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作者:李延壽年代:唐朝1556   

《北史》列傳 列傳·卷五十七

申徽陸通弟逞厙狄峙楊薦王慶趙剛子仲卿趙昶王悅趙文表元定楊檦
趙剛,字繒慶,河南洛陽人。他從小機敏,有口辯,富有才幹。奉朝請入仕、任閣內都督。孝武帝與高歡構隙成仇,他密奉朝旨召集東荊州刺史馮景昭前來勤王,沒有來得及出發,高歡已率軍逼進洛陽,孝武帝被迫西遷。馮景昭召集幕僚和文武官員商量下一步的去就,司馬馮道和請求占據本州以等待北麵雙方的形勢發展,再作決定。趙剛抽出佩刀扔在地上,對馮景昭說:“你如果是忠臣,應該將馮道和斬首。如果想歸順高歡,可將我殺死!”馮景昭深受感動,便率軍馳向關中。侯景率叛軍進逼穰城,東荊州人楊歡等起兵響應,楊歡率領他的部下在路途上截擊馮景略。景略戰敗,趙剛被蠻人俘獲。後來他因自贖被放出,便去見東魏的東荊州刺史李魔憐,勸他歸順西魏。李魔憐采納了他的意見,派趙剛到並州,暗中觀察那裏的形勢。高歡請趙剛參加朝廷的宴會,並命他帶書信慰問荊州官吏。趙剛歸來報告給李魔憐,仍勸說魔憐殺死楊歡等人,率全州歸附西魏,魔憐派他到朝廷陳奏。大統初年,他在灞上見到宇文泰,詳細陳述關東的情況。宇文泰對他大加讚賞,封他為陽邑縣子。根據他收複東荊州的功勞,又晉升爵位為臨汝縣伯。

申徽,字世儀,魏郡人也。六世祖鍾,為後趙司徒。冉閔末,中原喪亂,鍾子邃避地江左。曾祖爽,仕宋,位雍州刺史。祖隆道。宋北兗州刺史。父明仁,郡功曹,早卒。徽少與母居,盡力孝養。及長,好經史。性審慎,不妄交遊。遭母憂,喪畢,乃歸於魏。元顥入洛,以元邃為東徐州刺史,邃引徽為主簿。顥敗,邃被檻車送洛陽,故吏賓客並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廣集賓友,歎徽有古人風。尋除太尉府行參軍。
當初,賀拔勝、獨孤信因孝武帝西遷之後,都流落在長江一帶。這時,趙剛奏報給魏文帝,請求將他們找回並恢複職務。朝廷便命他為兼給事黃門侍郎,出使南梁的魏興,送文書給梁朝的梁州刺史杜懷寶等人。杜懷寶與趙剛歃血結盟,接受文書,並送到京城建康。又派人隨趙剛到西魏朝廷複命。這一年,朝廷又命他出使三荊,所到之處允許他相機行事。歸來後朝廷十分滿意,給他晉升爵位為武成縣侯,任命為大丞相府帳內都督。他又一次出使南梁的魏興,重新申述過去的使命。不久,梁朝按禮節將賀拔勝、獨孤信等人送回。

孝武初,徽以洛陽兵難未已,遂間行入關見周文。周文與語,奇之,薦之於賀拔嶽,嶽亦雅相敬待,引為賓客。周文臨夏州,以徽為記室參軍,兼府主簿。周文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為大行台郎中。時軍國草創,幕府務殷,四方書檄皆徽之辭也。以迎孝武功,封博平縣子、本州大中正。大統初,進爵為侯。四年,拜中書舍人,修起居注。河橋之役,大軍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眾,徽獨不離左右,魏帝稱歎之。十年,遷給事黃門侍郎。
這時候,禦史中尉董紹向朝廷建議圖取梁朝的漢地,朝廷命董紹為行台、梁州刺史。趙剛認為不應出兵,而朝議已經決定,大軍隻得出發。董紹終於無功而還,被免為庶人。趙剛被任命為潁川郡太守。他在南陸打敗侯景的先鋒部隊,又俘獲他的兩名太守。這時有流言蜚語,傳說趙剛投降東魏。高歡因而進行離間,聲言要派兵接應他。趙剛便率領騎兵襲擊東魏的丁塢,並將其攻克。宇文泰知道他不會背叛,便加重封賞。任他為營州刺史,晉爵為公。

