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作者:佚名年代:明代2900   

《智囊全集》兵智部 卷十二 兵智部·王陽明

【原文】
原文

王陽明以勘事過豐城,聞逆濠之變,兵力未具,亟欲溯流趨吉安。舟人聞濠發千餘人來劫公,畏不敢發,公拔劍馘其耳,遂行。薄暮,度不可前,潛覓漁舟,以微服行,留麾下一人,服己冠服,居舟中。濠兵果犯舟,得偽者,知公去遠,乃罷。公至中途,恐濠速出,乃為間諜,假奉朝廷密旨,行令兩廣、湖襄都禦史及南京兵部,各命將出師,暗伏要害地方,以俟寧府兵至襲殺。複取優人數輩,各將公文置夾衣絮中。將發間,又捕捉偽太師家屬至舟尾,令其覘知,公即佯怒,牽之上岸處斬,已而故縱之,令其奔報。濠獲優,果於衣中搜得公文,遂遲疑不發。公至吉安,調度兵糧粗備,始傳檄征兵,暴濠罪惡。濠知為公所賣,憤然欲出。公謂:“急犯其鋒,非計也。宜示以自守不出之形,必俟其出,然後尾而圖之。先複省城,以傾其巢。彼聞,必回兵來援,我則出兵邀而擊之,此全勝之策。”濠果使人探公不出,乃留兵萬餘守省城,而自引兵東下,公聞濠已出,遂急促各府兵,刻期會於豐城,時濠兵已圍安慶,眾議宜急往救。公謂:“九江、南康皆已為賊所據,而南昌城中精悍萬餘,食貨重積,我兵若抵安慶,賊必回軍死鬥,安慶之兵僅足自守,必不能出而夾攻。賊令南昌兵絕我糧道,九江、南康合勢撓攝,而四方之援又不可望,事其危矣!今我師驟集,先聲所加,城中必恐,並力急攻,其勢必下,此孫子救韓趨魏之計也!”偵者言:“新、舊廠伏兵萬餘,以備犄角。”公遣兵從間道襲破之,潰卒入城,城中知王師雨集,皆大駭,遂一鼓下之。濠聞我兵至豐城,即欲回舟,李士實諫,以為,“必須徑往南京,既登大寶,則江西自服。”濠不聽,遂解安慶之圍,移兵泊阮子江,為歸援計。公聞濠兵且至,召眾議之。眾雲:“宜斂兵入城,堅壁待援。”公曰:“不然,彼聞巢破,膽已喪矣,先出銳卒,要其惰歸,一挫其銳,將不戰而潰,所謂‘先聲有奪人之氣’也。”乃指授伍文定等方略,先以遊兵誘之,複佯北以致之,俟其爭前趨利,然後四麵合擊,伏兵並起,又慮城中宗室或內應為變,親慰諭之,出給告示,凡脅從者不問,雖嚐受賊官職,能逃歸者,皆免死,能斬賊徒歸降者,皆給賞,使內外居民及鄉導人等四路傳布。又分兵攻九江、南康,以絕其援。於是群力並舉,逆首就擒。
王守仁因為勘事的原因經過豐城,聽說朱宸濠發兵叛亂,由於兵力沒有集結,因此想要盡快溯江而上趕往吉安征調兵力。船家聽說朱宸濠派出一千多人,想要截殺王守仁,害怕得不敢讓他乘船,王守仁拔出佩劍割下船家一隻耳朵,船家才發船。傍晚的時候,王守仁估量著自己已經沒有辦法再搭乘大船繼續向前走了,於是就暗中雇了一條小漁船,換上普通百姓的服裝,然後留下一名屬下讓他穿上自己的朝服,繼續留在大船上麵。朱宸濠果然派人前來攔截搜捕,抓到了那個假扮的王守仁,知道真正的王守仁已經走遠了,這才作罷。王守仁在往吉安的途中,害怕朱宸濠迅速出兵,於是派出間諜,假裝奉朝廷密旨,命令兩廣、湖襄都禦史和南京兵部,命令各個將領率領士兵在各個出入要道進行埋伏,看到寧王府朱宸濠的兵卒就襲擊斬殺。王守仁又招來樂工,暗中將公文放置在他們所帶的行李、夾衣之中。要派間諜的時候故意讓捉到的朱宸濠的太師家屬們看見這一幕,然後王守仁裝作生氣的樣子要上岸斬殺他們,等快要行刑的時候,卻又故意製造出機會,好讓他們趁機逃走,將所看到的情況報告給朱宸濠。朱宸濠捕捉到那些樂工,果然在他們的行李中搜到了公文,於是猶疑不決,不敢貿然發兵。王守仁到了吉安之後,調度糧草剛完備,就開始發布檄文征兵,同時揭發朱宸濠的罪行,並昭告天下。這時朱宸濠才明白自己被王守仁騙了,十分氣憤,想立即發兵。王守仁說:“這時候和朱宸濠硬碰硬地對打不是最好的選擇,應當擺出堅守不戰的姿態,等到朱宸濠率軍往別的地方的時候,再尾隨在他的後麵,創造好機會。首要的應先光複南昌,攻擊朱宸濠的老巢,朱宸濠一定會回兵救援,這時再出擊迎戰,才是必勝的上策。”朱宸濠果然派人來偵察王守仁的動向,知道王守仁堅守不戰,於是留下一萬名部屬守衛南昌,而自己卻率領大軍東下。王守仁聽說朱宸濠已經率兵東下,就急忙下令各府兵馬,約定日期在豐城會師。當時朱宸濠的大軍已經包圍了安慶,諸將都認為應救援安慶。王守仁說:“九江、南康都已經被朱宸濠攻陷了,而南昌城中有一萬名精兵,糧食充足,我軍如果前往安慶救援,叛賊一定會回軍拚死迎戰的,而安慶的兵力僅僅能夠自保而已,不能出城和我軍配合夾擊叛賊。如果叛賊命令南昌派兵斷絕我軍的糧道,再聯合九江、南康的兵力騷擾我軍,我軍如果得不到外地援軍,就會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現在我軍在豐城會師,聲勢奪人,南昌的賊兵必定會心生恐懼,我軍一起進攻,必定能一舉破城,這是孫臏圍魏救韓的計謀。”這時探員報告:“新舊廠附近,各有萬名伏兵,形成了犄角之勢。”於是王守仁派兵從小路襲擊,賊兵迅速潰敗,退入城中。城中人知道各路官軍大會師,大為吃驚,因此一舉攻破南昌。朱宸濠聽說官軍會師豐城,就想要搭船回城,李士實諫阻,認為,“必須直接進攻南京,奪得天子之位,江西自然歸服。”但是朱宸濠不聽,從安慶撤軍,先駐紮在阮子江邊,策劃回師救援南昌。王守仁聽說朱宸濠的救兵就要到了,就召集部下將領商議,諸將說:“我們不如將軍隊退入城中,堅守不戰,等待援軍的到來。”王守仁說:“不可以,賊兵聽說老巢已經被攻破,已經喪膽,先派精銳出戰,攻擊敵人的怠惰之師,挫敗他們的銳氣,他們就會不戰而敗,這就是所謂的‘先發製人,能夠奪人氣勢’。”於是指示伍文定等諸將應戰的方略,先以遊擊兵誘敵,然後假裝敵不過而敗逃,等賊兵為了搶奪戰功而奮力追擊的時候,四麵包圍埋伏的士卒群起而攻之。王守仁又顧慮城中的皇室宗親,也可能是朱宸濠的內應,於是就親自一一對他們進行拜訪,並發布公文告示,凡是過去曾被宸濠脅迫而跟隨叛亂的,一律不予追究;雖然曾接受過朱宸濠的任職,但如果現在能投誠返正的,也一律免去死罪;而能殺叛賊投降的,都要論功行賞。王守仁命令人將此告示四處張貼散布。另一方麵又派兵分別攻打九江、南康,以斷絕兩地的救援,終於群策合力擒獲朱宸濠。

