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作者:李延壽年代:唐朝1556   

《北史》列傳 列傳·卷六十八

賀訥姚黃眉杜超賀迷閭毗馮熙李惠高肇胡國珍從曾孫長粲楊騰乙弗繪趙猛胡長仁隋文帝外家呂氏
馮熙字晉國,長樂信都人,文明太後的兄長。祖父馮弘,位至北燕王。太武平定遼海,馮熙的父親馮郎遷到內地,官至秦州、雍州二州刺史,爵遼西郡公,因罪被殺。文明太後臨朝執政,追贈假黃鉞,享祭太宰,贈爵燕宣王,在長安建立廟宇。

夫左賢右戚,尚德尊功,有國者所以禦天下也。殷肇王基,不藉莘氏為佐;周成王業,未聞姒姓為輔。然曆觀累代外戚之家,乘母後之權以取高位厚秩者,多矣!而鮮能有克終之美,必罹顛覆之患,何哉?皆由乎居上不以至公任物,在下徒用私寵要榮。繭犢引大車,升質任厚棟,無德而尊,不知紀極,忽於滿盈之戒,罔念高危之咎。故鬼瞰其室,憂必及之,所以殺身傾族相繼於西京也。夫誠著艱難,功宣社稷,不以謙衝自牧,未免顛蹶之禍;而況道不足以濟時,仁不足以利物,自矜於己,以富貴驕人者乎!
馮熙生在長安,由姚氏魏母養育。因為叔父樂陵公馮邈在戰爭中歸附蠕蠕,魏母就攜帶馮熙逃避到氐、羌兩部落中撫養,十二歲時,馮熙就喜歡騎馬射箭,勇敢有才幹,氐、羌兩部落的人都歸附他。魏母討厭馮熙這樣,就帶他回長安,開始到博士那裏學習求問。跟著老師學習《孝經》、《論語》,喜好陰陽和兵法之事。長大後,遊曆華陰和河東二郡之間。生性愛好廣泛,不拘泥小的禮節,不論官員百姓,來就結交。

魏道武初,賀訥有部眾之業,翼成皇祚,其餘或以勞勤,或緣恩澤。齊氏後妃之族,多自保全。胡長仁以譖訴貽禍,斛律光以地勢被戮,俱非女謁盛衰之所致也。婁昭自以佐命之功,崇其名器,且霸業權輿,時方同德,陵暴之釁,因茲而起。其靖德、昭訓二門,並良家遺孽,守死無暇,固不足涉言。又子非繼世,權難妄假。昭信非惟素門履道,訖構廢辱,威望之地,自致無由。有周禦曆,後門初無與政,既而末跡竊權,竟移鼎璽,斯乃西漢覆車之轍,魏文所以深誡。隋文潛躍之初,獻後便相推轂;煬帝大橫方兆,蕭妃密勿經綸。是以恩禮綢繆,始終不易。然外內親戚,莫預朝權,昆弟在位,亦無殊寵。至於居擅玉堂,家稱金穴,暉光戚裏,熏灼四方,將三司以比儀,命五侯而同拜者,終始一代,寂無聞焉。考之前王,可謂矯其弊矣。故雖時經擾攘,無有陷於不義,市朝遷貿,而皆得以保全。比夫憑藉寵私,階緣恩澤,乘其非據,旋就顛隕者,豈可同日而言哉!此所謂愛之以禮者也。
馮熙的姑姑先進入宮廷,任太武左昭儀。妹妹是文成皇帝之後,就是文明太後。她們派人外出訪求,知道了馮熙在哪裏,就征召入京,授冠軍將軍之職,賜爵肥如侯,娶景穆皇帝之女博陵長公主,任駙馬都尉。出京任定州刺史,晉封爵位為昌黎王。獻文皇帝即位,馮熙為太傅,多次任內都大官。孝文皇帝即位,文明太後臨朝執政,孝文皇帝順應太後的旨意,任馮熙為侍中、太師、中書監,兼領秘書事。馮熙因頻繁地任太師、太傅之職,又因中宮所得的寵幸,令眾人感到驚駭,自己心中不安,請求改任外職。文明太後也認為這樣做較好,就任命為都督、洛州刺史,侍中、太師之職仍如原來。

