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1898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九十九

○於休烈子肅肅子敖敖子琮
於休烈,河南人氏。高祖於誌寧,貞觀年間任左仆射,為十八學士之一。父於默成,任沛縣令,早逝。於休烈天性忠誠,機警聰慧。自幼好學,善做文章,與會稽賀朝、萬齊融及延陵包融為文詞朋友,一時都很著名。應舉進士,又應製策考試登科,授秘書省正字之職。屢次升遷至右補闕、起居郎、集賢殿學士,調任比部員外郎、郎中。楊國忠任宰相時,排擠不依附自己的人,於休烈被調出京師任中部郡太守。

令狐峘歸崇敬子登登子融
時值安祿山叛亂,肅宗即位,於休烈自中部奔赴皇上行宮,被擢升拜給事中。又調任太常少卿,知禮儀事,兼修國史。肅宗自鳳翔還京,振作精神,聽納諫議,曾對於休烈說道:“君主的一舉一動必定記錄,是傑出的史官。如果朕有過失,卿是否要記錄?”於休烈回答道:“禹、湯能批評自己的過失,因此勃然興盛。有德行的君主,不忘規勸己身過失,臣極力慶賀不已。”此時中原動蕩顛覆,典章喪失殆盡,無史籍文獻可供檢尋。於休烈啟奏道:“《國史》一百零六卷,《開元實錄》四十七卷,《起居注》連同其他書籍三千六百八十二卷,一並收藏在興慶宮史館。京城被賊攻陷後,盡遭焚燒。而且《國史》、《實錄》,皆聖朝重大典籍,編撰已久,如今並無刻本。伏望下詔禦史台查勘史館藏書之來源,令府縣征收尋訪。有人從別處收得《國史》、《實錄》,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購並賞賜。若是史官收得,則赦免其瀆職之罪。得一部者越級授給官位,得一卷者賞絹十匹。”數月之內,僅收得一兩卷。前任編修史官工部侍郎韋述陷入賊中,滯留東京,到這時便將其家所藏《國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

奚陟張薦子又新希複希複子讀
肅宗因太常寺鍾磬自隋代以來,所傳送五音,有時不協調,乾元初年對於休烈說:“古時聖人創作演奏音樂,用以應合天地之和諧、陰陽之順序,則人不夭折,物不疵癘。而金石絲竹,是演奏音樂的器具。近來親自祀郊廟,每聽懸樂演奏,皆覺宮商五音不全,有時鍾磬之音失調。可盡將鍾磬送來,朕當在宮內親自校正。”太常寺集合樂工檢驗調試數日,審察了解樂器之差錯,然後命人重新鑄造磨刻。及至製作完畢,皇上臨殿親自試驗敲擊,皆合於五音,群臣稱賀。

蔣乂子係伸
於休烈隨即調任工部侍郎、修國史,進獻《五代帝王論》,皇上甚為稱讚。宰相李揆恃才自誇而嫉妒賢能,因於休烈修撰國史與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請他任國子祭酒,暫且留在史館從事修撰以貶低他。於休烈安然自處,毫不介意。傳統禮儀,改元之初年冬至,百官不在光順門朝賀皇後,乾元元年(758),張皇後要行接受百官朝賀之禮。於休烈奏道:“《周禮》有受封之男子朝拜人主、受封之婦人朝拜女君的規定。自顯慶以來,則天皇後開始實行這一禮儀。當天,命婦又朝拜於光順門,與百官混雜相處,極為失禮。”肅宗便下詔停止這次朝賀。

柳登弟冕子璟沈傳師子詢
代宗即位,審察鑒定官員之優者,宰臣元載稱讚於休烈,於是拜於休烈為右散騎常侍,仍舊兼修國史,隨即又加授禮儀使,調任工部侍郎。又改任檢校工部尚書,兼判太常卿事,正式拜工部尚書,接著又封東海郡公,加授金紫光祿大夫。在朝前後三十餘年,曆任清要之職,家中沒有些微積蓄。為人恭儉溫良仁慈,從未以喜怒形於顏色。而親賢下士,提攜後進,雖位崇年高,卻無半點厭倦之意。一心沉浸於研習古代典籍,手不釋卷,直至生命終結。大曆七年(772)去世,年八十一。有文集十卷刊行於世。嗣子於益,次子於肅,相繼任翰林學士。

於休烈,河南人也。高祖誌寧,貞觀中任左仆射,為十八學士。父默成,沛縣令,早卒。休烈至性貞愨,機鑒敏悟。自幼好學,善屬文,與會稽賀朝、萬齊融、延陵包融為文詞之友,齊名一時。舉進士,又應製策登科,授秘書省正字。累遷右補闕、起居郎、集賢殿學士,轉比部員外郎,郎中。楊國忠輔政,排不附己者,出為中部郡太守。
當年春天,於休烈之妻韋氏去世。皇上因於休烈父子儒雅著稱,特別降詔追贈韋氏為國夫人,下葬日派給儀仗鼓吹。及至聽說於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許久,褒獎追贈尚書左仆射,賜給助喪用絹百匹,布五十段,派遣謁者內常侍吳承倩去宅第宣旨慰問。儒者所受之恩寵,少有能與之相比的。於肅官至給事中。於肅之子名敖。

值祿山構難,肅宗踐祚,休烈自中部赴行在,擢拜給事中。遷太常少卿,知禮儀事,兼修國史。肅宗自鳳翔還京,勵精聽受,嚐謂休烈曰:“君舉必書,良史也。朕有過失,卿書之否?”對曰:“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規過,臣不勝大慶。”時中原蕩覆,典章殆盡,無史籍檢尋。休烈奏曰:“《國史》一百六卷,《開元實錄》四十七卷,起居注並餘書三千六百八十二卷,並在興慶宮史館。京城陷賊後,皆被焚燒。且《國史》、《實錄》,聖朝大典,修撰多時,今並無本。伏望下禦史台推勘史館所由,令府縣招訪。有人別收得《國史》、《實錄》,如送官司,重加購賞。若是史官收得,仍赦其罪。得一部,超授官資,得一卷賞絹十匹。”數月之內,唯得一兩卷。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韋述陷賊,入東京,至是以其家藏《國史》一百一十三卷送於官。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