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2372   

《舊唐書》本紀 本紀·卷四

高宗上
高宗本紀(上)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諱治,太宗第九子也,母曰文德順聖長孫皇後。以貞觀二年六月,生於東宮之麗正殿。五年,封晉王。七年,遙授並州都督。幼而岐嶷端審,寬仁孝友。初授《孝經》於著作郎蕭德言,太宗問曰:“此書中何言為要?”對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太宗大悅曰:“行此,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及文德皇後崩,晉王時年九歲,哀慕感動左右,太宗屢加慰撫,由是特深寵異。尋拜右武候大將軍。十七年,皇太子承乾廢,魏王泰亦以罪黜,太宗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計議,立晉王為皇太子。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其善。十八年,太宗將伐高麗,命太子留鎮定州。及駕發有期,悲啼累日,因請飛驛遞表起居,並遞敕垂報,並許之。飛表奏事,自此始也。及軍旋,太子從至並州。時太宗患癰,太子親吮之,扶輦步從數日。二十三年五月己巳,太宗崩。庚午,以禮部尚書、兼太子少師、黎陽縣公於誌寧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書左丞張行成為兼侍中、檢校刑部尚書,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攝戶部尚書高季輔為兼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太子左庶子、高陽縣男許敬宗兼禮部尚書。辛未,還京。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名治,是太宗的第九個兒子。母親是文德順聖長孫皇後。貞觀二年(628)六月,出生在東宮的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封為晉王。貞觀七年(633),不到任所而接受並州都督之職。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開始由著作郎蕭德言教授《孝經》,太宗問道:“這部《孝經》說的什麼最重要?”對答道:“孝,開始是事奉雙親,長大後是事奉君王,最終是修身。君子事奉皇上,進朝廷想著盡忠,退居在家想到彌補皇上的過錯,將順從其美,糾正其惡。”太宗大喜道:“按此行事,完全能夠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等到文德皇後去世,晉王時年九歲,悲哀思念之情感動左右的人,太宗多次加以安慰,從此特別受到寵愛。不久被任命為右武候大將軍。

六月甲戌朔,皇太子即皇帝位,時年二十二。詔曰:“大行皇帝奄棄普天,痛貫心靈,若置湯火。思遵大孝,不敢滅身,永慕長號,將何逮及。粵以孤眇,屬當元嗣,思勵空薄,康濟黎元。敬順惟新,仰昭先德,宜布凱澤,被乎億兆。可大赦天下。內外文武賜勳官一級。諸年八十以上賚以粟帛。雍州及諸州比年供軍勞役尤甚之處,並給複一年。”辛巳,改民部尚書為戶部尚書。疊州都督、英國公勣為特進、檢校洛州刺史,仍於洛陽宮留守。癸未,詔司徒、揚州都督、趙國公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餘並如故,賜物三千段。癸巳,特進、英國公勣為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秋七月丙午,有司請改治書侍禦史為禦史中丞,諸州治中為司馬,別駕為長史,治禮郎為奉禮郎,以避上名。以貞觀時不諱先帝二字,詔有司,奏曰:“先帝二名,禮不偏諱。上既單名,臣子不合指斥。”上乃從之。己酉,於闐王伏闍信來朝。八月癸酉朔,河東地震,晉州尤甚,壞廬舍,壓死者五千餘人。三日又震。詔遣使存問,給複二年,壓死者賜絹三匹。以開府儀同三司、英國公勣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仆射始帶同中書門下。庚寅,葬太宗於昭陵。
貞觀十七年(643),皇太子承乾被廢棄,魏王泰也因犯罪被貶,太宗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責力等人計議,立晉王為皇太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晉王在旁邊,讓他觀看自己決斷各種政務,有時候讓他參加議事,太宗多次稱讚他好。貞觀十八年(644),太宗將討伐高麗,命令太子留守定州。等到太宗基本確定了發兵日期,太子悲哀,整天啼哭,因而請求驛站飛馬傳遞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並傳遞邊境情況的報告,太宗都同意了。用快馬奏事,從此開始。等到太宗大軍凱旋,太子跟從皇上到並州。當時太宗生了個大毒瘡,太子親自用口吸毒膿,扶著車輦步行跟從了幾天。

九月甲寅,加授鄜州刺史、荊王元景為司徒,前安州都督、吳王恪為司空兼梁州刺史。丙寅,贈太尉、梁國公玄齡,贈司徒、申國公士廉,贈左仆射、蔣國公屈突通,並可配食太宗廟庭。冬十一月甲子,以瑤池都督阿史那賀魯為左驍衛大將軍。乙醜,晉州地又震。是冬無雪。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去世。二十七日,以禮部尚書、兼太子少師、黎陽縣公於誌寧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書左丞張行成為兼侍中、檢校刑部尚書,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戶部尚書高季輔為兼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太子左庶子、高陽縣男許敬宗兼禮部尚書。二十八日,太子回京。

