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作者:李延壽年代:唐朝1289   

《北史》列傳 列傳·卷二十三

王慧龍玄孫鬆年五世孫劭鄭羲孫述祖從曾孫道邕道邕子譯譯叔祖儼儼族孫偉
王劭,字君懋,從小沉默寡言,喜愛讀書。他在齊國做官,累次升遷任太子舍人,文林館待詔。當時祖孝征、魏收、陽休之等人一起議論古代的事情,有些已經忘記了,到處找書看也找不到。他們便問王劭,王劭詳細告訴他們出處,一拿書來查看,毫無差錯。從此以後大為當時人所讚許,讚許他博知眾物。後來又升任中書舍人。齊滅亡後到北周,不得任用。隋文帝接受禪位後,任為著作佐郎,因為母親去世而守喪去職。他在家裏撰寫齊書。當時製度禁止私人撰寫國史,內史侍郎李元操上奏告發他。皇帝大怒,派人沒收了他寫的書。可是看後卻很高興,於是起用他為員外散騎侍郎,專修起居注。

王慧龍,太原晉陽人,晉尚書仆射愉之孫,散騎常侍郎緝之子也。幼聰慧,愉以為諸孫之龍,故名焉。初,宋武微時,愉不為之禮,及得誌,愉合家見誅。慧龍年十四,為沙門僧彬所匿,因將過江。津人見其行意匆匆,疑為王氏子孫。彬稱為受業者,乃免。既濟,遂西上江陵,依叔祖忱故吏荊州前中從事習辟強。時刺史魏詠之卒,辟強與江陵令羅修、前別駕劉期公、土人王騰等謀舉兵,推慧龍為盟主,克日襲州城。而宋武聞詠之卒,亦懼江陵有變,遣其弟道規為荊州,眾遂不果。羅修等將慧龍又與僧彬北詣襄陽。晉雍州刺史魯宗之資給慧龍,送度江,遂奔姚興。自言也如此。
王劭因為知道遠古時有鑽燧取火的做法,近代以來被廢棄了。於是他上表請求改變用火,說:“我仔細查閱《周官》的記載:‘四時改變火種,以減少流行病。’使用的火種如果不變更幾次,傳染病就會流行。古代聖人所立下的規矩,豈是徒勞的嗎?在晉朝時,有人從洛陽帶著火種渡過長江,以後世代加以保護,火種一直持續燃燒著,後來火的顏色就變青了。古代的師曠吃飯時,說是勞作的木柴所燒出來的飯,晉平公讓人去看看,果然用的是舊車輪外層木頭。現今溫酒和烤肉時,使用的有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杆火等,氣味各不相同,以此推論,新火和舊火,應當有所不同。希望陛下遵照遠古聖人的法則,在五個時節分別用五種木材變換火使用。這樣用力很少而好處極大。即使民間沿襲很久,一時不能完全更改,而皇宮內廚以及東宮裏諸王的食廚,不能不依照古法。”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

姚泓滅,慧龍歸魏。明元引見與言,慧龍請效力南討。言終,俯而流涕,天子為之動容。謂曰:“朕方混一車書,席卷吳會,卿情計如此,豈不能相資以眾乎?”然亦未之用。後拜洛城鎮將,鎮金墉。會明元崩,太武初即位,鹹謂南人不宜委以師旅之任,遂停前授。
王劭又進言說皇帝有神龍一樣的相貌,並指給群臣們觀看。皇帝十分高興,賞賜給他布帛幾百段,任命為著作郎。他又上奏表大談符命,表中說:

初,崔浩弟恬聞慧龍王氏子,以女妻之。浩既婚姻,及見慧龍,曰:“信王家兒也。”王氏世齇鼻,江東謂之“齇王”。慧龍鼻漸大,浩曰:“真貴種矣!”數向諸公稱其美。司徒長孫嵩聞之不悅,言於太武,以其嗟服南人則有訕鄙國化之意。太武怒,召浩責之。浩免冠陳謝得釋。慧龍由是不調。久之,除樂安王範傅,領並、荊、揚三州大中正。慧龍抗表,願得南垂自效,崔浩固言之,乃授南蠻校尉、安南大將軍左長史。及宋荊州刺史謝晦起兵江陵,引慧龍為援。慧龍督司馬靈壽等一萬人,拔其思陵戍,進圍項城。晦敗,乃班師。後宋將王玄謨寇滑台,詔假慧龍楚兵將軍,與安頡等同討之。相持五十餘日,諸將以賊盛,莫敢先,慧龍設奇兵大破之。太武賜以劍馬錢帛,授龍驤將軍,賜爵長社侯,拜滎陽太守,仍領長史。在任十年,農戰並修,大著聲績,招攜邊遠,歸附者萬餘家,號為善政。
“前在周的保定二年(562),正是壬午年的五月初五,青州一帶黃河變清,十裏之長明亮如鏡。齊國國君以為是本國的吉祥之兆,所以改年號為河清。當月,皇上被封為大興公並出任隨州刺史。又過二十年,隋朝果然大興。我細查了《易坤靈圖》,上寫:‘聖人受命時,祥瑞必定先見於黃河。’黃河一向水質混濁,不可能清澈。因此我私下認為,神靈所顯示的吉凶,論理也不會無緣無故出現的。黃河水清所顯示聖人,實在就是大隋。午是鶉火,以明示火德;而仲夏是火王,也證明為火德。日期在五月初五,正合天地之數,既是受命的時辰,又成為顯現的先兆。

