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作者:李延壽年代:唐朝1556   

《北史》列傳 列傳·卷六十三

趙煚趙芬王韶元岩宇文弼伊婁謙李圓通陳茂郭榮龐晃李安楊尚希張煚蘇孝慈元壽
元岩字君山,河南洛陽人。父元禎,魏時任敷州刺史。

趙煚,字通賢,天水西人也。祖超宗,魏河東太守。父仲懿,尚書左丞。
元岩喜愛讀書,不拘守文章字句,剛硬耿直,有氣量,以名節高雅不俗自許。少年時和渤海高赹、太原王韶成為朋友,相互友好。出仕周朝,任武賁給事。大塚宰宇文護見到他而加以器重,任命為中外記室。多次升遷至內史中大夫,封爵昌國縣伯。

煚少孤,養母至孝。年十四,有人盜伐其父墓中樹者,煚對之號慟,因執送官。見魏右仆射周惠達,長揖不拜,自述孤苦,涕淚交集,惠達為之隕涕歎息者久之。及長,沈深有器局,略涉書記。周文帝引為相府參軍事。從破洛陽。及班師,煚請留撫納亡叛,從之。煚於是帥所領與齊人前後五戰,斬獲甚眾,以功封平定縣男。累轉中書侍郎。
周宣帝繼位,政治昏憒暴虐,京兆郡丞樂運抬著棺材到朝堂之上,陳說宣帝的八種過失,言辭非常激動切懇至。周宣帝大怒,準備將樂運殺掉,朝中大臣沒有人救助。元岩對人說“:臧洪若和樂運同日,尚且可以一同去死,何況比幹呢?如果樂運不能免死,我就將和他一起死。”到朝堂求見,對宣帝說:“樂運知道上書奏聞難免一死,因此就不顧自己的性命,想借此博取後世的名聲。陛下如果殺掉他,就成就了他的名聲,落在了他圈套裏。不如使他勞累而將他發遣出去,以擴大聖明帝王的氣度。”樂運因此而得幸免。後來,宣帝將要誅殺烏丸軌,元岩不肯簽署詔書。禦正顏之儀直言切諫,宣帝不采納,元岩上殿繼續勸諫,摘去頭巾,磕著頭,三拜三進。宣帝說“:你想和烏丸軌為同黨嗎?”元岩說“:臣不是烏丸軌的同黨,正是恐怕濫殺無辜,失去天下人之心。”宣帝大怒,令宦官抽打元岩的臉,就將元岩廢置於家。

周閔帝受禪,遷硤州刺史。蠻酋向天王以兵攻信陵、秭歸,煚襲擊破之,二郡獲全。時周人於江南岸置安蜀城以禦陳,屬霖雨數旬,城頹者百餘步。蠻酋鄭南鄉叛,引陳將吳明徹欲掩安蜀。議者皆勸煚益修守禦,煚不從,乃遣使說誘江外生蠻向武陽,令乘虛掩襲南鄉所居,獲其父母妻子。南鄉聞之,其黨各散,陳兵亦遁。明年,吳明徹屢為寇患,煚與前後十六戰,每挫其鋒。以功授開府儀同三司,再遷戶部中大夫。周武帝欲收齊河南地,煚諫曰:“河南洛陽,四麵受敵,縱得不可以守。請從河北直指太原,傾其巢穴,可一舉以定。”帝不納,師竟無功。尋從上柱國於翼自三鴉道伐陳,克十九城而還。以讒毀,功不見錄。累遷禦正上大夫。
隋文帝為丞相,加授元岩開府、戶部中大夫。隋文帝禪位,任元岩為兵部尚書,晉封爵位為平昌郡公。元岩生性威嚴持重,明白通達世務,每有奏議,神色端莊,當廷麵爭,沒有什麼可回避的,皇上和公卿大臣都敬重而畏懼他。

