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1901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八十四

○馬燧子暢燧兄炫
馬燧,他的字叫洵美,汝州郟城縣人,他祖先從右扶風郡遷來此地。祖父馬瑉,官做到左玉鈐衛倉曹。父親馬季龍,曾中舉明兵法科,豪爽擅長兵法,官當到嵐州刺史、幽州經略軍使。馬燧早年時,有次和幾個哥哥讀書,放下書歎氣說:“國家將有難了,英雄應立功於世,平定天下,怎能辛辛苦苦當儒生呢!”馬燧儀表風度傑出,身長六尺二寸,沉著勇敢多智謀,博覽各種書籍,尤其擅長兵法。

渾瑊子鎬钅歲
安祿山反叛,派光祿卿賈循守範陽。馬燧勸賈循說:“安祿山背恩帶頭反叛,雖然攻陷了洛陽,定將被消滅。您為什麼不建稀世功勳?殺死他的將領向潤客、牛廷..,抄他的老窩。安祿山向西不能打進關中,就會困在那裏被抓住,天下就平定了。”賈循雖讚同這話,但未乘機定計,事泄露了,安祿山終於派韓朝陽來請賈循。韓朝陽到了範陽,和賈循談話,暗地埋伏武士用弓弦勒死了他。馬燧逃出跑到西山,隱士徐遇把他藏了起來。過了一個月,從小路來到平原郡。平原郡失守,又逃到魏郡。

馬燧,字洵美,汝州郟城人,其先自右扶風徙焉。祖瑉,官至左玉鈐衛倉曹。父季龍,嚐舉明《孫》《吳》,俶儻善兵法,官至嵐州刺史、幽州經略軍使。燧少時,嚐與諸兄讀書,乃輟卷歎曰:“天下將有事矣,丈夫當建功於代,以濟四海,安能矻矻為一儒哉!”燧姿度魁異,長六尺二寸,沉勇多智略,該涉群書,尤善兵法。
寶應年間,澤潞節度使李抱玉任命他為趙城縣縣尉。這時回紇大軍歸國,倚仗幫助收複洛陽的功勞,胡作非為,有時擄掠路過處的倉庫糧食,供應飯食稍不滿意,隨便殺人。李抱玉準備了供給品,下屬都不敢去送,馬燧自薦請求主持驛館事務。等回紇軍來了,就先給主帥送禮,和他約定紀律,回紇軍就授給馬燧令旗做標誌,命馬燧殺死違令者。馬燧用死刑犯人在身邊侍侯,稍不聽令,就殺死他們。回紇兵看了害怕,軍隊從這裏走過,沒有人敢侵害擄掠。李抱玉更賞識他了。馬燧就勸李抱玉說:“近來和回紇人談話,我了解了他們的情況。現仆固懷恩倚功結黨,李懷仙、張忠誌、薛嵩、田承嗣分守各地,都是仆固懷恩的主意,他的兒子仆固..勇猛不忠。依我看來,一定會侵占太原、西山叛亂,您應多做準備。”不久,仆固懷恩果然和太原都將李竭誠同謀,想奪取太原,主帥辛雲京察覺了這事,殺了李謁誠,守城自衛,仆固懷恩派他的兒子仆固..領兵包圍了他。當初,回紇軍北行歸國,派他們的將領安恪、石常庭領兵幾百名和招募投靠的幾千人守河陽,從洛陽搶來的珍寶,都存放在河陽。這時,仆固懷恩派薛嵩從相州、衛州送糧並切斷黃河渡口。李抱玉命馬燧到薛嵩處勸說,薛嵩就和仆固懷恩斷絕了關係聽從朝廷。於是任命馬燧為左武衛兵曹。

安祿山反,俾光祿卿賈循守範陽。燧說循曰:“祿山負恩首亂,雖陷洛城,必當夷滅。公盍建不代之功,誅其逆將向潤客、牛廷玠,拔其根柢,祿山西不能入關,則坐而受擒,天下可定也。”循雖善之,計不時決,事泄,祿山果遣韓朝陽來召循。朝陽至範陽,與循語,陰伏壯士以弓弦縊殺之。燧脫身走西山,隱者徐遇匿之。逾月,間行歸平原。平原不守,複走魏郡。
馬燧又任過太子通事舍人,升任著作郎、營田判官。不久,又升任秘書少監、兼任殿中侍禦史,又任節度判官、承務郎,升任鄭州刺史。他勉勵督促農耕,統計戶數,每年收稅一次,人們都認為方便。大曆四年(769),改任懷州刺史。在兵荒之後,這年夏天又大旱,人們不能種莊稼,馬燧努力改善政務,將領官吏有父母的,馬燧就登門問候,安葬野地未埋的屍骨,減輕賦稅。到秋天,州內長出了野穀子,人民多半靠這度災。

寶應中,澤潞節度使李抱玉署奏趙城尉。是時回紇大軍還國,恃複東都之功,倔強恣睢,所過或虜掠廩粟,供餼小不如意,恣行殺害。抱玉具供辦,賓介皆憚不敢行,燧自讚請主郵驛。比回紇至,則先賂其渠帥,與明要約,回紇乃授燧旗幟為識,犯令者命燧戮之。取死囚給左右廝役,小違令,輒殺之。回紇相顧失色,虜涉其境,無敢暴掠。抱玉益奇之。燧因說抱玉曰:“屬者與回紇言,燧得其情。今仆固懷恩恃功樹黨,李懷仙、張忠誌、薛嵩、田承嗣分授疆土,皆出於懷恩,其子瑒佻勇不義。以燧度之,將必窺太原西山以為亂,公宜深備之。”無何,懷恩果與太原都將李竭誠通謀,將取太原,其帥辛雲京覺之,斬竭誠,固城自守,懷恩遣其子瑒率兵圍之。初,回紇北歸,遣其將安恪、石常庭將兵數百及誘募附麗者複數千人以守河陽,東都所虜掠重貨,悉積河陽。是時,懷恩遺薛嵩自相、衛饋糧以絕河津。抱玉令燧詣薛嵩說之,嵩乃絕懷恩從順。署奏左武衛兵曹。曆太子通事舍人,遷著作郎、營田判官。無幾,遷秘書少監、兼殿中侍禦史,為節度判官、承務郎,遷鄭州刺史。燧乃勸課農畝,總其戶籍,歲一稅之,州人以為便。大曆四年,改懷州刺史。乘亂兵之後,其夏大旱,人失耕稼;燧乃務修教化,將吏有父母者,燧輒造之施敬,收葬暴骨,去其煩苛。至秋,界中生魯穀,人頗賴之。
李抱玉移任駐守鳳翔。因..陽有邊患,任命他為隴州刺史、兼任禦史中丞。州西部有條路,寬兩百多步,上通高山,山和吐蕃相對,吐蕃每次入侵,都從這裏出來。馬燧巡視地形,壘石栽樹攔住這路,下麵修了兩處門,又修有望樓,八天就修成了。碰到李抱玉入朝,就和馬燧一起去。很久以後,唐代宗知道他能幹,召見了他,封為商州刺史,兼任禦史中丞、防禦水陸運使。

