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作者:李延壽年代:唐朝1290   

《北史》列傳 列傳·卷八十五

西域
《夏書》稱:“西戎就是序。”班固說:“安置並依順序排列,不是炫耀武功讓他們進貢物品。”漢代最初開通西域,共有三十六個國家,之後,又分立五十五個王,設置校尉、都護來安撫他們。王莽篡位後,便與西域斷絕往來。到了後漢,班超到達的有五十多個國家,西到西海,東西萬裏之遙,都來進貢,重新設置都護、校尉,以統領西域。之後或者斷絕或者開通,漢朝認為消耗中原物力。官員有時設置有時廢去。到魏、晉之後,國家互相吞並,不能詳細記載。

《夏書》稱:“西戎即序。”班固雲:“就而序之,非盛威武致其貢物也。”漢氏初開西域,有三十六國。其後,分立五十五王,置校尉、都護以撫之。王莽篡位,西域遂絕。至於後漢班超所通者五十餘國,西至西海,東西萬裏,皆來朝貢。複置都護、校尉,以相統攝。其後或絕或通,漢朝以為勞弊中國,其官時置時廢。暨魏、晉之後,互相吞滅,不可複詳記焉。
魏道武帝初年,發展中原,沒有機會顧及四方。一段時間西戎貢物不到。官吏奏請依照漢代事例,請求通使西域。可以使中原威望聖德震動邊遠地區,又可以招來珍奇貨物到達京都。皇帝說:“漢代不守衛邊境安寧百姓,而向遠方開通西域,使國內財力浪費,有什麼好處?現在如果通使西域,前代弊端又要堆在百姓身上了。”於是沒有答應。經過明元一代,竟沒有招服西域。

道武初,經營中原,未暇及於四表。既而西戎之貢不至,有司奏依漢氏故事,請通西域,可以振威德於荒外,又可致奇貨於天府。帝曰:“漢氏不保境安人,乃遠開西域,使海內虛耗,何利之有?今若通之,前弊複加百姓矣!”遂不從。曆明元世,竟不招納。
太延年間,魏朝聖德日益傳至遠方,西域龜茲、疏勒、烏孫、悅般、渴般、善阝善、焉耆、車師、粟特等國國王開始派遣使者來京都進貢。太武帝認為西域雖然已經在漢代通使,有所求時低聲下氣而來,無所想時就傲視怠慢皇命。這是他們自知地處偏遠,王朝大軍不能到達的緣故。如果允諾使節往來,最終不會有益處,不想派遣使節。有官吏上奏說“:九國不怕遙遠艱險,自遠方進貢地方特產,應當與他們互通,怎麼能事先壓製呢?”於是答應通使。便開始派使者王恩生、許綱等出使西域,恩生到流沙,被蠕蠕國俘獲,竟未能到達。又派遣散騎侍郎董琬、高明等攜帶很多錦帛,到善阝善招納撫慰九國,重重賞賜他們。當初,董琬等接到皇上詔令:道路方便的其他國家,可以前往。董琬經過九國,北行到烏孫國。國王得到魏朝賞賜,恭敬地接受,非常高興。對董琬等人說:“傳說破洛那、者舌國都記著魏朝恩德,想稱臣納貢,隻是擔心沒有途徑。現在您們既然已經來到這裏,可以前去那兩個國家,以成全他們仰慕中原的心誌。”董琬於是自己去破洛那,派高明出使者舌。烏孫王替他們派向導翻譯,到達兩個國家,董琬等宣讀詔書撫慰賞賜他們。後來董琬、高明東歸,烏孫、破洛那等國派使節與董琬一塊來中原進貢,共十六個國家。從此相繼來到中原。每年不斷,國內出往使節也有數十人了。

太延中,魏德益以遠聞,西域龜茲、疏勒、烏孫、悅般、渴槃陀、鄯善、焉耆、車師、粟特諸國王始遣使來獻。太武以西域漢世雖通,有求則卑辭而來,無欲則驕慢王命,此其自知絕遠,大兵不可至故也。若報使往來,終無所益,欲不遣使。有司奏:“九國不憚遐險,遠貢方物,當與其進,安可豫抑後來?”乃從之。於是始遣行人王恩生、許綱等西使。恩生出流沙,為蠕蠕所執,竟不果達。又遣散騎侍郎董琬、高明等多齎錦帛,出鄯善,招撫九國,厚賜之。初,琬等受詔:便道之國,可往赴之。琬過九國,北行至烏孫國。其王得魏賜,拜受甚悅。謂琬等曰:“傳聞破洛那、者舌皆思魏德,欲稱臣致貢,但患其路無由耳。今使君等既到此,可往二國,副其慕仰之誠。”琬於是自向破洛那,遣明使者舌。烏孫王為發導譯,達二國,琬等宣詔慰賜之。已而琬、明東還,烏孫、破洛那之屬遣使與琬俱來貢獻者,十有六國。自後相繼而來,不間於城,國使亦數十輩矣。
當初,太武帝每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常常詔令河西王沮渠牧犍,讓他護送。到姑臧,牧犍經常派向導領路,走出沙漠。後來使節從西城回到武威,牧犍身邊的人對使者說“:我們主人聽信蠕蠕國吳提的荒謬說法,稱:‘去年魏朝皇帝親自帶兵攻打我們,士卒戰馬得瘟疫而死,大敗而歸。我擒獲他的長弟樂平王丕。’我主人非常高興。在國內宣揚。又聽說吳提派使者通告西域各國:魏朝已經削弱,現在天下隻有我們國家強大。如果再有魏朝使節,不要再恭敬迎送。西域一些國家,也有貳心。”加上牧犍奉事君主,逐漸地怠慢。使節回京後,將全部情況奏呈皇上。太武帝便商議攻打牧犍。涼州平定後,善阝善國認為唇亡齒寒,很自然的道理。現在武威被魏朝滅掉,接下來便輪到我了。如果使者來往,讓他們了解到我們國內一些事情,自取滅亡一定很近;不如斷絕可以支撐很久。於是阻斷塞下來往道路,西域進貢物品,多年不能進入中原,後來平定善阝善,使節又通往起來。

