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作者:佚名年代:明代2900   

《智囊全集》明智部 卷三十二 明智部·虞集

【原文】
原文

元虞集,仁宗時拜祭酒,講罷,因言京師恃東南海運,而實竭民力以航不測,乃進曰:“京東瀕海數千裏,皆萑葦之場,北極遼海,南濱青、齊,海潮日至,淤為沃壤久矣,苟用浙人之法,築堤捍水為田,聽富民欲得官者,分授其地而官為之限,能以萬夫耕者,授以萬夫之田,為萬夫長;千夫、百夫亦如之。三年視其成,則以地之高下,定額於朝,而以次征之。五虞集年有積蓄,乃命以官,就所儲給以祿。十年則佩之符印,俾得以傳子孫,則東南民兵數萬,可以近衛京師,外禦島夷,遠寬東南海運之力,內獲富民得官之用,淤食之民得有所歸,自然不至為盜矣。”說者不一,事遂寢。
元朝人虞集(字伯生)在元仁宗時官拜祭酒,曾在為仁宗講學的課餘時間,談起京師仰仗東南一帶以海運輸送糧食而從事危險無比的航行,實在是嚴重耗損民力,於是進言道:“京師東方濱海數千裏之地,都是蘆葦叢生的荒地,北從遼海,南到青州、齊州,潮每日衝積,長期已來以淤積為可供耕種的肥沃之地。如果用浙江人的方法,築堤擋住潮水使成為耕地,讓想做官的富翁分別配領這些田地,由官府加以規定,有辦法找到一萬人耕田的,就給他一萬人份的田地,讓他做這一萬人的首長;以下一千人,一百人也如此辦理。三年之內看他的結果,由朝廷依土地的肥瘠程度定額課稅,依等級征收,五年之後能有積蓄,就任命他做官,就所積蓄的作為俸祿,十年後賜給他符節印信,使他能流傳給子孫。這麼一來,便可得到數萬民兵來對內保衛京師,對外防禦海賊,而且又能不必仰賴東南海運,使人民得以休息,又可借著富人求官的心理,讓京師得到充足的糧食供應,四處遊食的人民能有正當的歸宿,自然不會做海賊了。”但因評議的人意見不一致,於是遂不了了之。

〔評〕其後脫脫言:京畿近水地,利召募江南人耕種,歲可收粟麥百餘萬石,不煩海運,京師足食。元主從之,於是立分司農司,以右丞悟良哈台、左丞烏古孫良禎兼大司農卿,給分司農司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間,北抵檀順,東及遷民鎮,凡官地及元管各處屯田,悉從分司農司立法佃種,合用工價、牛具、農器、穀種,給鈔五百萬錠。又略仿前集賢學士虞集議,於江、淮召募能種水田及修築圃堰之人各千人,為農師。降空名添設職事敕牒十二道,募農民百人者授正九品。二百人者正八,三百人者從七,就令管領所募之人。所募農夫每人給鈔十錠,期年散歸,遂大稔。
(評譯)後來脫脫(元朝人)曾說京師近海,深得地利,招募江南人來耕種,每年可收成一百多萬石米麥,不必仰賴海運,京師也可以足食。元主依此而行,於是設立分司農司(官署名),以右丞(掌錢穀的官)悟良哈台、左丞烏古孫良禎兼任大司農卿,給分司農司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間,北到檀順,東到遷民鎮,凡是官地及元朝朝廷所掌握的各處屯田,都聽從分司農司立法辦理租佃,合用工價、牛具、農器、穀種,由朝廷先投資五百萬錠銀子。脫脫又大略模仿前集賢學士虞集的建議,在江淮之間招募能種水田及修築園圃、堤防的人各一千,擔任農師,又設一些有名無實的官職,以十二道令牌宣稱:能招募一百個農民的人,就授予正九品官,二百人的正八品官,三百人的正七品官,由招募者自行領導管理自己所招募的人,所招募的農夫,每人給十錠銀子,一年後放他們回去,於是大豐收。

