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作者:李延壽年代:唐朝1556   

《北史》列傳 列傳·卷四十七

寇洛趙貴從祖兄善李賢子詢崇孫敏弟遠穆穆子渾梁禦子睿
趙貴,字元寶,天水南安人。祖父趙仁,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鎮守武川,因而在那裏安家。

寇洛,上穀昌平人也。累世為將吏。父延壽,魏和平中,以良家子鎮武川,因家焉。洛性明辯,不拘小節。賀拔嶽西征,洛與嶽鄉裏,乃募從入關。以功封安鄉縣子。及嶽為大行台,以洛為右都督。侯莫陳悅既害嶽,欲並其眾。時初喪元帥,洛於諸將中最為舊齒,素為眾信,乃收集將士,誌在複讎。既至原州,眾推洛為盟主,統嶽之眾,至平涼。周文帝至,以洛為右都督。從討侯莫陳悅,平之。拜涇州刺史。大統初,詔加開府,進爵京兆郡公,封洛母宋為襄城郡君。四年,鎮東雍州。五年,卒於鎮,贈太尉、尚書令,諡曰武。
他從小就有道德氣概,爾朱榮任他為別將,隨爾朱榮討伐元顥立有功勞,被賜爵為燕樂縣子。他跟隨賀拔嶽平定關中,升任為大都督。賀拔嶽被侯莫陳悅害死,將領和官吏大多逃散,沒有能堅守軍營的。他對賀拔嶽的部下說“:我聽說仁義不管怎麼也不可能經常保留在一個人身上,實行仁義你就可以成為君子,違背仁義則成為小人。朱伯厚、王修還能被意氣和微小的恩德所激發,更何況我們這些人蒙受賀拔公國士一樣的待遇,怎麼能同一般人一樣呢?”因而失聲痛哭,跟從他的有五十個人。他們到侯莫陳悅那裏詐稱投降,侯莫陳悅相信了,因而他請求埋葬賀拔嶽,言詞慷慨激昂。侯莫陳悅稱讚他的行為並同意他的請求。他便將賀拔嶽的屍體運回軍營,與寇洛等人逃向平涼,共同謀圖對抗侯莫陳悅。他首次提議迎接周文帝宇文泰。宇文泰率軍來到後,任趙貴為大都督,領府司馬。侯莫陳悅被蕩平,他代管秦州的政務。

子和嗣。明帝二年,錄舊勳,以洛配享文帝廟庭,賜和姓若引氏,改封鬆陽郡公。
後來,因參與擁立魏元帝元寶炬的功勞,被晉爵為公。梁..定在黃河以西作亂,朝廷命趙貴為隴西行台,打敗亂軍。他又率軍收複弘農,戰於沙苑,因立功晉爵為中山郡公。河橋之役,他與怡峰為左軍,作戰失利,提前退還。高仲密率北豫州投降,宇文泰派軍接應他,與東魏的軍隊在邙山作戰。他為左軍,因違犯軍律,坐罪被免去官職。不久,又恢複了官職爵位。後來,被封為柱國大將軍,賜姓乙佛氏。孝閔帝即皇帝位,建立北周,他又升任為大塚宰,晉封為楚國公,食邑萬戶。

趙貴,字元寶,天水南安人也。祖仁,以良家子鎮武川,因家焉。貴少有節概,爾硃榮以為別將,從討元顥有功,賜爵燕樂縣子。從賀拔嶽平關中,累遷大都督。嶽為侯莫陳悅所害,將吏奔敗,莫有守者。謂其黨曰:“吾聞仁義豈有常哉,行之則為君子,違之則為小人。硃伯厚、王修感意氣微恩,尚能蹈履名節,況吾等荷賀拔公國士之遇,寧可自同眾人乎?”因涕泣噓唏,從之者五十人。乃詣悅詐降,悅信之。因請收葬嶽,言辭慷慨,悅壯而許之。貴乃收嶽屍還營,與寇洛等奔平涼,共圖拒悅。貴乃首議迎周文帝。周文至,以貴為大都督,領府司馬。悅平,行秦州事。
當初,他與獨孤信等與宇文泰都是平輩相稱。晉公宇文護掌管朝政,他以元勳自居,常泱泱不快,與獨孤信密謀殺死宇文護,被開府宇文盛告發,被處死。

後以預立魏文帝勳,進爵為公。梁仚定稱亂河右,以貴為隴西行台討破之。從複弘農,戰沙苑,進爵中山郡公。河橋之戰,貴與怡峰為左軍,戰不利,先還。及高仲密以北豫州降,周文迎之,與東魏人戰於芒山。貴為左軍,失律,坐免官。尋複官爵。後拜柱國大將軍,賜姓乙弗氏。六官建,為太保、大宗伯,改封南陽郡公。周孝閔帝踐阼,遷大塚宰,進封楚國公,邑萬戶。
李賢,字賢和,自稱是隴西成紀人,漢代騎都尉李陵的後代。李陵死在匈奴,他的子孫因而居住在北部夷族生活的地方。後來,北魏南遷,又歸..、隴管轄。他的曾祖李富,在魏太武帝時任子都督討伐兩山屠各,在戰場上犧牲,被追贈為寧西將軍、隴西郡守。大統末年,因為李賢兄弟功勳卓著,朝廷又追贈李富為司空公。

初,貴與獨孤信等皆與文帝等夷。及晉公護攝政,貴自以元勳,每懷怏怏,與信謀殺護,為開府宇文盛告,被誅。
李賢從小就有誌氣節操,從不輕舉妄動。他曾經出遊,遇見一位老人,須眉盡白,對他說:“我已八十歲了,相過許多人,沒有像你這樣的。你將來必定為台閣或者牧守,望努力加勉。”九歲時從師受業讀書,他隻是粗略地了解書中的主要內容。有人批評他讀書不精,他回答說“:我將來怎麼能領著學生去傳授學業?至於忠君孝友之道,實已銘記在心。”問他的人聽了既慚愧又佩服。十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他撫養教育兄弟們,十分真誠友愛。

善,字僧慶,貴之從祖兄也。少好學,美容儀,沉毅有遠量。爾硃天光討邢杲、萬俟醜奴,以為長史。普泰初,為大行台尚書,封山北縣伯。天光拒齊神武於韓陵,敗,見殺。善請收葬其屍,齊神武義而許之。賀拔嶽總關中,迎善,複以為長史。嶽為侯莫陳悅所殺,善共諸將翊戴周文帝。魏孝武西遷,改封襄城縣伯。曆位尚書左右仆射,進爵為公。善性溫恭,有器局,雖位居端右,而愈自謙退。其職務克舉,則曰某官之力;有罪責,則曰善之咎也。時人稱其有公輔量。
北魏永安年間,萬俟醜奴占據岐州、涇州等地反叛朝廷,孝莊帝派爾朱天光前往討伐。天光命都督長孫邪利代行原州事務,命李賢任主簿。他又升任為高平縣縣令。賀拔嶽被侯莫陳悅殺害,周文帝宇文泰率軍西征,討伐侯莫陳悅。李賢與他的弟弟李遠、李穆等暗中接應侯莫陳崇。他因立功被授予都督,仍守衛原州。宇文泰率大軍到達秦州,侯莫陳悅棄城逃走。宇文泰派他哥哥的兒子宇文導追趕,宇文導以李賢為先鋒,到牽屯山追上了侯莫陳悅。因立功被授予假節、撫軍將軍、大都督。