其後宋將到彥之、檀道濟頻頓淮、潁,大相侵掠;慧龍力戰,屢摧其鋒。彥之與友人蕭斌書曰:“魯軌頑鈍,馬楚粗狂,亡人之中,唯王慧龍及韓延之可為深憚。不意儒生懦夫,乃令老子訝之。”宋文縱反間,雲慧龍自以功高而位不至,欲引寇入邊,因執安南大將軍司馬楚之以叛。太武聞曰:“此必不然,是齊人忌樂毅耳。”乃賜慧龍璽書曰:“義隆畏將軍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風塵之言,想不足介意也。”宋文計既不行,複遣刺客呂玄伯購慧龍首二百戶男、絹一千匹。玄伯為反間來,屏人有所論。慧龍疑之,使人探其懷有尺刀。玄伯叩頭請死。慧龍曰:“各為其主也,吾不忍害此人。”左右皆言義隆賊心未巳,不殺玄伯,無以創將來。慧龍曰:“死生有命,彼亦安能害我。且吾方以仁義為幹鹵,又何憂乎刺客。”遂舍之。時人服其寬恕。
“開皇初年,邵州人楊令胐在河邊得到一塊青石圖和一塊紫石圖,都有隱在石頭上的文字,上麵有皇上大名,下有‘八方天心’的字跡。永州也得到石圖畫,剖成兩截後,裏麵有楊樹的圖樣,黃根青葉。汝水得到一隻神龜,腹甲有文字為‘天卜楊興’。安邑挖地時得到古代的鐵板,上有文字:‘皇始天年,賜楊鐵券,王興’。同州得到石龜,有文字:‘天子延千年,大吉’。微臣以為,前麵所說的三個石圖,和《龍圖》沒有什麼差別。為什麼是石頭?因石頭可以久存而且堅固,含義正和皇上名字相符合。龜腹甲的七字為什麼在烏龜上?龜也是長久而堅固的,而且又是神靈一類的生物。孔子曾歎息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如今在大隋朝的聖世,圖和書屢次出現。

慧龍自以遭難流離,常懷憂悴,乃作《祭伍子胥文》以寄意焉。生一男一女,遂絕房室,布衣蔬食,不參吉事,舉動必以禮。太子少傅遊雅言於朝曰:“慧龍,古之遺孝也。”撰帝王製度十八篇,號曰《國典》。真君元年,拜使持節、寧南將軍、武牢鎮都副將,未至鎮而卒。臨沒,謂功曹鄭曄曰:“吾羈旅南人,恩非舊結,蒙聖朝殊特之慈,得在疆場效命,誓願鞭屍吳市,戮墳江陰。不謂嬰此重疾,有心莫遂,非唯仰愧國靈,實亦俯慚後土。修短命也,夫複何言!身歿後,乞葬河內州縣之東鄉,依古墓而不墳,足藏發齒而已。庶其魂而有知,猶希結草之報。”時製,南人入國者,皆葬桑乾。曄等申遺意,詔許之。贈安南將軍、荊州刺史,諡穆侯。吏人及將士共於墓所起佛寺,圖慧龍及僧彬像而讚之。呂玄伯感全宥之恩,留守墓側,終身不去。子寶興襲爵。
“建德六年(577),亳州的大周村裏有龍相鬥,白龍獲勝,黑龍死去。大象元年(579)夏天,熒陽汴水北麵有龍鬥。初時隻見白氣連天,從東麵沿陽武而來,到汴水後,原是條白龍,十幾丈長。有黑龍乘雲而來,於是雲雨相加,時合時離,從午時直鬥到申時,白龍升天,黑龍墜地。謹考查,龍是國君的象征,前次鬥於亳州周村的,是表示皇上在龍鬥這一年當亳州總管,於是代替周朝而據有天下。後來鬥於熒陽的,熒字有三個火,表明火德極盛。白龍從東麵來,經過陽武,是預示皇上將要登上皇帝位,從東進入崇陽門啊!西北升天的,是表示將在乾位的天門。