初,太武每遣使西域,常詔河西王沮渠牧犍,令護送。至姑臧,牧犍恆發使導路,出於流沙。後使者自西域還至武威,牧犍左右謂使者曰:“我君承蠕蠕吳提妄說,雲:‘去歲魏天子自來伐我,士馬疫死,大敗而還,我擒其長弟樂平王丕。’我君大喜,宣言國中。又聞吳提遣使告西域諸國:‘魏已削弱,今天下唯我為強。若更有魏使,勿複恭奉。’西域諸國,亦有貳。”且牧犍事主,稍以慢墮。使還,具以狀聞。太武遂議討牧犍。涼州既平,鄯善國以為辱亡齒寒,自然之道也。今武威為魏所滅。次及我矣。若通其使人,知我國事,取亡必近;不如絕之,可以支久。乃斷塞行路,西域貢獻,曆年不入。後平鄯善,行人複通。
開始,董琬等使節回到京都,詳細介紹自身經曆見聞以及鄰國情況,說:“西域從漢武帝時五十多個國家,後來逐漸兼並,到太延年間是十六個國家。把西域地塊分成四個區域:從蔥嶺以東,沙漠以西為一區域;蔥嶺以西,海曲以東為一區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為一區域;兩海之間,沼澤以南為一區域。裏麵各國小首領,大概可以用百統計。從中原出使西域,原來有兩條道路,後來變為四條:從玉門出發經過沙漠,西行二千裏到善阝善,是一條道路;從玉門經沙漠,北行二千裏到車師,是一條道路;從莎車西行一百裏到蔥嶺,蔥嶺西行一千三百裏到伽倍,是一條道路;從莎車西南行五百裏,蔥嶺西南行一千三百裏到波路,是一條道路。董琬沒有記載而另有進貢的,記錄國名,不能詳載國家習俗。

始,琬等使還京師,具言凡所經見及傳聞傍國,雲:西域自漢武時五十餘國,後稍相並,至太延中為十六國。分其地為四域:自蔥嶺以東,流沙以西為一域;蔥嶺以西,海曲以東為一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為一域;兩海之間,水澤以南為一域。內諸小渠長,蓋以百數。其出西域,本有二道,後更為四:出自玉門,度流沙,西行二千裏至鄯善,為一道;自玉門度流沙,北行二千二百裏至車師,為一道;從莎車西行一百裏至蔥嶺,蔥嶺西一千三百裏至伽倍,為一道;自莎車西南五百裏,蔥嶺西南一千三百裏至波路,為一道焉。自琬所不傳而更有朝貢者,紀其名,不能具國俗也。
東魏、西魏時,中原正逢動亂,一直到齊、周,沒有聽說有關西域的事情,所以兩代史書都沒有留下記錄。

東西魏時,中國方擾,及於齊、周,不聞有事西域,故二代書並不立記錄。
隋朝開皇,仁壽年間,還不曾進行籌劃。煬帝時,才派遣侍禦史韋節、司隸從事杜行滿出使西域各國,到剡賓得瑪瑙杯,王舍城得到佛經,史國得到十個舞女、獅子皮、火鼠毛而回。皇帝又命令聞喜公裴矩在武威、張掖之間來往招引他們。擁有君主的國家四十四個,裴矩借使者入朝的機會,用厚利引誘,讓他們互相勸說。大業年間,互相引導來朝中拜見的有四十多個國家,皇帝因此設置西戎校尉以應酬接待。緊接著中原大亂,朝貢就此斷絕。很多事情失傳,書籍保存有記錄的二十個國家。在魏朝時來進貢的,到隋朝也有不來的,現在彙集編排,以完備前代史書的《西域傳》。至於道路遠近,物產風俗,較以前史書詳細,或者有所不同,都記錄當時來往情況,主要為了彌補遺漏和不足。

隋開皇、仁壽之間,尚未雲經略。煬帝時,乃遣侍禦史韋節、司隸從事杜行滿使於西籓諸國,至罽賓得瑪瑙杯,王舍城得佛經,史國得十舞女、師子皮、火鼠毛而還。帝複令聞喜公裴矩於武威、張掖間往來以引致之。其有君長者四十四國,矩因其使者入朝,啖以厚利,令其轉相諷諭。大業中,相率而來朝者四十餘國,帝因置西戎校尉以應接之。尋屬中國大亂,朝貢遂絕。然事亡失,書所存錄者二十國焉。魏時所來者,在隋亦有不至,今總而編次,以備前書之《西域傳》雲。至於道路遠近,物產風俗,詳諸前史,或有不同。斯皆錄其當時,蓋以備其遺闕爾。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北史》

《北史》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