〔評〕按陳眉公《見聞錄》,謂宸濠之敗,雖結於江西,而實潰於安慶。雖收功於王陽明,而實得力於李梧山。李諱充嗣,四川內江人,正德十四年巡撫南畿,聞宸濠請增護衛,歎曰:“虎而翼,禍將作矣。”遂力陳反狀,廷議難之。公乃旦夕設方略,飭武備,以禦賊為念。謂安慶畿輔,適當賊衝,非得人莫守。當諸將庭參,於眾中獨揖指揮使楊銳而進之曰:“皖城保障,委之於子,毋負我!”十五年,賊兵陷九江,公自將萬人,屯采石,以塞上遊之路。飛檄皖城,諭以忠義。銳感激思奮,相機應敵,發無不捷。
(評譯)陳眉公《見聞錄》中記載,朱宸濠兵敗雖然是在江西結束的,但實際上卻是在安慶埋下的敗因。雖然戰功首推王守仁,而實際上卻應該歸功於李梧山。李梧山名叫李充嗣,四川內江人。正德十四年,他巡撫南畿之時,聽說朱宸濠請求增加護衛,歎息說:“猛虎添翼,恐怕即將出現兵禍。”於是上書極力反對,但大臣都不讚同。李梧山日夜加緊防備,整飭軍隊,時刻不忘防禦賊人。他認為安慶位置正當要衝,一定要選擇合適的將領進行防衛。當時諸將齊集參拜的時候,他唯獨選中並推薦指揮使楊銳,說:“我將防衛皖城的重任交給你,你不要辜負我對你的期望。”正德十五年,朱宸濠攻陷九江。李梧山一麵派一萬名士兵駐守采石,以堵塞上遊的道路,一麵派人緊急通知皖城進行戒備,並以忠孝節義勉勵楊銳。楊銳萬分感激,更加努力奮發,隨機應變,戰無不勝。

