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作者:李延壽年代:唐朝1556   

《北史》列傳 列傳·卷八十七

突厥鐵勒
突厥這個國家,其祖先居住在西海西邊,獨自成為一個部落,大概是匈奴人的一個支派。姓阿史那氏。後來被鄰國打敗,將其種族全部滅絕。有一個小男孩,年齡大約有十歲,士兵看他小,不忍心殺他,就把他的腳砍掉,把胳膊砍斷,扔到草叢中。有一隻母狼用肉喂養他,等他長大,和狼交配,於是就懷了孕。鄰國的國王聽說這個男孩還活著,就又派人來殺他。使者見他在狼旁邊,想連狼一同殺掉。這個時候,好像有神靈相助,把狼扔在西海東邊,落在高昌國西北的山中。山裏有洞穴,洞穴裏有平坦的土地,茂盛的青草,方圓數百裏,四麵都是山。狼藏在這裏邊,後來就生下十個男孩。十個男孩長大後,在外娶妻生子,之後各自為一姓,阿史那就是其中的一姓,最為賢能,於是就做了君長。所以在營門樹立狼頭大旗,以表示不忘根本。漸漸地發展到幾百家,經曆了許多年後,有一個叫阿賢設的人,率領他的部落的人走出洞穴,做了蠕蠕的臣民。到了大葉護,突厥這個種族漸漸強大。到北魏末年,有一個伊利可汗,帶兵攻擊鐵勒,大敗鐵勒人,使其五萬多家投降。於是就向蠕蠕主求婚,蠕蠕主阿那瞔大怒,派遣使者大罵伊利可汗。伊利將其使者斬首,率眾攻擊蠕蠕,打敗蠕蠕。伊利可汗死後,他的弟弟阿逸可汗繼位,又打敗蠕蠕。阿逸可汗生病將死的時候,不立他的兒子攝圖,而立他的弟弟俟叔,稱作木杆可汗。

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姓阿史那氏。後為鄰國所破,盡滅其族。有一兒,年且十歲,兵人見其小,不忍殺之,乃刖足斷其臂,棄草澤中。有牝狼以肉餌之,及長,與狼交合,遂有孕焉。彼王聞此兒尚在,重遣殺之。使者見在狼側,並欲殺狼。於時若有神物,投狼於西海之東,落高昌國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內有平壤茂草,周迥數百裏,四麵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長,外托妻孕,其後各為一姓,阿史那即其一也,最賢,遂為君長。故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本也。漸至數百家,經數世,有阿賢設者,率部落出於穴中,臣於蠕蠕。至大葉護,種類漸強。當魏之末,有伊利可汗,以兵擊鐵勒,大敗之,降五萬餘家。遂求婚於蠕蠕主。阿那瑰大怒,遣使罵之。伊利斬其使,率眾襲蠕蠕,破之。卒,弟阿逸可汗立,又破蠕蠕。病且卒,舍其子攝圖,立其弟俟叔稱為木杆可汗。
有的說突厥族本來是平涼,非正宗的胡人,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消滅沮渠史,阿史那帶領五百家投奔蠕蠕。世代居住在金山南側,是蠕蠕人的鐵匠。金山的形狀像頭盔,俗稱頭盔為突厥,因而就把突厥作為號。

或雲突厥本平涼雜胡,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世居金山之陽,為蠕蠕鐵工。金山形似兜鍪,俗號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
又有的說,突厥的祖先,出生在索國,在匈奴北邊。這個部落的大人名叫阿謗步,兄弟七十個,其中一個叫伊質泥師都,是狼生的。阿謗步等人生性都很愚癡,其國於是被消滅了。泥師都受到異常之氣的感化,能夠占卜風雨。娶了兩個妻子,說是夏神和冬神的女兒。一胎生了四個男孩,其中一個變成白鴻;一個在阿輔水和劍水之間建立國家,稱為契骨國;一個在處折水建立國家;一個住在跋斯處折施山,居住在這裏的就是泥師都的大兒子。山上仍然有阿謗步種族的人,大都饑寒露體。大兒子就給他們弄來火取暖,養育他們,都得到了幫助。於是就一同尊奉大兒子為主,稱為突厥,就是都六設。納都六設有十個妻子,生的兒子都隨母親的姓,阿史那就是他的小妻生的兒子。都六死後,想在十個妻子所生的兒子中選擇一個繼位,大家就陸續來到大樹下,共同約定說:“都向著樹跳,誰跳得最高,就推舉誰繼位。”阿史那所生的兒子年齡幼小,卻跳得最高,諸子就奉他為主,稱為阿賢設。這種說法雖然不同,但終究是狼種。

又曰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謗步,兄弟七十人,其一曰伊質泥師都,狼所生也。阿謗卻等性並愚癡,國遂被滅。泥師都既別感異氣,能征占風雨。取二妻,雲是夏神、冬神之女。一孕而生四男:其一變為白鴻;其一國於阿輔水、劍水之間,號為契骨;其一國於處折水;其一居跋斯處折施山,即其大兒也。山上仍有阿謗步種類,並多寒露,大兒為出火溫養之,鹹得全濟。遂共奉大兒為主,號為突厥,即納都六設也。都六有十妻,所生子皆以母族姓,阿史那是其小妻之子也。都六死,十母子內欲擇立一人,乃相率於大樹下,共為約曰:“向樹跳躍,能最高者,即推立之。”阿史那子年幼而跳最高,諸子遂奉以為主,號阿賢設。此說雖殊,終狼種也。
阿史那之後的叫作土門,部落稍稍強盛,就開始到塞上買賣繒絮,願意和中國來往。西魏大統十一年(545),周文帝派遣胡人安諾..瞓出使突厥。突厥國都互相慶賀說:“如今大國的使者到來,我國將要興盛了!”大統十二年,土門就派遣使者向西魏進獻地方特產。當時,鐵勒準備征伐蠕蠕,土門率領其部卒阻擊,大敗鐵勒軍,鐵勒五萬多家全部投降。土門自恃強大,就向蠕蠕主求婚。阿那瞔大怒,派使者去辱罵土門說:“你隻是我的打鐵的奴隸,怎麼敢說出這樣的話!”土門也大怒,殺了蠕蠕使者,就和蠕蠕絕交,而向魏求婚。周文帝答應了土門的請求,大統十七年(551)六月,把魏長樂公主嫁給土門為妻。這一年,魏文帝駕崩,土門派遣使者來吊唁,贈送馬二百匹。西魏廢帝元年(552)正月,土門發兵進攻蠕蠕,在懷荒之北大敗蠕蠕。阿那瞔自殺,他的兒子庵羅辰逃奔北齊,其餘眾人重新立阿那瞔的叔父鄧叔子為蠕蠕主。土門於是就自稱伊利可汗,如同是古代的單於。稱他的妻子為可賀敦,也就如同古時的閼氏。也和齊國互通使者往來。

