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作者:佚名年代:明代2900   

《智囊全集》捷智部 卷十 捷智部·張良

【原文】
原文

高帝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上在洛陽南宮,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偶語。以問留侯,對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誅皆仇怨,故相聚謀反耳。”上憂之。曰:“奈何?”留侯曰:“上生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數窘我。”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則群臣人人自堅矣。”乃封齒為什邡侯,群臣喜曰:“雍齒且侯。吾屬無患矣。”
漢高祖劉邦即帝位以後,封賞了建立大功的臣子二十多人,還沒有封賞的將領,為了爭奪獎賞而爭相表功,沒完沒了。漢高祖住在洛陽南宮的時候,看到將軍們常常聚在一起竊竊私語,於是召見張良詢問,張良說:“陛下由平民的身份而取得天下,如今已經貴為天子。但是所分封的對象都是自己的舊友,而往日和陛下有仇怨的都遭到了誅殺,將軍們擔心自身的安危,因此聚在一起密謀造反。”漢高祖感到十分不安,問張良:“應該怎麼辦呢?”張良說:“陛下生平最討厭的,而大臣也都知道的人,是誰?”漢高祖說:“雍齒曾經多次讓我難堪,我一直想要殺他,但是他功勞頗多,因此不忍心。”張良說:“現在情況緊急,臣認為陛下首先要封為侯的就是雍齒,那麼其他大臣就不會再心存疑慮了。”於是漢高祖封雍齒為什邡侯,群臣高興地說:“連雍齒都能封侯,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評〕溫公曰:“諸將所言,未必反也。果謀反,良亦何待問而後言邪?徒以帝初得天下,數用愛憎行誅賞。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納忠以變移帝意耳!”袁了凡曰:“子房為雍齒遊說,使帝自是有疑功臣之心,致三大功臣相繼屠戮,未必非一言之害也!”由前言,良為忠謀;由後言,良為罪案。要之布衣稱帝,自漢創局,群臣皆比肩共事之人,若觖望自危,其勢必反。帝所慮亦止此一著,良乘機道破,所以其言易入,而諸將之浮議頓息,不可謂非奇謀也!若韓、彭俎醢,良亦何能逆料之哉!
(評譯)司馬溫公說:“將軍們所談論的未必一定是有關謀反的事;他們如果真的有造反的意圖,張良也不會等到高祖詢問的時候才說。張良隻是因為高祖在即帝位的初期,便以個人的愛憎行賞論罪,造成諸臣的不安,因此才忠言勸諫,改變了高祖的作風。”袁了凡說:“張良替雍齒遊說,導致高祖對功臣的不信任,致使日後三大功臣都遭到誅殺,未嚐不是張良的一句話所種下的禍根。”從前者來看張良是個忠臣,從後者來看張良卻是個禍首。我認為劉邦以平民身份建立漢朝,所有的大臣都是當年並肩征戰的夥伴,如果人心不安必定會產生謀反,高祖所憂慮的也是這些。張良借高祖問話道破了高祖的心意,因此高祖能輕易接受張良的建議,平息群臣的疑慮,不能不說張良的計謀是非常高明的。至於說日後韓信、彭越等功臣的被誅殺,又豈是張良所能預料到的呢?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一 上智部·總序 卷二 上智部·太公 孔子 卷三 上智部·諸葛亮 卷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 卷五 上智部·孔子 卷六 上智部·丙吉 郭進 卷七 上智部·魏元忠 卷八 上智部·範仲淹 卷九 上智部·狄青 卷十 上智部·邵雍 卷十一 上智部·蕭何 任氏 卷十二 上智部·張飛 卷十三 上智部·唐高祖 卷十四 上智部·衛青 卷十五 上智部·李愬 卷十六 上智部·李泌 卷十七 上智部·白起祠 卷十八 上智部·宋太祖 何真 卷十九 上智部·宋太祖 卷二十 上智部·徐達 卷二十一 上智部·司馬光 卷二十二 上智部·韓琦 卷二十三 上智部·劉大夏 卷二十四 上智部·姚崇 卷二十五 上智部·楊榮 卷二十六 上智部·程顥 卷二十七 上智部·李晟 卷二十八 上智部·呂端 卷二十九 上智部·孫叔敖 卷三十 上智部·郭子儀 卷三十一 上智部·宋真宗 卷三十二 上智部·曹參 卷三十三 上智部·趙普 李沆 陸九淵 卷三十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卷三十五 上智部·龔遂 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彥博 卷三十七 上智部·張遼 卷三十八 上智部·韓愈 卷三十九 上智部·裴度 卷四十 上智部·郭子儀(二) 卷四十一 上智部·牛弘 卷四十二 上智部·子產 卷四十三 上智部·主父偃 卷四十四 上智部·裴光庭 卷四十五 上智部·陳平 卷四十六 上智部·於謙 卷四十七 上智部·劉大夏 張居正 卷四十八 上智部·賈耽 卷四十九 上智部·呂夷簡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