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作者:佚名年代:明代2900   

《智囊全集》明智部 卷三 明智部·周公 薑太公

【原文】
原文

太公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曰:“何族[同速]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伯禽至魯,三年而報政。周公曰:“何遲也?”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而後除之。”周公曰:“後世其北麵事齊乎?夫政不簡不易,民不能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薑太公呂尚被周王封於齊後,過個五個月就來向周王報告說政事安排好了。當時周公攝政,問他道:“怎麼會這麼快?”薑太公說:“我隻是簡化了他們君臣上下之禮儀,又不改變他們的風俗和習慣,所以政治局麵很快得到安定。”而周公的兒子伯禽到魯國去,三年才來報告說政事安排好了。周公問他:“為什麼這麼遲呢?”伯禽答道:“我改變了他們的風俗,革除了他們的禮儀,讓他親喪三年而後才能除掉孝服。”周公說:“這樣下去,魯國的後代們會北麵事齊、向齊稱臣了吧?國政如果煩瑣而不簡要,尊嚴而不平易,百姓就不能和其君主親近;君主如果平易近民,百姓就會歸附他。”

周公問太公何以治齊,曰:“尊賢而尚功。”周公曰:“後世必有篡弑之臣。”太公問周公何以治魯,曰:“尊賢而尚親。”太公曰:“後寢弱矣。”
周公問太公用什麼辦法治理齊國,太公說道:“尊重賢聖之人而推崇有功績之人。”周公說:“那麼齊國後世必有篡權弑君之臣!”太公又反問周公用什麼辦法治理魯國,周公說:“尊重賢聖之人並且尊崇公族親屬。”太公說:“那麼,公室的勢力就會漸漸衰弱了!”

[馮述評]
評譯

二公能斷齊、魯之敝於數百年之後,而不能預為之維;非不欲維也,治道可為者止此耳。雖帝王之法,固未有久而不敝者也;敝而更之,亦俟乎後之人而已。故孔子有“變齊、變魯”之說。陸葵日曰:“使夫子之誌行,則姬、呂之言不驗。”夫使孔子果行其誌,亦不過變今之齊、魯,為昔之齊、魯,未必有加於二公也。二公之孫子,苟能日儆懼於二公之言,又豈俟孔子出而始議變乎?
周公、太公能推斷出數百年後齊國與魯國的弊端,而不能預加防護,不是他們不想防護,而是為政所能做的,隻有如此而已。即使是古代聖明君主的治理辦法,也從來沒有長時間而不出現弊端的。有了弊端要改正它,就隻有等待後來人了。所以孔子有“改變齊國,改變魯國”的說法。陸葵說:“假使孔夫子的誌願實現了,那麼周公、太公的話就無法被現實所驗證了。”但就算孔子的誌向果真實現,也不過是改變當時的齊、魯成為以前的齊、魯,而未必就能超過周公和太公。周公、太公的子孫,如果時時刻刻都能警戒二公的預言,又哪裏需要等到孔子出現後才議論變革的事呢?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一 上智部·總序 卷二 上智部·太公 孔子 卷三 上智部·諸葛亮 卷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 卷五 上智部·孔子 卷六 上智部·丙吉 郭進 卷七 上智部·魏元忠 卷八 上智部·範仲淹 卷九 上智部·狄青 卷十 上智部·邵雍 卷十一 上智部·蕭何 任氏 卷十二 上智部·張飛 卷十三 上智部·唐高祖 卷十四 上智部·衛青 卷十五 上智部·李愬 卷十六 上智部·李泌 卷十七 上智部·白起祠 卷十八 上智部·宋太祖 何真 卷十九 上智部·宋太祖 卷二十 上智部·徐達 卷二十一 上智部·司馬光 卷二十二 上智部·韓琦 卷二十三 上智部·劉大夏 卷二十四 上智部·姚崇 卷二十五 上智部·楊榮 卷二十六 上智部·程顥 卷二十七 上智部·李晟 卷二十八 上智部·呂端 卷二十九 上智部·孫叔敖 卷三十 上智部·郭子儀 卷三十一 上智部·宋真宗 卷三十二 上智部·曹參 卷三十三 上智部·趙普 李沆 陸九淵 卷三十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卷三十五 上智部·龔遂 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彥博 卷三十七 上智部·張遼 卷三十八 上智部·韓愈 卷三十九 上智部·裴度 卷四十 上智部·郭子儀(二) 卷四十一 上智部·牛弘 卷四十二 上智部·子產 卷四十三 上智部·主父偃 卷四十四 上智部·裴光庭 卷四十五 上智部·陳平 卷四十六 上智部·於謙 卷四十七 上智部·劉大夏 張居正 卷四十八 上智部·賈耽 卷四十九 上智部·呂夷簡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