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1898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四十八

○魏知古盧懷慎子奐
魏知古,深州陸澤人。秉性正直,早有才名。二十歲中進士,授官著作郎,兼修國史。長安年中(703),他升遷任鳳閣舍人、衛尉少卿。當時睿宗在藩國為相王,魏知古兼任相王府司馬。神龍初年(705),他升任吏部侍郎,依舊兼修國史,不久晉升榮譽職位銀青光祿大夫。第二年,母親去世離職守孝,期滿授晉州刺史。睿宗即位,以老臣召拜黃門侍郎,兼修國史。

源乾曜從孫光裕光裕子洧
景雲二年(711),他任右散騎常侍。睿宗女金仙、玉真二公主入道門,睿宗下令為她們各造一道觀,當時正是夏季盛暑時節,還是不停工。魏知古上疏力諫,請求皇上“:以安養百姓為治政之本。為兩公主造道觀,原本是樹功德來祈福佑。但建兩道觀之地,都是百姓的住宅,匆忙迫逼,令他們遷移,他們扶老攜幼,投靠無門,怨歎於道路,這既背人事,也違天時,興無用的勞作,重不急之事務,群心搖搖,眾口藉藉。陛下為人之父母,心下怎麼能安呢?況且國有簡冊,君王的一舉一動都要記載,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因此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隻有這樣,國君的舉動,才算是慎重的。小臣所在之職責就是諫諍,再加上拿著史筆,如寫下陛下不合常禮的舉動,後人會怎麼看?臣認為盛暑修觀不行。伏願陛下俯順人欲,仰察天意,降聖旨,下德音,速罷功役,在晚年能為民眾造福。”睿宗未采納魏知古的意見。不久,他又進諫:“臣聞百姓以君為天,君以百姓為本,百姓安定就是治政之理,根基穩固國家就安寧。自從陛下翦除凶逆,君臨寶位,百姓仰慕其德,以為朝有新政。但現在風教衰敗,日甚一日,府庫空虛,人力凋敝,勞役不止,官員日增。現在朝廷各部門官差不多有二千餘人,太府的布帛已盡,太倉的米糧難以供給,又加上給二位公主造道觀這一非急務之役,臣先前請求停止這一勞役,但仍未停止。今年,前水災後旱災,五穀不熟,若到明年春天,一定有饑荒。陛下為人父母,想什麼方法來拯救呢?療饑拯溺,須及時。現在又加上突厥為患,時間很久了,他們本無禮儀,哪裏會有誠信呢?今即使派遣使節,來請求結姻親,但豺狼之人,哪裏會穩定呢?他們乘中國饑虛,在和親之際,倘若窺測侵犯,國家怎麼提防呢?臣所論及之事,很是急切,伏願陛下特垂詳察。”睿宗嘉其懇切直言,不久命他為代理宰相。玄宗在當太子的時候,魏知古兼任左庶子。沒多久,又遷任戶部尚書,其他職務如故。第二年拜侍中。

李元紘杜暹韓休裴耀卿孫佶
先天元年(712)冬,魏知古跟隨玄宗在渭川打獵,因獻詩諷喻:“曾聞複太康,五弟訓禽荒;工後來冬狩,三驅盛禮張。順時鷹隼擊,講事武功揚。奔走未及去,飛鳥豈暇翔。非熊從渭水,瑞雀想陳倉。此欲誠難縱,茲遊不可常。子雲陳羽獵,僖伯諫魚棠。得失鑒齊楚,仁恩念禹湯。邕願諒在宥,亭毒匪多傷。《辛甲》今為史,《虞箴》遂禮彰。”玄宗看了,親筆加以褒揚:“詩,誌之所憑借,寫出自己的心懷,實際可以諷喻君王。因此揚雄陳述《羽獵》,馬卿賦寫《上林》,從詩經的《風》、《雅》,大都因此道理。我頃向溫泉,觀風省俗,時乘閑暇,畋獵於渭川,網開一麵,展三驅之禮,親自校獵,逐追鳥獸自樂。未料卿有箴規,無時不忘助我,不是真誠心懷,哪能如此?今賜卿五色綢五十段,用來表達我對箴規的獎勵。”