先是,東陽王元榮為瓜州刺史。其女婿劉彥隨焉。及榮死,瓜州首望表榮子康為刺史,彥遂殺康而取其位。屬四方多難,朝廷不遑問罪,因授彥刺史。頻徵不奉詔,又南通吐穀渾,將圖叛逆。周文難於動眾,欲以權略致之,乃以徽為河西大使,密令圖彥。徽輕以五十騎行,既至,止於賓館。彥見徽單使,不以為疑,徽乃遣一人微勸彥歸朝,以揣其意,彥不從。徽又使讚成其住計,彥便從之,遂來至館。徽先與瓜州豪右密謀執彥,遂叱而縛之。彥辭無罪,徽數之曰:“君無尺寸之功,濫居方嶽之重,恃遠背誕,不恭貢職,戮辱使人,輕忽詔命。計君之咎,實不容誅。但受詔之日,本令相送歸闕,所恨不得即申明罰,以謝邊遠耳。”於是宣詔慰勞吏人及彥所部,複雲大軍續至,城內無敢動者。使還,遷都官尚書。
渭州人鄭五醜叛亂,與背叛西魏的羌人傍乞鐵匆相呼應,朝廷命趙剛前往鎮壓。即將出發,魏文帝在內宮接見他,舉起酒杯對他說:“過去侯景在東部叛亂,被你圍困。羌人狡黠小醜,怎麼值得你認真對待呢?”這時鄭五醜已攻取定夷鎮,到處樹立柵欄。趙剛率軍到達後,將他的據點全部打破,解散了他的黨羽。鄭五醜西逃,投奔傍乞鐵匆。趙剛揮軍西進,攻破傍乞鐵匆設立的廣寧郡。朝廷命宇文貴等人繼續西討,命趙剛代行渭州刺史的職務。

十二年,瓜州刺史成慶為城人張保所殺,都督令狐延等起義逐保,啟請刺史。以徽信洽西土,拜假節、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儉約率下,邊人樂而安之。十六年,徽兼尚書右仆射,加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廢帝二年,進爵為公,正右仆射,賜姓宇文氏。
孝閔帝稱帝建周,趙剛被晉升爵位為浮陽郡公,出為利州總管。沙州的氐族依恃地理險要,抗拒朝廷。趙剛率兵討伐,將他們降服。方州一帶的生獠從此開始向朝廷繳納賦稅。他認為信州瀕臨長江,地勢險要阻隔,便上表請求討伐。朝廷命他率利、沙等十四州兵馬前往經略。又加授他為渠州刺史。他剛到渠州,地方首領懼怕他的軍威,相繼降服。

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牘無大小皆親自省覽,以是事無稽滯,吏不得為奸。後雖曆公卿,此誌不懈。出為襄州刺史。時南方初附,舊俗官人皆通餉遺。徽性廉慎,乃畫楊震像於寢室以自戒。及代還,人吏送者數十裏不絕。徽自以無德於人,慨然懷愧,因賦詩,題於清水亭。長幼聞之,皆競來就讀,遞相謂曰:“此是申使君手跡。”並寫誦之。
後因病去世。

明帝以禦正任總絲綸,更崇其秩為上大夫,員四人,號大禦正,又以徽為之。曆小司空、少保,出為荊州刺史。入為小司徒、小宗伯。天和六年,上疏乞骸骨,詔許之。薨,贈泗州刺史,諡曰章。
王悅,字眾泰,京兆藍田人。從小就有才幹,因而被鄉裏所稱讚。宇文泰剛平定關隴一帶,他招募鄉人從軍,率領他們投奔宇文泰,多次立下戰功。

子康嗣。位瀘州刺史、司織下大夫、上開府。
大統元年(535),他任相府刑獄參軍,封爵為藍田縣伯。大統四年,東魏將領侯景圍攻洛陽,宇文泰率軍救援,王悅率領鄉兵一千多人跟隨大軍到洛陽。即將開戰的前一天晚上,他拿出自己所有的東西,買牛犒勞戰士。他率領的人馬盡力奮戰,斬獲敵人最多。他遷升為大行台右丞,又轉為左丞。

