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作者:李延壽年代:唐朝1556   

《北史》列傳 列傳·卷七十二

孝行
《孝經》說:“孝是天的經緯,地的義理,人的行為。”《論語》說:“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根本樹立了,道就產生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吧!”《呂覽》說:“孝是三皇五帝的根本的事情,是萬事萬物的大綱要領。掌握一種方法而能使各種善良都到來,使各種邪惡都離去,天下順和,這種方法隻有孝吧!”這麼說,孝作為德行是高尚的,作為道是宏遠的,教化百姓的作用是深遠的。所以,聖明的帝王在天下推行孝,其德行與天地相合,其聖明與日月相等;諸侯、卿、大夫在其國家推行孝,就可永遠保護其宗廟社稷,長久守衛其俸祿官位;男女個人在鄉裏實行孝,就可以生時傳播其美好的業績,傳揚美名於千秋萬代。因此,堯、舜、湯、武居於帝王之位,留傳高尚的德行而使風俗淳厚;孔子、墨子、荀子、孟子稟受賢哲才能,弘揚正道而砥礪風俗。觀察其原因,隻在推行孝罷了。

長孫慮乞伏保孫益德董洛生楊引閻元明吳悉達王續生李顯達倉跋張升王崇郭文恭荊可秦族皇甫遐張元王頒弟頍楊慶田翼紐因劉仕俊翟普林華秋徐孝肅
然而,淳正的源頭已經過去,鄙薄的世風愈煽愈熾,禮義不能樹立,廉正謙讓不能修省。至於綰結金銀之印,置身貴族之列,立身朝廷之間,不止一個家族;貨幣堆積,糧倉豐滿,居住在鄉間閭巷之中,不是一家一戶。對於愛護尊敬的道理,有的則未能具備;哀痛愁思的節操,很少有人能夠達到中等這個層次。這就是詩人思念素冠的原因。孔門弟子斥責穿華麗衣服,也是有原因的。

《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論語》雲:“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呂覽》雲:“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萬事之納紀也。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順者,其唯孝乎!”然則孝之為德至矣,其為道遠矣,其化人深矣。故聖帝明王行之於四海,則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齊其明;諸侯卿大夫行之於國家,則永保其宗社,長守其祿位;匹夫匹婦行之於閭閻,則播徽烈於當年,揚休名於千載。是以堯、舜、湯、武居帝王之位,垂至德以敦其風;孔、墨、荀、孟稟聖賢之資,弘正道以勵其俗。觀其所由,在此而已矣。
況且活著的時候想方設法順承父母的顏色,侍奉贍養父母,死的時候極盡哀痛悲思,其事跡頭緒繁多,其心情卻是一致的。至於真誠使池魚到來,感情與鳥獸相通,事情不合常理,這樣的事情大概太少了。至於像暖床鋪,扇臥席,澆灌樹木,背負泥土,假如有人超出常人,就都認為他疾恨世俗。這因然是仁人君子大興感歎的原因,是聖明的君主和賢明的輔臣所應關心的。如果命令申明教化以補救世俗的弊病,使官爵賞賜優厚以激勵民心,心存誠懇以獎掖百姓上進,積年累月以求終結,則如今所說的少的,就可以成為多的了,古代所說的困難的,就可變為容易的了。

然而淳源既往,澆風愈扇,禮義不樹,廉讓莫修。若乃綰銀黃,列鍾鼎,立於朝廷之間,非一族也;積龜貝,實倉廩,居於閭巷之內,非一家也。其於愛敬之道,則有未能備焉。哀思之節,罕有得其中焉。斯乃詩人所以思素冠,孔門有以責衣錦也。
長孫慮等人缺少研習古事的學問,沒有英俊瑰偉的才能。或者聽任自然,感情不加矯飾;或者天性篤誠,辛勤勞作。都竭盡全身之力,皆盡其友愛孝敬之心,自己滿足於天倫之樂,忘記軒車冕服的高貴。不待言說而感化,人與神感應相通。雖然有的人官居台閣輔臣,爵位置於王侯之列,俸祿積有萬鍾之多,馬匹多達千駟,但死的時候卻不能和這些身為仆人奴隸的人相提並論。孝行中之最顯著的,不正是這樣的嗎?

且生盡色養之方,終極哀思之地,厥跡多緒,其心一焉。若乃誠達泉魚,感通鳥獸,事匪常倫,斯蓋希矣。至如溫床、扇席,灌樹、負土,苟或加人,鹹疾俗。斯固仁人君子所以興歎,哲後賢宰所宜屬心。如令明教化以救其弊,優爵賞以勸其心,存懇誠以誘其進,積歲月以求其終,則今之所謂少者,可以為多矣;古之所謂難者,可以為易矣。
案:《魏書》列趙琰、長孫慮、乞伏保、孫益德、董洛生、楊引、閻元明、吳悉達、王續生、李顯達、倉跋、張癉、王崇、郭文恭為《孝感傳》,《周書》列李棠、柳檜、杜叔毗、荊可、秦族、皇甫遐、張元為《孝義傳》,《隋書》列陸彥師、田德懋、薛氵睿、王頒、田翼、楊慶、郭世儒、紐因、劉仕攜、郎方貴、翟普林、李德饒、華秋、徐孝肅為《孝義傳》。這裏將趙琰、李棠、柳檜、杜叔毗、陸彥師、李德饒歸入別的傳記和其家傳,其餘的人都歸入此篇,以充備《孝行傳》雲雲。

