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1898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九十二

○李寶臣子惟嶽惟誠惟簡惟簡子元本
王武俊,契丹族怒皆部落人。祖父可訥幹,父路俱。開元年間,饒樂府都督李詩率領其部落五千帳,與路俱、南河承襲了漢人的衣冠袍帶,皇上下詔褒獎表彰,因而王武俊隨其父居住薊州。王武俊原名沒諾幹,十五歲便能騎馬射箭。上元年間,任史思明屬下恒州刺史李寶臣的偏將。寶應元年(762),王師進入井陘,即將平定河朔,王武俊對李寶臣說:“以寡敵眾,以理曲對理直,戰則離心,守則崩潰,精銳的將士遠行作戰,怎能抵禦呢?”李寶臣便撤除了戒備,以恒、定、深、趙、易五州歸順朝廷,和官軍同心協力,向東襲擊殘餘賊寇。李寶臣被授予恒、定等州節度使,讓王武俊做參謀,向朝廷奏請他兼任禦史中丞,充任本軍先鋒兵馬使。

王武俊子士真士平士則士真子承宗承元
大曆十年(775),田承嗣因薛嵩死去而兼有相、衛、磁、邢、氵名五州。田承嗣派部將盧子期進犯磁州,詔令李寶臣與李正己、李勉、李承昭、田神玉、朱滔、李抱真各自出兵討伐。諸軍與盧子期在清水交戰,將他打得大敗,李寶臣的部將有節生擒盧子期獻上,代宗嘉獎其功勞,派宦官馬承倩攜帶詔書前去宣旨慰勞。馬承倩將返程,住在館舍中,李寶臣親往贈送細絹百匹。馬承倩破口大罵,將絹拋擲到路上,李寶臣環顧左右麵有愧色。回到府中休息,諸將散去回營,李寶臣暗中在屏風後窺視,惟獨王武俊佩刀立於門邊。李寶臣將他召入,解下刀來同他談話,說:“你看見先前那個頑劣小子了嗎?”王武俊道:“現在閣下有功他尚且如此,賊寇平定後,天子隻需一張詔書將你召去安置在京中,就不過是個普通人了,這行嗎?”李寶臣道:“那怎麼辦呢?”王武俊道:“不如玩弄縱容田承嗣的手腕,作為自己的資本。”李寶臣道:“現在我已同田承嗣結了仇怨,難道還能向他推心置腹嗎?”王武俊道:“隻要處境相同,利害一致,寇仇也可以變成父子一般,隻是吐口唾沫間的事。如果隻說空話,無濟於事。如今宦官劉清潭在驛舍,砍下他的腦袋送交田承嗣,田承嗣就立刻會將妻兒送來做人質。”李寶臣說:“恐怕不能這樣做吧。”王武俊說:“朱滔為朝廷駐守滄州,請讓我擒獲他送給田承嗣以取信。”李寶臣同意了。王武俊立即挑選精兵兩千人,皆乘駿馬,通夜奔馳三百裏,清晨抵達朱滔軍營,攻其不備,朱滔軍倉猝出戰,被打得大敗,王武俊捉住一個長得像朱滔的,朱滔因此得以逃脫。從此李寶臣與田承嗣、李正己相互作為後援,這都是王武俊開的頭。