節發間諜火牌雲:“為緊急軍情事,該欽差太監總兵等官,統領邊官軍十萬餘,一半將到南京,一半徑趨安慶,並調兩廣狼兵,湖廣土兵,即日水陸並進,俱赴安慶會集,刻期進攻江西叛賊。今將火牌飛報前路官司,一體同心防守,預備糧草,聽候應用等因。”
另外偽造火牌令說:“因為軍情緊急,特命欽差太監為總兵,統領十餘萬官軍,一半派往南京,一半派往安慶,並征調兩廣狼兵,湖廣的土兵,即日起分由水、陸同時進發,在安慶會師,限期內進攻江西,剿滅叛賊。今天以火牌飛報,前路各將領需要同心防守戒備,囤積糧草,準備應戰。”

宸濠舟至李陽河,遇火牌,覽之驚駭,由是散亡居半。繼又發水卒千人,盛其標幟,乘飛艦百餘艘,鼓噪而進,聲為安慶應援,城中望見,士氣百倍,銳即開門出敵,水陸夾攻,賊遂大潰。
朱宸濠的戰船行至李陽河的時候,遇到火牌,看後大為驚慌,賊兵散亡一半。李梧山又派了一千名水兵,搭乘一百多艘船艦,在船上升起軍旗,命令船上的軍士們大聲喊叫,為安慶聲援,城中的守兵看到之後,士氣大振。楊銳立即打開城門率兵迎敵,水陸兩路進行夾攻,大敗賊兵,賊兵開始潰逃。

時宸濠營於黃石磯,聞敗將遁,公自將兵逐北,宸濠奔入鄱陽湖,適遇巡撫王公陽明引兵至湖,遂成擒焉。後論功竟不及公,胡禦史潔目擊其事,特為論列,不報。故今人盛稱陽明,而不及梧山,亦有幸有不幸歟?
當時朱宸濠在黃石磯駐紮下來,聽說士兵們潰逃,就要趁夜逃逸,李梧山又親自率兵追擊,朱宸濠逃到鄱陽湖的時候,正巧遇到王守仁率兵到鄱陽湖,於是將其擒獲。後世論功竟然沒有提及李梧山,禦史胡潔曾目睹了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還特別加以論述,但是並沒有向朝廷奏稟這件事。一般人隻是極力地稱讚王守仁,卻將李梧山的功績遺忘了。唉,人幸運與否的差異真是太大了!

又按宸濠兵起,聲言直取南京,道經安慶。太守張文錦與守備楊銳等合謀,令軍士鼓噪登城大罵,激怒逆濠,使頓兵挫銳於堅城之下。而陽明得成其功,雖天奪其魄,而張、楊諸公之智,亦足述矣。
朱宸濠兵變的初期,曾經聲明要直攻南京。路上經過安慶的時候,太守張文錦和守備楊銳等人商議,下令軍士們大聲叫喊,並登上城樓對朱宸濠進行辱罵,使得朱宸濠因為憤怒轉而攻城,楊銳死守安慶堅城,因此朱宸濠大軍受到挫敗。最後王守仁才能夠一舉擒獲朱宸濠,雖然說朱宸濠之敗是天意,但是張文錦、楊銳等人的智謀,也是非常值得稱道的。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一 上智部·總序 卷二 上智部·太公 孔子 卷三 上智部·諸葛亮 卷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 卷五 上智部·孔子 卷六 上智部·丙吉 郭進 卷七 上智部·魏元忠 卷八 上智部·範仲淹 卷九 上智部·狄青 卷十 上智部·邵雍 卷十一 上智部·蕭何 任氏 卷十二 上智部·張飛 卷十三 上智部·唐高祖 卷十四 上智部·衛青 卷十五 上智部·李愬 卷十六 上智部·李泌 卷十七 上智部·白起祠 卷十八 上智部·宋太祖 何真 卷十九 上智部·宋太祖 卷二十 上智部·徐達 卷二十一 上智部·司馬光 卷二十二 上智部·韓琦 卷二十三 上智部·劉大夏 卷二十四 上智部·姚崇 卷二十五 上智部·楊榮 卷二十六 上智部·程顥 卷二十七 上智部·李晟 卷二十八 上智部·呂端 卷二十九 上智部·孫叔敖 卷三十 上智部·郭子儀 卷三十一 上智部·宋真宗 卷三十二 上智部·曹參 卷三十三 上智部·趙普 李沆 陸九淵 卷三十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卷三十五 上智部·龔遂 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彥博 卷三十七 上智部·張遼 卷三十八 上智部·韓愈 卷三十九 上智部·裴度 卷四十 上智部·郭子儀(二) 卷四十一 上智部·牛弘 卷四十二 上智部·子產 卷四十三 上智部·主父偃 卷四十四 上智部·裴光庭 卷四十五 上智部·陳平 卷四十六 上智部·於謙 卷四十七 上智部·劉大夏 張居正 卷四十八 上智部·賈耽 卷四十九 上智部·呂夷簡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