其後曰土門,部落稍盛,始至塞上市繒絮,願通中國。西魏大統十一年,周文帝遣酒泉胡安諾槃陀使焉。其國皆相慶曰:“今大國使至,我國將興也。”十二年,土門遂遣使獻方物。時鐵勒將伐蠕蠕,土門率所部邀擊破之,盡降其眾五萬餘落。恃其強盛,乃求婚於蠕蠕主。阿那瑰大怒,使人詈辱之曰:“爾是我鍛奴,何敢發是言也!”土門亦怒,殺其使者,遂與之絕,而求婚於魏。周文帝許之,十七年六月,以魏長樂公主妻之。是歲,魏文帝崩,土門遣使來吊,贈馬二百疋。廢帝元年正月,土門發兵擊蠕蠕,大破之於懷荒北。阿那瑰自殺,其子庵羅辰奔齊,餘眾複立阿那瑰叔父鄧叔子為主。土門遂自號伊利可汗,猶古之單於也;號其妻為可賀敦,亦猶古之閼氏也。亦與齊通使往來。
土門死後,其子科羅繼位。科羅號為乙息記可汗,又在沃野之北的賴山打敗鄧叔子。科羅將死的時候,不立他的兒子攝圖,而立他的弟弟俟斤為突厥主。這就是木杆可汗。

土門死,子科羅立。科羅號乙息記可汗,又破叔子於沃野北賴山。且死,舍其子攝圖,立其弟俟斤,是為木杆可汗。
俟斤的另一個名字是燕都,相貌奇異,麵闊一尺多,膚色特別紅,眼睛亮如琉璃,剛猛凶暴,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喜好殺伐。就率兵攻擊鄧叔子,大敗鄧叔子。鄧叔子帶領其殘餘逃奔西魏。俟斤又西邊打敗口厭噠,東邊戰勝契丹,北邊吞並契骨,憑威勢使塞外諸國屈服。突厥的地盤,東邊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長達萬裏,南邊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寬約五六千裏,全部屬於突厥。和中國抗衡。後來和西魏一起征伐北齊,到達並州。

俟斤一名燕都,狀貌奇異,麵廣尺餘,其色赤甚,眼若琉璃,剛暴,勇而多知,務於征伐。乃率兵擊鄧叔子,破之。叔子以其餘燼奔西魏。俟斤又西破嚈噠,東走契丹,北並契骨,威服塞外諸國。其地,東自遼海以西,至西海,萬裏;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裏:皆屬焉。抗衡中國,後與魏伐齊,至並州。
突厥的風俗:披頭散發,衣襟向左,住的是穹廬氈帳,隨著水草遷移,把畜養放牧打獵當成日常的事情,吃的是肉,喝的是奶酪,穿的是毛皮和粗布衣。看不起老人,看重年輕力壯的人,缺少廉恥,沒有禮義,就像是古時候的匈奴。突厥主剛剛即位的時候,親近侍衛和重臣等讓其上車,用氈蓋起來,隨著太陽轉九圈,每轉一圈,臣下就都拜禮,拜過之後就扶著他讓他騎馬,用布帛纏住他的脖子,讓他不至於斷氣,然後放開,急忙問他說“:你能做幾年可汗?”突厥主神情迷亂,不能詳細說出多少年。臣下就按照他所說的,以檢驗他在位時間長短的年數。大官有葉護、次設、次特勤、次俟利發、次吐屯發,和其餘的小官,共有二十八個等級,都世代設置。兵器有角弓、鳴鏑、甲、矛肖、刀、劍。佩帶的飾物又有短刀。大旗上麵,繡有金狼頭。侍衛之士,稱作附離,用中國話說也就是狼。大概突厥人本是狼所生,以表示不忘本。擅長騎馬射箭,生性殘忍。沒有文字,征調兵馬和各種賦稅、雜畜,刻木頭為數,連同一支金鏃箭,用蠟封加印,作為憑證。等到時限將滿時,就轉而為攻劫掠奪。其刑法是:反叛、殺人、奸淫別人的妻子、偷盜馬絆的人,都處以死刑;淫蕩的人,割去其生殖器,並將其連腰砍斷;奸淫別人的女兒,重罰財物,並把那人的女兒給他作妻子;打傷了人,根據傷勢輕重賠償財物;傷了別人的眼睛,就用女兒作賠償,沒有女兒,就用妻子的財產賠償;傷了別人的身體,賠償馬匹;偷盜馬和其他東西,都用十多倍的價值賠償。人死了,屍體停放在帳中,子孫和親屬,不論男女,都殺羊宰馬,陳列在帳前祭奠,繞著帳篷跑馬七圈,到帳門前就用刀劃麵,一邊劃一邊哭,血和淚一起流淌。像這種情況,經曆七次才結束。選擇日期,將死亡者乘坐的馬和曾經用過穿過的物品,連同屍體一同焚燒,把燒剩下來的灰收起來,等待時節埋葬。春夏兩季死的,等草木枯黃葉落時埋葬,秋冬兩季死的,等到草木生長茂盛之後,挖個墓穴埋藏。安葬那天,親屬置禮祭奠以及跑馬、用刀劃麵等形式都和剛死的時候一樣。在地麵堆置墳塋,蓋上房子,中間畫有死者的畫像,以及活著的時候打仗的樣子,曾經殺過一個敵人,就立一塊石,有的多至千百石塊。又把用來祭祀的羊、馬頭,都懸掛在樹幹頂上。這一天,男男女女都穿著鮮豔的服裝,在埋葬死者的地方聚會,男子遇到喜愛的女子,回去後就可派人去求婚,女方的父母多數情況下都不拒絕。父、兄、伯、叔死後,兒子、弟弟和侄子等人,可以娶其後母、伯母、嬸子、嫂子為妻,隻是尊長不能娶卑下者之妻。住的地方雖然經常遷移,但是卻有各自的地域。可汗一直住在於都斤山,牙帳門朝東開,大概是敬重太陽升起的地方的緣故。可汗每年都率領眾位有身份的人,祭祀祖先的洞穴。又在五月中旬,聚集其餘人的水拜祭天神。於都斤山西邊五百裏,高山突起,上麵沒有草木,稱為勃登凝梨,用中國的話說就是地神。他們寫字和胡人相似,不知道年曆,隻是用草變綠作為標誌。男子喜歡樗蒲戲,女子踏皮球。喝馬奶酪致醉,互相對歌歡呼。敬重鬼神,相信巫覡,以戰死為榮,以病死為恥,和匈奴的風俗大概相同。

