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作者:佚名年代:明代2900   

《智囊全集》兵智部 卷八 兵智部·周亞夫

【原文】
原文

吳、楚反,景帝拜周亞夫太尉擊之。既發,至霸上,趙涉遮說之曰:“吳王懷輯死士久矣,此知將軍且行,必置人於殽、澠阨陋之間。且兵事尚神密,將軍何不從此右去,走藍田,出武關,抵洛陽,間不過差一二日,直入武庫,擊鳴鼓,諸侯聞之,以為將軍從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計,至洛陽,使殽、澠間,果得伏兵。
漢景帝時期,吳、楚等國謀反,景帝任命周亞夫為太尉率兵平定叛亂。大軍出發,來到霸上,趙涉攔住周亞夫的馬進言說:“吳王以懷柔政策招撫了很多的敢死之士,這次他已經知道將軍會率兵而來,一定會在殽、澠等狹隘的山道間埋伏狙擊、作戰,打仗最關鍵的是出其不意,將軍為什麼不從此地朝右進發,經過藍田、武關到洛陽,其間不過相差一兩天的路程,將軍直接率軍進入軍械庫。諸侯們聽到將軍部隊的軍鼓聲,會認為將軍是從天而降的。”周亞夫接納了趙涉的意見,等到了洛陽之後,就派人到殽、澠等山間四處搜查,果然發現了吳王的伏兵。

太尉會兵滎陽,堅壁不出。吳方攻梁急,梁請救,太尉守便宜,欲以梁委吳,不肯往。梁王上書自言,帝使使詔救梁,太尉亦不奉詔,而使輕騎兵絕吳、楚後,吳兵求戰不得,餓而走。太尉出精兵擊破之。
太尉在滎陽會兵,堅守不出,恰好遇到吳國攻擊梁國,情勢非常的危急。梁國好幾次派使者向周亞夫求救,太尉在外可以便宜行事,想要用梁國吸引吳兵,不肯出兵相救。梁國向皇帝上書,景帝派使者持詔書讓周亞夫出兵救援,周亞夫卻沒有接受詔命,隻是派人率領一支輕簡的騎兵,將吳、楚軍隊的後路給斷絕了。吳兵求戰不得,由於饑餓而撤退,這時周亞夫才出動精兵追擊,大破吳、楚軍隊。

〔評〕吳王之初發也,其大將田祿伯曰:“兵屯聚而西,無他奇道,難以立功,臣願得五萬人,別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此亦一奇也。”(邊批:魏延子午穀之計相似。)吳太子諫曰:“王以反為名,若借人兵,亦且反王。”(邊批:何不諫他勿反。)於是吳王不許。少將桓將軍說王曰:“吳多步兵,利險;漢多車騎,利平地。願大王所過城不下,直去疾西,據洛陽武庫,食敖倉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雖無入關,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漢軍車騎至,馳入梁、楚之郊,事敗矣。”吳老將皆言:“此少年摧鋒可耳,安知大慮。”吳王於是亦不許。假令二計得行,亞夫未遽得誌也。
(評譯)吳王在剛開始發兵的時候,他的大將田祿伯建議說:“將大軍屯聚在一起向西推進,如果沒有好的戰略,就很難獲得成功。臣願意率領五萬士卒,沿著江、淮上遊前進,攻下淮南、長沙,進入武關,再和大王的軍隊會合,這也可以算是一支奇兵呢。”(邊批:這與三國魏延出子午穀的計謀類似)吳太子勸阻他說:“父王出兵已經有謀反的罪名,在這種情形之下不能輕易地將軍隊交給他人,因為別人也有謀反父王的可能。(邊批:為何不勸諫吳王不要謀反)於是吳王沒有答應田祿伯的要求。吳少將桓將軍遊說吳王說:“吳國有很多步兵,步兵擅長在險地作戰;漢多的是車兵和騎兵,擅長在平地作戰。希望大王不要進攻沿途所經過的城市,直接向西攻占洛陽的軍械庫,奪取敖倉的糧食,憑恃山河的險阻來號令諸侯,這樣雖然還沒有入關,但是已經能完全掌握天下的形勢了。如果大王緩慢前進,攻打城市,漢軍的車兵和騎兵一到,進入梁、楚的郊野,那就會大事不妙了。”吳王的老將們都說:“這些年輕人衝鋒陷陣可以,哪裏知道該如何考慮大局呢?”於是吳王也沒有采納。假如當初吳王能夠接受田祿伯以及桓將軍所提出的看法,或許周亞夫也就不會那樣順利地將叛亂平定了。

亞夫之功,涉與吳王分半,而後世第功亞夫,竟無理田、桓二將軍之言者,悲夫!
周亞夫平亂的事功,嚴格說來,趙涉和吳王都要占一半的功勞,但是後世僅隻推崇周亞夫,卻遺漏了田祿伯和桓將軍的諫言,令人感覺遺憾,真是可悲啊!

李牧、周亞夫,皆不萬全不戰者,故一戰而功成;趙括以輕戰而敗,夫差以累戰而敗。君知不可戰而不禁之,子玉之敗是也;將知不可戰而迫使之,楊無敵之敗是也。
李牧和周亞夫都是那種沒有十足的把握製勝不輕言出戰的人,因此他們的戰鬥才能一次取得勝利。趙括因輕敵而敗,戰國時期吳王夫才因為長期征戰而滅亡。君王明明知道不能取得勝利的戰爭,卻仍然要打,這是當年楚國大將子玉失敗的原因;為將之人,明知道不可以作戰,強行出征,楊無敵的失敗,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一 上智部·總序 卷二 上智部·太公 孔子 卷三 上智部·諸葛亮 卷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 卷五 上智部·孔子 卷六 上智部·丙吉 郭進 卷七 上智部·魏元忠 卷八 上智部·範仲淹 卷九 上智部·狄青 卷十 上智部·邵雍 卷十一 上智部·蕭何 任氏 卷十二 上智部·張飛 卷十三 上智部·唐高祖 卷十四 上智部·衛青 卷十五 上智部·李愬 卷十六 上智部·李泌 卷十七 上智部·白起祠 卷十八 上智部·宋太祖 何真 卷十九 上智部·宋太祖 卷二十 上智部·徐達 卷二十一 上智部·司馬光 卷二十二 上智部·韓琦 卷二十三 上智部·劉大夏 卷二十四 上智部·姚崇 卷二十五 上智部·楊榮 卷二十六 上智部·程顥 卷二十七 上智部·李晟 卷二十八 上智部·呂端 卷二十九 上智部·孫叔敖 卷三十 上智部·郭子儀 卷三十一 上智部·宋真宗 卷三十二 上智部·曹參 卷三十三 上智部·趙普 李沆 陸九淵 卷三十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卷三十五 上智部·龔遂 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彥博 卷三十七 上智部·張遼 卷三十八 上智部·韓愈 卷三十九 上智部·裴度 卷四十 上智部·郭子儀(二) 卷四十一 上智部·牛弘 卷四十二 上智部·子產 卷四十三 上智部·主父偃 卷四十四 上智部·裴光庭 卷四十五 上智部·陳平 卷四十六 上智部·於謙 卷四十七 上智部·劉大夏 張居正 卷四十八 上智部·賈耽 卷四十九 上智部·呂夷簡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