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2372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二十一

○魏徵
魏徵字玄成,巨鹿曲城人。父親魏長賢,任北齊屯留縣令。魏徵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窮困失意卻有遠大誌向,不從事謀生的職業,出家當了道士。他喜愛讀書,能融會貫通,見天下越來越亂,特別留意先秦縱橫家的學說。

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父長賢,北齊屯留令。徵少孤貧,落拓有大誌,不事生業,出家為道士。好讀書,多所通涉,見天下漸亂,尤屬意縱橫之說。大業末,武陽郡丞元寶藏舉兵以應李密,召徵使典書記。密每見寶藏之疏,未嚐不稱善,既聞徵所為,遽使召之。徵進十策以幹密,雖奇之而不能用。及王世充攻密於洛口,徵說密長史鄭頲曰:“魏公雖驟勝,而驍將銳卒死傷多矣;又軍無府庫,有功不賞。戰士心惰,此二者難以應敵。未若深溝高壘,曠日持久,不過旬月,敵人糧盡,可不戰而退,追而擊之,取勝之道。且東都食盡,世充計窮,意欲死戰,可謂窮寇難與爭鋒,請慎無與戰。”頲曰:“此老生之常談耳!”徵曰:“此乃奇謀深策,何謂常談?”因拂衣而去。及密敗,徵隨密來降,至京師,久不見知。自請安輯山東,乃授秘書丞,驅傳至黎陽。時徐世勣尚為李密擁眾,徵與世勣書曰:
大業末年,武陽郡郡丞元寶藏起兵響應李密,召請魏徵掌管文書。李密每次見到元寶藏送來的文書,總稱讚寫得好,後來聽說是魏徵寫的,就立即派人把他召來。魏徵進獻十條計策給李密,李密雖感到新奇但未能采用。到了王世充在洛口進攻李密時,魏徵對李密的長史鄭廷頁說:“魏公李密雖然屢次獲勝,但精兵驍將死傷的也很多了;軍費又緊張,對有功的不能論功行賞,誌氣不高,有這兩條就難得與敵人硬拚。不如挖深溝築高壘,與敵人拖延時間,過不了十天半月,敵人糧盡草絕,不用攻打,他們就會撤兵,那時我們再出兵追擊敵人,這就是取勝的方法。況且東都的糧食斷絕了,王世充已經無計可施,一心想決一死戰,我們實在難與陷入絕境的敵寇爭鋒,請慎重考慮不要與他們決戰。”鄭廷頁說:“這些話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魏徵說“:這是出奇製勝的良策,怎麼說是老生常談?”因此拂衣而去。

自隋末亂離,群雄競逐,跨州連郡,不可勝數。魏公起自叛徒,奮臂大呼,四方響應,萬裏風馳,雲合霧聚,眾數十萬。威之所被,將半天下,破世充於洛口,摧化及於黎山。方欲西蹈鹹陽,北淩玄闕,揚旌瀚海,飲馬渭川,翻以百勝之威,敗於奔亡之虜。固知神器之重,自有所歸,不可以力爭。是以魏公思皇天之乃睠,入函穀而不疑。公生於擾攘之時,感知己之遇。根本已拔,確乎不動,鳩合遺散,據守一隅。世充以乘勝餘勇,息其東略;建德因侮亡之勢,不敢南謀。公之英聲,足以振於今古。然誰無善始,終之慮難。去就之機,安危大節。若策名得地,則九族廕其餘輝;委質非人,則一身不能自保。殷鑒不遠,公所聞見。孟賁猶豫,童子先之,知幾其神,不俟終日。今公處必爭之地,乘宜速之機,更事遲疑,坐觀成敗,恐凶狡之輩,先人生心,則公之事去矣。
李密失敗後,魏徵跟隨李密歸降唐王,到了京師,很長時間都默默無聞,他自己請求去安撫山東,於是授命為秘書丞,驅駕驛車趕到黎陽。那時,徐世責力還是李密的部將,魏徵給徐世責力寫信說:

世勣得書,遂定計遣使歸國,開倉運糧,以饋淮安王神通之軍。俄而建德悉眾南下,攻陷黎陽,獲徵,署為起居舍人。及建德就擒,與裴矩西入關。隱太子聞其名,引直洗馬,甚禮之。徵見太宗勳業日隆,每勸建成早為之所。及敗,太宗使召之,謂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素器之,引為詹事主簿。及踐祚,擢拜諫議大夫,封钜鹿縣男,使安輯河北,許以便宜從事。徵至磁州,遇前宮千牛李誌安、齊王護軍李思行錮送詣京師。徵謂副使李桐客曰:“吾等受命之日,前宮、齊府左右,皆令赦原不問。今複送思行,此外誰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且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寧可慮身,不可廢國家大計。今若釋遣思行,不問其罪,則信義所感,無遠不臻。古者,大夫出疆,苟利社稷,專之可也。況今日之行,許以便宜從事,主上既以國士見待,安可不以國士報之乎?”即釋遣思行等,仍以啟聞,太宗甚悅。
“自從隋末政局混亂,群雄競相追逐,跨州連郡,不可勝數。魏公李密起兵叛隋,振臂大呼,四方響應如萬裏風馳,似雲合霧聚,一下子就聚集了幾十萬人。聲威遍及近半個天下,在洛口破王世充,在黎山摧毀宇文化及。正準備向西占領鹹陽,往北進攻玄闕,讓自己的旌旗飄揚在瀚海,讓自己的戰馬到渭川飲水,不料有百勝之威反而敗在奔逃的敵軍之手。由此可見,天下的歸屬已成定局,不能以力抗爭,因此魏公感念皇天才回頭反省,進入函穀關而沒有疑慮。您生於混亂之時,感念知己之遇,在根已拔掉的情況下,還堅持不動搖,糾集潰散的兵馬,據守在一方。王世充趁著戰勝的餘勇,在他東邊的地域休養生息,竇建德處在失敗受辱的形勢,不敢對南方有所圖謀。你的美好的名聲,足可以振動古今。然而誰沒有好的開始,可結局卻難以預料。把握去留進退的時機,是安危的關鍵。假如做官得到封地,九族就會受到餘輝的庇護,如果投靠的人不得當,自己一身還不能自保。殷滅夏的鑒戒不遠,是你能夠看到聽到的。古代勇士孟賁遲疑不決,童子都能在他之先做出決斷,智慧接近神明,不整天等待。現在您處在兵家必爭之地,應當速急乘機謀劃,如果遇事遲疑不決,坐觀成敗,恐怕凶險狡詐之輩,先生出異心,那麼您的大事就無法挽回了。”