其俗:被發左衽,穹廬氈帳,隨逐水草遷徙,以畜牧射獵為事,食肉飲酪,身衣裘褐。賤老貴壯,寡廉恥,無禮義,猶古之匈奴。其主初立,近侍重臣等輿之以氈,隨日轉九回,每回臣下皆拜,拜訖乃扶令乘馬,以帛絞其頸,使才不至絕,然後釋而急問之曰:“你能作幾年可汗?”其主既神情瞀亂,不能詳定多少。臣下等隨其所言,以驗修短之數。大官有葉護,次設,次特勤,次俟利發,次吐屯發,及餘小官,凡二十八等,皆世為之。兵器有角弓、鳴鏑、甲、槊、刀、劍、佩飾則兼有伏突。旗纛之上,施金狼頭。待衛之士謂之附離,夏言亦狼也。蓋本狼生,誌不忘舊。善騎射,性殘忍。無文字,其征發兵馬及諸稅雜畜,刻木為數,並一金鏃箭,蠟封印之,以為信契。候月將滿,轉為寇抄。其刑法:反叛、殺人、及奸人之婦、盜馬絆者,皆死;淫者,割勢而腰斬之;奸人女者,重責財物,即以其女妻之;鬥傷人者,隨輕重輸物,傷目者償以女,無女則輸婦財,折支體者輸馬;盜馬及雜物者,各十餘倍征之。死者,停屍於帳,子孫及親屬男女各殺羊、馬,陳於帳前祭之,繞帳走馬七匝,詣帳門以刀剺麵且哭,血淚俱流,如此者七度乃止。擇日,取亡者所乘馬及經服用之物,並屍俱焚之,收其餘灰,待時而葬。春夏死者,候草木黃落;秋冬死者,候華茂,然後坎而痤之。葬日,親屬設祭及走馬、剺麵如初死之儀。表為塋,立屋,中圖畫死者形儀,及其生時所戰陣狀,嚐殺一人,則立一石,有致千百者。又以祭之羊、馬頭,盡懸之於標上。是日也,男女鹹盛服飾,會於葬所,男有悅愛於女者,歸即遣人聘問,其父母多不違也。父、兄、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後母、世叔母、嫂,唯尊者不得下淫。移徙無常,而各有地分。可汁恆處於都斤山,牙帳東開,蓋敬日之所出也。每歲率諸貴人,祭其先窟。又以五月中旬,集他人水拜祭天神。於都斤西五百裏有高山迥出,上無草樹、謂為勃登凝梨,夏言地神也。其書字類胡,而不知年曆,唯以草青為記。男子好樗蒲,女子踏鞠,飲馬酪取醉,歌呼相對。敬鬼神,信巫覡,重兵死,恥病終,大抵與匈奴同俗。
俟斤部下人眾既已強盛,就派遣使者請求誅殺鄧叔子等人。周文帝同意了他們,就把鄧叔子以下三千人都抓起來,交付俟斤的使者,在青門外把他們都殺掉了。西魏恭帝三年(556),俟斤襲擊吐穀渾,打敗了吐穀渾。周明帝二年(558),俟斤派遣使者來獻俘。保定元年(561),又派遣三個人,向周朝貢奉地方特產。當時,周朝和北齊交戰,連年戰事不斷,所以就聯合突厥,作為外援。當初,西魏恭帝時,俟斤答應進獻女兒給周文帝,契約還沒定,周文帝就死了。不久,俟斤又把別人的女兒許配給周武帝,還沒來得及納聘,齊國人也派遣使者向突厥求婚,俟斤貪圖齊國的厚禮,準備悔婚。到了這個時候,周武帝詔令涼州刺史楊薦、武伯王慶等人前往突厥結好。王慶等人到了突厥,向俟斤說明信義,俟斤於是就斷絕和齊國使者的往來,而和周朝定婚。俟斤依舊請求起傾國之兵向東討伐齊國,於是周武帝令隋公楊忠率領一萬人馬,和突厥兵一起討伐齊國。楊忠的人馬過了陘嶺,俟斤帶領十萬人馬來會合。第二年正月,在晉陽進攻齊國君主,沒有取勝,俟斤就放縱士兵大肆掠奪而回。楊忠回兵,對周武帝說:“突厥士兵凶惡,賞罰很輕,首領雖多而沒有法令,怎麼能說難以控製呢?接連派去的使者,妄言突厥強盛,想讓國家對突厥使者更優厚,自己前往時能夠得到豐厚的回報。朝廷受其虛假言詞欺騙,將士都望風畏懼。但是,突厥貌似強健,實際上很容易對付。如今,在臣看來,前後派去的使者都可以斬首。”周武帝沒有采納。這一年,俟斤又派遣使者來進獻物品,又請求討伐齊國。詔令楊忠率兵從沃野出兵,晉公宇文護趕赴洛陽接應楊忠。適逢宇文護交戰不利,俟斤撤兵而回。保定五年(565),詔令陳公純、大司徒宇文貴、神武公竇毅、南安公楊薦前往突厥迎接其女。天和二年(567),俟斤又派遣使者來進獻財物。陳公純等人到了突厥,俟斤又對齊國有二心。碰巧雷聲隆隆,狂風大作,天氣發生變化,就答應陳公純等人以後送歸其女。天和四年,俟斤又派遣使者來進獻物品。

俟斤部眾既盛,乃遣使請誅鄧叔子等,周文帝許之,收叔子已下三千人,付其使者,殺之於青門外。三年,俟斤襲擊吐穀渾破之。周明帝二年,俟斤遣使來獻。保定元年,又遣三輩,貢其方物。時與齊人交爭,戎車歲動,故連結之,以為外援。初,恭帝時,俟斤許進女於周文帝,契未定而周文崩。尋而俟斤又以他女許武帝,未及結納,齊人亦遣求婚,俟斤貪其幣厚,將悔之。至是,武帝詔遣涼州刺史楊薦、武伯王慶等往結之。慶等至,諭以信義,俟斤遂絕齊使而定婚焉。仍請舉國東伐,於是詔隨公楊忠率眾一萬與突厥伐齊。忠軍度陘嶺,侯斤率騎十萬來會。明年正月,攻齊主於晉陽,不克,俟斤遂縱兵大掠而還。忠還,言於武帝曰:“突厥甲兵惡,賞罰輕,首領多而無法令,何謂難製馭?由比者使人妄道其強盛,欲令國家厚其使者,身往重取其報。朝廷受其虛言,將士望風畏懾。但虜態詐健,而實易與耳。今以臣觀之,前後使人皆可斬也。”武帝不納。是歲,俟斤複遣使來獻,更請東伐。詔楊忠率兵出沃野,晉公護趣洛陽以應之。會護戰不利,俟斤引還。五年,詔陳公純、大司徒宇文貴、神武公竇毅、南安公楊薦往逆女。天和二年,俊斤又遣使來獻。陳公純等至,俟斤複貳於齊。會有雷風變,乃許純等以後歸。四年,又遣使貢獻。
俟斤死後,又舍棄他的兒子大邏便,而立他的弟弟,這就是他缽可汗。他缽以攝圖為爾伏可汗,統領其東麵;又用他的弟弟褥但可汗為步離可汗,居住在西邊。自從俟斤以來,突厥國家富強,有欺負中國的意思。朝廷既已和突厥和親,每年給他們繒帛粗棉所製之服和上等絲綢十萬段。突厥人在京城的,又用優厚的禮遇對待他們,穿的是有彩色刺繡的絲織品,吃的是肉,受到這種優待的突厥人經常有一千人。齊國懼怕突厥掠奪,也把庫府中的東西都拿給突厥。他缽更加驕橫,就對他的屬下說:“隻要使我在南邊的兩個兒子孝順,何必憂慮沒有財物呢?”齊國有一名叫惠琳的和尚,被俘虜到突厥,於是對他缽說:“齊國富強,都是因為有佛法。”於是就用因果報應的道理勸說他缽。他缽聽後就相信了,建立一座佛塔,派遣使者到齊國通好,求取《淨名》、《涅..》、《華嚴》等佛經和《十誦律》。他缽也親自吃齋受戒,行路繞著佛塔,自恨沒有生在內地。建德二年(573),他缽派遣使者向齊國獻馬。到了齊國被消滅,齊國定州刺史、範陽王高紹義從馬邑逃奔到突厥。他缽立紹義為齊帝,召集部屬,說要為齊國複仇。宣政元年(578)四月,他缽就進犯幽州。柱國劉雄迎戰他缽,兵敗戰死。周武帝親自統禦六軍,準備北伐。適逢周武帝駕崩,就撤兵而回。這年冬天,他缽又侵犯邊境,圍困酒泉,大肆搶奪之後而去。大象元年(579),他缽又請求和親,靜帝冊封趙王宇文招的女兒為千金公主,嫁往突厥,一並遣使押解高紹義送到京城。他缽不答應,依舊侵犯並州。大象二年,才派遣使者奉獻物品,並且迎娶公主,而卻將高紹義仍留在突厥,不解赴京師。靜帝又令賀若誼前往突厥向他缽說明,才把高紹義送回。