案外戚,《魏書》有賀訥、劉羅辰、姚黃眉、杜超、賀迷、閭毗、馮熙、李峻、李惠、高肇、於勁、胡國珍、李延實,《齊書》有趙猛、婁睿、爾硃文暢、鄭仲禮、李祖升、元蠻、胡長仁,《周書》不立此篇,《隋書》有獨孤羅、蕭巋。今以劉羅辰、李峻、於勁、李延實、婁睿、爾硃文暢、鄭仲禮、李祖升、元蠻、獨孤羅、蕭巋各附其家傳,其餘並入此篇。又檢楊騰、乙弗繪附之魏末,以備《外戚傳》。
洛陽雖然經曆了戰亂,而原有的《三字石經》依然還在,到馮熙和常伯夫相繼任洛州刺史時,毀壞用於不同的地方,《三字石經》毀壞得很厲害。馮熙治理政事不能仁德寬厚,而是相信佛理。自己拿出家中的錢財,在各州鎮建立佛塔和僧徒居住之所,共計七十二處。抄寫二十六部佛經,請來有名德的僧人,每天給他講說,精誠辛勤,不知疲倦,所費的資財也是無法計算。修造的佛塔佛寺大都在高山秀阜之上,傷害了百姓和耕牛。有的僧人勸阻馮熙,馮熙說:“建成之後,人們看見的隻是佛塔佛寺,怎麼知道傷害了百姓和耕牛呢!”其中北芒寺的碑文,是中書侍郎賈元壽撰寫的。孝文皇帝多次登上北芒寺,親自閱讀碑文,稱讚是好文章。馮熙任洛州刺史,順便取人家的子女做奴婢,有容貌姿色的女子,就納為小妾,生有幾十個子女,人稱其貪婪縱欲。

賀訥,代人,魏道武皇帝之舅,獻明後之兄也。其先世為君長。祖紇,尚平文女。父野幹,尚昭成女遼西公主。昭成崩,諸部乖亂,獻明後與道武及衛、秦二王依訥。會苻堅使劉庫仁分攝國事,道武還居獨孤。訥總攝東部為大人,遷居大寧,行其恩信,眾多歸之,侔於庫仁。苻堅假訥鷹揚將軍。後劉顯謀逆,道武輕騎歸訥,訥驚拜曰:“官家複國,當念老臣。”帝笑答曰“誠如舅言,要不亡也。”訥中弟染幹粗暴,忌帝,常圖為逆。每為皇姑遼西公主擁護,故染幹不得肆共禍心。諸部大人請訥兄弟,求舉道武為主,染幹不從。遂與諸大人勸進,道武登代王位於牛川。及帝討吐突鄰部,訥兄弟遂懷異圖,率諸部救之。帝擊之,大潰,訥西遁。衛辰遣子直力鞮征訥,告急請降。道武簡精騎二十萬救之,遂徙訥部落及諸弟,處之東界。訥又通於慕容垂,垂以訥為歸善王。染幹謀殺訥而代立,訥遂與染幹相攻。垂遣子麟討之,敗染幹於牛都,破訥於赤城。道武遣師救訥,麟乃引退。訥從道武平中原,拜安遠將軍。其後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不聽遷徙。其君長大人,皆同編戶。訥以元舅,甚見尊重,然無統領,以壽終於家。
後來,授職內都大官,太師之職依舊。馮熙侍奉魏母孝順恭謹,像侍奉親生母親一樣。魏母死,馮熙披頭散發,光著腳,三天滴水不沾。詔令馮熙不用穿孝服,馮熙上表請求按趙氏孤兒之例,孝文皇帝因馮熙之情難以強求,聽任他服重喪,至期而止。後來因慣例降低爵位,改封京兆郡公。