抱玉移鎮鳳翔,以汧陽被邊,署奏隴州刺史、兼禦史中丞。州西有通道,廣二百餘步,上連峻山,山與吐蕃相直,虜每入寇,皆出於此。燧乃按行險易,立石種樹以塞之,下置二門,設籬櫓,八日而功畢。會抱玉入覲,與燧俱行。久之,代宗知其能,召見,拜商州刺史、兼禦史中丞、防禦水陸運使。
大曆十年(775),河陽三城兵變,趕走節度使常休明,於是任命馬燧為檢校左散騎常侍、禦史大夫、河陽三城使。大曆十一年(776)五月,汴州大將李靈耀反叛,占據州城,切斷漕運,求封節度使。唐代宗寬大為懷,任命李靈耀為汴州、宋州等八州節度留後。李靈耀不接受任命,於是暗地勾結田承嗣;田承嗣就派他哥哥的兒子田悅率兵支援李靈耀,打敗永平軍將領劉洽。皇帝下詔馬燧和淮西節度使李忠臣會合討平李靈耀。李忠臣怕叛軍,焚燒營帳往西跑。馬燧勸他回軍,請求擔任先鋒,打敗了田悅,逼近汴州。李忠臣沿汴河南岸進軍,又在西梁固打敗了李靈耀的將領張清。李靈耀選精兵八千,號稱“餓糧軍”;馬燧單獨率軍打敗了它,進抵浚儀。當時,河陽兵是諸軍中最強的。田承嗣又派田悅率兵兩萬援救李靈耀,打敗了永平軍將領杜如江,進犯曹州,又打敗李正己的遊軍,擊潰了劉洽、長孫全緒等人的軍隊,乘勝進到離汴州三十裏處,列陣前進。李忠臣會合宋州、淮南、浙西的軍隊,與他作戰不勝,向馬燧求救,馬燧帶四千兵出其不意擊敗了他,田悅單人匹馬逃走。李靈耀知道田悅戰敗後,第二天率一百名騎兵逃跑,汴州就投降了,馬燧把功勞讓給李忠臣。李忠臣生性暴躁,馬燧不想進汴州城,就帶兵到板橋紮營。李忠臣進城後,果然獨吞功勞,利用機會打死了宋州刺史李僧惠。馬燧於是回到了河陽。

大曆十年,河陽三城兵亂,逐鎮將常休明,以燧檢校左散騎常侍、禦史大夫、河陽三城使。十一年五月,汴州大將李靈耀反,因據州城,絕運路,以邀節製。代宗務姑息人,因授靈耀汴、宋等八州節度留後。靈耀不受命。乃潛結魏博;田承嗣乃遣兄子悅將兵援靈耀,破永平軍將劉洽。詔燧與淮西節度使李忠臣合軍討靈耀。忠臣懼賊,焚廬舍西走。燧勸其還兵,請為前鋒,擊破田悅,進逼汴州。忠臣行汴南,燧引軍行汴北,又敗靈耀將張清於西梁固。靈耀選銳兵八千,號為“餓狼軍”;燧獨引軍擊破之,進至浚儀。是時,河陽兵冠諸軍。承嗣又遣悅將兵二萬救靈耀,破永平軍將杜如江,略曹州,又敗李正己遊軍,擊走劉洽、長孫全緒等軍,乘勝去汴州一舍,方陣而進。忠臣會宋州、淮南、浙西兵,與戰不利,請救於燧,燧引四千人為奇兵擊破之,田悅匹馬遁去。靈耀知悅敗,明日以百騎夜走,汴州悉降,燧讓功於忠臣。忠臣素暴戾,燧不欲入汴城,乃引軍退舍於板橋。忠臣入城,果專其功,因會擊殺宋州刺史李僧惠。燧還河陽。
大曆十四年(779)六月,任檢校工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留後,不久被任命為節度使。太原自前任長官鮑防、百井戰敗後,軍隊弱小,馬燧就召集全部將領官吏的仆役,得到幾千人,都補充為騎兵,訓練了幾個月,成了精銳的騎兵。他命令製鎧甲一定按長短分三等,和士兵衣裳相當,以便行動。又製造軍車,蒙上畫有狻猊圖案的皮革,車後安有戟,行軍時裝運兵器鎧甲,宿營時列成營陣,有時堵在險要處阻擋進攻,軍械都極好。過了一年,集中三萬軍隊,開辟大場地練習列陣,教他們進退攻守的戰術。

