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作者:佚名年代:明代2900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一 上智部·總序

馮子曰:智無常局,以恰肖其局者為上。故愚夫或現其一得,而曉人反失諸千慮。何則?上智無心而合,非千慮所臻也。人取小,我取大;人視近,我視遠;人動而愈紛,我靜而自正;人束手無策,我遊刃有餘。夫是故,難事遇之而皆易,巨事遇之而皆細;其斡旋入於無聲臭之微,而其舉動出人意想思索之外;或先忤而後合,或似逆而實順;方其閑閑,豪傑所疑,迄乎斷斷,聖人不易。嗚呼!智若此,豈非上哉!上智不可學,意者法上而得中乎?抑語雲“下下人有上上智”,庶幾有觸而現焉?餘條列其概,稍分四則,曰“見大”、曰“遠猶”、曰“通簡”、曰“迎刃”,而統名之曰“上智”。
馮夢龍說:真正的智慧沒有固定的法則可以遵循,而是要根據不同的現實情況,采取恰如其分的對策。所以愚昧的人,偶爾也會變現一些智慧;倒是聰明的人常常因為謹守著某些原則而考慮太多,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為什麼呢?真正的大智慧其實是“無心”而至的,並非隻要周全考慮就能達到。別人看到小的方麵,我能看到大的方麵。別人能看到眼前的,我卻能看到長遠的。別人越動越亂,我卻能以靜製動。他人束手無策的事情,我卻可以遊刃有餘。這樣的話,看起來難的事情處理起來就都很容易,大的事情也能像小事情一樣處理。所以能充分靈活、很有彈性地深入變動無常的局勢之中,而其擬定的對策,也往往能夠出人意料。有時候開始時有悖常理而後來卻完全符合事理,有時候看起來似乎違背常識而實際上卻順乎事理。當其從容悠閑之時,卻受到豪傑之士的質疑,隻有等到問題全部解決,才能看清這種深遠通透的智慧來,連聖人也不能改易。啊!這樣的智慧,確實是大智慧!這樣的大智慧是不可學的,是像人們通常認識的“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嗎?還是像人們所說的“一些不見得聰明的人偶然表現出的上等智慧”,也往往能夠對我們做人處世有啟發作用呢。因此,我把這些智慧實例一一列舉出來,並將其分為四卷,分別是“見大”、“遠猶”、“通簡”、“迎刃”,而總其名為“上智”。

已是第一節
章節目錄
下一節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一 上智部·總序 卷二 上智部·太公 孔子 卷三 上智部·諸葛亮 卷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 卷五 上智部·孔子 卷六 上智部·丙吉 郭進 卷七 上智部·魏元忠 卷八 上智部·範仲淹 卷九 上智部·狄青 卷十 上智部·邵雍 卷十一 上智部·蕭何 任氏 卷十二 上智部·張飛 卷十三 上智部·唐高祖 卷十四 上智部·衛青 卷十五 上智部·李愬 卷十六 上智部·李泌 卷十七 上智部·白起祠 卷十八 上智部·宋太祖 何真 卷十九 上智部·宋太祖 卷二十 上智部·徐達 卷二十一 上智部·司馬光 卷二十二 上智部·韓琦 卷二十三 上智部·劉大夏 卷二十四 上智部·姚崇 卷二十五 上智部·楊榮 卷二十六 上智部·程顥 卷二十七 上智部·李晟 卷二十八 上智部·呂端 卷二十九 上智部·孫叔敖 卷三十 上智部·郭子儀 卷三十一 上智部·宋真宗 卷三十二 上智部·曹參 卷三十三 上智部·趙普 李沆 陸九淵 卷三十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卷三十五 上智部·龔遂 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彥博 卷三十七 上智部·張遼 卷三十八 上智部·韓愈 卷三十九 上智部·裴度 卷四十 上智部·郭子儀(二) 卷四十一 上智部·牛弘 卷四十二 上智部·子產 卷四十三 上智部·主父偃 卷四十四 上智部·裴光庭 卷四十五 上智部·陳平 卷四十六 上智部·於謙 卷四十七 上智部·劉大夏 張居正 卷四十八 上智部·賈耽 卷四十九 上智部·呂夷簡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