大統九年,從戰芒山,屬大軍不利,善為敵所獲,卒於東魏。建德初,周、齊通好,齊人乃歸其柩。其子詢表請贈諡。詔贈大將軍、大都督、四州諸軍事、岐州刺史,諡曰敬。
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宇文泰命李賢率領騎兵迎接並護衛,他被封為上圭阝縣公。不久,又授予左大都督,奉命鎮守原州。西魏大統二年(536),原州人豆盧狼殺死都督大野樹兒等,占據州城造反。李賢率領敢死的勇士一戰即把叛軍打敗,豆盧狼奪關逃走,李賢揮軍追趕,將他殺死。大統八年,朝廷命他為原州刺史。宇文泰護衛魏太子西巡到達原州,住在李賢的家裏,賓主互相謙讓,按年紀大小作為排列次序,並按當地的禮節飲酒。後來,廢帝又到原州,命李賢坐上自己的輅車,為他備下禮服,用會見諸侯的禮儀與他相見。然後來到李賢家,歡宴終日。對李賢的親屬,都給予不同的賞賜。恭帝元年(554),他晉爵為西河郡公。後來,他因兄弟的兒子李植犯罪被誅殺,受牽連被免官除名。北周保定二年(562),朝廷下詔恢複他的官爵,任他為瓜州刺史。

李賢,字賢和,自雲隴西成紀人,漢騎都尉陵之後也。陵沒匈奴,子孫因居北狄。後隨魏南遷,複歸氵幵、隴。曾祖富,魏太武時以子都督討兩山屠各,歿於陣,贈寧西將軍、隴西郡守。大統末,以賢兄弟著勳,追贈司空公。
王宇文憲幼小的時候,不利於住在宮中,宇文泰讓他們住在李賢家,過了六年才回到皇宮。因而,朝廷賜李賢的妻子吳氏姓宇文氏,當作皇後的侄女,賞賜十分豐厚。武帝西巡來到原州,親臨李賢的府第,頒布詔書說“:我年幼的時候,曾寄寓在這裏。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瓜州諸軍事、瓜州刺史李賢,是這裏的良善人家,功勳和道德都很卓著,受先帝委托留我居住,對我輔導教育好多年。顧念他對我的規勸幫助,功勞極為突出。現在我巡視到這裏,無異於到達代邑。舉目四望,依然如舊,更增加了我對昔日的懷念。李賢雖然沒有貴族大姓的名籍,但我與他相處就像親人一樣。他所有的兄弟以及子侄等人,都可以一起參加宴會並接受賞賜。”於是,武帝命中侍上士尉遲愷到瓜州頒布璽書,慰勞李賢。賜給他一套衣服和被褥,以及武帝佩帶的十三環金帶一根、禦廄中的馬一匹、用金子裝飾的馬鞍和籠頭、各種絲綢五百段、銀錢一萬。賞賜他的弟弟申國公李穆的東西也和這一樣。他的子侄不分男女以及孫子外孫等三十四人都賜給衣服一套。封他的外甥厙狄樂為儀同。他的門生過去曾經侍奉過武帝的,有兩個人被授予大都督,四個人被授予帥都督,六個人為別將,已經免去奴隸身份的五名仆人被封為軍主;還沒有免去奴隸身份的十二名仆人,給予報酬,將他們放還。

賢幼有誌節,不妄舉動。嚐出遊,逢一老人,鬢眉皓白,謂曰:“我年八十,觀士多矣,未有如卿。卿必為台牧,努力勉之。”九歲,從師受業,略觀大指而已。或譏其不精,答曰:“賢豈能領徒授業?至如忠孝之道,實銘於心。”問者慚服。十四遭父憂,撫訓諸弟,友愛甚篤。
保定四年(565),周軍東討,西部邊境空虛,朝廷擔心羌、渾等夷族侵擾,便命李賢為河州總管。河州過去沒有總管,這時開始設置。李賢在這裏大量屯田,以節省漕運的開支。又設立許多哨卡,以防備敵人進攻。於是,羌人和渾人都銷聲匿跡。保定五年(566),宕昌人侵犯邊境,朝廷便在洮州設置總管府以遏製他們。因此,撤去河州總管,改授李賢為洮州總管。羌人侵擾,李賢多次將他們打敗,夷族震駭,不敢再侵犯邊塞。不久,朝廷又廢除洮州總管,仍在河州設置總管府,仍命李賢任總管。

魏永安中,萬俊醜奴據岐、涇等州反,孝莊遣爾硃天光擊破之。天光令都督長孫邪利行原州事,以賢為主簿。累遷高平令。賀拔嶽為侯莫陳悅所害,周文帝西征,賢與其弟遠、穆等密應侯莫陳崇。以功授都督,仍守原州。及大軍至秦州,悅棄城走。周文命兄子導追之,以賢為先鋒,至牽屯山及之。以功授假節、撫軍將軍、大都督。
武帝思念李賢過去的恩德,將他調回京城,封為大將軍。他在京中去世,武帝親去祭吊,悲哀痛苦的情形感動了周圍的人。朝廷追贈李賢為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十州諸軍事、原州刺史,諡號為桓。

魏孝武西遷,周文令賢率騎迎衛,封上邽縣公。俄授左大都督,還鎮原州。大統二年,州人豆盧狼害都督大野樹兒等,據州城反。賢率敢死士一戰敗之,狼斬關遁走,賢追斬之。八年,授原州刺史。周文之奉魏太子西巡,至原州,遂幸賢第,讓齒而坐,行鄉飲酒禮。後帝複至原州,令賢乘路車,備儀服,以諸侯會遇禮相見。然後幸賢第,歡宴終日,凡是親族,頒賜有差。恭帝元年,進爵西河郡公。後以弟子植被誅,賢坐除名。保定二年,詔複賢官爵,仍授瓜州刺史。
李崇,字永隆,李賢的第五個兒子。英勇果敢,深有謀算,膽量和力氣都超過常人。北周初建,因父親李賢的功勳,朝廷封他為..樂縣侯。這時他年紀還小,拜受封爵的那一天,親友們都來祝賀,他卻獨自潸然落淚。李賢問他原因,他答道“:我對國家沒有貢獻,從小就封為侯爵,應當報答朝廷的恩德,因而,不能孝敬奉養父母,所以悲哀。”李賢聽了非常驚異。他離家做官,任州主簿,這不是他喜歡幹的,因而辭職不就,請求任領兵的都督。他跟隨宇文護攻打齊軍,因功勞突出,被授予儀同三司。他又曆任少侍伯大夫、少承禦大夫,擔任太子宮正。周武帝平定北齊,請他任參謀議,因立功加授為開府,封爵為襄陽縣公。不久,改封為廣宗縣公。

