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1898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八十二

○李抱玉李抱真王虔休盧從史李芃李澄族弟元素
李抱玉是武德年間的功臣安興貴的後代。世代住在河西,因善於喂養好馬,受當時人稱讚。他的侄兒們,有的遷居京城,成了儒生,和儒士結成了親家,逐漸受到了儒士的影響。李抱玉從小在西州長大,喜歡騎馬射箭,經常在軍營任隨從,沉著、堅毅、有計謀、忠誠並細心謹慎。

李抱玉,武德功臣安興貴之裔。代居河西,善養名馬,為時所稱。群從兄弟,或徙居京華,習文儒,與士人通婚者,稍染士風。抱玉少長西州,好騎射,常從軍幕,沉毅有謀,小心忠謹。
乾元初年,太尉李光弼命他任偏將,多次立有功績,因此出了名。乾元二年(759),從特進官、右羽林大將軍、知軍事,升任鴻臚卿員外置同正員;持節鄭州諸軍事兼鄭州刺史,代理禦史中丞,鄭、陳、潁、亳四州節度。當時史思明攻陷了洛陽,李光弼據守河陽,叛軍兵力正強,李光弼對李抱玉說:“您能替我守兩天南城嗎?”李抱玉說:“過了兩天怎麼辦?”李光弼說:“過了兩天沒有救兵來,可以放棄城池。”叛軍元帥周摯率安太清、徐黃玉等先抵達南城,要攻城,李抱玉就騙他們說:“我軍糧食吃完了,明天就投降。”叛軍很高興,收兵等他們投降。李抱玉因此能修好守衛設施,第二天,他堅守城牆求戰。叛軍因被騙發怒而猛烈攻城。李抱玉乘敵兵沒防備進攻,內外夾攻,殺死了很多敵軍,周摯軍退卻了。李光弼親自率軍守中贖城,周摯放棄南城進攻中贖城,沒獲勝,就整頓軍隊要攻北城。李光弼率軍出城進攻,大敗叛軍。固守河陽,收複懷州,他的功勞都最大,因此升任澤州刺史、兼任禦史中丞。唐代宗登基,提升他為澤潞節度使、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兼任禦史大夫,兼管陳、鄭兩州,升任兵部尚書。李抱玉上書說:“我的籍貫是涼州,本來姓安,因為安祿山反叛,我不願與他同姓,至德二年(757)五月,承蒙皇帝賜我姓李,現請求改籍貫為京兆府長安縣。”皇帝同意了,從此全族都姓李了。

乾元初,太尉李光弼引為偏裨,屢建勳績,由是知名。二年,自特進、右羽林軍大將軍、知軍事,遷鴻臚卿員外置同正員,持節鄭州諸軍事兼鄭州刺史、攝禦史中丞、鄭陳潁亳四州節度。時史思明陷洛陽,光弼守河陽,賊兵鋒方盛,光弼謂抱玉曰:“將軍能為我守南城二日乎?”抱玉曰:“過期若何?”光弼曰:“過期而救不至,任棄城也。”賊帥周摯領安太清、徐黃玉等先次南城,將陷之,抱玉乃紿之曰:“吾糧盡,明日當降。”賊眾大喜,斂軍以俟之。抱玉因得繕完設備,明日,堅壁請戰。賊怒欺紿,急攻之。抱玉出奇兵,表裏夾攻,殺傷甚眾,摯軍退。光弼自將於中氵單城,摯舍南城攻中氵單,不勝,乃整軍將攻北城。光弼以兵出戰,大敗之。固河陽,複懷州,皆功居第一,遷澤州刺史、兼禦史中丞。代宗即位,擢為澤潞節度使、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兼禦史大夫,加領陳、鄭二州,遷兵部尚書。抱玉上言:“臣貫屬涼州,本姓安氏,以祿山構禍,恥與同姓,去至德二年五月,蒙恩賜姓李氏,今請割貫屬京兆府長安縣。”許之,因是舉宗並賜國姓。
廣德元年(763)冬天,吐蕃進犯京城,皇帝逃到陝州,各軍散兵和各地亡命之徒聚集成為草寇,京城南邊子午等五條山穀的草寇對人民危害較大,皇帝派薛景仙率軍任五穀使征討,幾個月都沒有獲勝,於是下詔命李抱玉為鳳翔節度使討伐草寇。李抱玉探聽到匪首住處,先派兵分別駐守各條山穀,又出奇兵暗暗派幾百名精兵從洋州進攻草寇。匪首高玉正和眾匪首聚會,突然被幾十名精兵抓獲,於是又大舉搜捕匪首,把他們都殺了,其餘匪徒不攻自散,十天以內五穀都平定了。因此升任司空,其他職務和過去一樣。