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嚐不欣然納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嚐勞之曰:“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其年,遷尚書左丞。或有言徵阿黨親戚者,帝使禦史大夫溫彥博案驗無狀,彥博奏曰:“徵為人臣,須存形跡,不能遠避嫌疑,遂招此謗。雖情在無私,亦有可責。”帝令彥博讓徵,且曰:“自今後不得不存形跡。”他日,徵入奏曰:“臣聞君臣協契,義同一體。不存公道,唯事形跡,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則邦之興喪,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帝曰:“忠、良有異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龍逢、比幹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帝深納其言,賜絹五百匹。貞觀三年,遷秘書監,參預朝政。徵以喪亂之後,典章紛雜,奏引學者校定四部書。數年之間,秘府圖籍,粲然畢備。時高昌王麹文泰將入朝,西域諸國鹹欲因文泰遣使貢獻,太宗令文泰使人厭怛紇幹往迎接之。徵諫曰:“中國始平,瘡痍未複,若微有勞役,則不自安。往年文泰入朝,所經州縣,猶不能供,況加於此輩。若任其商賈來往,邊人則獲其利;若為賓客,中國即受其弊矣。漢建武二十二年,天下已寧。西域請置都護、送侍子,光武不許,蓋不以蠻夷勞弊中國也。今若許十國入貢,其使不下千人,欲使緣邊諸州何以取濟?人心萬端,後雖悔之,恐無所及。”上善其議。時厭怛紇幹已發,遽追止之。後太宗幸九成宮,因有宮人還京,憩於湋川縣之官舍。俄又右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繼至,官屬移宮人於別所而舍靖等。太宗聞之,怒曰:“威福之柄,豈由靖等?何為禮靖而輕我宮人!”即令案驗湋川官屬及靖等。徵諫曰:“靖等,陛下心膂大臣;宮人,皇後掃除之隸。論其委付,事理不同。又靖等出外,官吏訪朝廷法式,歸來,陛下問人間疾苦。靖等自當與官吏相見,官吏亦不可不謁也。至於宮人,供食之外,不合參承。若以此罪責縣吏,恐不益德音,徒駭天下耳目。”帝曰:“公言是也。”乃釋官吏之罪,李靖等亦寢而不問。尋宴於丹霄樓,酒酣。太宗謂長孫無忌曰:“魏徵、王珪,昔在東宮,盡心所事,當時誠亦可惡。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為無愧古人。然徵每諫我不從,發言輒即不應,何也?”對曰:“臣以事有不可,所以陳論,若不從輒應,便恐此事即行。”帝曰:“但當時且應,更別陳論,豈不得耶?”徵曰:“昔舜誡群臣:‘爾無麵從,退有後言。’若臣麵從陛下方始諫,此即‘退有後言’,豈是稷、契事堯、舜之意耶?”帝大笑曰:“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嫵媚,適為此耳。”徵拜謝曰:“陛下導之使言,臣所以敢諫,若陛下不受臣諫,豈敢數犯龍鱗?”是月,長樂公主將出降,帝以皇後所生,敕有司資送倍於永嘉長公主。徵曰:“不可。昔漢明欲封其子,雲‘我子豈與先帝子等?可半楚、淮陽。’前史以為美談。天子姊妹為長公主,子為公主,既加‘長’字,即是有所尊崇。或可情有淺深,無容禮相逾越。”上然其言,入告長孫皇後,後遣使齎錢四十萬、絹四百匹,詣徵宅以賜之。尋進爵郡公。七年,代王珪為侍中,尚書省滯訟有不決者,詔徵評理之。徵性非習法,但存大體,以情處斷,無不悅服。初,有詔遣令狐德棻、岑文本撰《周史》,孔穎達、許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陳史》,李百藥撰《齊史》。徵受詔總加撰定,多所損益,薦在簡正。《隋史》序論,皆徵所作、《梁》、《陳》、《齊》各為總論,時稱良史。史成,加左光祿大夫,進封鄭國公,賜物二千段。
世責力得到書信,於是決定派使者到長安表示歸順唐朝,並開倉運糧,送給淮安王神通的軍隊。