永徽元年春正月辛醜朔,上不受朝,詔改元。壬寅,禦太極殿,受朝而不會。丙午。立妃王氏為皇後。丁未,以陳王忠為雍州牧。二月辛卯,封皇子孝為許王,上金為杞王,素節為雍王。夏四月己巳朔,晉州地又震。五月丁未,上謂群臣曰:“朕謬膺大位,政教不明,遂使晉州之地屢有震動。良由賞罰失中,政道乖方。卿等宜各進封事,極言得失,以匡不逮。”吐火羅遣使獻大鳥如駝,食銅鐵,上遣獻於昭陵。吐蕃讚普死,遣右武衛將軍鮮於匡濟賚璽書往吊祭。
六月一日,皇太子即皇帝位,時年二十二歲。八日,改民部尚書為戶部尚書。疊州都督英國公李責力為特進、檢校洛州刺史,仍在洛陽宮留守。十日,詔令司徒、揚州都督、趙國公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主持尚書省、門下省二省政事,其餘官職依前一樣,賜物三千緞。二十日,特進、英國公李責力為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

六月庚辰,晉州地震。秋七月丙寅,以旱,親錄京城囚徒。九月癸卯,右驍衛郎將高侃執車鼻可汗詣闕,獻於社廟及昭陵。己未,尚書左仆射、英國公勣固請解職,許之,令以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十一月已未,中書令、河南郡公褚遂良左授同州刺史。十二月,瑤池都督、沙缽羅葉護阿史那賀魯以府叛,自稱可汗,總有西域之地。是歲,雍、絳、同等九州旱蝗,齊、定等十六州水。
秋七月三日,有關衙門請求改治書侍禦史為禦史中丞,諸州治中為司馬,別駕為長史,治禮郎為奉禮郎,以避諱皇上李治的名。因為貞觀時不避諱先帝太宗“世民”二字,所以不同意,有關衙門上奏道“:先帝兩個名字,在禮製上不偏向某一避諱。皇上既是單名,臣下不應指斥。”皇上於是聽從之。六日,於闐王伏..信來朝見。

二年春正月戊戌,詔曰:“去歲關輔之地,頗弊蝗螟,天下諸州,或遭水旱,百姓之間,致有罄乏。此由朕之不德,兆庶何辜?矜物罪己,載深憂惕。今獻歲肇春,東作方始,糧廩或空,事資賑給。其遭蟲水處有貧乏者,得以正、義倉賑貸。雍、同二州,各遣郎中一人充使存問,務盡哀矜之旨,副朕乃眷之心。”乙巳,黃門侍郎、平昌縣公宇文節加銀青光祿大夫,依舊同中書門下三品。守中書侍郎柳奭為中書侍郎,依舊同中書門下三品。夏四月乙酉,秩太廟令及獻、昭二陵令從五品,丞從七品。
八月一日,河東地震,晉州尤其厲害,毀壞了房屋,壓死了五千多人。三日又發生地震。詔令派遣使者慰問,免賦稅三年,壓死的人家各賜給絹綢三匹。以開府儀同三司、英國公李責力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仆射開始連帶同中書門下。十八日,在昭陵安葬太宗。


九月十二日,加授..州刺史、荊王元景為司徒,前安州都督、吳王恪為司空兼梁州刺史。二十四日,贈梁國公房玄齡為太尉;贈申國公高士廉為司徒,贈蔣國公屈突通為左仆射,都可在太宗廟庭配祭。

五月壬辰,開府儀同三司及京官文武職事四品、五品,並給隨身魚。六月辛酉,開府儀同三司、襄邑王神符薨。秋七月丁未,賀魯寇陷金嶺城、蒲類縣,遣武候大將軍梁建方、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弓月道總管以討之。八月乙醜,大食國始遣使朝獻。己巳,侍中、燕國公於誌寧為尚書左仆射,侍中兼刑部尚書、北平縣公張行成為尚書右仆射,並同中書門下三品,猶不入銜。中書令兼檢校吏部尚書、條縣公高季輔為侍郎。九月癸巳,改九成宮為萬年宮,廢玉華宮以為佛寺。閏月辛未,頒新定律、令、格、式於天下。冬十月辛卯,晉州地震。十一月辛酉,有事於南郊。戊辰,定襄地震。丁醜,以高昌故地置安西都護府。白水蠻冠麻州,命左領軍將軍趙孝祖討平之。
冬十一月二十三日,以瑤池都督阿史那賀魯為左驍衛大將軍。二十四日,晉州又地震。這年冬天無雪。

三年春正月癸亥,以去秋至於是月不雨,上避正殿,降天下死罪及流罪遞減一等,徒以下鹹宥之。弓月道總管梁建方、契苾何力等大破處月硃耶孤注於牢山,斬首九千級,虜渠帥六千,俘生口萬餘,獲牛馬雜畜七萬。丙寅,太尉、趙國公無忌以旱請遜位,不許。己巳,同州刺史、河南郡公褚遂良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丙子,親祠太廟。丁亥,籍於千畝,賜群官帛有差。三月辛巳,黃門侍郎、平昌縣公宇文節為侍中,中書侍郎柳奭為中書令。庚申,幸觀德殿,賜文武群官大射。
永徽元年(650)春正月一日,皇上不受諸侯朝拜,詔令改元。二日,皇上登太極殿,接受諸侯朝拜而不按時會見。六日,立妃子王氏為皇後。七日,以陳王忠為雍州牧。

