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1901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百一十

○韓愈張籍孟郊唐衢李翱宇文籍劉禹錫柳宗元韓辭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名仲卿,無聲名地位。韓愈三歲時便成了孤兒,寄養在堂兄家中。韓愈自念是孤兒,從小便刻苦讀書,無須別人嘉許勉勵。大曆至貞元之間(766~805),文章大多崇尚仿古,模擬揚雄、董仲舒的著述風格,而獨孤及、梁肅學問最為深奧,受到知識界推崇。韓愈同這一班人交往,銳意鑽研,希望自己在一代人中嶄露頭角。及至應進士科考,文章投遞到公卿之間,前宰相鄭餘慶極力為他播揚聲譽,因此韓愈一時便出了名。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而孤,養於從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大曆、貞元之間,文字多尚古學,效楊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獨孤及、梁肅最稱淵奧,儒林推重。愈從其徒遊,銳意鑽仰,欲自振於一代。洎舉進士,投文於公卿間,故相鄭餘慶頗為之延譽,由是知名於時。尋登進士第。
不久,韓愈便中了進士。宰相董晉出京鎮戍大梁,征召韓愈為巡官。董晉調任,徐州張建封又聘請他做幕僚。韓愈說話直爽坦率,從不畏懼或回避什麼,操行堅定純正,卻不善於處理一般事務。後來調任四門博士,轉任監察禦史。德宗晚年時,朝政落到多家權貴手中,宰相不能決斷機要事務,宮中宦官到民市強行買賣的弊端,諫官上奏批評,皇上不聽取。韓愈曾呈遞數千言的奏章竭力陳說,皇上不接受,反而發怒將韓愈貶為連州陽山縣令,後酌情移近任江陵府屬官。元和(806~820)初年,韓愈被召為國子博士,又升都官員外郎。當時華州刺史閻濟美因公事停止華陰縣令柳澗的職務,讓他代行屬吏職事。數月後,閻濟美被罷免,離開官衙去住公館,柳澗便煽動百姓攔路索取前些年的軍務勞役費。後來刺史趙昌查出柳澗煽動之罪將此事上奏,貶柳澗為房州司馬。韓愈因公差經過華州,聞知此事,認為繼任刺史庇護前任,便上疏為柳澗辯護,皇上將奏疏留在禁中不予處理。皇上命監察禦史李宗..核查,查得柳澗貪汙受賄的事實,再度貶柳澗為封溪縣尉。因韓愈妄加議論,又將他降為國子博士。韓愈認為自己才學高深,卻屢次遭貶斥,於是做《進學解》以自喻。文章寫道:

宰相董晉出鎮大梁,辟為巡官。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為其賓佐。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於世務。調授四門博士,轉監察禦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宮市之弊,諫官論之不聽。愈嚐上章數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為連州山陽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國子先生早晨走進太學,召集學生們站立在校舍前,教誨他們說:‘學業精深來自勤奮,學習荒廢由於玩樂;德行養成依靠深思熟慮,德行敗壞由於因循苟且。現今聖君賢臣相遇,法律政令俱已製訂,鏟除了凶險邪惡之輩,選拔了德才兼優的人。具些許長處者一概錄用,以一技而出名的人無不授職。發掘搜羅鑒別挑選,除去汙垢磨出光輝。或許有學問欠佳而僥幸中選者,誰說學識淵博的人得不到舉用?諸位學子隻須擔心學業不能精深,不用害怕主管官員不能明察;隻須擔心德行不能養成,不要害怕主管官員不公正。’

元和初,召為國子博士,遷都官員外郎。時華州刺史閻濟美以公事停華陰令柳澗縣務,俾攝掾曹。居數月,濟美罷郡,出居公館,澗遂諷百姓遮道索前年軍頓役直。後刺史趙昌按得澗罪以聞,貶房州司馬。愈因使過華,知其事,以為刺史相黨,上疏理澗,留中不下。詔監察禦史李宗奭按驗,得澗贓狀,再貶澗封溪尉。以愈妄論,複為國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擯黜,作《進學解》以自喻曰:
“話未說完,就有學生在行列裏笑著說:‘先生在騙我們吧!弟子跟著先生學習,至今有好些年了。先生口中從未停止吟誦六經文句,手中從未停止翻閱諸子百家著述。讀紀事文章必定總結其要點,讀說理文章必定探討其深奧含義。貪圖多學務求有所獲,無論重大或細微的內容均不放棄。點燈燃燭夜以繼日,終年孜孜不倦地刻苦用功。先生治學,可以說夠勤奮了。抵製異端邪說,排斥佛教道教,彌補儒學的缺漏,闡發儒學道統,獨自旁搜博引將它從遠古繼承下來;猶如防堵百川泛濫而使它東流入海,挽回已經傾瀉的狂瀾。先生對於捍衛和傳播儒家學說,可以說勞苦功高了。沉浸在古代典籍之深厚義蘊中,咀嚼品味其中的精華,寫成文章,那些著作把家裏都堆滿了。向上代取法,虞舜夏禹之作,深奧無窮。《周誥》、《殷盤》,文句艱深難讀。《春秋》文辭簡要嚴謹,《左傳》語言鋪張華美。《易》奇妙而有法則,《詩》純正而華麗。往下學習,《莊子》、《離騷》,太史公《史記》,揚雄和司馬相如辭賦,這些著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先生所做文章,可以說是內容博大精深而文辭雄奇奔放了。少小時就懂得學習,勇於大膽實踐;隨著年齡增長便通曉事理,處理各種事情都能恰如其分。先生在做人方麵,可以說是德行完美了。然而在公務上不能被人信任,私事上得不到朋友幫助,進退兩難,動輒獲罪。沒當幾天禦史,就被攆到南方邊遠之地。三度任國子博士,是個閑職不能有所作為。命中注定老要同仇敵打交道,屢遭失敗。冬季即使天氣較暖孩子們也冷得叫喊,豐收之年妻子也因饑餓而啼哭。先生頭頂禿了牙齒脫落,即使熬到死又能得到什麼好處?不知多想想這些,反倒來教訓別人!’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召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華張。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雲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先生說:‘喂,你到前麵來。那大木頭可做棟梁,小木頭可做椽子,鬥拱短柱,門臼門檻門閂門框,各派適當用場,用以建成房屋,這是工匠們的巧妙技術。貴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龍芝,普通的車前草馬勃菌,陳舊的鼓皮,兼收並蓄,備用而不至於缺遺,這是醫師的高明之處。選拔人才準確公正,優秀的、稍差的一並量才任用,有的以委曲周全見長,有的以超絕曠達出眾,比較他們的長處和短處,將他們安置到適合各自特點的職位上,這是宰相用人的原則。古時孟軻擅長辯論,孔子的學說因而得以闡明傳播,他的車跡遍及天下,在周遊列國中度過一生。荀卿堅守正道,儒家的偉大理論因而發揚光大,為逃避齊人的讒言來到楚國,最後被楚國廢為平民死在蘭陵。這兩位大儒,說出話來就成為經典,一舉一動都成為法則,遠遠超過同輩人,優異卓絕達到了聖人的境地,他們在世上的遭遇又怎樣呢?今天先生我治學勤奮,但不能繼承儒家道統;言論雖多,卻未能切中要領;文章雖新奇,但不合於實用;德行雖具一定修養,卻不能超群出眾。尚且月月取用朝廷的俸錢,年年耗費國庫的糧食,孩子們不會種田,妻子不會織布,我騎馬出門帶著隨從,安坐家中便吃現成飯,沿著常人之路小心地邁步,從古籍中竊取前人的言論。然而聖主不加責罰,宰臣不斥逐我,這不是很幸運嗎?動一動便遭毀謗,名聲隨之被毀壞。將我安放在閑散的位置,這是理所當然的。至於去思慮利祿之有無,計較職位的高低,而忘記自己的才幹隻適合擔任什麼職務,指責自己上司的毛病,這猶如質問木匠為何不用小木樁做屋柱、指責醫師用昌蒲使人延年益壽而打算推薦豬苓一樣的荒謬。’”