大曆十四年六月,檢校工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留後,尋為節度使。太原承前政鮑防百井敗軍之後,兵甲寡弱,燧乃悉召將吏牧馬廝役,得數千人,悉補騎卒,教之數月,為精騎。造甲者必令長短三等,稱其所衣,以便進趨。又造戰車,蒙以狻猊象,列戟於後,行則載兵甲,止則為營陣,或塞險以遏奔衝,器械無不犀利。居一年,陳兵三萬,開廣場以習戰陣,教其進退坐作之勢。
建中二年(781)六月,他到京城朝拜,升任檢校兵部尚書,命回太原。當初,田悅頂替田承嗣帶兵,怕人們不親附自己,假裝歸順,馬燧奏本揭露他一定會反叛,應先防備他。這年,田悅果然和淄青、恒冀節度使合謀,親率兵三萬包圍了邢州,自己到臨氵名,築兩重城牆,隔絕內外,阻擋救兵。邢州守將李洪、臨氵名守將張亻丕,都固守沒被攻破。昭義軍向朝廷求救,皇帝下詔命馬燧率步、騎兵兩萬和昭義節度使李抱真、神策行營兵馬使李晟會合援救臨氵名。馬燧軍從山郭口經過,軍隊沒通過險要地時,就派人送信告訴田悅,並表示友好,田悅以為馬燧怕他。十一月,軍隊到達邯鄲,田悅派使者來,馬燧就都殺了示眾;派兵擊潰了田悅的一支部隊,射死了將領成炫之。田悅自己進攻臨氵名,派大將楊朝光率兵萬名。在臨氵名南邊雙岡東西並列兩個營寨抵禦馬燧,馬燧就率李抱真、李晟進軍,在兩座營寨之間紮營。這天夜裏東邊營寨兵逃回田悅處。第二天,馬燧進軍到明山紮營,占據被拋棄的營寨放軍需品。田悅對部下說:“楊朝光堅守營寨的兵不少於一萬人,即使馬燧等用全部精兵攻他,幾天內,估計攻不下來。死傷一定很重。我這裏一定攻下了臨氵名,犒勞兵將再和他們作戰,這是必贏的部署。”田悅於是派恒州李惟嶽的援軍五千增援楊朝光,馬燧帶兵進攻楊朝光,田悅又帶一萬多軍隊增援他。馬燧就命大將李自良、李奉國率騎兵會同神策軍在雙岡抵禦,下令道:“讓田悅過來了,就殺了你們!”李自良等擊退了田悅。馬燧就命推出燃火車燒營寨,殺死了楊朝光和大將盧子昌,殺頭五千多顆,活捉八百多人。停留五天,推進到臨氵名,田悅率全軍來會戰。馬燧親自率領精兵抵擋前鋒,接戰一百多次,士兵都死戰,田悅軍大敗,殺頭一萬多顆,活捉九百人,繳獲糧食三十萬斛,器械鎧甲與這相當。田悅召集敗兵夜裏逃走了,對邢州的包圍也解除了。因功勞升任右仆射。戰前,馬燧對兵將起誓,戰勝後用私財行賞。戰勝後,拿出所有家財獎賞兵將。唐德宗稱讚他,下詔度支郎中拿出五萬貫獎賞,還馬燧的家財。不久,加封為魏博招討使。

建中二年六月,朝於京師,加檢校兵部尚書,令還太原。初,田悅新代承嗣統兵,恐人不附己,詐效誠款,燧上疏明其必反,宜先備之。其年,悅果與淄青、恆冀通謀,自將兵三萬圍邢州,次臨洺,築重城,絕其內外,以拒救兵。邢州將李洪、臨洺將張伾,皆堅守不拔。昭義軍告急,乃詔燧將步騎二萬與昭義節度使李抱真、神策行營兵馬使李晟合軍救臨洺。燧軍出郭口,兵未過險,乃遣持書喻悅,且示之好,悅謂燧畏之。十一月,師次邯鄲,悅遣使至,燧皆斬之以徇;遣兵擊破其支軍,射殺其將成炫之。悅自攻臨洺,遣大將楊朝光將兵萬人,於臨洺南雙岡東西列二柵以禦燧。燧乃率李抱真、李晟進軍,營於二柵之中。其夜,東柵走歸悅。明日,燧進軍營明山,取其棄柵以置輜重。悅謂將吏曰:“朝光堅柵不下萬人,假令燧等盡銳攻之,比數日,計不能下,殺傷必甚。吾此必拔臨洺,賞勞軍士而與之戰,必勝之術也。”悅乃分恆州李惟嶽救兵五千以助朝光,燧率軍攻朝光,田悅將萬餘人救之。燧乃令大將李自良、李奉國將騎兵合神策軍於雙岡禦之,令曰:“令悅得過,當斬爾!”自良等擊卻悅。燧乃令推火車以焚其柵,斬朝光及大將盧子昌,斬首五千餘級,生虜八百餘人。居五日,進軍至臨洺,田悅悉軍戰。燧自將銳兵扼其衝口,凡百餘合,士皆決死,悅兵大敗,斬首萬餘級,生虜九百人,得穀三十萬斛,器甲稱是。悅收敗兵夜遁,邢州圍亦解。以功加右仆射。先戰,燧誓軍中,戰勝請以家財行賞,既勝,盡出其私財以頒將士。德宗嘉之,詔度支出錢五萬貫行賞,還燧家財。尋加魏博招討使。
建中三年(782)正月,田悅向淄青、恒冀節度使求救,李納派大將衛俊率軍一萬名救援田悅,李惟嶽也派兵三千名來救援。田悅召集被打散的士兵兩萬多人,在洹水築堡壘,淄青軍隊駐紮在他的東邊,恒冀軍隊駐紮在他的西邊,互相呼應。馬燧率各軍進軍駐紮在鄴縣,奏本請求增派河陽軍隊,皇帝下詔命河陽節度使李秡率兵與他們會合。唐軍駐紮在漳河邊。田悅派將領王光進率兵守長橋,築城牆固守,唐軍不能過河。馬燧就在下遊將幾百輛軍車,用鐵鎖相連,橫斷河水,填上裝土的口袋擋住水,水略微變淺了,各軍都過了河。這時唐軍糧少,田悅堅守不出戰,想等唐軍糧盡。馬燧命各軍帶十天糧食,進駐倉口,和田悅隔洹水對峙。李抱真和李秡問道:“糧食少卻深入敵區,是為什麼?”馬燧說:“糧食少利於速戰,兵法說要善於調動敵人,不受敵人擺布。現田悅和淄青、恒州三支軍隊互相呼應,用意是不出戰,待我軍糧盡,如分兵攻他們左、右軍,軍隊少不一定能攻破,田悅還會來救援,這樣前後都受敵。兵法說進攻敵人必救處,敵人一定會出戰。我要讓各軍打敗會合的敵軍。”馬燧於是造三座橋過洹水,每天挑戰,田悅不敢出戰。恒州軍因兵少,怕被馬燧殲滅,移軍與田悅會合。田悅認為馬燧明天還會挑戰,就埋伏一萬軍隊,想伏擊馬燧。馬燧就命各軍都半夜吃飯,雞叫前擊鼓吹號,悄悄出兵沿洹水直奔魏州,發令說:“聽到敵軍追來,就停下來列陣。”又命一百名騎兵擊鼓吹號,都留在後邊,又準備柴草火種,等軍隊都走了,停止擊鼓吹號躲在一邊,看到田悅軍都過了河,就把橋燒掉。唐軍走了十幾裏路,田悅就帶領淄青、恒州步、騎兵四萬多人過橋跟隨追來,順風放火,擊鼓呐喊前進。馬燧就坐下,命令軍隊不動,派人除掉百步見方地上的草和荊棘列陣;馬燧走出陣前,召募有勇力的五千多人,分別排在前邊,等待敵軍來。等田悅兵到,火熄了人也直喘氣,體力下降,馬燧就出兵進攻他們,田悅軍大敗。當時神策、昭義、河陽軍都略退卻,河東軍戰勝後,各軍回軍戰鬥,合擊又大敗敵軍,追到洹水邊,田悅軍逃到橋頭,橋已燒掉。田悅軍亂了,有的跳到水裏,被殺頭兩萬多顆,殺死了他的大將孫晉卿、安墨啜,活捉了三千多人,淹死的不計其數。淄青兵幾乎死光了,死人相疊三十多裏地。

