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作者:佚名年代:明代2900   

《智囊全集》語智部 卷四 語智部·富弼

【原文】
原文

契丹乘朝廷有西夏之憂,遣使來言關南之地。地是石晉所割,後為周世宗所取。富弼奉使,往見契丹主曰:“兩朝繼好,垂四十年,一旦求割地,何也?”契丹主曰:“南朝違約,塞雁門,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將以何為?群臣請舉兵而南,吾謂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獲,舉兵未晚。”弼曰:“北朝忘章聖皇帝之大德乎?澶淵之役,苟從諸將言,北兵無得脫者。且北朝與富弼中國通好,則人主專其利,而臣下無所獲;若用兵,則利歸臣下,而人主任其禍。故勸用兵者,皆為身謀耳。今中國提封萬裏,精兵百萬,北朝欲用兵,能保必勝乎?就使其勝,所亡士馬,群臣當之與,抑人主當之與?若通好不絕,歲幣盡歸人主,群臣何利焉?”契丹主大悟,首肯者久之。弼又曰:“雁門者,備元昊也。塘水始於何承矩,事在通好前。城隍修舊,民兵亦補闕,非違約也。”契丹主曰:“雖然,吾祖宗故地,當見還耳。”弼曰:“晉以盧龍賂契丹,周世宗複取關南地,皆異代事,若各求地,豈北朝之利哉。”(邊批:占上風。)既退,劉六符曰:“吾主恥受金幣,堅欲十縣,何如?”弼曰:“本朝皇帝言:‘為祖宗守國,豈敢望以土地與人?北朝所欲,不過租賦耳,朕不忍多殺兩朝赤子,故屈地增幣以代之。’(邊批:占上風。)若必欲得地,是誌在敗盟,假此為辭耳。”明日契丹主召弼同獵,引弼馬自近,謂曰:“得地則歡好可久。”弼曰:“北朝既以得地為榮,南朝必以失地為辱,兄弟之國,豈可一榮一辱哉?”獵罷,六符曰:“吾主聞公榮辱之言,意甚感悟,今唯結姻可議耳。”弼曰:“婚姻易生嫌隙,本朝長公主出嫁,齎送不過十萬緡,豈若歲幣無窮之利哉。”弼還報,帝許增幣。契丹主曰:“南朝既增我幣,辭當曰‘獻’。”弼曰:“南朝為兄,豈有兄獻於弟乎?”(邊批:占上風。)契丹主曰:“然則為‘納’。”,弼亦不可,契丹主曰:“南朝既以厚幣遺我,是懼我矣,於二字何有?若我擁兵而南,得無悔乎?”弼曰:“本朝兼愛南北,(邊批:占上風。)故不憚更成,何名為懼?或不得已而至於用兵,則當以曲直為勝負,非使臣之所知也。”契丹主曰:“卿勿固執,古有之矣。”弼曰:“自古唯唐高祖借兵突厥。當時贈遺,或稱獻納,其後頡利為太宗所擒。(邊批:占上風。)豈複有此哉?”契丹主知不可奪,自遣人來議。帝用晏殊議,竟以“納”字與之。(邊批:可恨。)
契丹趁著西夏人侵犯宋朝邊境的時候,派遣使者前來要求歸還關南的土地。這是五代時期石敬瑭為求契丹騎兵幫,割讓給契丹的土地之一,後來由後周世宗奪回。富弼奉命出使契丹,見到契丹主說:“兩國修好已經有40年了,為什麼現在突然提出割地呢?”契丹主說:“宋朝違背了盟約,派兵防守雁門關,增辟水塘,整修城牆,征調民兵,這是要幹什麼呢?本王的臣子們都要求本王立即出兵南下,我的意思是先派使者要求割地,如果宋朝不答應,再出兵南下也不遲。”富弼說:“北朝難道忘了真宗皇帝(章聖皇帝)的恩德嗎?當年澶淵之役,如果當時真宗皇帝采納了將軍們的意見,北朝士兵有誰能夠活著回去呢?再說北朝和中國修好,君王可以獨自享有所有的好處,而臣下沒有絲毫的利益。一旦雙方交戰,如果勝利,功勞歸大臣所有;如果失敗,君王卻要承擔戰爭中所有的責任。因此臣子勸君王用兵,無非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中國疆域遼闊,精兵百萬,北朝想要出兵,一定會取得勝利嗎?就算僥幸獲勝,陣亡的士兵,損失的戰馬,這責任是由群臣來承擔,還是由君王您來承擔呢?如果兩國修好,每年君王都可以享受到賞賜的金銀、絲絹,您的大臣能從中分到什麼好處嗎?”契丹主聽後連連點頭。富弼接著說:“防守雁門關是為了防備西夏元昊;辟建水塘是由何承矩開始興建,這些事在兩國訂盟之前就已經有了;至於修牆是因為城牆過於老舊了,而征調民兵也是為了遞補軍中的遺缺,並沒有違背任何盟約啊。”契丹主說:“就算南朝沒有違背盟約,但關南是我祖先的土地,也應當歸還。”富弼說:“後晉以盧龍地賄賂契丹,周世宗又從契丹人手中奪取回來,這些都是前朝的事了,如果各自索要舊地,北朝能得到什麼好處嗎?”(邊批:占了上風。)富弼告辭退下。劉六符對富弼說:“我王認為每年接受南朝的歲幣是一種恥辱,如果我王堅持要求宋割地,你認為如何呢?”富弼說:“本朝皇帝曾經說:‘要為祖先固守國土,不敢隨便割讓土地。北朝希望得到的,無非是土地所產生的租稅收,朕不忍心看到兩國的無辜百姓因為戰爭而喪命,因此可以增加每年的歲幣來代替割地。’(邊批:占了上風。)如果北朝堅持要土地,那就是成心撕毀盟約,割地僅僅是個借口罷了。”第二天契丹主邀請富弼一起打獵,其間將富弼叫到身邊說:“如果契丹得到土地,那麼兩國的友誼還可以長久保持下去。”富弼說:“假如北朝會因得到土地而榮耀,那麼南朝必會因失去土地而感到屈辱難過。宋、契丹是兄弟之邦,怎麼能做令一個覺得光榮,一個覺得屈辱的事呢?”狩獵結束以後,劉六符對富弼說:“聽完我王和先生所談有關榮辱之事後,很有感悟,我想如今隻有兩國結為親家才能鞏固兩國的友誼。”富弼說:“婚姻很容易會產生摩擦。再說本朝長公主出嫁的時候,陪嫁的嫁妝不過才十萬元錢,哪裏比得上每年獲贈的歲銀呢。”富弼離開契丹後,便回國向仁宗報告了經過,仁宗答應增加歲銀。契丹主說:“南朝既然答應每年再增加歲銀,盟約上也就應該寫成‘獻’歲銀了。”富弼說:“兩國既然結盟為兄弟,南朝是兄長,哪有兄長給弟弟東西稱之為‘獻’的道理呢?”契丹主又說:“那稱之為‘納’如何?”富弼還是堅持不妥協。契丹主說:“宋既然答應每年給本王豐厚的歲銀和絲絹,害怕本王會南侵,改一個字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我率領軍隊南下,宋難道就不後悔嗎?”富弼說:“兩國人民的生命宋都兼愛,(邊批:占了上風。)因此希望兩國能夠和平,這哪裏是害怕呢?如果真是到了不得已的地步,非得兩國交戰不可,將會以理之曲直來決出勝負,那麼結果就不是充當和平使者的我所能預料的了。”契丹主說:“你不要太固執了,其實改動一兩個字,在曆史上早就有過先例了。”富弼說:“曆史上隻有唐高祖曾經因向突厥人借兵,為了酬謝突厥人,或稱之為‘獻納’。可是後來突厥可汗頡利被唐太宗擒獲。現在怎麼能讓那樣的情形再現呢?”契丹主知道沒有辦法說服富弼,就私下派遣使者到宋朝議和。結果仁宗采納晏殊的意見,竟然采用了“納”字。(邊批:可恨。)

