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1898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三十七

○裴炎劉禕之魏玄同李昭德
劉禕之,常州晉陵人。他的祖父劉興宗,是前朝陳鄱陽王的谘議參軍。他的父親劉子翼,善誦,有學行,隋朝大業初年(605),曆任秘書監,河東柳顧言很看重他。他性不能容忍是非,朋友同事有短,他當麵指責。友人李伯藥常稱揚他說:“劉四即使罵了人,人都不恨。”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召他入京,他以母老堅決推辭,太宗答應他終養。江南大使讚揚他至孝,常常送給他糧食綢布,並上表表彰他的家族,還把他所居住的地方改名為孝慈裏。他母親去世後,服孝完,太宗征拜他為吳王府功曹,再升遷著作郎,弘文館直學士,參與編寫《晉書》,加朝散大夫之職。永徽元年(650)去世,高宗遣使者吊贈,送靈柩還鄉。有文集二十卷。

裴炎,絳州聞喜人也。少補弘文生,每遇休假,諸生多出遊,炎獨不廢業。歲餘,有司將薦舉,辭以學未篤而止。在館垂十載,尤曉《春秋左氏傳》及《漢書》。擢明經第,尋為濮州司倉參軍。累曆兵部侍郎、中書門下平章事、侍中、中書令。
劉禕之少年時代與孟利貞、高智周、郭正一一起以文章知名,當時,以劉、孟、高、郭齊名。不久他與孟利貞等同進昭文館。上元二年(675),他升遷左史,弘文館直學士,與著作郎元萬頃,左史範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韓曹賓等,都被召入宮中,共同修寫《列女傳》、《臣軌》、《百僚新識》、《樂書》,共千餘卷。當時又密令他參與決策,來分擔宰相之權,時人稱他為“北門學士”。劉禕之的兄長劉懿之,當時任給事中之職,兄弟並在兩省,談論者很是讚美他們。

永淳元年,高宗幸東都,留太子哲守京師,命炎與劉仁軌、薛元超為輔。明年,高宗不豫,炎從太子赴東都侍疾。十一月,高宗疾篤,命太子監國,炎奉詔與黃門侍郎劉齊賢、中書侍郎郭正一並於東宮平章事。十二月丁巳,高宗崩,太子即位。未聽政,宰臣奏議,天後降令於門下施行。中宗既立,欲以後父韋玄貞為侍中,又欲與乳母子五品,炎固爭以為不可。中宗不悅,謂左右曰:“我讓國與玄貞豈不得,何為惜侍中耶?”炎懼,乃與則天定策廢立。炎與中書侍郎劉禕之、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等勒兵入內,宣太後令,扶帝下殿。帝曰:“我有何罪?”太後報曰:“汝若將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乃廢中宗為盧陵王,立豫王旦為帝。炎以定策功,封河東縣侯。
儀鳳三年(678),轉任朝議大夫、中書侍郎,兼豫王府司馬,不久又加中大夫之職。劉禕之有姐在宮中為內職,武則天令她去探望榮國夫人的疾病,劉禕之私自偷見他的姐姐,因此被流配雋州。經過數年,武則天又上表請求高宗召劉禕之回京,拜中書舍人。任相王府司馬,又升遷檢校中書侍郎。高宗對他說“:相王是我的愛子,因為卿忠孝之家,我想憑借卿高尚品德做師範,能夠出現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好效果。”劉禕之在家敬老愛幼,與親友和睦相親,很是受士族的稱讚,他每得俸祿,總散於親屬,高宗因此很是看重他。武則天臨朝,也很親近他並委以重任。到豫王即位,劉禕之參與謀劃,拜中書侍郎,代理宰相職務,賜爵臨淮男。當時,國家和軍隊中多事,朝廷的所有詔敕,都出自劉禕之筆下,他構思敏捷,都立待可成。到官名改變,劉禕之為鳳閣侍郎,代宰相之職。

太後臨朝,天授初,又降豫王為皇嗣。時太後侄武承嗣請立武氏七廟及追王父祖,太後將許之。炎進諫曰:“皇太後天下之母,聖德臨朝,當存至公,不宜追王祖禰,以示自私。且獨不見呂氏之敗乎?臣恐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太後曰:“呂氏之王,權在生人;今者追尊,事歸前代。存歿殊跡,豈可同日而言?”炎曰:“蔓草難圖,漸不可長。殷鑒未遠,當絕其源。”太後不悅而止。時韓王元嘉、魯王靈夔等皆皇屬之近,承嗣與從父弟三思屢勸太後因事誅之,以絕宗室之望。劉禕之、韋仁約並懷畏憚,唯唯無言,炎獨固爭,以為不可,承嗣深憾之。
當時有司門員外郎房先敏犯了錯誤,降職為衛州司馬,他找宰相申訴。內史騫味道對他說“:這是皇太後處分的。”禕之對房先敏說:“因為犯錯誤而改官,一向是由下向上奏請的。”武則天聽到他們的話,認為騫味道善則歸己,過則推君,於是貶騫味道為青州刺史;認為劉禕之能推善於君,引過在己,便加官太中大夫,賜五色帛百段,細馬一匹。還以此事對侍臣說“:作為臣子處事,在揚君之德,君德發揚,難道不是臣下的美事?況且君是元首,臣是支體,情同一體,好壞也在一體。未聞手和腳的毛病轉移到腹背,而能一體安康的。騫味道不存忠心,已經貶官;劉禕之竭忠奉上,情甚可嘉。”納言王德真對曰:“過去戴至德每有善事,必推於君。”太後說:“所以先朝總是稱揚至德能這樣為人處事,到他臨終,也受到褒揚推崇。為臣之道,難道有超過此行的嗎?這樣傳名萬代,難道不美嗎?”

