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1898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十七

○李靖客師令問彥芳
李靖本名藥師,是雍州三原人。他的祖父李崇義,任後魏殷州刺史、永康公。他的父親李詮,是隋朝趙郡太守。李靖身材魁偉容貌端秀,少年時就有文才武略,他常常對親近的人說:“大丈夫如果遇到聖明的君主和時代,應當建立功業求取富貴。”他的舅舅韓擒虎號稱名將,每次與李靖談論用兵的事,總是說他說得精辟,他總是撫摸著李靖說:“可以在一起談論孫子、吳子的兵法的,隻有這個人了。”李靖起初在隋朝任長安縣功曹,後曆駕部員外郎。左仆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都喜歡他。楊素曾經撫摸著自己的座位說“:李靖終究應當坐到這個位置上來。”

李勣孫敬業
大業末年,李靖多次拜官受職,任馬邑郡丞。適逢高祖在塞外進擊突厥,李靖觀察高祖,發現他有統一天下的誌向,於是自己戴上刑具上京密告這一事件,準備到江都去,到了長安,由於道路阻塞不通就停下來。高祖攻克京城長安,抓住李靖準備處死他,李靖大聲喊道:“公舉兵起事,本來是為天下除暴亂,難道不想成就大事,反而因為私怨殺壯士嗎?”高祖認為他的話有豪氣,太宗又堅持為他講情,於是高祖釋放了李靖。太宗接著把他召入幕府。