王廷湊子元逵元逵子紹鼎紹懿紹鼎子景崇景崇子鎔
李寶臣死後,其子李惟嶽謀求承襲父位。李寶臣的舊將易州刺史張孝忠以本州順從王命,朝廷便讓張孝忠替代李寶臣,令李惟嶽護送靈柩返回京師,李惟嶽不受朝命。建中三年(782)正月,詔令朱滔、張孝忠合兵討伐李惟嶽。李惟嶽與王武俊合統萬餘兵士在束鹿迎戰。王武俊統領三千騎兵率先進攻,被朱滔擊敗,李惟嶽逃走。趙州刺史康日知於是以本州順從王命,李惟嶽命王武俊率兵進攻他,康日知派人對王武俊說:“李惟嶽懦弱無謀,怎麼值得同他一起造反!我的城池堅固,萬眾一心,不是一年半載能攻下的。再說李惟嶽仗恃田悅作為後援,去年田悅的壯兵甲士在邢州城下戰死許多,尚且不能攻陷邢州,何況我這座城呢!”又拿出偽造的皇上手詔招降王武俊,王武俊相信了,便倒戈進入恒州,率領數百騎兵進入衙門,派人對李惟嶽說:“您起兵同魏、齊叛賊狼狽為奸,如今田尚書已兵敗命喪,李尚書被趙州康日知阻隔,士兵們經過束鹿一戰,傷痕鑽心。朱仆射的強兵駐紮在境內,張尚書已授職定州,三軍都懼怕殞命喪家。聽說皇上有詔征召您,應當立即前去受命,不然,轉眼便有禍事。”李惟嶽害怕得朝上瞪大了眼睛。王武俊之子王士真斬了李惟嶽,提著他的首級出來。王武俊又殺了不和自己同心的十數人,於是平定了恒州。將惟嶽的首級傳送到京師稟報皇上,授王武俊檢校秘書少監、兼禦史大夫、恒州刺史、恒冀都團練觀察使,實封食邑五百戶,任命康日知為深趙團練觀察使。

李寶臣,範陽城旁奚族也。故範陽將張钅巢高之假子,故姓張,名忠誌。幼善騎射,節度使安祿山選為射生官。天寶中,隨祿山入朝,玄宗留為射生子弟,出入禁中。及祿山叛,忠誌遁歸範陽;祿山喜,錄為假子,姓安,常給事帳中。祿山兵將指闕,使忠誌領驍騎八千人入太原,劫太原尹楊光翽。忠誌挾光翽出太原,萬兵追之不敢近。祿山使董精甲,扼井陘路,軍於土門。安慶緒偽署為恆州刺史。九節度之師圍慶緒於相州,忠誌懼,獻章歸國,肅宗因授恆州刺史。及史思明複渡河,偽授忠誌工部尚書、恆州刺史、恆趙節度使,統眾三萬守常山。及思明敗,不受朝義之命,乃開土門路以內王師。河朔平定,忠誌與李懷仙、薛嵩、田承嗣各舉其地歸國,皆賜鐵券,誓以不死。因授忠誌開府儀同三司、檢校禮部尚書、恆州刺史,實封二百戶,仍舊為節度使。乃以恆州為成德軍,賜姓名曰李寶臣。
當時李惟嶽部下偽定州刺史楊政義以本州歸順朝命,深州刺史楊榮國歸降,朱滔分兵鎮守兩地。朝廷既將定州授張孝忠,深州授康日知,王武俊惱怒失去趙、定二州,而且名分地位不能滿足他的誌向。朱滔惱怒失去了深州,因而誘使王武俊謀反,斥責朝廷,便同時率領強兵救援田悅。那時馬燧、李抱真、李秡、李晟正討伐田悅,在洹水擊敗他,後來連年用兵,但田悅勢力已衰弱;到這時王武俊、朱滔重新使他振作起來,田悅勢力更加擴展。

時寶臣有恆、定、易、趙、深、冀六州之地,後又得滄州,步卒五萬、馬五千匹,當時勇冠河朔諸帥。寶臣以七州自給,軍用殷積,招集亡命之徒,繕閱兵仗,與薛嵩、田承嗣、李正己、梁崇義等連結姻婭,互為表裏,意在以土地傳付子孫,不稟朝旨,自補官吏,不輸王賦。初,天寶中,天下州郡皆鑄銅為玄宗真容,擬佛之製。及安、史之亂,賊之所部,悉熔毀之,而恆州獨存,由是實封百戶。
十一月,王武俊派大將張鍾葵進犯趙州,康日知擊敗了他,斬其首級上獻朝廷。這天,王武俊立偽號建國,自稱趙王,改恒州為真定府,非法任命官職及品級。朱滔、田悅、李納也同時建立偽國號,分別占據所轄地域,各自派遣使者去勸誘蔡州李希烈同立偽國號。建中四年(783)三月,李希烈被周曾謀劃瓦解他的腹心部隊以後,有人傳說李希烈已死,馬燧等四鎮節度使軍中聞聽傳言,歡聲震動軍營之外。