夏四月庚寅,左領軍將軍趙孝祖大破白水蠻大勃律。甲午,澧州刺史、彭王元則薨。五月庚辰,詔以周司沐大夫裴融,齊侍中崔季舒、給事黃門侍郎裴澤、尚書左丞封孝琰,隋儀同三司豆盧毓、禦史中丞遊楚客等,並門挺忠鯁,其子孫各宜甄擢。秋七月丁巳,立陳王忠為皇太子,大赦天下,五品己上子為父後者賜勳一轉,大酺三日。乙醜,左仆射於誌寧兼太子少師,右仆射張行成兼太子少傅,侍中高季輔兼太子少保,侍中宇文節兼太子詹事。丁醜,上問戶部尚書高履行:“去年進戶多少?”履行奏稱:“進戶總一十五萬。”又問曰“隋日有幾戶?今見有幾戶?”履行奏:“隋開皇中有戶八百七十萬,即今見有戶三百八十萬。”九月丁巳,改太子中允為內允,中書舍人為內史舍人,諸率府中郎改為旅賁郎將,以避太子名。冬十月戊戌,幸同安大長公主第,又幸高陽長公主第,即日還宮。
二月二十二日,封皇子孝為許王,上金為杞王,素節為雍王。

十一月乙亥,駁馬國遣使朝貢。庚寅,弘化長公主自吐穀渾來朝。十二月癸巳,濮王泰薨。
夏四月一日,晉州又地震。

四年春正月癸醜朔,上臨軒,不受朝,以濮王泰在殯故也。丙子,新除房州刺史、駙馬都尉房遺愛,司徒、秦州刺史、荊王元景,司空、安州刺史、吳王恪,寧州刺史、駙馬都尉薛萬徹,嵐州刺史、駙馬都尉柴令武謀反。
五月九日,皇上對群臣道:“朕繼承皇帝大位,刑罰教化不明,致使晉州多次地震。確實是由於賞罰不公正,政理荒謬所致。您們應該晉封章奏事,盡量指明政教得失,以挽救朕之不足。”吐火羅派遣使者獻大鳥,大鳥像駱駝,吃銅鐵,皇上派人獻到昭陵。吐蕃讚普死,皇上派遣右武衛將軍鮮於匡濟持皇帝書信前往吊祭。

二月乙酉,遺愛、萬徹、令武等並伏誅;元景、恪、巴陵高陽公主並賜死。左驍衛大將軍、安國公執失思力配流巂州,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縣公宇文節配流桂州。戊子,特進、太常卿、江夏王道宗配流桂州,恪母弟蜀王愔廢為庶人。己亥,絳州刺史、徐王元禮加授司徒,開府儀同三司、英國公勣為司空。三月壬子朔,頒孔穎達《五經正義》於天下,每年明經令依此考試。丙辰,上禦觀德殿,陳逆人房遺愛等口馬資財為五垛,引王公、諸親、蕃客及文武九品己上射。
六月十三日,晉州地震。

夏四月戊子,林邑國王遣使來朝,貢馴象。壬寅,以旱避正殿,減膳,親錄係囚,遣使分省天下冤獄,詔文武官極言得失。八月己亥,隕石十八於同州之馮翊,有聲如雷。九月壬寅,尚書右仆射、北平縣公張行成薨。甲戌,吏部尚書、河南郡公褚遂良為尚書右仆射,依舊知政事。
秋七月二十九日,因為幹旱,皇上親自審查並記錄囚徒罪狀。

冬十月庚子,幸新豐之溫湯。甲辰,曲赦新豐。乙巳,至自溫湯。戊申,睦州女子陳碩貞舉兵反,自稱文佳皇帝,攻陷睦州屬縣。婺州刺史崔義玄、揚州都督府長史房仁裕各率眾討平之。十一月癸醜,兵部尚書、固安縣公崔敦禮為侍中。頒新律疏於天下。十二月庚子,侍中兼太子少保、條縣公高季輔卒。
九月七日,右驍衛郎將高侃活捉車鼻可汗送到朝廷,將俘虜獻到太廟和昭陵。二十三日,尚書左仆射、英國公李責力堅決請求解除職務,皇上同意了,令以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任用。

五年春三月戊午,幸萬年宮。辛未,曲赦所經州縣係囚。以工部尚書閻立德領丁夫四萬築長安羅郭。
十一月二十四日,中書令、河南郡公褚遂良降職為同州刺史。

夏四月,守黃門侍郎潁川縣公韓瑗、守尚書侍郎來濟,並加銀青光祿大夫,依舊同中書門下三品。閏五月丁醜夜,大雨,水漲暴溢,漂溺麟遊縣居人及當番衛士,死者三千餘人。六月,恆州大雨,滹沱河泛溢,溺五千餘家。癸醜,蒲州汾陰縣暴雨,漂溺居人,浸壞廬舍。癸亥,中書令柳奭兼吏部尚書。丙寅,河北諸州大水。
十二月,瑤池都督、沙缽羅葉護阿史那賀魯憑借州府叛亂,自稱為可汗,全部占有西域之地。

