蠲雜戶,任屬郡縣,一準平人。丁巳,太上皇帝幸晉陽。是秋,山東大水,人饑,僵屍滿道。冬十月,突厥、大莫婁、室韋、百濟、靺鞨等國,各遣使朝貢。十一月丙午,以晉陽大明殿成故,大赦。文武百官進二級。免並州居城、太原一郡來年租。癸未,太上皇帝至自晉陽。十二月己巳,太上皇帝詔以故左丞相、趙郡王琛配饗神武廟廷。
當年,殺了河間王孝琬。突厥、國都派使者朝貢。這一年是周朝的天和元年。

四年春正月壬子,詔以故清河王嶽、河東王潘相樂十人並配饗神武廟廷。癸亥,太上皇帝詔兼散騎常侍鄭大護使於陳。三月乙巳,太上皇帝詔以司徙、東平王儼為大將軍,南陽王綽為司徒,開府儀同三司、廣寧王孝珩為尚書令。夏四月辛未,鄴宮昭陽殿災,及宣光、瑤華等殿。辛巳,太上皇帝幸晉陽。五月癸卯,以尚書右仆射胡長仁為左仆射,中書監和士開為右仆射。壬戌,太上皇帝至自晉陽。自正月不雨,至於是月。六月甲子朔,大雨。甲申,大風,拔木折樹。是月,彗星見於東井。秋九月丙申,周人來通和。太上皇帝詔侍中斛斯文略報聘於周。冬十月辛巳,以尚書令、廣寧王孝珩為錄尚書事,左仆射胡長仁為尚書令,右仆射和士開為左仆射,中書監唐邕為右仆射。十一月壬辰,太上皇帝詔兼散騎常侍李翥使於陳。是月,陳安成王頊廢其主伯宗而自立。十二月辛未,太上皇帝崩。丙子,大赦。九州職人普加一級,內外百官並加兩級。戊寅,上太上皇後尊號為皇太後。甲申,詔細作之務及所在百工悉罷之。又詔掖廷、晉陽、中山宮人等,及鄴下、並州太官官口二處,其年六十已上,及有癃患者,仰所司簡放。庚寅,詔天保七年已來,諸家緣坐配流者,所在令還。是歲,契丹、靺鞨國並遣使朝貢。
三年(567)春正月二十日,太上皇帝從晉陽回京。二十三日,天降大雪,平地雪厚二尺。二十六日,太上皇帝下詔,京官執事散官三品以上,各舉薦三人;五品以上的,各舉薦二人;稱事七品以上的以及殿中侍禦史、尚書郎、檢校禦史、主書和門下錄事,各舉薦一人。鄴城宮殿的九龍殿火災,延伸燒到西廊。二月初一為朔日,皇帝加冠,大赦天下。九州職役的人員各晉爵四級;內外百官,普遍晉爵二級。

五年春正月辛亥,詔以金鳳等三台未入寺者,施大興聖寺。是月,殺定州刺史、博陵王濟。二月乙醜,詔應宮刑者,普免刑為官口。又詔禁網捕鷹鷂及畜養籠放之物。癸酉,大莫婁國遣使朝貢。乙醜,改東平王儼為琅邪王。詔侍中叱列長文使於周。是月,殺太尉、趙郡王睿。三月丁酉,以司空徐顯秀為太尉,並省尚書令婁定遠為司空。是月,行幸晉陽。夏四月甲子,詔以並州尚書省為大基聖寺,晉祠為大崇皇寺。乙醜,車駕至自晉陽。秋七月己醜,詔降罪人各有差。戊申,詔使巡省河北諸州無雨處,境內偏旱者,優免租調。冬十月壬戌,詔禁造酒。十一月辛醜,詔以太保斛律光為太傅,大司馬、馮翊王潤為太保,大將軍、琅邪王儼為大司馬。十二月庚午,以開府儀同三司、蘭陵王長恭為尚書令。庚辰,以中書監魏收為尚書右仆射。
夏四月十三日,太上皇帝令兼散騎常侍司馬幼之出使陳國。五月二十四日,太上皇帝任命領軍大將軍、東平王儼為尚書令。二十五日,刮大風,白天昏暗,吹倒房屋拔起樹木。六月二十日,太上皇帝下詔封皇子仁機為西河王,仁約為樂浪王,仁儉為潁川王,仁雅為安樂王,統為丹楊王,仁謙為東海王。閏六月十二,左丞相斛律金去世。十三日,太上皇帝下詔任命尚書令、東平王高儼為錄尚書事,尚書左仆射趙彥深為尚書令,並省尚書右仆射婁定遠為尚書左仆射,中書監徐元才為右仆射。