初,寶臣、正己皆為承嗣所易。寶臣弟寶正娶承嗣女,在魏州與承嗣子維擊鞠,寶正馬馳駭,觸殺維。承嗣怒,縶寶正以告。寶臣謝為教不謹,緘杖令承嗣以示責,承嗣遂鞭殺之,由是交惡。
六月,李抱真派一舌辯之士賈林詐降王武俊。賈林到了王武俊營中,說道:“這次前來是傳達詔命,不是投降。”王武俊神色稍緩解,令他說明白,賈林道:“天子知道大夫您素來忠誠,及至您登壇建立國號時,撫著胸口對左右官員道:‘我本忠義之人,天子不理解我。’此後諸軍將領曾聯名上表論說您的為人。天子看罷頗為感動,告訴使者說:‘朕先前處事有誤,追悔莫及。朋友間有了錯失尚可道歉,朕為四海之主,點滴小事怎能耿耿於懷呢!’”王武俊道:“我是一員胡將,尚且懂得安撫百姓,天子當然不會專以殺人來安定天下。如今山東大軍有五支,等到戰勝他們時,百姓盡皆暴屍荒野,即使戰勝了又讓誰來守衛呢?如今我並非害怕歸順朝廷,但由於同各諸侯都訂立了盟約,我們胡人性直,不願做理虧的事。朝廷若能降下恩典為我洗清責任,我當帶頭倡議歸順朝廷,有不服從的,我以言辭相勸,則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朋友。此計若能施行,河朔地區不用五十天即可平定。”

大曆十年,寶臣、正己更言承嗣之罪,請討之。代宗欲因其相圖,乃從其請。時幽州節度留後硃滔方恭順朝廷,詔滔與寶臣及太原之師攻其北,正己與滑亳、河陽、江淮之師攻其南。寶臣、正己會軍於棗強,椎牛釃酒,犒勞將士,仍頒優賞。寶臣軍賞厚,正己軍賞薄。既罷會,正己軍中咄咄有辭,正己聞,懼有變,即時引退。由是寶臣、硃滔共攻承嗣之滄州,連年未下。時承嗣使腹心將盧子期攻邢州,城將陷,寶臣發精卒赴救,擊敗之,擒子期來獻。河南諸將又大破田悅於陳留,正己收承嗣之德州,以重兵臨其境,指期進討。承嗣大懾,遂求解於寶臣,寶臣不許。
十月,涇原叛軍進犯京師,皇上臨幸奉天。京師傳來消息,諸將都退兵回去。李抱真將返回潞州、澤州,田悅勸說王武俊和朱滔去襲擊他。賈林再次遊說王武俊道:“而今退兵前麵是糧食輜重,後麵是精銳部隊,人心牢固如一人,不可以圖謀呀。再說打勝了得到土地,利益歸魏博所有;打敗了,則成德受大損失。大夫您的本部是易、定、滄、趙四州,為什麼不先收複失地呢?”王武俊便掉轉馬頭,背棄了同田悅的約定。賈林進一步勸說王武俊道:“您是冀地的豪族,不應圖謀占據中原。朱滔心地陰險,朝廷強大他就借您的力量為後援,朝廷力弱他就想吞並您。況且河朔並不包括冀州,隻有趙州、魏州、燕州而已。現在朱滔自稱冀王,說明他在窺伺您的冀州,其征兆已暴露了。假若朱滔能控製山東,您就必須準備為臣的禮數,不順從,就會被他所攻奪,這時您想做他的臣子也不可能。”王武俊擲袖變色道:“大唐有二百年國運,我尚且不能稱臣,誰能向他這個鄉下佬稱臣!”從此確定方針,南麵同李抱真修好,西南和馬燧結盟。時值興元元年(784)德宗下罪己詔,大赦反叛朝廷的人。二月,王武俊聚集三軍,廢除偽國號。皇上詔令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董晉、宦官王進傑,從皇上行宮前往恒州宣旨,授王武俊檢校兵部尚書、成德軍節度使。三月,又加授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幽州、盧龍兩道節度使、琅笽郡王。