俟斤死,複舍其子大邏便而立其弟,是為他缽可汗。他缽以攝圖為爾伏可汗,統其東麵;又以其弟褥但可汗為步離可汗,居西方。自俟斤以來,其國富強,有淩轢中夏之誌。朝廷既與之和親,歲給繒絮、錦彩十萬段。突厥在京師者,又待以優禮,衣錦食肉,常以千數。齊人懼其寇掠,亦傾府藏以給之。他缽彌複驕傲,仍令其徒屬曰:“但使我在南兩個兒孝順,何憂無物邪?”齊有沙門惠琳,掠入突厥中,因謂他缽曰:“齊國強富,皆為有佛法。”遂說以因緣果報之理。他缽聞而信之,建一伽藍,遣使聘齊,求《淨名》、《涅槃》、《華嚴》等經,並《十誦律》。他缽亦躬自齋戒,繞塔行道,恨不生內地。建德二年,他缽遣使獻馬。及齊滅,齊定州刺史、範陽王高紹義自馬邑奔之。他缽立紹義為齊帝,召集所部,雲為之複仇。宣政元年四月,他缽遂入寇幽州。柱國劉雄拒戰,兵敗死之。武帝親總六軍,將北伐,會帝崩,乃班師。是冬,他缽複寇邊,圍酒泉,大掠而去。大象元年,他缽複請和親,帝策趙王招女為千金公主以嫁之,並遣執紹義送闕。他缽不許,仍寇並州。二年,始遣使奉獻,且迎公主為親,而紹義尚留不遣。帝又令賀若誼往諭之,始送紹義。
他缽病重,將要死的時候,對他的兒子艸奄邏說:“我聽說,親情沒有超過父子的。我的兄長不親昵他的兒子,傳位給我。我死後,你應該回避大邏便。”他缽死後,國中的人準備立大邏便,因為他的母親卑賤,眾人不服。盭邏確實出身高貴,突厥人一直很看重他。攝圖最後來到,對國中的人說:“如果立盭邏的話,我會率領眾兄弟侍奉他。如果立大邏便,我必定堅守邊境,拿利刃長矛來對付他!”攝圖身材高大,而且英勇,突厥人沒有人敢抗拒他,竟然立盭邏繼承突厥主之位。大邏便不能繼位,心中不服盭邏,經常派人來辱罵他。盭邏不能控製大邏便,因此就把國家讓給攝圖。突厥人都相互議論說:“四個可汗的兒子,攝圖最賢明。”於是就迎立攝圖,稱為伊利俱盧設莫何始波羅可汗,另一稱號是沙缽略,居住在都斤山。盭邏降位居住在獨洛水,稱為第三可汗。大邏便就對沙缽略說“:我和你都是可汗的兒子,各自繼承父親之後的事業,你如今尊貴至極,我偏偏沒有名位,為什麼呢?”沙缽略顧忌大邏便,就任大邏便為阿波可汗,回去統領其部屬。

他缽病且卒,謂其子庵邏曰:“吾聞親莫過於父子。吾兄不親其子,委位於我,我死,汝當避大邏便。”及卒,國中將立大邏便,以其母賤,眾不服。庵邏實貴,突厥素重之。攝圖最後至,謂國中曰:“若立庵邏者,我當率兄弟以事之;如立大邏便,我必守境,利刃長矛以相待。”攝圖長而且雄,國人莫敢拒,竟立庵邏為嗣。大邏便不得立,心不服庵邏,每遣人詈辱之。庵邏不能製,因以國讓攝圖。國中相與議曰:“四可汗子,攝圖最賢。”因迎立之,號伊利俱盧設莫何始波羅可汗,一號沙缽略,居都斤山。庵邏降居獨洛水,稱第三可汗。大邏便乃謂沙缽略曰:“我與爾俱可汗子,各承父後,爾今極尊,我獨無位,何也?”沙缽略患之,以為阿波可汗,還領所部。
沙缽略勇敢而得眾人之心,北夷都歸附他。隋文帝接受禪讓,對待沙缽略很刻薄,北方夷族大怒。適逢營州刺史高寶寧發動叛亂,沙缽略和高寶寧的人馬聯合,攻下了臨渝鎮。文帝敕令沿邊修築要塞,加固長城,以防備突厥。沙缽略的妻子,是周朝的千金公主,感傷周朝祖宗社稷被滅絕,因此,起傾國之兵來侵犯,帶甲士卒共四十萬。文帝令柱國馮昱屯兵乙弗泊,蘭州總管叱李長叉守衛臨洮,上柱國李崇屯兵幽州,達奚長孺占領周..,都被突厥兵打敗。於是,沙缽略縱兵從木硤、石門兩道來侵犯,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諸郡,六畜全部掠奪一空。文帝大怒,下詔討伐突厥。於是,河間王楊弘、上柱國豆盧責力、竇榮定、左仆射高赹、右仆射虞慶則同為元帥,出塞打擊突厥。沙缽略率領阿波、貪汗二可汗來迎戰,都被打敗而逃走。當時,突厥人饑餓,沒有食物,把骨頭粉碎作為糧食,很多人又都生病,死亡的人很多。

沙缽略勇而得眾,北夷皆歸附之。隋文帝受禪,待之甚薄,北夷大怨。會營州刺史高寶寧作亂,沙缽略與之合軍,攻陷臨渝鎮。上敕緣邊修保鄣,峻長城,以備之。沙缽略妻,周千金公主,傷宗祀絕滅,由是悉眾來寇,控弦士四十萬。上令柱國馮昱屯乙弗泊,蘭州總管叱李崇屯幽州,達奚長儒據周槃,皆為虜敗。於是縱兵自木硤、石門兩道來寇,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六畜鹹盡。天子震怒,下詔曰:
接著,沙缽略因為阿波英勇凶悍,忌憚阿波可汗,就利用他先回去的時機,襲擊阿波的軍隊,大敗阿波的人馬,殺掉了阿波的母親。阿波回去後沒地方可去,就西去投奔達頭可汗。達頭名玷厥,是沙缽略的叔父,往日任西麵可汗。阿波可汗投奔達頭可汗之後,達頭可汗大怒,派遣阿波率兵東進,其部落歸附阿波可汗的將近十萬騎,於是就和沙缽略相互征伐。另有貪汗可汗,平日和阿波可汗關係和睦,沙缽略奪取他的人馬,廢除了他的可汗地位,貪汗逃奔達頭。沙缽略的堂弟地勤察,另外統領有自己的部落,和沙缽略有矛盾,又帶領其部屬叛變歸附阿波可汗。沙缽略和阿波可汗連年征戰不止,各自派遣使者到隋朝京城,請求和平,求助援兵。隋文帝都沒有答應。