寶興少孤,事母至孝。尚書盧遐妻,崔浩女也。初,寶興母及遐妻俱孕,浩謂曰:“汝等將來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為親。”及昏,浩為撰儀,躬自監視,謂諸客曰:“此家禮事,宜盡其美。”及浩被誅,盧遐後妻寶興從母也,緣坐沒官。寶興亦逃避,未幾得出。盧遐妻時官賜度斤鎮高車滑骨,寶興盡賣貨產,自出塞贖之以歸。州辟中從事、別駕,舉秀才,皆不就。閉門不交人事。襲爵封長社侯、龍驤將軍。卒,子瓊襲爵。
“《坤靈圖》說:‘聖人殺龍,龍是不可能被殺的,都是感受了氣的緣故。’又說:‘泰,姓商名宮,黃色,長八尺,傳六十世,河龍以正月辰時出現,白龍與五黑龍鬥,白龍陵,泰人有命。’我認為這些話,都是專門為大隋朝而寫的。‘聖人殺龍’,說的是前後龍死的事情。‘姓商’,皇室在五姓為商。‘名宮’,武元皇帝時名字在五聲中為‘宮’音。‘黃色’是表示隋朝崇尚黃色。‘長八尺’,武元皇帝身高八尺。‘河龍以正月辰見’是因為‘泰’是正月的卦象,龍出現的地方是在京城,這裏是辰的地域。‘白龍和黑龍鬥’,說的是亳州、熒陽出現的龍鬥。得勝的是白龍,因為楊姓按照五音應當是商,皇上又是辛酉年所生,方位都在西方,西方是白色。死去的龍所以黑色,因為周朝是代表黑色。所以說有五龍,北周的閔、明、武、宣、靖共五帝;而趙、陳、代、越、滕這五王也同時伏法而死,也是和五數字相符。‘白龍陵’,是說勝利。‘陵’就是‘勝’。鄭玄解說‘陵’為‘除’,凡是相鬥時能殺敵就叫除。我還認為‘泰人有命’,泰的解釋就是通和大,說明這個人道通而德大,有天命。《乾鑿度》中說‘:泰表戴幹。’鄭玄作注說:‘表,就是人的形體上明顯可以識別的外貌。幹,就是盾。泰人的外表,戴幹。’微臣見皇上有戴幹的外表,更知和所說的外表,不差分毫。《坤靈圖》上所說的,字字都已應驗。緯書上又說漢朝有四百年,結果果然相符,由此可知隋朝傳六十代帝王也是必然的。古代宗周占卜得到傳三十代的說法,如今隋比周增加一倍時間。

瓊字世珍,孝文賜名焉。太和九年,為典寺令六十年,降侯為伯。帝納其長女為嬪,拜前將軍、並州大中正。正始中,為光州刺史,有受納響,為中尉王顯所劾,終得雪免。神龜中,除左將軍、兗州刺史。去州歸京,多年沈滯。所居在司空劉騰宅西,騰雖勢傾朝野,初不候之。騰既權重,吞並鄰宅,增廣舊居,唯瓊終不肯與,以此久見屈抑。
“《稽覽圖》上說:‘天下太平時期,陰陽和諧交合,風雨交會協調,四海沒有偏頗。地有高低險阻,所以風行有快有慢。所以即使太平盛世也還是不可能完全均等。隻有平均才不會有枝條鳴響,所以要風於亳地,亳地也就是陳留。’考查這些,分明是說皇上過去是陳留公的世子,任亳州總管,因而受天之命使海內平均同一,不偏不黨,以此成為太平時期的風化啊!在大統十六年(550)時,武元皇帝改封為陳留公,當時,齊國有秘密傳言說‘:天王陳留入並州’,齊帝高洋因此誅殺了陳留王彭樂。過後,武元皇帝果然領兵進入並州。周武帝時,有一位會望氣的人說‘:亳州有天子氣’,於是殺了亳州刺史紇豆陵恭,由皇上代替他的職務。還有,陳留的老子祠中有一株幹枯的柏樹,老子將脫離塵世時說:‘等枯柏樹東南長出新枝,再回指時,當有聖人出世,我的道也就可以再行於世了。’到北齊時,這株枯柏果然從下部長出新枝條,上指東南方向。夜裏有三個男孩在一起唱歌說‘:老子廟前古枯樹,東南枝如傘,聖主從此出。’當皇上當了亳州刺史時,親自來到老子祠的古柏樹下,從此柏枝就回抱過來,枯枝逐漸指向西北方,道教也果然再次興盛。考察這許多奇異的事情,太平天子出於亳州陳留之地,這些事都和預言的一模一樣。《稽覽圖》上又說‘:以正道而得天下,那麼陰物也可以變為陽物。’鄭玄作注時說‘:蔥能變為韭菜,也是這樣。’據考,近六年以來,遠近山上的石頭許多都成了玉石。石是陰物,玉是陽物。而左衛的園地裏,蔥也忽然變成韭菜。”

瓊女適範陽盧道亮,不聽歸其夫家。女卒,哀慟無已,瓊仍葬之別所,塚不即塞,常於壙內哭泣,久之乃掩,當時深怪之。加以聾疾,每見道俗,乞丐無已,造次見之,令人笑愕。道逢太保、廣平王懷,據鞍抗禮,自言馬瘦;懷即以誕馬並乘具與之。嚐詣尚書令李崇,騎馬至其黃閣,見崇子世哲,直問繼伯在否。崇趨出,瓊乃下。崇儉而好以紙帖衣領,瓊哂而掣去之。崇小子青肫嚐盛服,寵勢亦不足恨。領軍元叉使奴遺瓊馬,瓊並留奴。王誦聞之笑曰:“東海之風,於茲墜矣。”孝昌三年,除鎮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令。時瓊子遵業為黃門郎,故有此授。卒,贈征北將軍、中書監、並州刺史。自慧龍入國,三世一身,至瓊始有四子。
隋文帝看後,非常高興,便賞賜給他五百段布帛。不久,王劭又上書“大談符命,以說明皇道和帝德盡在於隋”。隋文帝更加高興,認為王劭確實對自己一片忠誠,對他的寵信日增,賞賜也越加優厚。