魏知古,深州陸澤人也。性方直,早有才名。弱冠舉進士,累授著作郎,兼修國史。長安中,曆遷鳳閣舍人、衛尉少卿。時睿宗居籓,兼檢校相王府司馬。神龍初,擢拜吏部侍郎,仍並依舊兼修國史,尋進位銀青光祿大夫。明年,丁母憂去職,服闋授晉州刺史。睿宗即位,以故吏召拜黃門侍郎,兼修國史。
先天二年(713),魏知古封為梁國公。竇懷貞等將謀反,魏知古密奏此事。竇懷貞誅殺,玄宗賜知古實封二百戶,彩綢五百段。仍覺得前麵的賞賜太少,又親下詔書:“魏知古去年七月以前,多次陳善道來助我,竭盡忠誠,奸臣有謀,事先奏其征兆。事君之節,良有可嘉。可加賜實封一百戶。”這年冬天,玄宗派他到洛陽主持吏部尚書之事務,認為他很稱職,並親筆表揚他“能端本革弊,忘私徇公,正色而行,忠心不屈。鏡麵光淨則妍媸都可反映出來,衡量已經做的事則輕重分得清清楚楚。朕遠聞卿的政績,很是稱歎,今賜卿衣裳一套,以示我的關懷。”

景雲二年,遷右散騎常侍。睿宗女金仙、玉真二公主入道,有製各造一觀,雖屬季夏盛暑,尚營作不止。知古上疏諫曰:
開元元年(713),官名改換,魏知古任黃門監。開元二年(714),魏知古還京,玄宗經常向他谘詢,恩意很厚,不久又改任紫微令。姚崇很忌妒畏懼他,暗加誹謗,後改任工部侍郎,罷免了宰相之職。開元三年(715)去世。享年六十九歲。禦史大夫宋王景聞知而歎息說:“叔向直道而行,有古之遺風;子產愛及後世,有古之遺風;能二者兼有的,恐怕應是魏公!”朝廷追贈幽州都督,諡號忠。

臣聞《穀梁傳》曰:“古之君人者,必時視人之所勤:人勤於力則功築罕,人勤於財則貢賦少,人勤於食則百事廢。”《書》曰:“不作無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禮》曰:“季夏之月,樹木方盛,無有斬伐,不可興土功以妨農。”又曰:“季夏行冬令,則風寒不時。”《語》曰:“修己以安百姓。”此皆興化立理之教,為政養人之本。今陛下為公主造觀,將樹功德以祈福祐。但兩觀之地,皆百姓之宅,卒然迫逼,令其轉移,扶老攜幼,投竄無所,發剔椽瓦,呼嗟道路。乖人事,違天時,起無用之作,崇不急之務,群心搖搖,眾口籍籍。陛下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且國有簡冊,君舉必記,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是以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夫如是,則君之所舉,可不慎歟!微臣備位諫諍,兼秉史筆,書而不法,後嗣何觀?臣愚必以為不可。伏願俯順人欲,仰稽天意,降德音,下明策,速罷功役,收之桑榆。
魏知古當初任黃門侍郎時,上表推薦洹水縣令呂太一、蒲州司功參軍齊遆、前右內率府騎曹參軍柳澤;到主持吏部尚書事務,又提拔人才用密縣縣尉宋遙、左補闕袁暉、右補闕封希顏、伊闕尉陳希然,後來這些人都一直處在清要地位,時論認為他有知人的好眼光。他有文集七卷。