武帝及齊王憲之在繈褓,不利居宮中,周文令於賢家處之,六載乃還宮。因賜賢妻吳姓宇文氏,養為侄女,賜與甚厚。及武帝西巡原州,幸賢第,詔曰:“朕昔衝幼,爰寓此州。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瓜州諸軍事、瓜州刺史賢,斯土良家,勳德兼著,受委居朕,輔導積年。念其規弼,功勞甚茂。今巡撫屆此,不殊代邑,舉目依然,益增舊想。賢雖無屬籍,朕處之若親,凡厥昆季,乃至子侄等,可並預宴賜。”於是令中侍上士尉遲愷往瓜州,降璽書勞賢。賜衣一襲及被褥,並禦所服十三環金帶一腰、中廄馬一疋、金裝鞍勒、雜彩五百段、銀錢一萬。賜賢弟申國公穆亦如之。子侄男女中外諸孫三十四人各賜衣一襲。拜賢甥庫狄樂為儀同。賢門生昔經侍奉者,二人授大都督,四人授帥都督,六人別將。奴已免賤者五人,授軍主;未免賤者十二人,酬替放之。
隋文帝楊堅任北周丞相時,授予他上開府儀同大將軍、懷州刺史,晉封爵位為公。尉遲迥謀反,派人招請他,李崇開始想響應,後來聽說他的叔父李穆率並州歸順隋文帝,便慨然歎息說:“我們全家數十人享受北周的榮華富貴,遇到國家有難,竟不能扶危困,繼絕世,還有什麼麵目處在天地之間呢!”韋孝寬也懷疑應不應該攻打尉遲..,因而,他與李崇態度都很消極。李崇的哥哥李詢這時任討伐尉遲..軍隊的元帥長史,常常勸誡催促他們,李崇因此也歸心向隋。尉遲..被平定,李崇被晉封為柱國。

四年,王師東討,西道空虛,慮羌、渾侵擾,乃授賢河州總管。河州舊非總管,至是創置。賢乃大營屯田,以省運漕,多設斥候,以備寇戎,於是羌、渾斂跡。五年,宕昌寇邊,乃於洮州置總管府以鎮遏之。遂廢河州總管,改授賢洮州總管。屬羌寇侵擾,賢頻破之,虜遂震懾,不敢犯塞。俄廢洮州總管,還於河州置總管府,複以賢為之。
開皇三年(583),他任幽州總管。突厥人進犯邊塞,常被他打敗。奚、霍、契丹等夷族人畏懼他的威風膽略,爭相歸附。後來,突厥人大舉侵犯,他率領三千騎兵抵禦,轉戰十多天,將士大多戰死,他便退保沙城。敵兵包圍沙城,隋軍死亡殆盡。突厥人想讓他們投降,說:“投降的人可封為特勤。”李崇知道難免一死,便對他的將士說:“我喪失軍隊,罪該萬死,今天獻出生命以報效國家。等到我死了之後,你們可以投降,也可以逃走。回去見到天子,請轉達我的心意。”說完揮舞兵器衝入敵群,又殺死兩名敵兵,死在戰場上。朝廷追贈他為六州諸軍事、豫州刺史,諡號為壯。

武帝思賢舊恩,征拜大將軍。於京師薨,帝親入,哀動左右。贈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十州諸軍事、原州刺史,諡曰桓。子端嗣。
李敏,字樹生,李崇的兒子。隋文帝因他的父親為國戰死,將他收養在宮中。長大後,他繼承父爵,被封為廣宗公,離家入仕,任左千牛。他姿容俊美,善於騎射、工於歌舞弦管。開皇初年,周宣帝的皇後樂平公主有個女兒叫娥英,正選擇女婿,朝廷命貴族權門的子弟集中在弘聖宮,每天都有數百人。公主選中了李敏,結婚的禮儀和娶皇帝的女兒一樣。後來將參加隋文帝的宴會,樂平公主對李敏說:“我們把天下交給了隋朝天子,我隻有你這一個女婿,應當請求天子封你為柱國,如果授給其他官職,不要謝恩。”進宮見到文帝,文帝親自彈奏琵琶,讓李敏唱歌跳舞。文帝十分高興,問公主“:李敏任什麼官職?”公主答“:還是一個沒有任何官職的白丁。”文帝對李敏說“:現在我授予你儀同。”李敏不答話。文帝又說“:對這個官職不滿意嗎?現在任你為開府。”李敏仍不謝恩。文帝說:“公主對我有很大的功勞,我怎能對他的女婿吝嗇官職,現在命你為柱國。”李敏才拜謝,並高興得跳起舞來。文帝在宴席上頒布詔書,授予他柱國的職務,命他以本官守衛皇宮。

端位開府儀同三司,從平齊,戰沒,贈上大將軍,追封襄陽公,諡曰果。
後來,為了避隋煬帝楊廣的諱,他的封爵由廣宗公改為經城縣公。曆任豳、金、華、岐數州的刺史,他大多不到職,經常留居京城,來往在宮廷中,侍從天子的遊玩和參加宴會,朝廷給他的賞賜超過功臣。大業初年,他轉任宿衛卿。樂平公主即將去世,留下遺言給煬帝,說“:我隻有一個女兒,我不憂慮自己死去,卻很可憐我的女兒。你沐浴的時候也請讓李敏有所沾濕。”煬帝答應了,命李敏食五千戶,任屯衛將軍。楊玄感反叛後,煬帝大興土木,興建城池宮殿,就是李敏的主意。他又轉任將作監。他跟隨煬帝東征高麗,奉命率領新城道的軍隊,又被加封為光祿大夫。大業十年(614),煬帝又征討遼東,派李敏在黎陽負責督運糧食。

端弟吉,儀同三司。
這時,有人說李敏還有一個名字叫洪兒,煬帝懷疑“洪”字應當應驗,曾當麵告訴他,希望他能夠自裁。他因此極為恐懼,多次與金才、善衛等人私下交談。宇文述知道後奏報給煬帝,煬帝將他與李渾一同處死。他的妻子宇文氏不久也被煬帝賜給的藥酒毒死。

