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作者:佚名年代:明代2900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三十三 上智部·趙普 李沆 陸九淵

【原文】
原文

趙韓王[普]為相,置二大甕於坐屏後,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其中,滿即焚之於通衢。
宋朝趙普任宰相時,在座位後麵放置了兩個大缸,凡是有人送上建議國家利害的疏奏,大都被扔入缸中,等裝滿缸後就在通道上把文書燒掉。

李文靖曰:“沆居相位,實無補萬分;唯中外所陳利害,一切報罷,聊以補國爾。今國家防製,纖悉具備,苟輕徇所陳,一一行之,所傷實多。僉人苟一時之進,豈念民耶?”
李文靖說:“我任相國時,對國事實在沒有大的補益,隻在眾人所陳述的利害建議方麵,一切都不予采取,這也算是對國家的一點貢獻吧。當今國家的各種製度,已經非常詳盡完備,如果輕率地采納各方的建議,一一推行改革,必定會產生很多傷害。小人一念之間的進言,怎麼會真正關心到老百姓的長遠利益呢?”

陸象山雲:“往時充員敕局,浮食是慚。惟是四方奏請,廷臣麵對,有所建置更革,多下看詳。其貳書生貴遊,不諳民事,輕於獻計;一旦施行,片紙之出,兆姓蒙害。每與同官悉意論駁,朝廷清明,嚐得寢罷;編摩之事,稽考之勤,何足當大官之膳?庶幾僅此可以償萬一耳!”
陸象山說:“以往朝廷冗員充斥,我也是白支俸祿的官員之一,心中實在是很慚愧。但是遇到有人建議各種改革事項,便都在朝廷上討論,看看有什麼不良影響。書生和貴族這一類人,不熟悉民情,隨便獻策;一旦遵照施行,一紙命令容易,但卻使萬民受害。我每每和同僚盡力議論駁回,好在聖上清明,常常采納我們的意見而將獻議作罷;我們所做的,隻是編輯、考查一類的功夫,如何擔當得起領取大官的俸祿呢?大約隻值得萬分之一罷了。”

[馮述評]
評譯

羅景綸曰:“古雲:‘利不什,不變法’,此言更革建置之不可輕也。或疑若是則將坐視天下之弊而不之救歟?不知革弊以存法可也,因弊而變法不可也;不守法而弊生,豈法之生弊哉!韓、範之建明於慶曆者,革弊以存法也。荊公之施行於熙寧者,因弊而變法也,一得一失。概可觀矣。”
羅景綸說:“古人有言:‘利益不足就不要改變現行的法令。’這說明:改舊革新的事十分重大,絕不可以輕易忽視。有人懷疑,這豈不是坐視天下的弊病而不加拯救嗎?他們這些人不知道既改革弊病且同時保存舊法是可以的,隻因為弊病而實施變法卻不可行;因為不守法而產生的弊病,難道是法律本身的弊病嗎?韓琦、範仲淹在仁宗慶曆年間的革新變法,就是既革除了弊端而又保存了法律;王安石在神宗熙寧年間的變法措施,則是因為弊病而改變法律卻導致民怨沸騰。一得一失相比較,就能看得十分清楚了。”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一 上智部·總序 卷二 上智部·太公 孔子 卷三 上智部·諸葛亮 卷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 卷五 上智部·孔子 卷六 上智部·丙吉 郭進 卷七 上智部·魏元忠 卷八 上智部·範仲淹 卷九 上智部·狄青 卷十 上智部·邵雍 卷十一 上智部·蕭何 任氏 卷十二 上智部·張飛 卷十三 上智部·唐高祖 卷十四 上智部·衛青 卷十五 上智部·李愬 卷十六 上智部·李泌 卷十七 上智部·白起祠 卷十八 上智部·宋太祖 何真 卷十九 上智部·宋太祖 卷二十 上智部·徐達 卷二十一 上智部·司馬光 卷二十二 上智部·韓琦 卷二十三 上智部·劉大夏 卷二十四 上智部·姚崇 卷二十五 上智部·楊榮 卷二十六 上智部·程顥 卷二十七 上智部·李晟 卷二十八 上智部·呂端 卷二十九 上智部·孫叔敖 卷三十 上智部·郭子儀 卷三十一 上智部·宋真宗 卷三十二 上智部·曹參 卷三十三 上智部·趙普 李沆 陸九淵 卷三十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卷三十五 上智部·龔遂 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彥博 卷三十七 上智部·張遼 卷三十八 上智部·韓愈 卷三十九 上智部·裴度 卷四十 上智部·郭子儀(二) 卷四十一 上智部·牛弘 卷四十二 上智部·子產 卷四十三 上智部·主父偃 卷四十四 上智部·裴光庭 卷四十五 上智部·陳平 卷四十六 上智部·於謙 卷四十七 上智部·劉大夏 張居正 卷四十八 上智部·賈耽 卷四十九 上智部·呂夷簡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