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2372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九十一

○田承嗣侄悅子緒緒子季安
田承嗣,平州人,世代服役於盧龍軍鎮,任副將。田承嗣開元末年擔任軍使安祿山手下的前鋒兵馬使,俘獲斬殺奚人、契丹人,積累戰功,補缺為左清道府帥,升任武衛將軍。安祿山叛亂,田承嗣和張忠誌等擔任先鋒,攻陷河洛。安祿山失敗,史朝義再次攻陷洛陽,田承嗣又擔任先導,被授予偽魏州刺史。代宗派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領回紇軍隊平定了河朔的叛軍。由於安史兩個凶徒相繼作亂,城鎮衰敗殘破,皇上一心要禁絕暴行,撲滅兵亂,屢次實行恩赦寬宥,凡是被安史二賊欺蒙貽誤者,一切均不追究。當時仆固懷恩暗中圖謀不軌,擔心叛賊平定以後,皇帝的恩寵逐漸淡薄,打算把賊將留下來作為自己的後援,於是奏封田承嗣和李懷仙、張忠誌、薛嵩等四人分別統轄河北各郡,並任命田承嗣為檢校戶部尚書、鄭州刺史。不久就升為魏州刺史,貝州、博州、滄州、瀛州等州防禦使。過了不久,就被授職為魏博節度使。

田弘正子布牟布子在宥
田承嗣不學習禮儀仁義,為人深沉猜忌,好鬥,雖然表麵上接受朝廷命令,暗中卻隻圖謀鞏固自身,收取沉重的捐稅,整修武備,統計人口的數目多少,年老體弱的從事農耕,年輕力壯的參加征戰,因此幾年之內,他的部眾達到十萬。經反複挑選,用魁梧高大、強壯有力的戰士一萬名保衛自己,稱之為“衙兵”。城鄉的官吏都由他自己任命設置,戶籍不向政府登記,賦稅不向朝廷交納,雖然稱為“藩臣”,實際上並沒有大臣的節操。代宗因為百姓們長期遭受賊寇虐害,暫時對他優待寬容,接連加任他為檢校尚書仆射、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又封他為雁門郡王,及至把魏州升格為大都督府,任田承嗣為長史之後,希望從此結好他,使他忠心不二,能夠改過自新,又將永樂公主下嫁其子田華。但他生長於北方野蠻之地,生性凶頑悖逆,每當朝廷命官前去對他慰問安撫,他的言語總是極不恭順。

張孝忠子茂昭茂昭子克勤弟茂宗茂和陳楚附
代宗大曆八年(773),相衛節度使薛嵩去世,他的弟弟薛..想要承襲節度使之職;等到朝廷起用李承昭取代薛嵩的職位時,衙將裴誌清便策劃兵亂,驅逐薛..,薛..便率領部下歸附田承嗣。大曆十年薛..回歸朝廷,田承嗣指使黨羽煽動、蠱惑相州的軍人官員謀劃叛亂,然後又率軍前去襲擊,假稱救應。代宗派內臣孫知古去魏州撫慰,令他們各守自己的封地。田承嗣拒不接受詔令,派大將盧子期攻打氵名州,楊光朝攻打衛州,殺害刺史薛雄,逼迫孫知古巡察磁州、相州,暗示他的大將用割耳破臉的舉動向他表示忠心,懇請田承嗣做他們的統帥,孫知古無法駁詰。

田承嗣,平州人,世事盧龍軍為裨校。祖璟,父守義,以豪俠聞於遼、碣。承嗣,開元末為軍使安祿山前鋒兵馬使,累俘斬奚、契丹功,補左清道府率,遷武衛將軍。祿山構逆,承嗣與張忠誌等為前鋒,陷河洛。祿山敗,史朝義再陷洛陽,承嗣為前導,偽授魏州刺史。代宗遣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引回紇軍討平河朔。帝以二凶繼亂,郡邑傷殘,務在禁暴戢兵,屢行赦宥,凡為安、史詿誤者,一切不問。時懷恩陰圖不軌,慮賊平寵衰,欲留賊將為援,乃奏承嗣及李懷仙、張忠誌、薛嵩等四人分帥河北諸郡,乃以承嗣檢校戶部尚書、鄭州刺史。俄遷魏州刺史、貝博滄瀛等州防禦使。居無何,授魏博節度使。
四月,皇上下詔令說:

