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作者:佚名年代:明代2900   

《智囊全集》術智部 卷五 術智部·王翦 蕭何

【原文】
原文

秦伐楚,使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請美田宅園地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地,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恒中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耶?”
秦始皇派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出征時秦始皇親自到灞上送行。臨行前,王翦請求始皇賞賜給他大批田宅。秦始皇說:“將軍即將率領大軍出征,為什麼還擔心生活的貧窮呢?”王翦說:“臣身為大王的將軍,立下汗馬功勞,卻始終不能封侯,所以想趁大王委派臣重任的時候,請大王賞賜田宅,作為子孫日後生活的依靠。”秦始皇聽了不由放聲大笑。王翦率軍抵達關口後,又曾五次遣使者向始皇請求封賞。有人勸王翦說:“將軍要求封賞的舉動,似乎過分了些。”王翦說:“你錯了。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專,現在他將秦國的兵力都交給了我,我如果不用為子孫求日後生活保障為借口,向大王請賜田宅,難道要大王坐在宮中對我生疑嗎?”

漢高專任蕭何關中事。漢三年,與項羽相距京、索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何曰:“今王暴衣露蓋,數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邊批:晁錯使天子將兵而居守,所以招禍。)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第能勝兵者,悉詣軍所。”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悅。
漢高祖三年,蕭何鎮守關中,漢王與項羽在京、索一帶相持不下。這期間,漢王屢次命使者慰問鎮守關中的宰相蕭何。鮑生於是對蕭何說:“在戰場上備嚐野戰之苦的君主,之所以屢次派使者慰勞屬臣,是因為君王對屬臣心存疑慮啊。(邊批:晁錯在七國之亂時,讓景帝率軍在外作戰,自己留守後方,所以招致禍患)為您考慮,丞相最好選派善戰的子弟兵,親自率領他們到前線和君主並肩作戰,這樣一來,君主才能消除心中疑慮,信任丞相。”蕭何采納鮑生的建議,從此漢王對蕭何很滿意。

呂後用蕭何計誅韓信,上已聞誅信,使使拜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諸君皆賀,召平獨吊。曰:“禍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內,非被矢石之難,而益封君置衛,非以寵君也,以今者淮陰新反,有疑君心,願君讓封勿受,悉以家財佐軍。”何從之,上悅。其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曰:“為上在軍,拊循勉百姓,悉取所有佐軍,如陳豨時。”客又說何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不可複加。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餘年矣,尚複孳孳得民和。上所為數問君,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汙。(邊批:王翦之智。)上心必安。”於是何從其計。上還,百姓遮道訴相國,上乃大悅。
漢高祖十一年,淮陰侯韓信在關中叛亂,呂後用蕭何的計謀誅滅韓信。高祖知道淮陰侯被殺的事情後,就派使臣任命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邑民,另外派遣士兵五百人和一名都尉作為相國的護衛兵。群臣都向蕭何道賀,唯獨召平向蕭何表示哀悼之意,說:“相國的災禍從現在就要開始啦!皇上在外率軍征戰,而相國留守關中,沒有戰場上的急難,卻獲賜增加封邑和護衛兵,這並不是寵信相國,隻是因為淮陰侯剛謀反被平,皇上對相國的忠心也有所懷疑。我建議相國懇辭封賞不受,並把家中財產全部捐出充作軍費。”蕭何采納了陳平的建議,高祖果然大為高興。漢高祖十二年秋天,英布叛變,高祖禦駕親征,其間幾次派使者回長安打探蕭何的動靜。蕭何對使者說:“因為皇上禦駕親征,所以我在後方鼓勵人民捐獻財物支援前方,和皇上上次討伐陳豨叛變時做法相同。”這時,有人對蕭何說:“你滅門之日不遠啦!你已經身為相國,功冠群臣,皇上沒法再提升你的官職。自從相國進入關中,十多年來深得民心現在還在勤勉不懈地為百姓。皇上之所以多次派使者慰問相國,就是擔心相國在關中謀反。相國如想保命,不妨低價強購百姓的田地,並且不以現金支付而以債券取代,從而貶損自己的名聲。(邊批:這與王翦的智謀一樣。)這樣皇上才會安心。”蕭何又采納這個建議。高祖在平定英布之亂凱旋而歸後,百姓沿途攔駕上奏,控告蕭何低價強購民田,高祖聽後心中竊喜。