訥弟盧,亦從平中原,以功賜爵遼西公。帝遣盧會衛王儀伐鄴,而盧自以帝之季舅,不肯受儀節度。帝遣使切責之,盧遂忿恨,與儀司馬丁建構成其嫌,彌加猜忌。會道武敕儀去鄴,盧亦引歸。道武以盧為廣川太守。盧性雄豪,恥居冀州刺史王輔下,襲殺輔,奔慕容德。德以為並州刺史、廣寧王。廣固敗,盧亦沒。
孝文皇帝娶馮熙之女為皇後,說:“《白武通》雲:帝王不用為臣子的,有三種情況。妻之父母,就是所說的一種情況。這說的是供奉承繼宗廟,不想強迫個人之情。然而,我們載入《春秋》,卻沒有臣子能夠從以往的文冊中加以證實。既已允許整個體例中的一種,因而開啟至尊的敬仰。等到皇後匹配皇帝,後宮之政既已設置,沒有報知有司,陳述這種儀式。可詔令太師停止稱臣,而順從禮儀。”又刻寫書中禮儀交付宮外。孝文皇帝前後娶馮熙的三個女兒,兩個立為皇後,一個為左昭儀。因此,馮姓的寵貴更加豐隆,賞賜的財物累計起來有很多萬。孝文皇帝每每詔令馮熙上書不稱臣,入朝不參拜,馮熙上書仍如原來。

訥從父弟悅。初,道武居賀蘭部下,人情未甚附,唯悅舉部隨從。又密為帝祈禱天神,請成大業,出於誠至。帝嘉之,甚見寵待。後平中原,以功賜爵钜鹿侯,進爵北新,卒。
馮熙後來患有疾病,臥床長達四年,詔令派人監候問視,使者不絕於途,皇帝車駕也多次臨幸。準備遷往洛陽時,孝文皇帝與馮熙告別,見馮熙病得很厲害,痛哭流涕,秘密命令宕昌公王遇說:“太師萬一病故,即可監護喪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馮熙死於代。孝文帝在淮南,留台上表奏知,回到徐州,就舉行喪禮,為馮熙服孝。詔令有司預先舉辦喪事禮儀,並打開魏京的墳墓,令和公主的靈樞,一同送往伊洛。凡是營造運送所需財物,都是由國家置辦。又敕令代地供給糸采帛,前後計有六千匹,供喪事用。皇後到代都去哭靈,太子元恂也到代都哭祭。將要安葬時,追贈假黃鉞、侍中,都督十州諸軍事、大司馬、太尉、冀州刺史,加贈黃屋、左纛,備九錫、前後部羽葆鼓吹,都按晉太宰、安平獻王的先例。有司奏請諡號,詔令說:“可以威風強盛恢宏遠大稱為武,就把武奉送給公作諡號。”靈柩到了洛陽七裏澗,孝文帝服喪前往迎接靈柩,攔住靈柩,悲慟而祭拜。安葬那天,孝文帝送葬到安葬之處,親自撰寫墓誌銘。

子泥襲爵,後降為肥如侯。道武崩,京師草草,泥出,舉烽於安陽城北,賀蘭部人皆往赴之。明元即位,乃罷。詔泥與元渾等八人拾遺左右。與北新侯安同持節行並、定二州,劾奏並州刺史元六頭等,皆伏罪,州郡肅然。後從太武征赫連昌,以功進爵為琅邪公,軍國大議,每參豫焉。又征蠕蠕,為別道將,坐逐賊不進,詐增虜,當斬。贖為庶人。久之,拜光祿勳,為外都大官,複本爵。卒官,子醜建襲。
高肇字首文,文昭皇太後的兄長。自稱祖先渤海..人。五世祖高顧,晉永嘉中,躲避戰亂進入高麗。父親高..,字法..。北魏孝文帝初年,和弟弟乘信及其同鄉韓內、冀福等人進入北魏,任厲威將軍,封爵河間子。乘信任明威將軍。孝文帝都用對待客人的禮節對待他們,於是就娶高..的女兒,這就是文昭皇後,生宣武帝元恪。高..死。景明初年,宣武帝追思舅氏,征召高肇兄弟等人。錄尚書事、北海王元詳等人上奏稱,高..應追贈左光祿大夫,賜爵渤海公,諡號曰敬。其妻蓋氏,應追封為清河郡君。詔令準許。又詔令高..的長孫高孟襲封渤海公爵位,封高肇為平原郡公,高肇的弟弟高顯為澄城郡公。三人同一天接受封贈。開始的時候,宣武帝沒有和舅家人相互通氣,就賜給他們衣服巾幘,在華林都亭接見高肇、高顯兄弟。兄弟二人都非常驚慌恐懼,舉動有失禮儀。幾天之間,就富貴顯赫起來。這一年,鹹陽王元禧被誅殺,其所擁有的財物珍寶、奴婢、田宅等大都歸入高氏。不久,高肇任尚書右仆射、冀州大中正,娶宣武帝的姑姑高平公主,升任尚書令。