三年正月,田悅求救於淄青、恆冀,李納遣大將衛俊將兵萬人救悅,李惟嶽亦遣兵三千赴援。悅收合散卒二萬餘人,壁於洹水,淄青軍其東,恆冀軍其西,首尾相應。燧率諸軍進屯於鄴,奏請益河陽兵,詔河陽節度使李芃將兵會之。軍次於漳,悅遣將王光進以兵守長橋,築月城以為固,軍不得渡。燧乃於下流以車數百乘,維以鐵鎖,鎖絕中流,實以土囊以遏水,水稍淺,諸軍畢渡。是時軍糧少,悅深壁不戰,欲老燧軍。燧令諸軍持十日糧,進次倉口,與悅夾洹水而軍。抱真與李芃問:“糧少而深入,何也?”燧曰:“糧少利速戰,兵法善於致人,不致於人。今田悅與淄青、恆三軍為首尾,計欲不戰,以老我師;若分軍擊其左右,兵少未可必破,悅且來救,是前後受敵也。兵法所謂攻其必救,彼固當戰也,燧為諸軍合而破之。”燧乃造三橋道逾洹水,日挑戰,悅不敢出。恆州兵以軍少,懼為燧所並,引軍合於悅。悅謂燧明日複挑戰,乃伏兵萬人,欲邀燧。燧乃令諸軍半夜皆食,先雞鳴時擊鼓吹角,潛師傍洹水徑趨魏州,令曰:“聞賊至,則止為陣。”又令百騎吹鼓角,皆留於後,仍抱薪持火,待軍畢發,止鼓角匿其旁,伺悅軍畢渡,焚其橋。軍行十數裏,悅乃率淄青、恆州步騎四萬餘人逾橋掩其後,乘風縱火,鼓噪而進。燧乃坐,申令無動,命前除草斬榛棘廣百步以為陣;燧出陣,募勇力得五千餘人,分為前列,以俟賊至。比悅軍至,則火止氣乏,力少衰,乃縱兵擊之,悅軍大敗。時神策、昭義、河陽軍小卻,河東軍既勝,諸軍還鬥,合擊又大破之。迫洹水,悅軍走橋,橋已焚矣。悅軍亂,赴水,斬首二萬餘級,殺大將孫晉卿、安墨啜,生獲三千餘人,溺死者不可勝紀。淄青軍殆盡,死者相枕藉三十餘裏。悅收敗卒千餘人走魏州,至門,州將李長春閉門不納。久之,追兵不至,比明,乃納悅。悅既入,殺長春,嬰城自守。數日,李再春以博州降,悅兄昂以洺州降,王光進以長橋降。悅遣符璘、李瑤將五百騎送淄青兵還鎮,璘、瑤因來降燧。魏州先引禦河入城南流,燧令塞其領口,河流絕,城中益恐。悅乃遣許士則、侯臧徒步間行說硃滔、王武俊,借兵求救。時王武俊已殺李惟嶽,傳首京師,授武俊恆冀觀察都防禦使;時武俊同列張孝忠已為易定節度使,武俊獨為防禦使,又割趙、深二州為一鎮,以康日知為觀察使,甚為怨望,且素輕孝忠,恥名在下。時硃滔討李惟嶽,拔深州,求隸幽州不得,亦怨望。由是滔、武俊同謀救悅。悅恃燕、趙之援,又出兵二萬背城而陣,燧複與諸軍擊破之。五月,加燧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六月,硃滔、王武俊聯兵五萬來救悅,至於城下。諸帥議退兵,燧固不可,德宗遣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將朔方軍步騎萬五千人赴燧。是月晦,懷光亦至。懷光勇而無謀,軍至之日,未休息,堅請與滔等戰,王師不利。悅等決水灌燧等軍,燧兵屈糧少,七月,燧與諸軍退次魏縣。是月,詔加燧魏州大都督府長史,兼魏、博、貝四州節度、觀察、招討等使。田悅、硃滔、王武俊軍亦至魏縣,與官軍隔河對壘。十一月,三盜於魏縣軍中遞相推獎王號:硃滔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又遣使於李納,納稱齊王。四道共推淮西李希烈為天下兵馬元帥、太尉、建興王,皆偽署官號,如國初行台之製,而名目頗有妖僻者,然未敢偽稱年號。而五盜合從圖傾社稷,兩河鼎沸,寇盜橫行;燧等雖誌在勤王,竟莫能驅攘患難。
田悅召集敗兵一千多人逃往魏州,到了城門口,守將李長春關閉城門不接納。過了很久,追兵未來,到天亮,才接納田悅。田悅進了城,殺死了李長春,親自據城防守。幾天後,李再春率博州投降,田悅哥哥田昂率氵名州投降,王光進率長橋軍投降。田悅派符王..、李瑤帶五百名騎兵送淄青軍回去,符王..、李瑤乘機來投降馬燧。魏州原來引禦河進城向南流,馬燧命堵塞河口,河水斷流,城中更恐慌了。田悅就派許士則、侯臧步行走小路勸說朱滔、王武俊,借兵援救。當時王武俊已殺死李惟嶽,將頭送到京城,皇帝任命王武俊為恒冀觀察都防禦史;當時王武俊同僚張孝忠已任易定節度使,王武俊僅任防禦使,又割出趙、深兩州成為一鎮,任命康日知為觀察使,因此非常不滿,加上平日輕視張孝忠,對官職比他低感到羞恥。當時朱滔討伐李惟嶽,攻下了深州,要求管轄幽州沒有得到,也不滿。因此朱滔、王武俊合謀救援田悅。田悅倚仗兩處援兵,又派出兩萬軍隊背城列陣,馬燧和各軍又打敗了他。這年五月,提升馬燧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四年十月,涇師犯關,帝幸奉天,燧引軍還太原。議者雲:“燧若乘田悅洹水之敗,並力攻之,時城中敗卒無三二千人,皆夷傷未起,日夕俟降;燧與抱真不和,遷延於擊賊,乃致三盜連結,至今為梗,職燧之由。”燧至太原,遣行軍司馬王權將兵五千赴奉天,又遣男彙及大將之子與俱來,壁於中渭橋。及帝幸梁州,權、彙領兵還鎮。燧以晉陽王業所起,度都城東麵平易受敵,時天下騷動,北邊數有警急,乃引晉水架汾而注城之東,瀦以為池,寇至計省守陴者萬人;又決汾水環城,多為池沼,樹柳以固堤。尋兼保寧軍節度使。
這年六月,朱滔、王武俊聯軍五萬來救援田悅,到了城外。諸將準備退兵,馬燧堅持不讓,唐德宗派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朔方軍步騎兵一萬五千人增援馬燧。這月三十,李懷光軍也到了。李懷光有勇無謀,軍到當天,沒休息,堅決要求與朱滔等會戰,唐軍戰敗。田悅等挖開河堤用水淹馬燧等人的軍隊,馬燧等兵敗糧少,這年七月,馬燧和各軍退駐魏縣。同月,皇帝下詔加封馬燧為魏州大都督府長史,兼任魏博貝四州節度、觀察、招討等使。田悅、朱滔、王武俊軍也到了魏縣,與唐軍隔河對峙。這年十一月,三位叛將在魏縣軍營中互相推讓王號:朱滔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又派使者去李納那裏,李納稱齊王。四處一起推舉淮西李希烈為天下兵馬元帥、太尉、建興王,都建署封官,像唐初行台官製,官名有很多怪異的,但不敢自立年號。五名叛賊勾結想顛覆唐朝,黃河南北混亂,盜賊橫行;馬燧等雖然效忠唐朝,終於沒能平定叛亂。