煚與宗伯斛斯徵素不協,徵後出為齊州刺史,坐事下獄,自知罪重,遂逾獄走。帝大怒,購之甚急。煚密奏曰:“徵自以罪重,懼死遁逃,若不北走匈奴,則南奔吳越。徵雖愚陋,久曆清顯,奔彼敵國,無益聖朝。今炎旱為災,可因茲大赦。”帝從之。徵賴而免,煚卒不言。
當時,隋文帝以周朝諸侯勢力微弱以至於滅亡為鑒戒,因此分封諸子為王,權力和王室相等。文帝認為這樣做國家就會像磐石一樣堅固。派遣晉王楊廣鎮守並州,蜀王楊秀鎮守益州。二王子年齡都幼小,選擇忠貞善良有崇高聲望的人作為僚屬輔助。當時,元岩和王韶都因耿直有骨氣而知名,時議稱讚二人的才能和高赹相等,因此任命元岩為益州總管長史,任命王韶為河北道行台右仆射。文帝對元岩說:“公有宰相的大才能,如今委屈你輔助我的兒子,也就像曹參做齊國丞相一樣的意思吧!”元岩到官任後,法令嚴明整肅,官員百姓都稱讚他。蜀王喜愛奢侈,曾經想用山獠做宦官,又曾想活剝死囚犯人,取死囚之膽做藥。元岩皆不聽從教令,推門進去直言勸諫,蜀王拜謝而止。蜀王畏懼元岩為人耿直,常常遵循法度。蜀中的訴訟案件,元岩裁斷的,沒有人不心悅誠服的。有一被判定有罪的人對人說“:平昌公給定的罪,我有什麼怨言呢?”文帝非常喜愛元岩,賞賜很是優厚。

隋文帝為丞相,加上開府,再遷大宗伯。及踐阼,煚授璽紱。進位大將軍,賜爵金城郡公,拜相州刺史。朝廷以煚習故事,徵拜尚書右仆射。未幾,以忤旨出為陝州刺史,轉冀州刺史,甚有威惠。煚嚐有疾,百姓奔馳,爭為祈禱,其得人情如此。冀州市多奸詐,煚為銅鬥鐵尺。置於肆,百姓便之。帝聞而嘉焉,頒之天下,以為常法。嚐有人盜煚田中蒿,為吏所執。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風化,彼何罪也?”慰諭遣之,令人載蒿一車賜盜者,盜愧過於重刑。帝幸洛陽,煚來朝,帝勞之。卒於官。
元岩死在官任上。文帝悲悼痛惜很久。益州的父老鄉親沒有不痛哭流涕的,至今依然思念他。元岩死後,蜀王所作所為沒有法度,製造渾天儀,又和妃子一起外出打獵,用彈子射人,捕獲許多山獠充當宦官,僚屬輔佐沒有人能夠勸諫阻止。等到蜀王秀獲罪,文帝說:“元岩如果還活著,我的兒子豈能會這樣!”

子義臣嗣,位至太子洗馬。後同楊諒反,誅。
兒子元弘繼承爵位。曆任給事郎、司朝謁者、北平通守等職。

趙芬,字士茂,天水西人也。父諒,周秦州刺史。芬少有辯智,頗涉經史。周引為相府鎧曹參軍。曆記室,累遷開府儀同三司。性強濟,所居之職,皆有聲績。周武帝親總萬機,拜內史下大夫,轉小禦正。明習故事,每朝廷有所疑議,眾不能決者,芬輒為評斷,莫不稱善。後為司會。及申國公李穆討齊,引為行軍長史,封淮安縣男。再遷東京小宗伯,鎮洛陽。隋文帝為丞相,尉遲迥與司馬消難陰謀往來,芬察知之,密白帝。由是深見親委,遷東京左仆射,進爵郡公。開皇初,罷東京官,拜尚書右仆射,與郢公王誼修律令。俄兼內史令,甚見信任。未幾,以老病出為蒲州刺史,加金紫光祿大夫,仍領關東運漕,賜錢百萬、粟五千石而遣之。後數年,上表乞骸骨,征還京師。賜以三驥軺車,幾杖被褥,歸於家。皇太子又致巾帔。後數年,卒,帝遣使致祭,鴻臚監護喪事。
宇文弼字公輔,河南洛陽人。其祖與周朝宗室同出一支。祖父直力勤,魏時任钜鹿太守。父宇文珍,曾任周朝宕州刺史。

