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1898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十九

○侯君集張亮薛萬徹兄萬均盛彥師盧祖尚劉世讓劉蘭李君羨等附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生性故意做作,好驕傲自誇。玩弓箭沒有學成拉弓射箭的技藝,卻以武勇自稱。太宗在做秦王時,引君集入幕府,數次跟從太宗出征,曆任左虞候、車騎將軍,封全椒縣子。逐漸蒙受恩遇,參與計議。建成、元吉圖謀不軌被殺,君集的策劃最多。太宗即位,君集遷任左衛將軍,因為立功晉封潞國公,賜封地一千戶,不久拜右衛大將軍。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也。性矯飾,好矜誇,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藝,乃以武勇自稱。太宗在籓,引入幕府,數從征伐,累除左虞侯、車騎將軍,封全椒縣子。漸蒙恩遇,參預謀議。建成、元吉之誅也,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遷左衛將軍,以功進封潞國公,賜邑千戶,尋拜右衛大將軍。貞觀四年,遷兵部尚書,參議朝政。時將討吐穀渾伏允,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以君集及任城王道宗並為之副。九年三月,師次鄯州,君集言於靖曰:“大軍已至,賊虜尚未走險,宜簡精銳,長驅疾進,彼不我虞,必有大利。若此策不行,潛遁必遠,山障為阻,討之實難。”靖然其計,乃簡精銳,輕齎深入。道宗追及伏允之眾於庫山,破之。伏允輕兵入磧,以避官軍。靖乃中分士馬為兩道並入,靖與薛萬均、李大亮趣北路,使侯君集、道宗趣南路。曆破邏真穀,逾漢哭山,經途二千餘裏,行空虛之地。盛夏降霜,山多積雪,轉戰過星宿川,至於柏海,頻與虜遇,皆大克獲。北望積玉山,觀河源之所出焉。乃旋師,與李靖會於大非川,平吐穀渾而還。十一年,與長孫無忌等俱受世封,授君集陳州刺史,改封陳國公。明年,拜吏部尚書,進位光祿大夫。君集出自行伍,素無學術,及被任遇,方始讀書。典選舉,定考課,出為將領,入參朝政,並有時譽。
貞觀四年(630),君集遷任兵部尚書,參與朝廷政事。當時準備討伐吐穀渾伏允,太宗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命君集及任城王李道宗一起為副帥。貞觀九年(635)三月,唐軍駐紮在鄯州,君集對李靖說:“我大軍已到,賊寇尚未逃到險要的地方,我們應當選拔精銳兵力,長驅疾進,敵賊沒有料到我軍突然到來,我們必有大利。如果這個計策不能實行,賊寇必定暗中逃跑到很遠的地方,山隔路阻,討伐賊寇實在是很難的了。”李靖采納了君集的計謀,於是選拔精銳騎兵、輕裝深入。李道宗在庫山追上伏允的逃兵,擊敗了賊軍。伏允輕兵逃入沙漠,躲避官軍。於是李靖把唐軍分成南北二路一起深入敵境,李靖與薛萬均、李大亮取北路,派侯君集、李道宗取南路,途中經過破邏真穀,翻越漢哭山,途經二千餘裏,行軍在茫茫沙漠,盛夏降霜,山多積雪,轉戰經過星宿川,到達柏海,屢次與賊寇交戰,都獲得大勝。往北遠望積石山,看到河源從這裏發源,於是回師,與李靖在大非川勝利會師,平定吐穀渾勝利回朝。

