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作者:佚名年代:明代2900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二十五 上智部·楊榮

【原文】
原文

王振謂楊士奇等曰:“朝廷事虧三楊先生,然三公亦高年倦勤矣。其後當如何?”士奇曰:“老臣當盡瘁報國,死而後已。”榮曰:“先生休如此說,吾輩衰殘,無以效力,行當擇後生可任者以報聖恩耳。”振喜,翌日即薦曹鼐、苗衷、陳循、高穀等,遂次第擢用。士奇以榮當日發言之易。榮曰:“彼厭吾輩矣,吾輩縱自立,彼其自已乎?一旦內中出片紙,命某人入閣,則吾輩束手而已。今四人竟是吾輩人,當一心協力也。”士奇服其言。
明朝宦官王振對楊士奇等人說:“朝廷的政事多虧三位楊先生的盡心盡力,然而三位先生年紀也大了,不知道日後有什麼打算呢?”楊士奇說:“老臣當竭誠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楊榮說:“先生別這樣說,我們已經老了,無法再為朝廷效力,而是應推舉一些可擔當國事的後輩,來報答聖上的大恩。”王振聽了很高興。第二天,楊榮便上書舉薦曹鼐、苗衷、陳循、高穀等人,這些人依次得到朝廷任用。楊士奇認為楊榮當天不應隨便說那些話。楊榮說:“王振已經很討厭我了,我們縱然能互相扶持,難道能改變他討厭我們的心意嗎?一旦大內傳出隻言片語,要命某人入閣,我們還是會束手無策。可現在這四個人畢竟都是我們的人,大家當同心協力才是。”楊士奇聽後非常佩服他的遠見卓識。

[馮述評]
評譯

李彥和〈見聞雜記〉雲:“言官論劾大臣,必須下功夫,看見眼前何人可代得。代者,必賢於去者,必有益於國家,方是忠於進言。若隻做得這篇文字,打出自己名頭,毫於國家無補,不如緘口不言,反於言責無損。”此亦可與楊公之論合看。
李彥和《見聞雜記》說:“諫官要彈劾當政大臣,必須先下工夫仔細觀察研究,看看當下誰能接替這個職位,而且必須要比被參劾的人更賢明,必須有益於國家,才算是忠於進諫。如果隻是做一篇漂亮文字,打響自己的名頭,對國家沒有絲毫益處,還不如閉口不言,反而可以無損於諫官的職責。”這種說法,可以和楊榮的觀點相互參考。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一 上智部·總序 卷二 上智部·太公 孔子 卷三 上智部·諸葛亮 卷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 卷五 上智部·孔子 卷六 上智部·丙吉 郭進 卷七 上智部·魏元忠 卷八 上智部·範仲淹 卷九 上智部·狄青 卷十 上智部·邵雍 卷十一 上智部·蕭何 任氏 卷十二 上智部·張飛 卷十三 上智部·唐高祖 卷十四 上智部·衛青 卷十五 上智部·李愬 卷十六 上智部·李泌 卷十七 上智部·白起祠 卷十八 上智部·宋太祖 何真 卷十九 上智部·宋太祖 卷二十 上智部·徐達 卷二十一 上智部·司馬光 卷二十二 上智部·韓琦 卷二十三 上智部·劉大夏 卷二十四 上智部·姚崇 卷二十五 上智部·楊榮 卷二十六 上智部·程顥 卷二十七 上智部·李晟 卷二十八 上智部·呂端 卷二十九 上智部·孫叔敖 卷三十 上智部·郭子儀 卷三十一 上智部·宋真宗 卷三十二 上智部·曹參 卷三十三 上智部·趙普 李沆 陸九淵 卷三十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卷三十五 上智部·龔遂 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彥博 卷三十七 上智部·張遼 卷三十八 上智部·韓愈 卷三十九 上智部·裴度 卷四十 上智部·郭子儀(二) 卷四十一 上智部·牛弘 卷四十二 上智部·子產 卷四十三 上智部·主父偃 卷四十四 上智部·裴光庭 卷四十五 上智部·陳平 卷四十六 上智部·於謙 卷四十七 上智部·劉大夏 張居正 卷四十八 上智部·賈耽 卷四十九 上智部·呂夷簡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