往者周、齊抗衡,分割諸夏,突厥之虜,俱通二國。周人東慮,恐齊好之深;齊氏西虞,懼周交之厚。各謂慮意輕重,國遂安危。非徒並有大敵之憂,思減一邊之防。竭生靈之力,供其來往,傾府庫之財,棄於沙漠。華夏之地,實為勞擾。朕受天明命,子育萬方,湣臣下之勞,除既往之弊。回入賊之物,加賜將士;息在路之人,務於耕織。凶醜愚暗,未知深旨,將大定之日,比戰國之時,乘昔世之驕,結今時之恨。近者,盡其巢窟,俱犯北邊,而遠鎮偏師,逢而摧翦,未及南上,遽已奔北。
適逢千金公主上書,請求把沙缽略當成一個兒子看待。隋文帝派遣開府徐平和出使沙缽略。晉王楊廣這時鎮守並州,請求利用突厥內部的爭鬥出兵進攻,文帝不答應。沙缽略派使者送信給隋文帝說“:辰年九月十日,從天生大突厥天下賢聖天子伊利俱盧設莫何始波羅汗致信大隋皇帝:使者開府徐平和到達突厥,對我們講了很多話,我們都聽到了。皇帝是我的妻子的父親,就是我的父親。我是皇帝女兒的丈夫,也就如同兒子一樣。兩種情況雖然不同,但情義是一樣的。如今重敘舊情,子子孫孫,以至萬世不斷。上天作證,終究不會背負。我國所有的羊、馬,都是皇帝的牲畜,中國所有的絲絹,也都是我這裏的財物,彼此沒有區別。”文帝回信說“:大隋天子贈書信給大突厥伊利俱盧設莫何沙缽略可汗:收到你的來信,得知你對我中國很有好心。既然是沙缽略妻子的父親,如今看待沙缽略就和兒子沒什麼區別。既然因為親情厚意,常常使於域外,如今特意另外派遣大臣虞慶則,前往那裏看望女兒,再去看望沙缽略。”沙缽略擺開兵馬,陳列寶物,坐著和虞慶則相見,說是生病不能起立,並且說:“自從我伯父以來,就不向人拜禮。”虞慶則責備他,向他說明道理。千金公主私下對慶則說“:可汗性如豺狼,過分和他爭執,就會咬人。”長孫晟勸說他,攝圖就屈服了,磕頭接受文書,把文書頂在頭上。很快就感到非常羞愧,他的群臣因而聚集在一起,慟哭失聲。虞慶則又令沙缽略稱臣,沙缽略問他的屬下說“:什麼叫做臣?”回答說“:隋國的臣子,就像這裏稱為奴隸。”沙缽略說“:能夠做大隋天子的奴隸,都是虞仆射的功勞。”贈給虞慶則一千匹馬,並且把堂妹嫁給虞慶則為妻。

且彼渠師,其數凡五,昆季爭長,父叔相猜,世行暴虐,家法殘忍。東夷諸國,盡挾私讎;西戎群長,皆有宿怨。突厥之北,契骨之徒,切齒磨牙,常伺其後。達頭前攻酒泉,於闐、波斯、揖怛三國,一時即叛;沙缽略近趣周槃,其部內薄孤、東紇羅尋亦翻動。往年利稽察大為高麗、靺鞨所破,沙毗設又為紇支可汗所殺。與其為鄰,皆願誅剿,部落之下,盡異純人。千種萬類,仇敵怨偶,泣血拊心,銜悲積恨。圓首方足,皆人類也,有一於此,更切朕懷。彼地咎征妖作,將年一紀。乃獸為人語,人作神言,雲其國亡,訖而不見。每冬雷震,觸地火生。種類資給,唯藉水草,去歲四時,竟無雨雪,川枯蝗暴,卉木燒盡,饑疫死亡,人畜相半。舊居之地,赤土無依,遷徙漠南,偷存晷刻。斯蓋上天所忿,驅就齊斧,幽明合契,今也其時。
這時,沙缽略既被達頭可汗困撓,又畏懼東麵的契丹,派遣使者向隋朝告急,請求帶領部落人馬到大漠南邊,寄居在白道川裏。詔令準許。晉王楊廣派兵增援他,供給他們衣服食物,賜給他車馬服飾、音樂鼓吹。沙缽略於是向西進攻阿波可汗,打敗了阿波,並活捉了阿波。但是,阿拔國部落卻乘其後方空虛,擄掠沙缽略的妻子兒女。隋朝軍隊替沙缽略打擊阿拔國部落,大敗阿拔,獲得的物品都給了沙缽略。沙缽略很高興,就和隋朝訂立條約,以沙漠為界。於是就上表說:“大突厥伊利俱盧設始波羅莫何可汗臣攝圖上言:大使、尚書右仆射虞慶則到來,伏奉詔書,又兼宣讀慈愛的旨令,仰思恩情信義的表現,時間越久越明顯,隻是知道承受的恩信,而不能答謝。突厥自從上天設置以來,五十多年,居住在沙漠,在域外之地自稱為王,地方超過萬裏,兵馬有一億之多,一直憑武力兼並外夷,與中國分庭抗禮。對於外夷來說,沒有一個國家能比突厥更為強大。不久前,氣候清朗溫和,風調雨順,臣以為中國大概有大聖興起。隻有大隋皇帝才是真皇帝,豈敢擁兵依恃險要,盜用名號?如今感戴仰慕中國淳厚的風俗,心歸於道義。雖然再次南視京師,山川遙遠,但北麵稱臣的禮儀不敢廢除。當讓侍子入朝,每年貢奉神馬,早早晚晚恭敬侍奉,聽從命令。謹派遣第七個兒子臣窟合真等人,奉表章奏知。”文帝頒布詔令說:“沙缽略以往雖然與大隋講和,但還是兩個國家,如今成為君臣,就變成了一體。已經敕令有司,恭敬地上告天地宗廟,應該詔告天下,使人們都知道這件事。”從此以後,詔書答對等各種事情,都不再稱呼沙缽略的名字,以示區別。沙缽略的妻子可賀敦是周朝的千金公主,賜姓楊,編入皇帝宗室名冊,改封為大義公主。詔令任窟合真為柱國,封爵安國公。在內殿擺設宴席,引窟合真見皇後,賞賜非常豐厚。沙缽略非常高興,於是,每年按時不斷地進奉貢品。

故選將練兵,贏糧聚甲,義士奮發,壯夫肆憤,願取名王之首,思撻單於之背。此則王恢所說,其猶射癰,何敵能當,何遠不克。但皇王舊跡,北止幽都,荒遐之表,文軌所棄,得其地不可而居,得其人不忍皆殺。無勞兵革,遠規溟海。普告海內,知朕意焉。
開皇七年(587)正月,沙缽略派遣他的兒子入朝進奉地方特產。因而請求在恒州和代州之間打獵,詔令準許,仍舊派遣使者,賜給沙缽略酒肉。沙缽略率領其部落的人拜禮兩次接受賞賜。沙缽略一天之內親手殺了十八頭鹿,帶著鹿尾鹿舌進獻文帝。回去時到了紫河鎮,他的軍帳被火燒毀,沙缽略厭惡這件事,過了一個多月就死了。因為沙缽略的死,文帝三日不曾設朝理事,派遣太常前往吊唁,贈給物品五千段。