高昌王麹文泰時遏絕西域商賈,太宗征文泰入朝,而稱疾不至,詔以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討之。文泰聞王師將起,謂其國人曰:“唐國去此七千裏,涉磧闊二千裏,地無水草,冬風凍寒,夏風如焚。風之所吹,行人多死,當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軍乎?若頓兵於吾城下,二十日食必盡,自然魚潰,乃接而虜之,何足憂也!”及軍至磧口,而文泰卒,其子智盛襲位。君集率兵至柳穀,候騎言文泰克日將葬,國人鹹集。諸將請襲之,君集曰:“不可,天子以高昌驕慢無禮,使吾恭行天罰,今襲人於墟墓之間,非問罪之師也。”於是鼓行而前,攻其田地。賊嬰城自守,君集諭之,不行。先是,大軍之發也,上召山東善為攻城器械者,悉遣從軍。君集遂刊木填隍,推撞車撞其睥睨,數丈頹穴,拋車石擊其城中,其所當者無不糜碎,或張氈被,用障拋石,城上守陴者不複得立。遂拔之,虜其男女七千餘口,仍進兵圍其都城。智盛窮蹙,致書於君集曰:“有罪於天子者,先王也。天罰所加,身已喪背。智盛襲位未幾,不知所以愆闕,冀尚書哀憐。”君集報曰:“若能悔禍,宜束手軍門。”智盛猶不出,因命士卒填其隍塹,發拋車以攻之。又為十丈高樓,俯視城內,有行人及飛石所中處,皆唱言之,人多入室避石。初,文泰與西突厥欲穀設約,有兵至,共為表裏。及聞君集至,欲穀設懼而西走千餘裏,智盛失援,計無所出,遂開門出降。君集分兵略地,遂平其國,俘智盛及其將吏,刻石紀功而還。君集初破高昌,曾未奏請,輒配沒無罪人,又私取寶物。將士知之,亦競來盜竊,君集恐發其事,不敢製。及京師,有司請推其罪,詔下獄。中書侍郎岑文本以為,功臣大將不可輕加屈辱,上疏曰:
貞觀十一年(637),君集與長孫無忌等都受到世封,授君集任陳州刺史,改封為陳國公。第二年,拜吏部尚書,晉位光祿大夫。君集出自軍隊,平素沒有學問技藝,到受任用恩遇,才開始讀書。主持選擇舉用賢能,決定考核官吏成績,出為將領,入宮參與朝政,一並在當時有聲譽。

君集等或位居輔佐,或職惟爪牙,並蒙拔擢,受將帥之任,不能正身奉法,以報陛下之恩。舉措肆情,罪負盈積,實宜繩之刑典,以肅朝倫。但高昌昏迷,人神共棄,在朝議者,以其地在遐荒,鹹欲置之度外。唯陛下運獨見之明,授決勝之略,君集等奉行聖算,遂得指期平殄。若論事實,並是陛下之功,君集等有道路之勞,未足稱其勳力。而陛下天德弗宰,乃推功於將帥。露布初至,便降大恩,從征之人,皆沾滌蕩。及其凱旋,特蒙曲宴,又對萬國,加之重賞。內外文武,鹹欣陛下賞不逾時。而不經旬日,並付大理,雖乃君集等自掛網羅,而在朝之人未知所犯,恐海內又疑陛下唯錄其過,似遺其功。臣以下才,謬參近職,既有所見,不敢默然。臣聞古之人君,出師命將,克敵則獲重賞,不克則受嚴刑。是以賞其有功也,雖貪殘淫縱,必蒙青紫之寵;當其有罪也,雖勤躬潔己,不免鈇鉞之誅。故《周書》曰:“記人之功,忘人之過,宜為君者也。”昔漢貳師將軍李廣利損五萬之師,糜億萬之費,經四年之勞,唯獲駿馬三十匹。雖斬宛王之首,而貪不愛卒,罪惡甚多。武帝為萬裏征伐,不錄其過,遂封廣利海西侯,食邑八千戶。又校尉陳湯矯詔興師,雖斬郅支單於,而湯素貪盜,所收康居財物,事多不法,為司隸所係。湯乃上疏曰:“與吏士共誅郅支,幸得擒滅。今司隸乃收係案驗,是為郅支報仇也。”元帝赦其罪,封湯關內侯,賜黃金百斤。