李靖,本名藥師,雍州三原人也。祖崇義,後魏殷州刺史、永康公。父詮,隋趙郡守。靖姿貌瑰偉,少有文武材略,每謂所親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其舅韓擒虎,號為名將,每與論兵,未嚐不稱善,撫之曰:“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初仕隋為長安縣功曹,後曆駕部員外郎。左仆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皆善之。素嚐拊其床謂靖曰:“卿終當坐此。”大業末,累除馬邑郡丞。會高祖擊突厥於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誌,因自鎖上變,將詣江都,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執靖將斬之,靖大呼曰:“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高祖壯其言,太宗又固請,遂舍之。太宗尋召入幕府。武德三年,從討王世充,以功授開府。時蕭銑據荊州,遣靖安輯之。輕騎至金州,遇蠻賊數萬,屯聚山穀。廬江王瑗討之,數為所敗。靖與瑗設謀擊之,多所克獲。既至硤州,阻蕭銑,久不得進。高祖怒其遲留,陰敕硤州都督許紹斬之。紹惜其才,為之請命,於是獲免。會開州蠻首冉肇則反,率眾寇夔州,趙郡王孝恭與戰,不利。靖率兵八百,襲破其營,後又要險設伏,臨陣斬肇則,俘獲五千餘人。高祖甚悅,謂公卿曰:“朕聞使功不如使過,李靖果展其效。”因降璽書勞曰:“卿竭誠盡力,功效特彰。遠覽至誠,極以嘉賞,勿憂富貴也。”又手敕靖曰:“既往不咎,舊事吾久忘之矣。”四年,靖又陳十策以圖蕭銑。高祖從之,授靖行軍總管,兼攝孝恭行軍長史。高祖以孝恭未更戎旅,三軍之任,一以委靖。其年八月,集兵於夔州。銑以時屬秋潦,江水泛漲,三峽路險,必謂靖不能進,遂休兵不設備。九月,靖乃率師而進,將下峽,諸將皆請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兵始集,銑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縱彼知我,倉卒征兵,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孝恭從之,進兵至夷陵。銑將文士弘率精兵數萬屯清江,孝恭欲擊之,靖曰:“士弘,銑之健將,士卒驍勇,今新失荊門,盡兵出戰,此是救敗之師,恐不可當也。宜自泊南岸,勿與爭鋒,待其氣衰,然後奮擊,破之必矣。”孝恭不從,留靖守營,率師與賊合戰。孝恭果敗,奔於南岸。賊舟大掠,人皆負重。靖見其軍亂,縱兵擊破之,獲其舟艦四百餘艘,斬首及溺死將萬人。孝恭遣靖率輕兵五千為先鋒,至江陵,屯營於城下。士弘既敗,銑甚懼,始征兵於江南,果不能至。孝恭以大軍繼進,靖又破其驍將楊君茂、鄭文秀,俘甲卒四千餘人,更勒兵圍銑城。明日,銑遣使請降,靖即入據其城,號令嚴肅,軍無私焉。時諸將鹹請孝恭雲:“銑之將帥與官軍拒戰死者,罪狀既重,請籍沒其家,以賞將士。”靖曰:“王者之師,義存吊伐。百姓既受驅逼,拒戰豈其所願?且犬吠非其主,無容同叛逆之科,此蒯通所以免大戮於漢祖也。今新定荊、郢,宜弘寬大,以慰遠近之心,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義。但恐自此已南城鎮,各堅守不下,非計之善。”於是遂止。江、漢之域,聞之莫不爭下。以功授上柱國,封永康縣公,賜物二千五百段。詔命檢校荊州刺史,承製拜授。乃度嶺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撫,其大首領馮盎、李光度、寧真長等皆遣子弟來謁,靖承製授其官爵。凡所懷輯九十六州,戶六十餘萬。優詔勞勉,授嶺南道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十六年,輔公祏於丹陽反,詔孝恭為元帥、靖為副以討之,李勣、任瑰、張鎮州、黃君漢等七總管並受節度。師次舒州,公祏遣將馮惠亮率舟師三萬屯當塗,陳正通、徐紹宗領步騎二萬屯青林山,仍於梁山連鐵鎖以斷江路,築卻月城,延袤十餘裏,與惠亮為犄角之勢。孝恭集諸將會議,皆雲:“惠亮、正通並握強兵,為不戰之計,城柵既固,卒不可攻。請直指丹陽,掩其巢穴,丹陽既破,惠亮自降。”孝恭欲從其議。靖曰:“公祏精銳,雖在水陸二軍,然其自統之兵,亦皆勁勇。惠亮等城柵尚不可攻,公祏既保石頭,豈應易拔?若我師至丹陽,留停旬月,進則公祏未平,退則惠亮為患,此便腹背受敵,恐非萬全之計。惠亮、正通皆是百戰餘賊,必不憚於野戰,止為公祏立計,令其持重,但欲不戰,以老我師。今欲攻其城柵,乃是出其不意,滅賊之機,唯在此舉。”孝恭然之。靖乃率黃君漢等先擊惠亮,苦戰破之,殺傷乃溺死者萬餘人,惠亮奔走。靖率輕兵先至丹陽,公祏大懼。先遣偽將左遊仙領兵守會稽以為引援,公祏擁兵東走,以趨遊仙,至吳郡,與惠亮、正通並相次擒獲,江南悉平。於是置東南道行台,拜靖行台兵部尚書,賜物千段、奴婢百口、馬百匹。其年,行台廢,又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丹陽連罹兵寇,百姓凋弊,靖鎮撫之,吳、楚以安。八年,突厥寇太原,以靖為行軍總管,統江淮兵一萬,與張瑾屯大穀。時諸軍不利,靖眾獨全。尋檢校安州大都督。高祖每雲:“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九年,突厥莫賀咄設寇邊,征靖為靈州道行軍總管。頡利可汗入涇陽,靖率兵倍道趨豳州,邀賊歸路,既而與虜和親而罷。
武德二年(619),李靖跟從太宗討伐王世充,因為立功授開府。這時蕭銑占據荊州,高祖派遣李靖去安撫他。李靖的輕騎到金州,遇異族賊寇數萬駐紮聚集在山穀,廬江王李瑗討伐蠻賊,數次被敵軍打敗。李靖與李瑗一起設計攻擊蠻賊,多次進攻獲勝。李靖率唐軍到達硤州,被蕭銑的軍隊阻擋,曠日持久,遲遲不能開進夔州。高祖得知李靖滯留硤州非常惱怒,暗地命令硤州都督許紹把他處死。許紹很愛惜李靖的才幹,為他上奏請求赦免,於是李靖才獲免一死。這時適逢開州少數民族首領冉肇則反叛,率兵侵犯夔州,駐守夔州的趙郡王李孝恭迎戰失利。李靖率領八百士兵,偷襲攻破冉肇則的大營,後來又在地勢險要處設下埋伏,在陣前殺死冉肇則,俘獲敵軍五千多人。高祖非常高興,對大臣們說“:朕聽說使用有功勞的人不如使用有過失的人,李靖果然立了大功。”因此下璽書勸勉李靖說:“卿竭誠盡力,功績特別卓著。天長日久才發現卿無限忠誠,盡量給你嘉獎賞賜,卿不必擔心功名利祿了。”又下手令給李靖說:“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太宗嗣位,拜刑部尚書,並錄前後功,賜實封四百戶。貞觀二年,以本官兼檢校中書令。三年,轉兵部尚書。突厥諸部離叛,朝廷將圖進取,以靖為代州道行軍總管,率驍騎三千,自馬邑出其不意,直趨惡陽嶺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於靖,見官軍奄至,於是大懼,相謂曰:“唐兵若不傾國而來,靖豈敢孤軍而至?”一日數驚。靖候知之,潛令間諜離其心腹,其所親康蘇密來降。四年,靖進擊定襄,破之,獲隋齊王暕之子楊正道及煬帝蕭後,送於京師,可汗僅以身遁。以功進封代國公,賜物六百段及名馬、寶器焉。太宗嚐謂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書名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複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役。”自破定襄後,頡利可汗大懼,退保鐵山,遣使入朝謝罪,請舉國內附。又以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往迎頡利。頡利雖外請朝謁,而潛懷猶豫。其年二月,太宗遣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慰諭,靖揣知其意,謂將軍張公謹曰:“詔使到彼,虜必自寬。遂選精騎一萬,齎二十日糧,引兵自白道襲之。”公謹曰:“詔許其降,行人在彼,未宜討擊。”靖曰:“此兵機也,時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如唐儉等輩,何足可惜。”督軍疾進,師至陰山,遇其斥候千餘帳,皆俘以隨軍。頡利見使者,大悅,不虞官兵至也。靖軍將逼其牙帳十五裏,虜始覺。頡利畏威先走,部眾因而潰散。靖斬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殺其妻隋義成公主。頡利乘千裏馬將走投吐穀渾,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之以獻。俄而突利可汗來奔,遂複定襄、常安之地,斥土界自陰山北至於大漠。太宗初聞靖破頡利,大悅,謂侍臣曰:“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未嚐不痛心疾首,誌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於款塞,恥其雪乎!”於是大赦天下,酺五日。禦史大夫溫彥博害其功,譖靖軍無綱紀,致令虜中奇寶,散於亂兵之手。太宗大加責讓,靖頓首謝。久之,太宗謂曰:“隋將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當赦公之罪,錄公之勳。”詔加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真食邑通前五百戶。未幾,太宗謂靖曰:“前有人讒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為懷。”賜絹二千匹,拜尚書右仆射。靖性沉厚,每與時宰參議,恂恂然似不能言。八年,詔為畿內道大使,伺察風俗。尋以足疾上表乞骸骨,言甚懇至。太宗遣中書侍郎岑文本謂曰:“朕觀自古已來,身居富貴,能知止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誌,欲以公為一代楷模。”乃下優詔,加授特進,聽在第攝養。賜物千段、尚乘馬兩匹,祿賜、國官府佐,並依舊給,患若小瘳,每三兩日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九年正月,賜靖靈壽杖,助足疾也。未幾,吐穀渾寇邊,太宗顧謂侍臣曰:“得李靖為帥,豈非善也!”靖乃見房玄齡曰:“靖雖年老,固堪一行。”太宗大悅,即以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兵部尚書、任城王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右衛將軍李道彥、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三總管征之。九年,軍次伏俟城,吐穀渾燒去野草,以餧我師,退保大非川,諸將鹹言春草未生,馬已羸瘦,不可赴敵。唯靖決計而進,深入敵境,遂逾積石山。前後戰數十合,殺傷甚眾,大破其國。吐穀渾之眾遂殺其可汗來降,靖又立大寧王慕容順而還。初,利州刺史高甑生為鹽澤道總管,以後軍期,靖薄責之,甑生因有憾於靖。及是,與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告靖謀反。太宗命法官按其事,甑生等竟以誣罔得罪。靖乃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十一年,改封衛國公,授濮州刺史,仍令代襲,例竟不行。十四年,靖妻卒,有詔墳塋製度,依漢衛、霍故事;築闕象突厥內鐵山、吐穀渾內積石山形,以旌殊績。十七年,詔圖畫靖及趙郡王孝恭等二十四人於淩煙閣。十八年,帝幸其第問疾,仍賜絹五百匹,進位衛國公、開府儀同三司。太宗將伐遼東,召靖入閣,賜坐禦前,謂曰:“公南平吳會,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東有高麗未服,公意如何?”對曰:“臣往者憑藉天威,薄展微效,今殘年朽骨,唯擬此行。陛下不棄,老臣病期瘳矣。”太宗湣其羸老,不許。二十三年,薨於家,年七十九。冊贈司徒、並州都督,給班劍四十人、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諡曰景武。子德謇嗣,官至將作少匠。
武德四年(621),李靖又陳述了十條攻取蕭銑的策略。高祖采納了他的策略,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兼任李孝恭的行軍長史。高祖因為考慮到李孝恭沒有指揮過大規模的戰爭,把三軍的重任,一起委托給李靖。當年八月,李靖在夔州聚集軍隊。蕭銑認為當時正值秋汛時期,江水泛濫暴漲,三峽道路險阻,斷言李靖不可能進兵,於是令軍隊休息不加防備。九月,李靖率領軍隊向江陵進發,順流而下將要到三峽時,其他所有的將領都要求等江水退落以後再進軍,李靖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現在軍隊剛剛集結,蕭銑還不知道,如果我們乘江水猛漲出師,順流東下,突然出現在江陵城下,正是所說的迅雷不及掩耳,這是兵家上策。縱然蕭銑得知我將出師的消息,倉促調集軍隊,也無法應戰,這樣擒獲蕭銑定可一舉成功。”李孝恭采納了李靖的意見,進兵直抵夷陵。蕭銑大將文士弘率領精兵數萬屯集駐紮在清江,孝恭準備立即攻擊敵軍,李靖說:“文士弘,是蕭銑的健將,士卒精銳驍勇,現在荊門剛剛失守,他把精銳兵力全都派出來迎戰,這是救敗的軍隊,恐怕銳不可擋。我們應當暫且把戰船停泊在長江南岸,不與敵人交鋒,等到他們士氣衰落,然後出擊決戰,一定能攻破敵軍。”孝恭不聽,留李靖駐守軍營,自己率領軍隊與敵軍交戰,不出李靖所料,孝恭果然戰敗,奔回南岸的軍營。敵軍棄船上岸大肆搶掠財物,個個都背著重重的包裹。李靖發現敵軍陣勢混亂,立即指揮士兵乘機出擊,一舉擊敗文士弘的軍隊,繳獲戰船四百餘艘,敵軍被斬首、溺死的有一萬多人。