興元元年正月,加檢校司徒,封北平郡王。七月,德宗還京,加燧奉誠軍及晉、絳、慈、隰節度並管內諸軍行營副元帥,令與侍中渾瑊、鎮國軍節度使駱元光同討河中。初,李懷光據河中,燧遣使招諭之,懷光妹婿要廷珍守晉州,衙將毛朝易攵守隰州,鄭抗守慈州,皆相次降燧。初,王武俊自魏縣還鎮,雖去偽號,而攻圍趙州不解,康日知窘蹙,欲棄趙州,燧奏曰:“可詔武俊與抱真同擊硃滔,以深、趙隸武俊,請改日知為晉、慈、隰節度使。”日知未至而三州降燧,故又加燧晉、慈、隰節度使。燧乃表讓三州於日知,且言因降而授之,恐後有功者踵以為常。上嘉而許之。燧乃遣使迎日知,既至,籍府庫而歸之,日知喜且過望。
建中四年(783)十月,涇原軍隊占據京城,皇帝逃到奉天,馬燧率軍回到太原。有議論說:“馬燧如乘田悅洹水戰敗,合力進攻他,當時城中敗兵不到兩、三千人,都受傷躺倒,日夜等待投降;馬燧與李抱真不和,拖延不進攻叛軍,以至三位叛將勾結起來,至今仍是禍害,責任在馬燧。”馬燧到了太原,派行軍司馬王權率兵五千去奉天,又派兒子馬彙和大將的兒子與他們同去。在中渭橋紮營。到皇帝去了梁州,王權、馬彙領兵回到太原。馬燧因晉陽是唐朝開創之地,考慮城東平曠易遭攻擊,當時國中動蕩,北麵邊境多次出現緊急情況,於是引晉水架槽流到城的東邊,蓄水成為護城河,敵軍來了可省去守城兵萬名;又引汾水繞城而流,多造池塘,種柳樹加固圍堤。不久兼任保寧軍節度使。

九月十五日,燧帥步騎三萬次於絳,分兵收夏縣,略稷山,攻龍門,降其將馮萬興、任象玉。燧以兵攻絳州,十月,拔其外城,其夜偽刺史王克同與大將達奚小進棄城走,降其眾四千人。又遣大將李自良、穀秀分兵略定聞喜、夏縣、萬泉、虞鄉、永樂、猗氏六縣,降其將辛兟及兵五千人。穀秀以犯令虜士女,斬之以徇。
興元元年(784)正月,升任檢校司徒,封爵北平郡王。這年七月,唐德宗回到京城,加封馬燧為奉誠軍和晉絳慈隰節度和所轄區內各軍行營副元帥,命他和侍中渾王鹹、鎮國軍節度使駱元光一起去討伐河中。當初,李懷光叛據河中,馬燧派人招降他,李懷光妹夫要廷珍據守晉州,衙將毛朝鰎據守隰州,鄭抗據守慈州,都相繼投降了馬燧。此前,王武俊從魏縣回到封地,雖然放棄了王號,但圍攻趙州不止,康日知無法,想放棄趙州,馬燧奏本說:“可以下詔讓王武俊和李抱真一起進攻朱滔,將深州、趙州劃歸王武俊,請求改封康日知為晉慈隰節度使。”康日知未到,三州都投降了馬燧,因此又加封馬燧為晉慈隰節度使。馬燧就上表把三州讓給康日知,並說如因投降他就封給他,怕以後有功勞的人效仿作為慣例。皇帝讚賞並答應了他,馬燧就派使者迎接康日知,等他到後,又清點倉庫交給他,康日知喜出望外。

貞元元年,軍次寶鼎,敗賊騎兵於陶城,前鋒將李黯追擊之,射殺賊將徐伯文,斬首萬餘級,獲馬五百匹。是歲,天下蝗旱,物價騰踴,軍乏糧餉,而京師言事多請扌舍懷光,上意未決。燧以懷光逆節尤甚,河中密邇京邑,反覆不可保信,舍之無以示天下,慮上為左右所惑,且兵事尚密。六月,燧乃舍軍以數百騎朝於京師。比召見,燧曰:“臣雖不武,得芻糧支一月,足以平河中。”上許之。
這年九月十五日,馬燧率步騎三萬駐紮絳州,派兵收複夏縣、攻稷山、占龍門,叛軍將領馮萬興、任象玉投降。馬燧率兵攻絳州,這年十月,攻下了絳州外城,當天夜裏叛賊刺史王克同和大將達奚小進棄城逃跑,絳州軍隊四千人投降。他又派大將李自良、穀秀分頭收複聞喜、夏縣、萬泉、虞鄉、永樂、猗氏六縣城,叛軍將領辛先先和五千士兵投降。穀秀因違犯軍令擄掠官吏女兒,馬燧將他斬首示眾。