子元恪嗣,位揚州總管司馬,左遷候衛長史。
宇文弼情感激昂,有非凡的節操,學問廣博,多所精通。出仕周朝,曾奉命出使鄧至國和黑水、龍涸等羌族部落,前後投降歸附的部落有三十多個。回朝之後,奉詔令修訂五禮,書成之後上奏,得到賞賜的田地二頃、穀物一百石。多次升遷至小吏部,提拔八個人做縣令,都有不尋常的政績,當世人認為他善於識人。轉任內史都上士。

少子元楷,與元恪皆明幹世事。元楷,大業中為曆陽郡丞,與廬江郡丞徐仲宗俱竭百姓之產,以貢於帝。仲宗遷南郡丞;元楷超拜江都丞,兼領江都宮監。
周武帝計劃準備出兵河陽討伐齊國,宇文弼進獻策略說:“齊氏建國,迄今已經許多代了,雖然說沒有道義,但尚有能人。如今如果對齊國用兵,必須要選擇地方。河陽是關鍵要衝,精兵聚集之處,盡全力圍攻,恐怕也難以如願。齊國汾水彎曲處,守兵少,山勢平,進攻容易攻下,正是用兵之地。”周武帝不采納,大軍終於沒有功勞。建德五年(576),大舉攻伐齊國,終於采用了宇文弼的策略。於是招募三輔豪勇俠義少年幾百人,另外組成一支隊伍,跟從武帝進攻晉州,身受三處創傷,仍然苦戰不止,武帝感到驚奇,認為他是壯士。因而跟從武帝平定齊國,因功授上儀同之職,封爵武威縣公。

王韶,字子相,自雲太原晉陽人也,世居京兆。祖諧,原州刺史。父諒,早卒。韶幼而方雅,頗好奇節,有識者異之。在周,累以軍功,官至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複轉軍正。周武帝既拔晉州,意欲旋師,韶諫曰:“取亂侮亡,正在今日。方欲釋之而去,臣愚深所未解。”帝大悅。及齊平,進位開府,封晉陽縣公,賜口馬雜畜萬計。遷內史中大夫。宣帝即位,拜豐州刺史,改封昌樂縣公。
周宣帝繼位,宇文弼任守廟大夫。這時,突厥進犯甘州,宣帝令侯莫陳昶率兵退敵。宇文弼任監軍,對侯莫陳昶說:“應該選擇精銳的騎兵,直接趕赴祁連山西邊。賊兵若收兵,必定從蓼泉往北,那裏地勢險要狹窄,又低窪潮濕,人馬從那裏經過,三天才能過去。敵兵疲勞,我軍閑逸,一定可以大破敵軍。如果阻擋住這條路,真是上策。”侯莫陳昶不能采納,向西攻取合黎,大軍行動遲緩,敵兵已經出了邊塞。

隋文帝受禪,進爵項城郡公,轉靈州刺史,加位大將軍。晉王廣之鎮並州,除行台右仆射,賜彩五百匹。韶性剛直,王甚憚之,每事諮詢,不敢違法度。韶嚐奉使檢行長城,後王穿池,起三山,韶既還,自鎖而諫,王謝而罷之。帝聞而嘉歎,賜金百兩,並後宮四人。平陳之役,以本官為元帥府司馬。及克金陵,韶即鎮焉。晉王廣班師,留韶於石頭防遏,委以後事。歲餘,征還。帝謂公卿曰:“晉王以幼出籓,遂能克平吳、越,王子相之力也。”於是進位柱國,賜奴婢三百口,錦絹五千段。及上幸並州,以其稱職,特加勞勉。後上謂曰:“自朕至此,公須鬢漸白,無乃憂勞所致?柱石之望,唯在於公,努力勉之!”韶辭謝,上勞而遣之。
這一年,宇文弼又跟隨梁士彥進攻壽陽。改封為安樂縣公,任澮州刺史,轉任南司州刺史。司馬消難逃奔陳國,宇文弼追趕不及。與陳國將領樊毅遭遇,在漳口交戰,從早上戰到中午,三戰三捷。授任黃州刺史之職,轉任南定州刺史。