疏奏不納。
源乾曜,相州臨漳人。隋朝比部侍郎源師的孫子。父源直心,高宗時曾任司刑太常伯,因犯錯誤流配嶺南而去世。乾曜中進士,在景雲年中(710),任諫議大夫。當時公卿百官三九射禮已久廢,源乾曜卻上疏道:“聖王教天下百姓,必製禮來正人情,人情正則家有孝子,國有忠臣。這一道理經久不衰,因為有理。因此君子三年不為禮,禮法一定會損壞;三年不為樂,樂一定崩壞。竊以為古代擇士,先觀射禮,來看清其和容之儀,並不是取一時之樂。關於射,可以區別正和邪,觀德行,符合祭祀,打擊敵人。古代聖王沒有哪一個不相承襲的。臣竊見數年以來,射禮已廢,有的因有關部門吝惜費用,便使大射有虧。臣愚以為所費的是財,所保全的卻是禮。所以孔子說:‘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現在時代更新,天下清明,臣望大射之禮儀不要廢棄,聖人之教,始終進行,這樣,天下就幸甚。”源乾曜不久調任梁州都督。

頃之,又進諫曰:“臣聞人以君為天,君以人為本。人安則政理,本固則邦寧。自陛下翦除凶逆,君臨寶位,蒼生顒顒,以為朝有新政。今風教頹替,日甚一日,府庫空虛,人力凋弊,造作不息,官員日增。今諸司試及員外、檢校等官,僅至二千餘人,太府之布帛以殫,太倉之米粟難給。又金仙、玉真等觀造作,鹹非急務,臣先奏請停,竟仍未止。今歲前水後旱,五穀不熟,若至來春,必甚饑饉。陛下為人父母,欲何方以賑恤?療饑拯溺,須及其時。又突厥為患,其來自久,本無禮儀,焉有誠信。今雖遣使,來請結婚,豺狼之心,首鼠何定。弱則卑順,強則驕逆。屬草衰月滿,弓勁馬肥,乘中國饑虛,在和親際會,倘或窺犯亭障,國家何以防之?臣所論者,事甚急切,伏願特垂詳察。”睿宗嘉其切直,尋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在春宮,又令兼左庶子。未幾,遷戶部尚書,餘如故。明年,擢拜侍中。
開元初年(713),..王府的官吏中有犯法的。玄宗令左右的人尋求一個能做王府長史的人,太常卿薑皎薦舉源乾曜,說他公正清明有才幹,因此被召見與玄宗交談,源乾曜交談得神清氣爽,對答得有條不紊,玄宗很是賞識,便拜為少府少監,兼..王府長史。不久遷任戶部侍郎、兼禦史中丞。沒多久,調任尚書左丞。開元四年冬,源乾曜任黃門侍郎,代理宰相職務。僅十天,又與姚元之一同罷免了宰相職務。

先天元年冬,從上畋獵於渭川,因獻詩諷曰:“嚐聞夏太康,五弟訓禽荒。我後來冬狩,三驅盛禮張。順時鷹隼擊,講事武功揚。奔走未及去,翾飛豈暇翔。非熊從渭水,瑞雀想陳倉。此欲誠難縱,茲遊不可常。子雲陳《羽獵》,僖伯諫漁棠。得失鑒齊、楚,仁恩念禹、湯。邕熙諒在宥,亭毒匪多傷。《辛甲》今為史,《虞箴》遂孔彰。”手製褒之曰:“夫詩者,誌之所以,寫其心懷,實可諷諭君主。是故揚雄陳《羽獵》,馬卿賦《上林》,爰自《風雅》,率由茲道。予頃向溫泉,觀省風俗,時因暇景,掩渭而畋,方開一麵之羅,式展三驅之禮,躬親校獵,聊以從禽。豈意卿有箴規,輔予不逮,自非款誠夙著,其孰能繼於此耶?今賜卿物五十段,用申勸獎。”
當時玄宗要去洛陽,以源乾曜為京兆尹,為京師留守,源乾曜治政寬厚簡樸,不嚴但合理。曾有仗內白鷹,因放飛時失其所在,玄宗令京兆官員捕捉。沒多久在野外捕獲,但那隻白鷹掛在荊棘中死去,官吏都懼怕得罪,相顧失色。乾曜卻慢慢地說:“事有巧的情況,死也有常理,主上仁明,應當不以此來罪責人。如果一定要處罰,我自認了,不須懼怕。”於是源乾曜便入朝自請失旨之罪,玄宗對所有情況全不問。大家佩服源乾曜臨事不懼怕,並且能引過在己。他任京兆尹三年,政令始終如一。