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予哉!弟子事先生,於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燒膏油以繼晷,常矻矻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矣。牴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先生之於儒,可謂有勞矣。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迨《莊》、《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學,勇於敢為;長通於方,左右具宜。先生之於為人,可謂成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暫為禦史,遂竄南夷;三為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
執政官看了這篇文章很同情他,認為他有史學方麵的才識,改派他任比部郎中、史館修撰。一年後,調任考郎中、兼掌製諾,又拜為中書舍人。

先生曰:“籲,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MM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劄丹砂,赤箭青芝,硃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餘為妍,卓犖為傑,校短量長,唯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於行。苟卿守正,大論是弘,逃讒於楚,廢死蘭陵。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其遇於世何如也?今先生學雖勤,不由其統;言雖多,不要其中;文雖奇,不濟於用;行雖修,不顯於眾。猶且月費俸錢,歲靡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踵常塗之促促,窺陳編以盜竊。然而聖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此非其幸哉!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閑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財賄之有無,計班資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不久,有人不喜歡韓愈,抓住他的舊事不放,說韓愈先前降職為江陵掾曹時,荊南節度使裴均留他住宿禮遇厚重,裴均之子裴鍔乃平庸淺陋之人,最近裴鍔回來看望父親,韓愈在為裴鍔送行的文章序中,仍稱呼裴鍔的字。這一說法在朝官中引起很大反響,因此韓愈被改授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度使,聘請韓愈為行軍司馬,賜紫服佩金魚袋。淮西、蔡州平定以後,十二月隨裴度回朝,因功被授刑部侍郎,聖上便命他撰寫《平淮西碑》碑文,其中很大篇幅敘述裴度的事跡。當時率先進入蔡州生擒吳元濟,李..功勞最大,他對韓愈所寫憤憤不平。李..之妻可以出入宮禁,於是訴說碑辭與事實不符,聖上便下令磨掉韓愈所寫碑文。憲宗皇帝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刻石為碑。

執政覽其文而憐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逾歲,轉考功郎中、知製誥,拜中書舍人。
鳳翔法門寺有座護國真身塔,塔內有釋迦文佛的一節手指骨,可以書寫經文傳布佛法,三十年開啟一次,塔開時便年豐人泰。元和十四年(819)正月,聖上命中使杜英奇帶領宮女三十人,手持香料鮮花,前往臨皋驛迎接佛骨。從光順門進入皇宮,留在宮中三日,然後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錢財,唯恐落在他人之後。百姓中有人不惜耗盡家產、灼燒頭頂和手臂以求供養佛骨。韓愈向來不喜歡敬佛之事,便上疏勸諫道:

俄有不悅愈者,摭其舊事,言愈前左降為江陵掾曹,荊南節度使裴均館之頗厚,均子鍔凡鄙,近者鍔還省父,愈為序餞鍔,仍呼其字。此論喧於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臣俯首以為佛這東西,不過是夷狄的一種法術。從後漢時開始流傳到中國,上古時並不曾有。從前黃帝在位百年,活到一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活了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活了一百零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活了一百一十八歲;帝舜和帝禹都年滿百歲。這些年代天下太平,百姓安樂長壽,然而當時中國並沒有佛。那以後商湯也活到百歲,他的孫子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史書未記載他們的年壽,推斷他們的生年,大概都不少於一百歲。周文王活了九十七歲,武王活了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這時佛法也未傳到中國,他們並非奉佛而能久居君位和高壽。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度使,請愈為行軍司馬,仍賜金紫。淮、蔡平,十二月隨度還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詔愈撰《平淮西碑》,其辭多敘裴度事。時先入蔡州擒吳元濟,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訴碑辭不實,詔令磨愈文。憲宗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漢明帝時開始有佛法,而他在位隻有十八年。之後戰亂亡國之禍接踵而來,國運不能久長,宋、齊、梁、陳、元魏以來,奉佛越來越恭謹虔誠,而朝代更加短促。其間隻有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次舍身做佛徒,祭祀宗廟不再用牲畜做祭品,每晝夜隻吃一餐,食物限於蔬菜和果品。後來竟為侯景所逼迫,餓死在台城,國家不久便滅亡。敬佛本為求福,反倒招致災禍。由此看來,佛不值得信奉,可以明白了。