又晉龍驤將軍王浚有平吳之功,而王渾等論浚違詔,不受節度,軍人得孫皓寶物,並燒皓宮及船。浚上表曰:“今年平吳,誠為大慶,於臣之身,更為咎累。”武帝赦而不推,拜輔國大將軍,封襄陽侯,賜絹萬匹。近隋新義郡公韓擒虎平陳之日,縱士卒暴亂叔寶宮內,文帝亦不問罪,雖不進爵,拜擒虎上柱國,賜物八千段。由斯觀之,將帥之臣,廉慎者寡,貪求者眾,是以黃石公《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故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誌,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計其死。”是知前聖莫不收人之長,棄人之短,良為此也。臣又聞,夫天地之道,以覆載為先;帝王之德,以含弘為美。夫以區區漢武及曆代諸帝,猶能宥廣利等,況陛下天縱神武,振宏圖以定六合,豈獨正茲刑網,不行古人之事哉!伏惟聖懷,當自已有斟酌。臣今所以陳聞,非敢私君集等,庶以螢爝末光,增暉日月。倘陛下降雨露之澤,收雷電之威,錄其微勞,忘其大過,使君集重升朝列,複預驅馳,雖非清貞之臣,猶是貪愚之將。斯則陛下聖德,雖屈法而德彌顯;君集等愆過,雖蒙宥而過更彰。足使立功之士,因茲而皆勸;負罪之將,由斯而改節矣。
高昌王麴文泰當時阻止斷絕西域的商賈,太宗召文泰入朝,文泰卻推說有病不到。太宗詔令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討伐文泰。文泰聽說皇帝的軍隊將到,對他的國人說:“唐國離這裏七千裏,沙漠廣闊有二千裏,地上沒有水草,冬季寒風冷凍,夏季熱風像火燒,風所吹到的地方,行人大多死去,平常步行一百人不能夠到達,大軍怎麼能到達呢?如果屯兵在我城下,二十天糧食一定會吃光,自然內潰,然後接近而俘虜他們,有什麼足以憂慮呢!”等到大軍到達沙漠入口,文泰死了,他的兒子智盛承襲了王位。君集率兵到達柳穀,巡邏偵察的騎兵說文泰限定日期將要下葬,全國的人都將集中在那裏。眾將請求趁機襲擊他們,君集說“:不行,天子因為高昌王驕慢無禮,派我奉命執行上天對他的懲罰,現在在墳墟墓地之間襲擊他們,不是問罪之師。”於是擊鼓前進,攻打田地。敵賊自己環城固守,君集告曉他們,他們不聽。這以前,大軍出發時,朝廷召募山東擅長造攻城器械的人,把他們都派遣從軍。君集於是砍伐樹木,填在護城壕中,推撞車撞擊城牆上齒狀的矮牆,從數丈高的地方墜落在穴中,用拋車發射石頭攻打敵軍城內,所擋住的地方無不打得粉碎,有的士兵張掛氈被,用作屏障向城內拋石頭,城上守衛女牆的敵兵不能再站立下去。於是攻克敵城,俘獲男女七千餘人,進兵包圍敵人的都城。智盛困厄窘迫,送達書信給君集說:“有罪於天子的,是先王。上天施加的懲罰,已身死離去。智盛即位不久,不知先王罪過的由來,希望尚書哀憐。”君集回信答複說“:如果能悔罪,應當自己捆住雙手站在軍營的門口。”智盛還不出來,因此“君集命令士卒填護城壕,派拋車去攻城。又做十丈高樓,俯視城內,有行人到飛石所射中的地方,都高聲地告訴他,人們大多入室避石。當初,文泰與西突厥欲穀設約定,有軍隊打來,共同內外呼應。等到聽說君集的軍隊到了,欲穀設畏懼而向西逃一千餘裏,智盛失援,無計可施,於是開門出來投降。君集分兵奪取地盤,於是平定高昌國,俘獲智盛及其將領、官吏,在石上刻記功勳勝利回朝。