文明元年,官名改易,炎為內史。秋,徐敬業構逆,太後召炎議事。炎奏曰:“皇帝年長,未俾親政,乃致猾豎有詞。若太後返政,則此賊不討而解矣。”禦史崔察聞而上言,曰:“裴炎伏事先朝,二十餘載,受遺顧托,大權在己,若無異圖,何故請太後歸政?”乃命禦史大夫騫味道、禦史魚承曄鞫之。鳳閣侍郎胡元範奏曰:“炎社稷忠臣,有功於國,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右衛大將軍程務挺密表申理之,文武之間證炎不反者甚眾,太後皆不納。光宅元年十月,斬炎於都亭驛之前街。炎初被擒,左右勸炎遜詞於使者,炎歎曰:“宰相下獄,焉有更全之理!”竟無折節。及籍沒其家,乃無儋石之蓄。胡元範,申州義陽人,坐救炎流死瓊州。程務挺伏法,納言劉齊賢貶吉州長史,吏部侍郎郭待舉貶嶽州刺史,皆坐救炎之罪也。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吐蕃造成邊患,高宗對侍臣們說:“吐蕃小醜,屢次侵犯我邊境,我們本來的任務是謀求安定和睦,未能立即誅討夷狄。而夷狄豺狼成性,不知好歹,恩將仇報,我們放下不管則疆場日日緊張,處理它但又未有上策。現在應該議論得失,請各位各抒己見。”當時,劉景光、郭正一、皇甫文亮、楊思徵、薛元超各有所奏。劉禕之那時是中書舍人,發表意見說:“臣看自古明王聖主,皆有夷狄之患。吐蕃時時騷擾邊境,如同禽獸,得到他們的土地,不可居住;被他們侵擾,也算不上恥辱。願陛下息萬乘之威,且寬百姓之勞役。”高宗很讚賞他的意見。

先是,開耀元年十月,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裴行儉獻定襄所獲俘囚,除曲赦外,斬阿史那伏念,溫傅等五十四人於都市。初,行儉討伐之時,許伏念以不死,伏念乃降。時炎害行儉之功,奏雲:“伏念是程務挺、張虔勖逼逐於營,又磧北回紇南向逼之,窘急而降。”乃殺之。行儉歎曰:“渾、浚之事,古今恥之。但恐殺降之後,無複來者。”行儉因此稱疾不出。炎致國家負義而殺降,妒能害功,構成陰禍,其敗也宜哉!
後來,劉禕之曾私下對鳳閣舍人賈大隱說:“太後既然能夠廢除昏君立明君,又何用自己臨朝行天子事呢?不如返政給皇帝,來安天下人的心。”賈大隱把這話密奏給武則天,武則天很不高興,對左右的人說:“劉禕之是我所引用的人,意有背我之心,哪裏還顧念我對他的恩呢!”垂拱三年(687),有人誣告劉禕之收受歸誠州都督孫萬榮的錢財,又兼與許敬宗的妾有私情,武則天特令肅州刺史王本立審訊此案。王本立宣讀太後的手敕,劉禕之說:“未經過鳳閣鸞台,怎麼能稱敕呢?”武則天得知大怒,以劉禕之拒抗天子的刺史罪賜死於自己家中,時年五十七歲。