於是河間王弘、上柱國豆盧績、竇榮定、左仆射高熲、右仆射虞慶則並為元帥,出塞擊之。沙缽略率阿波、貪汗二可汗來拒戰,皆敗走。時虜饑不能得食,粉骨為糧,又多災疫,死者極眾。
當初,攝圖因為他的兒子雍虞閭性格懦弱,死前留下命令,立他的弟弟葉護處羅侯。雍虞閭派遣使者迎接處羅侯,準備立處羅侯,處羅侯說:“我們突厥自從木杆可汗以來,大都是用弟弟來代替兄長,用庶出奪嫡生之位,違背了先祖的法令,互相沒有敬重畏懼之心。你應當繼承可汗之位,我不怕拜你。”雍虞閭又派遣使者對處羅侯說:“叔父和我父親,同根連體,我是枝葉,怎麼能讓我作突厥主,而讓同根連體的反而等同於枝葉呢?希望叔父不要疑慮。”互相推讓了五六次,處羅侯終於繼位,這就是葉護。處羅侯派遣使者上表說明情況,文帝賜給他鼓吹、旗幟。處羅侯長臉駝背,眉目疏朗,勇敢而有謀略。用隋朝賞賜的旗幟、戰鼓,向西征伐阿波,敵兵認為處羅侯得到了隋朝軍隊的幫助,大多數都來投降,於是就擒獲阿波。接著就上書隋朝,請求決定阿波的生死。文帝把處羅侯的上書交給大臣討論,左仆射高赹進言說:“骨肉同胞相互殘殺,是教化敗壞。應該讓阿波活下來,以示寬大。”文帝說:“好!”高赹因此捧著酒杯進言說:“自從軒轅以來,犭熏粥大多是邊境的禍害。如今遠至北海都成為臣妾,這樣盛大的事情,自古以來都沒有聽說過。臣再次拜賀皇上長壽。”v後來,處羅侯又西征,被冷箭射中而死。突厥人尊奉雍虞閭為突厥之主,這就是頡伽施多那都藍可汗。雍虞閭派遣使者到京城,朝廷賜給他物品三千段。突厥每年派遣使者來朝賀貢奉。當時有一流民名楊欽,逃到突厥國中,胡說什麼彭國公劉昶和宇文氏圖謀造反,令大義公主發兵侵擾邊境。都藍把楊欽抓起來送回隋朝,並且貢奉勃布、魚膠。他的弟弟欽羽設的部落強盛,都藍忌恨他,出兵進攻,將欽羽設在陣前斬首。這一年,都藍派遣同母兄弟褥但特勤入朝進獻於闐玉杖,皇上任褥但為柱國、康國公。第二年,突厥各部落的頭領陸續派遣使者向朝廷貢奉馬一萬匹,羊二萬隻,駱駝和牛各五百頭。不久,又派遣使者請求在沿邊境一帶設置集市,和中國進行貿易,詔令準許。

既而沙缽略以阿波驍悍,忌之,因其先歸,襲擊其部,大破之,殺阿波母。阿波還無所歸,西奔達頭可汗。達頭者,名玷厥,沙缽略之從父也,舊為西麵可汗。既而大怒,遣阿波率兵而東,其部落歸之者將十萬騎,遂與沙缽略相攻。又有貪汗可汗,素睦於阿波,沙缽略奪其眾而廢之,貪汗亡奔達頭。沙缽略從弟地勤察,別統部落,與沙缽略有隙,複以眾叛歸阿波。連兵不已,各遣使詣闕,請和求援,上皆不許。
平定陳國之後,文帝把陳叔寶的屏風賜給大義公主,突厥主都藍心裏一直不高興,於是就在屏風上寫詩,敘述陳國的滅亡,寄托自己的情思,詩是這樣的:“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榮華實難守,池台終自平。富貴今安在?空事寫丹青。杯酒恒無樂,弦歌詎有聲?餘本皇家子,飄流入虜庭。一朝睹成敗,懷抱忽縱橫。古來共如此,非我獨申名。惟有《昭君曲》,偏傷遠嫁情。”文帝得知這首詩,厭惡都藍,禮儀賞賜越來越少。大義公主又和西突厥泥利可汗聯合。文帝恐怕大義公主有什麼變故,準備謀取大義公主。適逢公主和侍從胡人私通,於是揭露這件事情,頒布詔命廢除大義公主。恐怕都藍不聽從詔令,文帝派遣奇章公牛弘帶著四個美麗的歌女去引誘都藍。這時,沙缽略的兒子名叫染幹,稱為突利可汗,居住在北方,派遣使者來隋朝求婚。文帝命裴矩對染幹說“:應該殺掉大義公主,才答應求婚。”突利可汗認為應當這樣,又向都藍讒陷大義公主。都藍於是發怒,就在帳中把大義公主殺了。

會千金公主上書,請為一子之例,文帝遣開府徐平和使於沙缽略。晉王廣時鎮並州,請因其釁乘之,上不許。沙缽略遣使致書曰:“辰年九月十日,從天生大突厥天下賢聖天子伊利俱盧設莫何始波羅可汗致書大隋皇帝:使人開府徐平和至,辱告言語,具聞也。皇帝是婦父,即是翁,此是女夫,即是兒例,兩境雖殊,情義是一。今重疊親舊,子子孫孫,乃至萬世不斷。上天為證,終不違負。此國所有羊、馬,都是皇帝畜生;彼有繒彩,都是此物。彼此不異也。”文帝報書曰:“大隋天子貽書大突厥伊利俱盧設莫何沙缽略可汗:得書,知大有好心向此也。既是沙缽略婦翁,今日看沙缽略共兒子不異。既以親舊厚意,常使之外,今特別遣大臣虞慶則往彼看女,複看沙缽略也。”沙缽略陳兵列其寶物,坐見慶則,稱病不能起,且曰:“我伯父以來,不向人拜。”慶則責而喻之。千金公主私謂慶則曰:“可汗豺狼性,過與爭,將齧人。”長孫晟說諭之,攝圖屈,乃頓顙受璽書,以戴於首。既而大慚,其群下因相聚慟哭。慶則又遣稱臣,沙缽略謂其屬曰:“何名為臣?”報曰:“隋國臣,猶此稱奴。”沙缽略曰:“得作大隋天子奴,虞仆射之力也。”贈慶則馬千匹,並以從妹妻之。
都藍因為和突利可汗有仇恨,多次相互征伐。文帝為他們和解,各自帶兵而去。開皇十七年(597),突利派遣使者來迎娶公主。文帝把他安排在太常寺,教他學習六禮,將宗室之女安義公主嫁給突利為妻。文帝想離間北方夷狄,因此故意給突利豐厚的禮物,相繼派遣牛弘、蘇威、斛律孝卿作為使者。突厥先後派遣使者入朝,多達三百七十人。突利本來居住在北方,因為娶安義公主的緣故,南遷到度斤舊鎮,賞賜優厚。雍虞閭大怒道“:我是大可汗,反而不如染幹!”於是就斷絕朝見貢奉,多次侵擾邊境。