長子遵業,風儀清秀,涉曆經史。位著作佐郎,與司徒左長史崔鴻同撰起居注。遷右軍將軍、兼散騎常侍,慰勞蠕蠕。乃詣代京,采拾遺文,以補起居所闕。與崔光、安豐王延明等參定服章。及光為孝明講《孝經》,遵業預講,延業錄義,並應詔作《釋奠侍宴詩》。時人語曰:“英英濟濟,王家兄弟。”轉司徒左長史、黃門郎,監典儀注。
當時有個人在黃鳳泉洗澡,撿到兩塊白石頭,上麵頗顯出一些花紋。王劭便把一些條紋說成是文字,並說石上有各種各樣的物象,據此上奏說:“這塊大玉石上有日月、星辰、八卦、五嶽以及一對麒麟、兩隻鳳凰、青龍、朱雀、白虎、玄武,都在各自的方位。又有五行,十日、十二時辰的名稱,共二十七字。又有‘天門、地戶、人門、鬼門閉’九個字。又有兩隻鳥,鳥都有人的麵孔,這就是《抱樸子》裏所說千秋萬歲。那塊小玉石上也有五嶽,卻非龍、犀牛的形狀。兩塊玉還都有仙人玉女乘雲駕鶴的圖像。其他的各種神靈,難以全部認識,都是風伯、雨師、山鬼、海神之類。又有天皇大帝,皇帝以及四位帝王並列而坐,還有鉤陳、北鬥、三公、天將軍、土司空、老人、天倉、南河、北河、五星、二十八宿等共四十五官員。各字本來沒有橫豎排行,而常常對偶排列。大玉石上有皇帝的尊名,朝南麵,和日字恰成鼎足排列。又有老人星,這是表明皇帝麵朝南像太陽一樣,而且長壽。皇後兩個字在西邊,上麵還有月亮的形狀,說明皇後就像月亮一樣。那塊小點的玉石上,皇帝的名字和九千的字並列,兩個楊字和萬年並列,隋和吉兩字並列,這分明是長久吉慶的意思。”王劭還把裏麵的字反複聯貫,作成二百八十多首詩上奏皇帝。隋文帝認為王劭忠誠,又賜給帛千匹。

遵業有譽當時,與中書令陳郡袁翻、尚書琅邪王誦並領黃門郎,號曰三哲。時政歸門下,世謂侍中、黃門為小宰相。而遵業從容恬素,若處丘園。嚐著穿角履,好事者多毀新履以學之。以胡太後臨朝,天下方亂,謀避地,自求徐州。太後曰:“王誦罷幽州始作黃門,卿何乃欲徐州也?更待一二年,當有好處分。”遵業兄弟並交遊時俊,乃為當時所美。及爾硃榮入洛,兄弟在父喪中,以於莊帝有從姨兄弟之親,相率奉迎,俱見害河陰。議者惜其人才,而譏其躁競。贈並州刺史。著《三晉記》十卷。
王劭便到處采集民間歌謠,摘引圖書和讖緯書裏的話,依據符命大意,並摘采佛經,編寫成《皇隋靈感誌》共三十卷,奏上隋文帝。隋文帝下令傳告天下之人。王劭又召集了各州派到京都朝見皇帝的使者在一起,自己洗手焚香,閉目誦讀,聲音高低曲折,如同歌吟詩篇一樣,曆經整整一個月時間才唱完。文帝更加高興,賞賜十分優厚。

子鬆年,少知名,齊文襄臨並州,辟為主簿。累遷通直散騎常侍,副李緯使梁。使還,曆位尚書郎中。魏收撰《魏書》成,鬆年有謗言。文宣怒,禁止之,仍加杖罰。歲餘得免,除臨漳令。遷司馬、別駕、本州大中正。孝昭擢拜給事黃門侍郎。帝每賜坐,與論政事,甚善之。孝昭崩,鬆年馳驛至鄴都宣遺詔。發言涕泗,迄於宣罷,容色無改,辭吐諧韻,宣訖號慟,自絕於地,百官莫不感慟。還晉陽,兼侍中,護梓宮還鄴。諸舊臣避形跡,無敢盡哀,唯鬆年哭必流涕,朝士鹹恐。武成雖忿鬆年戀舊情切,亦雅重之。以本官加散騎常侍,食高邑縣幹。參定律令,前後大獄多委焉。兼禦史中丞。發晉陽之鄴,在道遇疾卒。贈吏部尚書,並州刺史,諡曰平。第二子劭最知名。
當文獻皇後去世時,王劭又上奏說:“佛經中說,人是應天而生的,還說上品人生於無量壽國時,天上的佛祖就大放光明,並用香花和妓樂來迎接他。如來佛是在明星出現的時候進入涅..的。已故的文獻皇後,聖德而仁慈,福善都和符命所說的相同,各秘籍中都有記載,說她是天上的妙善菩薩。微臣細察得知,八月二十二日,仁壽宮內再次下了金銀花雨;二十三日,大寶殿後麵,夜間出現神奇的光亮;二十四日卯時,永安宮的北麵,有自然界發出的各種各樣的美妙的樂聲,聲震長空。到五更時分,皇後氣息漸微,如同睡去一般,隨即魂升天國。這些都和佛經書上所說的樣樣相符。微臣暗暗思考,皇後不在仁壽大興宮裏升天,是為了避開皇上日常起居的正房啊。她在永安宮,就如同京城的永安門,是她平生所經常出入的地方。升天後兩天,皇宮禦苑中夜間聽到鍾聲二百多下,這正是皇後已轉生天國的征兆,多麼明顯啊!”皇帝讀了他的奏章以後,又悲又喜。