靖弟客師,貞觀中,官至右武衛將軍,以戰功累封丹陽郡公。永徽初,以年老致仕,性好馳獵,四時從禽,無暫止息。有別業在昆明池南,自京城之外,西際澧水,鳥獸皆識之,每出則鳥鵲隨逐而噪,野人謂之“鳥賊”。總章中卒,年九十餘。
李孝恭命令李靖率領精兵五千做先鋒,到達江陵,駐紮在江陵城下。文士弘戰敗以後,蕭銑非常恐懼,這時剛剛在江南征召士兵,結果征召的士兵不能如期趕到。李孝恭帶領大軍繼續進攻,李靖又擊敗蕭銑的驍勇大將楊君茂、鄭文秀,俘獲士卒四千多人,李靖進而率領士兵圍困蕭銑的城池。第二天,蕭銑派遣使者請求投降,李靖立即率軍進城占據江陵城,李靖號令嚴肅,軍不掠私。當時所有的將領都向李孝恭請求說“:蕭銑的將帥及與唐軍交戰而死的人,罪狀已經很重,請沒收他們的家產,用來賞賜我們的將士。”李靖說:“王者之師,應保持撫慰人民,討伐罪惡的節義。百姓已經受到戰事的驅逼,抵抗作戰難道是他們的願望。況且狗自然會對不是自己主人的人吠叫,為蕭銑戰死的人,死為其主,不能與叛逆者同等看待,這就是蒯通之所以在高祖麵前免除死罪的原因啊。現在剛平定荊州、江陵,應當采取寬大的政策,來撫慰遠近的民心,投降了我們而還要沒收他們的家產,恐怕不是救焚拯溺的道義。隻怕從此其他城鎮的敵將,拚死抵抗都堅守不降,這不是好的決策。”於是馬上製止了莽撞的行動。江漢之間蕭銑所屬的州縣,聽到這些消息都爭相投降了唐軍。李靖因功授任上柱國,封永康縣公,賜物二千五百段。高祖下詔命李靖檢校荊州刺史,並授予代表朝廷按國家製度任命地方官吏的特權。於是李靖越過南嶺到達桂州,派遣使者分頭招撫各州,當地首領馮盎、李光度、寧真長等都派子弟來拜謁李靖,李靖代表唐王朝授予他們官爵。共招撫了南方九十六州,得到六十餘萬戶。唐高祖下詔慰勞勉勵李靖,任命他為嶺南道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