武平元年春正月乙酉朔,改元。太師、並州刺史、東安王婁睿薨。戊申,詔兼散騎常侍裴獻之聘於陳。二月癸亥,以百濟王餘昌為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帶方郡公,王如故。己巳,以太傅、鹹陽王斛律光為右丞相,並州刺史、右丞相、安定王賀拔仁為錄尚書事,冀州刺史、任城王湝為太師。丙子,降死罪已下囚。閏月戊戌,錄尚書事、安定王賀拔仁薨。三月辛酉,以開府儀同三司徐之才為尚書左仆射。夏六月乙酉,以廣寧王孝珩為司空。甲辰,以皇子恆生故,大赦。內外百官,普進二級;九州職人,普進四級。己酉,詔以開府儀同三司唐邕為尚書右仆射。秋七月癸醜,封孝昭皇帝子彥基為城陽王,彥康為定陵王,彥忠為梁郡王。甲寅,以尚書令、蘭陵王長恭為錄尚書事,中領軍和士開為尚書令。癸亥,靺鞨遣使朝貢。癸酉,以華山王凝為太傅。八月辛卯,行幸晉陽。九月乙巳,立皇子恆為皇太子。冬十月辛巳,以司空、廣寧王孝珩為司徒,以上洛王思宗為司空,封蕭莊為梁王。戊子,曲降並州死罪已下囚。己醜,複改威宗景烈皇帝諡號為顯祖文宣皇帝。十二月丁亥,車駕至自晉陽。詔左丞相斛律光出晉州道,修城戍。
秋八月初三,太上皇帝下詔任命太保、任城王氵皆為太師,太尉、馮翊王潤為大司馬,太宰段韶為左丞相,太師賀拔仁為右丞相,太傅侯莫陳相為太宰,大司馬婁睿又為太傅,大將軍斛律光為太保,司徒韓念祖為大將軍,司空、趙郡王睿又為太尉,尚書令、東平王儼為司徒。九月十一日,太上皇帝下詔,各寺署所管轄的雜役戶中姓高的,在天保初年,雖然曾經下詔優放各雜役人員為白戶,但還有因暫時需要借用他們的力量,尚未免去,從今以後一律免去這些雜戶,聽由歸屬於郡縣,和平民一樣對待。十九日,太上皇帝巡幸晉陽。

二年春正月丁巳,詔兼散騎常侍劉環俊使於陳。戊寅,以百濟王餘昌為使持節、都督、東青州刺史。二月壬寅,以錄尚書事、蘭陵王長恭為太尉,並省錄尚書事趙彥深為司空,尚書令和士開為錄尚書事,左仆射徐之才為尚書令,右仆射唐邕為左仆射,吏部尚書馮子琮為右仆射。夏四月壬午,以大司馬、琅邪王儼為太保。甲午,陳遣使連和,謀伐周,朝議弗許。六月,段韶攻周汾州克之,獲刺史楊敷。秋七月庚午,太保、琅邪王儼矯詔殺錄尚書事和士開於南台,即日誅領軍大將軍庫狄伏連、書侍禦史王子宣等,尚書右仆射馮子琮賜死殿中。八月己亥,行幸晉陽。九月辛亥,以太師、任城王湝為太宰,馮翊王潤為太師。己未,左丞相、平原王段韶薨。戊午,曲降並州界內死罪已下,各有差。庚午,殺太保、琅邪王儼。壬申,陳人來聘。冬十月,罷京畿府入領軍府。己亥,車駕至自晉陽。十一月庚戍,詔侍中赫連子悅使於周。丙寅,以徐州行台、廣寧王孝珩為錄尚書事。庚午,以錄尚書事、廣寧王孝珩為司徒。癸酉,以右丞相斛律光為左丞相。
這年秋天,山東大水,民眾饑荒,僵死的屍體滿路。