秦王俊為並州總管,仍為長史。歲餘,馳驛入京,勞弊而卒。帝甚傷惜之,謂秦王使者曰:“語爾王,我前令子相緩來,如何乃遣馳驛?殺我子相,豈不由汝!”言甚冫妻愴。使有司為立宅,曰:“往者何用宅為?但以表我深心耳!”又曰:“子相受我委寄,十有餘年,終始不易。寵章未極,舍我而死乎!”發言流涕。因命取子相封事數十紙,傳示群臣曰:“其真言匡正,裨益甚多,吾每披尋,未嚐釋手。”煬帝即位,追贈司徒、尚書令、靈豳等十州刺史、魏公。子士隆嗣。
開皇初年,因以前的功勞封爵平昌縣公,入京任尚書右丞。這時,西部羌族歸附隋朝,詔令宇文弼持節前往安定集結,設置鹽澤、蒲昌二郡而回京。升任尚書左丞,為官神色端正,為許多僚屬所畏懼。開皇三年(583),突厥兵進犯甘州,宇文弼以行軍司馬之職跟隨元帥竇榮定打敗突厥軍。回京後任太仆少卿,轉任吏部侍郎。平定陳國的戰役中,楊素出兵信州道,令宇文弼持節為諸軍節度,兼任行軍總管。劉仁恩打敗陳國將領呂仲肅,宇文弼參與了謀劃。加授開府,擢升為刑部尚書,兼任太子虞候率。文帝曾親臨置爵神前而祭祀,宇文弼和博士一同論說,詞旨清新高遠。文帝非常高興,對群臣說:“朕今日看到了周公製定禮,見到了仲尼議論孝,實在大慰朕心。”

士隆略知書計,尤便弓馬,慷慨有父風。大業世,頗見親重,位備身將軍,改封耿國公。越王侗稱帝,士隆率數千兵自江淮而至。會王世充僭號,甚禮重之,署尚書右仆射。憂憤,疽發背卒。
當時,朝廷認為晉陽是軍事地位重要的城鎮,並州總管一定要由親王擔任,其長史、司馬也是當時高尚的人選。前任長史王韶死後,因為宇文弼有文武幹材,出京任並州長史。開皇十八年,在征伐遼東的戰役中,任元帥漢王府司馬,仍兼任行軍總管。回師後,曆任朔、代、吳三州總管,都有好名聲。

元岩,字君山,河南洛陽人也。父禎,魏敷州刺史。岩好讀書,不守章名,剛鯁有器局,以名節自許,少與勃海高熲、太原王韶同誌友善。仕周,為武賁給事。大塚宰宇文護見而器之,以為中外記室。累遷內史中大夫,封昌國縣伯。周宣帝嗣位,為政昏暴,京兆郡丞樂運輿櫬詣朝堂,陳帝八失,言甚切至。帝大怒,將戮之,朝臣莫有救者。岩謂人曰:“臧洪同日,尚可俱死,其況比幹乎?若樂運不免,吾將與之俱斃。”詣閤請見,言於帝曰:“樂運知書奏必死,所以不顧身命者,欲取後世名。陛下若殺之,乃成其名,落其術內。不如勞而遣之,以廣聖度。”運因獲免。後帝將誅烏丸軌,岩不肯署詔。禦正顏之儀切諫不入,岩進繼之,脫巾頓顙,三拜三進。帝曰:“汝欲黨烏丸軌耶?”岩曰:“臣非黨軌,正恐濫誅,失天下望。”帝怒,使閹豎搏其麵,遂廢於家。
隋煬帝即位,宇文弼任刑部尚書,依舊持節巡省河北。回京後任泉州刺史。又征召入京任刑部尚書,轉任禮部尚書。