二年,累封梁國公。竇懷貞等將謀逆也,知古獨密奏其事。及懷貞誅,賜實封二百戶、物五百段。仍以前賞猶薄,又手敕曰:“魏知古去年十月已前,屢申啟沃,每竭忠誠,奸臣有謀,預奏其兆。事君之節,良有可嘉,可更賜實封一百戶。”其年冬,令往東都知吏部尚書事,深以為稱職,手製曰:“卿以宰臣,往知大選,官人之委,情寄尤切。遂能端本革弊,忘私徇公,正色而行,厝心不撓。鏡已澈則妍媸必鑒,衡已舉則輕重罔違。朕遠聞之,益用嘉歎。今賜卿衣裳一副,以示所懷。”
開元八年(720)春,又任黃門侍郎,代理宰相。不久又加銀青光祿大夫,升任侍中。過了較長一段時間,源乾曜上疏“:臣見顯要官員的家中都是謀求京中的職務,賢才之士多任外官,王道要公平,不應如此。臣有三男都在京城任職。望調出二人為外官,來協調均平之道。”玄宗同意這意見,於是把他的兒子源弼由河南府參軍調出任絳州司功,源薭由太祝調任鄭尉。玄宗同時還下旨“:源弼等人的父親在朝廷任要職,但很是謙虛嚴己,他擔心的是在官吏之中不能用才失序,帶頭顯謙讓之德,請求將自己的二子調外職。左傳中不是說過嗎‘:晉範宣子讓,其下皆讓。’‘晉國之人,於是大和。’道之能行,仁哪裏會遠呢?”因此令文武百官父子兄弟三人並在京師任職的,隨自己通容,依年齡資曆處理,由此公卿子弟有一百餘人由京官調出。不久,又有上書者,認為“國之執政,休戚相關,若不稍加恩寵,怎麼能讓他們盡心盡力呢”?開元十年(722)十一月,玄宗下旨凡中書門下均共食實封三百戶。這一實封是由源乾曜和張嘉貞開始的。

開元元年,官名改易,改為黃門監。二年,還京,上屢有顧問,恩意甚厚,尋改紫微令。姚崇深忌憚之,陰加讒毀,乃除工部尚書,罷知政事。三年卒,時年六十九。禦史大夫宋璟聞而歎曰:“叔向古之遺直,子產古之遺愛,能兼之者,其在魏公。”贈幽州都督,諡曰忠。
源乾曜後又從玄宗東往泰山封禪,拜尚書左丞相,仍兼侍中。乾曜在執政的十年中,張嘉貞、張說相繼任中書令,源乾曜不與他們爭權,每事必推讓。到李元..、杜暹主持政事,源乾曜便不參議,隻是同意簽名而已。當初,源乾曜由薑皎所引薦,才被重用。等薑皎獲罪,被張嘉貞排擠,源乾曜竟然不相救援,當時人們以此譏諷源乾曜。開元十七年(729)秋,停止了他兼任的侍中職務。這年秋天,遷任太子少師,他以他的祖父名字為師而堅決辭謝,便任太子少傅,封安陽郡公。開元十九年(732),玄宗到東都洛陽,源乾曜以年老多病,不堪隨從,而留在京城養病。這年冬天去世。詔追贈幽州大都督。玄宗在洛陽城南門舉哀,停止朝會兩天。

