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作者:李延壽年代:唐朝1289   

《北史》列傳 列傳·卷二十

崔鑒兄孫伯謙崔辯孫士謙士謙子彭士謙弟說說子弘度
崔鑒,字神具,博陵安平人。六世祖崔讚,為魏尚書仆射。五世祖崔洪,為晉吏部尚書。曾祖父崔懿,字世茂,在燕為官,官至秘書監。祖父崔遭,字景遇,官至巨鹿令。父親崔綽,幼年喪父,學業和德行都很傑出,馳名於當世。他和範陽人盧玄、渤海人高允、趙郡人李靈等一起被朝廷征召,不久因為母親需要養老而堅持辭職。後來他任郡功曹,不久去世。

崔挺子孝芬孫宣猷曾孫仲方仲方從叔昂挺從子季舒挺族孫暹
崔鑒很有文才和學識,從中書博士轉任為侍郎,賜爵為桐廬縣子。又出任為東徐州刺史。崔鑒為了安撫新歸附的百姓,有些年老的,崔鑒上表請求封他們為非正式的守、令,皇帝下詔批準。他又下令將州裏的銅製品冶煉為農具,使軍民都得到了好處。他去世後,追贈為青州刺史、安平侯,諡號“康”。

崔鑒,字神具,博陵安平人也。六世祖讚,魏尚書仆射。五世祖洪,晉吏部尚書。曾祖懿,字世茂,仕燕,位秘書監。祖遭,字景遇,位钜鹿令。父綽,少孤,學行修明,有名於世。與範陽盧玄、勃海高允、趙郡李靈等俱被征,尋以母老固辭。後為郡功曹,卒。鑒頗有文學,自中書博士轉侍郎,賜爵桐廬縣子。出為東徐州刺史。鑒欲安新附,人有年老者,表求假以守令,詔從之。又於州內銅冶為農具,兵人獲利。卒,贈青州刺史、安平侯,諡曰康。子合,字貴和,少有時譽,襲爵桐廬子,位終常山太守。
崔伯謙,字士遜,貧困在家侍養母親。齊神武帝任命他為相府兼功曹,稱讚他道“:崔伯謙清廉正直,為公盡責,真是個好助手。”他又轉任為七兵、殿中、左戶三曹郎中。他的弟弟崔仲讓為北豫州司馬,和高慎一起反叛。他因此被牽連而免官。後來他曆任瀛州別駕、京畿司馬。文襄帝將要去晉陽,慰勞他道:“卿幫助治理的瀛州已呈現一片太平景象。今後軍府的繁雜事務,都要靠您處理了。”臨別時,又在馬上握住他的手道:“握住您的手,要與您共同生活到老,卿應該深刻體會我的用意。”他同族的弟弟崔暹當時很得寵,崔伯謙和他既是同事又是同宗,但若沒有喜事和喪事從不去拜訪他,一直以高雅自居。

合弟秉,少有誌氣,陽平王順之為定州,秉為衛軍府錄事,帶毋極令。時甄琛為長史,曾因公事,言競之間,以拳擊琛墜床。琛以本縣長,笑而不論。其豪率若此。彭城王勰行壽春,秉從行,招致壯俠,以為部下。勰目之,謂左右曰:“吾當寄膽氣於此人。”累遷廣平內史,大納財貨,為清論所鄙。後為燕州刺史,為杜洛周攻圍,堅守曆年。朝廷遣都督元譚赴救,譚敗,秉奔定州,坐免官。太昌中,除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頻以老病求解,永熙三年,去職。薨,贈尚書令、司徒公,諡曰靖穆。
天保初年,崔伯謙出任濟北太守,用恩德和誠信治理當地,禁止有錢人奢侈浪費,周濟窮人並鼓勵他們致力農桑。縣裏的公田土壤肥沃,崔伯謙都將它們調換給百姓。他又改革鞭刑,用熟皮做鞭,不忍心在施刑時讓罪人出血,隻是以示恥辱而已,朝中掌權的重臣路過該郡境內,問當地百姓太守為政的情況如何。回答道“:太守的恩德教化,自古以來無人可比。”並給他背誦當地人做的歌道:“崔府君,能臨政,退田易鞭布威德,人無爭。”來人問道“:既然說他以恩惠教化為政,怎麼又施威嚴呢?”回答道:“官吏都害怕他的威嚴,老百姓都得到他的恩惠,所以說威德兼備。”由於他是相府的舊官員,按例要加官,被征召至鄴赴任。臨走時百姓痛哭流涕,攔在路上,數天不能前行。

長子忻,字伯悅,有世幹。以鄭儼之甥,累遷兼尚書左丞。莊帝初,遇害河陰。追贈殿中尚書、冀州刺史。
因為他弟弟崔仲讓在西魏,他不能在朝為官,出任南巨鹿太守,一到任就用禮讓之道治理當地,豪紳們都改過自新。他不論大小事務,都要親自過問。縣裏有些貧困孱弱的人有事得不到公正處理,都說:“我直接告到白須太守麵前,不愁得不到解決。”他任郡守七年,監獄裏沒有長期在押的囚犯。每次有大使前來巡察,崔伯謙的政績都被評為上等,後來被拜為銀青光祿大夫。

