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1901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八十八

○趙憬韋倫賈耽薑公輔
韋倫是開元、天寶年間朔方節度使韋光乘之子。年輕時以祖蔭積官被授予藍田縣尉之職。因為擔任吏職勤懇認真,楊國忠命他暫署鑄錢內作使判官。楊國忠恃寵專權,又希求名聲,大多征召各州縣農民,讓他們鑄錢,農民既不是本行當的工匠,被差遣他們的人逼著服役,多數遭受鞭打責罰,人人都過不下去。韋倫對楊國忠說:“鑄錢須得本行當的手藝人,如今逼著一般農民幹這種活,特別費力卻沒有效果,人們還會生出議論。請公開在市麵上以優價招募懂得這種手藝的人幹這活。”從此被強派來服役的人減少了,鑄的錢數卻增加了。天寶末年,皇宮內土木營造的工程一天都沒有停止過,那些營造的工頭、官員狼狽為奸,韋倫便親自監督視察,節省許多錢使耗費減少了一半。改任大理寺評事。

趙憬,字退翁,天水隴西人也。總章中吏部侍郎、同東西台三品仁本之曾孫。祖諠曆左司郎中。父道先,洪州錄事參軍。
當時正值安祿山謀反,皇上的車駕去蜀州,封韋倫為監察禦史、劍南節度行軍司馬,兼充置頓使判官,隨後又改任屯田員外郎兼侍禦史。這時內監和禁軍相繼到達蜀州,他們到處侵害地方,人們都說難以治理他們。韋倫帶頭以清廉簡樸影響他們,蜀州地區都仰賴他而得到治理。但韋倫竟遭到太監的讒言誹謗,被貶職為衡州司戶。適值京都、河南都陷落於賊軍之手,漕運的水路被阻斷了,度支使第五琦推薦韋倫有治理地方的才能,朝廷授予韋倫商州刺史之職,並充任荊襄等道租庸使。正遇襄州的偏將康楚元、張嘉延聚合部眾叛亂,凶暴的黨徒達一萬多人,自稱為東楚義王,襄州刺史王政棄城逃走。張嘉延又向南進軍攻破江陵,漢水、沔水的糧食運輸被阻斷,朝廷缺糧。韋倫便調動軍隊駐紮在鄧州邊界,賊軍有來投降的必定給優厚的接待。幾天以後,康楚元的部眾就比較鬆懈了,韋倫進軍對賊黨進行攻擊,活捉康楚元獻給朝廷,其餘的部眾全部逃散,這次行動共收取租庸錢物將近二百萬貫,並無遺漏。荊州、襄州二州平定。皇上下詔授予崔光遠襄州節度使,征召韋倫為衛尉卿。十天以後,韋倫又以本職兼任寧州刺史、招討處置使等,隨即又兼任隴州刺史。

憬少好學,誌行修潔,不求聞達。寶應中,玄宗、肅宗梓宮未祔,有司議山陵製度。時西蕃入寇,天下饑饉,憬以褐衣上疏,宜遵儉製,時人稱之。後連為州從事,試江夏尉。累遷監察禦史,隨牒籓府,曆殿中侍禦史、太子舍人。居母憂,哀毀幾絕。服除,建中初,擢授水部員外郎。未拜,會湖南觀察使李承請為副使、檢校工部郎中,充職。歲餘,承卒,遂知留後事。尋授潭州刺史、兼禦史中丞、湖南觀察使,仍賜金紫。居二歲,受代歸京師,闔門靜居,不與人交。久之,特召對於別殿。憬多學問,有辭辯,敷奏稱旨,上悅,拜給事中。
乾元三年(760),襄州大將張瑾殺害節度使史歲羽作亂,朝廷即任命韋倫為襄州刺史、兼禦史大夫及山南東道、襄州、鄧州等十州的節度使。當時李輔國掌權執政,節度使的任命都出自他的門下。韋倫既然是被朝廷公開任用的,私下裏又不拜見李輔國,因而韋倫接受任命還沒有上路,又被改任為秦州刺史,兼任禦史中丞及秦州防禦使。當時吐蕃族、黨項族年年入侵,邊防的將士疲於奔命尚且來不及。韋倫到達秦州以後,多次和敵人作戰,因為兵少又缺乏後援,以致多次失敗,接連被貶為巴州長史、思州務川縣尉。