姚黃眉,姚興之子,明元昭哀皇後之弟也。姚泓滅,黃眉間來歸魏。明元厚禮待之,賜爵隴西公。尚陽翟公主,拜附馬都尉,隸戶二百。太武即位,遷內都大官,後拜太常卿,卒。贈雍州刺史、隴西王,諡曰獻,陪葬金陵。黃眉寬和溫厚,希言得失,太武悼惜之,故贈禮有加。
高肇生在異國土地,當時的輿論都輕視他,等他官居要職,留心朝中各種政務,孜孜不倦,世人才都稱他有才幹。宣武帝初年,六輔獨攬政權,後來因鹹陽王元禧無緣無故地造反作亂,因此把政權交給高肇。高肇既然沒有親族,就大結黨羽,依附高肇的人,很快就被越級提升,違背他的人就用大罪陷害。因為北海王元詳官位在他上麵,就羅織罪名將其殺害。又勸說宣武帝防備諸王,宣武帝幾乎等同於被囚禁。當時,順皇後突然死亡,世人的議論說是高肇幹的。皇子元昌死,都說是王顯醫療失誤,是秉承高肇的旨意。京兆王元愉出外任冀州刺史,畏懼高肇恣意擅權,以至於圖謀不軌。高肇又上讒言殺害彭城王元勰。因此,朝廷內外都對高肇側目而視,都畏懼和憎恨他。高肇因此而獨攬大權,生殺予奪全由自己。又曾經和清河王元懌,在雲龍門外堂下突然間爭執起來,鬧得亂哄哄的。太尉、高陽王元雍調和勸止了他們。高後既被立為皇後,高肇更加受到寵信。高肇既已主持朝政,每一件事都由自己裁決,本來就沒有什麼學問見識,動不動就違背禮儀法度。喜歡改前朝原有的製度,削減封贈的俸祿,壓抑罷免有功之人,因此而怨聲載道。

杜超,字祖仁,魏郡鄴人,密皇後之兄也。少有節操。泰常中,為相州別駕。始光中,太武思念舅氏,以超為陽平公,尚南安長公主,拜附馬都尉,位大鴻臚卿,車駕幸其第,賞賜巨萬。神三年,以超行征南大將軍、太宰,進爵為王,鎮鄴。追加超父豹鎮東大將軍、陽平景王,母曰钜鹿惠君。真君五年,超為帳下所害,太武臨其喪,哀慟者久之。諡曰威王。長子道生賜爵城陽侯,後為秦州刺史,進爵河東公。道生弟鳳凰襲爵,加侍中、特進。太武追思超不已,欲以鳳凰為定州刺史。鳳凰不願違離闕庭,乃止。鳳凰弟道俊賜爵發幹侯,鎮枋頭,除兗州刺史。
宣武帝延昌初年,改任司徒。高肇雖然身居三公,還因為沒能居於要職而不滿意,眾人都嗤笑他。父兄受到封贈雖然很久,竟然不予改葬。延昌三年(514),才詔令還葬,高肇自己不親臨前往,隻是派遣哥哥的兒子高猛改換服裝到代都,遷葬於家鄉。當時的人認為高肇沒有見識,哂笑他而不加責備。大舉征討蜀時,任命高肇為大將軍、都督諸軍,諸軍由高肇指揮。高肇和都督甄琛等二十多人,都一起在東堂向宣武帝辭行,親自陳說經營謀略。這一天,高肇乘坐的駿馬,停在神獸門外,無緣無故地受驚臥倒,翻滾到水渠中,馬鞍散了架,眾人都感到奇怪。高肇出宮後,對此亦感厭惡。