七月辛巳,有小鳥如雀,生大鳥如鳩於萬年宮皇帝舊宅。八月,大理奏決死囚,總管七十餘人。辛亥,詔自今已後,五品已上有薨亡者,隨身魚並不須追收。辛未,吐蕃使人獻馬百匹及大廬可高五丈,廣袤各二十七步。九月丁酉,至自萬年宮。冬十一月癸酉,築京師羅郭,和雇京兆百姓四萬一千人,板築三十日而罷,九門各施觀。十二月癸醜,倭國獻琥珀、碼瑙,琥珀大如鬥,碼瑙大如五鬥器。戊午,發京師謁昭陵,在路生皇子賢。已未,敕二年一定戶。
這年,雍、絳、同等九州旱災、蝗蟲災,齊、定等十六個州水災。

六年春正月壬申朔,親謁昭陵,曲赦醴泉縣民,放今年租賦。陵所宿衛將軍、郎將進爵一等,陵令、丞加階賜物。甲戌,至自昭陵。於陵側建佛寺。庚寅,封皇子弘為代王,賢為潞王。二月乙巳,皇太子忠加元服,內外文武職事五品已上為父後者,賜勳一級。大酺三日。
永徽二年(651)春正月四日,皇帝詔曰“:去年關中畿輔之地,頗受蝗蟲之災,天下各州,有的遭水災和旱災,以致糧食空竭。這是由於朕德行不好,億萬百姓有何罪?恃才傲物,罪在自己,朕深感憂慮,當引以為戒。現在是一年的開始,春天到了,春耕生產開始,糧食有的空盡,應從事資助救濟。那些遭受蟲災水災之處有貧乏的人,應以正倉、義倉救濟。雍、同二州,各派郎中一人任使者去慰問,務必盡哀憫同情之意,以符朕眷顧思念百姓之心。”十一日,黃門侍郎、平昌縣公宇文節加銀青光祿大夫,依舊任同中書門下三品。試用中書侍郎柳..為中書侍郎,依舊任同中書門下三品。

三月,營州都督程名振破高麗於貴端水。嘉州辛道讓妻一產四男。壬戌,昭儀武氏著《內訓》一篇。夏五月癸未,命左屯衛大將軍、盧國公程知節等五將軍帥師出蔥山道以討賀魯。黃門侍郎、潁川郡公韓瑗為侍中,中書侍郎、南陽男來濟為中書令。兼吏部尚書、河東縣男柳奭貶遂州刺史。六月,大食國遣使朝貢。秋七月乙亥,侍中、固安縣公崔敦禮為中書令。乙酉,均天下州縣公廨。八月,尚藥奉禦蔣孝璋員外特置,仍同正。員外同正,自蔣孝璋始也。己酉,大理更置少卿一員。先是大雨,道路不通,京師米價暴貴,出倉粟糶之,京師東西二市置常平倉。
夏四月二十二日,增太廟令及獻陵令、昭陵令從五品的俸祿,丞則是從七品的俸祿。

九月庚午,尚書右仆射、河南郡公褚遂良以諫立武昭儀,貶授潭州都督。乙酉,洛州大水,毀天津橋。冬十月己酉,廢皇後王氏為庶人,立儀武昭氏為皇後,大赦天下。十一月丁卯朔,臨軒,命司空勣、左仆射誌寧冊皇後,文武群官及番夷之長,奉朝皇後於肅義門。十一月己巳,皇後見於廟。癸酉,追贈後父故工部尚書、應國公、贈並州都督武士為司空。丙子,淄州高苑縣吳文威妻魏氏一產四男,三見育。癸巳,應國夫人楊氏改封代國夫人。十二月,遣禮部尚書、高陽縣男許敬宗每日待詔於武德殿西門。
四月二十九日,開府儀同三司及京官文武職事四品、五品官員,都賜給隨身帶銅魚符。

七年春正月辛未,廢皇太子忠為梁王,立代王弘為皇太子。壬申,大赦,改元為顯慶。文武九品已上及五品己下子為父後者,賜勳官一轉。大酺三日。甲子,尚書左仆射兼太子少師、燕國公於誌寧兼太子太傅,侍中韓瑗、中書令來濟、禮部尚書許敬宗,並為太子賓客。始有賓客也。禦玄武門,餞蔥山道大總管程知節。
五月二十九日,開府儀同三司、襄邑王神符去世。

二月庚寅,名《破陣樂》為《神功破陣樂》。辛亥,贈司空武士為司徒、周國公。三月辛巳,皇後祀先蠶於北郊。丙戌,戶部侍郎杜正倫為守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
秋七月十六日,賀魯入侵攻陷金嶺城、蒲類縣,派武候大將軍梁建方、右驍衛大將軍契艸必何力為弓月道總管而討伐他。

夏四月戊申,禦安福門,觀僧玄奘迎禦製並書慈恩寺碑文,導從以天竺法儀,其徒甚盛。五月己卯,太尉長孫無忌進史官所撰梁、陳、周、齊、隋《五代史誌》三十卷。弘文館學士許敬宗進所撰《東殿新書》二百卷,上自製序。六月,岐州刺史、潞王賢為雍州牧。秋七月癸未,中書令兼檢校太子詹事、固安縣公崔敦禮為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改戶部尚書為度支尚書,侍郎亦然。
八月四日,大食國開始派遣使者來唐朝拜貢獻。八日,侍中、燕國公於誌寧為尚書左仆射;侍中兼刑部尚書、北平縣公張行成為尚書右仆射,都任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令兼檢校吏部尚書、艸..縣公高季輔為侍郎。