三年春正月己巳,祀南郊。辛亥,追贈故琅邪王儼為楚帝。二月己卯,以衛菩薩為太尉。辛巳,以並省吏部尚書高元海為尚書右仆射。庚寅,以左仆射唐邕為尚書令,侍中祖珽為左仆射。是月,敕撰《玄州苑禦覽》,後改名《聖壽堂禦覽》。三月辛酉,詔文武官五品已上,各舉一人。是月,周誅塚宰宇文護。夏四月,周人來聘。秋七月戊辰,誅左丞相、鹹陽王斛律光,及其弟幽州行台、荊山公豐樂。八月庚寅,廢皇後斛律氏為庶人。以太宰、任城王湝為右丞相,太師、馮翊王潤為太尉,蘭陵王長恭為大司馬,廣寧王孝珩為大將軍,安德王廷宗為司徒。使領軍封輔相聘於周。戊子,拜右昭儀胡氏為皇後。己醜,以司州牧、北平王仁堅為尚書令,特進許季良為左仆射,彭城王寶德為右仆射。癸巳,行幸晉陽。是月,《聖壽堂禦覽》成,敕付史閣。後改為《修文殿禦覽》。九月,陳人來聘。冬十月,降死罪已下囚。甲午,拜弘德夫人穆氏為左皇後,大赦。十二月辛醜,廢皇後胡氏為庶人。是歲,新羅、百濟、勿吉、突厥並遣使朝貢。於周為建德元年。
冬十月,突厥、大莫婁、室韋、百濟、靺鞨等國各派使者朝貢。十一月初九,因晉陽的大明殿建成,大赦天下,文武百官都晉爵二級,免並州城和太原一郡明年一年田租。癸未,太上皇帝自晉陽返京。十二月初三,太上皇帝下詔以已故的左丞相、趙郡王琛配享於神武帝的廟庭中。

四年春正月戊寅,以並省尚書令高阿那肱為錄尚書事。庚辰,詔兼散騎常侍崔象使於陳。是月,鄴都、並州並有狐媚,多截人發。二月乙巳,拜左皇後穆氏為皇後。丙午,置文林館。乙卯,以尚書令、北平王仁堅為錄尚書事。丁巳,行幸晉陽。是月,周人來聘。三月辛未,盜入信州,殺刺史和士休,南兗州刺史鮮於世榮討之。庚辰,車駕至晉陽。夏四月戊午,以大司馬、蘭陵王長恭為太保,大將軍、定州刺史、南陽王綽為大司馬,大司馬、太尉衛菩薩為大將軍,司徒、安德王延宗為太尉,司空、武興王普為司徒,開府儀同三司、宜陽王趙彥深為司空。癸醜,祈皇祠。壇壝蕝之內忽有車軌之轍,案驗,傍無人跡,不知車所從來。乙卯,詔以為大慶,班告天下。己未,周人來聘。五月丙子,詔史官更撰《魏書》。癸巳,以領軍穆提婆為尚書左仆射,以侍中、中書監段孝言為右仆射。是月,開府儀同三司尉破胡、長孫洪略等與陳將吳明徹戰於呂梁南。大敗,破胡走以免,洪略戰歿。遂陷秦、涇二州。明徹進陷和、合二州。是月,殺太保、蘭陵王長恭。六月,明徹進軍圍壽陽。壬子,幸南苑,從官暍死者六十人。以錄尚書事高阿那肱為司徒。丙辰,詔開府王師羅使於周。秋九月,校獵於鄴東。冬十月,陳將吳明徹陷壽陽。辛醜,殺侍中崔季舒、張雕唐、散騎常侍劉逖、封孝琰、黃門侍郎裴澤、郭遵。癸卯,行幸晉陽。十二月戊寅,以司徒高阿那肱為右丞相。是歲,高麗、靺鞨並遣使朝貢,突厥使求婚。
四年(568)春正月十六,下詔已故的清河王嶽、河東王潘相業等十人都配享於神武帝廟庭。二十七日,太上皇帝下詔令司徒、東平王儼為大將軍,南陽王綽為司徒,開府儀同三司、廣寧王孝珩為尚書令。

五年春正月乙醜,置左右娥英各一人。二月乙未,車駕至自晉陽。朔州行台、南安王思好反。辛醜,行幸晉陽。尚書令唐邕等大破思好,投火死,焚其屍,並其妻李氏。丁未,車駕至自晉陽。甲寅,以尚書令唐邕為錄尚書事。夏五月,大旱,晉陽得死魃,長二尺,麵頂各二目。帝聞之,使刻木為其形以獻。庚申,大赦。丁亥,陳人寇淮北。秋八月癸卯,行幸晉陽。甲辰,以高勱為尚書右仆射。是歲,殺南陽王綽。
夏四月初七,鄴城宮的昭陽殿火災,燒及宣光、瑤華等殿。十七日,太上皇帝前往晉陽。五月初七,任命尚書右仆射胡長仁為左仆射,中書監和士開為右仆射。二十八日,太上皇帝從晉陽歸來。從正月就沒有下雨,一直延續到這個月。六月初一,下大雨。二十一日,刮大風,拔起樹木,折斷樹幹。當月,彗星出現在東井。