客師孫令問,玄宗在籓時與令問款狎,及即位,以協讚功累遷至殿中少監。先天中,預誅竇懷貞等功,封宋國公,實封五百戶。令問固辭實封,詔不許。開元中,轉殿中監、左散騎常侍,知尚食事。令問雖特承恩寵,未嚐幹預時政,深為物論所稱。然厚於自奉,食饌豐侈,廣畜芻豢,躬臨宰殺。時方奉佛,其篤信之士或譏之。令問曰:“此物畜生,與果菜何異?胡為強生分別,不亦遠於道乎?”略不以恩眄自恃,閑適郊野,從禽自娛。十五年,涼州都督王君跂奉回紇部落叛,令問坐與連姻,左授撫州別駕,尋卒。
武德六年(623),輔公礻石在丹陽起兵反唐,唐高祖詔令李孝恭為元帥,李靖為副帥統兵討伐輔公礻石。李勣、任瑰、張鎮州、黃君漢等七總管都接受他倆指揮。唐軍駐紮在舒州,輔公礻石派大將馮惠亮率水軍三萬屯泊在當塗,陳正通、徐紹宗率領步騎兵二萬屯駐在青林山,同時在梁山用連接的鐵鎖鏈切斷江上的水路,修築卻月城,延伸達十餘裏,與馮惠亮的水軍構成犄角之勢。李孝恭召集諸將在一起商議對策。諸將都說:“馮惠亮、陳正通都掌握了強大的兵力,是想守險不戰,因此構城築壘而固守,倉猝之間是不能攻取的。不如直指丹陽,掩襲輔公礻石的巢穴,丹陽一旦攻破,馮惠亮等人自然不戰而降。”李孝恭想采納諸將的意見。李靖說“:輔公礻石的精銳兵力,雖然集中在水、陸二軍,然而他自己統帥的軍隊,也都是驍勇的士卒。馮惠亮等駐守的城柵尚且不能攻取,輔公礻石已經固守的石頭城,難道是可以輕易攻取的嗎?如果我軍直奔丹陽,旬月之間都不能攻下而滯留在那裏,前麵的輔公礻石沒有平定,後邊的馮惠亮也是一大隱患,這樣我們就會腹背受敵,恐怕不是萬全之計。馮惠亮、陳正通都是身經百戰的賊將,決不會害怕野戰,隻因為輔公礻石立下計謀,命令他們持重防守,隻想不出戰拖延時間使我軍疲勞。現在如果我們進攻馮惠亮、陳正通的城柵,就可以打他個出其不意,消滅敵賊的機會,隻在此一舉。”李孝恭認為李靖的意見很有道理。於是李靖率領黃君漢等先攻打馮惠亮的城柵,經過苦戰攻下城柵,殺傷、溺死敵軍一萬多人,馮惠亮棄城奔逃。李靖親自率輕兵先到丹陽,輔公礻石得知戰敗的消息十分恐懼。先派賊將左遊仙率兵據守會稽的有利地勢作為救助,輔公礻石自己帶兵棄城東奔,向左遊仙據守的會稽撤退,逃到吳郡,與馮惠亮、陳正通一起相繼被唐軍擒獲,東南地區全都平定了。於是朝廷在丹陽設置東南道行台,拜李靖為行台兵部尚書,賜物千段、奴婢百人、馬百匹。當年,廢除行台製度,又改授李靖為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丹陽地區連年遭受戰亂之災,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李靖派官吏到各地撫慰百姓,使吳地、楚地的民心很快安定下來。

大和中,令問孫彥芳,鳳翔府司錄參軍,詣闕進高祖、太宗所賜衛國公靖官告、敕書、手詔等十餘卷,內四卷太宗文皇帝筆跡,文宗寶惜不能釋手。其佩筆尚堪書,金裝木匣,製作精巧。帝並留禁中,令書工模寫本還之,賜芳絹二百匹、衣服、靴笏以酬之。
武德八年(625),突厥進犯太原,李靖被任命為行軍總管,率江淮兵一萬,與張瑾駐守在太穀。當時諸軍都出師不利,隻有李靖的軍隊得以保全。不久朝廷授任李靖為檢校安州大都督。高祖常常說“:李靖是蕭銑、輔公..的膏肓之病,古代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李靖!”武德九年(626),突厥莫賀咄設進犯邊關,朝廷任李靖為靈州道行軍總管。頡利可汗進逼涇陽,李靖率精兵兼程而行直奔豳州,阻截賊寇的歸路,接著唐朝與突厥結盟,頡利可汗才撤兵。

李勣,曹州離狐人也。隋末徙居滑州之衛南。本姓徐氏,名世勣,永徽中,以犯太宗諱,單名勣焉。家多僮仆,積粟數千鍾,與其父蓋皆好惠施,拯濟貧乏,不問親疏。大業末,韋城人翟讓聚眾為盜,勣往從之,時年十七,謂讓曰:“今此土地是公及勣鄉壤,人多相識,不宜自相侵掠。且宋、鄭兩郡,地管禦河,商旅往還,船乘不絕,就彼邀截,足以自相資助。”讓然之,於是劫公私船取物,兵眾大振。隋遣齊郡通守張須陀率師二萬討之,勣與頻戰,竟斬須陀於陣。初,李密亡命在雍丘,浚儀人王伯當匿於野,伯當共勣說翟讓奉密為主。隋令王世充討密,勣以奇計敗世充於洛水之上,密拜勣為東海郡公。時河南、山東大水,死者將半,隋帝令饑人就食黎陽,開倉賑給。時政教已紊,倉司不時賑給,死者日數萬人。勣言於密曰:“天下大亂,本是為饑,今若得黎陽一倉,大事濟矣。”密乃遣勣領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濟河掩襲,即日克之,開倉恣食,一旬之間,勝兵二十萬餘。經歲餘,宇文化及於江都弑逆,擁兵北上,直指東郡。時越王侗即位於東京,赦密之罪,拜為太尉,封魏國公;授勣右武候大將軍,命討化及。密遣勣守倉城,勣於城外掘深溝以固守,化及設攻具,四麵攻倉,阻塹不得至城下,勣於塹中為地道,出兵擊之,大敗而去。
太宗即位後,拜李靖為刑部尚書,把他前後的功績都記載在一起,賜給他實封四百戶。貞觀二年(628),李靖以刑部尚書的職務兼任檢校中書令。貞觀三年(629),轉任兵部尚書。這時突厥各屬國之間矛盾激化,上下離心,朝廷準備乘此時機謀劃進取突厥,任命李靖為代州道行軍總管,李靖親自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從馬邑出發,出其不意地直奔惡陽嶺進逼敵軍。頡利可汗沒有料到李靖會來,唐軍官兵突然深入突厥境內,於是大驚,對人說“:如果唐軍不是傾國而來,李靖怎麼敢孤軍深入到此?”突厥軍中一日數驚。李靖得知這個情況,暗中派間諜潛入敵軍離間頡利可汗的心腹親信,頡利可汗的親信康蘇密歸降了唐朝。貞觀四年(630),李靖率兵進攻定襄,大獲全勝,俘獲了在突厥避難的隋朝齊王日柬的兒子楊正道和隋煬帝的蕭皇後,並把他們送到京師,頡利可汗隻身逃走。李靖因立功晉封為代國公,得到朝廷賜物六百段及名貴的馬匹、寶器等獎賞。太宗曾經對大臣們說“:漢朝李陵帶領五千步卒進攻匈奴,最後落得歸降匈奴的下場,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騎兵深入敵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這是古今所沒有的奇勳,足以雪往年在渭水與突厥結盟之恥。”