超既薨,複授超從弟遺侍中、安南將軍、開府、相州刺史,入為內都大官,進爵廣平王。遺性忠厚,頻曆州郡,所在著稱。薨,贈太傅,諡曰宣王。
延昌四年(515),宣武帝駕崩,大赦天下,解散遠征軍。北魏孝明帝元詡致書高肇和征南將軍元遙等人,稱宣武駕崩而報告凶信。高肇遇此變故,不僅仰望思慕,也擔心身遭禍患,每天從早到晚悲痛哭泣,以至於身體羸弱憔悴。快到洛陽時,停宿鏶澗驛亭,家裏的人夜裏去迎接看視,高肇對家人都不看一眼,一直到宮門樓下,身著喪服,大聲痛哭,登上太極殿,哀痛至極。太尉高陽王元雍先居於西柏堂,獨攬各種事務,和領軍於忠密謀,想除掉高肇。偷偷地在舍人省下埋伏精壯武士直寢邢豹、伊盆生等十多人,高肇在宣武帝的棺材前哭祭過後,高陽王在文武百官麵前將高肇的領進西廊,清河王元懌、任城王元澄和諸王等都看著高肇竊竊私語。高肇進入舍人省,埋伏的壯士就又掐又拉把高肇殺死,傳下詔書,宣布高肇的罪惡,說高肇是自盡。高肇的親信餘黨都不加追究,削除高肇的官職爵位,用士的禮儀安葬。到了黃昏,才從廁所門將高肇的屍體運出送回家中。當初,高肇西征,行至函穀關,車軸從中折斷,跟隨的人都認為高肇不能平安而回。靈太後臨朝執政,特意命令追贈高肇為營州刺史。永熙二年(533),孝武帝追贈高肇使持節、侍中、中外諸軍事、太師、大丞相、太尉公、錄尚書事、冀州刺史。

長子元寶,位司空。元寶弟胤寶,司隸校尉。元寶又進爵京兆王。及歸而父遺喪。明當入謝,元寶欲以表聞。文成未知遺薨,怪其遲,召之。元寶將入,時人止之曰:“宜以家憂自辭。”元寶欲見其寵,不從,遂冒哀而入。未幾,以謀反伏誅,親從皆斬,唯元寶子世衝逃免。時朝議欲追削超爵位,中書令高允上表理之。後兗州故吏汲宗等,以道俊遺惠在人,前從坐爵受誅,委骸土壤,求得收葬。書奏,詔義而聽之。贈散騎常侍、安南將軍、南康公,諡曰昭。世衝襲遺公爵。
胡國珍字世玉,安定臨涇人。祖父胡略,任姚興渤海公姚逵平北府谘議參軍。父胡深,任赫連屈丐給事黃門侍郎。太武帝攻克統萬城,胡深因對投降條款的簽訂有功,賜爵武始侯。後來任河州刺史。

賀迷,代人,太武敬哀皇後之從父也。皇後生景穆。初,後少孤,父兄近親唯迷,故蒙賜爵長鄉子。卒,贈光祿大夫、五原公。
胡國珍自幼好學,喜好清淡儉樸。太和十五年(491),胡國珍襲封父爵,依例降為伯。其女入選宮廷,生明帝,即是靈太後。孝明帝繼位,任命胡國珍為光祿大夫。靈太後臨朝執政,加授胡國珍為侍中,封爵安定郡公。追贈胡國珍妻皇甫氏為京兆郡君,設置十戶人家看守墓塚。尚書令、任城王元澄奏稱,安定公應出入宮禁,參與商議大政。詔令胡國珍入宮參與裁決各種事務。不久,胡國珍晉位中書監,儀同三司,侍中之職依舊。每年贈給絹八百疋,妻子梁氏四百匹,男女姊妹所得賞賜各有不同。胡國珍和太師高陽王元雍、太傅清河王元懌、太保廣平王元懷入居門下,同理各種政務。詔令依照漢朝車千秋、晉朝安平王的先例,賜給胡國珍人力車一輛,自宮門到宣光殿,可以進出,並且備有幾案和手杖。後來,和侍中崔光一同向明帝傳授經籍,在宮中侍奉當值。胡國珍上表陳述刑法政務所應做的,詔令全部施行。