貞元四年,回紇請結和親。詔以鹹安公主降回紇,命檢校右仆射關播充使。憬以本官兼禦史中丞為副。前後使回紇者,多私齎繒絮,蕃中市馬回以規利。憬一無所市,人歎美之。使還,遷尚書左丞,綱轄省務,清勤奉職。竇參為宰相,惡其能,請出為同州刺史,上不從。
代宗即位之後,起用韋倫為忠州刺史,又曆任台州、饒州二州刺史。因為太監呂太一在嶺南假傳皇上的詔命作亂,朝廷任命韋倫為韶州刺史,兼任禦史中丞和韶州、連州、郴州三個州的都團練使。後來呂太一以賄賂實行反間計,韋倫被貶為信州司馬、虔州司戶、隋州司戶、隋州司馬。後來被赦免,在洪州旅居十多年。

八年四月,竇參罷黜,憬與陸贄並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憬深於理道,常言:“為政之本,在於選賢能,務節儉,薄賦斂,寬刑罰。”對揚之際,必以此為言,乃獻《審官六議》曰:
德宗即位,要挑選一個能夠出使極遠地域的人,召回韋倫,拜他為太常寺少卿兼禦史中丞,持節旄充任通好吐蕃的使臣。韋倫到達吐蕃,首先宣示皇帝的恩寵,其次敘說國家的威力,以及德政遠揚的情況,吐蕃人非常高興,國王獻上當地特產。出使回朝,升任太常寺卿兼禦史大夫,加授銀青光祿大夫。後來再次入吐蕃,奉命出使的情況既使皇上滿意,又使西蕃尊敬佩服。韋倫曾就朝廷的得失多次上疏談及。然而韋倫又被宰相盧杞所厭惡,改任太子少保,積官加授為開府儀同三司。涇州軍隊作亂時,皇上來到奉天。等到盧杞、白誌貞、趙讚等人貶官降職,關播被罷免宰相而擔任刑部尚書時,韋倫在朝堂上嗚咽著說:“當宰相的不能輔佐朝廷以使其和諧,向皇上開誠布公地進行忠告,使國家落到這個地步!還要當尚書,天下怎能治理得好呢!”聽到這話的人對他又尊敬又畏懼。跟隨皇上到梁州,返回京師以後,皇上又想提升、任用盧杞為饒州刺史。韋倫又奉上表章,懇切地提出不可任用盧杞,深為忠良正直的人士所稱讚、歎賞。因為已經年過七十,韋倫上表請求辭官,朝廷改任他為太子少師讓他離任,封他為郢國公。當時李楚琳以仆射兼任衛尉卿,李忠誠以尚書兼任少府監。韋倫上奏說:“李楚琳凶橫悖逆,李忠誠是個胡人醜類,不應當擔任重要的官職。”又上表請求設置義倉以預防水旱災荒,選擇賢良的官員在皇上身邊任職;又說吐蕃必然不守信義諾言,必須特別進行防備,不可輕視他們。皇上總是很友善地對待他。韋倫在家中孝順友愛,以慈愛地撫育弟弟、侄兒著稱。貞元十四年(798)十二月去世。時年八十三歲。朝廷追贈他為揚州都督。

臣謬登宰府,四年於茲,恭承德音,未嚐不以求賢為切。至於延薦,職在愚臣,雖當代天之工,且乏知人之鑒;漸積歲月,負於聖明,無補王猷,有妨賢路。況多疾恙,兼慮闕遺,頃奉表章,備陳肝膈。陛下以臣性拙直,身病可矜,不棄孱微,尚加委任。自此思省,報效尤難,莫副堯、舜之心,空懷屍素之懼。伏惟陛下法象應期,聖神廣運,雲行雨施,皆發自然,訓誥典謨,悉經睿覽。臣所以不敢援引古昔,上煩天聰,且以用人之要,願伸鄙見。複念稽顙丹陛,仰對宸嚴,謇訥易窮,遽數難辯,理詳則塵瀆頗甚,言略則利害未宣。若默以求容,苟而竊位,縱天地之仁幸免,而中外之責何逃!非陛下用臣之意也。其所欲言者,皆陛下聖慮之內。臣以頂戴恩造,不知所為,身被風毒,漸覺沉痼,是以勤勤懇懇,切於愚誠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