武德二年,密為王世充所破,擁眾歸朝。其舊境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並據之,未有所屬,謂長史郭孝恪曰:“魏公既歸大唐,今此人眾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即是利主之敗,自為己功,以邀富貴,吾所恥也。今宜具錄州縣名數及軍人戶口,總啟魏公,聽公自獻,此則魏公之功也。”乃遣使啟密。使人初至,高祖聞其無表,惟有啟與密,甚怪之。使者以勣意聞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詔授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尋加右武候大將軍,改封曹國公,賜姓李氏,賜良田五十頃,甲第一區。封其父蓋為濟陰王,蓋固辭王爵,乃封舒國公,授散騎常侍、陵州刺史。令勣總統河南、山東之兵以拒王世充。及李密反叛伏誅,高祖以勣舊經事密,遣使報其反狀。勣表請收葬,詔許之。勣服衰絰,與舊僚吏將士葬密於黎山之南,墳高七仞,釋服而散,朝野義之。而竇建德擒化及於魏縣,複進軍攻勣,力屈降之。建德收其父,從軍為質,令勣複守黎陽。三年,自拔歸京師。四年,從太宗伐王世充於東都,累戰大捷。又東略地至武牢,偽鄭州司兵沈悅請翻武牢,勣夜潛兵應接,克之。擒其偽刺史荊王行本。又從太宗平竇建德,降王世充,振旅而還。論功行賞,太宗為上將,勣為下將,與太宗俱服金甲,乘戎輅,告捷於太廟。其父自洺州與裴矩入朝,高祖見之大喜,複其官爵。勣又從太宗破劉黑闥、徐圓朗,累遷左監門大將軍。圓朗重據兗州反,授勣河南大總管以討之,尋獲圓朗,斬首以獻,兗州平。七年,詔與趙郡王孝恭討輔公祏,孝恭領舟師巡江而下,勣領步卒一萬渡淮,拔其壽陽,至硤石。公祏之將陳正通率兵十萬屯於梁山,又遣其大將馮惠亮帥水軍十萬,鎖連大艦以斷江路,仍於江西結壘,分守水陸,以禦王師。勣攻其壘,尋克之。惠亮單舼而遁。勣乘勝逼正通,大潰,以十餘騎奔於丹陽。公祐棄城夜遁,勣縱騎追斬之於武康,江南悉定。八年,突厥寇並州,命勣為行軍總管,擊之於太穀,走之。太宗即位,拜並州都督,賜實封九百戶。貞觀三年,為通漠道行軍總管。至雲中,與突厥頡利可汗兵會,大戰於白道。突厥敗,屯營於磧口,遣使請和。詔鴻臚卿唐儉往赦之。勣時與定襄道大總管李靖軍會,相與議曰:“頡利雖敗,人眾尚多,若走渡磧,保於九姓,道遙阻深,追則難及。今詔使唐儉至彼,其必弛備,我等隨後襲之,此不戰而平賊矣。”靖扼腕喜曰:“公之此言,乃韓信滅田橫之策也。”於是定計。靖將兵逼夜而發,勣勒兵繼進。靖軍既至,賊營大潰,頡利與萬餘人欲走渡磧。勣屯軍於磧口,頡利至,不得渡磧,其大酋長率其部落並降於勣,虜五萬餘口而還。時高宗為晉王,遙領並州大都督,授勣光祿大夫,行並州大都督府長史。父憂解,尋起複舊職。十一年,改封英國公,代襲蘄州刺史,時並不就國,複以本官遙領太子左衛率。勣在並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號為稱職。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世勣於並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自李靖攻破定襄之後,頡利可汗非常恐懼,退駐鐵山,以保根本,派遣使者到京都長安謝罪,請求舉國歸附唐朝。朝廷又任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前去迎接頡利可汗。頡利可汗雖然表麵上請求入朝謝罪歸附唐朝,但卻暗懷不測之心。當年二月,唐太宗派遣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去撫慰頡利可汗,李靖揣摩到唐太宗這樣做的真實意圖,對將軍張公謹說“:朝廷的使者到了頡利可汗那裏,突厥必定會放鬆戒備。我們就乘此良機,選拔精騎一萬,攜帶二十天的軍糧,帶兵從白道襲擊突厥。”張公謹說:“皇上已經下詔準許頡利可汗歸降,朝廷派去的使者也在那裏,恐怕不宜去討伐進擊。”李靖說:“這正是用兵的良機,時機不可錯過,這就是韓信之所以消滅齊國的道理。像唐儉等使者即使因此遭到不測,又有什麼可惜的呢。”於是督軍疾進,軍隊行進到陰山,遇到頡利可汗的哨兵千餘帳,把他們全部俘獲,並押著他們隨軍行動。頡利可汗見到朝廷使者心中大喜,根本沒有料到唐軍官兵會來。李靖率領的唐軍進逼到距頡利可汗的牙帳十五裏的地方,突厥才發覺。頡利可汗畏懼唐軍的威力,搶先上馬落荒而逃,敵軍因失去主帥,部眾立即潰散。李靖斬殺敵軍一萬餘人,俘獲男女十萬餘人,殺死頡利可汗的妻子隋義成公主。頡利可汗企圖逃往吐穀渾,被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抓獲押送京師。不久突利可汗投奔了唐朝,於是恢複定襄、常安等領地,擴大的疆界西起陰山北到大漠。