劭字君懋,少沈默,好讀書。仕齊,累遷太子舍人,待詔文林館。時祖孝征、魏收、陽休之等嚐論古事,有所遺忘,討閱不能得。問劭,劭具論所出,取書驗之,一無舛誤。自是大為時人所許,稱其博物。後遷中書舍人。齊滅入周,不得調。隋文帝受禪,授著作佐郎,以母憂去職。在家著《齊書》,時製禁私撰史,為內史侍郎李元操所奏。上怒,遣收其書,覽而悅之。於是起為員外散騎侍郎,修起居注。
當蜀王楊秀因罪而被除去王爵時,文帝對王劭說:“可悲啊!我有五個兒子,卻有三個是不像樣的。”王劭說:“自古以來的賢明帝王,也都不可能改變他的不肖之子。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繼承他姓氏的隻有兩位,其他人都有不良的品行。堯有十個兒子,舜帝有九個兒子,都不肖。夏有五觀之亂,周有三監之叛。”隋文帝讚同他所說的。後來隋文帝作了個夢,自己想登上高山卻上不去,崔彭捧住他的腳,李盛扶著他的肘這才上了山。於是,他對崔彭說:“我生死和你在一起了。”王劭立即上奏說“:這個夢好極了。上高山是說明皇上很高大安穩,永遠像山嶽一樣。彭是指彭祖,李是指李老君,這兩個人扶持皇上,實在是長壽的征兆。”文帝聽後,喜形於色。當年,皇帝駕崩,不久,崔彭也死去。

劭以上古有鑽燧改火之義,近代廢絕,於是上表請變火曰:“臣謹案《周官》:‘四時變火,以救時疾。’明火不數變,時疾必興。聖人作法,豈徒然也?在晉時,有人以洛陽火度江者,世世事之,相續不滅,火色變青。昔師曠食飯,雲是勞薪所爨,晉平公使視之,果然車輞。今溫酒及炙肉,用石炭、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氣味各不同。以此推之,新火舊火,理應有異。伏願遠遵先聖,於五時取五木以變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縱使百姓習久,未能頓同,尚食內廚及東宮諸王食廚,不可不依古法。”上從之。劭又言上有龍顏戴幹之表,指示群臣。上大悅,賜物數百段,拜著作郎。上表言符命曰:
隋煬帝繼位後,漢王諒叛亂,煬帝不忍心殺他。王劭上奏說:“微臣所知,黃帝殺炎帝,本係同母弟,周公誅管叔,原也親手足。叔向戮叔魚,孔子讚其有古人剛直之風;石衜殺石厚,左丘明認為是大義滅親。這些都在經籍中記載得清清楚楚,也是帝王們經常實行的辦法。如今陛下對待這位叛賊,度量已經超過古代聖王。據查,叛賊楊諒是一向毒害生靈的人。古代同德的人才是同姓,德不同則姓也不同。所以黃帝有二十五位兒子,共有十四人得到姓,其中隻有青陽、夷鼓兩人和黃帝同樣姓姬。諒既已自絕於皇族,請您改掉他的姓。”王劭是想以此來求得煬帝的寵幸,可是,煬帝猶猶豫豫,沒有聽從。後來王劭晉升為秘書少監,並死於任上。

昔周保定二年,歲在壬午,五月五日,青州黃河變清,十裏鏡澈。齊氏以為己瑞,改元,年曰河清。是月,至尊以大興公始作隨州刺史。曆年二十,隋果大興。臣謹案《易·坤靈圖》曰:“聖人受命,瑞必先見於河。”河者最濁,未能清也。竊以靈貺休祥,理無虛發;河清啟聖,實屬大隋。午為鶉火,以明火德;仲夏火王,亦明火德。月五日五,合天地數,既得受命之辰,允當先見之兆。
王劭從事寫作將近二十年之久,專門主持撰寫國史,撰有《隋書》八十卷,其中記錄了許多皇帝的口頭命令。他又喜歡到處收集荒唐不經的故事和裏巷中沒有根據的傳言,以類區分,編上題目。詞義繁瑣駁雜,沒有多少可用的。從而使隋朝一代文武名臣們的善惡事跡,被埋沒而得不到流傳。起初編寫了編年體的《齊誌》二十卷,後又撰寫《齊書》,有紀傳一百卷,還有《平賊記》三卷,這些著作或者文詞鄙陋,不堪卒讀,或者不倫不類,駭人視聽,大為有知者所恥笑。但他所指出的經史典籍中的謬誤,撰寫了《讀書記》三千卷,當時人都佩服他知識的精深和廣博。他從小就酷愛讀書,一直到年老齒衰,堅持不懈。因過於喜歡經史著作而遺忘了世俗的事情。由於他專心致誌,以致性情恍惚,經常到了吃飯時候,還對著飯菜在那裏閉目凝思,盤中的好肉,都被僮仆們吃光。王劭開始並沒有發覺,隻是不斷埋怨肉少,幾次責罵廚師。廚師把真情告訴王劭,王劭依照過去模樣,閉目思考,出其不意地抓住了偷肉吃的人,廚師這才免去受處罰和鞭打,他專心到這樣的程度。

