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作者:佚名年代:明代2900   

《智囊全集》兵智部 卷十四 兵智部·孫臏 虞詡

【原文】
原文

魏龐涓攻韓。齊田忌救韓,直走大梁。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裏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裏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兼程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孫臏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邊批:奇計獨造。)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亂,大敗,龐涓自剄。
魏國龐涓發兵攻打韓國,齊國派田忌救援韓國,田忌率領大軍直奔魏國國都大梁。龐涓聽到這個消息,立即從韓國撤軍馳援,而齊國的部隊已經進入魏國境內而向西行進。孫臏對田忌說:“三晉(韓、趙、魏)的士兵以凶悍勇猛著稱,他們從不把齊軍放在眼裏,齊軍號稱膽怯。善於作戰的人,就在於能夠掌握敵我的情勢而善加利用。兵法上說,攻打距離一百裏遠的敵人,可能會損失主將,距離五十裏遠貪利冒進,隊伍隻能到達一半。”進入魏國境內之後,下令士兵起爐灶的時候,建了十萬個爐灶,第二天減為五萬個,第三天再減為三萬個。龐涓一連三天尾隨在齊軍後麵,暗中偵察,發現齊軍爐灶的數目天天減少,大為高興,說:“我就知道齊軍膽小如鼠,才進入魏國境內三天,一半的士兵就已經逃亡了。”於是將步兵留下,自己隻帶領輕裝騎兵,急馳去追擊齊軍。按照孫臏的推算,在黃昏的時候,魏國的軍隊就可以抵達馬陵。馬陵路麵非常狹窄,兩側全是險峻的斜坡,最適合埋伏襲擊,於是孫臏將路邊的一棵大樹的樹幹削平,在上麵寫了六個大字:“龐涓死此樹下。”(邊批:孫臏獨創的奇計。)然後讓很多弓箭手埋伏在附近,並叮囑他們說:“黃昏的時候,看到樹下有火光之後就萬箭齊發。到黃昏的時候,龐涓果然率領軍隊從樹下經過,看到樹上有模糊的字跡,就讓人點燃火把,還沒有讀完樹上的字,齊軍就萬箭齊發,一時間魏國的軍隊陣勢大亂,潰敗逃散。龐涓舉劍自刎而死。

羌寇武都。遷虞詡為武都太守。羌乃率眾數千,遮詡於陳倉崤穀。詡軍停車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乃發”。羌聞之,乃分鈔旁縣。詡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餘裏,令軍士各作兩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問曰:“孫臏減灶,而君增之,兵法曰:‘行不過三十裏。’而今且二百裏,何也?”詡曰:“虜眾我寡,徐行則易為所及,速進則彼所不測;虜見吾灶日增,必謂郡兵來迎,眾多行速,必憚追我。孫臏見弱,吾今示強,勢不同也。”既到郡,兵不滿三千,而羌眾萬餘,攻圍赤亭數十日,詡乃令軍中使強弩勿發,而潛發小弩。羌以為矢力弱不能至,並兵急攻,詡於是使二十強弩共射一人,發無不中,羌大震退。詡因出城奮擊,多所殺傷,明日悉陣其眾,令從東郭門出,北郭門入,貿易衣服,回轉數周,羌不知其數,更相恐動。詡計賊當退,乃潛遣五百餘人,淺水設伏,候其走路。虜果大奔,因掩擊。大破之。
東漢時羌人進犯武都,皇帝任命虞詡為武都太守。羌人派數千人在崤穀列陣等候虞詡,虞詡令兵士暫時停止前進,並表示要“上書請求皇帝派兵增援,等援兵到達之後,再繼續向前推進”。羌人聽說之後,就去附近的縣去搶掠。虞詡趁著羌人兵力分散,日夜兼程疾行軍一百多裏,並命令士兵每人挖兩個灶,每天都成倍地增加。羌人不敢貿然進攻,有人問虞詡說:“孫臏每天減少爐灶的數目,而您卻每天增加爐灶的數目,此外,兵法上說:‘每天行軍不能超過三十裏。’而現在我們每天行軍卻將近二百裏,為什麼呢?”虞詡說:“敵眾我寡,假如我軍再將行軍速度放慢,就會非常容易遭到敵人的攻擊,快速行軍敵人就很難預測到我軍的虛實,再看到我軍每天爐灶數目的增加,肯定會認為其他州郡的士兵已經集結會合,看到我軍隊人數眾多,行動迅速,必定會有所顧忌而不敢輕易追擊我們。孫臏示弱做誘敵之計,現在我示強,完全是因為情勢的不同。”到達武都之後,虞詡的兵力還不到三千人,而羌兵以一萬多人,圍攻了赤亭數十天。虞詡命令士兵將強弩留下不發,而是用射程較短的小箭來射殺敵人,羌人以為官軍弓箭力道不強,就下令進攻,這時虞詡再下令士兵用強弩射殺敵人,沒有不命中目標的,羌人震驚之下趕緊退兵。虞詡出城追擊,羌人死傷慘重。第二天,虞詡讓隊伍列陣,從東門出城,再從北門入城,同時更換衣服,這樣來回幾次後,羌人不知虞詡有多少軍隊,更加驚恐震動。虞詡估計羌人該退兵了,就暗中派遣五百人,在淺水設置埋伏,等到羌人後退的時候對他們進行攔截,羌人果然潰逃,這時埋伏的伏兵趁機截殺,大敗羌人。

 
舉報收藏 0打賞 0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上智部
卷一 上智部·總序 卷二 上智部·太公 孔子 卷三 上智部·諸葛亮 卷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 卷五 上智部·孔子 卷六 上智部·丙吉 郭進 卷七 上智部·魏元忠 卷八 上智部·範仲淹 卷九 上智部·狄青 卷十 上智部·邵雍 卷十一 上智部·蕭何 任氏 卷十二 上智部·張飛 卷十三 上智部·唐高祖 卷十四 上智部·衛青 卷十五 上智部·李愬 卷十六 上智部·李泌 卷十七 上智部·白起祠 卷十八 上智部·宋太祖 何真 卷十九 上智部·宋太祖 卷二十 上智部·徐達 卷二十一 上智部·司馬光 卷二十二 上智部·韓琦 卷二十三 上智部·劉大夏 卷二十四 上智部·姚崇 卷二十五 上智部·楊榮 卷二十六 上智部·程顥 卷二十七 上智部·李晟 卷二十八 上智部·呂端 卷二十九 上智部·孫叔敖 卷三十 上智部·郭子儀 卷三十一 上智部·宋真宗 卷三十二 上智部·曹參 卷三十三 上智部·趙普 李沆 陸九淵 卷三十四 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卷三十五 上智部·龔遂 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彥博 卷三十七 上智部·張遼 卷三十八 上智部·韓愈 卷三十九 上智部·裴度 卷四十 上智部·郭子儀(二) 卷四十一 上智部·牛弘 卷四十二 上智部·子產 卷四十三 上智部·主父偃 卷四十四 上智部·裴光庭 卷四十五 上智部·陳平 卷四十六 上智部·於謙 卷四十七 上智部·劉大夏 張居正 卷四十八 上智部·賈耽 卷四十九 上智部·呂夷簡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