徵自以無功於國,徒以辯說,遂參帷幄,深懼滿盈,後以目疾頻表遜位。太宗曰:“朕拔卿於讎虜之中,任公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嚐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也,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於金,以卿為良匠。卿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其年,徵又麵請遜位,太宗難違之,乃拜徵特進,仍知門下事。其後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其一曰:
不久,竇建德率軍南下,攻陷黎陽,俘獲了魏徵,任命他為起居舍人。後來竇建德被李世民擒獲,魏徵與裴矩西行入潼關。隱太子建成早已聽說魏徵的名氣,把他召為洗馬,非常恭敬他。魏徵見太宗屢建功勳,威望越來越高,常常勸建成早定對策。太子建成失敗後,太宗派人召見魏徵,對魏徵說:“你離間我兄弟關係,這是為什麼?”魏徵說:“太子如果聽從了我的意見,一定不會遭到今天的殺身之禍。”太宗平素就器重魏徵的敢於直言,於是任命他為詹事主簿。太宗即位後,提升魏徵為諫議大夫,封巨鹿縣男,派他安撫河北,授予他遇事可酌情處理的權力。魏徵到了磁州,遇到前東宮千牛李誌安、齊王護軍李思行鎖在囚車中押解京師。魏徵對副使李桐客說“:我們動身時剛得到皇上的詔命,前東宮、齊王府的舊人都一律赦免不問。現在又把李思行等押送京師,這樣做其他的人誰還再相信皇上的詔令而不疑慮呢?朝廷派我們安撫山東,人們一定不會相信,這豈不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況且有關國家利益,明白了沒有不去做的,寧可自己承擔責任,也不能損害國家大計。現在如果釋放李思行他們,不再追究他們的罪責,那麼信義的感召就會遠達天下。古時大夫出使,隻要是對國家有利,就可以自己做主。況且我們這次出使,皇上給予我們靈活行事的權力。皇上既然對我們以國士相待,我們怎能不以國士相報呢?”副使同意,立即釋放了李思行等人,並上書呈報皇上,太宗非常高興。

臣觀自古受圖膺運,繼體守文,控禦英傑,南麵臨下,皆欲配厚德於天地,齊高明於日月,本枝百代,傳祚無窮。然而克終者鮮,敗亡相繼,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鑒不遠,可得而言。昔在有隋,統一寰宇,甲兵強盛,四十餘年,風行萬裏,威動殊俗;一旦舉而棄之,盡為他人之有。彼煬帝豈惡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長久,故行桀虐,以就滅亡哉?恃其富強,不虞後患。驅天下以從欲,罄萬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遠方之奇異。宮宇是飾,台榭是崇,徭役無時,幹戈不戢。外示威重,內多險忌。讒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人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殞於匹夫之手,子孫殄滅,為天下笑,深可痛哉!聖哲乘機,拯其危溺,八柱傾而複正,四維絕而更張。遠肅邇安,不逾於期月;勝殘去殺,無待於百年。今宮觀台榭,盡居之矣;奇珍異物,盡收之矣;姬薑淑媛,盡侍於側矣;四海九州,盡為臣妾矣。若能鑒彼之所以亡,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雖休勿休。焚鹿台之寶衣,毀阿房之廣殿,懼危亡於峻宇,思安處於卑宮,則神化潛通,無為而理,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毀,即仍其舊,除其不急,損之又損。雜茅茨於桂棟,參玉砌以土階,悅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勞,億兆悅以子來,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聖罔念,不慎厥終,忘締構之艱難,謂天命之可恃。忽彩椽之恭儉,追雕牆之侈靡,因其基以廣之,增其舊而飾之。觸類而長,不思止足,人不見德,而勞役是聞,斯為下矣。譬之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亂易亂,與亂同道,莫可則也,後嗣何觀,則人怨神怒;人怨神怒,則災害必下,而禍亂必作。禍亂既作,而能以身名令終者,鮮矣!順天革命之後,隆七百之祚,貽厥孫謀,傳之萬世,難得易失,可不念哉!
太宗剛即位,勵精圖治,多次把魏徵召到臥室裏,單獨詢問治國施政的得失。魏徵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幹,性情又耿直,從不退縮屈服,太宗與他談論,總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見。魏徵也為遇到賞識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勝,於是把心裏的想法全部說出來,毫不隱瞞。太宗曾經慰勞魏徵說“:您所陳述進諫的事,前後有二百多項,不是您至誠報效國家,怎麼能夠這樣?”那年,太宗又升任他為尚書左丞。有人誹謗魏徵包庇自己的親戚,太宗派禦史大夫溫彥博去查辦,結果查無實據,溫彥博向太宗奏道:“魏徵作為一個臣子,應該使自己的行為顯明,他不能遠避嫌疑,以致遭受這些沒有根據的誹謗。雖然沒有私情,也應當受到責備。”太宗叫溫彥博去責備魏徵,並說:“從今以後,行為不得不存痕跡。”第二天,魏徵入朝上奏太宗說:“我聽說君臣一心,如同一個整體。置國家大事於不顧,一味追求行為顯露痕跡,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這條道路,那麼國家的興衰就難以預料了。”太宗大驚失色說“:我已經悔悟這件事了。”魏徵又跪下說“:願陛下讓臣做良臣,不要讓臣做忠臣。”太宗說:“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嗎?”魏徵說“:稷、契、咎陶就是良臣,龍逢、比幹就是忠臣。良臣使自身獲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稱號,子孫世代相傳,福祿無邊。忠臣自身遭禍被殺,君主陷於愚昧、凶暴的境地,國破家亡,隻得到一個忠臣的空名。從這說來,忠臣、良臣相差就遠了。”太宗深深地被魏徵的話打動了,賜給魏徵絹五百匹。