初,正己將發兵,使人至魏,承嗣囚之。及是,乃厚禮遣歸,發使與俱,具列境內戶口兵糧之數,悉以奉正己。且告曰:“承嗣老矣,今年八十有六,形體支離,無日月焉。己子不令,悅亦孱弱,不足保其後業。今之所有,為公守耳,曷足辱公師旅焉!”立使者於廷,南向,拜而授書。又圖正己形,焚香事之如神,謂人曰:“真聖人也!”正己聞之,且得其歡,乃止諸軍,莫敢進者。
當時朱氵此發布偽命冊封朱滔為皇太弟,朱滔率領幽州、檀州的強兵,誘騙回紇二千名騎兵,已包圍貝州數十日,將阻斷白馬津,向南進犯洛都,與朱氵此成合兵之勢。這時李懷光反叛占據河中,李希烈已攻陷大梁,向南逼進長江、漢水,李納尚在齊州造反,田緒不被朝廷任用,李晟孤軍駐紮在渭水邊,天子敕令所能控製的地區,隻有天下的十分之二三,海內動蕩離析,人心不知所向。賈林又勸說王武俊與李抱真合兵,共同救援魏博,他向王武俊陳說利害道:“朱滔此次出兵,企圖先平定魏博,更趕上田悅被殺害,人心不安,隻要十天不去救援,魏州、貝州必被攻下,朱滔的兵力就會增加數萬。張孝忠見魏州、貝州被攻下,必定向朱滔俯首稱臣。三道連成一氣,加上統率回紇兵馬,長驅到此,您的家族能幸免於難嗎?常山失守,李抱真就會退保山西,河朔一帶就全部落入朱滔之手了。現在乘著魏州、貝州未被攻下,張孝忠尚未歸附朱滔,您與李抱真合兵擊敗他,就像拾取一件失落的東西一般容易啊!這個計劃成功,則聲威震動關中,京師可坐待收複,聖駕能重返京師是靠了您的力量,這是無與倫比的勳業呀。”王武俊欣然同意。兩軍議定,卜選吉日共同出征。五月,王武俊、李抱真在巨鹿之東會師。兩軍聯合之後,朱滔震恐。李抱真將軍隊列成方陣,王武俊用奇兵出擊,朱滔全部人馬出營作戰,王武俊未穿甲胄即揮軍馳向敵營,朱滔軍望風奔逃潰散,人馬自相踐踏,死者十之四五,繳獲他的輜重、兵器、甲仗、馬牛不計其數,朱滔乘著夜色逃回幽州。王武俊班師還鎮,上表辭去幽州、盧龍節度使,皇上許諾。於是將恒州升為大都督府,任命王武俊為長史,加授檢校司徒,實封食邑七百戶。其餘照舊。

承嗣止正己,無南軍之虞。又知範陽寶臣故裏,生長其間,心常欲得之;乃勒石為讖,密瘞寶臣境內,使望氣者雲:“此中有玉氣。”寶臣掘地得之,有文曰:“二帝同功勢萬全,將田作伴入幽、燕。”二帝,指寶臣、正己也。承嗣又使客諷之曰:“公與硃滔共舉,取吾滄州,設得之,當歸國,非公所有。誠能舍承嗣之罪,請以滄州奉獻,可不勞師而致,願取範陽以自效。公將騎為前驅,承嗣率步卒從,此萬全之勢。”寶臣喜,以為事合符命,遂與承嗣通謀,割州與之。寶臣乃密圖範陽,承嗣亦陳兵境上。寶臣謂硃滔使曰:“吾聞硃公貌如神,安得而識之?願因繪事而觀,可乎?”滔乃圖其形以示之。寶臣懸於射堂,命諸將熟視之,曰:“硃公信神人也!”他日,滔出軍,寶臣密選精卒劫之,戒其將曰:“取彼貌如射堂所懸者。”是時,二軍不相虞有變,滔與戰於瓦橋。滔適衣他服,以不識免。承嗣聞與滔交鋒,其釁已成,乃旋軍,使告寶臣曰:“河內有警急,不暇從公。石上讖文,吾戲為之耳!”寶臣慚怒而退。
聖駕回京,對王武俊的恩寵更加優厚,其子娶公主為妻,那些尚屬童稚的王氏子弟,皆賜予官名。不久因母親去世而停職,複職後加授左金吾上將軍同正,服喪期滿,加授開府儀同三司。貞元十二年(796),皇上感念舊日勳臣,又加授王武俊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十七年(801)六月王武俊去世,時年六十七歲,停止上朝五日,群臣抵延英門奉慰皇上,依照對待渾王鹹的舊例。皇上令左庶子上公持節冊命追贈王武俊為太師,賜給助喪葬之用絹三千匹、布一千端、米粟三千石。太常寺定諡號為威烈,德宗道:“王武俊竭誠盡忠國,當賜諡號為忠烈。”王武俊之子王士真、王士清、王士平、王士則,士真為嗣子。