鳳翔法門寺有護國真身塔,塔內有釋迦文佛指骨一節,其書本傳法,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宮人三十人,持香花赴臨皋驛迎佛骨。自光順門入大內,留禁中三日,乃送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後。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諫曰:
“高祖滅隋建國之初,即主張廢止佛教。當時群臣缺乏遠見,不能深刻領悟先王治政方略及古今理國的規律,傳播聖上的英明見解,以補救奉佛造成的弊害,這事便沒去做。臣曾為此深感遺憾呀!臣俯首思慮皇帝陛下神聖英武,數千百年來無人能比。陛下即位之初,就禁止剃度常人為僧尼、道士,又禁止另建佛寺道觀。臣當時認為高祖的遺誌,必經陛下之手而得以實現。眼下縱然不能立即實行,難道可以縱容奉佛之風使它愈演愈烈嗎?

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始流入中國,上古未嚐有也。昔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其後殷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書史不言其壽,推其年數,蓋亦俱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此時佛法亦未至中國,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現在聽說陛下讓僧人們從鳳翔迎來佛骨,登樓觀看,還抬進了皇宮,讓各寺相繼迎接供養。臣雖然十分愚笨,也必定知道陛下不會被佛法迷惑而采取大禮供奉以祈求福瑞吉祥,隻不過是因年豐民樂,順應人心,為京都士大夫百姓設置一個奇特的觀賞物、一個遊戲玩樂的器具而已。哪有如此聖明卻肯相信這種荒誕事情的呢?可是百姓愚昧,易受誘惑難明事理,假如看陛下這樣,會以為陛下真心信佛。於是都說天子最聖明,尚且虔心敬佛,咱們百姓渺小卑賤,奉佛難道還應吝惜自己的身家性命嗎?所以焚灼頭頂燒去手指,數十百人聚集一起,解衣脫衫散布錢財,從早到晚,轉相仿效,唯恐落於眾人之後,老老少少四處奔走,將謀生之事盡皆拋棄。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等到佛骨經過各寺廟,必定有砍斷手臂割碎身體用以供養的。傷風敗俗,被四方之國傳為笑談,這不是小事啊。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於菜果。其後竟為侯景所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佛本是夷狄之人,同中國言語不通,服飾形製完全不同。他口中不說合乎先王禮法的言論,身上不穿合乎先王禮法的衣服,不懂君臣之間的道義、父子之間的情分。假使他仍活著,奉著他們國家的使命,來我京師朝拜,陛下容納並接待他,不過在宣政殿見他一見,安排一次待客的禮儀,賜他衣服一套,護送他出境,不會讓他去迷惑百姓。何況他身死已久,不過是一塊枯朽的骨頭,汙穢不祥的殘物,怎麼適宜讓它進入宮禁呢!孔子說:‘敬重鬼神但要遠離他。’古時諸侯,在國中進行祭吊,尚且命巫祝先用桃枝編的笤帚掃除不祥,然後再行祭吊。現在平白無故迎奉枯朽汙穢之物,親臨觀賞,不先命巫祝,不使用桃枝笤帚,群臣不說陛下有錯,禦史不指出陛下的過失,臣確實為此感到羞恥。乞求陛下將這塊骨頭交付水火,使奉佛之事永遠斷根,斷絕當今天下人和後代的疑惑。讓天下人知道大聖人的作為非同尋常,難道不是一樁盛美之舉嗎!難道不痛快嗎!佛如有靈,真能降禍作祟,隻要有災殃,就加到我身上來吧。老天有眼,我不會怨恨後悔。”

高祖始受隋禪,則議除之。當時群臣識見不遠,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闡聖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嚐恨焉!伏惟皇帝陛下,神聖英武,數千百年以來未有倫比。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又不許別立寺觀。臣當時以為高祖之誌,必行於陛下之手。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令盛也!
疏文奏上,憲宗非常惱怒。隔了一天,皇上將疏文出示給宰臣看,打算對韓愈處以極刑,裴度、崔群奏道:“韓愈觸犯陛下,確實應當問罪,然而若不是心懷忠誠,不懼罷官責罰,怎能到這樣地步?乞求聖上稍賜寬容,以使別人敢於勸諫。”皇上道:“韓愈說我奉佛太過分,我還可以容忍。至於說東漢奉佛之後,帝王都招致性命夭折皇位短促,怎麼話說得這樣刺耳呢?韓愈身為人臣,膽敢如此狂妄,一定不能寬赦。”一時人心震驚歎惜,乃至皇親國戚們也認為對韓愈加罪太重,便就事情本身為韓愈說情,於是將他貶為潮州刺史。

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鳳翔,禦樓以觀,舁入大內,令諸寺遞迎供養。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於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豐人樂,徇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安有聖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苟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信佛。皆雲天子大聖,猶一心敬信;百姓微賤,於佛豈合惜身命。所以灼頂燔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唯恐後時,老幼奔波,棄其生業。若不即加禁遏,更曆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韓愈到了潮陽,上奏道:

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製。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之於境,不令惑於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穢之餘,豈宜以入宮禁!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古之諸侯,行吊於國,尚令巫祝先以桃,祓除不祥,然後進吊。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不用,群臣不言其非,禦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聖人之所作為,出於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
“臣於今年正月十四日,蒙恩被授潮州刺史,即日驅車上路。經南嶺、涉大海,水陸萬裏途程。臣所任職州郡,在廣府最東邊,離廣府雖說二千裏路,然而往來都要花費一個月以上。經過海口,下到險惡的水域,波濤壯闊急流凶猛,難以測算行期,颶風時起鱷魚出沒,禍患不可預料。州南地近邊界,海水漲時波濤連天,毒霧瘴氣早晚散發。臣年輕時多病,年剛五十,便頭發斑白牙齒脫落,按理命不久長。加上所犯之罪極重,所處之地又極偏遠荒瘠,臣憂慮惶恐慚愧驚悸,死期不遠了。臣立蠻夷之地,與山神鬼怪打交道。假使不是陛下哀憐而惦記我,誰肯為臣說一句話呢。