吉弟孝軌,開府儀同大將軍、升遷縣伯,後封奇章公。孝軌弟詢。
李遠,是李崇的兒子,李賢的弟弟。字萬歲,從小就有才能度量,他曾經與小孩子們做打仗的遊戲,指揮起來頗有軍隊的陣法。郡守見了很是奇異,讓他們再做一次這種遊戲。其他孩子見是郡守,都嚇得走開,獨有李遠拿著木棒大聲吆喝,又演習了一遍原來的陣法,意氣昂揚,更甚於前次。郡守說:“這個孩子將來必定成為將軍或統率,不是一般的人啊。”

詢,字孝詢,深沉有大略,頗涉書記。仕周,累遷司衛上士。武帝幸雲陽宮,委以留府事。衛王直作亂,焚肅章門,詢於內益火,故賊不得入。武帝善之。累遷英果中大夫,屢以軍功,加位大將軍,賜爵平高郡公。隋文帝為丞相,尉遲迥作亂,遣韋孝寬擊之,以詢為元帥長史,委以心膂。軍至永橋,諸將不一。詢密啟請重臣監護。文帝令高熲監軍。與熲同心,唯詢而已。及迥平,進位上柱國,改封隴西郡公。開皇初,曆位隰州總管,以疾征還京師。卒,帝悼惜者久之,諡曰襄。子元方嗣。
他長大後,廣泛涉獵書籍。魏正光末年,天下動亂,敕勒部的首領胡琮侵犯原州。李遠兄弟幾人率領鄉民準備抗拒敵人,而大家的看法頗不一致。他手按劍柄曉以氣節道義,並說:“有不同意見的,請把他斬首。”大家恐懼,便聽從他的指揮。大家歃血結盟,築壘自守。沒有救兵,城被攻陷,很多人被殺害,惟有李遠兄弟幾人被別人掩護,才免於被殺。他便派李賢化妝改扮,偷偷出城,入朝求援。朝廷極為讚賞他,授予他武騎常侍的職務,不久又轉為別將。爾朱天光西伐,讓他率領精銳部隊作為向導。天光非常欽佩他的才能,命他為長城郡守。後來因接應侯莫陳崇立功,升任為高平郡守。周文帝宇文泰看見他非常喜歡,命他留在自己的軍帳。

詢弟崇,字永隆,英果有籌算,膽力過人。周元年,以父勳,封回樂縣侯。時年尚小,拜爵日,親族相賀,宗獨泣下。賢問之,對曰:“無勳於國,幼少封侯,當報主恩,不得終於孝養,是以悲耳。”賢由此大奇之。起家州主簿,非其好也,辭不就職,求為將兵都督。隨宇文護伐齊,以功最,授儀同三司。曆位少侍伯大夫、少承禦大夫,攝太子宮正。周武平齊,引參謀議,以勳加授開府,封襄陽縣公,尋改封廣宗縣公。
魏孝武帝西遷,封他為安定縣伯。西魏文帝剛開始登基,想長久在位,因李遠的遠字符合他的心意,便命李遠扶著文帝上殿。朝廷晉封他的爵位為公,他跟隨大軍征討竇泰,收複弘農,都立下特殊的功勳。朝廷授予他都督的職銜,命他為原州刺史。宇文泰對他說“:我有了你,就好像身體有了胳膊,你的原州刺史的職務,隻是私事啊。”便命他的哥哥李賢代替他行州刺史的職務。沙苑一戰,他的功勞最大,被晉爵為陽平郡公。不久,又被任命為大丞相府司馬,參與國家和軍隊的重要機密。這時,河東剛剛收複,人心還不安穩。宇文泰認為河東是國家的重要區域,便命他為河東郡守。他在河東獎勵當地淳樸美好的風尚習俗,勸導百姓耕田種桑,肅清奸盜小人,修建防守敵人的堡壘。任職不滿一個月,百姓們都很懷念他。宇文泰寫書信對他慰勞,將他調至朝廷任侍中,又遷任太子少卿。

隋文帝為丞相,加授上開府儀同大將軍、懷州刺史,進爵郡公。尉遲迥反,遣使招之。崇初欲相應,後知叔父穆以並州附文帝,慨然太息曰:“合家富貴數十人,遇國有難,竟不能扶傾繼絕,何麵目處天地間乎!”韋孝寬亦疑之,與俱臥起。其兄詢時為元帥長史,每諷諭之。崇由是亦歸心焉。及迥平,授徐州總管,進位上柱國。
東魏的北豫州刺史高仲密請率全州投降,宇文泰認為高仲密管轄的地方距西魏比較遠,難以接應。將領們也都害怕被派去接應仲密。李遠說“:北豫州遠遠地處在東魏境內,高歡又率兵駐紮在河陽。按常理而論,實在是難以救援。但是,不入虎穴,就得不到虎子。如果派奇兵出其不意,事情或許可以成功。假如出現意外,也是兵家常有的事情。如果觀望猶豫,而不行動,東魏就沒有克服的時候。”宇文泰高興地說“:李萬歲說的話,還算令人滿意。”便命他為行台尚書,作為前鋒向東魏進發。宇文泰率領大軍隨後出動。李遠派軍隊潛入北豫州,將高仲密接應回來。他又跟隨宇文泰在邙山與東魏軍交戰,當時西魏軍失利,李遠單獨率領所部在最後掩護。

開皇三年,除幽州總管。突厥犯塞,崇輒破之。奚、霄、契丹等讋嚇其威略,爭來內附。後突厥大為侵掠,崇率步騎三千拒之。轉戰十餘日,師人多死,遂保於沙城。突厥圍之,死亡略盡。突厥欲降之,謂曰:“降者封為特勤。”崇知不免,令其士卒曰:“吾喪師徒,罪當萬死,今效命以謝國家。看吾死,且可降賊,方便散走。還見至尊,道此意也。”乃挺刃突賊,複殺二人,沒於陣。主州諸軍事、豫州刺史,諡曰壯。子敏嗣。
不久,朝廷授予他都督義州、弘農等二十一郡諸軍事。他善於撫慰駕馭部隊,又有才能和韜略,對於進攻和防守的戰略戰術,無不精通。常常優厚地撫慰境外來的人,讓他們當間諜。所以,敵方的動靜,他都能提前掌握。至於有的人因事情敗露被殺,也不後悔替他出了力。他曾在莎柵打獵,錯把樹叢中的石頭當成了兔子,一箭射去,箭頭射入石中一寸多,一看原來是塊石頭。宇文泰聽說非常驚異,賜給他書信說:“過去李將軍有過此事,你今天又是這樣,真可以說你們李家世代都有這種本領啊。”東魏將領段孝先進向宜陽,以運送糧食為名,實際上窺探西魏的虛實。李遠了解了他的預謀,派兵將敵兵打敗,段孝先逃走。宇文泰將自己乘坐的馬、用的金帶、床帳、衣被等物品都賞賜給他,又加上綢緞二千匹,封他為大將軍。沒過幾天,又命他為尚書左仆射,他堅決推辭不受,宇文泰不同意,他不得已,才拜受這個職務。宇文泰還把自己的第十一個兒子代王宇文達送給李遠當兒子。對他的親近厚待就是這樣。