遷左仆射,封隴西郡王、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德宗即位,拜司空,兼太子太傅。寶臣名位既高,自擅一方,專貯異誌。妖人偽為讖語,言寶臣終有天位。寶臣乃為符瑞及靈芝硃草,作硃書符。又於深室齋戒築壇,上置金匜、玉斝,雲“甘露神酒自出”。又偽刻玉為印,金填文字,告境內雲:“天降靈瑞,非予所求,不祈而至。”將吏無敢言者。妖輩慮其詐發,乃曰:“相公須飲甘露湯,即天神降。”寶臣然之。妖人置堇湯中,飲之,三日而卒。
王廷湊,本為回鶻的阿布思族人,世代隸屬安東都護府。曾祖名叫五哥之,事奉李寶臣父子。王武俊收他為養子,因他驍勇、果敢、善鬥,王武俊很看重他。由於積年軍功被授左武衛將軍同正,追贈越州都督。祖父末怛活,追贈左散騎常侍。父升朝,追贈禮部尚書。皆因王廷湊顯貴而獲得追贈典禮。祖父和父親兩代為王氏騎將,屢屢升遷。

寶臣暮年,益多猜忌,以惟嶽暗懦,諸將不服,即殺大將辛忠義、盧俶、定州刺史張南容、趙州刺史張彭老、許崇俊等二十餘人,家口沒入,自是諸將離心。建中二年春卒,時年六十四,廢朝三日,冊贈太保。子惟嶽、惟誠、惟簡。
王廷湊沉穩勇毅少言語,果敢而有決斷,為王承元衙內兵馬使。當初,王承元上稟朝旨,田弘正統率成德軍,國家賞錢一百萬貫,度支署的運輸車不按時抵達,軍隊情緒不滿,王廷湊屢次挑出細小事故,激怒軍心。恰逢田弘正以魏州兵二千人為衙門親軍,左右皆有防備無機可乘。長慶元年(821)六月,魏州軍返歸本鎮。七月二十八日間,王廷湊便集結衙兵在府署外呐喊鼓噪,天快亮時,將田弘正和他的將吏、家屬三百餘人全都殺死。王廷湊自稱節度使留後、知兵馬使,將吏們逼迫監軍宋惟澄上表章奏請授王廷湊節鉞。穆宗發怒,下詔征召鄰道之軍,並以河東節度使裴度充任幽、鎮兩道招撫使,任命田弘正之子涇原節度使田布替代李朔心為魏博節度使,命他率魏州軍進討王廷湊。又任命王承宗舊部深州刺史牛元翼為成德軍節度使,下詔懸賞王廷湊首級。當月,鎮州大將王位等人密謀誅殺王廷湊之事泄露,因此事牽連被處死的有二千餘人。