開皇初,邵州人楊令悊近河得青石圖一、紫石圖一,皆隱起成文,有至尊名,下雲“八方天心”。永州又得石圖,剖為兩段,有楊樹之形,黃根青葉。汝水得神龜,腹下有文曰“天卜楊興”。安邑掘地得古鐵板,文曰“皇始天年,齎楊鐵券,王興”。同州得石龜,文曰“天子延千年,大吉”。臣以前之三石,不異《龍圖》。何以用石?石體久固,義與上名符合。龜腹七字何以著龜?龜亦久固,兼是神靈之物。孔子歎河不出圖,洛不出書。今於大隋聖世,圖書屢出。建德六年,亳州大周村有龍鬥,白者勝,黑者死。大象元年夏,熒陽汴水北有龍鬥。初見白氣屬天,自東方曆陽武而來。及至,白龍也,長十許丈。有黑龍乘雲而至,雲雨相薄,乍合乍離,自午至申,白龍升天,黑龍墜地。謹案:龍,君象也。前鬥於亳州周村者,蓋象至尊以龍鬥之歲為亳州總管,遂代周有天下。後鬥於熒陽者,熒字三火,明火德之盛也。白龍從東方來,曆陽武者,蓋象至尊將登帝位,從東第入自崇陽門也。西北升天者,當乾位天門。
鄭道邕,字孝穆。少年時謹慎誠實,以清廉節約自居,年齡不滿二十,就閱讀了大量經史典籍。他的父親和叔叔四人都很早去世,堂兄弟中,鄭道邕為長兄,他撫養訓導眾多族弟,如同對待親手足,一家人親善和順。魏孝昌初年,他踏上仕途,任為太尉行參軍,逐漸憑戰功升至左光祿大夫,太師鹹陽王長史。後來孝武帝西遷,他跟隨入關,官拜司徒左長史,領臨洮王友,賜爵為永寧縣侯。

《坤靈圖》曰:“聖人殺龍,龍不可得而殺,皆感氣也。”又曰:“泰,姓商名宮,黃色,長八尺,六十世。河龍以正月辰見,白龍與五黑龍鬥,白龍陵,故泰人有命。”謹案此言,皆為大隋而發也。“聖人殺龍”者,前後龍死是也。“姓商”者,皇家於五姓為商也。“名宮”者,武元皇帝諱於五聲為宮。“黃色”者,隋色尚黃。“長八尺”者,武元皇帝身長八尺。“河龍以正月辰見”者,《泰》,正月卦,龍見之所於京師為辰地。“白龍與黑龍鬥”者,亳州、熒陽龍鬥是也。勝龍所以白者,楊姓納音為商,至尊又辛酉歲生,位皆在西方,西方白色也。死龍所以黑者,周色黑。所以稱五者,周閔、明、武、宣、靖凡五帝;越、陳、代、越、滕五王一時伏法,亦當五數。“白龍陵”者,陵猶勝也。鄭玄說“陵”當為“除”,凡鬥能去敵曰除。臣以“泰人有命”者,泰之為言,通也,大也,明其人道通德大,有天命也。《乾鑿度》曰:“泰表戴幹。”鄭玄注雲:“表者,人形體之彰識也。幹,盾也。泰人之表,戴幹。”臣伏見至尊有戴幹之表,益知泰人之表,不爽毫厘。《坤靈圖》所雲,字字皆驗。緯書又稱漢四百年,終如其言,則知六十世亦必然矣。昔宗周卜世三十,今則倍之。
大統年間,他出任岐州刺史,在任不久,就因為能力強而聞名。王羆當時為雍州刺史,敬重他善於為政,寫信給他對他大加稱讚。開始時,他所管轄的百姓因為長年遭受戰亂,流離失所,幾乎逃光了。鄭道邕到任時,隻剩下三千戶百姓,他施恩安撫,遠近百姓都來歸附。數年之內,已有四萬戶之多,每年考核政績,他都為天下第一,周文帝賜信對他讚歎誇獎。後來他被征召回京拜為京兆尹。後來梁的嶽陽王蕭鮞請求做周的藩國,於是皇帝任命鄭道邕為假散騎常侍,持節前去拜封蕭鮞為梁王。他出使回來後,很符合皇帝的旨意,升任為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稽覽圖》曰:“太平時,陰陽和合,風雨會同,海內不偏。地有阻險,故風有遲疾。雖太平之政猶有不能均,惟平均乃不鳴條,故欲風於亳。亳者陳留也。”謹案此言,蓋明至尊昔為陳留公世子,亳州總管,遂受天命,海內均同,不偏不黨,以成太平之風化也。在大統十六年,武元皇帝改封陳留公。是時,齊國有秘記雲:“天王陳留入並州。”齊主高洋為是誅陳留王彭樂。其後,武元皇帝果將兵入並州。周武帝時,望氣者雲“亳州有天子氣”,於是殺亳州刺史紇豆陵恭。至尊代為之。又陳留老子祠有枯柏,世傳雲老子將度世,雲:“待枯柏生東南枝,回指,當有聖人出,吾道複行。”至齊,枯柏從下生枝,東南上指,夜有三童子相與歌曰:“老子廟前古枯樹,東南枝如傘,聖主從此去。”及至尊牧亳州,親至祠樹之下,自是柏枝回抱,其枯枝漸指西北,道教果行。考校眾事,太平主出於亳州陳留之地,皆如所言。《稽覽圖》又雲:“政道得,則陰物變為陽物。”鄭玄注雲:“蔥變為韭,亦是。”謹案自六年以來,遠近山石多變為玉。石為陰,玉為陽。又左衛園中,蔥皆變為韭。
當時周文帝東討,任命鄭道邕為大丞相府右長史,封為金鄉縣男。大軍到了潼關,皇帝命鄭道邕與左長史長孫儉、司馬楊寬、尚書蘇亮、諮議劉孟良等人分別掌管各項事務。還令鄭道邕召引接待關東前來歸附的人士,並且評定其才華能力和品行而分別任用。他撫慰、招納、選拔和任用,都做的很得當,後來他又被拜為中書令,賜姓為宇文氏,不久因為患病而免職。

