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作者:佚名年代:明代2900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二十六 上智部·程顥

【原文】
原文

程顥為越州僉判,蔡卞為帥,待公甚厚。初,卞嚐為公語:“張懷素道術通神,雖飛禽走獸能呼遣之。至言孔子誅少正卯,彼嚐諫以為太早;漢祖成皋相持,彼屢登高觀戰。不知其歲數,殆非世間人也!”公每竊笑之。及將往四明,而懷素且來會稽。卞留少俟,公不為止,曰:“‘子不語怪、力、亂、神’,以不可訓也,斯近怪矣。州牧既甚信重,士大夫又相諂合,下民從風而靡,使真有道者,固不願此。不然,不識之未為不幸也!”後二十年,懷素敗,多引名士。[邊批:欲以自脫。]或欲因是染公,竟以尋求無跡而止。非公素論守正,則不免於羅織矣。
宋朝程顥擔任越州僉判時,蔡卞為元帥,對待程顥頗為優厚。當初,蔡卞對程顥說:“張懷素的道術非常神通廣大,即使是飛禽走獸,也可以呼喝差遣。張懷素說孔子殺少正卯時,他曾勸孔子說殺得太早了;漢高祖和項羽在成皋作戰相持不下時,他也曾多次登樓觀戰。不知道他現在有多大年紀了,大概不是世間的凡人吧。”程顥每次聽了這樣的話都偷笑不已。後來程顥去四明時,張懷素也正準備去會稽,蔡卞便示意程顥稍微等一下。程顥沒有等他,說:“孔子不談怪力亂神之事,因為這些內容不適合教育學生,張懷素的所作所為也接近神怪的跡象,州牧既看重他,士大夫又都逢迎他,老百姓更是盲目附和。真有道術的人是不會如此的。更何況,不認識他也未必不是件好事。”二十年後,張懷素東窗事發,供出一些與他有關係的名人。(邊批:想要把自己脫離幹係。)有人想借機誣陷程顥,但後來因為找不到二人有絲毫的關係而作罷。如果不是因為程顥向來言行正直,沒有漏洞可尋,就不免要被人陷害了。

[馮述評]
評譯

張讓,眾所棄也,而太丘獨不難一吊。張懷素,眾所奉也,而伯淳獨不輕一見。明哲保身,豈有定局哉!具二公之識,並行不悖可矣!蔡邕亡命江海積十二年矣,不能自晦以預免董卓之辟;逮既辟,稱疾不就猶可也,乃因卓之一怒,懼禍而從;受其寵異,死猶歎息。初心謂何?介而不果,涅而遂淄,公論自違,猶望以續史幸免,豈不愚乎?視太丘愧死矣!
張讓是大家都討厭的人,唯有陳寔卻肯去吊祭他的父親;張懷素是眾人所推崇的,而獨有程顥不肯與他見麵。明哲保身,哪有固定的方法呢?如果能同時具有這兩位先生的見識,不相違背而行就可以了。蔡邕逃亡隱居長達十二年之久,還是不能隱藏自己的才名而被董卓征召;既被征召,他也還可以稱病不去,卻因為害怕董卓生氣,怕降禍於自己而最終順從了;並且受到董卓的寵幸,最後還為董卓之死而歎息。蔡邕起初心誌耿介卻不能堅持到底,終於受到小人的影響,而違背自己的理念和言論,還希望繼續修纂曆史以求赦免,這不是很愚蠢嗎?蔡邕比起陳寰,真應該羞愧而死!

《容齋隨筆》雲:會稽天寧觀老何道士,居觀之東廊,栽花釀酒,客至必延之。一日有道人貌甚偉,款門求見。善談論,能作大字。何欣然款留,數日方去。未幾,有妖人張懷素謀亂,即前日道人也。何亦坐係獄,良久得釋。自是畏客如虎,杜門謝客。忽有一道人,亦美風儀,多技術。西廊道士張若水介之來謁,何大怒罵,合扉拒之。此道乃永嘉林靈噩,旋得上幸,貴震一時,賜名靈素,平日一飯之恩無不厚報。若水乘驛赴闕,官至蕊珠殿校籍,父母俱榮封。而老何以嚐罵故,朝夕憂懼。若水以書慰之,始少安。此亦知其一不知其二之鑒也!
據《容齋筆記》記載:會稽天寧觀的何道士,住在觀裏的東廊,平日種花釀酒,有客人來就熱情地招待。一天,有個道人登門求見,其人容貌俊偉,善於言談,寫得一手好字。何道士很高興地招待他,此人待了好幾天才離開。不久有妖人張懷素謀亂,而張懷素正是前日他招待的道人,何道士因此受到連累,在牢裏待了很長時間才被釋放出來。從此,何道士害怕客人就像害怕老虎一般,並關起門來謝絕拜訪。某天忽然有一個道人,容貌也很俊美,又多才多藝,是西廊道士張若水介紹他來的,何道士不問青紅皂白開口大罵,關起門來不讓他進來。但沒想到這位道士是永嘉的林靈噩,其不久之後得到皇帝寵幸,顯貴一時,賜名靈素。林靈素平日接受別人一點恩惠,無不加倍報答。張若水乘驛車到京城去,官至蕊珠殿校籍,父母也都受到封賞;而何道士則因為曾經罵過他的緣故,早晚都擔心害怕。直到張若水寫信安慰他,何道士才稍微安心了些。這些事件是可以作為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借鑒吧!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一 上智部·總序 卷二 上智部·太公 孔子 卷三 上智部·諸葛亮 卷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 卷五 上智部·孔子 卷六 上智部·丙吉 郭進 卷七 上智部·魏元忠 卷八 上智部·範仲淹 卷九 上智部·狄青 卷十 上智部·邵雍 卷十一 上智部·蕭何 任氏 卷十二 上智部·張飛 卷十三 上智部·唐高祖 卷十四 上智部·衛青 卷十五 上智部·李愬 卷十六 上智部·李泌 卷十七 上智部·白起祠 卷十八 上智部·宋太祖 何真 卷十九 上智部·宋太祖 卷二十 上智部·徐達 卷二十一 上智部·司馬光 卷二十二 上智部·韓琦 卷二十三 上智部·劉大夏 卷二十四 上智部·姚崇 卷二十五 上智部·楊榮 卷二十六 上智部·程顥 卷二十七 上智部·李晟 卷二十八 上智部·呂端 卷二十九 上智部·孫叔敖 卷三十 上智部·郭子儀 卷三十一 上智部·宋真宗 卷三十二 上智部·曹參 卷三十三 上智部·趙普 李沆 陸九淵 卷三十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卷三十五 上智部·龔遂 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彥博 卷三十七 上智部·張遼 卷三十八 上智部·韓愈 卷三十九 上智部·裴度 卷四十 上智部·郭子儀(二) 卷四十一 上智部·牛弘 卷四十二 上智部·子產 卷四十三 上智部·主父偃 卷四十四 上智部·裴光庭 卷四十五 上智部·陳平 卷四十六 上智部·於謙 卷四十七 上智部·劉大夏 張居正 卷四十八 上智部·賈耽 卷四十九 上智部·呂夷簡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