〔評〕漢史又言,何買田宅必居窮僻處,不治垣屋,曰:“令後世賢,師吾儉;不賢,無為勢家所奪。”與前所雲強買民田宅似屬兩截,不知前乃免禍之權,後乃保家之策,其智政不相妨也。宋趙韓王普強買人第宅,聚斂財賄,為禦史中丞雷德驤所劾。韓世忠既罷,杜門絕客,口不言兵,時跨驢攜酒,從一二奚童,縱遊西湖以自樂。嚐議買新淦縣官田,高宗聞之,甚喜,賜禦劄,號其莊曰:“旌忠”。二公之買田,亦此意也。夫人主不能推肝膽以與豪傑功,至令有功之人,不惜自汙以祈幸免。三代交泰之風蕩如矣!然降而今日,大臣無論有功無功,無不多買田宅自汙者,彼又持何說耶?
(評譯)漢史又記載,蕭何購買田宅都是選擇偏遠的窮鄉,也從不在自家宅院建築高樓圍牆。他說:“如果子孫賢德,就會學習我的節儉;如果子孫不肖,這樣的田地比較不容易遭人覬覦。”這和前麵所記蕭何強行購置民田的事跡,似乎完全不同。其實強購民田是為免遭殺身之禍的權宜之策,至於窮鄉僻壤,則是為了保護家產。這兩件事所表現的智慧是不相妨礙的。宋朝的時候,韓王趙普因為強行購買百姓宅第,行賄斂財,遭禦史中丞雷德驤彈劾。韓世忠罷官後,拒絕訪客上門,且絕口不談兵事,常常騎著一匹驢,帶著一壺好酒,領著一兩個童子,在西湖上飲酒自娛。有人曾批評他在新淦縣購置官田,宋高宗聽說後非常高興,並且頒賜匾額,賜名韓的田莊為“旌忠”。其實他們兩人不論購民宅或買官田,都隻是為了消除君主對自己的疑慮罷了。唉,當君主不能與大臣們肝膽相照、推心置腹的時候,就會使有功的大臣不惜汙損自己的名譽而求自保。三代時君臣水乳交融的情感早已經不複存在,然而演變到現在,大臣不論有功無功,都拚命的購買田宅,他們所持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陳平當呂氏異議之際,日飲醇酒,弄婦人;裴度當宦官熏灼之際,退居綠野,把酒賦詩,不問人間事。古人明哲保身之術,例如此,皆所以絕其疑也。
陳平在呂氏對自己有疑慮時,整日醉酒調戲婦人;而唐朝的裴度在宦官氣焰正盛時,也曾隱居鄉間喝酒作詩,不過問朝廷的事。這些都是古人明哲保身的辦法,其目的都是為了消除君主對自己的疑慮。

國初,禦史袁凱以忤旨引風疾歸。太祖使人覘之,見凱方匍匐往籬下食豬犬矢,還報,乃免。蓋凱逆知有此,使家人以炒麵攪砂糖,從竹筒出之,潛布籬下耳,凱亦智矣哉!
明朝初年,禦史袁凱因為觸怒太祖,被迫托病辭官歸隱,太祖仍舊不放心,派人窺探,派來的密探隻見袁凱趴在竹籬下,吃豬狗的糞便。密探向太祖報告這一情況後,袁凱才得以保住了性命。原來袁凱早就料到太祖會派人監視他的行動,於是就讓家人預先在炒麵中攪拌砂糖,灌進竹筒裏邊,悄悄放置在竹籬的下邊,從而避過密探耳目。看來袁凱也是聰明人啊!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一 上智部·總序 卷二 上智部·太公 孔子 卷三 上智部·諸葛亮 卷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 卷五 上智部·孔子 卷六 上智部·丙吉 郭進 卷七 上智部·魏元忠 卷八 上智部·範仲淹 卷九 上智部·狄青 卷十 上智部·邵雍 卷十一 上智部·蕭何 任氏 卷十二 上智部·張飛 卷十三 上智部·唐高祖 卷十四 上智部·衛青 卷十五 上智部·李愬 卷十六 上智部·李泌 卷十七 上智部·白起祠 卷十八 上智部·宋太祖 何真 卷十九 上智部·宋太祖 卷二十 上智部·徐達 卷二十一 上智部·司馬光 卷二十二 上智部·韓琦 卷二十三 上智部·劉大夏 卷二十四 上智部·姚崇 卷二十五 上智部·楊榮 卷二十六 上智部·程顥 卷二十七 上智部·李晟 卷二十八 上智部·呂端 卷二十九 上智部·孫叔敖 卷三十 上智部·郭子儀 卷三十一 上智部·宋真宗 卷三十二 上智部·曹參 卷三十三 上智部·趙普 李沆 陸九淵 卷三十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卷三十五 上智部·龔遂 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彥博 卷三十七 上智部·張遼 卷三十八 上智部·韓愈 卷三十九 上智部·裴度 卷四十 上智部·郭子儀(二) 卷四十一 上智部·牛弘 卷四十二 上智部·子產 卷四十三 上智部·主父偃 卷四十四 上智部·裴光庭 卷四十五 上智部·陳平 卷四十六 上智部·於謙 卷四十七 上智部·劉大夏 張居正 卷四十八 上智部·賈耽 卷四十九 上智部·呂夷簡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