閭毗,代人,蠕蠕主大檀之親屬,太武時自其國來降。毗即恭皇後之兄也。後生文成。文成太安二年,以毗為平北將軍,賜爵河東公。弟紇為寧北將軍,賜爵零陵公。其年,並加侍中,進爵為王。毗,征東將軍,評尚書事;紇,征西將軍、中都大官。自餘子弟賜爵為王者二人,公五人,侯六人,子三人,同時受拜,所以隆崇舅氏。和平二年,追諡後祖父延襄康公,父辰定襄懿王。毗薨,贈太尉,追贈毗妻河東王妃。子惠襲。紇薨,贈司空。子豆,後賜名莊。太和中,初立三長,以莊為定戶籍大使,甚有時譽。十六年,例降爵。後為七兵尚書,卒。
熙平初年,加授胡國珍使持節、都督、雍州刺史,驃騎大將軍開府。靈太後因胡國珍年紀老邁,不想讓他在外任職,並且想在某一方麵顯示出榮耀,竟然不去赴任。升任司徒公,侍中之職依舊。到胡國珍的宅第授職,靈太後、明帝率領文武百官駕幸其宅第,大擺宴席,極盡歡樂。又追贈京兆郡君為秦太上君。太上君景明三年(502)死於洛陽,至此已十六年了。太後認為太上君的墳墓低下狹窄,再增高擴大,為之起造墳塋門樓碑表。侍中崔光等人奏道:“按:漢高祖的母親開始諡號為昭靈夫人,後來改諡號為昭靈後;薄太後的母親諡號曰靈文夫人。都設置守護陵園區三百家,長丞守衛。如今秦太上君沒有尊加諡號,陵墓孤單而立,即使是秦太上君這個名號,也應加上一個永久性的稱號,並設置打掃衛護陵園的人,以安慰情感。請求上尊諡號曰孝穆,姑且設置守護陵區三十家,立一長丞恭奉守衛。”靈太後準許崔光等人所奏,封胡國珍的繼室梁氏為趙平郡君,元義的妻子任為女侍中,封新平郡君,又改封馮翊君。胡國珍之子胡祥的妻子長安縣公主,即是清河王元懌的女兒。

紇弟染,位外都大官、冀州刺史、江夏公,卒。
胡國珍雖然年紀老邁,卻很是敬信佛法,經常潔身齋戒,自做禮拜。以至於侍候他進出的隨從,尚且能夠騎馬而行。神龜元年(518)四月七日,步行跟從自己建造的佛像,從宅第出發至閶闔門,行了四五裏。八日,又站立觀看佛像,到天晚時才肯坐下。勞累煩熱過度,因而就臥病在床。靈太後親自侍奉藥湯膳食,十二日病死,卒年八十。給予東園葬具溫明秘器,五時朝服各一具,衣服一套,贈給布帛五千匹,錢一百萬,蠟一千斤。大鴻臚持節監督察看喪事。太後回宮,在九龍殿穿著喪服,於是就在九龍殿睡臥。明帝身穿小功服喪服,在太極東堂舉行祭吊。又詔令自胡國珍死時起至七七,每天都設置一千名僧人的齋飯,每一次齋飯後令七人出家;百日大祭準備一萬人的齋飯,十四歲的男童出家為僧。在這之前,巫師說將有災凶,勸說讓行驅邪之法,胡國珍拒絕而不聽從,說吉凶是命中注定,惟有完善德行來禳除。臨死的時候,和太後訣別,說“:你們母子要好好地治理天下。”再三囑咐,又說到兒子胡祥“:我隻有一個兒子,我死後不要這樣用威勢來壓抑他。”靈太後因胡祥好嬉戲,經常加以恐嚇訓斥,胡國珍所以才這樣說。