上覽之大悅,賜物五百段。未幾,劭複上書曰:
周孝閔帝即位後,加封鄭道邕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晉為子爵。又曆任禦伯中大夫,禦正,宜、華、虞、陝四州刺史。他頻繁地換了多個州城執政,都獲得了政績。後來又入朝為少司空,在任時去世。追贈本官,加封為鄭、梁、北豫三州刺史,諡號“貞”。

《易·乾鑿度》曰:“《隨》,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享於西山。《隨》者,二月卦。陽德施行,蕃決難解,萬物隨陽而出。故上六欲九五拘係之,維持之,明被陽化而欲陰隨從之也。”《易·稽覽圖》:“《坤》六月,有子女任政,一年傳為《複》。五月,貧之從東北來立,大起土邑;西北地動星墜,陽衛。《屯》十一月,神人從中山出,趙地動;北方三十日,千裏馬數至。”謹案:凡此《易緯》所言,皆是大隋符命。《隨》者,二月之卦,明大隋以二月即皇帝位也。“陽德施行”者,明楊氏之德教施行於天下也。“蕃決難解”者,明當時蕃鄣皆通決,險難皆解散也。“萬物隨陽而出”者,明天地間萬物盡隨楊氏而出見也。“上六欲九五拘係之”者,五為王,六為宗廟,明宗廟神靈欲命登九五之位,帝王拘人以禮,係人以義也。“拘人以禮,係人以義”,此二旬,亦是《乾鑿度》之言。“維持之”者,明能以綱維持正天下也。”被陽化而欲陰隨從之”者,明諸陰類被服楊氏之風化,莫不隨從。陰,謂臣下也。“王用享於西山”者,蓋明至尊常以歲二月幸西山仁壽宮也。凡四稱“隨”,三稱“陽”,欲美隨楊,丁寧之至也。“《坤》六月”者,坤位在未,六月建未,言至尊以六月生也。“有子女任政”者,言樂平公主是皇帝子女,而為周後,任理內政也。“一年傳為《複》”者,《複》是《坤》之一世卦,陽氣初起,言周宣帝崩後一年,傳位與楊氏也。“五月,貧之從東北來立”,“貧之”當為“真人”,字之誤也。言周宣帝以五月崩,真人革命,當在此時。至尊謙讓而逆天意,故逾年乃立。昔為定州總管,在京師東北,本而言之,故曰“真人從東北來立”。“大起土邑”者,大起,即大興城邑也。“西北地動星墜”者,蓋天意去周授隋,故變動也。“陽衛”者,言楊氏得天衛助也。“《屯》,十一月,神人從中山出”者,此卦動而大亨作,故至尊以十一月被授亳州總管,將從中山而出也。“趙地動”者,中山為趙地,以神人將去,故變動也。“北方三十日”者,蓋至尊從北方將往亳州之時,停留三十日也。“千裏馬”者,蓋至尊舊所乘騧騮馬也。《屯》卦,震下坎上,震於馬為作足,坎於馬為美脊,是故騧馬脊有肉鞍,行則先作弄四足也。“數至”者,言曆數至也。
鄭道邕,字孝穆。少年時謹慎誠實,以清廉節約自居,年齡不滿二十,就閱讀了大量經史典籍。他的父親和叔叔四人都很早去世,堂兄弟中,鄭道邕為長兄,他撫養訓導眾多族弟,如同對待親手足,一家人親善和順。魏孝昌初年,他踏上仕途,任為太尉行參軍,逐漸憑戰功升至左光祿大夫,太師鹹陽王長史。後來孝武帝西遷,他跟隨入關,官拜司徒左長史,領臨洮王友,賜爵為永寧縣侯。