隋文帝為丞相,加開府、戶部中大夫。及受禪,拜兵部尚書,進爵平昌郡公。岩性嚴重,明達世務,每有奏議,侃然正色,廷爭麵折,無所回避,上及公卿皆敬憚之。時帝懲周代諸侯微弱,以致滅亡,由是分王諸子,權侔王室,以為盤石之固。遣晉王廣鎮並州,蜀王秀鎮益州。二王年並幼,選貞良有重望者為之僚佐。時嚴與王韶為河北道行台右仆射,帝謂曰:“公宰相大器,今屈輔我兒,亦如曹參相齊之意。”及岩到官,法令明肅,吏人稱焉。蜀王好奢,嚐欲取獠口為閹人,又欲生剖死囚,取膽為樂。岩皆不奉教,排閣切諫,王輒謝而止。憚岩為人,每循法度。蜀中獄訟,岩所裁斷,莫不悅服。有得罪者,謂曰:“平昌公與罪,吾何怨焉?”上甚嘉之,賞賜優洽。卒於官,上悼惜久之。益州父老莫不隕涕,於今思之。
宇文弼既因才能著稱於世,又曆任顯要職位,聲望很高,很受時議的推重。隋煬帝很是忌諱他。這時,隋煬帝越來越喜好聲色,尤其是經常攻略遠方,宇文弼對高赹說“:當初周天元因喜好聲色而亡國,拿如今的事情和其相比,不也是更過分嗎?”又說:“長城之戰,不是當務之急。”有人上奏給煬帝,坐罪被殺,天下之人都認為他冤枉。著有辭賦二十多萬言,作《尚書注》、《孝經注》行於世。有子名儉瑗。

岩卒後,蜀王為非法,造渾天儀,又共妃出獵,以彈彈人,多捕山獠充宦者,僚佐無能諫止。及秀得罪,上曰:“元岩若在,吾兒豈有是乎!”
李圓通,京兆涇陽人。自幼孤苦貧賤,在隋文帝家做差役。文帝為隋公,擢升李圓通為參軍事。當初,文帝年少時,每次宴請賓客,總是李圓通負責監廚。李圓通生性威嚴整肅,身邊的婢女奴仆,都敬重畏懼他。隻有太子的乳母自恃受寵,看不起李圓通,食物還沒有供給客人,就常常有所請求。李圓通不答應,乳母有時就自顧拿去。李圓通十分憤怒,怒叱掌廚的人,扌扇了他幾十個耳光,叫喊聲響徹房內,僚屬和身邊的人替他擔心,大驚失色。客人離開後,文帝知道了這件事,召見李圓通,命他就座,賜給他食物,自此獨自善待李圓通,認為他足堪擔當大任。

子弘嗣。曆給事郎、司朝謁者、北平通守。
文帝為丞相,賜李圓通懷昌男爵。授任帥都督之職,晉封爵位新安子,視為心腹。李圓通力大快捷,擅長武功。周朝諸王素來畏懼文帝,伺機對文帝下手,托賴李圓通的保護,多次得以幸免。文帝非常感謝李圓通,因此讓他參與政事,授予相國外兵曹之職,依舊兼領左親信。很快授上儀同之職。文帝受禪即位,任李圓通為內史侍郎,兼任左衛長史,晉爵位為伯。曆任左右庶子,給事黃門侍郎、尚書左丞,兼任刑部尚書,深得文帝的信任。討伐陳國之戰,以行軍總管之職跟從楊素出兵信州道,平陳後因功晉位大將軍,改封萬安縣公,任揚州總管長史。秦孝王楊俊仁厚寬柔,沾沾自喜,缺少決斷,府中之事大都由李圓通裁決。入京任司農卿,改任刑部尚書,此後又任並州長史。秦孝王因奢侈獲罪,李圓通也連坐免官。很快又任檢校刑部尚書事。仁壽年間,因功勳依舊晉爵為郡公。