廣德元年冬,吐蕃寇京師,乘輿幸陝,諸軍潰卒及村閭亡命相聚為盜,京城南麵子午等五穀群盜頗害居人,朝廷遣薛景仙領兵為五穀使招討,連月不捷,乃詔抱玉兼鳳翔節度使討之。抱玉探知賊帥行止之處,先分屯諸穀,乃設奇潛使輕銳數百南自洋州入攻之。賊帥高玉方與諸偷會,遽為銳卒數十人掩擒之,因大搜獲偷黨,悉斬之,餘黨不討自潰,旬日內五穀平。以功遷司空,餘並如故。
當時吐蕃每年進犯邊境,皇帝認為岐陽是國家西邊的大門,靠李抱玉鎮守,對他無比寵信,提升他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兼任山南西道節度使,河西、隴右、山南西道副元帥、判梁州事,同時兼任三道節度,又掌管鳳翔、潞、梁三大府,官任三公。李抱玉認為職務太高,堅持上奏懇切辭讓司空官職和山南西道節度、判梁州事,又請求辭去兵部尚書。皇帝讚賞他的謙遜禮讓,同意了。李抱玉鎮守鳳翔十多年,雖然沒有打破敵軍的戰功,但禁絕強暴安撫百姓,很受當時人讚揚。大曆十二年(777),他去世了,皇帝非常悲痛,為此停止上朝三天,贈官為太保。

時吐蕃每歲犯境,上以岐陽國之西門,寄在抱玉,恩寵無比,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兼山南西道節度使、河西隴右山南西道副元帥、判梁州事,連統三道節製,兼領鳳翔、潞、梁三大府,秩處三公。抱玉以任位崇重,抗疏懇讓司空及山南西道節度、判梁州事,乞退授兵部尚書。上嘉其謙讓,許之。抱雲凡鎮鳳翔十餘年,雖無破虜之功,而禁暴安人,頗為當時所稱。大曆十二年卒,上甚悼之,輟朝三日,贈太保。
李抱真是李抱玉的堂弟。李抱玉任澤潞節度使時,很器重李抱真,任命他掌管軍中事務,他多次升官後任汾州別駕。這時候,仆固懷恩在汾州反叛,李抱真陷身在叛軍中,後逃回了京城。唐代宗因仆固懷恩倚仗回紇,所率朔方軍又強大,非常擔心,召見李抱真問他們的情況,李抱真上奏說:“郭子儀長期統率朔方軍隊,兵將多懷念他。仆固懷恩欺騙他的軍隊,說‘郭子儀被魚朝恩殺死了’,靠欺騙指揮他們。現如恢複郭子儀的官職,能不作戰就戰勝他。”後來仆固懷恩的兒子仆固..被部下殺死,仆固懷恩逃走,多應驗了李抱真的計謀,因此升任殿中少監。過了一段時間,又任陳鄭、澤潞節度留後,李抱真乘到朝中謝恩的機會上奏說:“我雖然沒有才能,但現在老百姓是勞累還是安逸,和刺史很有關係,希望能任命我掌管一州試試。”皇帝答應了,改任他為澤州刺史,兼任澤潞節度副使。過了兩年,調任懷州刺史,又任懷、澤、潞觀察使留後,共任職八年。