疏奏,憲宗怒甚。間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將加極法。裴度、崔群奏曰:“韓愈上忤尊聽,誠宜得罪,然而非內懷忠懇,不避黜責,豈能至此?伏乞稍賜寬容,以來諫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過,我猶為容之。至謂東漢奉佛之後,帝王鹹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為人臣,敢爾狂妄,固不可赦!”於是人情驚惋,乃至國戚諸貴,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貶為潮州刺史。
“臣生性愚笨無知,人情世故多有不懂,隻酷愛做學問寫文章,沒有一天停止過,確實得到同輩人推崇讚許。臣在應時文章方麵,也無過人之處,至於論述陛下功德,則能與《詩》、《書》相比並;所做詩歌,用為郊祀的獻辭;記載泰山封禪大典,鏤刻在白玉碑石上成為傳世典籍;陳述宏大盛美齊天之功績,傳頌前無古人之偉業,編入《詩》、《書》之類的經典也毫無愧色,放置於天地之間也不覺遜色。即使古代文豪複生,臣也不肯多加退讓。臣俯首以為大唐受天命而統治天下,四海之內,沒有誰不稱臣屈服,南北西東,各有疆域萬裏。自天寶以後,政令措施稍覺鬆懈,禮樂不完善,軍備不雄厚。叛臣奸人,外表恭順內心悖逆,父子相繼,祖孫相傳,像古時諸侯,獨霸一方,不向聖上朝拜納貢,有六七十年了。古時四聖所傳秩序,直到陛下,您親自聽政斷事,幹戈所指,無不順從。應當製定樂章,稟告神明,東巡泰山,向皇天奏報功勳,使江山萬世長存,護佑我大唐成就偉業。正當此時,可說是千載難逢的好機遇,可是臣負罪在身,被拘禁在海島,憂傷歎息,一天天逼近死期,竟不能任侍從官職、服事禦前,竭盡思慮使盡精力,以贖回先前的過失。心懷苦痛度盡時光,至死不能瞑目!遙望北極星,魂神飛離。俯首懇請陛下,您就是天地父母,同情、憐惜我吧。”

愈至潮陽,上表曰:
憲宗對宰臣說道:“昨日收到韓愈到潮州後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諫迎佛骨之事,他很是愛護我,我難道不知道?但韓愈身為人臣,不應當說人主奉佛就位促壽短。我因此討厭他太輕率了。”皇上意欲重新起用韓愈,所以先說及,看宰臣們怎樣答對。可是皇甫..憎恨韓愈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搶先回答說;“韓愈終究太狂放粗疏,暫且可考慮調到別郡。”於是任命韓愈為袁州刺史。

臣今年正月十四日,蒙恩授潮州刺史,即日馳驛就路。經涉嶺海,水陸萬裏。臣所領州,在廣府極東。去廣府雖雲二千裏,然來往動皆逾月。過海口,下惡水,濤瀧壯猛,難計期程,颶風鱷魚,患禍不測。州南近界,漲海連天,毒霧瘴氛,日夕發作。臣少多病,年才五十,發白齒落,理不久長。加以罪犯至重,所處又極遠惡,憂惶慚悸,死亡無日。單立一身,朝無親黨,居蠻夷之地,與魍魅同群。苟非陛下哀而念之,誰肯為臣言者。
當初,韓愈到潮陽上任以後,向屬吏詢問百姓有何疾苦,都說:“那城西深潭之中有鱷魚,產卵孵化,有數丈長,把百姓豢養的家畜都要吃光了,因此百姓貧窮。”過了幾天,韓愈前去視察,命判官秦濟烤了一隻小豬一隻羊,投進潭水中,禱告道:

臣受性愚陋,人事多所不通,唯酷好學問文章,未嚐一日暫廢,實為時輩推許。臣於當時之文,亦未有過人者。至於論述陛下功德,與《詩》、《書》相表裏。作為歌詩,薦之郊廟,紀太山之封,鏤白玉之牒;鋪張對天之宏休,揚厲無前之偉跡;編於《詩》、《書》之策而無愧,措於天地之間而無虧。雖使古人複生,臣未肯多讓。伏以大唐受命有天下,四海之內,莫不臣妾南北東西,地各萬裏。自天寶之後,政治少懈,文致未優,武克不綱。孽臣奸隸,外順內悖;父死子代,以祖以孫。如古諸侯,自擅其地,不朝不貢,六七十年。四聖傳序,以至陛下,躬親聽斷,幹戈所麾,無不從順。宜定樂章,以告神明;東巡泰山,奏功皇天,使永永萬年,服我成烈。當此之際,所謂千載一時,不可逢之嘉會。而臣負罪嬰釁,自拘海島,戚戚嗟嗟,日與死迫;曾不得奏薄伎於從官之內、隸禦之間,窮思畢精,以贖前過。懷痛窮天,死不閉目!瞻望宸極,魂神飛去。伏惟陛下,天地父母,哀而憐之。
前代德威衰降之君主,拋棄楚、越之地,那麼鱷魚在此棲息是可以的。現今天子神聖,四海之外,均能據有。何況古揚州地域,刺史縣令管轄之境,需獻出貢物賦稅代天地祖先宗廟祭祀所用,鱷魚怎能同刺史一同居處這塊土地上呢?刺史受天子派遣,命他在此駐守,鱷魚伏居潭中膽敢不安分,而去吞食供百姓獵用的熊鹿獐豬來喂肥自身,繁殖後代,與刺史爭做主宰。刺史雖然低能懦弱,怎肯向鱷魚低頭屈服呢?現在大海在潮州南麵,大至鯨鵬,小至蝦蟹,無不容納,鱷魚早晨動身晚上即可到達。現與鱷魚約定,三至七日內,如鱷魚頑固不化不肯遷往大海,定要加害於人,那麼刺史將挑選才高體壯之人,持強弓毒箭,同鱷魚一決雌雄!