寶臣卒時,惟嶽為行軍司馬,三軍推為留後,仍遣使上表求襲父任,朝旨不允。魏博節度使田悅上章保薦,請賜旄節,不許。惟嶽乃與田悅、李正己同謀拒命,判官邵真泣諫,以為不可。惟嶽暗懦,初雖聽從,終為左右所惑而止。而所與圖議,皆奸吏胡震、家人王他奴等,唯勸拒逆為事。
當時朱克融囚禁張弘靖,王廷湊殺害田弘正,相互勾結造反,謀劃抗拒王命。兩鎮合力反叛,若要討伐翦除他們恐怕朝廷兵力難以接應,詔令朝臣們商議是否可行。東川節度使王涯獻上奏狀說:“幽、鎮兩州,悖亂天綱,辜負了聖上培育的厚德,放縱虎狼一般的惡心。囚禁朝廷重臣,殘害元戎老帥,流毒於州府郡邑,禍及於賓客僚屬。凡是有情之人,誰不痛恨?臣以為國家依靠文德生存發展,繼而建樹武功,遠方無不拜服,近處無不安寧,這兩處地方,卻敢悖逆天理。臣私下料想詔書早晨下達,諸鎮之軍晚上就會驅馳效命,以勇猛善戰的問罪之師,對付猖狂失節的盜寇,猶如翻倒大山壓碎鳥卵,傾瀉海水澆滅熒火一般,雙方力量懸殊,這樣說毫不過分。但常山、薊郡,如虞虢相依,同時興兵,恐怕耗費財力。罪有輕重,事有先後,譬如攻堅一樣,應從容易的開始。比如聽說朱克融在範陽發難,是一時所為,並非蓄謀已久,有跡象可以查驗;王廷湊在鎮州作亂,卻完全不是偶然,他早就在轄區內煽動,駐兵邊境抗拒朝廷。既然如此,則幽州、薊州的將士,可向他們表示從寬處理;鎮州、冀州的軍隊,可對他們先行討伐。何況王廷湊品行卑劣,沒有承繼父祖的資質;成德軍同朝廷分離,又加重了脅迫的局勢。如今派遣魏博道一心想複仇的部眾,昭義軍希望掃盡敵寇的師旅,參以晉陽的兵卒,輔以滄德之將士,成犄角之勢而推進,真如高屋建瓴一般。將城中之敵殺盡,然後向北挺進燕地,就朝廷而言不為失信,對於軍事形勢確實是獲得了機宜,臣之愚忠,盡獻於此。臣又聞聽用兵如格鬥,先扼住對方咽喉。現在瀛莫阝、易定,正是兩賊咽喉。確實應運用權威,派重兵戍守,使兩賊彼此間生死不能互知,間諜無隙可入;而派遣大軍先進入冀州、趙州,然後抵達井陘,這是一舉成功萬無一失的形勢啊。”

惟嶽舅穀從政者,有智略。為寶臣所忌,稱病不出,至是知惟嶽之謀,慮其覆宗,乃出諫惟嶽曰:“今天下無事,遠方朝貢,主上神武,必致太平。如至不允,必至加兵。雖大夫恩及三軍,萬一不捷,孰為大夫用命者?又先朝相公與幽帥不協,今國家致討,必命硃滔為帥。彼嚐切齒,今遂複讎,可不懼乎!又頃者相公誅滅軍中將校,其子弟存者,口雖不言,心寧無憤?兵猶火也,不戢自焚。往者田承嗣佐安祿山、史思明謀亂天下,千征百戰。及頃年侵擾
於是命易定節度使封鎖邊境以抗擊朱克融,諸軍從三麵進討。起初,命滄德烏重胤獨當一麵,烏重胤是一員老將,知道不可冒進,行動比較遲緩,朝廷便以杜叔良替代烏重胤。杜叔良有宦官做後盾,向皇上辭行那天,口出大言說:“賊兵不值得一破。”這時王廷湊聚集幽州、薊州的軍隊圍攻深州,雲梯衝車密集如雲,牛元翼環城拒守。十一月,杜叔良被賊軍擊敗,將士全被俘獲,僅他本人脫逃,於是命德州王日簡代替他。裴度率軍駐紮在承天軍,諸將被賊軍挫敗,深州危急,於是任命鳳翔節度使李光顏為忠武節度使,兼深冀節度使,以救援深州,依例派宦官楊永和監督李光顏軍。