六年春三月乙亥,車駕至自晉陽。丁醜,烹妖賊鄭子饒於都市。是月,周人來聘。夏四月庚子,以中書監陽休之為尚書右仆射。癸卯,靺鞨遣使朝貢。秋七月甲戌,行幸晉陽。八月丁酉,冀、定、趙、幽、滄、瀛六州大水。是月,周師入洛川,屯芒山,攻逼洛城。縱火船焚浮橋,河橋絕。閏月己醜,遣右丞相高阿那肱自晉陽禦之,師次河陽,周師夜遁。庚辰,以司空趙彥深為司徒,斛律阿列羅為司空。辛巳,以軍國資用不足,稅關市、舟車、山澤、鹽鐵、店肆,輕重各有差,開酒禁。
秋九月初四,周人來通和,太上皇帝詔令侍中斛斯文略回訪周國。

七年春正月壬辰,詔去秋已來,水潦,人饑不自立者,所在付大寺及諸富戶,濟其性命。甲寅,大赦。乙卯,車駕至自晉陽。二月辛酉,括雜戶女,年二十已下十四已上未嫁,悉集省。隱匿者,家長處死刑。二月丙寅,風從西北起,發屋拔樹,五日乃止。夏六月戊申朔,日有蝕之。庚申,司徒趙彥深薨。秋七月丁醜,大雨霖。是月,以水澇,遣使巡撫流亡人戶。八月丁卯,行幸晉陽。雉集於禦坐,獲之,有司不敢以聞。詔營邯鄲宮。冬十月丙辰,帝大狩於祁連池。周師攻晉州。癸亥,帝還晉陽。甲子,出兵,大集晉祠。庚午,帝發晉陽。癸酉,帝列陣而行,上雞棲原,與周齊王憲相對,至夜不戰。周師斂陣而退。十一月,周武帝退還長安,留偏師守晉州,高阿那肱等圍晉州城。戊寅,帝至圍所。十二月戊申,周武帝來救晉州。庚戌,戰於城南,齊軍大敗。帝棄軍先還。癸醜,入晉陽,憂懼不知所之。甲寅,大赦。帝謂朝臣曰:“周師甚盛,若何?”群臣鹹曰:“天命未改,一得一失,自古皆然。宜停百賦,安朝野,收遺兵,背城死戰,以存社稷。”帝意猶預,欲向北朔州。乃留安德王廷宗、廣寧王孝珩等守晉陽。若晉陽不守,即欲奔突厥。群臣皆曰不可,帝不從其言。開府儀同三司賀拔伏恩、封輔相、慕容鍾葵等宿衛近臣三十餘人,西奔周師。乙卯,詔募兵,遣安德王延宗為左廣,廣寧王孝珩為右廣。延宗入見帝,帝告欲向北朔州,延宗泣諫,不從。帝密遣王康德與中人齊紹等送皇太後、皇太子於北朔州。丙辰,帝幸城南軍營,勞將士,其夜欲遁,諸將不從。丁巳,大赦。改武平七年為隆化元年。其日,穆提婆降周。詔除安德王延宗為相國,委以備禦,延宗流涕受命。帝乃夜斬五龍門而出。欲走突厥,從官多散,領軍梅勝郎叩馬諫,乃回之鄴。時唯高阿那肱等十餘騎,廣寧王孝珩、襄城王彥道續至,得數十人同行。戊午,延宗從眾議,即皇帝位於晉陽,改隆化為德昌元年。庚申,帝入鄴。辛酉,延宗與周師戰於晉陽,大敗,為周師所虜。
冬十月二十日,任命尚書令、廣寧王孝珩為錄尚書事,左仆射胡長仁為尚書令,右仆射和士開為左仆射,中書監唐邕為右仆射。十一月初一,太上皇帝令兼散騎常侍李翥出使陳國。當月,陳國安成王頊廢掉皇帝伯宗,自立為帝。