憲宗謂宰臣曰:“昨得韓愈到潮州表,因思其所諫佛骨事,大是愛我,我豈不知!然愈為人臣,不當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我以是惡其容易。”上欲複用愈,故先語及,觀宰臣之奏對。而皇甫鎛惡愈狷直,恐其複用,率先對曰:“愈終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乃授袁州刺史。
禱告的當晚,暴風雷霆從潭中生起。幾天後,潭水幹涸,遷移到舊潭以西六十裏。從此潮州人再不受鱷魚危害。

初,愈至潮陽,既視事,詢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鱷魚,卵而化,長數丈,食民畜產將盡,以是民貧。”居數日,愈往視之,令判官秦濟砲一豚一羊,投之湫水,祝之曰:
袁州風俗,平民女兒抵押給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約期限而不贖回,就由出錢人家沒為家奴。韓愈到後,設法贖出那些被沒為家奴的男女,讓他們回到父母身邊。於是禁止此種風俗,不許買人為奴。

前代德薄之君,棄楚、越之地,則鱷魚涵泳於此可也。今天子神聖,四海之外,撫而有之。況揚州之境,刺史縣令之所治,出貢賦以共天地宗廟之祀,鱷魚豈可與刺史雜處此土哉?刺史受天子命,令守此土,而鱷魚睅然不安溪潭,食民畜熊鹿麞豕,以肥其身,以繁其卵,與刺史爭為長。刺史雖駑弱,安肯為鱷魚低首而下哉!今潮州大海在其南,鯨鵬之大,蝦蟹之細,無不容,鱷魚朝發而夕至。今與鱷魚約,三日乃至七日,如頑而不徙,須為物害,則刺史選材伎壯夫,操勁弓毒矢,與鱷魚從事矣!
元和十五年(820),征召韓愈為國子祭酒,轉任兵部侍郎。正值鎮州人殺了田弘正,擁立王廷湊,朝廷命韓愈去鎮州傳旨曉諭。韓愈到後,召集軍民,說明反逆與歸順的不同後果,情感深摯言辭真切,王廷湊聽了又怕又敬重。後韓愈改任戶部侍郎,轉任京兆尹,兼禦史大夫。由於不參謁中臣,被禦史中丞李紳彈劾。韓愈不服,說皇上恩準便不必參謁中臣。李紳、韓愈性情都固執不讓,你往我來,爭辯不止,於是派李紳出任浙西觀察使,韓愈也被罷免京兆尹,任兵部侍郎。等到李紳告辭皇上赴鎮任職,流淚陳說,穆宗憐惜他,便追發詔書授李紳為兵部侍郎,韓愈又任吏部侍郎。

祝之夕,有暴風雷起於湫中。數日,湫水盡涸,徙於舊湫西六十裏。自是潮人無鱷患。
長慶四年(824)十二月韓愈辭世,時年五十七歲,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

袁州之俗,男女隸於人者,逾約則沒入出錢之家。愈至,設法贖其所沒男女,歸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許隸人。
韓愈性情開朗豁達,與人交往,無論對方發跡或是潦倒,他始終態度不變。年輕時同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這兩人聲名地位還不高,韓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讚揚推崇他們。張籍終於科考得中,榮獲利祿官位。後來韓愈雖然身份顯貴,每當辦完公事的閑暇,便同他們一起談話宴飲,論文賦詩,和過去一樣。而對那些權豪勢要,看作奴仆一般,瞪著眼睛不屑一顧。韓愈很善於誘導勉勵後進,留在家中做賓客對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了,仍然和顏悅色毫不在意。總是以振興名聲教化、弘揚仁義為己任。幫助內外親和朋友的孤女婚嫁的近十人。韓愈常認為,自魏晉以來做文章的人多拘於駢句對偶,而古代經典的意旨,司馬遷、揚雄的氣韻風格,不再發揚了。所以韓愈所寫文章,務必同近時文體相反,抒發意旨創立學說,自成一家嶄新見解。當時作家很多,沒人能超過他,所以世上有“韓文”之譽。但是他不時仗恃才華肆意而言,也有遠離孔、孟的觀點。譬如南方人荒唐地將柳宗元當作羅池神,而韓愈撰寫羅池廟碑便作為真有其事來記載;李賀因父名晉肅,不應參加進士考試,而韓愈為李賀寫了《諱辯》一文,讓他去考進士;又寫了《毛穎傳》,譏諷戲謔不近人情:這是文章的最大失誤。當時人稱韓愈有史家的筆力,等到他撰寫《順宗實錄》,由於繁簡不當,敘事取舍也不恰當,深為當時人指責。殷宗、文宗都曾命令史臣增添修改,那時韓愈的女婿李漢、蔣係官居顯位,諸位史臣很覺為難。而韋處厚竟然另外撰寫了《順宗實錄》三卷。韓愈有文集四十卷,李漢為文集作序。

十五年,征為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會鎮州殺田弘正,立王廷湊,令愈往鎮州宣諭。愈既至,集軍民,諭以逆順。辭情切至,廷湊畏重之。改吏部侍郎。轉京兆尹,兼禦史大夫。以不台參,為禦史中丞李紳所劾。愈不伏,言準敕仍不台參。紳、愈性皆褊僻,移刺往來,紛然不止,乃出紳為浙西觀察使,愈亦罷尹為兵部侍郎。及紳麵辭赴鎮,泣涕陳敘。穆宗憐之,乃追製以紳為兵部侍郎,愈複為吏部侍郎。長慶四年十二月卒,時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諡曰文。
韓愈之子名昶,也考中了進士。

愈性弘通,與人交,榮悴不易。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稱薦於公卿間,而籍終成科第,榮於祿仕。後雖通貴,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宴,論文賦詩,如平昔焉。而觀諸權門豪士,如仆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後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為事。凡嫁內外及友朋孤女僅十人。
劉禹錫字夢得,彭城人,祖父劉雲,父劉漵,曆任州縣官吏或幕僚,以儒學被世人稱道。劉禹錫於貞元九年(793)應進士考及第,不久又考中博學宏辭科。劉禹錫精通古文,善做五言詩,今體詩和文章亦富於才華、辭藻瑰麗。做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僚時,任掌書記,杜佑對他格外器重。後隨杜佑入朝,任監察禦史,同吏部郎中韋執誼相友善。