承嗣不習教義,沉猜好勇,雖外受朝旨,而陰圖自固。重加稅率,修繕兵甲;計戶口之眾寡,而老弱事耕稼,丁壯從征役,故數年之間,其眾十萬。仍選其魁偉強力者萬人以自衛,謂之衙兵。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戶版不籍於天府,稅賦不入於朝廷,雖曰籓臣,實無臣節。代宗以黎元久罹寇虐,姑務優容,累加檢校尚書仆射、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雁門郡王,賜實封千戶。及升魏州為大都督府,以承嗣為長史,仍以其子華尚永樂公主,冀以結固其心,庶其悛革。而生於朔野,誌性凶逆,每王人慰安,言詞不遜。
“田承嗣出身於行伍之中,列名在邊防上的戍守部隊,早就領取了軍旅的俸祿,卻未見有什麼功績,他曾經幫助過元凶禍首,一向為他們驅馳效勞。及至再次平定河朔的叛逆,政令才又回歸於帝王手中。朝廷憐念百姓們長期遭受戰亂。自從安祿山發起禍端,瀛州、博州的人民流離失所,史思明繼續發動叛亂,趙州、魏州充滿了災禍,以至於農桑的生產、百姓的生活都不能獲得安寧,骨肉家庭不能得到保全。考慮到地方上的凋殘、病苦,朝廷便想采用安撫的辦法以得到寧靜,因而先表示真誠的心意,接著又曉之以理。因此委派給他統帥的重任,給予他獨當一麵的榮寵,希望他能體察恩遇,自覺效忠。崇高的地位,豐厚的獎賞,在朝臣中居於前茅,位列於異姓諸侯之中,登上了三公之首的地位。晚輩的子弟,甚至幼童都沾上了台閣的風華,妻妾仆婢,都享受了城邑的封號,人臣所能得到的恩寵,都集中到了他的家門,不僅有將相的權柄,相應的官職也得到了。

大曆八年,相衛節度使薛嵩卒,其弟崿欲邀旄節;及用李承昭代嵩,衙將裴誌清謀亂逐崿,崿率眾歸於承嗣。十年,薛崿歸朝,承嗣使親黨扇惑相州將吏謀亂,遂將兵襲擊,謬稱救應。代宗遣中使孫知在使魏州宣慰,令各守封疆。承嗣不奉詔,遣大將盧子期攻洺州,楊光朝攻衛州。殺刺史薛雄,仍逼知在令巡磁、相二州,諷其大將割耳剺麵,請承嗣為帥,知在不能詰。四月,詔曰:
“所謂宰相,是要為國家盡忠的,而他卻占據著國家的封地,仗恃著國家的武裝,安享國家百姓們的奉獻,調用本來屬於國家的賦稅。占有資財,憑借著竊取的寵幸,心裏包藏著凶險邪惡,外表上卻假裝歸順的樣子。再說相州、衛州兩地所管轄的地域向來不同,他卻逼迫、威脅軍人,指使他們悖逆行事。趁他們鼓噪擾害的時候,借機把軍隊派去,事實真相就完全暴露了。由此可見險惡的居心,如果不是這樣,難道裴誌清謀劃兵亂還不到一個早晨,盧子期、楊光朝會同時在第二天采取行動麼?可見他們早已約定,是在按預定的時間行事,這就是蔑視、拋棄律法,擅自發動兵變。既然說相州發生騷亂,自己是從鄰境來救助災禍,為什麼又立即去占領磁州、大耍威風暴虐呢!這實在是自相矛盾,無法自圓其說。三州既然空虛,遠近之地都陷入驚恐之中,又轉移軍馬去攻打氵名州,實在是橫暴、凶惡,不講仁義,殘忍到了極點。薛雄乃是衛州刺史,本來就不是他的藩屬之地,隻因恨他不歸順,便對他橫加欺淩暴虐,把他全家殺光,沒有一個人活了下來,殘酷暴虐得不成樣子,真是人神所憤。四個州的地域內,到處布列著軍營,長史以下的屬官,都憑著他的高興來任命,精良的裝備,銳利的武器,優良的馬匹,強壯的士兵,全麵、充足的物資裝備,農業庫藏的果實,盡數收羅到魏州府,沒有一點遺漏。他的所作所為是不可寬赦的,朝廷準備進行討伐、問罪,以明正典刑。但還是表示有所寬容,希望他能改惡從善,由典憲國法來加以抑製約束,仍以實行撫慰為目的。於是派遣孫知古遠道地奉著詔書,以懇切的旨意曉諭他,而且任命李承昭在他的部下擔任副職,鎮撫他的舊封之地。而李承昭又派遣親近的部將劉渾事先傳達了詔命。田承嗣正在磁州,相州盤桓,仍然劫奪了孫知古和他同走,先叫他的侄兒田悅鼓動軍吏,甚至指使他們用刀傷害自己,或者令他們唾沫飛濺地爭吵,當眾喧嘩,請求歸附田承嗣。要判定他奸邪的罪行,這些都足可作為憑證,如果連這些都可以寬容,還有什麼能叫作犯罪呢?