其二曰:
貞觀二年(628),魏徵升任秘書監,參預朝政。魏徵因為感到國家經曆了喪亂之後,圖籍散失,製度、法令紛亂繁雜,奏報朝廷組織學者校定四部書。幾年之間,秘府中收藏的書籍,精要而又完備。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於居安思危,戒貪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衝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恐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鬆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當時高昌王麴文泰準備入京朝見皇帝,西域各國都想乘麴文泰入朝的機會,派使者給皇帝進貢,太宗命文泰的使臣厭怛紇幹前去迎接西域各國使臣。魏徵規勸說“:天下剛剛平定,戰亂的創傷還未恢複,如果稍有勞役,自己就不得安寧。往年文泰入京朝見皇上,所經過的州縣,尚且疲於供給,何況又加上西域各國的使臣。假如讓西域的人以商人的身份來往,邊地人民就會因此得利;如果作為賓客前來。國中就會消耗大量資財而深受其害。東漢建武二十二年(46),天下已經安定,西域請求東漢設置都護、派遣王子入京侍奉皇帝,光武帝不準許,是不願因為異族而使中原消耗勞力資財受害。現在如果答應十國使者入京進貢,它們的使者不下千人,將使邊地各州怎麼應付?人的心性各異、頭緒萬端,過後即使後悔,恐怕就來不及了。”太宗認為魏徵的意見很好,當時厭怛紇幹已經出發,太宗命人立即追趕製止了他。

其三曰:
後來太宗到九成宮遊玩,因有宮人回京,住在氵韋川縣的官舍裏。不久右仆射李靖、侍中王王圭接著到來,縣吏把宮人移到別的住所,讓出官舍給李靖等住。太宗聽說這件事,發怒說:“威力福祿的權柄,難道是由李靖等掌握的嗎?為什麼禮待李靖而輕視我的宮人!”立即命令審查氵韋川縣吏和李靖等人。魏徵勸阻道“:李靖等人,都是陛下的心腹大臣,宮人不過是後宮打掃庭院的奴婢。論他們付托的使命,事理各不相同。再說李靖等外出,官吏要向他們詢問朝廷法度,他們回來,陛下要向他們詢問民間疾苦。李靖等理所當然要與官吏相見,官吏也不能不拜見他們。至於宮人,供奉飲食之外,無須參見侍候。如果因此怪罪責罰官吏,恐怕有損皇上的聲譽,使天下人聽了感到驚駭。”太宗說“:您說得對。”於是開釋了官吏的罪名,李靖等仍然住在官舍裏,也不再查問了。

臣聞《書》曰:“明德慎罰,惟刑恤哉!”《禮》雲:“為上易事,為下易知,則刑不煩矣。上多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矣。”夫上易事,下易知,君長不勞,百姓不惑。故君有一德,臣無二心;上播忠厚之誠,下竭股肱之力,然後太平之基不墜,“康哉”之詠斯起。當今道被華夷,功高宇宙,無思不服,無遠不臻。然言尚於簡大,誌在於明察,刑賞之本,在乎勸善而懲惡。帝王之所以與天下為畫一,不以親疏貴賤而輕重者也。今之刑賞,未必盡然。或申屈在乎好惡,輕重由乎喜怒。遇喜則矜其刑於法中,逢怒則求其罪於事外;所好則鑽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瘢痕可求,則刑斯濫矣;毛羽可出,則賞典謬矣。刑濫則小人道長,賞謬則君子道消。小人之惡不懲,君子之善不勸,而望治安刑措,非所聞也。且夫豫暇清談,皆敦尚於孔、老;威怒所至,則取法於申、韓。直道而行,非無三黜,危人自安,蓋亦多矣。故道德之旨未弘,刻薄之風已扇。夫上風既扇,則下生百端,人競趨時,則憲章不一,稽之王度,實虧君道。昔州黎上下其手,楚國之法遂差;張湯輕重其心,漢朝之刑以弊。人臣之頗僻,猶莫能申其欺罔,況人君之高下,將何以措其手足乎!以睿聖之聰明,無幽微而不燭,豈神有所不達,智有所不通哉?安其所安,不以恤刑為念;樂其所樂,遂忘先笑之變。禍福相倚,吉凶同域,唯人所召,安可不思?頃者責罰稍多,威怒微厲,或以供給不贍,或以人不從欲,皆非致治之所急,實乃驕奢之攸漸。是知貴不與驕期而驕自來,富不與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語也。且我之所代,實在有隋,隋氏亂亡之源,聖明之所臨照。以隋氏之甲兵,況當今之士馬;以隋氏之府儲藏,譬今日之資儲;以隋氏之戶口,校今時之百姓。度長計大,曾何等級?然隋氏以富強而喪敗,動之也;我以貧寡而安寧,靜之也。靜之則安,動之則亂,人皆知之,非隱而難見也,微而難察也。鮮蹈平易之途,多遵覆車之轍,何哉?在於安不思危,治不念亂,存不慮亡之所致也。昔隋氏之未亂,自謂必無亂;隋氏之未亡,自謂必不亡。所以甲兵屢動,徭役不息,至於身將戮辱,竟未悟其滅亡之所由也,可不哀哉!
不久,太宗在丹霄樓設宴,飲酒之中酒興正濃時,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徵、王王圭,從前在東宮,盡心侍奉隱太子建成,當時那麼忠心也確實可惡。我能提拔任用他們,以至今日,足以說明我是無愧於古人的了。但魏徵每當他進諫我沒有聽從時,我發話他就不馬上答應,這是為什麼呢?”魏徵回答說“:臣認為事情有不合適的地方,所以才進諫,如果陛下不聽規勸而臣馬上答應,那恐怕事情就會照樣施行。”太宗說:“隻管當時答應,有機會再另外陳述意見,難道不行嗎?”魏徵說“:從前舜告誡群臣說‘:你們不要當麵順從我,退下後又有話說。’如果臣當麵順從陛下又找機會陳述意見,這就是‘退下後又有話說’,難道是稷、契事奉堯、舜的辦法嗎?”太宗大笑說:“別人說魏徵舉動粗野、傲慢,我卻覺得嫵媚,正是因為這些啊。”魏徵拜謝說“:陛下啟發引導臣讓臣說話,所以臣敢於進諫,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進諫,怎麼敢多次觸犯皇上的尊嚴呢?”