常以為自魏、晉已還,為文者多拘偶對,而經誥之指歸,遷、雄之氣格,不複振起矣。故愈所為,文,務反近體;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後學之士,取為師法。當時作者甚眾,無以過之,故世稱“韓文”焉。然時有恃才肆意,亦有盩孔、孟之旨。若南人妄以柳宗元為羅池神,而愈撰碑以實之;李賀父名晉,不應進士,而愈為賀作《諱辨》,令舉進士;又為《毛穎傳》,譏戲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紕繆者。時謂愈有史筆,及撰《順宗實錄》,繁簡不當,敘事拙於取舍,頗為當代所非。穆宗、文宗嚐詔史臣添改,時愈婿李漢、蔣係在顯位,諸公難之。而韋處厚竟別撰《順宗實錄》三卷。有文集四十卷,李漢為之序。
貞元末,王叔文任太子侍讀,許多年輕人欲求上進,都去依附他。王叔文特別賞識劉禹錫,把他作為宰相人選來對待。順宗即位後,長期患病不能主持政務,朝廷文誥,都由王叔文掌管。王叔文將劉禹錫及柳宗元召入宮中,同他們商議,對二人的意見沒有不聽從的。劉禹錫調任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兼崇陵使判官。他們頗依仗權勢,中傷正直人士。柳宗元一向不喜歡武元衡,當時武元衡任禦史中丞,於是被降職做右庶子。侍禦史竇群上奏彈劾劉禹錫心懷叵測擾亂朝政,不宜留在朝內,結果竇群當天便被罷官。韓皋仗著自己出身顯貴,不依附王叔文一黨,便被調出任湖南觀察使。他們既然憑自己的喜怒欺淩旁人,京師人士不敢指名斥責,路上遇著則以白眼相看,當時號稱二王(王叔文、王亻丕)、劉、柳。

子昶,亦登進士第。
王叔文失敗後,劉禹錫亦獲罪貶為連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貶為郎州司馬。郎州在西南夷人之地,風氣很落後,習俗處處與中原不同,沒有一個能交談的人。劉禹錫在郎州十年,惟有靠作文吟詩來陶冶性情。蠻夷之風俗崇尚巫術,每每濫修祠廟,擊鼓舞蹈,必定唱言辭俚俗的歌曲。劉禹錫間或也參與其中,便依照屈原等人作品,寫了新辭教巫祝歌唱。所以郎州地方夷人唱歌,多是劉禹錫所做歌詞。

張籍者,貞元中登進士第。性詭激,能為古體詩,有警策之句傳於時。調補太常寺太祝,轉國子助教、秘書郎。以詩名當代,公卿裴度、令狐楚,才名如白居易、元稹,皆與之遊,而韓愈尤重之。累授國子博士、水部員外郎,轉水部郎中,卒。世謂之張水部雲。
當初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觸犯眾怒,憲宗也很生氣,所以對他們一再貶謫。詔書上有“逢恩不寬恕”的命令。然而執政官惋惜他們的才華,欲待事情淡化後,逐步提升他們。等到程異再次掌管轉運事務,朝廷下詔派韓皋以及劉禹錫等人任邊遠州郡刺史。恰好武元衡官居中書省,讓諫官十餘人列舉理由,說劉禹錫等人不可再用,於是作罷。

孟郊者,少隱於嵩山,稱處士。李翱分司洛中,與之遊。薦於留守鄭餘慶,辟為賓佐。性孤僻寡合,韓愈一見以為忘形之契,常稱其字曰東野,與之唱和於文酒之間。鄭餘慶鎮興元,又奏為從事,辟書下而卒。餘慶給錢數萬葬送,贍給其妻子者累年。
劉禹錫多年在湘州、澧州一帶,憂鬱不樂,於是讀《張九齡文集》,並做敘表明自己的見解道:“世人說張曲江做宰相時,建議被放逐之臣不宜到條件好的地方,因此多流放到湘黔五溪不毛之地。現在讀他的文章,他從朝官被貶為始安郡守,便歎息身處煙瘴疫病之地;從宰相貶為荊州刺史,便感覺自己像被囚禁的犯人。托言於歎禽鳥,寄辭於詠草樹,鬱鬱然具有與屈原之輩相同的風格。哎呀,自己本生長偏遠之地,一旦失意便不能忍受,何況生長中原或出身士族之人,難道必定要遣送到貧瘠之地,然後才覺得稱心如意嗎?議者認為張曲江是個良臣,看出安祿山有反叛之意,羞於與那些平庸之輩同列朝班,便秘密啟奏聖上,即使古代聖賢也趕不上他,作為輔佐之臣雖無人可比,卻最終落得慘敗。難道不是因忌妒之心不能寬恕人,暗中遭到最大的報複,即使二美也不能相救嗎?若非如此,為什麼袁安一平反楚王株連之冤獄便四世受福呢?把兩者相比較,難道神靈是可以不信的嗎?”

唐衢者,應進士,久而不第。能為歌詩,意多感發。見人文章有所傷歎者,讀訖必哭,涕泗不能已。每與人言論,既相別,發聲一號,音辭哀切,聞之者莫不淒然泣下。嚐客遊太原,屬戎帥軍宴,衢得預會。酒酣言事,抗音而哭,一席不樂,為之罷會,故世稱唐衢善哭。左拾遺白居易遺之詩曰:“賈誼哭時事,阮籍哭路歧。唐生今亦哭,異代同其悲。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饑。不悲口無食,不悲身無衣。所悲忠與義,悲甚則哭之。太尉擊賊日,尚書叱盜時。大夫死凶寇,諫議謫蠻夷。每見如此事,聲發涕輒隨。我亦君之徒,鬱鬱何所為?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辭。”其為名流稱重若此。竟不登一命而卒。
元和十年(815),劉禹錫從朗州被召回,宰相仍打算將他安置在郎署。當時劉禹錫做《遊玄都觀詠看花君子詩》,詩句有譏諷朝政之嫌,宰相不高興,再次將他調出京師任播州刺史。詔書下達,禦史中丞裴度奏道:“劉禹錫有母,八十多歲了。這播州在京師西南極遠處,是猿犭穴居住之地,人跡罕至。禹錫確實應受處罰,然而他的老母必定不能去,那麼同這個兒子便是死別了,臣擔心傷害陛下倡導的孝道之傳統。臣俯首懇請委屈法規,將他換到稍近一點的地方。”憲宗道:“為人之子,每件事都要特別謹慎,時時擔憂給親人留下禍患。現在劉禹錫所獲罪罰,應更重於旁人,愛卿怎能用這番道理原諒他。”裴度無言對答。過了許久皇上改變了態度說道:“我所說的,是責備為人之子所做的事,然而終究不想讓他的親人傷心。”於是改授劉禹錫為連州刺史。劉禹錫離開京師又十多年,接連做了幾個郡的刺史。