敏字樹生,文帝以其父死王事,養於宮中。及長,襲爵廣宗公,起家左千牛。美姿容,善騎射,工歌舞弦管。開皇初,周宣帝後樂平公主有女娥英,妙擇婚對,敕貴公子弟集弘聖宮者,日以百數。公主選取敏,禮儀如尚帝女。後將侍宴,公主謂敏曰:“我以天下與至尊,唯一女夫,當為汝求柱國。若授餘官,慎無謝。”及進見上,上親禦琵琶,遣敏歌舞,大悅,謂公主曰:“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謂敏曰:“今授儀同。”敏不答。上曰:“不滿爾意耶?今授開府。”又不謝。上曰:“公主有大功於我,我何得向其女婿惜官,今授卿柱國。”敏乃拜而蹈舞。遂於坐發詔授柱國,以本官宿衛。
這時,宇文泰嫡長子繼承父業的事情還沒有確定,明帝宇文毓年齡最大,已有成年人應有的品德。孝閔帝宇文覺是正出,但年紀尚小。宇文泰便對群臣說:“我想立嫡長子,恐怕大司馬有疑慮。”大司馬即獨孤信,是明帝皇後的父親。眾人沒有答話。李遠說“:立太子的依據應是正出而不是年長,略陽公宇文覺為太子,您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如果獨孤信不滿意,請立即將他殺掉。”說著便拔出劍站了起來。宇文泰也站起來,說:“什麼事值得這樣。”獨孤信又自己陳說一番,李遠才罷休。於是,大家都同意李遠的意見。李遠到宮外,對獨孤信謝罪說“:遇到大事不得不這樣。”獨孤信也感謝李遠說“:今天幸賴你才決定了這件大事。”六官製度實行,朝廷命李遠為小司寇。周孝閔帝即皇帝位,晉封他為柱國大將軍,鎮守弘農。

後避煬帝諱,改封經城縣公。曆豳、金、華、岐數州刺史,多不蒞職,常留京師。往來宮內,侍從遊宴,賞賜超於功臣。大業初,轉衛尉卿。樂平公主將薨,遺言於煬帝“妾唯一女,不自憂死,深憐之。湯沐乞回與敏。”帝從之,竟食五千戶。攝屯衛將軍。楊玄感反後,城闕大興,敏之策也。將作監。從征高麗,領新城道軍,加光祿大夫。十年,帝複征遼東,遣敏黎陽督運。
他的兒子李植,西魏文帝時已任相府司錄,參與朝政。晉公宇文護執掌朝廷大權,李植密謀想除去宇文護。事情泄露,宇文護將李植調出京城任梁州刺史。不久,宇文護廢去孝閔帝,召李遠和李植父子還朝。李遠恐怕會有事變發生,沉吟許久才說:“大丈夫寧為忠鬼,怎麼能作叛臣呢?”便接受征召還朝,到達京城。宇文護考慮到李遠平常功高名重,還想寬宥他,便對他說“:你的兒子有過異謀。你可早一點把他處死。”便把李植交給了他。他平常喜歡李植,李植又善於辯解,說自己當初並沒有這種打算。李遠信以為真,第二天帶著李植去拜謁宇文護。宇文護認為李植已被李遠殺死,便問:“陽平公自己來是什麼用意?”他身邊的人說“:李植也在門外。”宇文護異常惱怒,說:“陽平公不相信我呀!”將他們召入,命李遠坐下,讓孝閔帝與李植在李遠麵前對質。李植無言應對,對孝閔帝說“:我有這種打算,本來是為了安定社稷,保護天子。今天事已至此,何必再說什麼。”李遠聽後,從座位上跳下來,說“:像這樣,真是罪該萬死。”於是,宇文護殺害了李植,並逼迫李遠自殺。

時或言敏一名洪兒,帝疑“洪”字當讖,嚐麵告之,冀其引決。敏由是大懼,數與金才、善衡等屏人私語。宇文述知而奏之,竟與渾同誅。其妻宇文氏尋亦賜鴆而終。
建德元年(572),宇文護被武帝誅殺,追贈李遠原來的官爵,又加封為太保,諡號為忠。隋開皇初年,追贈他為上柱國,改諡號為懷。

賢弟遠。遠字萬歲,幼有器局,嚐與群兒為戰鬥戲,指麾便有軍陣之法。郡守見而異之,召使更戲。群兒散走,遠持杖叱之,複為向陣,意氣雄壯,殆甚於前。郡守曰:“此小兒必為將帥,非常人也。”
李穆,字顯慶,李賢的弟弟。從小聰明敏捷,有度量。西魏文帝入關,他便侍奉左右,深被文帝親近和知遇。他小心謹慎,從不懈怠。侯莫陳悅害死賀拔嶽,周文帝宇文泰從夏州率兵討伐侯莫陳悅,陳悅的同黨史歸占據原州,仍替侯莫陳悅死守。宇文泰命侯莫陳崇進攻他。李穆這時先在原州城中,與兄長李賢、李遠作為內應,抓住史歸。因立功被授予都督。他因參與了迎接魏孝武帝的事情,被封為永平縣子。他又帶領鄉兵,擒獲竇泰,收複弘農,都立有戰功。沙苑大捷,他建議說:“高歡今日已經被打得魂飛膽喪,請趕快追趕,可以將他活捉。”宇文泰沒有采納。根據前後建立的功勞,他被晉爵為公。

及長,涉獵書傳。魏正光末,天下鼎沸,敕勒賊胡琮侵逼原州。遠昆季率勵鄉人,欲圖拒守,而眾情頗有異同。遠乃按劍喻以節義,因曰:“有異議者,請斬之。”眾懼,乃聽命,相與盟歃,深壁自守。無援,城隱,其徒多被害,唯遠兄弟並為人所匿,得免。遠乃使賢晦跡和光,潛身間行,入朝求援。魏朝嘉之,授武騎常侍,俄轉別將。及爾硃天光西伐,配遠精兵為鄉導。天光欽遠才望,除為長城郡守。後以應侯莫陳崇功。遷高平郡守。周文見麵悅之,令居麾下。
邙山之役,宇文泰騎的馬被流矢射中,受驚狂奔,他被摔在地上。敵兵追趕上來,他周圍的人也都走散。李穆跳下馬,用馬鞭抽打宇文泰的脊背,口中大罵說“:你這個不振作的敗兵,你的軍曹在哪裏?一個人在這裏幹什麼?”敵兵見他被輕慢和侮辱,不懷疑他是大官,便放掉他走開。李穆把馬交給宇文泰,和他一起逃跑。這一天如果沒有李穆,宇文泰就會被敵人抓住。過了一會兒,兩個人相對哭泣。從此,宇文泰對他的恩遇更加隆重,曾對左右的人說:“危難中救我的,就是這個人啊!”提拔他為武衛將軍、儀同三司,晉封爵位為安武郡公。前後給他的賞賜,不可勝計。宇文泰感歎他的忠誠,說:“人最寶貴的隻有生命,李穆卻輕視自己的生命救我,爵位玉帛,都不足以報答他。”便特意賜給他鑄在鐵券上的詔書,饒恕他犯十種罪可以不死。朝廷晉封他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邙山失敗的那一次,李穆送給宇文泰的是一匹毛色青白間雜的馬,以後宮中馬廄中凡有這種顏色的馬,宇文泰都贈給他。又賜給他兒子李淳的爵位為安樂郡公,他的一位姐姐為郡君,其他姐妹都為縣君。他的兄弟子侄,以及夠得上穿孝衣守喪的親屬和他的舅父,都給予很優厚的賞賜。