睿宗踐祚,下製曰:“飾終追遠,斯乃舊章;表德旌賢,有光恆策。故中書令裴炎,含弘稟粹,履信居貞,望重國華,才稱人秀。唯幾成務,績宣於代工;偶居無猜,義深於奉上。文明之際,王室多虞,保乂朕躬,實著誠節。而危疑起釁,倉卒羅災,歲月屢遷,丘封莫樹。永言先正,感悼良多。宜追賁於九原,俾增榮於萬古。可贈益州大都督。”炎長子彥先,後為太子舍人;從子伷先,後為工部尚書。
當初,劉禕之已經下獄,睿宗為他申辯,劉禕之的親友都以為太後一定會寬宥,私下慶賀,但劉禕之說:“我必死無疑。太後臨事獨斷專橫,威福全由自己的心意,皇帝上表,隻不過使我加速致禍罷了。”劉禕之在獄中,曾經上疏申訴。到臨死前,自洗沐,神色自若,命他的兒子執筆起草謝表,他的兒子見將與父親訣別,悲痛得不能書寫,監刑的人催促,劉禕之就自己拿起筆一氣嗬成,詞理懇切,見到劉禕之謝表的人無不傷痛。當時麟台郎郭翰、太子文學周思鈞一起讚揚感歎他的文采。武則天聽見便很討厭他們,於是降郭翰為丞州司馬,降周思鈞為播州司馬。睿宗即位,以劉禕之為宮府舊僚,追贈中書令。有文集七十卷,傳於當時。

劉禕之,常州晉陵人也。祖興宗,陳鄱陽王諮議參軍。父子翼,善吟諷,有學行。隋大業初,曆秘書監,河東柳顧言甚重之。性不容非,朋僚有短,麵折之。友人李伯藥常稱曰:“劉四雖複罵人,人都不恨。”貞觀元年,詔追入京,以母老固辭,太宗許其終養。江南大使李襲譽嘉其至孝,恆以米帛賚之,因上表旌其門閭,改所居為孝慈裏。母卒,服竟,征拜吳王府功曹,再遷著作郎、弘文館直學士,預修《晉書》,加朝散大夫。永徽初卒,高宗遣使吊贈,給靈輿還鄉。有集二十卷。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他中舉進士,後長時任司列大夫。因與上官儀文章唱和而受牽連,流配嶺外。上元初年赦免回京,工部尚書劉審禮推薦他,稱讚他有時務之才,拜岐州長史,直升遷到吏部侍郎。魏玄同因自己擔當了選拔人才的職責,擔心不能很好運用選人定職之術,就在這方麵寫了很有價值的書麵意見上呈皇上,內容大義是:

禕之少與孟利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藻知名,時人號為劉、孟、高、郭。尋與利貞等同直昭文館。上元中,遷左史、弘文館直學士,與著作郎元萬頃,左史範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韓楚賓等皆召入禁中,共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誡》、《樂書》,凡千餘卷。時又密令參決,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禕之兄懿之,時為給事中,兄弟並居兩省,論者美之。
“臣聞製造器物一定要擇其好工匠;治理國家一定要求賢用賢。匠不良,無法做出好器物;官不賢,無法按規律治國。國君,是來管理天下人民的;臣子,是來輔佐國君的。如果國君不能安養百姓,就失去了君道;臣子不能輔佐國君,就喪失了臣子的職責。任用人才,實在是國家的根本,與人民的安危相聯。現在的狀況是百姓沒有變富,盜賊也沒有減,獄訟冤曲也未理清,禮儀法度也不齊全。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下吏不稱職,眾官非其才。官之不得其才,取人之道,也就有沒有用好的地方。

儀鳳二年,轉朝議大夫、中書侍郎,兼豫王府司馬,尋加中大夫。禕之有姊在宮中為內職,天後令省榮國夫人之疾,禕之潛伺見之,坐是配流巂州。曆數載,天後表請高宗召還,拜中書舍人。轉相王府司馬,複遷檢校中書侍郎。高宗謂曰:“相王朕之愛子,以卿忠孝之門,藉卿師範,所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耳。”禕之居家孝友,甚為士族所稱,每得俸祿,散於親屬,高宗以此重之。則天臨朝,甚見親委。及豫王立,禕之參預其謀,擢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賜爵臨淮男。時軍國多事,所有詔敕,獨出禕之,構思敏速,皆可立待。及官名改易,禕之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三品。
“臣又聞傅說說:‘英明的帝王奉順天道,建邦設都,設置後王君公,大夫師長,不隻是為了讓自己逸豫,更重要的在於更有效地治理百姓。’古代的邦國,就如現在的州縣,土有常君,人有定主,各自選擇英賢輔佐之才,而宰相等大臣則由朝廷任命。秦朝兼並天下,除封建割據,設置州郡地方官,漢代襲用,有沿有革。侯王設置官吏限製在四百石以下,其太傅宰相等大官,則由漢王朝設置。州郡掾吏、督郵、從事等官職,全部由州郡長官來任命。這樣一直到魏晉,才開始將所有官員歸入吏部任命。這樣一直延用到現在。現在選用人的特點是‘:用筆來量才,看檔案來察行。’這樣的弊病,由來已久。