知古初為黃門侍郎,表薦洹水令呂太一、蒲州司功參軍齊璟、前右內率府騎曹參軍柳澤。及知吏部尚書事,又擢用密縣尉宋遙、左補闕袁暉、右補闕封希顏、伊闕尉陳希烈,後鹹累居清要,時論以為有知人之鑒。文集七卷。
杜暹,濮州濮陽人。父杜承誌,在武則天稱帝之初做過監察禦史。當時,懷州刺史李文日柬為皇枝近屬,被仇人所告,杜承誌為他辯解。不久,李文日柬獲罪,杜承誌也受牽連,貶為方義縣令。後又任天官員外郎。接著來俊臣等羅織罪名,陷害無辜擴大化,杜承誌恐懼,便稱病離官還鄉,在家中去世。

盧懷慎,滑州靈昌人。其先家於範陽,為山東著姓。祖悊,為靈昌令,因徙焉。懷慎少清謹,舉進士,曆監察禦史、吏部員外郎。景龍中,遷右禦史台中丞,上疏以陳時政得失。今略載其三篇。
自杜暹的高祖父到杜暹,五代同居,杜暹特別恭敬長輩,對繼母孝順,聞名鄉裏。開始,中舉授婺州參軍,任滿將還鄉,州吏贈送他萬餘張紙,杜暹隻接受了一百張,其餘全還給他們。當時他的同僚來告別的,見了歎道:“這與過去清廉的官吏接受一個大錢,有什麼不同?”不久,杜暹授鄭縣縣尉,又以清廉節儉為世人稱揚。華州司馬楊孚,公正耿直之官,他很賞識看重杜暹。不久楊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受牽累送法司斷罪,楊孚對人說“:如果這樣好的縣尉都獲罪,那麼公正清廉之士怎麼不灰心呢?”並特此向執政推薦杜暹,由此杜暹授大理評事。

其一曰:
開元四年(716),杜暹升任監察禦史,前往磧西屯田駐軍。正碰上安西副都護郭虔馞和西突厥可汗史獻、鎮守使劉遐慶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責。朝廷令杜暹查其實際情況。當時杜暹已在返回途中,已到涼州。他接到詔令又往磧西,進入突騎施,來考核郭虔馞等錯誤實況。藩人送給他黃金,杜暹堅決不受,左右的人說“:公遠道出使這邊遠的地方,不可失藩人的情。”杜暹不得已,接受了。後將黃金埋下,出境以後,才通知藩人去收取。藩人大驚,過沙漠追趕不到,才罷了。杜暹後升任給事中,因繼母去世守喪而離職。開元十二年(724),安西都護張孝嵩調任太原尹,有人推薦杜暹出使安西,因藩人伏其清正廉潔辦事慎重,很佩服他,於是特殊對待,升拜黃門侍郎,兼安西副大都護。杜暹單騎赴任。第二年,於闐王尉遲眺私下勾結突厥和一些藩國圖謀叛亂,杜暹秘密探知其謀,便帶兵逮捕並處死,誅其黨羽五十餘人,另外立了君長,於闐才安定下來。杜暹以功特加授光祿大夫的榮譽職務。杜暹在安西四年,安撫將士,不怕勞苦,很得漢人和各族人的愛戴。

臣聞孔子曰:“為邦百年,可以勝殘去殺。”又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故《書》雲“三載考績”,校其功也。昔子產相鄭,更法令,布刑書,一年而人歌之曰:“取我田疇而伍之,取我衣冠而褚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二年而人又歌之曰:“我有子弟,子產教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終有遺愛,流芳史策。子產,賢者也,其為政尚累年而化成,況其常材乎。
開元十四年,朝廷任命杜暹代理宰相,並派中使前往迎接。玄宗見他,賜絹二百匹,馬一匹,住宅一區。後來他與李元..不和,罷免了宰相,出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後又曆任魏州刺史、太原尹。開元二十年(732),玄宗到北都,拜杜暹為戶部尚書,便令扈從入京。到東都,任杜暹為京都留守。杜暹抽調值班的衛士,修繕三宮,加固城池,親自巡邏檢查,從不懈怠。玄宗得知此情特嘉獎他,賜敕書道“:卿一向以清廉耿直,加之勤奮能幹出名。自從委任為留守,每事多能,治政使下屬整肅,恩惠能施及百姓。城池宮室,時時修飾,很有成績,也不過分勞累人力。甚善甚善,很慰我心。”不久代李林甫為禮部尚書,封魏縣侯。開元二十八年(740)病逝,享年六十餘歲,詔贈尚書右丞相。