及魏孝武西遷,封安定縣伯。魏文帝嗣位之始,思享遐年,以遠字可嘉,令扶帝升殿。進爵為公,仍領左右。從征竇泰,複弘農,並有殊勳。授都督、原州刺史。周文謂遠曰:“孤有卿,若身之有臂。本州之榮,乃私事爾。”遂令遠兄賢代行州事。沙苑之役,遠功居最,進爵陽平郡公。尋除大丞相府司馬,參軍國機務。時河東初複,人情未安。周文以河東為國之要領,乃授河東郡守。遠敦獎風俗,勸課農桑,肅遏奸非,兼修守之備。曾未期月,百姓懷之。周文降書勞問。征為侍中,遷太子少師。
後來,他跟從宇文泰解除玉壁的包圍,被封為安定國中尉。又曆任同州刺史、太仆卿。跟隨於謹平定江陵,因立功,朝廷封他的一個兒子為長城縣侯。不久,又晉位為大將軍,賜姓拓跋氏。率軍攻打曲沔的蠻族,將他們打敗。不久,朝廷命他為原州刺史,封他的長子李淳為儀同三司,封李賢的兒子為平高郡守,李遠的兒子為平高縣令,並給予鼓吹的儀仗。他因一家叔侄三人都成為鄉裏的牧守,朝廷的恩遇過於隆重,堅辭不受,宇文泰不允許。後來他入京城任雍州刺史,兼小塚宰。周孝閔帝稱帝,又封他的一個兒子為升遷縣伯。他請求將爵位授給兄長李賢的兒子,朝廷同意了。

東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請舉州來附,周文以仲密所據遼遠,難為應接。諸將皆憚此行。遠曰:“北豫遠在賊境,高歡又屯兵河陽,常理而論,實難救援。但不入獸穴,不得獸子,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濟。脫有利鈍,故是兵家之常。如其顧望不行,便無克定之日。”周文喜曰:“李萬歲所言,差強人意。”乃授行台尚書,前驅東出。周文率大軍繼進。遠乃潛師而往,拔仲密以歸。仍從周文戰於芒山,時大軍不利,遠獨整所部為殿。
他兄長李遠的兒子李植因謀害宇文護被誅死,他也坐罪被免官除名。原先他知道李植不忠於皇室,勸李遠除掉他,李遠沒有聽取。李遠臨死前,哭著對他說“:顯慶,我不聽你的話,所以有今天。有什麼辦法呢?”他也因此免受誅殺,他的子弟也被免官。這時,李植的兄弟李基按律當被殺死。他請求用自己的兒子李淳、李怡等人代替李基去死,言詞和道理十分酸楚懇切,聽的人無不被感動,宇文護可憐他,便特意免去李基的死罪。

尋授都督義州弘農等二十一郡諸軍事。遠善撫馭,有幹略,戰守之備,無不精銳。每厚撫境外之人,使為間諜,敵中動靜,必先知之。至有事泄被誅,亦不以為悔。嚐獵於莎柵,見石於叢薄中,以為伏兔,射之,鏃入寸餘,視之乃石。周文聞麵異之,賜書曰:“昔李將軍親有此事,公今複爾,可謂世載其德矣。”東魏將段孝先趣宜陽,以送糧為名,實有窺窬之意。遠密知其計,遣兵襲破之。孝先遁走。周文賜所乘主金帶床帳衣被等,並彩二千匹,拜大將軍。頃之,除尚書左仆射,固辭。周文不許,遠不得已,方拜職。周文又以第十一子代王達令遠子之,其見親待如此。
明帝即位後,封他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又恢複安武郡公的爵位,命他任直州刺史。武成時,他的子弟被免去官爵的全都恢複。他又遷任為大司空。天和二年(567),武帝晉封他為申國公,將舊爵授給他的一個兒子。建德元年(572),遷任太保,不久,出任為原州總管。建德四年,武帝東征,命他攻打軹關以及黃河以北各縣,他都一一打破。後來因武帝有病撤兵,攻占的地方又棄而不守。建德六年,晉封為上柱國,任並州總管。這時,東部的北齊剛被平定,人們的情緒還浮動不安,他安詳撫慰,百姓們都很懷念他。大象元年(579),朝廷給他增加食邑至九千戶,遷任他為大左輔,總管的職務不變。大象二年,朝廷下詔加封他為太傅,仍擔任總管。

時周文嫡嗣未建,明居長,已有成德;孝閔處嫡,年尚幼衝。乃謂群公曰:“孤欲立子以嫡,恐大司馬有疑。”大司馬即獨孤信,明帝敬後父也。眾未有答。遠曰:“立子以嫡不以長,略陽公為嗣,公何疑焉?若以人為嫌,請即斬信。”便起拔劍。周文亦起曰:“何事至此!”信又自陳產,遠乃止。於是群公並從遠議。遠出外,拜謝信曰:“臨大事不得不爾。”信亦謝遠曰:“今日賴公決此大議。”六官建,授小司寇。周孝閔帝踐祚,進位柱國大將軍,複鎮弘農。
隋文帝楊堅任北周的宰相,尉遲迥舉兵反叛,派人來勸李穆響應。李穆關押來使,把尉遲迥策反的書信送給楊堅。他的兒子李士榮認為他掌握著天下精兵,暗中勸他響應。他不聽從,說“:北周朝廷德政衰敗,愚笨的和聰明的都看得很清楚,天意就是這樣,我們怎麼能違背天意呢?”他便派人去拜謁楊堅,並送上天子用的十三環金帶,以表達自己的心意。這時,尉遲迥的兒子尉遲誼任朔州刺史,被抓獲送到京城。尉遲迥命自己委任的行台韓長樂攻陷潞州,俘獲刺史趙威,命當地人郭子勝為刺史。李穆派兵討伐,抓住了郭子勝。楊堅嘉獎他,認為他的功勞如同打破鄴城一樣,立下了第一大功,三次加封官爵,允許他分授給李榮和李才兩個兒子,以及李賢的兒子李孝軌。李榮和李才都任儀同大將軍,李孝軌晉為開府儀同大將軍。另外,又封他的兒子李雄為密國公。他秘密上表勸楊堅稱帝。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即皇帝位,下詔對李穆說:“公舊有大德,且又父子多人同心助我,敬悉您上表的大旨,便於這月十三日膺承天命。”不久,李穆來朝拜,文帝走下座位迎接他。封他為太師,並規定他上朝時不報自己的姓名,封給他真安縣食邑三千戶。他的子孫雖然還在繈褓中,也都封為儀同。一門之中持朝笏的有一百多人,其尊貴興旺當時無與倫比。他上表請求辭政養老,文帝下詔說:“你年事已高,精力衰減,現在命令有司,免去你每天上朝集會。如有重大事務,需要我們共同商議,我另派侍臣,到你的家裏征詢意見。”