夫鑒形之美惡,必就於止水;鑒國之安危,必取於亡國。《詩》曰:“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又曰:“伐柯伐柯,其則不遠。”臣願當今之動靜,思隋氏以為鑒,則存亡治亂,可得而知。若能思其所以危,則安矣;思其所以亂,則治矣;思其所以亡,則存矣。存亡之所在,節嗜欲以從人。省畋遊之娛,息靡麗之作,罷不急之務,慎偏聽之怒。近忠厚,遠便佞,杜悅耳之邪說,聽苦口之忠言。去易進之人,賤難得之貨。采堯、舜之誹謗,追禹、湯之罪己,惜十家之產,順百姓之心。近取諸身,恕以待物。思勞謙以受益,不自滿以招損。有動則庶類以和,出言而千裏斯應,超上德於前載,樹風聲於後昆。此聖哲之宏規,帝王之盛業,能事斯畢,在乎慎守而已。夫守之則易,取之實難,既得其所以難,豈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則驕奢淫泆動之也。慎終如始,可不勉歟!《易》雲:“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誠哉斯言,不可以不深察也。伏惟陛下欲善之誌,不減於昔時,聞過必改,少虧於曩日。若能以當今之無事,行疇昔之恭儉,則盡善盡美,固無得而稱焉。
那月,長樂公主將要出嫁,太宗因她是皇後所生,命令有關部門辦的嫁妝比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徵說“:不行。從前漢明帝準備授封地給他的兒子,說‘我的兒子怎麼能與先帝的兒子等同,可封給他楚地、淮陽的一半。’以前的吏書把這事作為美談。天子的姊妹是長公主,天子的女兒是公主,既然加‘長’字,就是有它的尊榮顯貴。感情可以有深有淺,但不容許超越了禮儀製度。”太宗認為他說得對,入宮告訴長孫皇後,然後派使者送錢四十萬、絹四百匹,到魏徵的住宅賜給他。不久魏徵晉升爵位為郡公。

其四曰:
貞觀七年(633),魏徵代王王圭任侍中,尚書省長期積壓沒有判決的訴訟案,太宗命魏徵秉公處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則,依實際情況處理,大家都心悅誠服。

臣聞為國之基,必資於德禮;君子所保,惟在於誠信。誠信立則下無二心,德禮形則遠人斯格。然則德禮誠信,國之大綱,在於父子君臣,不可斯須而廢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然則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從,令無誠也。不信之言,無誠之令,為上則敗國,為下則危身,雖在顛沛之中,君子所不為也。自王道休明,十有餘載,威加海外,萬國來庭,倉稟日積,土地日廣。然而道德未益厚,仁義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盡於誠信,雖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終之美故也。其所由來者漸,非一朝一夕之故。昔貞觀之始,聞善若驚,暨五六年間,猶悅以從諫。自茲厥後,漸惡直言,雖或勉強,時有所容,非複曩時之豁如也。謇諤之士,稍避龍鱗;便佞之徒,肆其巧辯。謂同心者為朋黨,謂告訐者為至公,謂強直者為擅權,謂忠讜者為誹謗。謂之朋黨,雖忠信而可疑;謂之至公,雖矯偽而無咎。強直者畏擅權之議,忠讜者慮誹謗之尤。至於竊斧生疑,投杼致惑,正人不得盡其言,大臣莫能與之諍。熒惑視聽,鬱於大道,妨化損德,其在茲乎?故孔子惡利口之覆邦家,蓋為此也。且君子小人,貌同心異。君子掩人之惡,揚人之善,臨難無苟免,殺身以成仁。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唯利之所在,危人以自安。夫苟在危人,則何所不至。今將求致治,必委之於君子;事有得失,或訪之於小人。其待君子也,則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輕而狎。狎則言無不盡,疏則情或不通。是譽毀在於小人,刑罰加於君子,實興喪所在,亦安危所係,可不慎哉!夫中智之人,豈無小慧,然才非經國,慮不及遠,雖竭力盡誠,猶未免於傾敗;況內懷奸利,承顏順旨,其為患禍,不亦深乎?故孔子曰:“君子或有不仁者焉,未見小人而仁者。”然則君子不能無小惡,惡不積,無妨於正道;小人或時有小善,善不積,不足以立忠。今謂之善人矣,複慮其有不信,何異夫立直木而疑其影之不直乎?雖竭精神,勞思慮,其不可亦已明矣。
當初,太宗命令狐德..、岑文本撰修《周史》,孔穎達、許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史》、《陳史》,李百藥撰《齊史》。魏徵受詔總加撰定,對書稿多有刪補,力求達到簡明正確。《隋史》的序、論,都是魏徵所做,並為梁、陳、齊各史撰寫總論,被當時稱為良史。史書撰成後,魏徵加封左光祿大夫,晉爵鄭國公,賜絹二千段。