疏奏,乃釋。君集自以有功於西域,而以貪冒被囚,誌殊怏怏。十七年,張亮以太子詹事出為洛州都督,君集激怒亮曰:“何為見排?”亮曰:“是公見排,更欲誰冤!”君集曰:“我平一國,還觸天子大嗔,何能抑排!”因攘袂曰:“鬱鬱不可活,公能反乎?當與公反耳。”亮密以聞,太宗謂亮曰:“卿與君集俱是功臣,君集獨以語卿,無人聞見,若以屬吏,君集必言無此。兩人相證,事未可知。”遂寢其事,待君集如初。尋與諸功臣同畫像於淩煙閣。時庶人承乾在東宮,恐有廢立,又知君集怨望,遂與通謀。君集子婿賀蘭楚石時為東宮千牛,承乾令數引君集入內,問以自安之術。君集以承乾劣弱,意欲乘釁以圖之,遂讚承乾陰圖不軌,嚐舉手謂承乾曰:“此好手,當為用之。”君集或慮謀泄,心不自安,每中夜蹶然而起,歎吒久之。其妻怪而謂之曰:“公,國之大臣,何為乃爾?必當有故。若有不善之事,孤負國家,宜自歸罪,首領可全。”君集不能用。及承乾事發,君集被收,楚石又詣闕告其事。太宗親臨問曰:“我不欲令刀筆吏辱公,故自鞫驗耳。”君集辭窮。太宗謂百僚曰:“往者家國未安,君集實展其力,不忍置之於法。我將乞其性命,公卿其許我乎?”群臣爭進曰:“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請誅之以明大法。”太宗謂君集曰:“與公長訣矣,而今而後,但見公遺像耳!”因歔欷下泣。遂斬於四達之衢,籍沒其家。君集臨刑,容色不改,謂監刑將軍曰:“君集豈反者乎,蹉跌至此!然嚐為將,破滅二國,頗有微功。為言於陛下,乞令一子以守祭祀。”由是特原其妻及一子,徙於嶺南。
君集起初攻克高昌,不曾奏報請示朝廷,就發配沒收無罪的人,又私自收取寶物。軍中將士知道這個情況,也爭著盜竊,君集恐怕暴露了這件事,不敢製止。到了京師,有司請朝廷追究君集的罪過,朝廷詔令君集下獄。中書侍郎岑文本認為功臣大將不能輕易施加屈辱,上疏說:

張亮,鄭州滎陽人也。素寒賤,以農為業。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人莫之知。大業末,李密略地滎、汴,亮杖策從之,未被任用。屬軍中有謀反者,亮告之,密以為至誠,署驃騎將軍,隸於徐勣。及勣以黎陽歸國,亮頗讚成其事,乃授鄭州刺史。會王世充陷鄭州,亮不得之官,孤軍無援,遂亡命於共城山澤。後房玄齡、李勣以亮倜儻有智謀,薦之於太宗,引為秦府車騎將軍。漸蒙顧遇,委以心膂。會建成、元吉將起難,太宗以洛州形勝之地,一朝有變,將出保之。遣亮之洛陽,統左右王保等千餘人,陰引山東豪傑以俟變,多出金帛,恣其所用。元吉告亮欲圖不軌,坐是屬吏,亮卒無所言。事釋,遣還洛陽。及建成死,授懷州總管,封長平郡公。貞觀五年,曆遷禦史大夫,轉光祿卿,進封鄅國公,賜實封五百戶。後曆豳、夏、鄜三州都督。七年,魏王泰為相州都督而不之部,進亮金紫光祿大夫,行相州大都督長史。十一年,改封鄖國公。亮所蒞之職,潛遣左右伺察善惡,發扌適奸隱,動若有神,抑豪強而恤貧弱,故所在見稱。初,亮之在州也,棄其本妻,更娶李氏。李素有淫行,驕妒特甚,亮寵憚之。後至相州,有鄴縣小兒,以賣筆為業,善歌舞,李見而悅之,遂與私通。假言亮先與其母野合所生,收為亮子,名曰慎幾。亮前婦子慎微,每以養慎幾致諫,亮不從。李尤好左道,所至巫覡盈門,又幹預政事,由是亮之聲稱漸損。十四年,又為工部尚書。明年,遷太子詹事,出為洛州都督。及侯君集誅,以亮先奏其將反,優詔褒美,遷刑部尚書,參預朝政。太宗將伐高麗,亮頻諫不納,因自請行。以亮為滄海道行軍大總管,管率舟師。