遠子植,文帝時已為相府司錄,參掌朝政。及晉公護執權,密欲誅護,頗泄,護乃出植為梁州刺史。尋而廢帝,召遠及植還朝。遠恐有變,沉吟良久,乃曰:“大丈夫寧為忠鬼,安能作叛臣乎!”遂就征,至京師。護以遠功名素重,猶欲全宥之,謂曰:“公兒遂有異謀,可早為之所。”乃以植付遠。遠素愛植,植又有口辯,雲初無此謀。遠信之,詰朝將植謁護。護謂植已死,乃曰:“陽平公何意自來?”左右雲:“植亦在門外。”護大怒曰:“陽平公不信我矣!”召入,命遠同坐,令帝與植相質於遠前。植辭窮,謂帝曰:“本為此謀,欲安社稷,利至尊耳。今日至此,何事雲雲。”遠聞之,自投於床,曰:“若爾,誠合萬死。”於是護乃害植,並逼遠自殺。建德元年,晉公護誅,贈本官,加太保,諡曰忠。隋開皇初,追贈上柱國,改諡曰懷。植及諸弟並加諡。
這時,太史奏請遷都,文帝認為即位不久,很是為難。李穆便上表極力陳說遷都的好處。文帝一直嫌舊都地麵狹小,宮內常鬧鬼怪。蘇威曾勸他遷移,他沒有采納。看到太史的奏疏,他的心思開始動搖。這時看到李穆的表章,說:“天道英明,已有感應。太師為眾人仰望,也持這種意見,可以遷都了。”便聽從了李穆的建議。

植弟基,字仲和,幼有聲譽,美容儀,善談論,涉獵群書,尤工騎射。周文令尚義歸公主。以父勳,封建安縣公。累遷大都督,進爵清河郡公。及魏廢帝即位之後,猜隙彌深。時周文諸子年皆幼衝,章武公導、中山公護複東西作鎮,唯托意諸婿,以為心膂。基與義城公李暉、常山公於翼等俱為武衛將軍,分掌禁旅。魏帝深憚之,故密謀泄。魏恭帝即位,進爵敦煌郡公,尋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拜陽平國世子。六官建,授禦正中夫。
過了一年多,文帝又下詔說:“李穆從今以後,如果有了罪過,隻要不是謀逆造反,雖然應該死一百次,也不追問。”開皇六年(586),李穆去世,時年七十七歲,遺言是以不能陪同文帝到泰山封禪為最大的遺憾。朝廷派黃門侍郎監護他的喪事,追贈他為十州諸軍事、冀州刺史,諡號為明。

周孝閔帝踐阼,出為浙州刺史。尋為兄植,合坐死。以王婿,又為季父穆所請,得免。武成二年,除江州刺史。既被譴謫,常憂憤不得誌。保定元年,卒於位。穆尤所鍾愛,每哭輒悲慟,謂所親曰:“好兒舍我去,門戶豈是欲興!”宣政元年,追贈使持節、上開府儀同大將軍、曹徐譙三州刺史、敦煌郡公,諡曰孝。子威嗣。
梁睿,字恃德,從小深沉機敏,很有操行。他的父親梁禦曾跟隨周文帝宇文泰征戰,屢立功勳,被封為侍中、儀同三司、雍州刺史等職。因為他是功臣的兒子,宇文泰從小就將他養在宮中,命他與自己的兒子們一起遊玩。七歲,繼承父親的封爵,為廣平郡公。以後,曆任儀同三司、本州大中正、開府,改封爵位為五龍郡公,任渭州刺史。周閔帝受西魏禪讓稱帝,封他為禦伯。出任中州刺史,鎮守新安以阻擋北齊。齊軍進犯,他常常把他們打退。閔帝對他大為讚歎,封他為大將軍。因為他父親的功勞,朝廷又給晉爵為蔣國公,征入朝廷任司會。後來,他跟隨齊王宇文憲在洛陽抗拒齊將斛律明月,每次戰鬥都立下戰功,遷任小塚宰。他又曆任敷州刺史、涼州和安州的總管,每到一處,都有突出的政績,因而,被晉封為柱國。

威字安人,又改襲遠爵陽平郡公,加上開府。大象末,地至柱國,封公。
隋文帝楊堅總攬北周的朝政,命梁睿代王謙為益州總管。他行至漢川西部,王謙反叛,領兵攻打始州,使他無法前進。楊堅命他為行軍元帥,率領行軍總管於義、張威、達奚長儒、梁升、石孝義各部步騎兩軍共二十萬人馬討伐王謙。王謙派開府李三王把守通穀,梁睿派張威將通穀打破。大軍進至龍門。王謙的部將趙儼、秦會擁眾十萬,據險設營,綿延三十裏長。梁睿命將士們銜枚疾進,從小路突然殺出,四麵奮勇攻擊,將三十裏防線打得七零八落。周軍一鼓作氣,繼續前進。王謙的部將敬豪率兵把守劍閣,梁岩守衛平林,都因畏懼周軍威勢前來投降。王謙又命高阿那王襄、達奚其心等率重兵進攻利州。聽說梁睿率大軍將至,達奚其心分出一部兵力占據開遠。梁睿派上開府拓跋宗進向劍閣,派大將軍宇文..直指巴西,大將軍趙達所部水軍進入嘉陵江。又派張威、王倫、賀若震、於義、韓相貴、阿那惠等人率兵分道進攻達奚其心,從午時至申時,兩軍鏖戰廝殺,叛軍終被打敗,達奚其心逃奔王謙那裏。梁睿揮師進逼成都,王謙命達奚其心、乙弗虔把守城池,親率五萬精兵,背城結陣,迎戰周軍。梁睿一舉將他打敗。王謙正要逃回城中,達奚其心、乙弗虔獻城投降。王謙領部下三十人騎馬逃走,新都縣縣令王葆將他捉拿。梁睿在街市上將王謙斬首,劍南全被平定。朝廷晉封他為上柱國,總管的職位不變,又賞賜給他絲綢五千段、奴婢一千人、金二千兩、銀三千兩,封給食邑一千戶。