康弟敦,汝南郡守。敦弟靜,齊郡守。靜弟處,上開府、同昌縣侯。卒。
大統十三年,侯景獻出河南投降西魏,請求派兵援應。宇文泰先派韋法保、賀蘭願德等人率眾前往援助。王悅對他說“:侯景與高歡,開始兩人有深厚的同鄉情誼,後來又確定了君臣關係。侯景位至上將,肩負台司的重任。論起他們的情分,如同魚水。現在高歡才死,他便叛離,難道不知道這樣有違於君臣之道,有背於忠義之禮?大概是他的謀圖遠大,不拘泥於這些小的禮節。然而,他既然能背叛高氏,怎麼肯忠於我們的朝廷!今天如果擴大他的聲勢,派兵救助他,不但侯景不願作被困在池中的蛟龍,也恐怕朝廷被將來的人所嘲笑。”宇文泰采納了他的意見,便派人將韋法保等人追回。侯景果然不久背叛西魏投降南梁。

陸通,字仲明,吳郡人也。曾祖載,從宋武帝平關中,軍還,留載隨其子義真鎮長安,遂沒赫連氏。魏太武平赫連氏,載仕魏,位中山郡守。父政,性致孝。其母吳人,好食魚。北土魚少,政求之常苦難。後宅側忽有泉出,而有魚,遂得以供膳。時人以為孝感所致,因謂其泉為孝魚泉。從爾硃天光討伐。及天光敗,歸周文。周文為行台,以政為行台左丞、原州長史,賜爵中都縣伯。大統中,卒。
他跟從達奚武征討南梁漢地。軍隊出發後,達奚武命他勸說城主楊賢,他給楊賢寫了一封書信,楊賢於是投降。他又對達奚武說:“白馬地處要衝,是必爭之地。現在守城的梁軍又少又弱,容易圖取。如果蜀兵到來,再攻就難了。”達奚武同意他的看法,立即派他率輕騎直趨白馬。王悅向守將陳述了利害;梁將省悟,獻城投降。這時梁朝的武陵王蕭紀果然派他的將領任珍奇想先占據白馬,行至關城,聽說白馬守將已經投降,隻得回來。梁州平定後,宇文泰命王悅代行刺史職務。

通少敦敏好學,有誌節。幼從政在河西,遂逢寇難,與政相失。通乃自拔東歸,從爾硃榮。榮死,又從爾硃兆。及爾硃氏滅,及入關。周文時在夏州,引為帳內督。頃之,賀拔嶽為侯莫陳悅所害。時有傳嶽軍府已亡散者,周文憂之,通以為不然。居數日,問至,果如所策。自是愈見親禮,遂晝夜陪侍,家人罕見其麵。通雖處機密,愈自恭謹,周文以此重之。後以迎孝武功,封都昌縣伯。
廢帝二年(553),他以儀同的職務歸還故鄉。他久居顯赫的官職,這次回來後心中怏怏不滿,因而淩駕於鄉親之上,失掉了宗族鄉黨的感情。他的長子王康倚仗他過去的威望,便驕縱無度,為所欲為。所部軍人結婚,他常非理淩辱。軍人們控告,王悅和王康都被免官除名,被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大統元年,進爵為侯。從禽竇泰,複弘農。沙苑之後。力戰有功。又從解洛陽圍。軍還,屬趙青雀反於長安,周文將討之,以人馬疲弊,不可速行,又謂青雀等一時陸梁,不足為慮,乃雲“我到長安,但輕騎臨之,必當麵縛。”通進曰:“青雀等既以大軍不利,謂朝廷傾危,同惡相求,遂成反亂。然其逆謀久定,必無遷善之心。且其詐言大軍敗績,東寇將至,若以輕騎往,百姓謂為信然,更沮兆庶之望。大兵雖疲弊,精銳猶多,以明公之威,率思歸之眾,以順討逆,何慮不平?”周文深納之,因從平青雀。錄前後功,進爵為公,徐州刺史。以寇難未平,留不之部。與於謹討劉平伏,加大都督。從周文援玉壁,進儀同三司。
周孝閔帝即位,按照朝廷規定恢複了他的官職。保定元年(561),他在官位上去世。他性情節儉,不經營家產,雖官位顯要,卻家徒四壁。