〔評〕富鄭公與契丹主往複再四,句句占上風,而語氣又和婉,使人可聽。此可與李鄴侯參看,說辭之最善也。弼始受命往,聞一女卒,再往,聞一男生,皆不顧。得家書,未嚐發,輒焚之,曰:“徒亂人意。”有此一片精誠,自然不辱君命。
(評譯)富弼和契丹主先後進行了四次麵談,句句話都占了上風,而語氣溫和、態度委婉,讓人很容易接受。富弼的這番說辭,可以和李鄴侯相媲美,是外出使臣談話的最高境界。富弼第一次奉命前往契丹的時候正好遇上自己的女兒死了,第二次再去契丹的時候,家中添了一個男孩,但是富弼都沒有回家探望。收到家書也沒有拆閱就順手燒毀了,他說:“看家書隻會擾亂我的思緒。”有這樣一片忠誠,自然也就能做到不辱君命了。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一 上智部·總序 卷二 上智部·太公 孔子 卷三 上智部·諸葛亮 卷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 卷五 上智部·孔子 卷六 上智部·丙吉 郭進 卷七 上智部·魏元忠 卷八 上智部·範仲淹 卷九 上智部·狄青 卷十 上智部·邵雍 卷十一 上智部·蕭何 任氏 卷十二 上智部·張飛 卷十三 上智部·唐高祖 卷十四 上智部·衛青 卷十五 上智部·李愬 卷十六 上智部·李泌 卷十七 上智部·白起祠 卷十八 上智部·宋太祖 何真 卷十九 上智部·宋太祖 卷二十 上智部·徐達 卷二十一 上智部·司馬光 卷二十二 上智部·韓琦 卷二十三 上智部·劉大夏 卷二十四 上智部·姚崇 卷二十五 上智部·楊榮 卷二十六 上智部·程顥 卷二十七 上智部·李晟 卷二十八 上智部·呂端 卷二十九 上智部·孫叔敖 卷三十 上智部·郭子儀 卷三十一 上智部·宋真宗 卷三十二 上智部·曹參 卷三十三 上智部·趙普 李沆 陸九淵 卷三十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卷三十五 上智部·龔遂 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彥博 卷三十七 上智部·張遼 卷三十八 上智部·韓愈 卷三十九 上智部·裴度 卷四十 上智部·郭子儀(二) 卷四十一 上智部·牛弘 卷四十二 上智部·子產 卷四十三 上智部·主父偃 卷四十四 上智部·裴光庭 卷四十五 上智部·陳平 卷四十六 上智部·於謙 卷四十七 上智部·劉大夏 張居正 卷四十八 上智部·賈耽 卷四十九 上智部·呂夷簡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