時有司門員外郎房先敏得罪,左授衛州司馬,詣宰相陳訴。內史騫味道謂曰:“此乃皇太後處分也。”禕之謂先敏曰:“緣坐改官,例從臣下奏請。”則天聞之,以味道善則歸己,過則推君,貶青州刺史。以禕之推善於君,引過在己,加授太中大夫,賜物百段、細馬一匹。因謂侍臣曰:“夫為臣之體,在揚君之德,君德發揚,豈非臣下之美事?且君為元首,臣作股肱,情同休戚,義均一體。未聞以手足之疾移於腹背,而得一體安者。味道不存忠赤,已從屏退。禕之竭忠奉上,情甚可嘉。”納言王德真對曰:“昔戴至德每有善事,必推於君。”太後曰:“先朝每稱至德能有此事,逮其終歿,有製褒崇。為臣之道,豈過斯行,傳名萬代,可不善歟!”
“大概是由於君子重因循而害怕改革,如有不得已的情況,也隻是運獨見之明,定卓然之議。如今的人事官員所行的,不是聖王的好的法典,而是近代的權道,這實在應當改革,這非常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例如尺丈之量,所能及者短;鬥升之器,所積者怎麼會多。尺丈不能及,怎麼能量呢;鬥升不能受,怎麼能容得了呢?何況天下之大,士人之眾,卻委托於幾個人的手上呢?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天下選才之事都集中幾人手中,肯定會出現不全和紊亂之毛病。再說居此任的人,不一定稱職,昧於甄別察審,隻是盡其庸妄,糊塗官理糊塗案,一旦講情麵看私交盛行,什麼樣的無理事都能做;一旦貪贓營私開頭,千奇百怪的壞現象也會出現,這樣就形成為人擇官,為身擇利,看親疏而下筆,顧勢要而措情。官場之中,競相投靠;巧言令色,同於市井。加之以厚貌深藏機心,險如溪壑,擇言觀行,尚懼不周。今天百行折之於一麵,眾官專斷於一司,這樣選才任賢不是太難了嗎。

儀鳳中,吐蕃為邊患,高宗謂侍臣曰:“吐蕃小醜,屢犯邊境,我比務在安輯,未即誅夷。而戎狄豺狼,不識恩造,置之則疆場日駭,圖之則未聞上策,宜論得失,各盡所懷。”時劉景仙、郭正一、皇甫文亮、楊思征、薛元超各有所奏。禕之時為中書舍人,對曰:“臣觀自古明王聖主,皆患夷狄。吐蕃時擾邊隅,有同禽獸,得其土地,不可攸居,被其憑淩,未足為恥。願戢萬乘之威,且寬百姓之役。”高宗嘉其言。
“而且魏代隻據天下的三分之一;晉代所處的是沒有一統的狀況,到齊、宋,以至周、隋,戰爭之日多,安泰之時少,天下分裂,各據一方。隋代平靜,太平之時僅十多年罷了,接著又起兵禍,繼之以饑饉,德業既未有成,世事也應接不暇,不能說非古而是今。武德年代(唐高祖)、貞觀年代,也與今有異,當時開國草創,不僅國事繁多無空閑,而且也缺乏人才。到今天,享國永年,比屋可封,人才間出。選集之始,霧積雲屯,選用之後,十不收一。但因玉石難分,用舍去留,得失相半。研究人事上的弊病,應明白今後的補救。

後禕之嚐竊謂鳳閣舍人賈大隱曰:“太後既能廢昏立明,何用臨朝稱製?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大隱密奏其言。則天不悅,謂左右曰:“禕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豈複顧我恩也!”垂拱三年,或誣告禕之受歸州都督孫萬榮金,兼與許敬宗妾有私,則天特令肅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本立宣敕示禕之,禕之曰:“不經鳳閣鸞台,何名為敕?”則天大怒,以為拒捍製使,乃賜死於家,時年五十七。
“夏代、殷代以前,製度多缺。周朝借鑒夏殷,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就是諸侯以下的官吏,不是全由天子任命,朝廷的眾官,也不是專於一職。所以周穆王任命伯礒做太仆正時說‘:慎重地選拔你的下屬,不要把巧言令色、偏辟側媚的人當賢士誤用。’這就是當時天子令諸侯自擇下吏的實證。太仆正,隻不過是中大夫,這樣的官也可任命自己的僚屬,那麼三公九卿,也必然可以自選僚屬了。再則《周禮》上規定太宰、內史,共同掌詔事。當是分職任於群司,但統起來隻以數職。各人又去任命自己的下屬,天子隻任命大官。這樣委任,所委者當,所用者精,因此賢人眾多,國家繁榮興盛。