九年,高仲密以地來附,通從若幹惠戰於芒山。眾軍皆退,唯惠與通率所部力戰。至夜中乃陰引還,敵亦不敢逼。時授驃騎大將軍、開府仆同三司、太仆卿,賜姓部六孤氏,進爵綏德郡公。周孝閔踐祚,拜小司空。保定五年,累遷大司寇。
楊檦,字顯進,正平高涼人。從小就豪爽任俠,胸懷大誌。魏孝昌時,..朱榮大肆殺害朝臣,大司馬、城陽王元徽逃難投奔他,他把元徽藏起來才免於一死。孝莊帝即皇帝位,元徽才出來,又任司馬。楊檦因此以俠義壯烈出名,被提拔為伏波將軍、給事中。元顥入據路陽,孝莊帝被迫北上太行山躲避。..朱榮帶著孝莊帝討伐元顥,軍至馬渚,楊檦備下船隻讓大軍渡過黃河。元顥被平定,他被封爵為肥如縣伯,又加封鎮遠將軍等職銜。

通性柔謹,雖久處列位,常清慎自守。所得祿賜,盡與親故共之,家無餘財。常曰:“凡人患貧而不貴,不患貴而貧也。建德元年,轉大司馬。其年薨。通弟逞。
他跟從孝武帝西入關中,晉爵為侯。這時東魏遷都鄴城,宇文泰想知道他們的意圖,便派楊檦秘密到鄴城訪察。歸來後很使宇文泰滿意,朝廷授予他通直散騎常侍等職。稽胡倚仗地勢險要不對西魏朝貢,並不斷搶掠騷擾邊民,朝廷命楊檦兼黃門侍郎前往安撫慰問。他頗有謀略權術,很能體察邊情,勸誘化導胡人首領自動歸附,甚至有人跟著他一塊到朝廷來。

逞字季明,初名彥,字世雄。魏文帝常從容謂之曰:“爾既溫裕,何因乃字世雄?且為世之雄,非所宜也。於爾兄弟又複不類。”遂改焉。逞少謹密,早有名譽。兄通先以軍功別受茅土,乃讓父爵中都縣伯令逞襲之。起家羽林監、周文內親信。時輩皆以驍勇自達,唯逞獨兼文雅,周文由此加禮遇焉。大統十四年,參大丞相府軍事,尋兼記室。保定初,累遷吏部中大夫,曆蕃部、禦伯中大夫,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徙授司宗中大夫,轉軍司馬。逞幹識詳明,曆任三府,所在著績。朝遷嘉之,進爵為公。
這時弘農被東魏占據,他跟隨宇文泰將弘農攻克。然而黃河以北仍歸東魏所有。他的父親楊猛過去曾任紹郡白水縣縣令,他與當地的豪強地主關係密切,請求暗中到紹郡聯絡,以舉兵響應朝廷。宇文泰同意,他便出發。他與土豪王覆憐等陰謀舉事,秘密聯絡,內外一起爆發,攻克紹郡,擒拿東魏太守程保和縣令四名,全部斬首。眾人推舉楊檦任太守。他認為隻有依靠王覆憐事情才得以成功,便上表奏請求命王覆憐為太守。他因立功被授予大行台左丞,仍然率領義兵經營攻防事務。他因此派出間諜去誘說東魏城堡守將,旬月之間,正平、河北、南汾、二絳、建州、太寧等城池都有人請求作為內應的,西魏軍隊乘勢進攻,將這些地方拿下。朝廷命他代行正平郡太守職務,左丞職務不變。