李抱真,抱玉從父弟也。抱玉為澤潞節度使,甚器抱真,任以軍事,累授汾州別駕。當是時,仆固懷恩反於汾州,抱真陷焉,乃脫身歸京師。代宗以懷恩倚回紇,所將朔方兵又勁,憂甚,召見抱真問狀,因奏曰:“郭子儀領朔方之眾,人多思之。懷恩欺其眾,曰‘子儀為朝恩所殺’,詐而用之。今複子儀之位,可不戰而克。”其後懷恩子瑒為其下所殺,懷恩奔遁,多如抱真策,因是遷殿中少監。居頃之,為陳鄭、澤潞節度留後,抱真因中謝言曰:“臣雖無可取,當今百姓勞逸,係在牧守,願得一郡以自試。”上許之,改授澤州刺史,兼為澤潞節度副使。居二年,轉懷州刺史,複為懷澤潞觀察使留後,凡八年。抱玉卒,抱真仍領留後。抱真密揣山東當有變,上黨且當兵衝,是時乘戰餘之地,土瘠賦重,人益困,無以養軍士。籍戶丁男,三選其一,有材力者免其租徭,給弓矢,令之曰:“農之隙,則分曹角射;歲終,吾當會試。”及期,按簿而征之,都試以示賞罰,複命之如初。比三年,則皆善射,抱真曰:“軍可用矣。”於是舉部內鄉兵,得成卒二萬,前既不廩費,府庫益實,乃繕甲兵,為戰具,遂雄視山東。是時,天下稱昭義軍步兵冠諸軍。無幾,複代李承昭為昭義軍及磁邢節度觀察留後,加散騎常侍。
李抱玉去世後,李抱真仍任留後,李抱真私下判斷東邊將有變亂,上黨地區將遭進攻,這地區當時剛經戰亂,地貧瘠賦稅重,人民更加貧困,不能供應軍隊。他就登記每戶的男丁,三名中選一名,選有才能力氣的,免除租稅徭役,發給弓箭,對他們下令說:“農閑時,分班比賽射箭,年底,我將召集比賽。”到年底,按記載征調他們,會合比賽並給以獎賞和懲罰,後又命他們像從前那樣練習。過了三年,他們都善於射箭了,李抱真說:“軍隊可以作戰了。”於是召集轄區內各鄉的士兵,共有兩萬軍隊,此前因沒花軍費,倉庫更充實了,於是修整鎧甲及兵器,製造作戰用具,成了製約東方的重要力量。這時,全國都認為昭義軍的步兵是各軍中最好的。不久,他又接替李成昭任昭義軍和磁邢節度觀察留後,被加封為散騎常侍。