夫君能盡禮,臣得竭忠,必在於內外無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無以事上。信之為義,大矣哉!故自天祐之,吉無不利。昔齊桓公問於管仲曰:“吾欲酒腐於爵,肉腐於俎,得無害於霸乎?”管仲曰:“此極非其善者,然亦無害霸也。”公曰:“何如而害霸乎?”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用,害霸也;用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參之,害霸也。”晉中行穆伯攻鼓,經年而不能下,饋間倫曰:“鼓之嗇夫,間倫知之,請無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應。左右曰:“不折一戟,不傷一卒,而鼓可得,君奚為不取?”穆伯曰:“間倫之為人也,佞而不仁。若間倫下之,吾不可以不賞。賞之,是賞佞人也。佞人得誌,是使晉國之士舍仁而為佞,雖得鼓,將何用之?”夫穆伯列國大夫,管仲霸者之佐,猶慎於信任,遠避佞人也如此,況乎為四海之大君,應千齡之上聖,而可使巍巍之盛德,複將有所間然乎?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雜,必懷之以德,待之以信,厲之以義,節之以禮,然後善善而惡惡,審罰而明賞,則小人絕其佞邪,君子自強不息。無為之化,何遠之有?善善而不能進,惡惡而不能去,罰不及於有罪,賞不加於有功,則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錫祚胤,將何望哉?
魏徵自認為對國家沒有功,隻不過是憑借辯論、遊說,就參與決策,深怕遭遇好到頭會有虧損,後來借口眼疾多次請求辭位。太宗說“:朕把你從虜獲的敵軍中提拔起來,任命你擔任關鍵的職務,見到我的過失,沒有不直言勸諫的。你難道沒有看到金在礦裏,有什麼值得珍貴的呢?好的工匠把它冶煉、鍛造成器物,就被人們當作寶貝,朕正是把自己比做金礦,把你當成好的工匠。你雖然有病,但還未衰老,哪能就這樣辭官呢?”那年,魏徵又當麵請求辭位,太宗很難違背他的請求。於是拜魏徵為特進,仍舊讓他掌管門下省事務。那以後魏徵又先後上了四道奏疏,用來陳述政事的得失。其一曰:

太宗手詔嘉美,優納之。嚐謂長孫無忌曰:“朕即位之初,上書者或言‘人主必須威權獨運,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懾服四夷。唯有魏徵勸朕‘偃革興文,布德施惠,中國既安,遠人自服’。朕從其語,天下大寧。絕域君長,皆來朝貢,九夷重譯,相望於道。此皆魏徵之力也。”
“臣觀察自古帝王為受瑞圖應運而興,繼承王位遵守法度,控製英傑,統治天下,都想讓寬厚仁德與天地媲美,高尚明達與日月齊光,子孫百代,傳福無窮。然而能善終者少,失敗滅亡相繼出現,這是什麼緣故呢?所以要探求失去天下的規律,隋朝的借鑒不遠,可以得到而把它說出來。

太宗嚐嫌上封者眾,不近事實,欲加黜責。徵奏曰:“古者立誹謗之木,欲聞己過。今之封事,謗木之流也。陛下思聞得失,祗可恣其陳道。若所言衷,則有益於陛下;若不衷,無損於國家。”太宗曰:“此言是也。”並勞而遣之。後太宗在洛陽宮,幸積翠池,宴群臣,酒酣各賦一事。太宗賦《尚書》曰:“日昃玩百篇,臨燈披《五典》。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徵賦西漢曰:“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夜宴經柏穀,朝遊出杜原。終藉叔孫禮,方知皇帝尊。”太宗曰:“魏徵每言,必約我以禮也。”尋以修定《五禮》,當封一子為縣男,請讓孤兄子叔慈。太宗愴然曰:“卿之此心,可以勵俗。”遂許之。十二年,禮部尚書王珪奏言:“三品以上遇親王於途,皆降乘,違法申敬,有乖儀準。”太宗曰:“卿輩皆自崇貴,卑我兒子乎?”徵進曰:“自古迄茲,親王班次三公之下。今三品皆曰天子列卿及八座之長,為王降乘,非王所宜當也。求諸故事,則無可憑;行之於今,又乖國憲。”太宗曰:“國家所以立太子者,擬以為君也。然則人之修短,不在老少,設無太子,則母弟次立。以此而言,安得輕我子耶?”徵曰:“殷家尚質,有兄終弟及之義;自周以降,立嫡必長,所以絕庶孽之窺覦,塞禍亂之源本,有國者之所深慎。”於是遂可珪奏。會皇孫誕育,召公卿賜宴,太宗謂侍臣曰:“貞觀以前,從我平定天下,周旋艱險,玄齡之功,無所與讓。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民,犯顏正諫,匡朕之違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於是親解佩刀以賜二人。
“過去隋朝,統一天下,兵甲強盛,據有天下三十多年,教化風行萬裏,威力使異邦人感到震懾,一旦喪失天下,都成為他人所有。那隋煬帝難道討厭天下太平,不求國家長久,所以施行桀的暴虐,用來造成國家的滅亡嗎?這是他依仗國家的富強,不考慮後患的緣故。驅使天下的人來滿足自己放縱的欲望,用盡萬物來奉養自己,搜求國內的女子,搜刮遠方的奇珍異寶。修飾宮宇,築高台榭,徭役不斷,戰爭不息。向外顯示自己的威嚴,對內常常陰險猜忌,讒佞邪惡的人必定得到好處,忠心正直的人卻自身不保。上下相互欺騙,君臣隔絕不通,人們無法活命,境內分崩離析。因而導致君王死於匹夫之手,子孫絕滅,被天下人恥笑,讓人十分痛心啊!