忻弟仲哲,早喪所生,為祖母宋氏所養。六歲,宋亡,啼慕不止,見者悲之。性恢達,常以將略自許。以軍功賜爵安平縣男。及父康於燕被圍,泣訴朝廷,遂除別將,與都督元譚赴援,戰歿。子長瑜,位至開府中兵參軍。
崔伯謙年輕時攻讀經、史,晚年愛讀老、莊的著作,儀容舉止莊重,無慍怒之色。親朋好友到了,就設酒款待,一起談笑,清談而不涉及世俗之事,士大夫們都以他為榜樣。去世後,追贈為南光州刺史,諡號“懿”。

長瑜子子樞,學涉好文詞,經辯有才幹。仕齊,位考功郎中,參議五禮,待詔文林館。兼散騎常侍,聘周。使還,除通直散騎常侍,兼知度支。子樞明解世務,所居稱職。因度支有受納風聞,為禦史劾,遇赦免。仕周,位至上士。預尉遲迥事,被誅。
崔仲方字不齊。從小喜愛讀書,有文才武略。十五歲時,周文帝見到他以後很驚訝,就讓他和皇家子弟一起讀書,隋文帝也在其中。仲方因此和隋文帝從小就交情深厚。後來,仲方以明經當了晉公宇文護的參軍,轉為記室,升司玉大夫,和斛斯征、柳敏等一起撰修有關禮儀和音律的書籍。後來又以軍功被任為平東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封爵為石城縣男。當時周武帝已暗暗準備滅齊,崔仲方向他進獻了二十條計策,武帝大為驚奇。他又和少內史趙芬確定標準。不久又跟從武帝攻下了晉州,武帝又讓仲方說降了翼城等四座城池,被任命為儀同,晉爵範陽縣侯。後又任行軍長史,跟隨郯國公王軌在呂梁俘虜了陳將吳明徹,采用仲方計策最多。

子樞次弟子端,亦有才幹,而文藝為優。曆殿中侍禦史,卒於通直散騎侍郎。子端弟子博,武平末,為河陽道行台郎。隋開皇末,卒於泗州刺史。
周宣帝即位,被任為少內史。宣帝死,隋文帝任丞相,他和崔仲方見麵後,高興地緊緊握手,崔仲方也忠心相隨。當晚他便向隋文帝進獻適宜采用的十八條計策,隋文帝十分讚許並采納。他又勸隋文帝順應天意受命為帝,隋文帝也聽從了。到受禪時,隋文帝召崔仲方和高赹一起商議改朝時間及所用的車馬祭牲的顏色。仲方說:“在五行裏,晉朝為金,後魏為水,周為木,皇帝應以火來繼承木德,況且聖上誕生時,有紅光的吉兆。因此所用的車輛、馬匹、旗幟,祭祀用的牲畜,都應采用紅色。”他又勸隋文帝設置六部官製,依照漢、魏的舊製。隋文帝都采納了。他被晉位為上開府,任司農少卿,晉爵為固安郡公。令他帶三萬民工到朔方、靈武修築長城,東至黃河,西到綏州,南到勃出嶺,綿延七百裏。第二年,又命令仲方領民工十萬,在朔方郡的東部,沿邊境一帶的險要地方,修築幾十座城堡,以製止胡人入侵。

子博弟子發,有文才,武平末,秘書郎,修起居注。仕隋為秦王文學,卒於國子博士。
不久,遭父喪而離職。守喪期未滿,起用為虢州刺史。他上書朝廷提出取陳朝的策略:

長瑜弟叔瓚,頗有學識,性好直言。其妻即齊昭信皇後姊也,文宣擢為魏尹丞。屬蝗蟲為災,帝以問叔瓚。對曰:“案《漢書五行誌》:‘土功不時,蝗蟲作厲。’當今外築長城,內興三台,故致此災。”帝大怒,令左右毆之,又擢其發,以溷汁沃其頭,曳以出,由是廢頓久之。後卒於陽平太守,贈本州刺史。
“臣詳加考查,晉朝太康元年(280),正是庚子年,晉武帝平定吳國。至今是開皇六年(586),丙午年,合計過了三百零七年。《春秋寶乾圖》上說“:帝王有三百年一免之法。”如今三百年的期限可說已到了。陳氏竊據帝位,起於丙子年(556),今年是丙午年,子午相衝,正是陰陽學中的大忌之年。過去史趙曾說過:‘陳姓,出於顓頊帝族,水德,所以當歲星在鶉火位時就要滅亡了。’又說‘:周武王滅商,封胡公滿於陳。’到魯昭公九年,陳國有災禍,裨灶說:‘再過五年歲星到了鶉火,然後陳國就滅亡了,楚國將滅了它。’楚人是祝融的後代,當過火正,所以又滅了陳。陳是舜的後裔,而舜又是顓頊的傳人,太歲左行時,歲星向右轉,到達鶉火的那一年,陳族將又滅亡。戊午這一年,也就是陳氏國運終結的時候了。古語和古事雖然和現在不同,但考察其中的規律,卻又沒有差別。今我皇朝以五運相承應感為火德,國號又稱隋,古代隋國和楚國是同分野,楚是火正。午配鶉火,未是鶉首,申配實沈,酉配大梁,正當周、秦、晉、趙的分野,如果在這個時候發兵,將是得到好年頭的條件。以古代的故事來比照今天,陳朝的滅亡是無疑的。我以為午、未、申、酉同是術數中的極點。向來人們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況且皇上聖明,臣下賢良,兵強國富。陳朝在上的國君昏庸,在下的民眾怨恨,論險沒有百二河山的堅固,論兵眾又比不上當年的九國之師,獨處一隅的蠻夷之眾,怎能擋得住奉天命進行的討伐!