時沙缽略既為達頭所困,又東畏契丹,遣使告急,請將部落度漠南,寄居白道川內。有詔許之。晉王廣以兵援之,給以衣食,賜以車服、鼓吹。沙缽略因西擊阿波,破擒之。而阿拔國部落乘虛掠其妻子。官軍為擊阿拔,敗之,所獲悉與沙缽略。沙缽略大喜,乃立約,以磧為界。因上表曰:“大突厥伊利俱盧設始波羅莫何可汗臣攝圖言:大使、尚書右仆射虞慶則至,伏奉詔書,兼宣慈旨,仰惟恩信之著,愈久愈明,徒知負荷,不能答謝。突厥自天置以來,五十餘載,保有沙漠,自王蕃隅,地過萬裏,士馬億數,恆力兼戎夷,抗禮華夏,在於戎狄,莫與為大。頃者,氣候清和,風雪順序,意以華夏其有大聖興焉。伏惟大隋皇帝真皇帝也,豈敢阻兵恃險,偷竊名號?今便感慕淳風,歸心有道。雖複南瞻魏闕,山川悠遠,北麵之禮不敢廢。當令侍子入朝,神馬歲貢,朝夕恭承,惟命是親。謹遣第七兒臣窟合真等奉表以聞。”文帝下詔曰:“沙缽略往雖與和,猶是二國,今作君臣,便成一體。已敕有司,肅告郊廟,宜傳播天下,鹹使知聞。”自是詔答諸事,並不稱其名以異之。其妻可賀敦周千金公主,賜姓楊氏,編之屬籍,改封大義公主。策拜窟合真為柱國,封安國公,宴於內殿,引見皇後,賞勞甚厚。沙缽略大悅。於是,歲時貢獻不絕。
開皇十八年,詔令蜀王楊秀從靈州道出兵打擊都藍。第二年,又任命漢王楊諒為元帥,左仆射高赹率領將軍王察、上柱國趙仲卿一同出兵朔州道,右仆射楊素率柱國李撤、韓僧壽出兵靈州道,上柱國燕榮從幽州出兵,進攻都藍。雍虞閭和玷厥發兵進攻染幹,把染幹的兄弟子女全部殺光,就渡過黃河進入蔚州。染幹夜裏帶著五名騎兵和隋朝使者長孫晟回到朝廷。文帝令染幹和雍虞閭的使者因頭特勤相互對質辯白,染幹有理,文帝就厚待染幹。雍虞閭的弟弟都速六丟棄妻子兒女,和突利一起歸附朝廷。文帝嘉獎他們,敕令染幹和都速六擲骰子賭輸贏,稍稍輸給他們一些寶物,用以讓他們真心歸順。六月,高赹、楊素進擊玷厥,大敗玷厥兵,任命染幹為意利珍豆啟人可汗,漢語的意思就是智慧勇健。啟人上表謝恩。文帝令人在朔州修築大利城,讓啟人可汗居住。這時安義公主已死,文帝就把宗室之女義城公主嫁給啟人可汗為妻。突厥部落歸附的人很多。雍虞閭又進攻啟人可汗,文帝又命啟人進入塞內。雍虞閭不停地侵擾掠奪,文帝就令啟人遷居黃河以南,在夏州、勝州之間,動用民工挖掘幾百裏長的壕溝,東西黃河之間,都成為啟人放牧的地方。

七年正月,沙缽略遣其子入貢方物。因請獵於恆、代之間,詔許之,仍遣使人,賜其酒食。沙缽略率部落再拜受賜。沙缽略一日手殺鹿十八頭,齎尾舌以獻。還至紫河鎮,其牙帳為火所燒,沙缽略惡之,月餘而卒。上為之廢朝三日,遣太常吊祭焉,贈物五千段。
於是,派遣越國公楊素出兵靈州,行軍總管韓僧壽出兵慶州,太平公史萬歲出兵燕州,大將軍姚辯出兵河州,進攻都藍。人馬還沒出塞,都藍卻已被其部下殺死,達頭自封為步迦可汗,突厥大亂。文帝派遣太平公史萬歲從朔州出兵進攻突厥,在大斤山和達頭相遇,達頭不戰而逃。不久,達頭派遣他的兒子侯利伐從沙漠東邊進攻啟人,文帝又出兵幫助啟人守衛要道,侯利伐退回沙漠。啟人上表致謝說:“大隋聖人莫緣可汗憐愛養育,百姓承蒙恩德,真心實意歸服,或是南邊進入長城之內,或是居住在白道。染幹如同枯木重新長出枝葉,如同朽骨重新生出皮肉,千秋萬代,永遠給大隋掌管羊、馬。”

初,攝圖以其子雍虞閭性懦,遣令立其弟葉護處羅侯。雍虞閭遣使迎處羅侯,將立之,處羅侯曰:“我突厥自木杆可汗來,多以弟代兄,以庶奪嫡,失先祖之法,不相敬畏。汝當嗣位,我不憚拜汝也。”雍虞閭又遣使謂處羅侯曰:“叔與我父,共根連體,我是枝葉,寧有我作主,令根本反同枝葉?願叔勿疑。”相讓者五六,處羅侯竟立,是為葉護。遣使上表言狀,上賜之鼓吹、幡旗。處羅侯長頤僂背,眉目疏朗,勇而有謀。以隋所賜旗鼓,西征阿波,敵人以為得隋兵所助,多來降附,遂擒阿波。既而上書,請阿波死生之命。上下其議,左仆射高熲進曰:“骨肉相殘,教之蠹也,宜存養以示寬大。”上曰:“善。”熲因奉觴進曰:“自軒轅以來,獯粥多為邊患。今遠窮北海,皆為臣妾,此之盛事,振古未聞。臣敢再拜上壽。”
仁壽元年(601),代州總管韓洪在恒安被突厥打敗,詔令楊素為雲州道行軍元帥,率領啟人北征。斛薛等各姓剛剛歸附啟人,到這個時候卻叛變了。楊素駐紮在黃河以北,適逢突厥阿勿思力俟斤等南渡黃河,虜掠啟人的男女人眾和各種牲畜後逃離,楊素率領上大將軍梁默追擊,大敗俟斤,把俟斤掠奪去的百姓和牲畜歸還啟人。楊素又派遣柱國張定和、領軍大將軍劉癉從另外的道路阻擊,都殺敵很多,獲得大量戰利品而回。軍隊渡過黃河之後,突厥兵又掠奪啟人的部落,楊素率領驃騎範貴,在窟結穀東南,又打敗突厥兵。

後處羅侯又西征,中流矢卒,其眾奉雍虞閭為主,是為頡伽施多那都藍可汗。雍虞閭遣使詣闕,賜物三千段,每歲遣使朝貢。時有流人楊欽,亡入突厥中,謬雲彭國公劉昶與宇文氏謀反,令大義公主發兵擾邊。都藍執欽以聞,並貢勃布、魚膠。其弟欽羽設部落強盛,都藍忌而擊之,斬首於陣。其年,遣其母弟褥但特勤獻於闐玉杖,上拜褥但為柱國、康國公。明年,突厥部落大人相率遣使貢馬萬匹,羊二萬口,駝、牛各五百頭。尋遣請緣邊置市,與中國貿易,詔許之。
這一年,泥利可汗和葉護都被鐵勒打敗,步迦不久也大亂。奚、靅五個部落遷移到塞內,步迦投奔吐穀渾,啟人於是就獲得了步迦的部落,派遣使者向隋朝朝賀貢奉。