德宗即位,拜檢校工部尚書,兼潞州長史、昭義軍節度支度營田、澤潞磁邢觀察使。建中二年,田悅以魏博反,乃悉兵圍邢州及臨洺益急,詔河東節度使馬燧及神策兵救之。抱真與燧敗悅兵於雙岡,斬悅將楊朝光,又擊破悅於臨洺,遂解臨洺及邢州之圍,以功加檢校兵部尚書。複與燧大破悅於洹水,悅以數百騎走歸魏州。複與燧圍魏州,又敗悅於城下,以功加檢校右仆射。時悅窘蹙,硃滔、王武俊皆反,聯兵救悅,抱真與燧等退次魏縣。上幸奉天,中使告問至,諸將皆仰天慟哭。李懷光席卷奔命,馬燧、李芃各引兵歸鎮。硃泚既汙宮闕,時李希烈陷大梁,李納亦反鄆州。無何,上幸梁州,李懷光又竊據河中。抱真獨於擾攘傾潰之中,以山東三州外抗群賊,內輯軍士,群賊深憚之。
唐德宗登基後,任命他為檢校工部尚書,兼任潞州長史、昭義軍節度使、支度、營田和澤潞、磁邢觀察使。建中二年(781),田悅率魏博反叛,用全部軍隊猛烈進攻邢州和臨氵名,皇帝下詔命河東節度使馬燧和神策軍援救他。李抱真和馬燧在雙岡打敗了田悅的軍隊,殺死了田悅的將領楊朝光,後又在臨氵名打敗了田悅,於是解除了對臨氵名和邢州的包圍,他因功升任檢校兵部尚書。後又和馬燧在洹水大敗田悅,田悅率幾百名騎兵逃回魏州。李抱真和馬燧包圍了魏州,又在城外打敗了田悅,他因功又升任檢校右仆射。當時田悅危在旦夕,朱滔、王武俊都反叛了,聯合軍隊援救田悅,李抱真和馬燧等退駐魏縣。皇帝因變亂逃到奉天,皇帝慰問和報告消息的使者來到軍營,眾將都對天痛哭。李懷光率全軍趕去勤王,馬燧、李秡各自率軍回到轄區。朱氵此占領了京城,同時李希烈攻占了大梁,李納也在鄆州反叛。不久,皇帝逃到梁州,李懷光又占據了河中。李抱真獨自在紛憂動亂之中,率河北三州對外抵抗眾多叛將,對內整頓軍隊,叛賊們都很害怕他。

興元初,遷檢校左仆射、平章事。時硃滔悉幽薊軍,借兵回紇,擁眾五萬,南向以應泚,攻圍貝州。初,群賊附於希烈,希烈僭偽,有臣屬群賊意,群心稍離。上自奉天下罪己之詔,悉赦群賊,抱真乃遣門客賈林以大義說武俊,合從擊硃滔,武俊許之。時兩軍尚相疑,抱真乃以數騎徑入武俊營。其將去也,賓客皆止之,抱真遣軍司馬盧玄卿勒軍部分曰:“仆今日此舉,係天下安危。仆死不還,領軍事以聽朝命,亦唯子;奮勵士馬,東向雪仆之恥,亦唯子。”言訖而去。武俊設備甚嚴,抱真曰:“硃泚、希烈僭竊大位,硃滔攻圍貝州,此輩皆欲陵駕吾屬。足下既不能自振數賊之上,舍九葉天子而北麵臣反虜乎?乃者聖上奉天下罪己之詔,可謂禹、湯之主也。”因言及播越,持武俊哭,涕泗交下,武俊亦哭,感動左右。因退臥武俊帳中,酣寢久之。武俊感其不疑,待之益恭,指心仰天曰:“此身已許公死敵矣。”遂與結為兄弟而別,約明日合戰,遂擊破硃滔於經城,以功加檢校司空,實封五百戶。貞元初,朝於京師,居頃之,還鎮。
興元初年,他升任檢校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時朱滔率幽、薊州全部軍隊,又向回紇借了兵,共糾集五萬軍隊,向南進攻來和朱氵此呼應。包圍進攻貝州。當初,叛將們依附李希烈,李希烈稱帝後,有要叛將們稱臣的意圖,叛將們逐漸分裂了。皇帝在奉天頒布歸罪自己的詔書,赦免了眾叛將,李抱真就派門客賈林用禮義勸說王武俊,聯合對付朱滔,王武俊答應了。當時雙方軍隊還互不信任,李抱真就帶幾名騎兵到王武俊軍營裏去。他去之前,門客都勸阻他,李抱真派軍司馬盧玄卿掌管軍隊並吩咐說:“我今天的舉動,關係到國家的安危。我如果死了不能回來,管理軍隊聽從皇帝的命令,也靠你;指揮軍隊,到東邊為我報仇,也靠你。”說完就走了。王武俊戒備森嚴,李抱真對他說:“朱氵此、李希烈僭越稱帝,朱滔圍攻貝州,他們都想騎在我們頭上。您既然不能和他們爭雄,難道願拋棄真命天子去臣屬叛賊嗎?何況皇帝在奉天下詔歸罪自己,真是夏禹、商湯式的好天子啊。”說到皇帝外出避難,他抱著王武俊哭了起來,淚水直流,王武俊也哭了,周圍的人也被感動了。晚上他就睡在王武俊營帳裏,睡了很長時間。王武俊因他不疑心自己很受感動;對他更恭敬了,指著心對天說:“我這條命已答應您誓死殺敵了。”兩人結為兄弟後才分手,約定明天會戰,於是在經城打敗了朱滔,他因功加封為檢校司空、食實封五百戶。貞元初年,他到京城來朝拜,住了不久,又回到了轄區。