何孟春《餘冬序錄》雲:“明朝葉文莊公盛巡撫宣府時,修複官牛、官田之法,墾地日廣,積糧日多,以其餘歲易戰馬千八百餘匹。其屯堡廢缺者,鹹修複之,不數月,完七百餘所。今邊兵受役權門,終歲勞苦,曾不得占寸地以自衣食,軍儲一切仰給內帑,戰馬之費於太仆者不資,屯堡尚誰修築?悠悠歲月,恐將來之夷禍難支也!”
何孟春(明·彬州人,字子元)在《餘冬序錄》裏說:“明朝葉文莊公(葉盛,昆山人,字與中,諡文莊)巡撫宣府時,重新建立官牛官田的法令,開墾的土地日漸廣大,積存糧食日益增多,用每年節餘的錢購買八千多匹戰馬,殘缺不全的城堡也都加以修複。不到幾個月,就整修好七百多個城堡。如今邊境的士兵受權貴之門的役使,整年勞苦,還得不到一點土地來供給自己的衣食,軍中所需的一切費用,都依靠中央的供應,養戰馬的費用由太仆支給的多得無法估計,至於城堡的修築又能仰靠哪裏的費用。長期下來,恐怕將來外患一起就很難應付了。”

樊升之曰:“賈生之治安,晁錯之兵事,江統之徙戎,是萬世之至畫也,李鄴侯之屯田,虞伯生之墾墅,平江伯之漕運。平江伯陳瑄,合肥人。永樂初董北京海漕,築淮陽海堤八百裏。尋罷海運,浚會通河,通南北餉道,疏清江浦以避淮險,設儀真瓜洲壩港,鑿徐州呂梁浜,築刀陽、南旺湖堤,開白塔河通江,築高郵湖堤,自淮至臨清建閘四十七,建淮、徐臨通倉以便轉輸,置舍卒導舟,設井樹以便行者。是一代之至畫也。李允則之築圃起浮屠,範文正、富鄭公之救荒,是一時之至畫也。畫極其至,則人情允協,法成若天造,令出如流水矣。”
樊升之說:“賈誼(漢·洛陽人)上漢文帝的治安策,晁錯(漢·潁川人)的用兵之計,江統(晉·陳留人,子應元)的徙戎論,都是萬世最佳的計劃,李鄴侯的屯田,虞集的開墾荒地,平江伯的漕運(陳瑄,合肥人,明成祖永樂初年,掌管北京漕運,建築淮陽堤防八百裏),則是當代最佳的計劃。李允則築園圃、造浮屠、佛塔(事見第五部“術智”),範文正、富弼的救濟饑荒,也是當時最佳的計劃。計劃能達到盡善盡美,則人情必誠信協和,因此好的計劃往往有如天成,命令一出,執行起來便有如流水般的順暢。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一 上智部·總序 卷二 上智部·太公 孔子 卷三 上智部·諸葛亮 卷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 卷五 上智部·孔子 卷六 上智部·丙吉 郭進 卷七 上智部·魏元忠 卷八 上智部·範仲淹 卷九 上智部·狄青 卷十 上智部·邵雍 卷十一 上智部·蕭何 任氏 卷十二 上智部·張飛 卷十三 上智部·唐高祖 卷十四 上智部·衛青 卷十五 上智部·李愬 卷十六 上智部·李泌 卷十七 上智部·白起祠 卷十八 上智部·宋太祖 何真 卷十九 上智部·宋太祖 卷二十 上智部·徐達 卷二十一 上智部·司馬光 卷二十二 上智部·韓琦 卷二十三 上智部·劉大夏 卷二十四 上智部·姚崇 卷二十五 上智部·楊榮 卷二十六 上智部·程顥 卷二十七 上智部·李晟 卷二十八 上智部·呂端 卷二十九 上智部·孫叔敖 卷三十 上智部·郭子儀 卷三十一 上智部·宋真宗 卷三十二 上智部·曹參 卷三十三 上智部·趙普 李沆 陸九淵 卷三十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卷三十五 上智部·龔遂 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彥博 卷三十七 上智部·張遼 卷三十八 上智部·韓愈 卷三十九 上智部·裴度 卷四十 上智部·郭子儀(二) 卷四十一 上智部·牛弘 卷四十二 上智部·子產 卷四十三 上智部·主父偃 卷四十四 上智部·裴光庭 卷四十五 上智部·陳平 卷四十六 上智部·於謙 卷四十七 上智部·劉大夏 張居正 卷四十八 上智部·賈耽 卷四十九 上智部·呂夷簡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