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作者:佚名年代:明代2900   

《智囊全集》明智部 卷三十三 明智部·劉大夏

【原文】
原文

弘治十年,命戶部劉大夏出理邊餉,或曰:“北邊糧草,半屬中貴人子弟經營,公素不與先輩合。恐不免剛以取禍。”大夏曰:“處事以理不以勢,俟至彼圖之。”既至,召邊上父老日夕講究,遂得其要領。一日,揭榜通衢雲:“某倉缺糧若幹石,每石給官價若幹,凡境內外官民客商之家,但願輸者,米自十石以上,草自百束以上,俱準告。”雖中貴子弟亦不禁。不兩月,倉場充軔。蓋往時糧百石、草千束方準告,以故中貴子弟爭相為市,轉買邊人糧草,陸續運至,牟利十五。自此法立,有糧草之家自得告輸,中貴子弟即欲收糴,無處可得,公有餘積,家有餘財。
明孝宗弘治十年,朝廷命令戶部劉大夏到邊境掌理糧餉。有人說:“北方的糧草,大半屬於宦官的子弟經營,您一向與這些親貴不合,恐怕免不了因剛直而招來禍害。”劉大夏說:“做事要講求合理而不能硬來,等我到那裏以後自然會想得出辦法。”劉大夏到任後請來邊境上的地方父老,早晚和他們研究,於是完全掌握了處理的要領。有一天,劉大夏在交通要道上貼出告示說:“某倉庫缺少米糧若幹石,每石給官價若幹元,凡是境內外的官吏、人民或商人,隻要願意運米十石以上、草一百束以上的都批準。”雖是官宦子弟也不禁止。不到兩個月,倉庫都滿了,因為以往運送米糧得高達一百石、草高達一千束才得批準,因而一邊百姓無力競爭,隻能由少數官宦子弟相互爭取,加以壟斷,買入邊境上的糧草,陸續運來,利潤高達五成。自從訂立這個辦法,有糧草的人家可以自己運送,宦官子弟雖然想收買,也買不到,於是公家得到更多的糧草,民家則得到相當的利潤。

〔評〕忠宣法誠善,然使不召邊上父老日夕講究,如何得知?能如此虛心訪問,實心從善,何官不治?何事不濟?昔唐人目台中坐席為“癡床”,謂一坐此床,驕倨如癡。今上官公坐皆“癡床”矣,民間利病,何由上聞?
(評譯)劉大夏的方法實在很好,然而假使不請邊境上的父老來早晚研究,怎麼能知道?能如此虛心請教,真心聽從善言,有什麼事做不好?有什麼事成不了呢?從前唐朝人把禦史台的座席看成“癡床”,說一坐上這個床,就驕傲自得,使人如白癡一般。當今朝廷官員都是坐在這樣的癡床上,民間的利病怎麼能傳給皇帝知道呢?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一 上智部·總序 卷二 上智部·太公 孔子 卷三 上智部·諸葛亮 卷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 卷五 上智部·孔子 卷六 上智部·丙吉 郭進 卷七 上智部·魏元忠 卷八 上智部·範仲淹 卷九 上智部·狄青 卷十 上智部·邵雍 卷十一 上智部·蕭何 任氏 卷十二 上智部·張飛 卷十三 上智部·唐高祖 卷十四 上智部·衛青 卷十五 上智部·李愬 卷十六 上智部·李泌 卷十七 上智部·白起祠 卷十八 上智部·宋太祖 何真 卷十九 上智部·宋太祖 卷二十 上智部·徐達 卷二十一 上智部·司馬光 卷二十二 上智部·韓琦 卷二十三 上智部·劉大夏 卷二十四 上智部·姚崇 卷二十五 上智部·楊榮 卷二十六 上智部·程顥 卷二十七 上智部·李晟 卷二十八 上智部·呂端 卷二十九 上智部·孫叔敖 卷三十 上智部·郭子儀 卷三十一 上智部·宋真宗 卷三十二 上智部·曹參 卷三十三 上智部·趙普 李沆 陸九淵 卷三十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卷三十五 上智部·龔遂 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彥博 卷三十七 上智部·張遼 卷三十八 上智部·韓愈 卷三十九 上智部·裴度 卷四十 上智部·郭子儀(二) 卷四十一 上智部·牛弘 卷四十二 上智部·子產 卷四十三 上智部·主父偃 卷四十四 上智部·裴光庭 卷四十五 上智部·陳平 卷四十六 上智部·於謙 卷四十七 上智部·劉大夏 張居正 卷四十八 上智部·賈耽 卷四十九 上智部·呂夷簡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