自東萊渡海,襲沙卑城,破之,俘男女數千口。進兵頓於建安城下,營壘未固,士卒多樵牧。賊眾奄至,軍中惶駭。亮素怯懦,無計策,但踞胡床,直視而無所言,將士見之,翻以亮為有膽氣。其副總管張金樹等乃鳴鼓令士眾擊賊,破之。太宗知其無將帥材而不之責。有方術人程公穎者,亮親信之。初,在相州,陰召公穎謂曰:“相州形勝之地,人言不出數年有王者起,公以為何如?”公穎知其有異誌,因言亮臥似龍形,必當大貴。又有公孫常者,頗擅文辭,自言有黃白之術,尤與亮善。亮謂曰:“吾嚐聞圖讖‘有弓長之君當別都’,雖有此言,實不願聞之。”常又言亮名應圖錄,亮大悅。二十年,有陝人常德玄告其事,並言亮有義兒五百人。太宗遣法官按之,公穎及常證其罪,亮曰:“此二人畏死見誣耳。”又自陳佐命之舊,冀有寬貸。太宗謂侍臣曰:“亮有義兒五百,畜養此輩,將何為也?正欲反耳。”命百僚議其獄,多言亮當誅,唯將作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明其無罪。太宗既盛怒,竟斬於市,籍沒其家。歲餘,刑部侍郎有闕,令執政者妙擇其人,累奏皆不可。太宗曰:“朕得其人也。往者李道裕議張亮雲‘反形未具’,此言當矣。雖不即從,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君集等處在輔佐朝廷的地位,有的職位也是親信助手,一起蒙受朝廷的提拔,擔當將帥的重任,不能正身奉法來報答陛下的恩澤,行為恣情放肆,罪大惡極,確實應當按刑法製度量刑,以此嚴肅朝廷的倫理道德。但高昌糊塗迷惑,人與神共同拋棄,在朝廷中商量國政的,認為高昌地在遠荒,都想把高昌置之度外。隻有陛下運用獨有的遠見和智慧,親授決勝的策略,君集等奉行聖上的策謀,才能夠按期平定消滅高昌逆賊。如果論事實,都是陛下的功績,君集等有長途跋涉之勞,不足以稱讚他們的功勳。然而陛下天賦的德行不主宰,卻把功績推給將帥。不封的文書剛到,就降大恩,從征的人,都受到滋潤洗蕩。到他們凱旋時,特此蒙受私宴,又對萬國,加以重賞。內外文武,都歡欣陛下賞賜及時。而沒有經過十天半月,又都交給掌刑法的官吏,雖然是君集等自己觸犯法律,而在朝的人卻不知道他們所犯的罪,恐怕國內又疑心陛下隻記錄他們的罪過,好像遺漏他們的功績。臣因為低才,錯誤地參與得到受寵愛的職位,既然有自己的見解,不敢默不開口。

薛萬徹,雍州鹹陽人,自燉煌徙焉。隋左禦衛大將軍世雄子也。世雄大業末卒於涿郡太守。萬徹少與兄萬均隨父在幽州,俱以武略為羅藝所親待。尋與藝歸附高祖,授萬均上柱國、永安郡公,萬徹車騎將軍、武安縣公。會竇建德率眾十萬來寇範陽,藝逆拒之。萬均謂藝曰:“眾寡不敵,今若出門,百戰百敗,當以計取之。可令羸兵弱馬阻水背城為陣以誘之,觀賊之勢,必渡水交兵。萬均請精騎百人伏於城側,待其半渡擊之,破賊必矣。”藝從其言。建德果引軍渡水,萬均邀擊,大破之。明年,建德率眾二十萬複攻幽州,賊已攀堞,萬均與萬徹率敢死士百人從地道而出,直掩賊背擊之,賊遂潰走。及太宗平劉黑闥,引萬均為右二護軍,恩顧甚至。隱太子建成又引萬徹置於左右。建成被誅,萬徹率宮兵戰於玄武門,鼓噪欲入秦府,將士大懼。及梟建成首示之,萬徹與數十騎亡於終南山。太宗累遣使諭意,萬徹釋仗而來。太宗以其忠於所事,不之罪也。