抱真沉斷多智計,嚐欲招致天下賢俊,聞人之善,必令持貨幣數千裏邀致之;至與語無可采者,漸退之。時天下無事,乃大起台榭,穿池沼以自娛。晚節又好方士,以冀長生。有孫季長者,為抱真練金丹,紿抱真曰:“服之當升仙”遂署為賓僚。數謂參佐曰:“此丹秦皇、漢武皆不能得,唯我遇之,他年朝上清,不複偶公輩矣。”複夢駕鶴衝天,寤而刻木鶴、衣道士衣以習乘之。凡服丹二萬丸,腹堅不食,將死,不知人者數日矣。道士牛洞玄以豬肪穀漆下之,殆盡。病少間,季長複曰:“垂上仙,何自棄也!”益服三千丸,頃之卒。初,抱真久疾,好礻幾祥,或令厭勝,為巫祝所惑,請降官爵以禳除之。是年,凡七上章讓司空,複為檢校左仆射。貞元十年卒,時年六十二,廢朝三日,贈太保,賻以布帛米粟有差。
李抱真沉著果斷多計謀,曾想招納全國賢才,聽說誰有長處,一定命人帶著禮品哪怕千裏之外也要把他請來;請來後和他談話,如沒有可取之處,才逐漸疏遠他。當時國內沒有戰事,他就大規模建樓台,挖池塘來消遣。晚年又相信道士,想長生不死。有位叫孫季長的道士,給李抱真煉金丹,欺騙李抱真說:“服了可以成仙。”李抱真就任命他為幕僚。李抱真多次對部將說:“這金丹秦始皇、漢武帝都沒得到,隻有我碰到了,今後我要去朝拜上清,不能再和諸位在一起了。”他又夢見自己騎鶴升天,醒來後就命人雕刻一隻木鶴,自己穿上道士衣裳練習騎坐木鶴。他共服了兩萬粒金丹,肚子發硬吃不下東西,快死了,不省人事有好幾天。道士牛洞玄用豬油穀漆瀉肚子,幾乎把金丹都瀉光了。病略好了一點,孫季長又說:“差點成仙了,為什麼放棄呢!”他又加服了三千粒金丹,一會兒就去世了。此前,李抱真長期生病,相信吉凶征兆,有人叫他衝衝邪氣,又被巫婆神漢們迷惑,叫他請求降低官職爵位來驅除邪祟。這年間,他共七次上奏章辭去了司空,又任檢校左仆射。他貞元十年(794)去世,當時六十二歲,皇帝停止上朝三天致哀,贈官為太保,贈給的綢布糧食等助喪禮物數量不等。

