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1898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八十七

○徐浩趙涓子博宣盧南史附
徐浩的字叫季海,是越州人。父親是徐嶠,官當到洛州刺史。徐浩年少時考中了明經科,擅長草書和隸書,因文章和學識被張說看重,調任魯山縣主簿。張說又推薦他任麗正殿校理官,三次升任右拾遺,後還是任校理官。幽州節度使張守王圭把他調到自己手下,改任為監察禦史。後因父親去世服喪離職,守喪期滿,被任命為京兆府司錄官,後又因母親去世服喪離職。幾年後調任河南道司錄官,又擔任河陽縣令,以治理得好有名。後任太子司議郎,升任金部員外郎,又任憲部郎中。安祿山反叛,他被調出京城任襄陽太守、本郡防禦使,賜給他金魚袋和紫衣。

劉太真李紓邵說於邵崔元翰於公異呂渭子溫恭儉讓
唐肅宗登基,召他進京城任中書舍人,當時國家政事多,皇帝詔令多由徐浩寫成。徐浩寫文章博雅敏捷,又擅長寫隸書,唐肅宗欣賞他的才能,加官兼任尚書右丞。唐玄宗傳位的冊命,也是他寫的。他為太上皇和皇帝寫作文書,受寵很少有人比得上。後被任命為國子祭酒,因罪貶為廬州長史。唐代宗征召任命為中書舍人、集賢殿學士,不久升任工部侍郎、嶺南節度觀察使、兼任禦史大夫,又擔任吏部侍郎、集賢殿學士。因將小妾的弟弟冒充入選,又托侍郎薛邕注明任命為京兆府尉官,被禦史大夫李棲筠彈劾,判罪貶為明州別駕。

鄭雲逵李益李賀
唐德宗登基,把他召來任彭王的師傅。建中三年(782),他因病去世,享年八十歲,贈官太子少師。當初,徐浩以文才和高雅出名;到任官廣州、掌管吏部,積聚了很多錢財,又寵愛他的妾侯莫陳氏,她常幹預政事,被當時的輿論譴責。

徐浩,字季海,越州人。父嶠,官至洛州刺史。浩少舉明經,工草隸,以文學為張說所器重,調授魯山主簿。說薦為麗正殿校理,三遷右拾遺,仍為校理。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奏在幕府,改監察禦史。丁父憂,服除,授京兆司錄,以母憂去職。數年,調授河南司錄,曆河陽令,以善政稱。拜太子司議郎,遷金部員外郎,曆憲部郎中。安祿山反,出為襄陽太守、本郡防禦使,賜以金紫之服。肅宗即位,召拜中書舍人,時天下事殷,詔令多出於浩。浩屬詞贍給,又工楷隸,肅宗悅其能,加兼尚書左丞。玄宗傳位誥冊,皆浩為之,參兩宮文翰,寵遇罕與為比。除國子祭酒,坐事貶廬州長史。代宗征拜中書舍人、集賢殿學士,尋遷工部侍郎、嶺南節度觀察使、兼禦史大夫,又為吏部侍郎、集賢殿學士。坐以妾弟冒選,托侍郎薛邕注授京尉,為禦史大夫李棲筠所彈,坐貶明州別駕。
李益是唐肅宗朝中宰相李揆同族兄弟的兒子。科舉進士及第,擅長寫詩。貞元末年,和皇族子弟李賀的名聲差不多。每寫一首詩,都被宮廷樂師用財物換去,創作成供皇帝聽的歌曲。他的詩《征人歌》、《早行篇》,有心人畫成畫屏;“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句子,全國人都譜成歌唱。但他小時候有癡呆病,並且喜歡猜疑,防範妻子和妾,太過分了。有撒灰鎖門的說法在當時流傳,因此當時人稱妒忌妻妾和癡呆叫“李益病”;他因為這長期沒有升官,而同年進士及第的都當了大官。李益不得誌,就到黃河以北去遊玩,幽州節度使劉濟推薦他任從事,他寫給劉濟的詩曾經有“不登望京樓”的句子。

德宗即位,征拜彭王傅。建中三年,以疾卒,年八十,贈太子少師。初,浩以文雅稱;及授廣州,典選部,多積貨財,又嬖其妾侯莫陳氏,頗幹政事,為時論所貶。
唐憲宗聽說了他的名字,把他從河北召回來,任命為秘書少監、集賢殿學士。他自恃才能和門第,淩辱得罪了很多人,眾人容不得他,諫官檢舉他在幽州寫的詩句,被降職為閑官。不久又任命為秘書監。升任太子賓客、集賢學士判院事,後移任右散騎常侍。大和初年,在禮部尚書任上辭官,後去世了。

趙涓,冀州人也。幼有文學。天寶初,舉進士,補郾城尉,累授監察禦史、右司員外郎。河南副元帥王縉奏充判官,授檢校兵部郎中、兼侍禦史,遷給事中、太常少卿,出為衢州刺史。
李賀,字長吉,是皇族鄭王的後代。他父親叫李晉肅,他因為音諱不去應進士考試,韓愈為這寫了《諱辨》,但他終於沒去應考。他才思靈敏快速,尤其擅長寫詩歌。他的構思風格像高山陡崖,千丈聳立,當時文人追隨效法他,沒有能近似的。他填寫的樂府歌詞有幾十篇,直到宋代黃門雲韶部的樂師,沒有不背誦的。他被任命為太常寺協律郎,去世時年僅二十四歲。

永泰初,涓為監察禦史。時禁中失火,燒屋室數十間,火發處與東宮稍近,代宗深疑之,涓為巡使,俾令即訊。涓周曆需囿,按據跡狀,乃上直中官遺火所致也,推鞫明審,頗盡事情。既奏,代宗稱賞焉。德宗時在東宮,常感涓之究理詳細,及刺衢州,年考既深,又與觀察使韓滉不相得,滉奏免涓官,德宗見其名,謂宰臣曰:“豈非永泰初禦史趙涓乎?”對曰:“然。”即拜尚書左丞。無何,知吏部選,扈從梁州。興元元年卒,贈戶部尚書。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