八月丙申,太子少師崔敦禮卒。左衛大將軍程知節與賀魯所部歌邏祿獲剌頡發及處月預支俟斤等戰於榆幕穀,大破之,斬首千餘級,獲駝馬牛羊萬計。九月癸酉,初詔戶滿三萬已上為上州,二萬已上為中州;先為上州、中州者各依舊。皇後製《外戚誡》。庚辰,括州海水泛溢,壞安固、永嘉二縣,損四千餘家。辛巳,初製都督及上州各置執刀十五人,中州、下州十人。癸未,初置驃騎大將軍,官為從一品。程知節與賀魯男咥運戰,斬首數千級,進至怛篤城,俘其部落戶口及貨物巨積。
九月三日,改九成宮為萬年宮,廢棄玉華宮以它作為佛寺。

冬十一月乙醜,皇子顯生,詔京官、朝集使各加勳級。十二月乙酉,置算學。左屯衛大將軍程知節坐討賀魯逗留,追賊不及,減死免官。罷蘭州都督。鄯州置都督。
閏九月十一日,向天下頒布新定的律、令、格、式。

二年春正月庚寅,幸洛陽。命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等四將軍為伊麗道將軍,帥師以討賀魯。二月辛酉,入洛陽宮,曲赦洛州。庚午,封皇第七子顯為周王,徙封許王素節為郇王。三月甲子,中書侍郎李義府為中書令兼檢校禦史大夫,黃門侍郎杜正倫兼度支尚書,依舊同中書門下三品。夏五月丙申,幸明德宮。秋七月丁亥,還洛陽宮。八月丁卯,侍中、潁川縣公韓瑗左授振州刺史,中書令兼太子詹事、南陽侯來濟左授台州刺史,皆坐諫立武昭儀為皇後,救褚遂良之貶也。禮部尚書、高陽郡公許敬宗為侍中,以立武後之功也。九月庚寅,度支尚書杜正倫為中書令。
冬十月二日,晉州地震。

冬十月戊戌,親講武於許、鄭之郊,曲赦鄭州。遣使祭鄭大夫國僑、漢太丘長陳實墓。十二月乙卯,還洛陽宮。庚午,改“皞”“葉”字。丁卯,手詔改洛陽宮為東都,洛州官員階品並準雍州。廢穀州,以福昌等四縣,並懷州河陽、濟源、溫,鄭州汜水並隸洛州。已巳,中書省置起居舍人兩員,品同起居郎。庚午,以周王顯為洛州牧。壬午,分散騎常侍為左右各兩員,其右散騎常侍隸中書省。
十一月二日,在南郊祭天。九日,定襄地震。十八日,在高昌舊地設置安西都護府。白水蠻入侵麻州,命令左領將軍趙孝祖討平他。

三年春正月戊子,太尉、趙國公無忌等修《新禮》成,凡一百三十卷,二百五十九篇,詔頒於天下。二月丁巳,車駕還京。壬午,親錄囚徒,多所原宥。蘇定方攻破西突厥沙缽羅可汗賀魯及咥運、闕啜。賀魯走石國,副將蕭嗣業追擒之,收其人畜前後四十餘萬。甲寅,西域平,以其地置濛池、昆陵二都護府。複於龜茲國置安西都護府,以高昌故地為西州。置懷化大將軍正三品,歸化將軍從三品,以授初附首領,仍分隸諸衛。六月,程名振攻高麗。九月,廢書、算、律學。有司奏請造排車七百乘,擬行幸載排城;上以為勞民,乃於舊頓置院牆焉。
三年(652)春正月五日,因為從去年秋天到這月不下雨,皇上避開正殿,將天下死罪及流放罪人順次降低一等,徒刑以下罪犯都寬恕他們。弓月道總管梁建方、契艸必何力等人在牢山大破處月朱耶孤注,斬首級九千個,俘虜敵大帥六千人,活捉俘虜一萬多,獲取牛馬及各種牲畜七萬頭。八日,太尉、趙國公長孫無忌因為幹旱請求辭位,皇上不許。十一日,同州刺史、河南郡公褚遂良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十八日,皇上親自在太廟祭祀。二十九日,皇上征用民力耕種的田地一千畝,按等級賜給群官綢緞。

冬十一月乙酉,兼中書令、皇太子賓客兼檢校禦史大夫、河間郡公李義府左授普州刺史,兼中書令、皇太子賓客、襄陽郡公杜正倫左授橫州刺史。中書侍郎李友益除名,配流巂州。戊戌,侍中許敬宗權檢校中書令。戊子,侍中、皇太子賓客、權檢校中書令、高陽郡公許敬宗為中書令,賓客已下如故;大理卿辛茂將為侍中。鴻臚卿蕭嗣業於石國取賀魯至,獻於昭陵。甲辰,開府儀同三司、鄂國公尉遲敬德薨。
三月二十四日,黃門侍郎、平昌縣公宇文節為侍中,中書侍郎柳..為中書令。三日,皇上駕到觀德殿,賜文武百官大射之禮。