抱真薨之日,其子殿中侍禦史緘匿喪不發。營田副使盧會昌令抱真從甥元仲經潛與緘謀,其明日,將吏會集,仲經詐為抱真令曰:“吾疾甚,不能蒞職,今令緘掌軍事,諸軍善佐之。”節度副使李說及諸將吏俯首,皆曰:“諾”。須臾,緘盛服而出,眾皆拜之,緘乃悉府藏頒賞軍士。盧會昌仍詐為抱真表,請以職事付緘。翌日,又令諸將連奏請緘領軍。上已聞真疾病,請見明日。如此者凡三日,緘乃出造中使,左右皆陳兵,甚嚴備。中使謂緘曰:“朝廷已知相公薨歿,令以兵務屬延貴,侍禦宜歸發喪行服也。”緘愕然,出謂諸將曰:“有詔不許緘掌事,諸公意若何?”將吏莫有對者。緘懼而退,遽以使印及管鑰歸監軍。是日,乃發喪,畢一哭。中使召延貴,以口詔令視事,趣遣緘赴東都。元仲經逃於外,延貴捕得殺之。既歸罪仲經,盧會昌得不坐。緘初謀亂,遣裨將陳榮詐以文書告成德節度使王武俊,求假財帛,武俊大怒曰:“吾與汝府公善者,冀恭王命,非同惡也。今聞已亡,孰詐令其子而不俟朝旨耶?何敢告我,況有求也!”乃囚陳榮而遣使讓緘焉。
李抱真去世那天,他的兒子殿中侍禦史李緘隱瞞不發喪。營田副使盧會昌命李抱真的外甥元仲經暗中和李緘謀劃,第二天召集將領,元仲經偽造李抱真的命令說:“我病重了,不能管事,現命李緘掌管軍務,各位要好好輔佐他。”節度副使李說和眾將校都俯首聽令,說:“好。”一會兒,李緘穿官服走了出來,眾人都對他跪拜行禮,李緘拿出所有庫存獎賞兵將。盧會昌又偽托李抱真上奏章,請求將官職交給李緘繼任。第二天,又命眾將聯名上奏請求任命李緘掌管軍隊。皇帝已聽說李抱真去世了,就派第五守進任使者坐傳車去觀察情況,並命將軍中事務交給大將王延貴掌管。第五守進到了潞州,李緘欺騙他說李抱真病重,請求明天會見。像這樣過了三天,李緘才出來會見使者,他身邊帶著軍隊,戒備森嚴。使者對李緘說:“皇帝已經知道李宰相去世了,命將軍務交給王延貴,你應該回家發喪服喪。”李緘驚呆了,出去對眾將說:“皇帝下詔不讓我掌管軍務,你們認為怎樣?”將領們沒人敢答腔。李緘害怕了,退了出去,趕快將節度使大印和鑰匙交給了監軍。當天,就發喪了,哭一場就完事了。使者召來王延貴,宣布皇帝口頭詔令命他管理軍務,又趕快把李緘打發去了洛陽。元仲經逃到外地,王延貴把他抓住殺死了,既然認為罪名都在元仲經身上,盧會昌沒受牽連。李緘當初想作亂,派偏將陳榮偽造公文告訴成德節度使王武俊,求借錢財,王武俊很生氣地說:“我和他父親交好,是為了輔佐皇上,不是合夥做壞事,現聽說他父親已去世了,怎能靠欺騙立他的兒子卻不等待皇上的任命呢?你們怎麼敢把這消息告訴我,竟然還想找我借錢財!”於是將陳榮關押起來並派使者去責備李緘。

王虔休,字君佐,汝州梁人也。本名延貴。少涉獵書籍,鄉裏間以信義畏慕之,尤好武藝。大曆中,汝州刺史李深用之為將。久之,澤潞節度李抱真聞名,厚以財帛招之,累授兵馬使押衙。建中初,抱真統兵馬與諸將征討河北,其雙岡、水寨營等陣,虔休攻戰居多,擢為步軍都虞候,累加兼禦史中丞、大夫,賜實封百戶。洎抱真卒,裨將元仲經等議立抱真子緘,軍中擾亂,虔休正色言於眾曰:“軍州是天子軍州,將帥闕,合待朝命,何乃雲雲,妄生異意!”軍中服從其言,由是竟免潰亂。朝廷知而嘉之,以邕王為昭義節度觀察大使,授虔休潞州左司馬,依前兼禦史大夫,掌留後,仍賜名虔休。號令安撫。軍州大理。二歲,遷潞州長史、昭義軍節度、澤潞磁邢洺觀察使,尋加檢校工部尚書。貞元十五年卒,年六十二。廢朝三日,贈左仆射,賻以布帛米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