仲弟叔彥,位撫軍。
“我知道朝廷自有宏偉的謀略,而我不過是草野村民的見解,但還是想像螢火蟲那樣發一點微光。現在必須在武昌以下的蘄、和、滁、方、吳、海等各州,安排精兵,秘密準備渡河,益州、信州、襄陽、荊州、基州、郢州等地,加速建造船隻,大造聲勢,製作水戰的各種用具。蜀、漢兩條江,是長江上遊,水路要塞,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賊人雖然在流頭、荊門、延洲、公安、巴陵、隱磯、夏首、蘄口、盆城設置船隊,但最終要聚集到漢口和峽口,以水上作戰一決勝負。如果賊人考慮上遊有軍隊,命令精兵前去支援的話,我們在下遊的所有將領,立即應選擇合適的地點橫渡南下。如果敵人聚集大兵自衛,上遊的水軍就應一鼓作氣向前進攻。這樣,敵方雖自恃有九江五湖的天險,但沒有德行便缺乏穩固的基礎;徒有三吳和百越之地的兵馬,但沒有恩義便難以自立。”

叔彥弟季通,位司農少卿。季通子德立,好學,愛屬文,預撰《禦覽》,位濟州別駕。
隋文帝看後,非常高興。他改任崔仲方為基州刺史,征召入朝。由於崔仲方奏上平陳的方略,深得皇帝嘉許,賜給他皇袍褲和綾羅綢緞五百段,晉位為開府。當隋朝大舉出兵攻陳時,任命崔仲方為行軍總管,和秦王相會合。平陳後,他因事而被免職。不久,又恢複職位。

季通弟季良,風望閑雅,位太學博士,以征討功,賜爵蒲陰縣子,累遷太尉長史。及康東還鄉,季良亦去職歸養。後位中軍將軍、光祿大夫,先康卒於家,贈尚書右仆射,諡曰簡。康弟習,字貴禮,有世用,卒於河東太守,贈並州刺史。
幾年以後,被任命為會州總管。當時,北方各部羌人還沒有歸順朝廷,皇帝傳旨命令崔仲方出征,他和敵人打了三十多仗,紫祖、四鄰、望方、涉題、幹碉、小鐵圍山、白男、弱水等赭都的各部敵人均被征服。他被賞賜給奴婢一百二十人,黃金三十斤。晉升為代州總管,後來又被征召入朝。

鑒兄,字洛祖,行博陵太守。子文業,中書郎、钜鹿太守。文業子伯謙。
正值隋文帝去世,漢王的餘黨占據呂州,朝廷屢攻不下。隋煬帝派周羅目侯去攻打,卻被流箭射中身亡。當派崔仲方帶領這支軍隊時,攻克了呂州,晉封他為大將軍。又曆官戶部、禮部尚書,因事而獲罪,免職。不久又被任命為國子祭酒,改為太常卿。朝廷因他已年老力衰,讓他出任上郡太守。因母親去世而離職服喪。一年多後又起用為信都太守。後來他年老請求退休,朝廷予以優待,準許他的請求,後死在家裏。他兒子名燾,官定陶令。他的叔叔宣度,任齊王府司馬、恒農太守。宣度的弟弟宣軌,頗有才學,任尚書考功郎中,宣軌和弟弟宣質、宣靜、宣略都很早就去世。

伯謙字士遜,貧居養母。齊神武召補相府兼功曹,稱之曰:“崔伯謙清直奉公,真良佐也。”轉七兵、殿中、左戶三曹郎中。弟仲讓為北豫州司馬,與高慎同叛。坐免官。後曆瀛州別駕、京畿司馬。文襄將之晉陽,勞之曰:“卿聘足瀛部,已著康歌。督府務總,是用相授。”臨別,又馬上執手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卿宜深體此情。”族弟暹當時寵要,伯謙與之舊寮同門,非吉凶未嚐造請,以雅道自居。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北史》

《北史》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