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作者:佚名年代:明代2900   

《智囊全集》兵智部 卷二十二 兵智部·戰車

【原文】
原文

李綱請造戰車,曰:“虜以鐵騎勝中國,其說有三,而非車不足以製之。步兵不足以當其馳突,一也,用車則馳突可禦。騎兵、馬弗如之,二也,用車則騎兵在後,度便乃出。戰卒多怯,見敵輒潰,雖有長技,不得而施,三也,用車則人有所依,可施其力,部伍有束,不得而逃。則車可以製勝明矣。
李綱建議朝廷建造戰車,說:“胡人以騎兵戰勝中國,原因有三個,而不論其中哪個原因,隻有利用戰車才能將胡人製服。我軍的步兵抵擋不了騎兵奔馳突擊,這是原因之一,但是戰車速度很快,可以進攻也可以防守。我軍騎兵的速度、馬上的戰技都不如胡人,這是戰敗的第二個原因,但是利用戰車,我軍騎兵就可以跟在車後,看時機方便再出擊。我軍士兵多有畏懼心理,遇上敵兵,常常是不戰自潰,即使有好的戰技,也沒有辦法充分施展,這是戰敗的第三個原因,但是使用戰車,士兵就會有所憑恃,利用戰車可以約束隊伍,防止士兵臨陣脫逃。這樣看來,戰車能克敵製勝的道理就非常清楚了。

靖康間,獻車製者甚眾,獨總製官張行中者可取。其造車之法:用兩竿雙輪,推竿則輪轉;兩竿之間,以橫木筦之,設架以載巨弩;其上施皮籬以捍矢石,繪神獸之象,弩矢發於口中,而竅其目以望敵;其下施甲裙以衛人足;其前施槍刃兩重,重各四枚,上長而下短,長者以禦人也,短者以禦馬也;其兩旁以鐵為鉤索,止則聯屬以為營。其出戰之法:則每車用步卒二十五人,四人推竿以運車,一人登車望敵以發弩矢,二十人執牌、弓弩、長槍、斬馬刀,列車兩旁。重行,行五人;凡遇敵,則牌居前,弓弩次之,槍刀又次之;敵在百步內,則偃牌,弓弩間發以射之;既逼近,則弓弩退後,槍刀進前,槍以刺人,而刀以斬馬足;賊退,則車徙鼓噪,相聯以進,及險乃止,以騎兵出兩翼,追擊以取勝。其布陣之法,則每軍二千五百人,以五分之一,凡五百人為將佐衛兵及輜重之屬,餘二千人為車八十乘,欲布方陣,則麵各用車二十乘,車相聯,而步卒彌縫於其間,前者其車向敵,後者其車倒行,左右者其車順行,賊攻左右而掩後,則隨所攻而向之,前後左右,其變可以無窮,而將佐衛兵及輜重之屬,皆處其中,方圓曲直,隨地之便,行則鱗次以為陣。止則鉤聯以為營,不必開溝塹,築營壘,最為簡便而完固。”
靖康年間,呈獻戰車式樣圖的人有很多,但是隻有總製官張行中所呈的車圖最有價值。他造車的方法:用兩根帶有雙輪的長竿,推動長竿,車輪就會跟著轉動;兩竿之間用橫木相連接,再在橫木上架設一個巨型大弓;大弓外罩上皮帳,這樣就可以抵擋敵人的弓箭飛石,皮帳上麵繪有彩色神獸圖案,圖案上的獸嘴是發射弓矢的地方,圖案上的眼睛,可用來觀察敵人的動向;戰車下方的鐵甲,可以用來保護士兵的雙腳;在戰車前方兩側上下各裝設有長短不等的槍兩重,上長下短,長槍用來攻擊人,短槍用來攻擊馬;戰車的兩側都裝有鐵鉤,不作戰的時候,可以用鐵鉤聯結其他戰車,連接成臨時的軍營。出戰時的陣法是:每輛戰車配備二十五名士兵,其中四個人負責推動長竿,來使車輪轉動,一個人站在車頂上瞭望敵軍,指揮弓矢發射的方向,其餘的二十個人分別拿著盾牌、弓箭、長槍,以及斬馬刀,排列在戰車的兩側,每側兩行,五個人一行。遇到敵兵,最前排的是盾牌兵,其次是弓箭排,再後是槍刀排;敵兵在百步之內,就用盾牌作為掩護,弓箭排射箭;敵人逼近之後,弓箭排就退到後麵,刀槍排上前,長槍刺人,短刀砍馬;敵兵後退就推動戰車大喊著前進,如果遇到狹窄陡峻的地形,就停止前進,命令騎兵從兩側出擊以取得勝利。布陣的方法是,每軍有二千五百名士兵,其中五分之一是將佐、衛兵,以及後勤補給兵,其餘的兩千人分別乘坐八十輛戰車,排列成一個方陣形,每麵都有二十輛戰車,車車相連,士兵就在車與車的間隔之中行進,前排戰車可以向前進攻,後排戰車可以向後進攻,左右的也可以各往外推,敵人攻左右就抄他後路,隨著敵人進攻的方位而防守,可以有多種多樣的變化,而將領、衛兵以及後勤兵都在方陣之中,這方陣也可以隨地形變化而變成圓曲狀,行進的時候陣中的步兵可以再排列陣式,休兵的時候聯結各車圍成營地,不必再另行挖溝塹,築營壘,非常方便堅固。”