初,禕之既下獄,睿宗為之抗疏申理,禕之親友鹹以為必見原宥,竊賀之。禕之曰:“吾必死矣。太後臨朝獨斷,威福任己,皇帝上表,徒使速吾禍也。”禕之在獄時,嚐上疏自陳。及臨終,既洗沐,而神色自若,命其子執筆草謝表,其子將絕,殆不能書。監刑者促之。禕之乃自操數紙,援筆立成,詞理懇至,見者無不傷痛。時麟台郎郭翰、太子文學周思鈞共稱歎其文,則天聞而惡之,左遷翰為巫州司法,思鈞為播州司倉。睿宗即位,以禕之宮府舊僚,追贈中書令。有集七十卷,傳於時。
“裴子野有言:‘任官之難,先王之備述之。平時視其孝友;鄉裏中誠信服人,言行舉止,觀其誌義;憂患禍難,取其智謀;以工作重擔壓他,來觀其才能;以財利委托他,來察其廉潔。《周禮》中講官吏即於學校培養,在州裏選擇,告知他們政事,然後向朝廷舉薦。到漢代,仍然如此。在州郡幹出成績,然後被五府征用,五府舉薦自己的佐治之吏到朝廷,三公審參給予授職,尚書上奏天子。一人的任職,所關者眾,一士之進,其考核極細。所以官能得其人,很少有敗事的。魏、晉反之,所受的損失也很大。’裴子野所論,隻是南北朝的一個小小的宋朝,還認為不勝其弊,而況於當今呢!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也。舉進士。累轉司列大夫。坐與上官儀文章屬和,配流嶺外。上元初赦還。工部尚書劉審禮薦玄同有時務之才,拜岐州長史。累遷至吏部侍郎。
“再者從政為官,不可以無學。所以《尚書》中說‘:學古入官,議事以製。’《左傳》曰:‘我聞學而後從政,不聞以政入學。’今貴戚子弟,多早求官,小小年紀,腰配銀印青綬,有的在束發如兩角的年齡,已經承襲高官。弘文館崇賢館的生員,宮內的侍從禁衛,課試既淺,能力也薄,但是門閥有素,門第聲望自然也高。父子事業相承,本是古人之道。所說的王侯的長子,一定要考核他們,修六禮來節其性,明七教來興其德,學全施政的八方麵來防其淫亂,尊敬賢人來崇尚道德,批評不肖來除掉醜惡。少年受業,長大做官,均由德進,必憑才能而提升,這樣而後才能治國理家有益。小小年紀做官而廢學,輕考試而無才,像這類的人,也實在可惜,再者九品以下的官員,不待州縣推薦,直接取之於書判,這恐怕不是先德而後講才的意見。

玄同以既委選舉,恐未盡得人之術,乃上疏曰:
“臣又認為治理國家用人才,就像人之用財。貧者滿足於糟糠,希望得到粗麻布短衣;富人厭糧肉,思輕裘。然而當缺乏賢人的時候,就可以磨鈍器策駑馬而乘馭。在太平多士之日,就應精益求精而選人才。選才就要麵廣,尤其應該精選。臣見製書,每令三品、五品薦士,下至九品,也令舉薦,這是聖朝廣求人才之意。但因為褒貶不甚明,得失無大礙,故人升了官不憂處分受責,降了職也不盡搜揚。如果應征任職,也沒有謹慎自己的行為的,況且賢人了解賢人,聖人識才,伊、皋這些賢人既舉薦,不仁的就自然會離得遠。所以今天要想真正得到賢才,也要慎重地擇其舉薦賢才的人。流清就是因為源潔,影正就是由於身正,不認真細致了解選才之官的品行,卻一味責備被舉人人才庸濫,這樣是不可能得到真才的。

臣聞製器者必擇匠以簡材,為國者必求賢以蒞官。匠之不良,無以成其工;官之非賢,無以致於理。君者,所以牧人也;臣者,所以佐君也。君不養人,失君道矣;臣不輔君,失臣任矣。任人者,誠國家之基本,百姓之安危也。方今人不加富,盜賊不衰,獄公未清,禮義猶闕者,何也?下吏不稱職,庶官非其才也。官之不得其才者,取人之道,有所未盡也。臣又聞傳說曰:“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都,樹後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理人。”昔之邦國,今之州縣,士有常君,人有定主,自求臣佐,各選英賢,其大臣乃命於王朝耳。秦並天下,罷侯置守,漢氏因之,有沿有革。諸侯得自置吏四百石以下,其傅相大官,則漢為置之。州郡掾吏、督郵從事,悉任之於牧守。爰自魏、晉,始歸吏部,遞相祖襲,以迄於今。用刀筆以量才,案簿書而察行,法令之弊,其來自久。
“《漢書》上說:‘張耳、陳餘的賓客、廝役,都是天下的俊傑。’他們隻不過是小人物,尚且能如此,何況以皇上的聖明,國家的德業,如果不建長久之策略,打好深厚的基礎,用好得賢取士之術,一味顧望魏晉留下的不好風尚,臣竊以為這樣是不明智的,伏願陛下認真考慮,采納良言,依照周代、漢代的好規矩,來把好吏部選才這一關。”