平陳後,上以陳叔寶屏風賜大義公主,主心恆不平,因書屏風為詩,敘陳亡以自寄曰:“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榮華實難守,池台終自平。富貴今安在?空事寫丹青。杯酒恆無樂,弦歌詎有聲?餘本皇家子,飄流入虜庭,一朝睹成敗,懷抱忽縱橫。古來共如此,非我獨申名。唯有《昭君曲》,偏傷遠嫁情。”上聞惡之,禮賜益薄。公主複與西突厥泥利可汗連結,上恐其為變,將圖之。會主與所從胡私通,因發其事,下詔廢之。恐都藍不從,遣奇章公牛弘將美妓四人以啖之。時沙缽略子曰染幹,號突利可汗,居北方,遣使求婚。上令裴矩謂曰:“當殺大義公主方許婚。”突利以為然,複譖之。都藍因發怒,遂殺公主於帳。
大業三年(607),煬帝到了榆林,啟人和義城公主來到行宮相見,前後共獻馬三千匹。煬帝非常高興,賞賜啟人和義城公主絹帛一萬三千段。啟人和義城公主上表章說“:從前聖人先帝莫緣可汗在世的時候,憐愛臣啟人,將安義公主賜給臣為妻,突厥的後代受到聖人先帝的憐愛養育。臣的兄弟嫉妒凶惡,相互共同來殺臣。臣當時無處可去,向上看隻見青天,朝下看隻見大地。臣回憶起聖人先帝的話,投奔保命而來。聖人先帝見到臣子,非常憐愛臣的性命,養活臣更勝於以前,令臣居大可汗之位。突厥百姓除死的以外,其餘的都聚集在一起作為臣的百姓。皇上如今還像聖人先帝一樣統禦天下,還養育臣和突厥百姓,確實沒有缺少什麼。皇上憐愛臣時,請求按照大隋的樣子,衣服、飾物、法令、器用等都和中國相同。”隋煬帝把啟人的表章交給群臣商議,公卿大臣請求按照啟人奏請的去做,煬帝認為不行,就頒詔說“:君子教育別人,不要求改變習俗,何必用裁剪衣襟、係著長帶子來同化他們呢?”仍舊用印封的文書答複啟人,認為沙漠以北沒有安靜,還要再征戰,隻要有孝順之心,何必改換衣服呢?煬帝大駕臨幸千人大帳,款待啟人以及突厥部落酋長三千五百人,賞賜給啟人物品二千段,啟人以下,賞賜各有等級差別。又頒布詔令,褒獎啟人,賜予路車、乘馬、鼓吹、旗幟,朝拜時不宣讀名字,位置在諸侯王之上。煬帝親自巡視雲中,逆金河東去,向北駕幸啟人住的地方。啟人舉杯祝壽,跪伏於地,非常恭敬。煬帝十分高興,吟詩一首“:鹿塞鴻旗駐,龍庭翠輦回。氈帳望風舉,穹廬向日開。呼韓顙至,屠耆接踵來。索辮擎砄肉,韋靌獻酒杯。何如漢天子,空上單於台?”煬帝賜給啟人和義城公主每人一個金甕,以及衣服、被褥、錦糸采。特勤以下的官員各有等級差別。

都藍因與突利可汗有隙,數相征伐,上和解之,各引兵去。十七年,突利遣使來逆女,上舍之太常,教習六禮,妻以宗女安義公主。上欲離間北狄,故特厚其禮,遣牛弘、蘇威、斛律孝卿相繼為使。突厥前後遣使入朝,三百七十輩。突利本居北方,以尚主故,南徙度斤舊鎮,錫賚優厚。雍虞閭怒曰:“我大可汗也,反不如染幹!”於是朝貢遂絕,數為邊患。
在此之前,高麗私下派使者到啟人住的地方,啟人不敢隱瞞境外的交往,拉著高麗使者來見。敕令牛弘向啟人宣讀聖旨說“:朕因為啟人真誠長久地敬奉國家,所以親自來到他這個地方。明年,朕當前去涿郡。你回去的時候,對高麗主說,應該早來朝覲。”高麗使者非常害怕。啟人就隨從煬帝入塞,到了定襄,詔令啟人回歸屬地。第二年,啟人來東都朝見,禮品賞賜更加豐厚。這一年,啟人因病而死,煬帝因此三天不設朝。

十八年,詔蜀王秀出靈州道擊之。明年,又遣漢王諒為元帥,左仆射高熲率將軍王察、上柱國趙仲卿並出朔州道,右仆射楊素率柱國李徹、韓僧壽出靈州道,上柱國燕榮出幽州,以擊之。雍虞閭與玷厥舉兵攻染幹,盡殺其兄弟子女,遂渡河入蔚州。染幹夜以五騎與隋使長孫晟歸朝。上令染幹與雍虞閭使者因頭特勤相辯詰,染幹辭直,上乃厚待之。雍虞閭弟都速六棄其妻子,與突利歸朝。上嘉之,敕染幹與都速六樗蒱,稍稍輸以寶物,用歸其心。六月,高熲、楊素擊玷厥,大破之。拜染幹為意利珍豆啟人可汗,華言意智健也。啟人上表謝恩。上於朔州築大利城以居之。時安義公主以卒,上以宗女義城公主妻之。部落歸者甚眾。雍虞閭又擊之,上複令入塞。雍虞閭侵掠不已,遂遷於河南,在夏、勝二州間,發徒掘塹數百裏,東西距河,盡為啟人畜牧地。
啟人的兒子吐吉繼位,這就是始畢可汗。上表續娶公主,詔令按照突厥風俗辦理。大業十一年(615),吐吉來東都洛陽朝見。這一年,煬帝車駕到汾陽宮避暑。八月,始畢率領突厥部落進犯,把煬帝圍困在雁門。援兵剛剛到來,始畢就帶兵離開了。因此,突厥就斷絕了朝賀貢奉。第二年,又侵犯馬邑,被唐公打敗逃走。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中國人歸附突厥的不計其數,突厥於是更為強盛。迎接蕭皇後安置在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類,雖然都超越名分,自加尊號,但都對始畢稱臣,接受可汗的稱號。使者來來往往,路上不斷。

於是遣越國公楊素出靈州,行軍總管韓僧壽出慶州,太平公史萬歲出燕州,大將軍姚辯出河州,以擊都藍。師未出塞,而都藍為其麾下所殺,達頭自立為步伽可汗,其國大亂。遣太平公史萬歲出朔州以擊之,遇達頭於大斤山,虜不戰而遁。尋遣其子侯利伐徒磧東攻啟人,上又發兵助啟人守要路,侯利伐退走入磧。啟人上表陳謝曰:“大隋聖人莫緣可汗憐養,百姓蒙恩,赤心歸服,或南入長城,或住白道。染幹如枯木重起枝葉,枯骨重生皮肉,千世萬世,長與大隋典羊、馬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北史》

《北史》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