“我聽說古代的仁君,出師命將,戰勝敵人就獲重賞,沒戰勝敵人就受嚴酷的刑罰。因此處在有功的時候,即使是貪婪、殘暴、淫亂、放縱,也一定蒙貴官的恩寵,當他有罪時,即使勤勉、恭敬、高潔、克己,也免不了被鐵鉞殺戮。所以《周書》說‘:記人之功,忘人之過,是適宜做君主的人。’從前漢朝貳師將軍李廣利損失了五萬人的軍隊,消耗了億萬的費用,經過了四年的勞碌,僅獲得駿馬三十匹。雖然他斬了宛王的首級,卻貪婪不愛惜士兵,罪惡很多。武帝因為萬裏征伐,不記錄他的罪過,終於封廣利為海西侯,封地八千戶。再說校尉陳湯假傳詔令出兵,雖然殺了郅支單於,然而湯一向貪婪,所收康居財物,做事多違法,被司隸拘囚。湯就上疏說‘:與官兵一起殺郅支,幸虧擒滅了他們。現在司隸卻拘囚立案查驗,是為郅支報仇啊。’元帝赦免了他的罪,封湯為關內侯,賜黃金一百斤。還有晉朝龍驤將軍王浚有平定吳國的功勞,而王渾等議論浚違詔,不受節製調度,軍人獲得孫鰑的寶物,一起焚燒了孫鰑的宮室船隻。浚上表奏說‘:今年平定吳國,確實是大慶,對於臣自身,更是罪過。’武帝赦免而不追究他,拜他為輔國大將軍,封襄陽侯,賜絹萬匹。以近來說,隋朝新義郡公韓擒虎平定陳地的那天,縱容士卒在叔寶宮內行凶搗亂,文帝也不問罪,雖然不給他晉爵,但還是拜擒虎為上柱國,賜物八千段。由這看來,將帥這樣的臣子,廉潔謹慎的少,貪婪謀求財物的多。因此黃石公《軍勢》說:‘用智,用勇,用貪,用愚。因此智慧的人樂於建立自己的功績,勇敢的人喜好實行自己的誌向,貪婪的人求取趨向自己的利益,愚蠢的人不計較自己的生死。’從這可以知道前代聖人沒有不取人之長,棄人之短的,的確是因為這個。

萬均,貞觀初曆遷殿中少監。柴紹之擊梁師都,以萬徹為副。未至朔方數十裏,突厥四麵而至,官軍稍卻。萬均與萬徹橫出擊之,斬其驍將,虜陣亂,因而乘之,殺傷被野。鼓行而進,遂圍師都。俄而師都見殺,城降,突厥不敢來援。萬徹後從李靖擊突厥頡利可汗於塞北,以功授統軍,進爵郡公。初,靖將擊吐穀渾,請萬徹同行。及至賊境,與諸將各率百餘騎先行,卒與虜數千騎相遇。萬徹單騎馳擊之,虜無敢當者。還謂諸將曰:“賊易與耳!”躍馬複進,諸將隨之,斬數千級,人馬流血,勇冠三軍。又與萬均破吐穀渾天柱王於赤水源,獲其雜畜二十萬計,追至河源。萬均此後官至左屯衛大將軍,累封潞國公而卒。
“我又聽說天地之道,把天覆地載庇養包容放在首位;帝王的道德,以包容寬宏為美。區區漢武帝及曆代的各個帝王,尚且能饒恕李廣利等,何況陛下天賦神明而威武,揮動宏圖而定天地四方,難道惟獨端正這刑律綱常,不遵行古人的事例嗎?俯伏思維聖上的心意,應當自己有所斟酌。臣現在所以陳述見聞,並不敢偏愛君集等,希望用螢火蠟炬般微弱的光,增添日月的光輝。假若陛下降雨露一般的恩澤,收起雷電般的威風,記載他們微小的功勞,忘卻他們大的罪過,讓君集重新升入朝廷的位次,再讓他盡力效命,雖然不是清廉貞潔的臣子,也還是貪婪愚魯的將領。這樣一來,那麼陛下的聖德即使摧折了刑法,仁德卻更加明顯,君集的錯誤過失,即使蒙受寬恕,過失卻更加顯著。足以讓立功之士,因此而都受到鼓勵,負罪之將,由此而改變節操了。”

萬徹尋丁母憂解職,俄起為右衛將軍,出為蒲州刺史。會薛延陀率回紇、同羅之眾渡磧,南擊李思摩,萬徹副李勣援之。與虜相遇,率數百騎為先鋒,擊其陣後,騎皆散,賊顧見,遂大潰。追奔數十裏,斬首三千餘級,獲馬萬五千匹。以功別封一子為縣侯。十八年,授左衛將軍,尚丹陽公主,拜附馬都尉。尋遷右衛大將軍,轉杭州刺史,遷代州都督,複召拜右武衛大將軍。太宗從容謂從臣曰:“當今名將,唯李勣、道宗、萬徹三人而已。李勣、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非大勝,即大敗。”