蓋君子重因循而憚改作,有不得已者,亦當運獨見之明,定卓然之議。如今選司所行者,非上皇之令典,乃近代之權道,所宜遷徙,實為至要。何以言之?夫尺丈之量,所及者蓋短;鍾庾之器,所積者寧多。非其所及,焉能度之;非其所受,何以容之?況天下之大,士人之眾,而可委之數人之手乎?假使平如權衡,明如水鏡,力有所極,照有所窮,銓綜既多,紊失斯廣。又以比居此任,時有非人。豈直愧彼清通,昧於甄察;亦將竟其庸妄,糅彼棼絲。情故既行,何所不至?髒私一啟,以及萬端。至乃為人擇官,為身擇利,顧親疏而下筆,看勢要而措情。悠悠風塵,此焉奔兢;擾擾遊宦,同乎市井。加以厚貌深衷,險如溪壑,擇言觀行,猶懼不周。今使百行九能,折之於一麵,具僚庶品,專斷於一司,不亦難矣!且魏人應運,所據者乃三分;晉氏播遷,所臨者非一統。逮乎齊、宋,以及周、隋,戰爭之日多,安泰之時少,瓜分瓦裂,各在一方。隋氏平陳,十餘年耳,接以兵禍,繼以饑饉,既德業之不逮,或時事所未遑,非謂是今而非古也。武德、貞觀,與今亦異,皇運之初,庶事草創,豈唯日不暇給,亦乃人物常稀。天祚大聖,享國永年,比屋可封,異人間出。鹹以為有道恥賤,得時無怠,諸色入流,歲以千計。群司列位,無複新加,官有常員,人無定限。選集之始,霧積雲屯,擢敘於終,十不收一。淄澠雜混,玉石難分,用舍去留,得失相半。撫即事之為弊,知及後之滋失。
魏玄同的建議未被采納。

夏、殷已前,製度多闕,周監二代,煥乎可睹。豈諸侯之臣,不皆命於天子,王朝庶官,亦不專於一職。故周穆王以伯冏為太仆正,命之曰:“慎簡乃僚,無以巧言令色便僻側媚,唯吉士。”此則令其自擇下吏之文也。太仆正,中大夫耳,尚以僚屬委之,則三公九卿,亦必然矣。《周禮》:太宰、內史,並掌爵祿廢置;司徒、司馬,別掌興賢詔事。當是分任於群司,而統之以數職,各自求其小者,而王命其大者焉。夫委任責成,君之體也,所委者當,所用者精,故能得濟濟之多士,盛芃芃之棫樸。
弘道初年(683),魏玄同轉任文昌左丞,兼地官尚書,代理宰相。武則天臨朝,調任太中大夫、鸞台侍郎,仍然行宰相之職權。垂拱三年(687),魏玄同加授銀青光祿大夫之職,加任檢校納言,封钜鹿男。魏玄同平時與裴炎交好,能始終保持友好,時人稱讚為“耐久朋”;但他與酷吏周興不協調。在永昌初年(689),被周興陷害,說魏玄同講太後已經老了,應當讓皇位給皇帝。武則天聽了,大怒,於是賜他死在自己的住宅。監刑禦史房濟對魏玄同說“:何不申告,如能得到召見,當自陳冤曲。”魏玄同歎道:“人殺鬼殺,有什麼不同,哪裏能告人事?”於是就刑,死時七十三歲。

裴子野有言曰:“官人之難,先王言之尚矣。居家視其孝友,鄉黨服其誠信,出入觀其誌義,憂歡取其智謀。煩之以事,以觀其能;臨之以利,以察其廉。《周禮》始於學校,論之州裏,告諸六事,而後貢之王庭。其在漢家,尚猶然矣。州郡積其功能,然後為五府所辟,五府舉其掾屬而升於朝,三公參得除署,尚書奏之天子。一人之身,所關者眾;一士之進,其謀也詳。故官得其人,鮮有敗事。魏、晉反是,所失弘多。”子野所論,蓋區區之宋朝耳,猶謂不勝其弊,而況於當今乎!
李昭德,京兆長安人。父李乾..,唐太宗貞觀初年(627)曾任殿中侍禦史。當時,有一個俞縣縣令,名叫裴仁軌,他役使縣衙的門夫幹私事,唐太宗想重罰斬掉這縣令。李乾..奏道:“法令,陛下在上麵製定出來,在下的所有人都要遵守,這就成了陛下與天下人共同遵守的律法,並不是陛下獨有的。裴仁軌犯的是輕罪,而判的是重刑,這是與劃一的律令相違背的,執法如果不按條律,那麼天下的人就無措手足。臣被委任做了司法官,不敢違法而奉命。”唐太宗理解了這一點,裴仁軌竟免於刑法處分。李乾..不久升遷,做了侍禦史。李昭德的祖母去世時,他父親李乾..在墓側築廬而居,自己負土成墳。唐太宗派使到墓前吊祭,並旌表他們的門庭。李乾..後來曆任長安令、治書禦史,都有能幹的美名。後拜禦史大夫,與中書令褚遂良不協調,竟被褚遂良設計陷害。永徽初年(650),相繼任邢、魏等州的刺史。李乾..雖然強直能幹,但是與小人親近,他在京外任職,卻與令史結友,書信往來,叫令史打聽朝廷之事。不久,被友人揭發,流放到愛州。乾封元年(666),李乾..被起用任桂州都督,曆任司刑太常伯。他曾舉薦京兆功曹參軍崔擢為尚書郎。但事未成,就偷偷把內情告訴崔擢,後來,崔擢犯了錯誤,就告李乾..泄露禁中話語來為自己贖罪,於是李乾..被免官。不久去世。