長孫慮等闕稽古之學,無俊偉之才。或任其自然,情無矯飾;或篤於天性,勤其四體。並竭股肱之力,鹹盡愛敬之心,自足膝下之歡,忘懷軒冕之貴。不言而化,人神通感。雖或位登台輔,爵列王侯,祿積萬鍾,馬跡千駟,死之日曾不得與斯人之徒隸齒。孝之大也,不其然乎。
張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祖父張成,代理平原郡太守。父親張延亻雋,在州郡做官。逐步升遷功曹主簿。都因非常淳樸受到鄉裏的推崇。

案《魏書》列趙琰、長孫慮、乞伏保、孫益德、董洛生、楊引、閻元明、吳悉達、王續生、李顯達、倉跋、張升、王崇、郭文恭為《孝感傳》,《周書》列李棠、柳檜、杜叔毗、荊可、秦族、皇甫遐、張元為《孝義傳》,《隋書》列陸彥師、田德懋、薛浚、王頒、田翼、楊慶、郭世俊、紐因、劉仕俊、郎方貴、翟普林、李德饒、華秋、徐孝肅為《孝義傳》。今趙琰、李棠、柳檜、杜叔毗、陵彥師、李德饒入別傳及其家傳,其餘並從此編緝,以備《孝行傳》雲。
張元生性謙虛謹慎,孝順父母,稍稍涉獵經史,但是卻精通佛家經典。六歲那年,他的祖父因為夏日中午炎熱,想把張元放到井中沐浴。張元堅決不肯聽從。祖父說他貪玩,就用手杖敲打他的頭說:“你為什麼不肯洗浴?”張元回答說“:衣服是用來遮蓋形體的,是為了覆蓋輕慢之處。我不能輕慢地把身體顯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祖父感到驚異就放了他。

長孫慮,代人也。母因飲酒,其父真嗬叱之,誤以杖擊,便即致死。真為縣囚執,處以重坐。慮列辭尚書雲:“父母忿爭,本無餘惡,直以謬誤,一朝橫禍。今母喪未殯,父命旦夕,慮兄弟五人並衝幼。慮身居長,今年十五,有一女弟,向始四歲。更相鞠養,不能保全,父若就刑,交墜溝壑。乞以身代老父命,使嬰弱眾孤,得蒙存立。”尚書奏雲:“慮於父為孝子,於弟為仁兄,尋情究狀,特可矜感。”孝文帝詔特恕其父死罪,以從遠流。
南邊的鄰居有兩棵杏樹,杏子熟後有許多落在張元家園中。其他許多小孩爭著拾取杏子吃。張元拾到杏子,就送還給杏樹的主人。村頭小路上有一隻被人丟棄的狗仔,張元就把它拾回家養育。他的叔父憤怒地說:“養這個東西幹什麼?”抓起狗仔想再次扔掉。張元回答說“:凡是有生命的東西,無不重視其性命。如果是上天所生,上天所滅,那是自然的法則。如今被人丟棄而死,不符合法則。如果看見了而不收養,就是沒有仁愛之心。因此把它撿回來養育。”叔父被他的話感動,就準許他收養。不久,就有一條母狗銜著一隻野兔放到張元麵前而後離去。

乞伏保,高車部人也。父居,獻文時為散騎常侍,領牧曹尚書,賜爵寧國侯。以忠謹慎密,常在左右,出內詔命。賜宮人河南宗氏,亡後,賜以宮人申氏,宋太子左率申坦兄女也。歲餘,居卒。申撫養伏保,性嚴肅,捶罵切至,而伏保奉事孝謹,初無恨色。襲父侯爵,例降為伯。稍遷左中郎將。每請祿賜,在外公私尺丈所用,無不白知。出為鄯善鎮將。申年逾八十,伏保手製馬車,親自扶接,申欣然隨之。申亡,伏保解官,奉喪還洛。複為長兼南中郎將,卒。
到了張元十六歲,他的祖父已經失明三年了。張元一直憂愁哭泣,晝夜誦讀佛經,做禮拜以祈求福祉。後來誦讀《藥師經》,見有“盲人得以複明”的話,就請來七個僧人,點燃七隻燈,七天七夜誦《藥師經》做道場。每人都說:“天人師啊!張元作為孫子不孝順,使祖父失明。如今用燈光普照法界,希望祖父的眼睛能夠見到光明,張元請求代替祖父失明。”像這樣經過了七天,張元夜裏夢見一個老翁,用金釵治療祖父的眼睛。夢中歡喜跳躍,於是就驚醒了,張元就一個一個地告訴家裏的人。過了三天,祖父的眼睛果然複明了。