太宗嚐召司徒長孫無忌等十餘人宴於丹霄殿,各賜以貘皮,萬徹預焉。太宗意在賜萬徹,而誤呼萬均,因愴然曰:“萬均朕之勳舊,不幸早亡,不覺呼名,豈其魂靈欲朕之賜也。”因令取貘皮,呼萬均以同賜而焚之於前,侍坐者無不感歎。二十二年,萬徹又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率甲士三萬自萊州泛海伐高麗,入鴨綠水百餘裏,至泊灼城,高麗震懼,多棄城而遁。泊灼城主所夫孫率步騎萬餘人拒戰,萬徹遣右衛將軍裴行方領步卒為支軍繼進,萬徹及諸軍乘之,賊大潰。追奔百餘裏,於陣斬所夫孫,進兵圍泊灼城。其城因山設險,阻鴨綠水以為固,攻之未拔。高麗遣將高文率烏骨、安地諸城兵三萬餘人來援,分置兩陣。萬徹分軍以當之,鋒刃才接而賊大潰。萬徹在軍,仗氣淩物,人或奏之。及謁見,太宗謂曰:“上書者論卿與諸將不協,朕錄功棄過,不罪卿也。”因取書焚之。尋為副將、右衛將軍裴行方言其怨望,於是廷驗之,萬徹辭屈。英國公李勣進曰:“萬徹職乃將軍,親惟主婿,發言怨望,罪不容誅。”因除名徙邊,會赦得還。永徽二年,授寧州刺史。入朝與房遺愛款昵,因謂遺愛曰:“今雖患腳,坐置京師,諸輩猶不敢動。”遺愛謂萬徹曰:“公若國家有變,我當與公立荊王元景為主。”及謀泄,吏逮之,萬徹不之伏,遺愛證之,遂伏誅。臨刑大言曰:“薛萬徹大健兒,留為國家效死力固好,豈得坐房遺愛殺之乎!”遂解衣謂監刑者疾斫。執刃者斬之不殊,萬徹叱之曰:“何不加力!”三斫乃絕。
分條陳奏,於是朝廷釋放君集。

萬徹長兄萬淑,亦有戰功。貞觀初,至營州都督,檢校東夷校尉,封梁郡公。季弟萬備,有孝行,母終,廬於墓側。太宗降璽書吊慰,仍旌表其門。後官至左衛將軍。並先萬徹卒。
君集自認為對平定西域有功,卻因為貪圖財利被囚禁,心裏很不服氣。貞觀十七年(643),張亮憑借太子詹事的身份出任洛州都督,君集激怒張亮說:“為什麼被排擠?”張亮說:“是您被排擠,還想冤枉誰!”君集說:“我平定一國以來,隻能在屋子裏左右發怒了,又怎能巴望受到排擠!”因此揎袖捋臂說“:憂悶活不下去了,你能造反嗎?我就與你一起造反。”張亮將這話告密,太宗對張亮說:“你與君集都是功臣,君集單獨把這話告訴你,沒有別的人聽見,如果把這事交給主管官吏處理,君集必定說沒有這事。兩人相互對證,事情不能弄明白。”於是止息了這件事,對待君集像當初一樣。不久君集與眾功臣一同被朝廷把肖像畫在淩煙閣上。

初,武德、貞觀之際,有盛彥師、盧祖尚、劉世讓、劉蘭、李君羨等,並有功名而不終其位。
當時庶人承乾在東宮,恐怕朝廷會廢置太子,又得知君集心懷不滿,於是與他共同密謀。君集的女婿賀男楚石當時任東宮千牛,承乾命令他數次引君集進入東宮,向他求教安穩自己地位的方法。君集認為承乾差劣軟弱,心想乘隙借他圖謀大業,於是讚成承乾圖謀不軌,曾舉著手對承乾說:“這好手,應當為你效勞。”君集有時擔心陰謀泄露,自己心中不能安定,常常半夜突然顛仆而起,歎息悲痛很久。他的妻子感到奇怪就對他說“:你,是國家大臣,為什麼這樣?必定有緣故。如果有不好的事,辜負國家,應當自己自首罪行,頭頸尚可保全。”君集沒能采用妻子的話。