李翱,字習之,涼武昭王之後。父楚金,貝州司法參軍。翱幼勤於儒學,博雅好古,為文尚氣質。貞元十四年登進士第,授校書郎。三遷至京兆府司錄參軍。元和初,轉國子博士、史館修撰。
大和二年(828),劉禹錫從和州任上被召回,官拜主客郎中。劉禹錫為先前的事含恨不已,又做《遊玄都觀詩序》說:“貞元二十一年(805)我任尚書省屯田員外郎,當時這觀中沒花木,這一年出京任連州刺史,接著便貶為朗州司馬。十年後,召回京師,人人都說有道士在觀中遍植紅桃,如朝霞閃耀,於是做詩記述當時的事。很快又出京任職,至今已十四年,才回京任主客郎中,重遊此觀,空蕩蕩已無一株桃樹,惟有兔葵燕麥在春風中擺動,因此又題二十八字,以待日後再來遊覽。”他所做前篇中有“玄都觀裏桃千樹,總是劉郎去後栽”之句,後篇有“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又到來”之句,人們讚賞他的才華而鄙薄他的行為。劉禹錫很恨武元衡、李逢吉,而裴度比較了解他。大和年間(827~835),裴度在中書省,打算讓劉禹錫掌管製誥之事,而當權宰相又看到他的《詩序》,越發不高興,因此隻讓他先後任禮部郎中、集賢院學士等職。裴度被罷宰相職務後,劉禹錫請求去東都洛陽任職。終究因仗恃才華心胸狹隘,不能長久任職朝內。六月,授蘇州刺史,當即賜紫服佩金魚袋。任滿回朝,授汝州刺史,又調任太子賓客,到東都任職。

十四年,太常丞王涇上疏請去太廟朔望上食,詔百官議。議者以《開元禮》,太廟每歲礿、祠、蒸、嚐、臘,凡五享。天寶末,玄宗令尚食每月朔望具常饌,令宮闈令上食於太廟,後遂為常。由是朔望不視朝,比之大祠。翱奏議曰:
劉禹錫晚年與少傅白居易友善,寫詩做文,一時無人超過他。白居易常與劉禹錫往來唱和,於是將唱和之詩彙編成集並做序道:“彭城劉夢得,是詩中豪傑。他的筆鋒銳利,很少有人能同他匹敵。我自不量力,往往冒犯他。能應合者同樣有美聲,能相爭者力量相當。你往我來,欲罷不能。於是每做一篇,先起草稿琢磨,琢磨透徹便詩興大發,詩興發做詩句便寫成。一兩年來,每日做詩,彼此贈答唱和,不覺越來越多。大和三年(829)春天以前,書寫留存的,總計一百三十八首。其餘乘興或借醉,隨口吟詠者不在此數之內。於是命小侄龜兒編錄,刻印成兩軸。並書寫兩本,一本交付龜兒,一本交付夢得的小兒子侖郎,令他們各自收藏,附於兩家文集之後。我近來與元微之唱和頗多,有的已被人們傳誦。我曾對微之打趣道:‘我與足下二十年為文友詩敵,幸運啊,也不幸呀。吟詠情性,播揚名聲,舒暢而忘形,快樂而忘老,這是幸運。然而江南智男慧女言及才子,多半口稱元、白,因您之故,使我不能在吳、越間獨占鼇頭,這也是不幸呀。現今年老又遇夢得。豈不是加倍的不幸嗎?’夢得夢得,文字之神妙,首推詩歌。若說到詩的神妙,我怎敢占先?如夢得‘雪裏高山頭白早,海中仙果子生遲’,‘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之句之類,真可謂神妙哇。他的詩無論在哪兒,都應有神靈護佑,豈止是兩家子弟秘藏呀!”作為名流他應享此稱譽。夢得曾做《西塞懷古》、《金陵五題》等詩,被江南文士譽為佳作。雖然他身份地位不高,公卿大僚許多人同他交往。開成(836~840)初年,劉禹錫再度擔任太子賓客分司,不久又任同州刺史。會昌二年(842)七月,劉禹錫去世,時年七十一歲,追贈戶部尚書。

《國語》曰:王者日祭。《禮記》曰:王立七廟,皆月祭之。《周禮》時祭,礿祠蒸嚐。漢氏皆雜而用之。蓋遭秦火,《詩》、《書》、《禮經》燼滅;編殘簡缺,漢乃求之。先儒穿鑿,各伸己見,皆托古聖賢之名,以信其語,故所記各不同也。古者廟有寢而不墓祭;秦、漢始建寢廟於園陵,而上食焉。國家因之而不改。《貞觀》、《開元禮》並無宗廟日祭、月祭之禮,蓋以日祭、月祭,既已行於陵寢矣。故太廟之中,每歲五饗六告而已。不然者,房玄齡、魏徵輩皆一代名臣,窮極經史,豈不見《國語》、《禮記》有日祭、月祭之詞乎?斯足以明矣。
子承雍,應考進士及第,亦有才華。