孫益德,樂安人也。其母為人所害。益德童幼,為母複仇,還家哭於殯,以待縣官。孝文、文明太後以其幼而孝決,又不逃罪,特免之。
後來,祖父臥病兩年,張元隨祖父的飯量大小進食,不脫衣去冠,日夜服侍。祖父死後,張元悲號氣絕而後複蘇。隨著他的父親,三天水湯不進。鄉裏都感歎不已,認為張元很是奇異。縣裏的博士楊軌等二百多人把張元的事情上報,詔令表彰其家族。

董洛生,代人也。居父喪過禮,詔遣秘書中散溫紹伯奉璽書慰之,令自抑割,以全孝道。又詔其宗親,使相喻獎,勿令有滅性之譏。
王頒字景修,太原祁人。父親王僧辯,《南史》中有傳。

楊引,鄉郡襄垣人也。三歲喪父,為叔所養。母年九十二終,引年七十五,哀毀過禮。三年服畢,恨不識父,追服斬衰,食粥粗服,誓終身命。經十三年,哀慕不改,為郡縣鄉閭三百餘人上狀稱美。有司奏宜旌賞,複其一門,樹其純孝。詔別敕集書標揚引至行,又可假以散員之名。
王頒少年時風流倜儻,有文才武略。王僧辯平定侯景,把王頒留在了荊州。遇到梁元帝被周朝軍隊俘虜,王頒因而進入關中。得知父親被陳武帝殺害,慟哭氣絕,過了一頓飯的工夫才蘇醒過來,哭聲不絕,悲傷過度以至於損傷了身體。服喪期滿,王頒經常身著布質衣服,吃蔬菜,睡臥在蒿草上。周明帝嘉獎王頒,召見他授左侍上士之職,逐步升遷到漢中太守,不久授任儀同三司。

閻元明,河東安邑人也。少而至孝,行著鄉閭。太和五年,除北隨郡太守。元明以違離親養,興言悲慕。母亦慈念,泣淚喪明。悲號上訴,許歸奉養。一見其母,母目便開。刺史呂壽恩列狀上聞,詔下州郡,表為孝門,複其租調兵役,令終母年。母亡服終,心喪積載,每忌日,悲動傍鄰。昆弟雍和,尊卑諧穆,安貧樂道,白首同歸。
隋朝開皇初年,王頒因平定南蠻有功勞,加授開府,封爵蛇丘縣公。進獻平定陳國的策略,隋文帝看後大感驚奇,召見王頒。王頒說罷痛哭流涕,文帝因此而麵有悲傷。到了大舉討伐陳國時,王頒主動請求前行。率領幾百名士兵,跟隨韓擒虎為先鋒夜裏渡江,奮力拚殺,身受重傷。王頒恐怕不能再繼續戰鬥,悲痛地哭起來。夜裏正在睡夢中,夢見有人交給他藥物,等到醒來創傷竟然不痛了。當時的人認為是王頒的孝行感動了上蒼。

又猗氏縣人令狐仕,兄弟四人,早喪父,泣慕十載,奉養其母,孝著鄉邑。而力田積粟,博施不已。
陳國滅亡後,王頒秘密召集父親在世時的士兵,召集一千多人,對著他們痛哭流涕。其中有的壯士問道“:郎君仇恨已報,而還悲哀不止,該不是因為陳霸先早已死去,不能親手殺了他吧?請求挖掘他的墳墓,劈其棺木,焚燒其屍骨,也可以申明孝順之心了。”王頒磕頭拜謝,額頭都流血了,回答說:“因為他的墳墓太大,恐怕挖掘一夜,還沒有挖到他的屍體,天已經亮了,事情就會被人發現。”眾人請求準備鍬、鍤一類工具。於是,夜裏挖掘陳霸先的陵墓,劈開其棺材,見陳武帝的須發都沒有脫落,原來它們都是從骨頭中生長出來的。王頒焚毀其骸骨,取其骨灰,投放到水中喝了下去。事情完了之後,王頒自己捆綁起來歸案請罪。晉王楊廣上表說明情況。文帝說“:我用道義平定陳國。王頒做的事情,也合乎孝義的道理,怎麼忍心加罪於他呢?”就把王頒放了,不加追究。有司記錄其戰功,準備加授封國,賞賜物品五千段。王頒堅決推辭說:“臣借助國家的威勢,得以報仇雪恨,本心是徇私情,不是為了國家。加封的官爵,賞賜的物品,終究不敢接受。”文帝聽從他的請求。

又河東郡人楊風等七百五十人,列稱樂戶皇甫奴兄弟,雖沉屈兵伍,而操尚彌高,奉養繼親,甚著恭孝之稱。
任代州刺史,有很好的政績。死於齊州刺史任。

又東郡小黃縣人董吐渾、兄養,事親至孝,三世同居,閨門有禮。景明初,畿內大使王凝奏請標異,詔從之。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北史》

《北史》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