洺、相等州,為官軍所敗,及貶永州,仰天垂泣。賴先相公佐佑保援,方獲赦宥,若雷霆不收,承嗣豈有生理!今田悅凶狂,何如承嗣名望?苟欲坐邀富貴,不料破家覆族。而況今之將校,罕有義心,因利乘便,必相傾陷。為大夫畫久長之計,莫若令惟誠知留後,大夫自速入朝。國家念先相公之功,見大夫順命,何求而不得?今與群逆為自危之計,非保家之道也。”惟嶽亦素忌從政,皆不聽,竟與魏、齊謀叛。
國家自從憲宗剿除群盜,國庫財源枯竭,穆宗即位後,對臣下的賞賜又太過分,及至幽州、鎮州叛亂同時發生,又有名目繁多的征收,國家財力竭盡。當時各鎮軍隊共十五萬多人,才離其轄境,便仰賴朝廷開支軍餉,設置南北供軍院。大軍深入賊境後,運輸艱難阻滯,糧草供應不上,諸軍大多輪番砍柴。不久度支署轉運糧草的六百輛車,全部被王廷湊攔截俘獲,軍糧更加困難。賊軍圍困深州數重,即使李光顏這樣的傑出將領,也無法施展他的謀略。那些運往供軍院的布帛衣服,往往還未到院裏,在途中便被各軍強行奪去,而孤軍深入敵境作戰的部隊,全都沒有供給。加上每支軍隊中都派有一名宦官做監軍,盡挑選驍勇健壯的士兵保衛自己,瘦弱怯懦的上陣作戰,因此大多奔逃敗北。而王廷湊、朱克融的軍隊不過一萬餘人,之所以能抗擊十五萬官軍,實在是因為官軍指揮不統一,輕視敵人和隻圖於己有利的緣故。宰相崔..甫不懂軍事,拘泥於常規而不知變通,以致使河朔再次失陷。既然沒有辦法,便計議罷兵而赦免王廷湊。

既而惟嶽大將張孝忠以郡歸國,朝廷以孝忠為成德軍節度使,仍詔硃滔與孝忠合勢討之。惟嶽以精甲屯束鹿以抗之,田悅遣大將孟佑率兵五千助惟嶽。建中三年正月,硃滔、孝忠大破恆州軍於束鹿,惟嶽燒營而遁。惟嶽大將趙州刺史康日知以郡歸國,惟嶽乃令衙將衛常寧率士卒五千,兵馬使王武俊率騎軍八百同討日知。武俊既出恆州,謂常寧曰:“武俊盡心於本使,大夫信讒,頗相猜忌,所謂朝不謀夕,豈圖生路!且趙州用兵,捷與不捷,武俊不複入恆州矣!妻子任從屠滅,且以殘生往定州事張尚書去也,孰能持頸就戮!”常寧曰:“中丞以大夫不可事,且有詔書雲,斬大夫首者,以其官爵授。自大夫拒命已來,張尚書以易州歸國得節度使。今聞日知已得官爵。觀大夫事勢,終為硃滔所滅。此際轉禍為福,莫若倒戈入使府,誅大夫以取富貴也。況大夫暗昧,左右誑惑,其實易圖。事苟不捷,歸張尚書非晚。”武俊然之。三年閏正月,武俊與常寧自趙州回戈,達明至恆,武俊子士真應於內。武俊兵突入府署,遣虞任越劫擒惟嶽,縊死於戟門外。又誅惟嶽妻父鄭華及長慶、王他奴等二十餘人,傳首京師。
長慶二年(822)正月,魏博府牙將史憲誠引誘兵卒謀反,田布不能製止,他的部屬在南宮自行潰敗。二月,降詔赦免王廷湊,並授以檢校右散騎常侍、鎮州大都督府長史、萬德軍節度使、鎮冀深趙等州觀察使等職,任命牛元翼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派遣兵部侍郎韓愈至鎮州宣旨慰問王廷湊,又派宦官攜帶敕令入深州,監督牛元翼赴任。王廷湊雖然受命,卻不解除對深州的圍困。招撫使裴度致書幽州、鎮州,以君臣大義責備王廷湊和朱克融,朱克融解圍而去,王廷湊也退了兵。朝廷想讓他們秉承朝命,加授朱克融檢校工部尚書。三月,牛元翼率十餘名騎手從深州突圍赴京師,深州將校臧平獻城投降,王廷湊指責他堅守城垣,殺了將吏一百八十餘人。五月,皇上派宦官楊再昌到鎮州,接取牛元翼家屬及田弘正骸骨,王廷湊說:“田弘正的骸骨,不知在哪兒;牛元翼家屬,請讓我秋天再遣送。”不久牛元翼去世,王廷湊將他的家人全都殺光,其殘酷毒辣到如此地步。自從獲得寬赦之後,王廷湊便與朱克融、史憲誠彼此勾結,相互接應,圖謀抗拒朝廷。