臣竊見比來州牧、上佐及兩畿縣令,下車布政,罕終四考。在任多者一二年,少者三五月,遽即遷除,不論課最。或有曆時未改,便傾耳而聽,企踵而望,爭求冒進,不顧廉恥。亦何暇為陛下宣風布化,求瘼恤人哉!禮義未能興行,風俗未能齊一,戶口所以流散,倉庫所以空虛,百姓凋弊,日更滋甚,職為此也。何則?人知吏之不久,則不從其教;吏知遷之不遙,又不盡其力,偷安爵祿,但養資望。陛下雖勤勞之懷,宵衣旰食,然僥幸路啟,上下相蒙,共為苟且而已,寧盡至公乎?此國之病也。昔賈誼所謂蹠盭之病,乃小小者耳。此弊久而不革,臣恐為膏肓,雖和、緩不能療,豈蹠盭而已哉!
杜暹在家孝敬長輩愛弟妹,對他繼母弟杜昱愛撫甚厚,但是昱平素不學無術,每當朝談論,言談膚淺。杜暹常以公正清廉勤勞節儉為己任,有時也有免不過情分而為的事。他二十歲就自己發誓不受親友饋贈,一生如此。到去世時,玄宗很憐惜,派中使就家中吊喪,賜絹三百匹。尚書省和老同僚,也贈財物助喪葬,他的兒子遵父親生前的教導,皆拒絕不受。太常給杜暹諡號為貞肅。右司員外郎劉同升、都官員外郎韋廉以杜暹有忠孝之美,認為所諡沒有完全表現他的品行,建議更改。太常博士裴總堅持說:“杜尚書因居喪受職,雖然為了國家,但不能稱孝,請依舊為定。”他的兒子杜孝友上到朝廷向玄宗陳訴,才令所司仔細審定,終於諡貞孝。

漢宣帝綜核名實,興理致化。黃霸,良二千石也,就增秩賜金,以旌其能,而不遷於潁川,前代之美政也。又古之為吏者長子孫,倉氏、瘐氏,即其後也。《書》雲:“事不師古,以克永代,匪說攸聞。”臣望請諸州都督、刺史、上佐及兩畿縣令等,在任未經四考已上,不許遷除。察其課效尤異者,或錫以車裘,或就加祿秩,或降使臨問,並璽書慰勉。若公卿有闕,則擢以勸能。其政績無聞及犯貪暴者,免歸田裏。以明聖朝賞罰之信,則萬方之人,一變於道矣。致此之美,革彼之弊,易於反掌,陛下何惜而不行哉!
韓休,京兆長安人。伯父韓大敏,在武則天稱帝之初為鳳閣舍人。當時梁州都督李行褒為部下誣告,說他有反意。武則天令韓大敏到梁州審理。有人對韓大敏說“:李行褒是李姓的近屬,太後的本意就是要除掉他們,你不小心而違逆了她的旨意,禍將不小,不可不為自身考慮。”韓大敏說“:哪裏有求自身安全而陷人非罪的?”竟上奏為李行褒申雪。武則天又命禦史複審,便構成其罪。韓大敏因審案失情而有罪,這一罪與知反不告等同,因此賜死於家中。韓休的父親韓大智,官至洛州司功。