盛彥師者,宋州虞城人。大業中,為澄城長。義師至汾陰,率賓客千餘人濟河上謁,拜銀青光祿大夫、行軍總管,從平京城。俄與史萬寶鎮宜陽以拒東寇。及李密之叛,將出山南,史萬寶懼密威名,不敢拒,謂彥師曰:“李密,驍賊也,又輔以王伯當,決策而叛,其下兵士思欲東歸,若非計出萬全,則不為也。兵在死地,殆不可當。”彥師笑曰:“請以數千之眾邀之,必梟其首。”萬寶曰:“計將安出?”對曰:“軍法尚詐,不可為公說之。”便領眾逾熊耳山南,傍道而止,令弓弩者夾路乘高,刀楯者伏於溪穀。令曰:“待賊半渡,一時齊發,弓弩據高縱射,刀楯即亂出薄之。”或問之曰:“聞李密欲向洛州,而公入山,何也?”彥師曰:“密聲言往洛,實走襄城就張善相耳,必當出人不意。若賊入穀口,我自後追之,山路險隘,無所展力,一夫殿後,必不能製。今吾先得入穀,擒之必矣。”李密既度陝州,以為餘不足慮,遂擁眾徐行,果逾山南渡。彥師擊之,密眾首尾斷絕,不得相救,遂斬李密,追擒伯當。以功封葛國公,拜武衛將軍,仍鎮熊州。太宗討王世充,遣彥師與萬寶軍於伊闕,絕其山南之路。賊平,除宋州總管。初,彥師之入關也,王世充以其將陳寶遇為宋州刺史,處其家不以禮,及此,彥師因事殺之。平生所惡數十家亦皆殺之。州中震駭,重足而立。會徐圓朗反,彥師為安撫大使,因戰,遂沒於賊。圓朗禮厚之,令彥師作書報其弟,令舉城降己。彥師為書曰:“吾奉使無狀,被賊所擒,為臣不忠,誓之以死。汝宜善侍老母,勿以吾為念。”圓朗初色動,而彥師自若,圓朗乃笑曰:“盛將軍乃有壯節,不可殺也。”待之如舊。賊平,彥師竟以罪賜死。
到承乾的事情敗露,君集被逮捕,楚石又到皇帝的殿廷告發承乾謀反的事。太宗親自麵對君集審問說“:我不想讓刀吏羞辱你,所以親自審訊驗證。”君集辭窮。太宗對百官說:“從前國家沒有安定,君集確實施展了他的能力,不忍心把他置之於法。我準備給他性命,公卿們允許我的要求嗎?”群臣爭著進言說“:君集的罪,天地所不容,請殺死他來表明國家的法度。”太宗對君集說:“與你永別了,從今以後,隻見你的遺像了!”因而哀歎抽泣,於是在四通八達的路上斬了君集,抄沒了他的家產。君集臨刑時,麵不改色,對監刑的將軍說:“君集哪裏是謀反的人呢,失足到了這個地步!然而我曾經做過將領,破滅二國,很有些微小的功績,請為我對陛下說,請求留一個兒子守祭祀。”因此特地赦免了他的妻子和一個兒子,把他們遷到嶺南。

盧祖尚者,字季良,光州樂安人也。父禧,隋虎賁郎將。累葉豪富,傾財散施,甚得人心。大業末,召募壯士逐捕群盜。時年甚少,而武力過人,又禦眾嚴整,所向有功。群盜畏憚,不敢入境。及宇文化及作亂,州人請祖尚為刺史。祖尚時年十九,升壇歃血,以誓其眾,泣涕歔欷,悲不自勝,眾皆感激。王世充立越王侗,祖尚遣使從之,侗授祖尚光州總管。及世充自立,遂舉州歸款,高祖嘉之,賜璽書勞勉,拜光州刺史,封弋陽郡公。武德六年,從趙郡王孝恭討輔公礻石,為前軍總管,攻其宣、歙州,克之。進擊賊帥馮惠亮、陳正通,並破之。賊平,以功授蔣州刺史。又曆壽州都督、瀛州刺史,並有能名。貞觀初,交州都督、遂安公壽以貪冒得罪,太宗思求良牧,朝臣鹹言祖尚才兼文武,廉平正直。征至京師,臨朝謂之曰:“交州大籓,去京甚遠,須賢牧撫之。前後都督皆不稱職,卿有安邊之略,為我鎮邊,勿以道遠為辭也。”祖尚拜謝而出,既而悔之,以舊疾為辭。太宗遣杜如晦諭旨,祖尚固辭。又遣其妻兄周範往諭之曰:“匹夫相許,猶須存信。卿麵許朕,豈得後方悔之?宜可早行,三年必自相召,卿勿推拒,朕不食言。”對曰:“嶺南瘴癘,皆日飲酒,臣不便酒,去無還理。”太宗大怒曰:“我使人不從,何以為天下命!”斬之於朝,時年三十餘。尋悔之,使複其官廕。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