七月,燧因朝京師,乃與渾瑊、駱元光、韓遊瑰合軍,次於長春宮。懷光將徐廷光以兵六千守宮城,禦備甚嚴。燧度長春不下,則懷光自固,攻之曠日持久,所傷必甚,乃挺身至城下呼廷光。廷光素憚燧威名,則拜於城上。燧度廷光心已屈,乃徐謂之曰:“我來自朝廷,可西麵受命。”廷光複拜。燧乃喻之曰:“公等皆朔方將士,祿山以來,首建大動,四十餘年,功伐最高,奈何棄祖父之動力,背君上,為族滅之計耶!從吾,非止免禍,富貴可圖也。”賊徒皆不對。燧又曰:“爾以吾言不誠,今相去不遠數步,爾當射我!”乃披襟示之。廷光感泣俯伏,軍士亦泣下。先一日,賊焦籬堡守將尉珪以兵二千因堡降燧;廷光東道既絕,乃率眾出降。燧以數騎徑入城,處之不疑,莫不畏服,眾大呼曰:“吾輩複得為王人矣!”渾瑊由是服燧,私謂參佐曰:“予嚐謂馬公用兵與予不相遠,但警怪累敗田悅;今觀其行兵料敵,吾不迨遠矣!”八月,燧移軍於焦籬堡。其夜,賊太原堡守將吳冏棄堡而遁,其下皆降。燧率諸軍濟河,兵凡八萬,陣於城下。是日,賊將牛名俊斬懷光首以城降。其守兵猶一萬六千人,斬賊將閻晏、孟寶、張清、吳冏等七人以徇,為懷光脅虜者皆舍之。
貞元元年(785),軍隊抵達寶鼎,在陶城打敗了叛軍騎兵,先鋒官李黯追擊他們,射死敵將徐伯文,殺頭萬餘顆,得馬五百匹。這年,全國遭蝗災、旱災,物價飛漲,軍隊缺乏錢糧,因此很多京官上奏請求赦免李懷光,皇帝沒決定。馬燧因李懷光叛變罪行特別嚴重,河中靠近京城,反叛者不能信任,赦免他無法向全國交待,怕皇帝被侍從迷惑,而且軍情注重保密。這年六月,馬燧離開軍隊率幾百名騎兵到京城朝拜。召見時,馬燧說:“我雖無武才,得到一個月的糧草供應,就能討平河中。”皇帝答應了。

燧自朝京師還行營,凡二十七日而河中平。詔書褒美,遷光祿大夫,兼侍中,仍與一子五品正員官。宴賜畢,還太原。是行也,德宗賜燧《宸扆》、《台衡》二銘。序曰:
這年七月,馬燧因到京城朝拜,就和渾王鹹、駱元光、韓遊腢軍隊會合,抵達長春宮。李懷光將領徐廷光率兵六千守宮殿城牆,守備很周密。馬燧考慮長春宮不攻占,李懷光就會更加死心防守,進攻他耗時過多、死傷也重,就親自到城下喊徐廷光。徐廷光平日敬畏馬燧名聲,就在城上拜見。馬燧估計徐廷光心裏已經屈服,就慢慢對他說:“我從朝廷來,你可以麵朝西邊接受命令。”徐廷光又跪拜了。馬燧於是勸告他們說:“你們都是朔方官兵,安祿山反叛以來,帶頭建立大功,四十多年,功勞最大,為什麼拋棄祖輩功勳,背叛皇上,走抄斬滿門的路呢!聽從我,不但無禍,還能得到富貴。”叛軍都不做聲。馬燧又說:“你們認為我的話不是真心,現相距不到幾步遠,你們射死我吧!”於是掀開鎧甲對著他們。徐廷光感動得拜伏流淚,士兵們也流了淚。前一天,叛軍焦籬堡守將尉王圭率兵兩千在當地投降了馬燧;徐廷光東邊道路已斷絕,於是率兵出城投降,馬燧帶幾名騎兵直接進城,對他們毫不疑心,沒有人不敬畏佩服。士兵高喊道:“我們又能做唐朝人了!”渾王鹹從此佩服馬燧,私下對部將說:“我曾認為馬燧用兵和我差不多,但奇怪他能多次地打敗田悅;現看他用兵判斷,我比他差得遠!”這年八月,馬燧移駐焦籬堡。這天夜晚,叛軍太原堡守將吳礒棄城逃跑,部下都投降了。馬燧率各軍渡過黃河,兵共八萬,在城下列陣。這天,叛軍將領牛名俊殺死李懷光率城投降。叛軍守城士兵還有一萬六千人,馬燧將叛軍將領閻晏、孟寶、張清、吳礒等七人斬首示眾,被李懷光脅迫俘虜的都放了。

朕每覽上古之書,用及唐、虞之際,君臣相得,聖賢同時,日夕孜孜,講論至道,或陳其鑒誡,或諷以詠歌,煥乎典謨,百代是式,有以見啟沃之道,理化之端,意甚慕之,而未能迨也。頃靈監節度使杜希全著書上獻,多所規諫,聊為《君臣箴》,用答其意。河東等道副元帥、司徒燧固請勒石,貽厥後人。朕以文既非工,義又非備,垂諸來裔,良所恧焉。起予者商,因之有作,庶乎朝夕自儆,且俾後代知我文武殿邦之臣歟。
馬燧從到京城朝拜回軍營後,共二十七天河中就平定了。皇帝下詔書褒獎,升任光祿大夫,兼任侍中,還封一個兒子為五品正員官。賜宴賞賜後,回到太原,這一次,唐德宗賜馬燧《宸..》、《台衡》兩篇銘文。序文說:

《宸扆銘》曰:
“我每看遠古的書,見堯、舜之時,君臣相合,聖君賢臣出於同一時代,日夜辛勞討論治國最好方法,有的用鑒誡陳詞,有的用詩歌勸諫,典謨輝煌,萬代典範,能看到竭誠忠諫的表率、盛世的開端,內心非常羨慕,但卻趕不上他們。近來靈鹽節度使杜希全寫書進獻,有很多勸諫,姑且寫了篇《君臣箴》,答謝他的好意。河東等道副元帥、司徒馬燧堅持請求刻石,留給後人。我認為那文章既不精彩、內容也不完備,傳給後人,非常慚愧。為表明我的心意因此寫了以下文章,用來早晚反省,並使後世知道我朝廷中文才武功安邦治國的大臣。”