其二曰:
韓休早年,詞學很好。初應舉,授桃林縣丞。又在舉賢良時,唐玄宗親自在春宮問國政治理,韓休與校書郎趙冬曦同時中舉人,授左補闕。不久被任為主爵員外郎,曆任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兼主管製誥,後外任虢州刺史。當時虢州因地在兩京之間,皇上總在京都或東都,是最近的州,所以常常被支派稅草來充實未用的馬廄。韓休奏請稅草能均配各州,中書令張說駁道:“如果獨免虢州,就要移給另外的州,作為地方官欲為私惠,就國情而論本來不可依從。”於是下令不許。韓休又將上奏,僚吏說:“連續上奏一定會違逆執政之意。”韓休說“:為刺史不能救百姓之弊,怎麼來治政!如一定會逆上得罪,我也心甘情願。”韓休竟堅持提出而獲免治罪。過了一年多,以母喪離職,堅持陳述誠心要求終喪禮,得到同意。守喪完,韓休授工部侍郎,仍主管製誥,升遷尚書右丞。

臣聞《尚書》雲:“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此省官之義也。又雲:“官不必備,惟其才。”又雲:“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此為官擇人之義也。臣竊見京諸司員外官,所在委積,多者數餘十倍,近古以來未之有也。官不必備,此則有餘,人代天工,多不厘務。廣有除拜,無所裨益,俸祿之費,歲巨億萬,空竭府藏而已,豈致理之基哉!方今倉庫空虛,百姓凋弊,河、渭漕輓,西給京師,公私損耗,不可勝紀。況邊隅未靜,兵革猶興,節用愛人,正在今日,增官廣費,豈曰其時?倘水旱成災,租稅減入,水衡無貫朽之蓄,京瘐闕流衍之儲。或疆場外守,兵車遠出;或收茂無歲,賑救在辰。此軍國之急務也,陛下將何以濟之乎?《書》雲:“無輕人事,惟艱;無安厥位,惟危。”又雲:“不見是圖。”此皆慎微之深旨也。
開元二十一年(733),侍中裴光庭去世,玄宗令肖嵩推薦賢人來代替裴光庭。肖嵩很是稱揚韓休心誌和品行,於是便拜黃門侍郎,任代理宰相。韓休生性耿直,不會趨炎附勢,任職後,很符當時民望。不久,有萬年尉李美玉得罪,上特令流配嶺外,韓休上奏說:“李美玉小官,所犯的又不是大罪,現今朝廷有大罪,尚不能去,怎麼能舍大而取小呢!臣竊以為金吾大將軍程伯獻,恃皇上的恩寵,任職貪圖財利,住宅車馬,超越身份過分放縱。臣請先出程伯獻,然後給李美玉治罪。”玄宗開始不同意。韓休堅持提意見“:李美玉這樣的小官都不能容,那麼像程伯獻這樣的巨猾怎能不問!陛下如不出程伯獻,臣就不敢奉詔流放李美玉。”玄宗認為韓休率直忠誠,就同意了。當初,肖嵩認為韓休柔和易控製,所以引薦他。韓休既主政事,對肖嵩的意見多有矯正,於是他與韓休不和,宋王景聞知說“:未料道韓休竟能如此,這真是仁者之勇啊!”

臣竊見員外官中,或簪裾雅望,或台閣舊人,或明習憲章,或諳閑政要,皆一時之良幹也。多不司案牘,空屍祿俸,滯其才而不申其用,尊其位而不盡其力。周稱多士,漢曰得人,豈其然歟?必有異於此矣。臣望請諸司員外官有才能器識、眾共聞知,堪為州牧縣宰及上佐者,並請遷擢,使宣力四方,申其智效。有老病及不堪理務者,鹹從廢省,使賢不肖較然殊貫。此濟時之切務也,安可謂行之艱哉?
這年夏天,韓休加銀青光祿大夫的職稱,十二月,調任工部尚書,罷免宰相職務。開元二十四年(736),調任太子少師,封宜陽子。開元二十七年病卒。年六十八歲。追贈揚州大都督,諡號文忠。寶應元年(762)重贈太子太師。

其三曰: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