帝遣募人,重加官賞,雖有此言,而竟不出物。廣寧王孝珩奏請出宮人及珍寶,班賜將士,帝不悅。斛律孝卿居中,受委帶甲以處分。請帝親勞,為帝撰辭,且曰:“宜慷慨流涕,感激人心。”帝既出臨眾,將令之,不複記所受言,遂大笑。左右亦群咍,將士莫不解體。於是自大丞相已下,太宰、大司馬、三師、大將軍、三公等官,並增員而授,或三或四,不可勝數。甲子,皇太後從北道至。引文武一品已上入硃華門。賜酒食及紙筆,問以禦周之方略。群臣各異議,帝莫知所從。又引高元海、宋士素、盧思道、李德林等欲議禪位皇太子。先是,望氣者言,當有革易,於是依天統故事,授位幼主。
十二月初十,太上皇帝駕崩。十五日,大赦天下,九州職事人員加爵一級,內外百官都加爵兩級。十七日,尊稱太上皇後為皇太後。二十三日,下令所有細作人員和各處營建製作的百工全部免除。又詔令宮廷、晉陽、中山宮人等,以及鄴城、並州太官官口兩處,凡年紀六十歲以上以及有手足不靈活等老年性疾病的,由所管轄部門挑選放回。二十九日,詔令從天保七年以來,各家因坐罪而被發配流放的,各所在地讓他們返回。

幼主名恆,帝之長子也。母曰穆皇後。武平元年六月,生於鄴。其年十月,立為皇太子。隆化二年春正月乙亥,即皇帝位,時年八歲。改元為承光元年,大赦。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帝為太上皇帝,後為太上皇後。於是黃門侍郎顏之推、中書侍郎薛道衡、侍中陳德信等勸太上皇帝往河外募兵,更為經略。若不濟,南投陳國。從之。丁醜,太皇太後、太上皇自鄴先趣濟州。周師漸逼。癸未,幼主又自鄴東走。己醜,周師至紫陽橋。癸巳,燒城西門,太上皇將百餘騎東走。乙亥,度河入濟州。其日,幼主禪位於大丞相、任城王湝,令侍中斛律孝卿送禪文及璽紱於瀛州。孝卿乃以之歸周。又為任城王詔,尊太上皇為無上皇。幼主為守國天王。留太皇太後濟州,遣高阿那肱留守。太上皇並皇後攜幼主走青州,韓長鸞、鄧顒等數十人從。太上皇既至青州,即為入陳之計。而高阿那肱召周軍,約生致齊主。而屢使人告,言賊軍在遠,已令人燒斷橋路。太上所以停緩。周軍奄至青州,太上窘急,將遜於陳,置金囊於鞍後。與長鸞、淑妃等十數騎至青州南鄧村,為周將尉暹綱所獲,送鄴。周武帝與抗賓主禮,並太後、幼主、諸王,俱送長安。封帝溫國公。至建德七年,誣與宜州刺史穆提婆謀反,及延宗等數十人,無少長鹹賜死。神武子孫所存者一二而己。至大象末,陽休之、陳德信等啟大丞相隋公,請收葬。聽之,葬於長安北原洪瀆川。
當年,契丹、靺鞨國都派使者朝貢。