宇文弼,字公輔,河南洛陽人也,其先與周同出。祖直力勤,魏钜鹿太守。父珍,周宕州刺史。弼慷慨有大節,博學多通。仕周,嚐奉使鄧至國及黑水、龍涸諸羌,前後降附三十餘部。及還,奉詔修定五禮,書成奏之,賜田二頃、粟百石。累遷小吏部,擢八人為縣令,皆有異績,世以為知人。轉內史都上士。
隋煬帝繼位,李圓通任兵部尚書。煬帝巡幸揚州,以李圓通留守京師。判處宇文述將田地還給百姓,宇文述向煬帝告李圓通接受賄賂。煬帝惱怒,因此而將李圓通免官。李圓通憂愁恐懼,疾病發作而死。追贈柱國,封爵等一切如舊。

武帝將謀出兵河陽以伐齊,弼進策曰:“齊氏建國,於今累世,雖曰無道,尚有其人。今若用兵,須擇其地。河陽要衝,精兵所聚,盡力攻圍,恐難得誌。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也。”帝不納,師竟無功。建德五年,大舉伐齊,卒用弼策。於是募三輔豪俠少年數百人為別陽,從帝攻拔晉州,身被三瘡,苦戰不息,帝奇而壯之。因從平齊,以功拜上儀同,封武威縣公。宣帝嗣位,為守廟大夫。時突厥寇甘州,帝令侯莫陳昶擊之。弼為監軍,謂昶曰:“宜選精騎,直趨祈連之西。賊若收軍,必自蓼泉之北,此地險隘,兼下濕,度其人馬,三日方度。彼勞我逸,破之必矣。若邀此路,真上策也。”昶不能用,西取合黎,大軍行遲,虜已出塞。其年,弼又從梁士彥攻拔壽陽,改封安樂縣公,除澮州刺史,轉南司州刺史。司馬消難之奔陳,弼追之不及。遇陳將樊毅,戰於漳口,自旦及午,三戰三捷。除黃州刺史,轉南定州刺史。
兒子李孝常,大業末年,任華陰令。唐高祖武德初年,因響應高祖舉義旗之功,封為義安王。

開皇初,以前功封平昌縣公。入為尚書右丞。時西羌內附,詔弼持節安集,置鹽澤、蒲昌二郡而還。遷左丞,當官正色,為百僚所憚。三年,突厥寇甘州,以行軍司馬元帥竇榮定擊破之。還除太仆少卿,轉吏部侍郎。平陳之役。楊素出信州道,令弼持節為諸軍節度,仍領行軍總管。劉仁恩之破陳將呂仲肅也,弼有謀焉。加開府,擢拜刑部尚書,領太子虞候率。上嚐親臨釋奠。弼與博士論議,詞致清遠。上大悅,謂群臣曰:“朕今睹周公之製禮,見宣尼之論孝,實慰朕心。”時朝廷以晉陽為重鎮,並州總管必屬親王,其長史、司馬亦一時高選。前長史王韶卒,以弼有文武幹用,出為並州長史。十八年,遼東之役,授元帥漢王府司馬,仍領行軍總管。軍還,曆朔、代、吳三州總管,皆有能名。煬帝即位,拜刑部尚書,仍持節,巡省河北。還除泉州刺史。複徵拜刑部尚書,轉禮部尚書。
李安字玄德,隴西狄道人。父李蔚,仕於周朝,任相、燕、恒三州刺史,封爵襄武縣公。