十五年,征拜兵部尚書,未赴京,會薛延陀遣其子大度設帥騎八萬南侵李思摩部落。命勣為朔州行軍總管,率輕騎三千追及延陀於青山,擊大破之,斬其名王一人,俘獲首領,虜五萬餘計,以功封一子為縣公。勣時遇暴疾,驗方雲,須灰可以療之,太宗乃自翦須,為其和藥。勣頓首見血,泣以懇謝,帝曰:“吾為社稷計耳,不煩深謝。”十七年,高宗為皇太子,轉勣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宗謂曰:“我兒新登儲貳,卿舊長史,今以宮事相委,故有此授。雖屈階資,可勿怪也。”太宗又嚐閑宴,顧勣曰:“朕將屬以幼孤,思之無越卿者。公往不遺於李密,今豈負於朕哉!”勣雪涕致辭,因噬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禦服覆之,其見委信如此。十八年,太宗將親征高麗,授勣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攻破蓋牟、遼東、白崖等數城,又從太宗摧殄駐蹕陣,以功封一子為郡公。二十年,延陀部落擾亂,詔勣將二百騎便發突厥兵討擊。至烏德鞬山,大戰破之。其大首領梯真達於率眾來防,其可汗咄摩支南竄於荒穀,遣通事舍人蕭嗣業招慰部領,送於京師,磧北悉定。二十二年,轉太常卿,仍同中書門下三品。旬日,複除太子詹事。二十三年,太宗寢疾,謂高宗曰:“汝於李勣無恩,我今將責出之。我死後,汝當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乃出為疊州都督。高宗即位,其月,召拜洛州刺史,尋加開府儀同三司,令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密。是歲,冊拜尚書左仆射。永徽元年,抗表求解仆射,仍令以開府儀同三司依舊知政事。四年,冊拜司空。初,貞觀中,太宗以勳庸特著,嚐圖其形於淩煙閣,至是,帝又命寫形焉,仍親為之序。顯慶三年,從幸東都,在路遇疾,帝親臨問。麟德初,東封泰山,詔勣為封禪大使,乃從駕。次滑州,其姊早寡,居勣舊閭,皇後親自臨問,賜以衣服,仍封為東平郡君。又墜馬傷足,上親降問,以所乘賜之。
唐太宗一聽到李靖擊敗頡利可汗的消息,心中非常高興,對左右的大臣說:“我聽說君主憂愁臣覺得恥辱,君主受辱臣甘願赴死。從前大唐草創之時,太上皇因為百姓的緣故,向突厥稱臣,我為此常常痛心疾首,立誌要剪滅匈奴,為此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現在隻暫時調動一部分軍隊,就無往不勝,使單於歸順,終於洗雪當年稱臣的恥辱!”於是太宗大赦天下,祝酒五天。禦史大夫溫彥博妒忌李靖的功績,暗地向太宗密告李靖治軍無方,縱兵擄掠突厥的奇珍異寶,致使珍寶都散落入亂軍之手。太宗狠狠地訓責李靖,李靖叩首謝罪。過了好久,太宗對李靖說“:隋朝的將領史萬歲打敗了達頭可汗,可是隋朝對有功的不加以獎賞,因此導致滅亡。我就不是這樣,應當赦免你治軍無方的罪,記錄你擊敗突厥的功勳。”於是下詔加封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增加封地連同以前的達到五百戶。不久,太宗又對李靖說:“以前有人誹謗你,現在朕已經明白了真相,你千萬不要把這事放在心裏。”這時又賜給李靖絹二千匹,提升他為尚書右仆射。李靖生性沉穩厚重,平時與大臣一起參議國事時,總是蠕動著嘴唇,像是不會說話一樣。

乾封元年,高麗莫離支男產為其弟男建所逐,保於國內城,遣子獻城詣闕乞師。總章元年,命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率兵二萬略地至鴨綠水。賊遣其弟來拒戰,勣縱兵擊敗之,追奔二百裏,至於平壤城。男建閉門不敢出,賊中諸城駭懼,多拔人眾遁走,降款者相繼。勣又引兵圍平壤,遼東道副大總管劉仁軌、郝處俊、將軍薛仁貴並會於平壤,犄角圍之。經月餘,克其城,虜其王高藏及男建、男產,裂其諸城,並為州縣,振旅而旋。令勣便道以高藏及男建獻於昭陵,禮畢,備軍容入京城,獻太廟。二年,加太子太師,增食實封通前一千一百戶。其年寢疾,詔以勣為司衛正卿,使得視疾。尋薨,年七十六。帝為之舉哀,輟朝七日,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諡曰貞武,給東園秘器,陪葬昭陵。令司平太常伯楊昉攝同文正卿監護。及葬日,帝幸未央古城,登樓臨送,望柳車慟哭,並為設祭。皇太子亦從駕臨送,哀慟悲感左右。詔百官送至故城西北,所築墳一準衛、霍故事,象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光宅元年,詔勣配享高宗廟庭。
貞觀八年(634),太宗詔封李靖為畿內道大使,視察風俗。不久李靖以腳病為理由上表請求辭官,言辭非常懇切。太宗派中書侍郎岑文本對李靖說“:朕縱觀自古至今的曆史,身處富貴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他們不論愚智,都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即使不能勝任,也竭力想要任職,縱然有疾病,還自己勉強為官,不肯放棄職權。您能夠識大體,見識深遠夠得上是可嘉的了,朕現在不僅成全您的美德,還想讓您成為一代楷模。”於是下了優待的詔書,加授李靖為特進,聽任他在自己的府第養生,賜絹帛千段、上乘馬二匹,俸祿、國官府吏一起都依照從前的慣例供給,腳病如果稍有好轉,每隔三兩天參與門下、中書商量處理政事。貞觀九年(635)正月,太宗賜給李靖靈壽木手杖,用這幫助他腳不方便時使用。