帝幼而令善;及長,頗學綴文,置文林館,引諸文士焉。而言語澀呐,無誌度,不喜見朝士。自非寵私昵狎,未嚐交語。性懦不堪,人視者即有忿責。其奏事者,雖三公、令、錄莫得仰視。皆略陳大旨,驚走而出。每災異寇盜水旱,亦不自貶損;唯諸處設齋,以此為修德。雅信巫覡,解禱無方。初,琅邪王舉兵,人告者誤雲庫狄伏連反,帝曰:“此必仁威也。”又斛律光死後,諸武官舉高思好堪大將軍,帝曰:“思好喜反。”皆如所言,遂自以策無遺算,乃益驕縱。盛為無愁之曲,帝自彈胡琵琶而唱之,侍和之者以百數,人間謂之無愁天子。嚐出見群厲,盡殺之。或殺人,剝麵皮而視之。任陸令萱、和士開、高阿那肱、穆提婆、韓長鸞等宰製天下;陳德信、鄧長顒、何洪珍參預機權。各引親黨,超居非次;官由財進,獄以賄成;其所以亂政害人。難以備載。諸官奴婢、閹人、商人、胡戶、雜戶、歌舞人、見鬼人濫得富貴者,將以萬數。庶姓封王者百數,不複可紀。開府千餘,儀同無數。領軍一時三十,連判文書,各作依字,不具姓名,莫知誰也。諸貴寵祖禰追贈,官歲一進,位極乃止。宮掖婢皆封郡君。宮女寶衣玉食者五百餘人。一裙直萬疋,鏡台直千金。競為變巧,朝衣夕弊。承武成之奢麗,以為帝王當然。乃更增益宮苑,造偃武修文台。其嬪嬙諸院中,起鏡殿、寶殿、瑇瑁殿,丹青雕刻,妙極當時。又於晉陽起十二院,壯麗逾於鄴下。所愛不恆,數毀而又複。夜則以火照作,寒則以湯為泥。百工困窮,無時休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又為胡昭儀起大慈寺,未成,改為穆皇後大寶林寺。窮極工巧,運石填泉,勞費億計,人牛死者,不可勝紀。禦馬則藉以氈罽,食物有十餘種。將合牝牡,則設青廬,具牢饌而親觀之。狗則飼以梁肉。馬及鷹犬,乃有儀同、郡君之號。故有赤彪儀同、逍遙郡君、陵霄郡君。高思好書所謂馱龍,逍遙著也。犬於馬上設褥以抱之。鬥雞亦號開府。犬馬雞鷹,多食縣幹。鷹之入養者,稍割犬肉以飼之,至數日乃死。又於華林園立貧窮村舍,帝自弊衣為乞食兒。又為窮兒之市,躬自交易。寫築西鄙諸城,黑衣為羌兵;鼓噪陵之,親率內參臨拒,或實彎弓射人。自晉陽東巡,單馬馳騖,衣解發散而歸。又好不急之務,曾一夜索蠍,及旦,得三升。特愛非時之物,取求火急,皆須朝征夕辦。當勢者因之,貸一而責十焉。賦斂日重,徭役日煩;人力既殫,帑藏空竭。乃賜諸佞幸賣官,或得郡兩三,或得縣六七,各分州郡,下逮鄉官,亦多降中者。故有敕用州主簿,敕用郡功曹。於是州縣職司,多出富商大賈。競為貪縱,人不聊生。爰自鄴都及諸州郡,所在征稅,百端俱起。凡此諸役皆漸於武成,至帝而增廣焉。然未嚐有有帷薄淫穢,唯此事頗優於武成雲。
五年(569)春正月二十一日,下詔將金鳳等三台還未交給寺院的部分,全都布施給大興聖寺。當月,殺了定州刺史、博陵王高濟。二月初五,下詔應實行宮刑的,全部免刑作為官家奴隸。又下詔禁止用網捕捉鷹鷂以及飼養在籠中的動物。十三日,大莫婁國派使者朝貢。二十九日,改封東平王儼為琅笽王。下詔派侍中叱列長叉出使周朝。當月,殺了太尉、趙郡王睿又。三月初八,任命司空徐顯秀為太尉,並省尚書令婁定遠為司空。當月,行幸晉陽。

初,河清末,武成夢大蝟攻破鄴城,故索境內蝟膏以絕之。識者以後主名聲與蝟相協,亡齊征也。又婦人皆剪剔以著假髻;而危邪之,狀如飛鳥,至於南麵,則髻心正西。始自宮內為之。被於四遠。天意若曰:“元首翦落,危側,當走西也。”又為刀子者,刃皆狹細,名曰盡勢。遊童戲者,好以兩手持繩,拂地而卻上跳,且唱曰“高末”。高末之言,蓋高氏運祚之末也。然則亂亡之數,蓋有兆雲。
夏四月初五,下詔將並州的尚書省作為大基聖寺,晉祠改為大崇皇寺。初六,車駕從晉陽歸來。