惟誠,惟嶽異母兄,以父廕為殿中丞,累遷至檢校戶部員外郎。好儒書理道,寶臣愛之,委以軍事;性謙厚,以惟嶽嫡嗣,讓而不受。同母妹嫁李正己子納。寶臣以其宗姓,請惟誠歸本姓,又令入仕於鄆州,為李納營田副使。曆兗、淄、濟、淮四州刺史,竟客死東平。
大和初年,滄州李全略死,其子李同捷企圖仿效河朔李惟嶽之舊例,請求替代父職。文宗授予他兗海節度使,李同捷不奉詔命,盤據州郡策劃反叛,用珍玩、寶器、錢財、妓女、子弟交結王廷湊及幽州李載義。這時李載義剛剛替代朱克融,為了表示忠誠順從,將李同捷所送禮物全部交給朝廷,皇上下詔征召幽、魏、徐、兗諸州軍隊進討。王廷湊出兵騷擾魏州北境,以援助李同捷。大和二年(828),下詔拒絕王廷湊進奉。接著魏博將領丌誌沼率行營兵卒叛亂,倒戈攻打魏州,諸軍攻擊丌誌沼,王廷湊出兵接應他。史憲誠危急,詔令義武軍節度使李聽將他擊敗,丌誌沼便投奔王廷湊。大和三年(829)六月,李同捷被誅,接著又有何進滔殺了史憲誠,占據魏州。朝廷厭倦用兵,討伐他也不能成功,於是授何進滔魏博節度使。八月,王廷湊派使者赴朝請罪,朝廷就此赦免了他,依前授予檢校司徒、成德軍節度使。

惟簡,寶臣第三子。初,王武俊既誅惟嶽,又械惟簡送京師。德宗拘於客省,防伺甚峻。硃泚之亂,惟簡斬關而出,赴奉天。德宗嘉之,用為禁軍將。從渾瑊率師討賊,頻戰屢捷,加禦史中丞。從幸山南,得“元從功臣”之號,封武安郡王。後授左神威大將軍,轉天威統軍。元和初,檢校戶部尚書、左金吾衛大將軍,充街使;俄拜鳳翔隴右節度使。元和十三年正月卒,贈尚書右仆射。
鎮州、冀州自李寶臣以來,雖然李惟嶽、王承宗相繼叛亂,但仍然親近鄰州、畏懼王法,期望走悔過自新之路;而凶殘毒辣擾亂綱紀、目無君上不講仁義的人,沒有超過王廷湊的。又就地加授王廷湊太子太傅、太原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大和八年(834)十一月去世,冊命追贈太尉,又多次追贈至太師。

子元本,生於貴族,輕薄無行。初,張茂昭子克禮尚襄陽公主。長慶中,主縱恣不法,常遊行市裏。有士族子薛樞、薛渾者,俱得幸於主。尤愛渾,每詣渾家,謁渾母行事姑之禮。有吏誰何者,即以厚賂啖之。渾與元本皆少年,遂相誘掖;元本亦得幸於主,出入主第。張克禮不勝其忿,上表陳聞,乃召主幽於禁中。以元本功臣之後,得減死,杖六十,流象州。樞、渾以元本之故,亦從輕杖八十,長流崖州。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