四年春二月乙亥,上親策試舉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張九齡五人居上第,令待詔弘文館,隨仗供奉。三月,以左驍衛大將軍、郕國公契苾何力往遼東經略。夏四月己未,太子太傅、尚書左仆射、燕國公於誌寧為太子太師,仍同中書門下三品。乙醜,黃門侍郎許圉師同中書門下三品。丙戌,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燕國公於誌寧免官,放還私第。戊戌,太尉、揚州都督、趙國公無忌帶揚州都督於黔州安置,依舊準一品供給。五月丙申,兵部尚書任雅相、度支尚書盧承慶並參知政事。秋七月壬子,普州刺史李義府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冬十月乙巳,皇太子加元服,大赦天下,文武五品己上子孫為父祖後者加勳官一級,大酺三日。閏十月戊寅,幸東都,皇太子監國。戊戌,至東都。十一月,以中書侍郎許圉師為散騎常侍、檢校侍中。戊午,兼侍中辛茂將卒。癸亥,以邢國公蘇定方為神丘道總管,劉伯英為昆夷道總管。
夏四月三日,左領將軍趙孝祖大破白水蠻大勃律。七日,澧州刺史、彭王元則去世。

五年春正月甲子,幸並州。二月辛巳,至並州。丙戌,宴從官及諸親、並州官屬父老,賜帛有差。曲赦並州及管內諸州。義旗初職事五品已上身亡歿墳墓在並州者,令所司致祭。佐命功臣子孫及大將軍府僚佐已下今見存者,賜階級有差,量才處分。起義之徒職事一品己下,賜物有差。年八十已上,版授刺史、縣令。佐命功臣食別封身已歿者,為後子孫各加兩階。賜酺三日。甲午,祠舊宅,以武士、殷開山、劉政會配食。
五月二十四日,皇上詔令因周朝司沐大夫裴融、齊國侍中崔季舒、給事黃門侍郎裴澤、尚書左丞封孝琰、隋朝儀同三司豆盧毓、禦史中丞遊楚客等,都是正直忠誠,他們的子孫各應提升。

三月丙午,皇後宴親族鄰裏故舊於朝堂,命婦婦人入會於內殿,及皇室諸親賜帛各有差,及從行文武五品以上。製以皇後故鄉並州長史、司馬各加勳級。又皇後親預會,每賜物一千段,期親五百段,大功已下及無服親、鄰裏故舊有差。城內及諸婦女年八十已上,各版授郡君,仍賜物等。己酉,講武於並州城西,上禦飛閣,引群臣臨觀。辛亥,發神丘道軍伐百濟。丁巳,左右領始改左右千牛。
秋七月二日,立陳王忠為皇太子,大赦天下,五品以上官員,兒子為父親的繼承人者勳位升一等,大宴三日。十日,左仆射於誌寧兼太子少師,右仆射張行成兼太子少傅,侍中高季輔兼太子少保,侍中宇文節兼太子詹事。二十二日,皇上問戶部尚書高履行“:去年增加多少戶?”高履行奏道“:去年增加十五萬戶。”皇上又問道:“隋朝有多少戶?現在有多少戶?”高履行奏道“:隋朝開皇中期有八百七十萬戶,現在有三百八十萬戶。”

夏四月戊寅,車駕還東都,造八關宮於東都苑內。癸亥,至自並州。五月壬戌,幸八關宮,改為合璧宮。六月庚午朔,日有蝕之。辛卯,詔文武五品己上四科舉人。甲午,駕還東都。秋七月乙巳,廢梁王忠為庶人,徙於黔州。戊辰,度支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盧承慶以罪免。八月庚辰,蘇定方等討平百濟,麵縛其王扶餘義慈。國分為五部,郡三十七,城二百,戶七十六萬,以其地分置熊津等五都督府。曲赦神丘、昆夷道總管已下,賜天下大酺三日。九月戊午,賜英國公勣墓塋一所。
九月三日,改太子中允為內允,中書舍人改為內史舍人,所有率府中郎將改為旅賁郎將,以回避太子之名。

冬十月丙子,代國夫人楊氏改榮國夫人,品第一,位在王公母妻之上。十一月戊戌朔,邢國公蘇定方獻百濟王扶餘義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於則天門,責而宥之。乙卯,狩於許、鄭之郊。十二月己卯,至自許州。
冬十月十四日,駕到同安大長公主府第,又駕到高陽長公主府第,當日回宮。

六年春正月乙卯,於河南、河北、淮南六十七州募得四萬四千六百四十六人,往平壤帶方道行營。二月乙未,以益、綿等州皆言龍見,改元。曲赦洛州。龍朔元年三月丙申朔,改元。壬戌,幸合璧宮。夏五月丙申,命左驍衛大將軍、涼國公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大總管,左武衛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為平壤道大總管,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樂安縣公任雅相為浿江道大總管,以伐高麗。是日,皇後請禁天下婦人為俳優之戲,詔從之。甲子晦,日有蝕之。
十一月二十二日,駁馬國派遣使者前來朝貢。弘化長公主從吐穀渾來朝見。