先是,文成以乳母常氏有保護功,既即位,尊為保太後,後尊為皇太後。興安二年,太後前兄英,字世華,自肥如令超為散騎常侍、鎮軍大將軍,賜爵遼西公;弟喜,鎮軍大將軍、祠曹尚書、帶方公;三妹皆封縣君;妹夫王暏為平州刺史,遼東公。追贈英祖父苻堅扶風太守亥為鎮西將軍、遼西蘭公;勃海太守澄為侍中、征東大將軍、太宰、遼西獻王;英母許氏博陵郡君。遣兼太常盧度世持節改葬獻王於遼西,樹碑立廟,置守塚百家。太安初,英為侍中、征東大將軍、太宰,進爵為王;喜左光祿大夫,改封燕郡;從兄泰為安東將軍、朝鮮侯;子伯夫,散騎常侍、選部尚書;次子員,金部尚書;喜子振,太子庶子。三年,英領太師,評尚書事,內都大官、伏寶泰等州刺史。五年,詔以太後母宋氏為遼西王太妃。和平元年,喜為洛州刺史。
開始的時候,胡國珍想跟著祖父和父親,往西安葬在故鄉。後來,因為前代諸多姓胡的大都在洛陽安葬,就有了死在洛陽的想法。崔光曾當著太後的麵問胡國珍“:國公萬年之後,是在洛陽安葬,還是歸葬長安?”胡國珍說“:應當陪葬天子的陵墓。”等到病危時候,太後請問後事,竟然說還葬安定。說話已經昏迷。太後問清河王元懌和崔光等人,商議葬於安定還是葬於洛陽。元懌等人都認為後來的話是病中亂語,請求按照胡國珍先前說的做。太後還記得崔光昔日和胡國珍說的話,就在洛陽建造墳墓。太後雖然表麵聽從眾人的建議,而心中深思父親臨終時說的話,說:“我的父親思念遠方的雙親,我也思念父母。”追贈假黃鉞、使持節、侍中、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兼領太尉公、司州牧,號為太上秦公,加九錫,以特殊的禮儀安葬,給予九旒鑾輅,武賁儀仗一百人,前後部羽葆鼓吹,鍂車京車;諡號文宣公。賜予財物三千段,穀物一千五百石。又詔令追贈胡國珍的祖父、父親、兄長下及侄子,都有封爵職位。持節到安定監督察看喪事。靈太後迎接太上君的靈柩回到宅第,和胡國珍一同安葬,贈與衣被和胡國珍相同。等到胡國珍神位送入廟宇,詔領太常按諸侯的禮節奏樂獻舞。

初,英事宋不能謹,而暏奉宋甚至,就食於和龍。無車牛,宋疲不進,者負宋於笈。至是,宋於英等薄,不如暏之篤。謂太後曰:“何不王暏而黜英?”太後曰:“英為長兄,門戶主也,家內小小不順,何足追計。暏雖盡力,故是他姓,奈何在英上。本州郡公,亦足報耳。”天安中,英為平州刺史,為幽州刺史,伯夫進爵範陽公。英濁貨,徙敦煌。諸常自興公及至是,皆以親疏受爵賜田宅,時為隆盛。後伯夫為洛州刺史,以髒汙欺妄,征斬於京師。承明元年,徽英複官。薨,諡遼西平王。始英之征也,夢日墜其所居黃山下水中,村人以車牛挽致不能出,英獨抱載而歸。聞者異之。
當初,胡國珍沒有兒子,收養兄長胡真的兒子僧洗作為後代。後來娶趙平君,生下兒子胡祥,字元吉,承襲封爵。按照先例,世襲依例削減封地,惟獨胡祥封地不減。趙平君死,給與東園葬用秘器,明帝服小功服喪服,在東堂舉行祭吊,靈太後服齊衰喪服,至期滿為止。趙平君安葬在太上君的墓左邊,不能與胡國珍合葬。胡祥曆任殿中尚書、侍中,改封為平涼郡公。死後追贈開府儀同三司、雍州刺史,諡號孝景。

後員與伯夫子禽可共為飛書,誣謗朝政。事發,有司執憲,刑及五族。孝文以明太後故,罪止一門。年老,赦免歸家,恕其孫一人扶養之,經奴婢田宅。其家僮入者百人,金錦布帛數萬計,賜尚書已下宿衛已上。其女婿及親從在朝,皆免官歸本鄉。十一年,孝文、文明太後以文昭太後故,悉出其家前後沒入婦女,以喜子振試守正平郡,卒。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北史》

《北史》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