天生蒸人,性命元淳,嗜欲交馳,利害糾紛。無主乃亂,樹之以君,九域茫茫,萬情雲雲。目不備睹,耳難遍聞,睹之聞之,矧又非真。事失其源,道遠莫親,理行其要,化行如神。失源維何,不自正身,正身之方,先誠其意。罔從爾欲,罔載爾偽,體道崇德,本仁率義。必信若寒暑,無私象天地,感而遂通,百慮一致。任人之術,各當其器,舍短從長,理無求備。事多總集,眾才鹹遂,知而必任,任而勿貳。以天下之目為鑒,我鑒斯明;以天下之心為謀,我謀則智。求賢惟廣,辯理惟精,逆耳咈心,必嘉乃誠。順旨苟容,亦察其情,斥去奸諛,全度忠貞。先人立言,為代作程,諤諤者昌,唯唯者傾,係以興亡,曷雲其輕。承天子人,夫豈不貴?伊昔哲王,夙夜祗畏。馭朽為戒,納隍為誌,神將害盈,天匪假易。四海為家,夫豈不富?伊昔哲王,勤儉固陋。土階罔飾,露台罷構,遠奇伎淫巧,放珍禽怪獸。敬之慎之,天命可祐。欲令必行,順人之情,欲誠必著,清己之慮,心無億詐,事必忠恕。凡將有為,靡不三思,喜怒以節,動靜以時。毫厘或差,禍害亦隨,慢易厥初,悔其曷追。刑不可長,武不可恃,作威逞力,厲階斯起。垂旒蔽聰,黈纊塞耳,含弘光大,是亦為美。覆之如天,愛之如子,仁心感人,率土自理。嗟予寡昧,嗣守丕圖,寇戎薦興,德化未孚。大業兢兢,其敢以渝,俯察物情,仰稽典謨,作誡斯言,置於坐隅。
《宸..銘》寫道:

《台衡銘》曰:
“上天降生萬民,天性原本淳樸,嗜好欲望發展,利害互相衝突。無人主管就亂,為民設立國君,大地遼闊,人欲紛紜。眼難遍視,耳難全聽,耳聞目睹,又有假像。事情背離本源,遠方人不親近,治理抓住要領,政行如有神助。背離本源何因?不能端正自身,端正自身方法,用心先要真誠。不管個人欲望,不搞虛偽詭詐。體察道推崇德,出於仁遵循義。如冬夏般守信,像天地般無私,看現象便知本質,想萬事一個目的。用人的主旨,各用其才,避短揚長,不求全責備。辦事靠大家出力,眾人才能都能發揮。知才必用,用人不疑。用天下人眼為鏡子,我的鏡子明察;用天下人的智慧謀劃,我的謀略明智。必廣求賢才,精辨事理,難聽難受的話,也要嘉獎誠意。順從唯諾,也要考察情理,罷免奸邪阿諛者,全麵考察忠臣。先輩說得好,是後人的準繩,聽直言者昌盛,聽阿諛者敗亡。事關興亡,誰說次要。遵天意治萬民,難道不顯貴,昔日聖王,整天畏懼,擔心天下失控,一心拯救人民,神靈不容自滿,天意不能改變。以天下為家業,難道不富足?昔日賢君,勤勞儉樸,土台階不裝飾,台上不修樓觀,不親近奇妙技巧,釋放珍怪禽獸。恭敬謹慎,天命才保佑。想要政令必行,順應人民願望,想要誠心顯明,自己思慮清淨,不臆斷偽詐,臨事忠恕。凡要行政令,都要先三思,情緒要節製,勞役按季節。如有毫厘差,就有禍害來,起初大意,後悔不及。刑罰不能濫,武功不足恃,逞威風靠武力,禍害就會產生。眼不邪視,耳不旁聽,使祖業昌盛,這才是美。統轄人民像蒼天覆蓋,愛護人民像慈母養育,用仁愛感動人,全國自然好治理。可歎我愚昧,繼承大業後,外敵內亂頻繁,仁德不曾遍施天下,謹慎守業,怎敢放鬆,下察民情,上遵典訓,寫這些做警戒,置座邊永不忘。”

天列台星,垂象於人,聖人則天,亦建輔臣。以翼以弼,為衡為鈞,如耳目應心,如股肱連身,是則同體,孰雲非親?陰陽相推,四序成歲,君臣相得,萬邦作乂。感同風雲,合若符契,以道匡救,盡規獻替,木必從繩,金其用礪。帝者之盛,時惟陶唐,乃聞疇谘,仄陋明易攵。洎乎有虞,二八騰芳。爰迨伊尹,相於成湯。載生薑牙,諒彼武王。道無不行,謀無不臧,君聖臣賢,運泰時康。漢高既興,蕭、曹亦彰。烈烈我祖,膺期而昌,剷滅群凶,砥平四方。惟衛及英,啟辟封疆;曰房與杜,振理維綱;亦有魏徵,忠謇昂昂。偉茲眾材,為棟為梁,蕩蕩巍巍,邦家有光。是知道之廢興,係於時主,主之得失,資於台輔。經之以文,緯之以武,出為方伯,入作申、甫,絕維載張,闕袞斯補。惟德是倚,惟才是求,人不易知,德亦難周。傅說板築,夷吾射鉤,任之不疑,千載垂休,體於至公,何鄙何讎。追惟哲主,必賴良弼,矧予不德,暗於理術。師旅繁起,政刑多失,遘茲艱屯,夙夜祗栗。翊我戴我,實惟勳賢,內熙庶績,外總十連,威武載揚,謀猷日宣。長城壓境,巨艦濟川,同德同心,扶危持顛。予嘉爾誠,爾相予理,惟後失道,亦臣之恥。自昔格言,慎終如始,功藏鼎彝,道冠圖史。無俾伊、傅,克專厥美,作鑒勒銘,永世是紀。
《台衡銘》寫道:

燧至太原,乃勒二銘於起義堂西偏,帝為題額,其崇寵如此。
“天有台衡星,天象啟示人,聖人效法天,也設有重臣。做羽翼做輔佐,做權衡做鈞軸,像耳眼連心,像手腳連身,它們同是身體,誰說不親。陰陽相生,四季成年,君臣一心,全國安寧,相應如風隨雲,相合像符和契,按道相扶助,盡言來勸諫,鋸木按墨線,磨刀用礪石。帝王最有名,古代有唐堯,也聽說訪求賢才,提拔微賤。到了虞舜,八元八愷美名揚。再到伊尹,是商湯賢相。天生薑子牙,受知周武王。言無不聽,計無不用,君偉大臣賢能,民富年豐。高祖創漢朝,蕭何曹參也揚名。我祖神威,天命起兵,消滅群頑,平定四方。衛、英二國公,擴大疆土;房、杜二賢相,重整國政;還有魏征,忠諫直言。眾位偉才,為國棟梁,功業輝煌,國榮家顯。由此知國家興亡,在於皇帝,皇帝好壞,靠大臣輔佐,相用文輔,將用武助,征討有方叔、召虎,持政有申伯、尹吉甫,重興弊政,彌補缺漏,依靠明德,廣求人才,知人不易,德難十全。傅說曾築城,管仲射王鉤,任用不懷疑,千年傳美名。出於公心,哪管卑賤和私仇。追思聖王,定仗賢臣,何況我不賢,不懂治國術。頻繁用兵征伐,政令刑罰不當,致使時局艱難,日夜畏懼戰栗。扶我助我,全靠賢臣,內使百事和樂,外使各地服從,軍隊威名遠揚,良策逐漸收效,邊境如有長城,政如巨輪渡江。君臣同心,共度危難。我讚賞你們的忠心,你們輔佐我治理。皇帝有了過失,也是臣子的恥辱。古人有言,善始善終,功業永載史冊,美名傳揚千古。不讓伊尹傅說獨傳美名,撰文刻石,萬世牢記。”