勣前後戰勝所得金帛,皆散之於將士。初得黎陽倉,就倉者數十萬人。魏徵、高季輔、杜正倫、郭孝恪皆遊其所,一見於眾人中,即加禮敬,引之臥內,談謔忘倦。及平武牢,獲偽鄭州長史戴胄,知其行能,尋釋於竟,推薦鹹至顯達,當時稱其有知人之鑒。又,初平王世充,獲其故人單雄信,依例處死,勣表稱其武藝絕倫,若收之於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為國家盡命,請以官爵贖之。高祖不許,臨將就戮,勣對之號慟,割股肉以啖之,曰:“生死永訣,此肉同歸於土矣。”仍收養其子。每行軍用師,頗任籌算,臨敵應變,動合事機。與人圖計,識其臧否,聞其片善,扼腕而從。事捷之日,多推功於下,以是人皆為用,所向多克捷。洎勣之死,聞者莫不淒愴。與弟弼特存友愛,閨門之內,肅若嚴君。自遇疾,高宗及皇太子送藥,即取服之;家中召醫巫,皆不許入門。子弟固以藥進,勣謂曰:“我山東一田夫耳,攀附明主,濫居富貴,位極三台,年將八十,豈非命乎?修短必是有期,寧容浪就醫人求活!”竟拒而不進。忽謂弼曰:“我似得小差,可置酒以申宴樂。”於是堂上奏女妓,簷下列子孫。宴罷,謂弼曰:“我自量必死,欲與汝一別耳。恐汝悲哭,誑言似差,可未須啼泣,聽我約束。我見房玄齡、杜如晦、高季輔辛苦作得門戶,亦望垂裕後昆,並遭癡兒破家蕩盡。我有如許豚犬,將以付汝,汝可防察,有操行不倫、交遊非類,急即打殺,然後奏知。又見人多埋金玉,亦不須爾。惟以布裝露車,載我棺柩,棺中斂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見先帝。明器惟作馬五六匹,下帳用幔布為頂,白紗為裙,其中著十個木人,示依古禮芻靈之義,此外一物不用。姬媼已下,有兒女而願住自養者,聽之;餘並放出。事畢,汝即移入我堂,撫恤小弱。違我言者,同於戮屍。”此後略不複語,弼等遵行遺言。
不久,吐穀渾侵犯邊疆,唐太宗環顧身邊的侍臣對他們說:“能夠讓李靖為帥,難道不是很好嗎?”李靖得知後拜見房玄齡說:“我雖年老,尚可一征。”太宗十分欣喜,當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率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任城王李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右衛將軍李道彥、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總管出征吐穀渾。貞觀九年(635),唐軍駐紮在伏俟城,吐穀渾燒去野草,使唐軍戰馬無飼料陷入饑疲之中,自己退守大非川。唐軍各將領都說春草未生,戰馬已經很瘦弱,不可奔赴戰陣。隻有李靖堅決主張進軍追擊,深入敵境,於是率軍越過積石山。前後與敵軍交戰幾十個回合,殺傷了很多敵軍,攻克了敵國。吐穀渾的部將就殺了他們的可汗歸降唐朝,李靖立大寧王慕容順為吐穀渾王,然後率軍凱旋而歸。當初,利州刺史高甑生任鹽澤道總管時,因為延誤軍期,李靖曾輕微地責罰過他,高甑生為此而懷恨李靖。到了這時,便與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誣告李靖謀反。太宗命令法官查驗這件事,高甑生等最終因誣告獲罪。李靖從此閉門自守,杜絕賓客,即使親戚也不能隨便進入家門。

勣少弟感,幼有誌操。李密之敗也,陷於王世充,世充逼令以書召勣,感曰:“家兄立身,不虧名節,今已事主,君臣分定,決不以感造次改圖。”卒不肯。世充怒,遂害焉,時年十五。勣長子震,顯慶初官至桂州刺史,先勣卒。
貞觀十一年(637),太宗改封李靖為衛國公,授濮州刺史,依舊命他世襲爵位,後因子孫喪命而未執行。貞觀十四年(640),李靖的妻子去世,太宗詔令墳塋規格依照漢代衛青、霍去病的舊例,把墳墓修築成突厥境內的鐵山、吐穀渾境內的積石山的形狀,以此表彰李靖特殊的戰績。貞觀十七年(643),太宗詔令將李靖及趙郡王李孝恭等二十四人的肖像畫在淩煙閣上。貞觀十八年(644),皇帝親自到李靖的府第問候病情,還賜絹五百匹,晉封衛國公、開府儀同三司。

勣孫敬業。高宗崩,則天太後臨朝,既而廢帝為廬陵王,立相王為皇帝,而政由天後,諸武皆當權任,人情憤怨。時給事中唐之奇貶授括蒼令,長安主簿駱賓王貶授臨海丞,詹事司直杜求仁黝縣丞,敬業坐事左授柳州司馬,其弟盩啡令敬猷亦坐累左遷,俱在揚州。敬業用前盩啡尉魏思溫謀,據揚州。嗣聖元年七月,敬業遣其黨監察禦史薛璋先求使江都,又令雍州人韋超詣璋告變,雲“揚州長史陳敬之與唐之奇謀逆”,璋乃收敬之係獄。居數日,敬業矯製殺敬之,自稱揚州司馬,詐言“高州首領馮子猷叛逆,奉密詔募兵進討。”是日開府庫,令士曹參軍李宗臣解係囚及丁役、工匠,得數百人,皆授之以甲。錄事參軍孫處行拒命,敬業斬之以徇。遂據揚州,鳩聚民眾,以匡複廬陵為辭。乃開三府:一曰匡複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揚州大都督府。敬業自稱匡複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以杜求仁、唐之奇、駱賓王為府屬,餘皆偽署職位。旬日之間,勝兵有十餘萬。仍移檄諸郡縣曰:
太宗準備征伐遼東,召李靖入宮,賜座在皇帝坐位之前,對他說:“您在南邊平定吳會,北邊掃清沙漠突厥,西邊安定吐穀渾慕容,隻有東邊的高麗沒有征服,您意下如何?”李靖回答說“:我過去憑借天子的威力,做了點微小的貢獻,現在已是殘年朽骨,隻打算這次出征。陛下如果不嫌棄的話,我的病可望痊愈。”太宗憐惜他衰老,沒有準許。貞觀二十三年(649),李靖病死在家中,終年七十九歲。朝廷冊贈李靖為司徒、並州都督,供給手持班劍的儀仗隊四十人、羽葆儀仗的吹鼓樂手,讓李靖陪葬昭陵,賜諡號景武。