弼既以才能著稱,曆職顯要,聲望甚重,物議多見推許。帝頗忌之。時帝漸好聲色,尤勤遠略,弼謂高熲曰:“昔周天元好聲色亡國,以今方之,不亦甚乎!”又言“長城之役,幸非急務”。有人奏之,坐誅,天下冤之。所著辭賦二十餘萬言,為《尚書》、《孝經注》行於世。有子儉瑗。
李安容貌俊美,擅長騎馬射箭。北周武帝天和年間,襲父爵為襄武公,授儀同、小司右上士之職。隋文帝為丞相,引之為左右,升任方中大夫。又任李安的弟弟李哲為儀同。李安的叔父梁州刺史李璋當時在京師,與周朝趙王密謀殺害文帝,引誘李哲為內應。李哲對李安說:“此事按下不說是不忠,說出來就是不義,失去了忠和義,憑什麼立身於世?”李安說“:丞相,就像父親一樣,怎麼可以背叛呢!”就私下告訴了文帝。等到趙王等人被殺之後,文帝將要給李安加官封賞,李安叩首道“:豈能夠用叔父的性命來求官位賞賜?”因此就伏地痛哭流涕,悲痛得似乎難以承受。文帝為此而改變麵容,說:“我為了你特意讓李璋的兒子存活下來。”就命加罪隻及李璋一人,文帝亦替李安隱瞞這件事情而不說出來。不久,授李安開府之職,晉封爵位趙郡公,李哲為上儀同、黃台縣男。

伊婁謙,字彥恭,本鮮卑人也。其先世為酋長,隨魏南遷。祖信,中部太守。父靈,相隆二州刺史。謙性忠直,善辭令。仕周,累遷宣納上士、使持節、驃騎大將軍。武帝將伐齊,召入內殿,問以兵事。對曰:“偽齊僭擅,跋扈不恭,沉溺倡優,耽昏曲蘖。其折衝之將斛律明月已斃讒人之口,上下離心。若命六師齊進,臣之願也。”帝大笑,因使謙與小司寇拓跋偉聘齊觀釁。帝尋發兵。齊主知之,令其仆射陽休之責謙曰:“貴朝盛夏徵兵,馬首何向?”答曰:“仆拭玉之始,未聞興師。設複西增白帝之城,東益巴丘之戍,豈足怪哉!”謙參軍高遵以情輸齊,遂留謙不遣。帝既克並州,召謙勞之。乃執遵付謙,任令報複,謙頓首請赦之。帝曰:“卿可聚眾唾麵,令知愧也。”謙跪曰:“遵罪又非唾麵之責。”帝善其言而止。謙竟待遵如初。尋賜爵濟陽縣伯,累遷前驅中大夫。大象中,進爵為侯,位開府。隋文帝作相,授亳州總管,俄征還京。恥與逆人王謙同名,因爾稱字。文帝受禪,以彥恭為左武候將軍,俄拜大將軍,進爵為公。後出為澤州刺史,清約自處,甚得人和。以疾去職,吏人攀戀,行數百裏不絕。卒於家。子傑嗣。
隋文帝即位,李安曆任內史侍郎、尚書左丞、黃門侍郎。平定陳國之戰,李安任楊素的司馬,兼任行軍總管,率領蜀兵順流而下。當時,陳國屯兵白沙。李安對諸位將官說:“水戰不是北方人的特長。如今陳國的軍隊依據險要停泊船隻,必定輕視我們而無防備。夜裏襲擊他們,可以擊敗賊兵。”李安率領眾兵為先鋒,大破陳國軍隊。詔書慰勞勉勵,晉升為上大將軍、郢州刺史。轉任鄧州刺史。李安請求在朝廷內擔任職務,文帝兩次違背他的意思,任命他為左領左右將軍。升任右領軍大將軍。任命李哲為開府儀同三司、備身將軍。兄弟二人都掌管宮禁護衛,深得恩寵信任。開皇十八年,突厥兵進犯邊塞,朝廷任命李安為行軍總管,跟從楊素打擊突厥軍隊。李安另道出兵長川,正逢上突厥兵渡河,與之交戰,擊敗突厥兵。仁壽元年(601),李安出京任寧州刺史,李哲任衛州刺史。李安之子李瓊,李哲之子李瑋,自在繈褓之中,就由乳母在宮中養育,至仁壽元年已八九歲,才讓他們回到家中。文帝對李氏兄弟親寵如此。

