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作者:佚名年代:明代2900   

《智囊全集》明智部 卷九 明智部·列子

【原文】
原文

子列子窮,貌有饑色。客有言之於鄭子陽者,曰:“列禦寇,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毋乃不好士乎?”鄭子陽令官遺之粟數十秉。子列子出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聞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樂。今妻子有饑色矣,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豈非命哉?”子列子笑而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也。夫以人言而粟我,至其罪我也,亦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後民果作難,殺子陽。受人之養而不死其難,不義;死其難,則死無道也。死無道,逆也。子列子除不義去逆也,豈不遠哉!
春秋時,列子家很貧困,常常麵有饑餓之色。一位客人對鄭子陽說:“列禦寇是位有道之士,住在您的國中卻很窮,君王恐怕有些不愛士人吧?”鄭子陽於是命令手下的官吏送給列子許多穀子。列子見到使者後,很有禮貌地對他拜了幾拜,但卻謝絕了糧穀。使者離開後,列子進屋,他的妻子望著他,手按心窩說:“我聽說有道義的人,妻子兒女都能得到安逸快樂,如今妻子老少都在挨餓,君王送你糧食你又不接受,難道我的命就該這樣苦嗎?”列子笑著回答:“他並不是真正了解我,如果因別人的一番話而給我糧食,將來定我的罪也可聽憑別人的讒言,所以我不能接受。”後來,百姓果然起來作亂,殺死鄭子陽。接受人的賞賜,卻不為救他的災禍拚死,是不仗義的;但是為這種人的災禍去拚死,那麼死了也不合道德。不合於道德便是叛逆的行為,列子能避開不義行為又能避開叛逆,他的本領不是很高嗎?

[馮述評]
評譯

魏相公叔痤病且死,謂惠王曰:“公孫鞅年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即不聽,必殺之,勿令出境。”[邊批:言殺之者,所以果其用也。]王許諾而去。公叔召鞅謝曰:“吾先君而後臣,故先為君謀,後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卒不去。鞅語正堪與列子語對照。
魏相公叔痤病危時對梁惠王說:“公孫鞅年輕而且有奇才,希望舉國上下都能聽他的話,如果您不采納這意見,就請殺掉他,千萬不能讓他出境到別國去。”(邊批:公叔痤說殺商鞅,是為了舉薦任用他。)惠王答應了。接著公叔召公孫鞅道歉說:“我做事要先君後臣,因此先為君主謀慮,然後,再告訴你怎樣做。現在你要盡快逃跑。”公孫鞅回答:“國君不因你的推薦任用我,又怎會因你的話殺掉我呢?”公孫鞅終於沒有離開。公孫鞅的話正好與列子的話形成對照。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一 上智部·總序 卷二 上智部·太公 孔子 卷三 上智部·諸葛亮 卷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 卷五 上智部·孔子 卷六 上智部·丙吉 郭進 卷七 上智部·魏元忠 卷八 上智部·範仲淹 卷九 上智部·狄青 卷十 上智部·邵雍 卷十一 上智部·蕭何 任氏 卷十二 上智部·張飛 卷十三 上智部·唐高祖 卷十四 上智部·衛青 卷十五 上智部·李愬 卷十六 上智部·李泌 卷十七 上智部·白起祠 卷十八 上智部·宋太祖 何真 卷十九 上智部·宋太祖 卷二十 上智部·徐達 卷二十一 上智部·司馬光 卷二十二 上智部·韓琦 卷二十三 上智部·劉大夏 卷二十四 上智部·姚崇 卷二十五 上智部·楊榮 卷二十六 上智部·程顥 卷二十七 上智部·李晟 卷二十八 上智部·呂端 卷二十九 上智部·孫叔敖 卷三十 上智部·郭子儀 卷三十一 上智部·宋真宗 卷三十二 上智部·曹參 卷三十三 上智部·趙普 李沆 陸九淵 卷三十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卷三十五 上智部·龔遂 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彥博 卷三十七 上智部·張遼 卷三十八 上智部·韓愈 卷三十九 上智部·裴度 卷四十 上智部·郭子儀(二) 卷四十一 上智部·牛弘 卷四十二 上智部·子產 卷四十三 上智部·主父偃 卷四十四 上智部·裴光庭 卷四十五 上智部·陳平 卷四十六 上智部·於謙 卷四十七 上智部·劉大夏 張居正 卷四十八 上智部·賈耽 卷四十九 上智部·呂夷簡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