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嚐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蠍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弑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複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硃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夏廷之遽衰。
李靖的兒子德謇繼承世封,官至將作少將。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塚胤,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舊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誌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誓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舳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複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製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李靖的弟弟客師,貞觀年間,官至右武衛將軍,因為有戰功封為丹陽郡公。永徽初年,因年老退休。他生性喜好騎馬狩獵,四季任意捕禽獵獸,沒有停止過。他有別墅在昆明池南,從京城以外,到西邊的灃水,所有的鳥獸他都熟識,每當他出獵就有鳥鵲跟隨著呼叫,山野的人稱他為“鳥賊”。總章年間,客師去世,終年九十餘歲。

公等或家傳漢爵,或地協周親,或膺重寄於爪牙,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師,無廢舊君之命,凡諸爵賞,同裂山河。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客師的孫子李令問,玄宗做臨淄郡王時與令問關係親密,到即位時,因令問協同讚助他有功,升任令問到殿中少監。先天年間,參預誅伐竇懷貞等有功,封令問為宋國公,封地五百戶。令問堅決推辭封地,詔令不許他推辭。開元年間,轉任殿中監、左散騎常侍,擔任尚食事。令問雖然特別承受玄宗的恩寵,卻不曾幹預當時的政事,很受輿論的稱讚。然而令問對自己奉養豐厚,享用的食物豐盛奢侈,大量地飼養牲畜,親自去宰殺牲口。當時正信奉佛教,虔誠信奉佛教的人士有的因此譏諷他,令問說:“這牲口畜生,與瓜果蔬菜有什麼不同,何必勉強製造出差別,不也是遠離道理嗎?”令問一點也不因為皇帝的恩寵眷顧作為自己的倚靠,過著閑適的郊野生活,縱情狩獵娛樂。開元十五年(727),涼州都督王君..奏告回紇部落反叛,令問因為與回紇部落聯姻的緣故,被降任為撫州別駕,不久去世。

則天命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將兵三十萬討之,追削敬業祖、父官爵,剖墳斫棺,複本姓徐氏。初,敬業兵集,圖其所向,薛璋曰:“金陵王氣猶在,大江設險,可以自固。且取常、潤等州,以為霸基,然後治兵北渡。”魏思溫曰:“兵貴神速,但宜早渡淮而北,招合山東豪傑,乘其未集,直取東都,據關決戰,此上策也。”敬業不從。十月,率眾渡江,攻拔潤州,殺刺史李思文。先是,太子賢為天後所廢,死於巴州,敬業乃求狀貌似賢者,置於城中,奉之為主,雲賢本不死。孝逸軍渡淮,至楚州,敬業之眾狼狽還江都,屯兵高郵以拒之。頻戰大敗,孝逸乘勝追躡。敬業奔至揚州,與唐之奇、杜求仁等乘小舸,將入海投高麗。追兵及,皆捕獲之。初,敬業傳檄至京師,則天讀之微哂,至“一抔之土未幹”,遽問侍臣曰:“此語誰為之?”或對曰:“駱賓王之辭也。”則天曰:“宰相之過,安失此人?”中宗返正,詔曰:“故司空勣,往因敬業,毀廢墳塋。朕追想元勳,永懷佐命。昔竇憲幹紀,無累安豐之祠;霍禹亂常,猶全博陸之祀。罪不相及,國之通典。宜特垂恩禮,令所司速為起墳,所有官爵,並宜追複。”勣諸子孫坐敬業誅殺,靡有遺胤,偶脫禍者,皆竄跡胡越。貞元十七年,吐蕃陷麟州,驅掠民畜而去。至鹽州西橫槽烽,蕃將號徐舍人者,環集漢俘於呼延州,謂僧延素曰:“師勿甚懼,予本漢五代孫也。屬武太後斫喪王室,吾祖建義不果,子孫流落絕域,今三代矣。雖代居職任,掌握兵要,然思本之心,無忘於國。但族屬已多,無由自拔耳。此地蕃漢交境,放師還鄉。”數千百人,解縛而遣之。
太和年間,令問的孫子彥芳任鳳翔府司錄參軍,他赴皇帝的殿廷進獻高祖、太宗所賜給衛國公李靖的官告、敕書、手詔等十餘卷,其中四卷太宗皇帝的筆跡,文宗珍惜喜愛得舍不得放手。那佩筆還可以書寫,金裝木匣,製作精巧。皇帝把它們一起留在宮中,命令書法家模仿抄寫本還給彥芳,賜給彥芳絹二百匹、衣服、靴、上朝時執的手板來酬謝他。

史臣曰:近代稱為名將者,英、衛二公,誠煙閣之最。英公振彭、黥之跡,自拔草莽,常能以義籓身,與物無忤,遂得功名始終。賢哉,垂命之誡!敬業不蹈貽謀,至於覆族,悲夫!衛公將家子,綽有渭陽之風。臨戎出師,凜然威斷。位重能避,功成益謙。銘之鼎鍾,何慚耿、鄧。美哉!
李勣,曹州離狐人。隋朝末年,遷居到滑州衛南縣。原本姓徐,名世勣,永徽年間,因為觸犯太宗的名諱,改用單名勣。家裏很多奴仆,積糧數十萬鬥,李勣與他的父親都好施恩惠,救濟貧苦人,不管關係親疏。

讚曰:功以懋賞,震主則危。辭祿避位,除猜破疑。功定華夷,誌懷忠義。白首平戎,賢哉英、衛。
大業末年,韋城人翟讓聚眾做強盜,李勣去跟從他,當時隻十七歲,李勣對翟讓說:“如今這片土地是你和我的家鄉,人大多都相識,不應當自相侵奪。況且宋、鄭兩郡轄區中有禦河,商人旅客往返,船隻車輛不絕,到那裏攔截財物,足可以自己資助自己。”翟讓認為李勣說得對,於是攔劫公私船隻掠取財物,兵馬非常振奮。隋朝派遣齊郡通守張須陀率兵二萬討伐翟讓,李勣與他多次交戰,終於在陣上殺死了須陀。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