徵以戴聖《禮記》編次不倫,遂為《類禮》二十卷,以類相從,削其重複,采先儒訓注,擇善從之,研精覃思,數年而畢。太宗覽而善之,賜物一千段,錄數本以賜太子及諸王,仍藏之秘府。
“聖人乘此機會,拯救天下的危難,重正傾倒的八柱,申張絕滅的四維。使遠處恭敬近處安寧,不用超過一個月;使凶殘人從善,廢除死刑,不須等待百年。現在隋帝的宮殿樓台,陛下全都住了;奇珍異物,陛下全都收下來了;貴婦美女,都在陛下身邊侍候;四海九州的人,都成為陛下的臣妾。陛下如果能借鑒隋朝之所以滅亡的原因,思索我朝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一天比一天謹慎,把盛世當成危難之時。焚毀隋宮的寶衣,廢棄阿房的廣殿,害怕危險脫離高大的殿宇,追求安寧住在低矮的宮室,那就出神入化,無為而治。這是德的最高境界。如果已經成就的事業不敗落,繼承原有的傳統,取消不急迫的事物,減少再減少。在桂棟中雜以茅草,在玉階中參以土階,用人叫人悅服,不把勞力用盡。常考慮士人的安逸、百姓的勞苦,萬民歡迎您駕臨,眾生仰慕而遂心。這是德的次一等境界。如果不慎重地考慮後果,忘記創業的艱難,認為天命可以依恃,忽視采椽的恭儉,追求雕情的奢侈,在舊有的基址上擴建宮殿,加以裝飾。見到什麼就擴展什麼,欲望不知道滿足,人們看不到君主的德政,而隻聽到要去服勞役的事,這是德中的下等。好像是背著柴禾去救火,用開水去澆息水的沸騰,以暴亂更替暴亂,走上動亂道路,沒有可以讓後人效法的準則,導致民怨神怨;民怨神怨,那麼災害就會發生,禍亂就必然興起。禍亂已經興起,而能使自己的軀體名聲善終的不多啊。周武王順應天命改朝換代,興隆了七百年的江山,傳給子孫萬代,得來不易而失去卻很簡單,可不深思嗎?”

先是,遣使詣西域立葉護可汗,未還,又遣使多齎金銀帛曆諸國市馬。徵諫曰:“今以立可汗為名,可汗未定,即詣諸國市馬,彼必以為意在市馬,不為專意立可汗。可汗得立,則不甚懷恩。諸蕃聞之,以為中國薄義重利,未必得馬,而失義矣。昔漢文有獻千裏馬者,曰:吾凶行日三十裏,吉行五十裏,鑾輿在前,屬車在後,吾獨乘千裏馬將安之?乃賞其道裏所費而返之。漢光武有獻千裏馬及寶劍者,馬以駕鼓車,劍以賜騎士。陛下凡所施為,皆邈逾三王之上,奈何至於此事,欲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欲求市西域大珠,蘇則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則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為貴也。’陛下縱不能慕漢文之高行,可不畏蘇則之言乎?”太宗納其言而止。時公卿大臣並請封禪,唯徵以為不可。太宗曰:“朕欲卿極言之。豈功不高耶?德不厚耶?諸夏未治安耶?遠夷不慕義耶?嘉瑞不至耶?年穀不登耶?何為而不可?”對曰:“陛下功則高矣,而民未懷惠;德雖厚矣,而澤未滂流;諸夏雖安,未足以供事;遠夷慕義,無以供其求;符瑞雖臻,羅猶密;積歲豐稔,倉廩尚虛,此臣所以竊謂未可。臣未能遠譬,且借喻於人。今有人十年長患,療治且愈,此人應皮骨僅存,便欲使負米一石,日行百裏,必不可得。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疾苦雖已乂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竊有疑。且陛下東封,萬國鹹萃,要荒之外,莫不奔走。今自伊、洛以東,暨乎海岱,灌莽巨澤,蒼茫千裏,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豈可引彼夷狄,示以虛弱?竭財以賞,未厭遠人之望;重加給複,不償百姓之勞。或遇水旱之災,風雨之變,庸夫橫議,悔不可追。豈獨臣之懇誠,亦有輿人之誦。”太宗不能奪。是後,右仆射缺,欲拜之,徵固讓乃止。及皇太子承乾不修德業,魏王泰寵愛日隆,內外庶僚,並有疑議。太宗聞而惡之,謂侍臣曰:“當今朝臣忠謇,無逾魏徵,我遣傅皇太子,用絕天下之望。”十六年,拜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如故。徵自陳有疾,詔答曰:“漢之太子,四皓為助,我之賴公,即其義也。知公疾病,可臥護之。”其年,稱綿惙,中使相望。徵宅先無正寢,太宗欲為小殿,輟其材為徵營構,五日而成,遣中使齎素褥布被而賜之,遂其所尚也。及病篤,輿駕再幸其第,撫之流涕,問所欲言,徵曰:“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後數日,太宗夜夢徵若平生,及旦而奏徵薨,時年六十四。太宗親臨慟哭,廢朝五日,贈司空、相州都督,諡曰文貞。給羽葆鼓吹、班劍四十人,賻絹布千段、米粟千石,陪葬昭陵。及將祖載,徵妻裴氏曰:“徵平生儉素,今以一品禮葬,羽儀甚盛,非亡者之誌。”悉辭不受,竟以布車載柩,無文彩之飾。太宗登苑西樓,望喪而哭,詔百官送出郊外。帝親製碑文,並為書石。其後追思不已,賜其實封九百戶。嚐臨朝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徵亡後,朕遣人至宅,就其書函得表一紙,始立表草,字皆難識,唯前有數行,稍可分辯,雲:‘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亂。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貳,可以興矣。’其遺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書之於笏,知而必諫也。”徵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智,每犯顏進諫,雖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嚐密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及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徵卒後,正倫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誅,太宗始疑徵阿黨。徵又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複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悅。先許以衡山公主降其長子叔玉,於是手詔停婚,顧其家漸衰矣。徵四子,叔琬、叔璘、叔瑜。叔玉襲爵國公,官至光祿少卿;叔瑜至潞州刺史,叔璘禮部侍郎,則天時為酷吏所殺。神龍初,繼封叔玉子膺為鄭國公。
其二曰:

叔瑜子華,開元初太子右庶子。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使它的根長得牢固;想要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讓國家安定的人,就一定積聚自己的道德仁義。源頭不深哪能指望水流得遠,根不牢固怎麼能要樹木生長。道德仁義不厚重而想國家安定,即使最愚蠢的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明智的人呢!國君擔負著治理天下的重任,在天地之間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將達到無窮之高,永保無窮之美。如果不考慮在安樂中想到危難,用儉樸戒除奢侈,如果道德不能保持厚重,感情不能戰勝貪欲,這也像砍樹根而求樹長得茂盛,塞水源而想水流得長一樣。

史臣曰:臣嚐讀漢史《劉更生傳》,見其上書論王氏擅權,恐移運祚,漢成不悟,更生徘徊伊鬱,極言而不顧禍患,何匡益忠盡也如此!當更生時,諫者甚多。如穀永、楊興之上言,圖為奸利,與賊臣為鄉導,梅福、王吉之言,雖近古道,未切事情。則納諫任賢,詎宜容易!臣嚐閱《魏公故事》,與文皇討論政術,往複應對,凡數十萬言。其匡過弼違,能近取譬,博約連類,皆前代諍臣之不至者。其實根於道義,發為律度,身正而心勁,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幸,中不侈親族,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所載章疏四篇,可為萬代王者法。雖漢之劉向、魏之徐邈、晉之山濤、宋之謝朏,才則才矣,比文貞之雅道,不有遺行乎?前代諍臣,一人而已。
“古代所有的君王,都是承受上天授予的使命,沒有不是深深憂慮而道義顯著,功業完成而道德衰落的。有好的開端的的確很多,能夠善終的卻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難嗎?過去取得天下遊刃有餘,現在守住天下卻力不從心,這是為什麼呢?在憂患深重時必定竭盡誠心地對待下麵的人,一旦達到目的就放縱自己的感情傲慢地待人接物。竭盡誠心,那麼胡、越也可以結為一體;傲慢待人,那麼骨肉至親也會像路人一樣。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查人,用威力暴怒來震懾人,最終隻能使人苟且免刑而不懷念君王的仁慈,態度恭敬而內心不服。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隻有人民。人民像水一樣,既可負載船隻,也可傾覆船隻,所以應當十分慎重,朽爛的繩子駕著奔馳的車,難道是可以忽視的嗎?

讚曰:智者不諫,諫或不智。智者盡言,國家之利。鄭公達節,才周經濟。太宗用之,子孫長世。
“為人君者,果真見到自己想要的,就應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有勞作就應想到停止使人民安寧;想到地位高的危險,就要謙讓虛心加強自我修養;害怕驕傲自滿會造成損失,就考慮要像江海容納百川一樣放寬度量;喜愛遊玩,就應想到皇帝一年打獵三次的限度;擔心意誌懈怠,就想到辦事始終都要謹慎;憂慮會受到蒙蔽,就要想到虛心采納下麵的意見;要想避開讒邪,就想到端正自身的品性而斥退邪惡小人;給人賞賜,就應想到不因為高興而獎賞不當;給人處罰,就應想到不因為發怒而濫施刑罰。完全做到這十件應當深思的事情,發揚光大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選擇好的意見而加以采納。那麼智慧的人就能完全貢獻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竭盡他的全力,仁義的人就能傳布他的恩惠,有信用的人就會獻出他的忠心。文人武士爭相馳騁,君主臣下相安無事,盡情享受遊玩的樂趣,修養身心達到鬆喬的高壽,鳴琴奏樂,垂衣拱手,不用言詞而達到教化。何必勞神苦思,代替下屬履行職責,役使聰明的耳目,有損無為而治的大道呢?”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