田承嗣出自行間,策名邊戍,早參戎秩,效用無聞,嚐輔凶渠,驅馳有素。洎再平河朔,歸命轅門。朝廷俯念遺黎,久罹兵革。自祿山召禍,瀛、博流離;思明繼釁,趙、魏堙厄;以至農桑井邑,靡獲安居,骨肉室家,不能相保。念其凋瘵,思用撫寧,以其先布款誠,寄之為理。所以委授旄鉞之任,假以方麵之榮,期爾知恩,庶能自效。崇資茂賞,首冠朝倫,列異姓之苴茅,登上公之禮命。子弟童稚,皆聯台閣之華;妻妾仆媵,並受國邑之號。人臣之寵,舉集其門;將相之權,兼領其職。
“田承嗣應當貶官為永州刺史,仍舊準許一雙幼男幼女和他同去,以方便他上路赴任。委派河東節度使薛兼訓、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幽州節度使留後朱滔、昭義節度使李承昭、淄青節度使李正己、淮西節度使李忠臣、永平軍節度使李勉、汴宋節度使田神玉等,成夾擊之勢進軍,如果田承嗣不按時到職,就從各處起兵加以討伐,將他按軍法處置。”

夫宰相者,所以盡忠,而乃據國家之封壤,仗國家之兵戈,安國家之黎人,調國家之征賦。掩有資實,憑竊寵靈,內包凶邪,外示歸順。且相、衛之略,所管素殊,而逼脅軍人,使之翻潰。因其驚擾,便進軍師,事跡暴彰,奸邪可見。不然,豈誌清之亂,曾未崇朝;子期、光朝,會於明日。足知先有成約,指期而來,是為蔑棄典刑,擅興戈甲。既雲相州騷擾,鄰境救災,旋又更取磁州,重行威虐。此實自矛盾,不究始終。三州既空,遠邇驚陷,更移兵馬,又赴洺州,實為暴惡不仁,窮極殘忍。
詔令下達,田承嗣畏懼,再加上部下的大將也漸生叛離之心,田承嗣倉皇失措,便派副將郝光朝奉上表章認罪,請求允許約束自身,歸附朝廷。代宗厚賞軍隊,特頒恩詔,允許田承嗣所奏,連他的侄兒田悅等也都恢複舊職,皇上又下詔,田承嗣不須入朝覲見。

薛雄乃衛州刺史,固非本籓,忿其不附,橫加淩虐,一門盡屠,非複噍類,酷烈無狀,人神所冤。又四州之地,皆列屯營,長史屬官,任情補署。精甲利刃,良馬勁兵,全實之資裝,農藏之積實,盡收魏府,罔有孑遺。其為蓋在無赦,欲行討問,正厥刑書。猶示含容,冀其遷善,抑於典憲,務在慰安。乃遣知在遠奉詔書,諭以深旨,乃命承昭副茲麾下,撫彼舊封。而承昭又遣親將劉渾先傳詔命。承嗣逡巡磁、相,仍劫知在偕行,先令侄悅權扇軍吏,至使引刀自割,抑令騰口相稽,當眾喧嘩,請歸承嗣。論其奸狀,足以為憑,此而可容,何者為罪?
大曆十一年(776),汴州守將李靈曜占據城池叛變,皇上詔令附近的軍鎮增加兵力。李靈曜向魏州求援,田承嗣令田悅率領五千部眾前往,被馬燧、李忠臣迎擊,將他擊敗,田悅隻身脫逃,死去的士兵占了十之七八,皇上再下詔令誅殺田承嗣。大曆十二年,田承嗣再上表章請罪,皇上再次赦免了他,又恢複了他的官爵。田承嗣據有貝州、博州、魏州、衛州、相州、磁州、氵名州等七州,再擔任七州節度使,於是田承嗣的弟弟田廷琳以及侄子田悅、田承嗣的兒子田綰、田緒等都恢複了原官,仍然命令給事中杜亞宣讀詔諭,賜予丹書鐵券。田承嗣於大曆十三年九月去世,終年七十五歲。有十一個兒子:田維、田朝、田華、田繹、田綸、田綰、田緒、田繪、田純、田紳、田縉等。田維任魏州刺史,田朝封神武將軍,田華任太常少卿、駙馬都尉,娶永樂公主,再娶新都公主;其餘的兒子都年幼。田悅的勇敢數全軍第一,田承嗣愛惜他的才幹,到臨死時,命田悅主持軍事,而由兒子輔佐他。

承嗣宜貶永州刺史,仍許一幼男女從行,便路赴任。委河東節度使薛兼訓、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幽州節度留後硃滔、昭義節度李承昭、淄青節度李正己、淮西節度李忠臣、永平軍節度使李勉、汴宋節度田神玉等,掎角進軍。如承嗣不時就職,所在加討,按軍法處分。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