論曰:武成風度高爽,經算弘長。文武之官,俱盡謀力,有帝王之量矣。但愛狎庸豎,委以朝權;帷薄之間,淫侈過度。滅亡之兆,其在斯乎。玄象告變,傳位元子;名號雖殊,政猶己出;跡有虛飾,事非憲典;聰明臨下,何易可誣。又河南、河間、樂陵等諸王,或以時嫌,或以猜忌,皆無罪而殞。非所謂知命任天體大道之義也。後主以中庸之姿,懷易染之性。永言先訓,教匪義方。始自繈褓,至於傳位,隔以正人,閉其善道。養德所履,異乎春誦夏弦。過廷所聞,莫非不軌不物。輔之以中官奶媼,屬之以麗色淫聲;縱巘絏之娛,恣朋淫之好。語曰:“從惡若崩”,蓋言其易。武平在禦,彌見淪胥;罕接朝士,不親政事;一日萬機,委諸凶族。內侍帷幄,外吐絲綸;威厲風霜,誌回天日;虐人害物,搏噬無厭;賣獄鬻官,溪壑難滿。重以名將貽禍,忠臣顯戮;始見浸溺之萌,俄觀土崩之勢。周武因機,遂混區夏,悲天!蓋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自然之理矣。
秋七月初二,下詔給罪人減刑,各有不同。二十一日,派使者巡察河北各州沒有下雨的以及境內雨水偏少發生旱災的地方,優待免除租稅。

鄭文貞公魏徵總而論之曰:神武以雄傑之姿,始基霸業;文襄以英明之略,伐叛柔遠。於時喪君有君,師出以律。河陰之役,摧宇文如反掌;渦陽之戰,掃侯景如拉枯。故能氣懾西鄰,威加南服。王室是賴,東夏宅心。文宣因累世之資,膺樂推之會,地居當璧,遂遷魏鼎。懷譎詭非常之才,運屈奇不測之智;網羅俊乂,明察臨下;文武名臣,盡其力用。親戎出塞,命將臨江。定單於於龍城,納長君於梁國。外內充實,疆場無警;胡騎息其南侵,秦人不敢東顧。既而荒淫敗德,罔念作狂;為善未能亡身,餘殃足以傳後。得以壽終,幸也;胤嗣不永,宜哉。孝昭地逼身危,逆取順守;外敷文教,內蘊雄圖;將以牢籠區域,奄有函夏。享齡不永,績用無成。若或天假之年,足使秦、吳旰食。武成即位,雅道陵遲。昭、襄之風,摧焉已墜。暨乎後主,外內崩離;眾潰於平陽,身禽於青土。天道深遠,或未易談;吉凶由人,抑可揚榷。觀夫有齊全盛,控帶遐阻:西包汾、晉,南極江、淮,東盡海隅,北漸沙漠。六國之地,我獲其五;九州之境,彼分其四。料甲兵之眾寡,校帑藏之虛實;折衝千裏之將,帷幄六奇之士,比二方之優劣,無等級以寄言。然其太行、長城之固,自若也;江、淮、汾、晉之險,不移也;帑藏輸稅之富,未虧也;士庶甲兵之眾,不缺也。然而前王用之而有餘,後主守之而不足,其故何哉?前王之禦時也,沐雨櫛風;拯其溺而救其焚,信必賞,過必罰,安而利之。既與共其存亡,故得同其生死。後主則不然。以人從欲,損物益己。雕牆峻宇,甘酒嗜音;廛肆遍於宮園,禽色荒於外內。俾晝作夜,罔水行舟;所欲必成,所求必得。既不軌不物,又暗於聽受;忠信弗聞,萋斐必入。視人如草芥,從惡如順流。佞閹處當軸之權,婢媼擅回天之力。賣官鬻獄,亂政淫刑;刳剒被於忠良,祿位加於犬馬。讒邪並進,法令多聞。持瓢者非止百人,搖樹者不唯一手。於是土崩瓦解,眾叛親離。顧瞻周道,鹹有西歸之誌。方更盛其宮觀,窮極荒淫;謂黔首之可誣,指白日以自保。驅倒戈之旅,抗前歌之師;五世崇基,一舉而滅。豈非鐫金石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歟。抑又聞之,“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齊自河清之後,逮於武平之末,土木之工不息,嬪嬙之選無已。征稅盡,人力殫,物產無以給其求,江海不能贍其欲。所謂火既熾矣,更負薪以足之;數既窮矣,又為惡以促之。欲求大廈不燔,延期過曆,不亦難乎。由此言之,齊氏之敗亡,蓋亦由人,匪惟天道也。
冬十月初六,下詔禁止造酒。十一月十六日,下詔任命太保斛律光為太傅,大司馬、馮翊王潤為太保,大將軍、琅笽王儼為大司馬。十二月十五日,任命開府儀同三司、蘭陵王長恭為尚書令。二十五日,任命中書監魏收為尚書右仆射。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北史》

《北史》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