二年冬,吐蕃大將尚結讚陷鹽、夏二州,各留兵守之,結讚大軍屯於鳴沙,自冬及春,羊馬多死,糧餉不繼。德宗以燧為綏、銀、麟勝招討使,令與華帥駱元光、邠帥韓遊瑰及鳳翔諸鎮之師會於河西進討。燧出師,次石州。結讚聞之懼,遣使請和,仍約盟會,上皆不許。又遣其大將論頰熱厚禮卑辭申情於燧請和,燧頻表論奏,上堅不許。三年正月,燧軍還太原。四月,燧與論頰熱俱入朝,燧盛言蕃情可保,請許其盟,上然之。燧既入朝,結讚遽自鳴沙還蕃。是歲閏五月十五日,侍中渾瑊與蕃相尚結讚盟於平涼,為蕃軍所劫,狼狽僅免,陷將吏六十餘員,由燧之謬謀也,坐是奪兵權。六月,以燧守司徒,兼侍中、北平王如故,仍賜妓樂,奉朝請而已。
馬燧回到太原,把兩篇文章刻在起義堂西邊,皇帝為此題字,寵愛他到了這程度。

五年九月,燧與太尉李晟召見於延英殿,上嘉其有大勳力,皆圖形淩煙閣,列於元臣之次。九年七月,燧對於延英。初,上以燧足疾,不令朝謁;是日,燧以冬首入朝,敕許不拜而坐。時太尉晟初薨,帝謂燧曰:“常時卿與太尉晟同來,今獨見卿,不覺悲慟。”上歔欷久之。燧既退,足疾,仆於地,上親掖起之,送及於陛,燧頓首泣謝。累上表乞骸,陳讓侍中,優詔不許。貞元十一年八月薨,時年七十。先是,司天頻奏熒惑太白犯太微上將,間一月而燧薨。廢朝四日,詔京兆尹韓皋監護喪事,嗣吳王獻為吊祭贈賵使,冊贈太尉,諡曰莊武。子彙、暢。
貞元二年(786)年冬天,吐蕃大將尚結讚攻占鹽、夏兩州城,各派兵據守,尚結讚大軍駐紮在鳴沙,從冬天到春天,羊和馬多數死亡,糧草接濟不上。唐德宗派馬燧任綏銀麟勝招討使,命和華州節度使駱元光、..寧節度使韓遊腢和鳳翔府各鎮軍隊在河西會合討伐。馬燧出兵,抵達石州。尚結讚聽說後害怕,派使者講和,又約盟誓,皇帝都不同意。尚結讚又派大將論頰熱送重禮講好話致意馬燧求和,馬燧多次奏本講情,皇帝堅決不答應。貞元三年(787)正月,馬燧率軍回到太原。這年四月,馬燧和論頰熱同去朝見,馬燧極力說吐蕃的誠意可擔保,請求答應盟誓,皇帝同意了。馬燧入朝後,尚結讚急忙從鳴沙返回吐蕃。這年閏五月十五日,侍中渾王鹹和吐蕃宰相尚結讚在平涼盟誓,遭吐蕃軍隊劫盟,倉皇隻身逃脫,被劫持將領官員六十多名,因為是馬燧的錯誤主張,馬燧因此被罷免了兵權。這年六月,封馬燧為司徒,兼任舊職侍中、北平郡王,又賜女樂師,隻是上朝參拜。

暢以父廕累遷至鴻臚少卿,留京師。建中三年,燧討田悅於山東,時歲旱,京師括率商戶,人心甚搖。鳳翔留鎮幽州兵,多離散入南山為盜。殿中丞李雲端與其黨袁封、單超俊、李誠信、冀信等與暢善,因飲食聚會,言時事將危;暢乃遣家人溫靖與父書,具陳利害,可班師還鎮。燧怒,執靖具奏其狀,令兄炫執暢請罪。德宗以燧方討賊,不竟其事,誅雲端等十一人,敕炫就第杖暢三十,上於是罷括率之令。燧貲貨甲天下,燧既卒,暢承舊業,屢為豪幸邀取。貞元末,中尉楊誌廉諷暢令獻田園第宅,順宗複賜暢。初為彙妻所訴,析其產,中貴又逼取,仍指使施於佛寺,暢不敢吝;晚年財產並盡,身歿之後,諸子無室可居,以至凍餒。今奉誠園亭館,即暢舊第也。暢終少府監,贈工部尚書。
貞元五年(789)九月,馬燧和太尉李晟在延英殿被接見,皇帝嘉獎他們的大功,都在淩煙閣上畫了像,列在開國元勳之後。貞元九年(793)十月,馬燧在延英殿被召見。此前,皇帝因馬燧腳有病,不要他去朝拜;這天,因馬燧初冬拜見,皇帝特地允許不拜就座。當時太尉李晟剛去世,皇帝對馬燧說:“過去您和太尉李晟一起來,今隻見到您,不免覺得難過。”皇帝哽咽了好一陣。馬燧退出時,腳不舒服,倒在地上,皇帝親自扶他起來,送到台階邊,馬燧叩頭哭著謝恩。多次奏本請求回鄉養老,免去侍中職,皇帝特下詔不讓。貞元十一年(795)八月去世,享年七十歲。此前,司天台多次報告火星金星移近太微垣大星,過了一個月馬燧去世。停止上朝四天,皇帝下詔命京兆尹韓皋監督保護辦喪事,繼位吳王李獻任吊祭贈貝冒使臣,封贈太尉,賜諡號為莊武。有兒子馬彙、馬暢。

子繼祖,以祖廕,四歲為太子舍人,累遷至殿中少監,年三十七卒。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