天和三年,齊遣侍中斛斯文略、中書侍郎劉逖來聘。初修鄰好,盛選行人,詔逞為使主,尹公正為副以報之。逞美容止,善辭令,敏而有禮,齊人稱焉。還屆近畿,詔令路車儀服郊迎而入,時人榮之。四年,除京兆尹。郡界有豕生數子,經旬而死。其家又有豶,遂乳養之,諸豚賴之以活,時論以逞仁政所致。俄遷司會中大夫,出為河州刺史。晉公護雅重其才,表為中外府司馬,頗委任之。尋複為司會,兼納言,遷小司馬。及護誅,坐免官。
宇文泰認為他很有謀略,能夠擔當守衛邊境的重任,便上表讓他代理建州刺史。建州遠處敵境之中,然而由於楊檦恩信和威望早已出名,所以,所到之處,人們大多帶上糧草歸附他。到達建州時,已有一萬之眾。東魏的建州刺史車折於洛出兵抵抗,楊檦將他打敗。他又在州西打敗東魏的行台斛律俱,繳獲敵人大量的衣甲兵器和其他軍資,他將這些物品全都發給了追隨而來的義士。因此他的聲名大振。東魏派太保尉景攻陷正平,又派行台薛修義與斛律俱的兵馬彙合,於是敵人勢力逐漸強盛。他因孤軍無援,而且腹背受敵,準備撤兵。但又害怕原先追隨他的義士們背叛,便偽造了一封宇文泰的書信,派人扮裝成使者從外麵送來,說朝廷已派大軍分四路前來增援。故意讓人把消息泄漏出去,讓所有的人都知道。又讓當地的土人和酋長領兵四處搶掠,好像在為大軍籌集軍費。分配完畢,他在晚上拔寨退還紹郡。朝廷嘉獎他靠智謀保全了軍隊,命他為建州刺史。

頃之,起為納言。又以疾不堪劇任,乃除宜州刺史。故事,刺史奉辭,例備鹵簿,逞以時屬農要,奏請停之。武帝深嘉焉,詔遂其所請,以彰雅操。逞在州有惠政,吏人稱之。東宮初建,授太子太保。卒,贈大將軍。子操嗣。
這時東魏在正平設置東雍州,派薛榮祖鎮守。楊檦先派一支奇兵急攻汾橋。薛榮祖果然出動全部守城戰士去把守汾橋。當夜,楊檦從別的道路渡河進攻州城,一舉攻克。他晉升為驃騎將軍。

厙狄峙,其先遼東人,本姓段,匹磾之後也,因避難改焉。後徙居代,世為豪右。祖淩,武威郡守。父貞,上洛郡守。峙少以弘厚知名,善騎射,有謀略。仕魏,位高陽郡守,政存仁恕,百姓頗悅之。孝武西遷,峙乃棄官從入關。大統元年,拜中書舍人,參掌機密,以恭謹見稱。遷黃門侍郎。時與東魏爭衡,蠕蠕乘虛,屢為邊患,朝議欲結和親,乃使峙往。峙狀貌魁梧,善於辭令,蠕蠕主雅信重之,自是不複為寇。周文謂峙曰:“昔魏絳和戎,見稱前史。以君方之,彼有愧色。”封高邑縣公。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拜侍中。蠕蠕滅後,突厥強盛,雖與周通好,而外連齊氏。周文又令峙銜命喻之。突厥感悟,即執齊使歸諸京師。進爵安豐郡公,曆小司空、小司寇。
高歡攻打玉壁,命侯景攻占齊子嶺。楊檦恐怕侯景侵犯紹郡,率領騎兵前來抵禦。侯景遠遠地聽說楊檦即將來到,連忙砍伐樹木橫斷道路六十餘裏,但仍然驚恐不安,又退還河陽。齊軍就是這樣懼怕楊檦。大統十二年(546),朝廷進授他為大都督,加封為晉、建二州諸軍事。他又率軍攻破蓼塢,抓獲東魏將軍李顯。大統十六年,西魏軍討伐東魏,命他為大行台尚書,率領義軍作為先驅先攻入敵境,占據敵兵的四個據點。因敵軍堅壁不出,朝廷便命他撤還。

明帝初,為益州刺史、都督三十一州諸軍事。峙性寬和,尚清靖,為夷獠所安。後為宜州刺史,入為少師。以年老,乞骸骨,詔許之。卒,諡曰定。
保定四年(564),他遷任為少師。這年,北周軍圍攻洛陽,朝廷命他率軍出軹關東援。他自認為鎮守東部邊境二十多年,多次與齊軍作戰,每戰必勝,因此產生了輕敵思想。當時洛陽沒有攻克,他卻深入敵境,又不作任何準備。齊軍突然攻來,將他的軍隊打得大敗。他看到軍隊潰散,向齊軍投降。他建功立業時,頗有慷慨壯烈的誌向;可是軍隊失敗後,便投降敵兵以保全性命,人們因此都鄙視他。

子嶷嗣,少知名,位開府儀同三司、職方中大夫、蔡州刺史。卒官。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北史》

《北史》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