又夫從政蒞官,不可以無學。故《書》曰:“學古入官,議事以製。”《傳》曰:“我聞學以從政,不聞以政入學。”今貴戚子弟,例早求官,髫齔之年,已腰銀艾,或童草之歲,已襲硃紫。弘文崇賢之生,千牛輦腳之類,課試既淺,藝能亦薄,而門閥有素,資望自高。夫象賢繼父,古之道也。所謂胄子,必裁諸學,修六禮以節其性,明七教以興其德,齊八政以防其淫,舉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黜惡。少則受業,長而出仕,並由德進,必以才升,然後可以利用賓王,移家事國。少仕則廢學,輕試則無才,於此一流,良足惜也。又勳官三衛流外之徒,不待州縣之舉,直取之於書判,恐非先德而後言才之義也。
李昭德,就是李乾..的兒子。強幹有父風,少年時就以明經科中舉,做官升到鳳閣侍郎。長壽二年(693),朝廷增置夏官侍郎三員,當時選李昭德與婁師德、侯知一擔任。這年,他又升任鳳閣鸞台平章事,即代理宰相之職,不久又加檢校內史之職。長壽中,京都改建文昌台和定鼎、上東等門,又在城外建外郭,這都是李昭德所創建的,時人認為他很有能力。當初,都城洛水天津的東邊,立德坊的西南角,有中橋和利涉橋,用來通行人。上元二年(675),司農卿韋機才移中橋到安眾坊的左街,對著長夏門,京都的人都認為很方便,因此利涉橋廢而不用。節省錢財以萬計。但是經常被洛水衝擊,必須經常出勞力修治。李昭德創意堆積石頭橋墩,使對著流水的部位成尖形來分水勢,從此,竟未出現洛水衝刷損壞的情況。

臣又以為國之用人,有似人之用財。貧者厭糟糠,思短褐;富者餘糧肉,衣輕裘。然則當衰弊乏賢之時,則可磨策朽鈍而乘馭之;在太平多士之日,亦宜妙選髦俊而任使之。《詩》雲:“翹翹錯薪,言刈其楚。”楚,荊也,在薪之翹翹者。方之用才,理亦當爾,選人幸多,尤宜簡練。臣竊見製書,每令三品、五品薦士,下至九品,亦令舉人,此聖朝側席旁求之意也。但以褒貶不甚明,得失無大隔,故人上不憂黜責,下不盡搜揚,苟以應命,莫慎所舉。且惟賢知賢,聖人篤論,伊、皋既舉,不仁鹹遠。複患階秩雖同,人才異等,身且濫進,鑒豈知人?今欲務得實才,兼宜擇其舉主。流清以源潔,影端由表正,不詳舉主之行能,而責舉人之庸濫,不可得已。《漢書》雲:“張耳、陳餘之賓客、廝役,皆天下俊傑。”彼之蕞爾,猶能若斯,況以神皇之聖明,國家之德業,而不建久長之策,為無窮之基,盡得賢取士之術,而但顧望魏、晉之遺風,留意周、隋之末事,臣竊惑之。伏願稍回聖慮,時采芻言,略依周、漢之規,以分吏部之選。即望所用精詳,鮮於差失。
當時,武則天以武承嗣為文昌左相,李昭德密奏:“武承嗣是陛下的侄兒,又是親王,不宜加上機要的重權,來使眾百姓生惑,況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間,猶相篡奪權力,何況在姑侄呢,哪裏能把重要權力委托給他呢?如果他不受控製,隨心用權,陛下的寶位怎麼可能安穩呢?”武則天驚懼地說:“我未考慮到這一方麵。”武承嗣也曾返告李昭德不是,武則天說“:自從我任用昭德,總能高臥心寧,他能代我勞苦,不是你能趕得上的。”武承嗣不久轉任太子少保,罷去參與政事的職務。延載初年(694),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洛陽人王慶之率輕薄惡少數百人到朝廷上表,請求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不許,王慶之堅持請求沒完沒了。武則天令李昭德責問他們,才使他們散去。隨即李昭德便用杖打死王慶之,餘眾才息。李昭德因此上奏道“:臣聞文王武王之道,重在方略策劃布署,哪裏有侄兒做天子而替姑母立廟的!以親人而言,天皇(高宗)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親子,陛下應當將皇位傳之子孫,以為萬代之計。何況陛下是承蒙天皇顧托才有天下的,如果立了武承嗣,臣恐天皇不享祭了。”武則天才明白了,立武承嗣為太子之事才罷了。