六月庚寅,中書令許敬宗等進《累璧》六百三十卷,目錄四卷。秋七月癸卯,車駕還東都。八月丙戌,令諸州舉孝行尤著及累葉義居可以勵風俗者。九月甲辰,以河南縣大女張年百三歲,親幸其第。又幸李勣之第。天宮寺是高祖潛龍時舊宅,上周曆殿宇,感愴久之,度僧二十人。皇後至許圉師第。壬子,徙封潞王賢為沛王。是日,以雍州牧、幽州都督、沛王賢為揚州都督、左武候大將軍,牧如故。以洛州牧、周王顯為並州都督。是日,敕中書門下五品已上諸司長官、尚書省侍郎並諸親三等已上,並詣沛王宅設宴禮,奏《九部樂》。禮畢,賜帛雜彩等各有差。
十二月十日,濮王泰去世。

冬十月丁卯,狩於陸渾。癸酉,還宮。是歲,新羅王金春秋卒,其子法敏嗣立。
永徽四年(653)春正月一日,皇上駕臨殿堂前簷下的平台,而不接受朝拜,因為濮王泰靈柩未葬的緣故。二十四日,新任命的房州刺史、駙馬都尉房遺愛,司徒、秦州刺史、荊王元景,司空、安州刺史、吳王恪,寧州刺史、駙馬都尉薛萬徹,嵐州刺史、駙馬都尉柴令武等人謀反。

二年春正月乙巳,太府寺更置少卿一員,分兩京檢校。丙午,東都初置國子監,並加學生等員,均分於兩都教授。二月甲子,改京諸司及百官名:尚書省為中台,門下省為東台,中書省為西台,左右仆射為左右匡政,左右丞為肅機,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自餘各以義訓改之。又改六宮內職名。甲戌,司戎太常伯、浿江道總管、樂安縣公任雅相卒於軍。三月甲申,自東都還京。癸醜,幸同州。蘇定方破高麗於葦島,又進攻平壤城,不克而還。
二月三日,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等都被判死刑;元景、恪、巴陵高陽公主都被賜以自殺。左驍衛大將軍、安國公執失思力發配到轀州充軍;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縣公宇文節發配到桂州充軍。六日,特進、太常卿、江夏王道宗發配到桂州充軍,吳王恪之母弟蜀王忄音廢為庶人。十七日,絳州刺史、徐王元禮加授司徒;加授開府儀同三司、英國公李責力為司空。三月一日,在天下頒布孔穎達的《五經正義》,每年秋舉明經考試就依據《五經正義》。五日,皇上駕到觀德殿,陳列叛逆房遺愛、薛萬徹等人口馬匹資財為五垛,帶引王公、所有皇親、外國賓客以及文武官員九品以上者猜測垛內之物而賞賜他們。

夏四月庚申朔,至自東都。辛巳,造蓬萊宮成,徙居之。五月丙申,左侍極許圉師為左相。乙巳,複置律、書、算三學。
夏四月七日,林邑國王派遣使者前來朝貢,貢獻馴化的大象。二十一日,因為幹旱,避開正殿,減少膳食,親自審查並記錄囚犯罪狀,派遣使者分別檢查天下冤案,詔令文武官員盡量陳述朝政得失。

六月己未朔,皇子旭輪生。乙醜,初令道士、女冠、僧、尼等,並盡禮致拜其父母。乙亥,製蓬萊宮諸門殿亭等名。秋七月丁亥朔,以東宮誕育滿月,大赦天下,賜酺三日。八月甲午,右相許敬宗乞骸骨。壬寅,許敬宗為太子少師,同東西台三品,仍知西台事。九月,司禮少常伯孫茂道奏稱:“八品、九品舊令著青,亂紫,非卑品所服,望令著碧。”詔從之。戊寅,前吏部尚書、河間郡公李義府起複為司列太常伯,同東西台三品。
八月二十日,在同州之馮翊有十八顆隕石降落,落地響聲如雷。

冬十月丁酉,幸溫湯,皇太子弘監國。丁未,至自溫湯。庚戌,西台侍郎上官儀同東西台二品。十一月辛未左相許圉師下獄。癸酉,封皇第四子旭輪為殷王。十二月辛醜,改魏州為冀州大都督府,改冀州為魏州。又以並、揚、荊、益四都督府並為大都督府。沛王賢為揚州大都督,周王顯為並州大都督,殷王旭輪遙領冀州大都督。左相許圉師解見任。
九月,尚書右仆射、北平縣公張行成去世。二十五日,吏部尚書、河南郡公褚遂良為尚書右仆射,依舊任參知政事。

三年春正月,左武衛大將軍鄭仁泰等帥師討鐵勒餘種,盡平之。乙醜,司列太常伯李義府為右相。二月丙戌,隴、雍、同、岐等一十五州戶口,征修蓬萊宮。癸巳,置太子左右諭德及桂坊大夫等官員,改司經局為桂坊館,崇賢館罷隸左春坊。丁酉,減京官一月俸,助修蓬萊宮。庚戌,詔曰:“天德施生,陽和在節,言念幽圄,載惻分宵。雖複每有哀矜,猶恐未免枉濫。在京係囚應流死者,每日將二十人過。”於是親自臨問,多所原宥,不盡者令皇太子錄之。詔以書學隸蘭台,算學隸秘閣,律學隸詳刑寺。改燕然都護府為瀚海都護府,瀚海都護府為雲中都護府。二月,前左相許圉師左遷虔州刺史。太子弘撰《瑤山玉彩》成,書凡五百卷。
冬十月二十二日,駕到新豐之溫泉。二十六日,特赦新豐罪囚。二十七日,從溫泉回來。三十日,睦州女子陳碩真起兵造反,自稱為文佳皇帝,攻陷睦州下屬縣城。婺州刺史崔文玄、揚州都督府長史房仁裕分別率眾軍討伐平定了她。