〔評〕先臣餘子俊言:“大同宣撫地方,地多曠衍,車戰為宜。器械幹糧,不煩馬馱,運有用之城,策不飼之馬。”(邊批:二句盡車之利。)因獻圖本,及兵部造試,所費不貲,而遲重難行,率歸於廢。故有“鷓鴣車”之號,謂“行不得”也。夫古人戰皆用車,何便於昔而不便於今?殆考之未精,製之未善,而當事者遂以一試棄之耳。且如秦築長城,萬世為利;而今之築堡築垣者,皆雲沙浮易圮。趙充國屯田,亦萬世為利;而今之開屯者,亦多築舍無成。是皆無實心任事之人,合群策以求萬全故也!法曷故哉?嗚呼!苟無實心任事之人,即盡聖祖神宗之法製,皆題之曰“鷓鴣”可也!
(評譯)前朝大臣餘子俊說:“大同宣撫等地,地勢平坦開闊,非常適宜用戰車作戰。作戰的時候所需要的武器糧餉也不用靠馬匹馱負,車可以組連成城壘,又可以代替馬運輸。”(邊批:這兩句說盡了車的好處。)按照呈獻戰車式樣圖,兵部所造出的樣車,花錢很多,但是行動笨重,隻能廢棄不用,最後樣車得到個“鷓鴣車”的稱號。所謂“鷓鴣”,也就是“行不得也”的意思。古人作戰都用戰車,為什麼古代最有效的戰爭武器,在今天卻不適用呢,我認為大概是由於考證不夠精確,製作不夠精良的緣故。而負責這件事的人以偏賅全,一次發現不適用,以後就再也不願去嚐試。就以秦始皇築長城為例,世代都受長城禦敵的好處,可是今天我們所建築的城堡,所修築的城牆,都好像沙土一般非常容易就傾毀了;趙充國的屯田法,也是後代屯田的典範,但是今天我們的屯田政策,除了蓋了幾間房舍之外,就再也看不到任何其他的建樹了。這些都是不真心做事,想集思廣益以求萬全的緣故。唉,如果人沒有一顆想要認真做事之心,即使是聖人的法製,也都可以題上“鷓鴣”兩個字了。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一 上智部·總序 卷二 上智部·太公 孔子 卷三 上智部·諸葛亮 卷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 卷五 上智部·孔子 卷六 上智部·丙吉 郭進 卷七 上智部·魏元忠 卷八 上智部·範仲淹 卷九 上智部·狄青 卷十 上智部·邵雍 卷十一 上智部·蕭何 任氏 卷十二 上智部·張飛 卷十三 上智部·唐高祖 卷十四 上智部·衛青 卷十五 上智部·李愬 卷十六 上智部·李泌 卷十七 上智部·白起祠 卷十八 上智部·宋太祖 何真 卷十九 上智部·宋太祖 卷二十 上智部·徐達 卷二十一 上智部·司馬光 卷二十二 上智部·韓琦 卷二十三 上智部·劉大夏 卷二十四 上智部·姚崇 卷二十五 上智部·楊榮 卷二十六 上智部·程顥 卷二十七 上智部·李晟 卷二十八 上智部·呂端 卷二十九 上智部·孫叔敖 卷三十 上智部·郭子儀 卷三十一 上智部·宋真宗 卷三十二 上智部·曹參 卷三十三 上智部·趙普 李沆 陸九淵 卷三十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卷三十五 上智部·龔遂 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彥博 卷三十七 上智部·張遼 卷三十八 上智部·韓愈 卷三十九 上智部·裴度 卷四十 上智部·郭子儀(二) 卷四十一 上智部·牛弘 卷四十二 上智部·子產 卷四十三 上智部·主父偃 卷四十四 上智部·裴光庭 卷四十五 上智部·陳平 卷四十六 上智部·於謙 卷四十七 上智部·劉大夏 張居正 卷四十八 上智部·賈耽 卷四十九 上智部·呂夷簡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