《河圖·帝通紀》曰:“形瑞出,變矩衡。赤應隨,葉靈皇。”《河圖·皇參持》曰:“皇辟出,承元訖。道無為,安率。被遂矩,戲作術。開皇色,握神日。投輔提,象不絕。立皇後,翼不格。道終始,德優劣。帝任政,河典出。葉輔嬉,爛可述。”謹案:凡此《河圖》所言,亦是大隋符命。“形瑞出,變矩衡”者,矩,法也;衡,北鬥星名,所謂璿璣玉衡者也。大隋受命,形兆之瑞始出,天象則為之變動。北鬥主天之法度,故曰矩衡。《易緯》:“伏戲,矩衡神。”鄭玄注,以為法玉衡之神。與此《河圖》矩衡義同。“赤應隨”者,言赤帝降精,感應而生隋也。故隋以火德為赤帝天子。“葉靈皇”者,葉,合也,言大隋德合上靈天皇大帝也。又年號開皇,與《靈寶經》之開皇年相合,故曰葉靈皇。“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蓋謂至尊受命出為天子也。“承元訖”者,言承周天元終訖之運也。“道無為,安率”者,“安”下脫一字,言大道無為,安定,天下率從。“被遂矩,戲作術”者,矩,法也,昔遂皇握機矩,伏戲作八卦之術,言大隋被服彼二皇之法術也。“遂皇機矩”,語見《易緯》。“開皇色”者,言開皇年易服色也。“握神日”者,言握持群神,明照如日也。又開皇以來日漸長,亦其義也。“投輔提”者,言投授政事於輔佐,使之提挈也。“象不絕”者,法象不廢絕也。“立皇後,翼不格”者,格,至也,言本立太子以為皇家後嗣,而其輔翼之人不能至於善也。“道終始,德優劣”者,言前東宮道終而德劣,今皇太子道始而德優也。“帝任政,河典出”者,言皇帝親任政事,而邵州河濱得石圖也。“葉輔嬉,爛可述”者,葉,合也;嬉,興也。言群臣合心輔佐,以興政教,爛然可紀述也。所以於《皇參持》、《帝通紀》二篇,大陳符命者,明皇道帝德盡在於隋也。
大統年間,他出任岐州刺史,在任不久,就因為能力強而聞名。王羆當時為雍州刺史,敬重他善於為政,寫信給他對他大加稱讚。開始時,他所管轄的百姓因為長年遭受戰亂,流離失所,幾乎逃光了。鄭道邕到任時,隻剩下三千戶百姓,他施恩安撫,遠近百姓都來歸附。數年之內,已有四萬戶之多,每年考核政績,他都為天下第一,周文帝賜信對他讚歎誇獎。後來他被征召回京拜為京兆尹。後來梁的嶽陽王蕭鮞請求做周的藩國,於是皇帝任命鄭道邕為假散騎常侍,持節前去拜封蕭鮞為梁王。他出使回來後,很符合皇帝的旨意,升任為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上大悅,以劭至誠,寵錫日隆。
當時周文帝東討,任命鄭道邕為大丞相府右長史,封為金鄉縣男。大軍到了潼關,皇帝命鄭道邕與左長史長孫儉、司馬楊寬、尚書蘇亮、諮議劉孟良等人分別掌管各項事務。還令鄭道邕召引接待關東前來歸附的人士,並且評定其才華能力和品行而分別任用。他撫慰、招納、選拔和任用,都做的很得當,後來他又被拜為中書令,賜姓為宇文氏,不久因為患病而免職。

時有人於黃鳳泉浴,得二白石,頗有文理。遂附其文以為字,複言有諸物象,而上奏曰:“其大玉有日月、星辰、八卦、五嶽及二麟、雙鳳、青龍、硃雀、騶虞、玄武,各當其方位。又有五行、十日、十二辰之各,凡二十七字。又有‘天門、地戶、人門、鬼門閉’九字。又有卻非及二鳥。其鳥皆人麵,則《抱樸子》所謂千秋萬歲者也。其小玉亦有五嶽、卻非、虯、犀之象。二玉俱有仙人玉女乘雲控鶴之象。別有異狀諸神,不可盡識,蓋是風伯、雨師、山精、海若之類。又有天皇大帝、皇帝及四帝坐,鉤陳、北鬥、三公、天將軍、土司空、老人、天倉、南河、北河、五星、二十八宿凡四十五官。諸字本無行伍,皆往往偶對。於大玉則有皇帝日名,並臨南麵,與日字正鼎足。複有老人星,蓋明南麵象日,而長壽也。皇後二字在西,上有月形,蓋明象月也。於次玉,則皇帝名與九千字次比,兩楊字與萬年字次比,隋與吉字正並,蓋明長久吉慶也。”劭複回互其字,作詩二百八十篇奏之。上以為誠,賜帛千匹。
周孝閔帝即位後,加封鄭道邕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晉為子爵。又曆任禦伯中大夫,禦正,宜、華、虞、陝四州刺史。他頻繁地換了多個州城執政,都獲得了政績。後來又入朝為少司空,在任時去世。追贈本官,加封為鄭、梁、北豫三州刺史,諡號“貞”。

劭於是采人間歌謠,引圖書讖緯,依約符命,捃摭佛經,撰為《皇隋靈感誌》合三十卷,奏之。上令宣示天下。劭集諸州朝集使,洗手焚香,閉目讀之。曲折其聲,有如歌詠,經涉旬朔,遍而後罷。上益喜,賞賜優洽。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北史》

《北史》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