夏四月乙醜,右相李義府下獄。戊子,李義府除名,配流巂州。丙午,幸蓬萊宮新起含元殿。秋八月癸卯,彗星見於左攝提。戊申,詔百僚極言正諫。命司元太常伯竇德玄、司刑太常伯劉詳道等九人為持節大使,分行天下。仍令內外官五品已上各舉所知。
十一月五日,兵部尚書、固安縣公崔敦禮為侍中,向天下頒布新律疏。

冬十月丙申,絳州麟見於介山。丙午,含元殿前麟趾見。十一月癸酉,雨冰。十二月庚子,詔改來年正月一日為麟德元年。
十二月二十三日,侍中兼太子少保、艸..縣公高季輔去世。

麟德元年春正月甲子,改雲中都護府為單於大都護府,官品同大都督府。二月丁亥,加授殷王旭輪單於大都護。戊子,幸萬年宮。三月辛亥,展大射禮。丁卯,長女追封安定公主,諡曰思,其鹵簿鼓吹及供葬所須,並如親王之製,於德業寺遷於崇敬寺。
永徽五年(654)春三月十二日,駕到萬年宮。二十五日,因經過州縣,皇上特加赦免該州縣所監押的犯人。以工部尚書閻立德率領丁壯人夫四萬人修築長安城牆外的凸形小城圈。

夏四月,衛州刺史、道王元慶薨。五月,許王孝薨。乙卯,於昆明之弄棟川置姚州都督府。秋八月丙子朔,至自萬年宮,便幸舊宅。己卯,降萬年縣係囚,因幸大慈恩寺。壬午,還蓬萊宮。戊子,兼司列太常伯、檢校沛王府長史、城陽縣侯劉祥道兼右相,大司憲竇德玄兼司元太常伯、檢校左相。九月己卯,詔曰:“周京兆尹、左右宮伯大將軍、司衛上將軍、少塚宰、廣陵郡公宇文孝伯,忠亮存心,貞賢表誌。淫刑既逞,方納諫而求仁;忍忌將加,甘捐軀而徇節。年載雖久,風烈猶生,宜峻徽章,式旌胤胄。其孫左威衛長史思純,可加授朝散大夫。”十二月丙戌,殺西台侍郎上官儀。戊子,庶人忠坐與儀交通,賜死。右相、城陽縣侯劉祥道為司禮太常伯。太子右中護檢校西台侍郎樂彥瑋、西台侍郎孫處約同知政事。是冬無雪。
夏四月,試用黃門侍郎潁川縣公韓瑗、試用尚書侍郎來濟,都給予銀青光祿大夫的加官,依舊任同中書門下三品。

二年春正月壬午,幸東都。丁酉,幸合璧宮。戊子,慮雍、洛二州及諸司囚。甲子,以發向泰山,停選。三月甲寅,兼司戎太常伯、永安郡公薑恪同東西台三品。辛未,東都造乾元殿成。閏月癸酉,日有蝕之。四月丙午,曲赦桂、廣、黔三都督府管內大辟罪已上。丙寅,講武邙山之陽,禦城北樓觀之。戊辰,左侍極、仍檢校大司成、嘉興縣子陸敦信為檢校右相,其大司成宜停。西台侍郎孫處約、樂彥瑋並停知政事。
閏五月三日夜,大雨,河水暴漲,漂沒淹溺麟遊縣居民及輪流值班的衛士,死亡三千多人。

五月辛卯,以秘閣郎中李淳風造曆成,名《麟德曆》,頒之。以司空、英國公李勣,少師、高陽郡公許敬宗,右相、嘉興縣子陸敦信,左相、钜鹿男竇德玄為檢校封禪使。六月,鄜州大水,壞城邑。秋七月,鄧王元裕薨。
六月,恒州大雨,滹沱河泛濫,淹沒五千多家。九日,蒲州汾陰縣暴雨,漂沒淹死居民,浸蝕損壞了房屋。十九日,中書令柳..兼吏部尚書。二十二日,河北各州大水。

冬十月戊午,皇後請封禪,司禮太常伯劉祥道上疏請封禪。癸亥,高麗王高藏遣其子福男來朝。丁卯,將封泰山,發自東都。是歲大稔,米鬥五錢,麥不列市。十一月丙子,次於原武,以少牢祭漢將紀信墓,贈驃騎大將軍。庚寅,華州刺史、燕國公於誌寧卒。十二月丙午,禦齊州大。乙卯,命有司祭泰山。丙辰,發靈岩頓。
七月八日,有小鳥如雀,在萬年宮皇帝舊宅生一大鳥像鳩。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