李圓通,京兆涇陽人也。少孤賤,給使隋文帝家。及帝為隋公,擢授參軍事。初,帝少時,每宴客,恆令圓通監廚。圓通性嚴整,左右婢仆,鹹所敬憚。唯世子乳母恃寵輕之,賓客未供,每有幹請。圓通不許,或輒持去。圓通大怒,叱廚人撾之數十,叫聲徹於閣內,僚吏左右,代其失色。賓去後,帝知之,召圓通命坐賜食,從此獨善之,以為堪當大任。帝作相,賜爵懷昌男。授帥都督,進爵新安子,委以心膂。圓通多力勁捷,長於武用。周代諸王素憚帝,伺便圖為不利,賴圓通保護,獲免者數矣。帝深感之,由是參預政事,授相國外兵曹,仍領左親信。尋授上儀同。帝受禪,拜內史侍郎,領左衛長史,進爵為伯。曆左右庶子、給事黃門侍郎、尚書左丞,攝刑部尚書,深被任信。伐陳之役,以行軍總管從楊素出信州道,以功進位大將軍。改封萬安縣公,揚州總管長史。秦孝王仁柔自喜,少斷決,府中事多決於圓通。入為司農卿,遷刑部尚書,後複為並州長史。孝王以奢得罪,圓通亦坐免。尋檢校刑部尚書事。仁壽中,以勳舊進爵郡公。煬帝嗣位,拜兵部尚書。帝幸揚州,以圓通留守京師。判宇文述田還百姓,述訴其受賂。帝怒,坐是免官。圓通憂懼發病,卒。贈柱國,封爵悉如故。
文帝曾經言及做丞相的事情,因而憐憫李安兄弟不顧親情而敬奉國家,於是就下詔書說:“先王設立教化,因大義而斷絕恩情,割舍親戚友愛之情,恪盡侍奉君主之道,因而能夠弘揚褒獎臨難不苟的節操,實踐這些特別公正。當初朕剛開始做丞相時,王業剛剛奠基,寧州刺史趙郡公李安,其叔父李璋暗地裏與藩王勾結,包藏禍心。李安與弟弟李哲深明逆順之理,表露赤膽忠心,李璋的凶惡陰謀既然暴露,罪人因而拿獲。朕常常念及他們忠誠的節操,一直不停地嘉獎。隻是因為事情涉及到他的親人,還有疑惑,想使李安與名教之方相等齊,自己有地立身。朕經常仔細思考,以至於掩沒數年。如今詳盡地考察聖人典實,求之於以往的事情,父與子出於天性,忠孝尚且不能並立,還何況叔侄恩義輕薄,情與禮本來就有所減少呢?忘記私情,敬奉國家,很合乎正當的道理。應該記錄其舊有的功勳,重新弘揚賞賜。”於是將李安、李哲兄弟都任命為柱國,各賞賜細絹五十匹、馬一百匹、羊一千隻。任命李哲為備身將軍,晉封爵位為順陽郡公。李安對他的親戚族人說“:雖然家族得以保全,但叔父遭受大禍。如今奉接此詔,心中是悲痛羞愧交加。”因而痛哭流涕,悲痛感懷,似乎不能自我承受。早先患有水腫病,因此病情加重而死。諡號為懷。兒子李瓊襲封爵位。小兒子李孝恭,當時最為知名。

子孝常,大業末,為華陰令。武德初,以應義旗功,封義安王。
煬帝時李哲任工部尚書,後來因事受連累而被除去名籍,發配到嶺南為戍卒,死於途中。

又有陳茂者,河東猗氏人。家世寒微,質直恭謹,為州裏所稱。文帝為隋國公,引為僚佐,待遇與圓通等。每令典家事,常稱旨。後從帝與齊師戰於晉州,賊甚盛,帝將挑戰,茂固止不得,因捉馬鞚。帝怒,拔刀斫其額,流血被麵,詞氣不撓。帝感而謝之,厚加禮敬。帝為丞相,委以心膂。及受禪,拜給事黃門侍郎,封魏城縣男,每典機密。轉益州總管司馬,遷太府卿,進爵為伯。卒官。子政嗣。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北史》

《北史》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