伏以太廟之饗,籩豆牲牢,三代之通禮,是貴誠之義也。園陵之奠,改用常饌;秦、漢之權製,乃食味之道也。今朔望上食於太廟,豈非用常褻味而貴多品乎?且非《禮》所謂“至敬不饗味而貴氣臭”之義也。《傳》稱: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屬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祭,薦芰,其子違命去芰而用羊,饋籩豆脯醢,君子是之。言事祖考之義,當以禮為重,不以其生存所嗜為獻,蓋明非食味也。然則薦常饌於太廟,無乃與芰為比乎?且非三代聖王之所行也。況祭器不陳俎豆,祭官不命三公,執事者唯宮闈令與宗正卿而已。謂之上食也,安得以為祭乎?且時享於太廟,有司攝事,祝文曰:“孝曾孫皇帝臣某,謹遣太尉臣名,敢昭告於高祖神堯皇帝、祖妣太穆皇後竇氏。時惟孟春,永懷罔極。謹以一元大武、柔毛剛鬣、明粢薌萁、嘉蔬嘉薦醴齊,敬脩時享,以申追慕。”此祝辭也。前享七日質明,太尉誓百官於尚書省曰:“某月某日時享於太廟,各揚其職。不供其事,國有常刑。”凡陪享之官,散齋四日,致齋三日,然後可以為祭也。宗廟之禮,非敢擅議,雖有知者,其誰敢言?故六十餘年行之不廢。今聖朝以弓矢既橐,禮樂為大,故下百僚,可得詳議。臣等以為《貞觀》、《開元禮》並無太廟上食之文,以禮斷情,罷之可也。至若陵寢上食,采《國語》、《禮記》日祭、月祭之詞,因秦、漢之製,修而存之,以廣孝道可也。如此,則經義可據,故事不遺。大禮既明,永息異論,可以繼二帝三王,而為萬代法。與其瀆禮越古,貴因循而憚改作,猶天地之相遠也。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後魏侍中濟陰公柳旦的遠代子孫。他的曾伯祖父柳..,高宗朝任宰相。父柳鎮,曾任太常博士,最後官至侍禦史。柳宗元從小聰明機警過人,尤精於寫作西漢體詩賦。下筆構思,能與古人相比。精心剪裁細密安排,像珠貝燦然有光彩。當時文人們都推重他,後來任校書郎、藍田縣尉。貞元十九年(803),任監察禦史。

知禮者是之,事竟不行。
順宗即位,王叔文、韋執誼當權,特別器重柳宗元。將他與監察禦史呂溫秘密引入宮中,同他們商議國事。不久柳宗元又升任尚書省禮部員外郎。王叔文打算重用他,正好在職不久王叔文便失敗,柳宗元與同輩的另七人均遭貶謫。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貶為永州司馬。既遭放逐,身入蠻荒煙瘴之地,道路崎嶇環境閉塞,胸中蘊蓄落魄詩人的鬱悶傷感,無論抒情敘事,動筆皆成文章。寫成騷體文十數篇,讀過的人無不為之悲傷。

翱性剛急,論議無所避。執政雖重其學,而惡其激訐,故久次不遷。翱以史官記事不實,奏狀曰:“臣謬得秉筆史館,以記注為職。夫勸善懲惡,正言直筆,紀聖朝功德,述忠賢事業,載奸臣醜行,以傳無窮者,史官之任也。凡人事跡,非大善大惡,則眾人無由得知,舊例皆訪於人,又取行狀諡議,以為依據。今之作行狀者,多是其門生故吏,莫不虛加仁義禮智,妄言忠肅惠和。此不唯其處心不實,苟欲虛美於受恩之地耳。蓋為文者,又非遊、夏、遷、雄之列,務於華而忘其實,溺於文而棄其理。故為文則失《六經》之古風,紀事則非史遷之實錄。臣今請作行狀者,但指事實,直載事功。假如作《魏徵傳》,但記其諫諍之辭,足以為正直;段秀實但記其倒用司農印以追逆兵,以象笏擊硃泚,足以為忠烈。若考功視行狀,不依此者不得受。依此,則考功下太常,牒史館,然後定諡。伏乞以臣此奏下考功。”從之。尋權知職方員外郎。十五年六月,授考功員外郎,並兼史職。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依例移任柳州刺史。當時朗州司馬劉禹錫調任播州刺史,詔令下達,柳宗元對親近的人說:“禹錫有母年高,現在禹錫要去蠻荒之地當刺史,那裏是西南邊疆,往返萬裏,怎能逼著母親同行。假如母子分居兩地,就等於永別。我是禹錫的好友,怎忍心看到他這樣?”立即寫了奏章,懇請聖上將柳州刺史授與劉禹錫,自己前去播州。恰好裴度也向皇上奏請此事,劉禹錫終於改任連州刺史。

翱與李景儉友善。初,景儉拜諫議大夫,舉翱自代。至是,景儉貶黜,七月,出翱為朗州刺史。俄而景儉複為諫議大夫,翱亦入為禮部郎中。翱自負辭藝,以為合知製誥,以久未如誌,鬱鬱不樂。因入中書謁宰相,麵數李逢吉之過失。逢吉不之校。翱心不自安,乃請告。滿百日,有司準例停官,逢吉奏授廬州刺史。太和初,入朝為諫議大夫,尋以本官知製誥。三年二月,拜中書舍人。
柳州當地風俗,借錢用子女做抵押,過期不還子女就沒入錢主做奴婢。柳宗元便自己出錢替他們贖身,讓他們回到父母身邊。長江五嶺之間應進士科考的人,都不惜遠行數千裏前來跟隨柳宗元學習;凡是經過他指教的,必定成為名士。柳宗元著述之多,聲名震動當世,人們稱他柳柳州。有文集四十卷傳世。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逝世,終年四十七歲。子周六、周七,這時才三四歲。觀察使裴行立主持喪事並護送柳宗元靈柩及其妻兒返回京師,當時人們讚賞裴行立的義舉。

初,諫議大夫柏耆將使滄州軍前宣諭,翱嚐讚成此行。柏耆尋以擅入滄州得罪,翱坐謬舉,左授少府少監。俄出為鄭州刺史。五年,出為桂州刺史、禦史中丞,充桂管都防禦使。七年,改授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八年,征為刑部侍郎。九年,轉戶部侍郎。七月,檢校戶部尚書、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使。會昌中,卒於鎮,諡曰文。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