賢弟穆,字顯慶,少明敏有度量。文帝入關,便給事左右,深被親遇。穆亦小心謹肅,未嚐懈怠。及侯莫陳悅害賀拔嶽,周文自夏州赴難,而悅黨史歸據原州,猶為悅守。周文令侯莫陳崇襲之,穆時先在城中,與兄賢、遠應崇,遂禽歸。以功授都督。從迎魏孝武,封永平縣子。又領鄉兵。禽竇泰,複弘農,並有戰功。沙苑之捷,穆言:“歡今日已喪膽矣,請速逐之,則歡可禽也。”周文不聽。論前後功,進爵國公。
這時,梁睿威名震動西部各州,夷獠紛紛歸附,惟有南寧首領爨震倚恃偏遠,不肯投降。梁睿上疏陳奏:“南寧州,是漢代....管轄的地方。近代以來,那裏分別設置興古、雲南、建寧、朱提四郡,人口繁多,財寶豐饒。二河盛產軍馬明珠,益州、寧州有鹽井和珍奇的犀牛角。晉泰始七年(271),因益州地處偏遠,地麵遼闊,又分設了寧州。到南梁時,南寧州刺史徐文盛被從湘東征調到荊州,因中原尚被阻隔,無法顧及遠方的州郡,土人爨瓚便乘機占據一方。國家隻得授予他刺史的職位以便遙控,他的兒子爨震繼承父職,以至於今。而爨震經常不向朝廷行人臣大禮,貢賦也常不繳納。聽說那裏的百姓都苦惱於他的苛政,可望沐浴天子的惠風。借著這次平蜀的軍隊,不需再重派人馬,群獠已經降服,請求再去平定南寧。”楊堅很同意他的意見,然而因天下初定,恐怕人心不安,所以沒有允許。後來派史萬歲率兵討平了南寧,但執行的都是梁睿的策略。

芒山之戰,周文馬中流矢,驚逸墜地。敵人追及,左右皆散。穆下馬,以策擊周文背,因大罵曰:“籠陳軍士,爾曹主何在?爾獨住此!”敵人見其輕侮,不疑是貴人,遂舍而過。穆以馬授周文,遂俱逸。是日微穆,周文已不濟矣。既而與穆相對而泣,自是恩盼更隆。顧左右曰:“成我事者,其此人乎!”擢授武衛將軍、儀同三司,進封安武郡公。前後賞賜,不可勝計。周文歎其忠節,曰:“人所貴唯命,穆遂輕命濟孤,爵位玉帛,未足為報。”乃特賜鐵券,恕以十死。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初,芒山之敗,穆授周文馬,後中廄此色者,悉以賜之。又賜穆嗣子惇安樂郡公,姊一人為郡君,自餘姊妹並為縣君,兄弟子侄及緦麻已上親並舅氏皆沾厚賜。其褒崇如此。
梁睿恩威兼著,邊境的人民對他心悅誠服,聲望越來越高,楊堅心中暗暗地嫉妒他。薛道衡隨軍隊在蜀地,勸他上表請楊堅稱帝,楊堅看到奏章十分高興。楊堅接受禪讓即皇帝位,對梁睿禮遇更加優隆。他又陳奏平定南陳的策略,文帝讚同,頒布詔書說:“過去,公孫、隗囂,都是東漢的仇人,光武帝還與他們和好,承認他們是皇帝。尉佗對於漢高祖,開始也不願意臣服。孫皓給晉文帝寫信,信中不用‘啟’而用‘白’字。有的通款降服,有的被武力消滅。王者應胸懷遠大,允許敗亡之君尊養待時。雖然陳國使者來朝拜,不願臣服,如您的雄才大略,實在需要責罰他們。我還想著暫時緩一緩對他們的誅滅,你應該了解其中的用意。淮海西岸還未平定,一定要興動大軍,如果用水兵襲擊,還需要委屈你去效力。你以身許國,想來是不會推辭的。”梁睿便不再說攻打南陳的事。他當時見突厥日益強大,又陳奏鎮守北部邊境的方略十餘條。文帝深為讚歎,並殷勤答複。

從解玉壁圍,拜安定國中尉。曆同州刺史、太仆卿。從於謹平江陵,以功別封一子長城縣侯。尋進位大將軍,賜姓拓拔氏。又擊曲沔蠻破之。俄除原州刺史,拜世子惇為儀同三司,以賢子為平高郡守,遠子為平高縣令,並加鼓吹。穆自以叔侄一家三人皆牧宰鄉裏,恩遇過隆,固辭不拜。周文不許。後人為雍州刺史,兼小塚宰。周孝閔帝踐阼,又封一子為升遷縣伯。穆請回授賢子孝軌,許之。
他認為自己是北周的舊臣,長久鎮守要害的地方,心內很不安穩,屢次請求入朝任職,於是被征還至京城。文帝接見他時,很替他高興,命他進殿,兩人握手笑談,極為高興。他出宮後對親近的人說:“功成身退,今天正是時候啊。”便稱病在家,閉門自守,不與當時權貴交往。文帝賜給他板輿上殿。梁睿平定王謙以後,自認為名聲太大,恐怕被人們忌恨,便大肆接受賄賂以自損汙,因此,他登記的立功將士的簿冊多有不實之處。到朝廷喊冤叫屈的前後有一百來人。文帝命有司調查這些事,主使的人大多獲罪,梁睿畏懼,上表陳述並謝罪,請求把自己投入大理監獄。文帝寬慰並送他回家。

及兄子植謀害宇文護被誅,穆亦坐除名。先是穆知植非保家主,每勸遠除之,遠不能用。及遠臨刑,泣謂穆曰:“顯慶,吾不用汝言以至此,將奈何!”穆以此獲免,及其子弟亦免官。時植弟基當從坐戮,穆求以子惇、怡等代死,辭理酸切,聞者莫不動容。護矜之,遂特免基死。
開皇十五年(595),他跟隨文帝到洛陽,去世,諡號為襄。

明帝即位,拜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複爵安武郡公,拜直州刺史。武成中,子弟免官爵者悉複之。累遷大司空。天和二年,進封申國公,舊爵回授一子。建德元年,遷太保,尋出為原州總管。四年,武帝東征,令穆別攻軹關及河北諸縣,並破之。後以帝疾班師,棄而不守。六年,進位上柱國,除並州總管。時東夏初平,人情尚擾,穆靖以鎮守,百姓懷之。大象元年,加邑至九千戶,遷大左輔,總管如舊。二年,詔加太傅,仍總管。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北史》

《北史》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