疏奏不納。弘道初,轉文昌左丞,兼地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則天臨朝,遷太中大夫、鸞台侍郎,依前知政事。垂拱三年,加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納言,封钜鹿男。玄同素與裴炎結交,能保始終,時人呼為“耐久朋”。而與酷吏周興不協。永昌初,為周興所構,雲玄同言:“太後老矣,須複皇嗣。”太後聞之,怒,乃賜死於家。監刑禦史房濟謂玄同曰:“何不告事,冀得召見,當自陳訴。”玄同歎曰:“人殺鬼殺,有何殊也,豈能為告人事乎!”乃就刑,年七十三。子恬,開元中為潁王傅。
當時,朝廷諛佞之人多被進用,所以,凡是無論大小,隻要近於諂媚阿諛,虛假奉承,都能獲得進見。有人於洛水中獲有數點赤色的白石頭,就到宮闕進見。諸宰相問這石頭有何特點,回答說:“這塊石頭赤心,所以拿來進獻。”李昭德叱責道“:此石赤心,洛水中餘石難道能盡反麼?”左右皆笑。這個時期,來俊臣、侯思止等,歪曲刑法,誣陷忠良,人都懼畏,李昭德每在朝廷奏他們的枉法情狀,由此來俊臣的黨羽也稍稍受到挫折。來俊臣曾棄故妻娶太原王慶詵之女,侯思止也上奏要娶趙郡李自挹之女,太後要政事堂共同商量。李昭德撫掌對諸宰相說“:太可笑,往年來俊臣像賊一樣強取了王慶詵之女,已經大有辱國家。今日此奴又請求索取李自挹之女,莫不是又要來辱國嗎?”這樣,此事才作罷,侯思止後來竟被李昭德依法處死在杖刑之下。

李昭德,京兆長安人也。父乾祐,貞觀初為殿中侍禦史。時有鄃令裴仁軌私役門夫,太宗欲斬之。乾祐奏曰:“法令者,陛下製之於上,率土尊之於下,與天下共之,非陛下獨有也。仁軌犯輕罪而致極刑,是乖畫一之理。刑罰不中,則人無所措手足。臣忝憲司,不敢奉製。”太宗意解,仁軌竟免。乾祐尋遷侍禦史。母卒,廬於墓側,負土成墳,太宗遣使就墓吊之,仍旌表其門。後曆長安令、治書禦史,皆有能名,擢拜禦史大夫。乾祐與中書令褚遂良不協,竟為遂良所構。永徽初,繼受邢、魏等州刺史。乾祐雖強直有器幹,而昵於小人,既典外郡,與令史結友,書疏往返,令伺朝廷之事。俄為友人所發,坐流愛州。乾封中,起為桂州都督,曆拜司刑太常伯。舉京兆功曹參軍崔擢為尚書郎,事既不果,私以告擢。後擢有犯,乃告乾祐泄禁中語以贖罪,乾祐複坐免官。尋卒。
不久,李昭德由於專權用事,很為朝野之士所厭惡。前魯王府功曹參軍丘忄音上疏指責李昭德,說他性好淩轢,氣負剛強,朝廷詔命陛下皆依李昭德,李昭德自專無忌,威震人主,有勢盛之殃。鄧注又著《碩論》數千言,詳細述說李昭德專權之狀。鳳閣舍人逢弘敏立即將此文上奏。武則天於是開始厭惡李昭德,對納言姚王壽說:“昭德身為內史,備受殊榮,如果真的像大家所說的情狀,那實在是有負於國家。”延載二年(695),降職任欽州南賓尉。數日,又命免死配流,不久又召回京拜監察禦史。當時太仆少卿來俊臣與李昭德一向不和,於是誣陷李昭德有叛逆行為,因此被下到獄中,與來俊臣同一天處死。這一天大雨,臣民百姓莫不痛惜李昭德之死,又慶賀來俊臣之死。人們交談:“今日天雨,可謂一悲一喜。”神龍二年(706),中宗降詔贈禦史大夫。德宗建中元年(780),加贈司空。

昭德,即乾祐之孽子也。強幹有父風。少舉明經,累遷至鳳閣侍郎。長壽二年,增置夏官侍郎三員,時選昭德與婁師德、侯知一為之。是歲,又遷鳳閣鸞台平章事,尋加檢校內史。長壽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上東諸門,又城外郭,皆昭德創其製度,時人以為能。初,都城洛水天津之東,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橋及利涉橋,以通行李。上元中,司農卿韋機始移中橋置於安眾坊之左街,當長夏門,都人甚以為便,因廢利涉橋,所省萬計。然歲為洛水衝注,常勞治葺。昭德創意積石為腳,銳其前以分水勢,自是竟無漂損。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